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2024-06-27

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通用14篇)

篇1: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主讲:杨珺

时间:2010年5月20日

15:00 学习人员:

内容:1、2、3、4、5、6、7、8、9、10、新生儿病房分区:新生儿病房应相对独立,内设新生儿病房、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门、门把手、窗台、墙、桌椅、台面清水擦洗。物表非致病性细菌总数< =5cfu/m3。

婴儿床、暖箱、蓝光箱、辐射台每日清洁,如有污染,随时擦洗;用毕终末消毒,清洁保存备用。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清洁或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治疗。听诊器、雾化器每个患儿各用一个,患儿出院消毒后备用。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Ⅱ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每天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2次,每次30分钟。开窗换气2-4次,每次15-20分钟。

地面保持清洁,每日消毒湿拖2次,如有病人分泌物等用消毒液湿拖2次清水擦净,不同区域使用不能拖布。

每周大扫除1次,扫除前后做空气培养,非致病菌数<=200cfu/m3。

新生儿病房设缓冲区,清洁区,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入NICU参观、学习、见习一次不得超过5人。

工作人员至少每年健康体查1次,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需更换专门工作服、换拖鞋、戴帽子、如离开病房需换拖鞋、更衣或在工作服外加穿白大褂。保持工作服、帽子清洁、并于每周定时更换清洁,如有污染、随脏随换。拖鞋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工作人员上班更衣后、护理前、后必须用洗手液及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定期抽查作细菌培养。手消毒要求培养非致病性细菌总数〈0.5cfu/m3.医院查房检查、护士治疗护理每一个患儿前应用手消毒剂擦手,或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配奶及侵入性操作时,需戴口罩。

查看护理顺序:非感染区→感染区、辐射台上患儿→暖箱中患儿→婴儿床上患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足月正常体重儿。

接触肝炎、梅毒、严重感染与隔离患者时,需戴手套操作,操作后并洗手和手消毒。

患儿分区管理:感染、非空气传播传染病或疑似患儿安置在隔离病房,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隔离标记明确,所有物品单独处置,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华年报告确诊隔离的患儿,要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空气传播传染病传染病院。若患儿病情特殊需家属入病房探视者,可安排1名直系亲属,换鞋、穿隔离衣、11、12、13、14、15、16、戴口罩、帽子、洗手后,在本科工作人员带领下进行病房。

从江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

2011.11.1

篇2: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1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史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3建立清洁消毒制度,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卫生用具专区专用,洁污分开,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4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或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

5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6非本区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医疗区,所有人员入室前应做手卫生。

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8工作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疹、腹泻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及手部破溃或感染时,暂离新生儿病房,避免交叉感染。

9医院感染兼职人员督促检查消毒隔离操作情况并有详细记录,出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

10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如果使用一次性灭菌奶瓶,一婴一次一用。盛放奶头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存有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与消毒。12配奶容器每次配奶后应清洗后煮沸消毒或灭菌,奶粉应保存于清洁干燥处,在有效期内使用。

13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1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14新生儿暖箱和蓝光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是,应当每周消毒1次。15对患儿患有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应当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做标识。

16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遵循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对新生儿做好保护性隔离。

17室内备专用听诊器,每次使用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患儿,应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医疗护理用品专用,并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

篇3: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新理念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7年8月—2008年8月收治住院的新生儿1 027例,与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住院的新生儿1 421例进行对比分析。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诊断。

1.3 资料收集

由新生儿科医师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进行复核、汇总。医院感染率及部位见表1、表2。

1.4 病房消毒方法

2008年8月前主要采用0.05%含氯消毒剂擦拭台面、暖箱每日1次,拖地每日3次,紫外线照射消毒空气每日1次,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30 min等化学、物理综合消毒法。2010年8月后主要采用清水清洁法,控制病房内新生儿住院密度,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027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8例,平均感染1.2例次,感染率为10.50%。1 421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58例,平均感染1.03例次,感染率为4.08%。2010年8月—2011年8月医院感染率较2007年8月—2008年8月同期住院新生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P<0.01)。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培养2组均在规定标准范围内,两种消毒管理方法对空气、物体表面细菌无影响。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自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2)侵入性操作: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及支持疗法,故侵入性操作多,易引起感染。(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凭经验应用抗菌药物或预防性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菌群失调而发生感染[2]。(4)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的直接途径:目前我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仍较低[3]。(5)环境因素:病室内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其次病室内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染;再次患者多、拥挤,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6)新生儿衣被混用也易引起医院感染。

