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2024-07-25

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共14篇)

篇1: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一支笔,它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一支笔,它有着不平凡的生命!一支笔它先经过工厂的制作,在经过商店的买卖来到了我手中,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白色的‘躯壳’,黑色的‘内脏’就是我的朋友,它在我手上呆了一个月了,虽然它生命(墨水)快没了,但我是 有点‘舍得’的。

笔的生命是笔芯给的,笔芯的生命是工厂的人给的。我手上的着支笔,它有过许多“光荣事迹”:为我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为我写出一本本优秀的作业;为我画出一幅幅漂亮的画;这些荣誉都属于它,一支不平凡的笔!

在我抄一篇作文时,我很想要这支笔快点“死”,用新笔。可是,在抄写完作文之后,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抄了几百个字后,它还有“生命”!它在最后一刻,还在拼啊,写啊!总之它时时刻刻为我着想。抄写完了作文,还有“生命”!让我感觉到了它顽强的性格!

让我们来学习笔的顽强精神吧!就在这时,笔的生命结束了……

篇2: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一天,我在草地上玩耍看见小草们都长得很茂盛,于是,我搬来一块大石头随便压在了一片草地上。第二天,我又回到那片草地旁,我发现:小草都从石头底下"探出头来”。我不禁想到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听过一位叫海伦·凯勒阿姨的故事。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南部。她19个月大时,一场大病使得她从此失去了视力及听力。8岁时,海伦的母亲为她找到了一位家庭教师——安妮·莎利文小姐,这位家庭教师用爱心和智慧教海伦写字、阅读和说话,引导海伦走出了无尽的黑暗和孤寂。经过不懈的努力,海伦20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力夫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海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被誉为全美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

篇3: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作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 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 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 而是笔头说话。”的确, 写作是儿童对生活状态的表达, 是对自身心灵的抒发, 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对生命记忆的定格。写作