3.2 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新理念

3.2.1 改善病房环境

病室入口处备手消毒液和隔离衣,任何人员入本室均需手消毒、更衣、换鞋。探视家长在探视室隔玻璃窗探视,危重新生儿可通过探视屏探视,必要时穿隔离衣、换鞋、洗手、戴口罩进入新生儿病房零距离探视。病房内分重症监护室、早产室、足月儿室、隔离间、沐浴间、配奶间等医疗用房和办公用房,新生儿床>3 m2/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床>8 m2/张,每张床间距>1 m。病房每日通风2次以上,每次通风时间30 min以上,病房设置有通风换气功能。

3.2.2 加强病房管理

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制度,每月清洗空调出风口1次,每月大扫除2次,包括墙壁、房顶、窗帘等,每日清水拖地5次,每日清水擦拭婴儿暖箱、新生儿复温台、婴儿床、床头柜、各种仪器的表面、台面等,做到一婴一物一布,抹布采用一次性纸巾。暖箱使用1周或患儿出院均做终末处理;婴儿衣物高压消毒,不得混用。婴儿奶现配现吃,收集母乳之前先告知如何采集母乳并保持清洁卫生新鲜,收集后及时喂哺,做到一婴一奶瓶一奶嘴,奶瓶高压消毒,奶嘴煮沸消毒。治疗用物如氧气管、注射器、胃管、吸痰管、负压球等为一次性耗材,不得重复使用。暖箱内湿化水为无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婴儿按病种分类安置,隔离间每日用0.05%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做侵入性操作时注重环节管理,严格无菌操作。

3.2.3 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切断传播途径

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致医院感染约占30.00%,正确有效的洗手可去除99.00%的手部暂居菌[4]。正确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经操作导致病原传播关键环节,在进行每个新生儿诊治及检查前,尤其在皮肤护理及脐部护理前,要重视手部的消毒和卫生,有资料表明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跟成人有抚摸等密切接触有关[5]。新生儿病房危重新生儿多,医务人员相对不足,要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强调入室前、接触新生儿前后、无菌操作前、处理污物后洗手或手部消毒,正确洗手,互相监督,养成自觉遵守、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抗生素应用指征,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合并感染者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一种抗生素治疗,尽量避免经验性、盲目性用药。对早产儿、新生儿黄疸、一些高危儿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新生儿抗生素使用不超过80%。

3.2.5 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每日进行沐浴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加强口腔、眼部、脐部护理,提倡母乳喂养。

3.2.6 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的培训

“患儿安全第一”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得到医院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需要科主任、护士长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员提升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新生儿病房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各项制度都有确实的预防医院感染循证学依据,表达清晰而准确,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并遵守制度和规程。

3.3 尽量使用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和空气喷雾消毒对人体呼吸道的刺激不亚于病毒侵袭,新生儿病房消毒应选用对小儿呼吸道无刺激的清水,勤做清洁工作,减少细菌数,减少感染机会。如有感染可针对性地选用消毒剂。

要想有效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不但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将之列入常规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视。医务人员、工勤人员自觉执行手卫生,可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丹洋,邹宝兰,陈雄敏,等.儿童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6-2428.

[2]田茂强,任洋,姚毅.儿科门诊留观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794-1795.

[3]叶茂林.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52-1753.

[4]李鸿雁,郭彦言.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563-1565.

篇4: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963.12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68-01

新生儿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是院感的易感人群,所以防止医院内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护理人员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更突出。

1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常见类型和原因

1.1皮肤感染 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易于破损,自身又处于不透风的房间,皮肤排汗不畅容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尿布皮炎,红斑等。常发生在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医护人员和探视着常为传染源。

1.2脐部感染 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布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污染而发生感染。

1.3口腔感染 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以出生一周以后及早产儿多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及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尿布,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可引起白色念珠菌入侵并大量繁殖。

1.4肺部感染 由于新生儿抵抗能力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尤其是早产儿吸吮力低,如果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误吸、呛咳而引起肺部感染。

2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止院内感染的保障

2.1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体检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肝脏、胃肠道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病房工作。

2.2坚持对陪护、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帽子与患儿接触前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2.3坚持手消毒制度: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之前认真洗双手,在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常规床边手消毒。坚持新生儿病房每日的清洁工作分区进行,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

2.4坚持清洁卫生消毒制度:每日通风,采用紫外线、空气净化机、化学消毒剂喷雾等方法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新生儿床、暖箱、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拭一次。

2.5新生儿病房内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奶瓶、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患儿出院后对使用的温箱、用具进行终末消毒。

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关键,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基础。

3.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 注意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自觉履行严格消毒措施。

3.2 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 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护士要做到眼勤、手勤对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发现局部渗出要及时拔除。

4总结

篇5: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

主讲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院内感染高危区,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胎龄越小或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因为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中大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设有NICU,每年新生儿科均收治大量高危产妇娩下的或从外院转来的高危患儿,我们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使医院感染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1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 1.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

新生儿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其对感染的高度易感性主要是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吞噬细胞功能不足,所以其细胞内的杀毒作用减弱,免疫球蛋白系统不能通过胎 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1.2医护人员因素

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是新生儿感染另一个重要途径,医务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由于空气很少传播革兰阴性菌,通过接触传播是很重要的途径。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低、不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缺乏合适的洗手设备、工作紧张没有时间洗手和对生物安全性的随意态度、共用擦手巾等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1.3侵入性操作因素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患病新生儿常常需要侵入性器械的使用如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导尿、气管内插管,这些器械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4环境因素

1.4.1建筑布局不合理 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病房不通风透气,室内墙壁天花板有裂缝、地面不防滑、不便于清洗消毒,床与床之

间间隔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

1.4.2空气不洁净 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每日查房、交接班、各种检查治疗等,人员行走带动气流,或使用风扇致使许多附着在尘埃和飞沫中的病原微生物随空气流动飞扬,而造成空气污染。1.4.3医疗用品消毒不严 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治疗车、婴儿床及空调机以及生活用品如奶具、沐浴用具、包裹婴儿用物等的污染

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

2管理措施 2.1加强管理

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本医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组织各科室相关骨干,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走向全面监控、科学管

理的轨道。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感染科专职人员每月对其进行检查评分,科室每月自查2次,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

2.3病区硬件建设到位

在布局上,新生儿床与床之间应保持1米的间距,设普通新生儿室、隔离室、办公室、治疗室、配奶室、新生儿沐浴室、母婴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杂用室、储藏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等。在区分管理上,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包括母亲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杂用间。半限制区,在中间,包括办公室、治疗室、配奶间。限制区在最内侧,包括各类新生儿室、新生儿沐浴室。各区应有门隔开,标志明显。2.4加强护理管理措施

2.4.1建立护理消毒隔离常规及质量标准 各类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法及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的具体要求。制定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图,做到各项操作规范化,以保证消毒措

施的实施。

2.4.2加强业务培训 制定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利用岗前培训、定期培训,规范化培训内容,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院感染相关知识特别是消毒灭菌技术培训,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对各级监控员、卫生员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

2.4.3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科室监控员发现院感染病例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控科专职护士定期下病房巡视,以便掌握新的动态。科室监控员每月定期不定期对本科室的院感染工作进行检查,护理部定期与不定期组织消毒隔离的检查,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寻找薄弱环节,及时反馈,以制订措施,限期改正,保证终末消毒的质量,将消毒隔离质量归入护理达标考核内容中。2.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5.1认真做好室内清洁卫生 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的消毒必须规范,凡常与病人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地面每日消毒液拖地3~4次,床头桌每日用消毒液擦洗2次,每日定时通风透气,保证室内通风2~3h。使用净化器消毒空气。

2.5.2加强隔离措施 加强对患儿的隔离、消毒和护理,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每个感染儿的病因,对需要隔离者应立即隔离,当病儿发生相关疾病时,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使用呼吸机的重症患儿,应每天或隔天更换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

2.5.3手的清洁和消毒 护士长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洗手六步法,并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干净毛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每位患儿床单位旁放有含酒精消毒液供再次擦手消毒用。规定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隔离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

2.6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2.6.1皮肤护理 每日必须认真做好沐浴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洗澡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一次,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按需要洗澡和擦澡,特别注意颈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

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

2.6.2做好口、鼻、眼的护理 保持新生儿眼睛的清洁,如有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轻轻擦净,再用眼药水滴眼,每日2次,以防结膜炎。

2.6.3臀部护理 要注意勤换尿布,没有一次性尿布者,要求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棉布,每1~2h换尿布一次。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擦净,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保护皮肤,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红臀。包裹婴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被服放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它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

篇6:病房医院感染的成因与管理

作者:张晓宏

时间:2007-11-22 11:45: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Google提供的广告

去美国读硕士请找达利通

外籍专家领衔打造个性化申请文件包 众多名校申请成功案例0451-82307080 同济肾病治疗肾病新突破

同济肾病医院研制治疗肾病新疗法,解决 长期以来大量难治性肾病久治不愈难题

英国最新除狐臭技术

天然草本,三步调控“汗腺阀门” 20天除 狐臭,终身不反弹,后代不遗传

[摘 要] 目的:对住院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对住院病房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病房的空气、护理用具、医务人员的手等加强消毒管理,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控制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

我国医院感染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同时被患者和家属重视。近来,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加强病房的消毒监测管理已成为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

病房内存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空气的污染 由于病房内空气不洁净,而人员流动相对较大,使致病微生物在空气中漂浮造成空气污染,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侵入性操作及医疗用品的污染 由于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不强,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污染了用于患者的药品及器械。如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感染、输液反应都与护理操作不当有关。护理操作所用的一些器械被污染,也可引起伤口及穿刺部位的感染。

1.3 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如床单元的床单、被子、褥子、枕头芯等在临床上反复使用,又做不到一用一消毒,很容易造成医院感染。

1.4 医务人员的手污染 手是最容易被污染,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大查房时不进行手的消毒,手上的致病微生物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一个方面。

1.5 钥匙串的污染 钥匙串是工作人员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公用器具,同时不被工作人员重视,其细菌污染严重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媒介之一。

2 原因分析

2.1 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差 由于患者怕着凉,门窗密闭,病房内空气不流通,冬季尤为明显,空气质量严重超标;易受人流或治疗车来回运动的影响;未进行空气消毒;陪护、探视人员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空气。特别住院时间长,离家远的患者尤为明显;病房内的监护病房,多为大手术后的患者,由于其医护人员多、各种操作多、人员走动多、患者的治疗管道也多等特点,再加上通风不良,造成人多菌株杂的严重空气污染。

2.2 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少数医务人员在进行无菌操作时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忽视了无菌操作,造成感染。如在进行消毒时,消毒的物品未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未达到消毒效果,就使用于临床。

2.3 护理操作用品消毒不严格 浸泡用消毒液有的是临床护士自己配制,浓度达不到稳定标准。护理用品消毒后没有按规定进行检测,反复使用造成的污染机会也多。

2.4 医务人员手的污染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最为常见,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医护人员主要是没有重视手也是污染的重要环节,故在做各种治疗及护理中,清洗、消毒不彻底。因此,做好医护人员手的消毒是控制医感染的关键措施。

2.5 钥匙串的污染 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使用钥匙是最多的,由于工作的便利乱丢乱放,特别是出院患者多时进行终末消毒,从一个病房再到另一个病房细菌数量最多,因此钥匙串造的医院感染也是不容忽视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

目前,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有关感染知识的培训,病房空气、护理用品、非医疗器械的消毒及监测制度的落实等,对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管理措施为以下几点。

3.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的知识培训,同时,对非医护人员也要进行教育,如病房内达到的配餐员、卫生员、护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

3.2 病房的空气消毒 临床监护室、抢救室一般都安装紫外线灯并定时消毒,而普通病房应备有移动紫外线灯,并不定时的进行消毒;在夏、冬季要注意开窗通风,2次/d,0.5 h/次;物体表面、桌椅、门窗、墙壁及地面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试,1次/周;平时每日用清水擦试。减少或控制陪侍、陪护人员;做好病房空气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3.3 护理用品的消毒 临床上的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从根本上避免了交叉感染,但还有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氧气湿化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的消毒要落实到位。湿化瓶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1次/d,清洗凉干备用。血压计、听诊器在每个患者使用后用乙醇擦试,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使用后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试;体温表应每人专用,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清洗后擦干备用。

3.4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用流动水清洗,双手充分浸湿,肥皂均匀涂抹手掌、手背、手指、指缝,按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3.5 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其主要是床单元的消毒。床上用物如床单、被罩、枕套等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床头桌、床、地面等用0.5%有效氯溶液擦试,彻底清除感染,通风换气使空气新鲜,然后进行空气消毒。

3.6 严格落实监测制度 根据感染管理有关规定,每个科室都要制定出定期、定时消毒监测制度,感染科按照一类、二类、三类环境,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检测室内空气菌落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监测1次/月;紫外线灯的监测每季度一次,对不合格的紫外线灯立即更换。控制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它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体现医院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书章,府伟林,黄庆,现代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思路与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

篇7: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病房每日上午开窗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照射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如病人不能离床,则暂缓照射。

二、病房地板每天两拖两扫,门窗墙壁一周抹一次,(床头柜、床旁桌)每天抹布应一用一消毒,门把手一日抹两次,有污染则用消毒液抹洗。

三、病房卫生间每天清扫两次,洗手池、大小便器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洗。

四、病床单在病人离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用消毒液抹床架、床垫、床头柜等。

五、棉被、枕头定期消毒(太阳暴晒或紫外线照射)。

六、清洁卫生制度要落实,护士长定期检查考核。

七、五无:1、2、3、4、5、无痰积 无蜘蛛网

卫生间大小便器无臭味和尿垢; 室内无死角;

篇8: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19例, 男性9例, 女性10例;最小年龄1 d, 最大年龄26 d, 平均12 d;最小体质量1 246 g, 最大体质量4 180 g, 平均2 876 g;其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7例, 新生儿肺炎4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例, 早产儿2例, 新生儿贫血1例, 新生儿硬肿症1例, 新生儿肠炎1例。

1.2 方法

查阅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 确定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表格, 主要对19例医院感染患儿基础疾病、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总结医院感染率, 分析感染因素, 制定防治策略。

1.3 诊断标准

对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 对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 自入院后开始计算超过常规潜伏期而发生的感染, 对发生在入院48 h后的感染[2]。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通过对抽取近2年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48例患儿的观察分析,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19例, 医院感染率5.78%, 其中2011年感染率2.74%, 2012年3.04%, 2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部位以口腔为主, 其次呼吸道、皮肤黏膜、胃黏膜等, 详细结果见表2。

2.3 医院感染特点:

胃肠道感染多以轮状病毒为主,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医院感染部位以口腔为主, 其次呼吸道、皮肤黏膜、胃黏膜等;新生儿医院感染抗生素使用率高, 使用时间长。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角质层发育尚不完全, 机体抵抗力、防御力低下, 加上新生儿皮肤细嫩, 且皮肤中水分含量较多, 易导致皮肤病原菌感染[3];新生儿体内Ig A、Ig M缺乏是引起抵抗力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Ig A、Ig M不能通过胎盘直接达入新生儿血液, 致使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 大大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因早产儿在母体内发育更不成熟, 对外界适应能力更差, 生命体征不稳定, 出生后需放入暖箱, 但暖箱内温度更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所以早产儿发生感染的概率远远高于足月产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区域划分不合理, 虽划分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限制区, 但有时存在一室多用现象, 这样就加大了医院感染的概率;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 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新生儿查体需洗手后消毒, 奶瓶需每日高温灭菌, 暖箱内水垢的处理, 规章制度的实施不到位, 都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洗手设施不完备, 未安装非触式水龙头, 七步洗手法洗手规范不正确, 缺乏手卫生观念, 室内通风换气性能差, 导致空气污染, 外界空气中含有大量致病菌, 对新生儿也产生一种威胁;新生儿对细菌耐药性敏感, 若治疗过程中使用不合理抗生素, 致使菌群失调, 而且也易发生二重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对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设备使用率远高于普通病房, 这些设备若不及时消毒, 都会成为细菌的储存所在。

3.2 预防控制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需每室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装置, 严格要求医护工作人员按照正规流程洗手, 并配置足够洗手液, 在每个暖箱旁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尽量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改善病区格局, 合理分配治疗室、处置室、沐浴室、配奶间等;对科室内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 派遣科室内医护人员外出进修, 提高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严格消毒隔离措施:感染、非感染患儿分室安置, 加强暖箱清洁消毒, 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工作人员入室更衣、换鞋、换帽及戴口罩, 地面消毒液湿式清扫并紫外线每日照射, 新生儿用品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4];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 对新生儿皮肤、口腔、脐周护理, 做到每日沐浴, 及时更换尿布, 预防红臀;口腔黏膜每日常规生理盐水擦拭, 观察口腔黏膜防止鹅口疮形成;脐部清洁护理, 保持干燥若有异物及时汇报值班医师并做细菌培养;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应严格落实探视制度, 减少病区内人员流动;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杜绝盲目经验用药, 有效防止二重感染, 减少新生儿家属经济负担;面对一些医用液体、医疗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将循证医学理论运用于医院感染监测和实际管理工作中, 按照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理念对医院感染“零宽容”, 严格杜绝新生儿外源性医院感染发生[5]。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对策。方法 抽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9例, 对患儿基础疾病、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总结医院感染率, 分析感染因素并总结防控措施。结果 经统计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9例, 感染率为5.78%;感染部位以口腔为主, 其次呼吸道、皮肤黏膜、胃黏膜等。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新生儿护理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玉莹, 温玉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J].现代护理, 2006, 12 (3) :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5 (5) :314-320.

[3]余雪辉, 陈利华, 李艳英.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9, 29 (9) :88-89.

[4]沈红五.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杂志, 2009, 23 (8) :708-709.

篇9: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 医院感染 控制和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71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课题,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国内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反应目前我国医院内新生儿感染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现对2010年1~12月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发生医院感染患儿1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对2010年1~12月部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据病史诊断结果,结合临床医师报告的医院感染进行综合汇总。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结 果

医院感染率:2010年收治新生儿620例,早产儿102例,发生医院感染率16例次,感染率2.6%,其中早产儿4例次,占医院感染总数的0.25%,占早产儿总数的3.9%。

医院感染部位: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10例(62%),呼吸道4例(25%),皮肤感染及口腔各1例。

讨 论

新生儿是一类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易发生医院内感染[2]。2010年新生儿感染率2.6%,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较多,除患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与抗菌素的应用及护理因素密切相关:①抗菌素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广谱抗菌素应用广泛,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机械通气、引流管、吸痰等由于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吸痰管道、氧气湿化瓶不及时更换,不能达到彻底消毒,导致细菌的感染率极高,而且医生对细菌的特性及药物特性不太了解,也是导致抗菌素滥用,所以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抗菌素的耐药分析,合理应用抗菌素。②护理方面: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士,应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的儿科护理经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消毒灭菌观念,重视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应该相对固定,医护人数与病床患儿人数比例应适度,人员不足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③空气污染:由于资金不足,医疗设备简陋,如病室少,床间距过窄,不同病种患儿不能分室居住,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但没有可视系统等设备,家属担心患儿病情,需要探视,造成外来人员流动,医生查房与治疗护理集中在上午进行,也造成内部人员的集中流动,以上因素使空气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医院感染。④手及物品:每位进入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用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每检查、护理完一个患儿都要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再检查、护理下一个患儿,护理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儿接触频繁,而且涉及喂奶、注射、沐浴以及大小便护理和各项污染操作,如果不规范洗手,也会造成病原传播,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手部的清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⑤静脉注射或抽血:新生儿头皮嫩薄,穿刺时间长,头皮针、注射针头暴漏,长时间黏贴胶布,反复去脂,都可以引起患儿局部皮肤过敏或皮肤感染。

参考文献

1 韩梅.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40-941.

2 蒋玲,廖和平,龚瑞娥,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9(18):2413-2414.

篇10: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住院病人实施监控,监控率达100%,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3、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遇污染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遇污染时即刻清扫和消毒。

4、病人被服应保持清沽,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被褥、枕芯、床垫定期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被服,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的被服放人有隔离标识的黄色袋中,送洗衣房单独消毒后再洗涤。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所用的器械、器具、物品均要进行消毒液浸泡-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5、病床湿式清扫,每天一次,一床一套(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湿抹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遇有污染的物体表面及时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餐具、便器、痰缸等一人一用一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7、换药车或输液车上的无菌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8、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一次,无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并有报告,结果存档。治疗室用的擦布及墩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

9、餐具每餐后必须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隔离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餐具。

10、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30分钟消毒,干式保存,隔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浸泡体温表容器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由专人负责。

11、治疗室、配餐间、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抹布,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使用后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2、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

篇11:隔离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县 中

院 隔离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消毒对象和时间:

1、病房、护士站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三次。

2、地面、物体表面等每天消毒两次。

3、患者的生活垃圾消毒:包括其一次性使用餐饮具和剩余的食品等,于每餐后装加厚的双层双封闭塑料袋内,及时送焚烧炉焚烧处理。

4、患者分泌物消毒:包括其喷嚏用纸、鼻涕用纸、唾液和痰液等,应立即浸没于加盖的盛有2500mg/L含氯消毒剂的小型塑料桶中,倒入卫生间下水道。也可装于塑料盒杯中、密封于双层加厚塑料代内焚烧。

5、患者排泄物消毒:患者的粪便应按1:2加入50000mg/L含氯消毒溶液,作用2小时。患者的尿液按10:1加入10000mg/L含氯消毒溶液,作用2小时。粪便处理后可倒入卫生间下水道。盛装粪便的容器用后应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燥备用。

6、患者使用的口罩应于每天对室内环境消毒前进行更换,可重复使用的需灭菌处理,一次性使用的可作为医疗废弃物进行焚烧。

7、患者的被单、床单等应每三天更换,并消毒灭菌处理或太阳 暴晒。

8、对换下的隔离服(包括帽子、口罩、防护镜等)经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按套装袋再装入塑料袋中,送出灭菌。

9、一次性使用的口罩、乳胶手套等先经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20分钟,装双层双封闭塑料袋送出焚烧或灭菌。

二、消毒方法:

1、空气消毒(1)紫外线灯照射:按1.5W/m3,每次照射60分钟。(2)过氧乙酸喷雾:0.5%过氧乙酸,按20ml/m3 气溶胶喷雾,作用1小时后,通风换气。(3)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高效静电吸附空气消毒器,按说明书。

2、物体表面消毒(1)地面: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 %过氧乙酸喷雾,有效氧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拖地,注意墙角地线。(2)桌子、椅子、柜、门、病历夹: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试,0.2~0.5%过氧乙酸喷洒。

3、病区内各消毒脚垫应定期喷洒2000mg/L含氯消毒剂,保持湿润。

4、患者的生活垃圾、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应及时进行,并保证消毒效果。

5、需送出病房的病例、流调表等,可用紫外近距离照射5分钟,再翻转照射另一面。

三、注意事项

1、进行环境消毒时,消毒员应采取个人防护,特别应注意皮肤、粘膜防护。如:佩戴防毒面具、防护镜等,并戴双层乳胶手套。

2、消毒剂配制应达到要求的含量和浓度。

3、消毒剂使用的数量和作用时间应达到相应要求。

4、使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应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20%~80%,湿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

5、地面消毒的拖把应做到每室专用,不能混用,且用后消毒,清水洗净,悬挂晾干备用。

6、紫外线灯消毒空气时,应注意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防护并做好使用记录。

7、所有送出物品均应在交接时再次装入塑料袋。

篇12: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每一病区要成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措施和消毒隔离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建立本病区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三、病房环境要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病区治疗室、换药室紫外线照射每日一次,每次>30min,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灯管一次;循环风消毒定时开机,做好记录。

四、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五、病室、治疗室、走廊、卫生间的拖把要分别使用,有专用标记,病房地面要湿式清扫,被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地面要用1000mg-2000mg/L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后擦拭。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用后拖把清洗悬挂晾干,定期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干燥保存。

六、病区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用清洁的湿抹布每天擦拭,一桌一抹布,当表面受到病源菌的污染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用后抹布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悬挂晾干,干燥保存。病床每天要湿式清扫,一床一套。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要及时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病人衣裤、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褥、枕芯、床垫要定期消毒清洗。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

八、病人用的一次性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等要严格一次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复用的应一人一用,送供应室集中消毒。呼吸机螺旋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除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液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九、弯盘、治疗盘、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血压计的袖带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所有消毒处理有记录。

十、病人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十一、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要分别放置不同颜色的袋内,外贴专用标签,并填写好科室、分类,由专人收集、运送。

十二、严格探视陪住制度,特别是疾病流行时要加强病房管理。

十三、对传染病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篇13: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淡薄, 医院感染管

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 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防控成败。

1.2 手卫生规范不落实, 手卫生依从率低、干手不规范, 造成二次污染。

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只在穿衣着装上对污染进行防治, 而忽略了护理过程中其他的传播污染的途径。例如在接触一个新生儿之后不久, 手不经处理就去接触另外一个新生儿, 这个过程中及其易造成交叉感染的现象出现。而在众多出现感染的原因里面, 造成医院感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院感染循证研究证实医务人员手作为各种病源微生物的媒介, 据相关资料表明, 婴儿室护士抱婴儿前未洗手的医院感染率为2.65%, 洗手后降低至1.24%。

1.3 侵入性操作在某一方面看来是医疗技术方面的进步。

其优势在于为了治疗增加了有利的治疗方式, 但是也在很多方面带来了棘手的难题。例如气管切开呼吸机的应用、如气管插管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增加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留置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流感染, 被感染的概率大为提升。

1.4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对于抗菌药物的长期性的不合理化使用而导致的新生儿性疾病的感染。

长期以来使用的广谱抗生素会加强二重感染的发生则是新生儿感染疾病的另外一种因素。就目前状况看来, 抗菌性药物在使用上大多存在即为不合理的滥用的现象。例如经常出现的又, 较多使用价格昂贵的药物, 联合用药以及对于预防性药物的过多使用。这种做法对于感染的控制不但没有任何帮助, 还极有可能提升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5 作为患儿的护理人员, 带病上岗的医务人员也是一种病源的传播

载体, 如果出现他们带病坚持工作的情况, 那么那些患有种种疾病的如流感、肠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则是一种感染的潜在性威胁, 对患儿具有潜在的传染性。

1.6 自身因素早产、免疫功能低下、出生体质量低都是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重要的内在原因。

1.7 空气与环境污染病室空气微生物过多, 病菌繁殖较快也是新生儿患病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室内如若经常不通风, 空气稳定果敢, 流通性较差, 湿度过大微生物繁殖较快进而导致空气中细菌滋生, 室内人员很多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就会加剧。

2 干预措施

2.1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 提高医

护人员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印发“医院感染知识问答”小册子人手一册,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 制定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 加强监督, 追踪落实, 强化全体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2.2 加强手卫生管理, 加大手卫生宣传力度, 在显眼处张贴手卫生标语, 使医务人员自觉执行手卫生指征;

安装了非手触式水龙头、配置了洗手液、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设施, 强调每接触一个患儿前后进行手卫生, 在无肉眼可见污染时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代替洗手, 在每一个患儿床旁安放手消毒剂, 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操作人员应该带上手套等一系列防御设备来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如对体液, 血液, 分泌物甚至是排泄物等接触。同时在操作完成之后应该将手套脱下并对手进行清理。

2.3 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正确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优先使用

无创通气避免不必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机械通气, 吸痰等操作动作应轻柔, 减少操作损伤, 避免重复插管, 缩短导管保留时间, 做好留置管的护理, 进行各项侵入性操作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避免留置静脉导管[2]。

2.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患者用药前尽快采集病原学标本,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足量的抗生素[3]。

2.5 医务人员患皮肤化脓性感染、流感、肠炎等感染性疾病时不能接触新生儿。

2.6 控制医院发生感染的另外一种途径便是, 可以采取对新生儿免疫的方法。

可以采用丙种蛋白来对新生儿抗病能力进行增强, 还可以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医院的感染率进行控制。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每天沐浴1次, 做好口腔、眼、脐部、臀部的护理, 护理动作轻柔, 细心, 避免擦伤引起感染, 认真做好皮肤黏膜的护理, 预防各种敏感柔嫩部位发生过敏的现象。

2.7 对于新生儿的病房, 空气流通很重要, 应该时刻保持新生儿病房空气新鲜畅通。

每天应该至少有两次以上进行开窗通风, 每次要在15~30min之间。同时还要用空气消毒器进行i型奥杜, 对于新生儿的室内环境保持清新整洁的状态。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限制人员进出。入室时进行手卫生、更衣、换鞋, 戴帽、口罩[4]。物体表面、地面每天进行一次消毒。

2.8 布局科学、合理, 严格区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患儿。

建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 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对于卫生监测的结果我们应该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整改。如若发现严重的医院隐患应该对于新生儿的接受立刻停止。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 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 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 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 不得交叉使用。

2.9 规范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消毒管理

2.9.1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 一人用后一消毒。

2.9.2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 消毒的频率应该提升为每周进行一次。最后还要进行终末的消毒。

2.9.3 应该采用彻底且有效地方式对患儿的奶嘴进行消毒和洗净。

如高温, 高压和微波等。同时应该对于消毒的过程统一化处理。每天保持清洁, 同时还要对冰箱进行清洁和处理。

2.9.4 还要清洁和处理的是新生儿的衣物和被服, 至少每天换一次, 出现衣物的弄脏则应该立即更换。

同时在患儿离开之后应该对其涌过的衣物进行彻底的消毒。

综上所述, 对于医院中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首先应该从医护人员的思想抓起, 从根本上提高对于预防的意识。形成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医院文化,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完善相关制度并督促实施, 重视手卫生管理, 减少侵入性操作, 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规范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消毒管理是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

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干预措施进行分析, 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预防策略, 为有效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针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 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有效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完善规章制度、提高防控意识、做好消毒隔离、加强手卫生管理能有效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久红.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 (2) :45-47.

[2]何伶俐, 雷学忠.医院感染控制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3) :283-285.

[3]李承, 何克勤.新牛儿病室医院感染的分析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0) :43.

篇14: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上一篇:理科历史高二试卷下一篇:怀念母亲的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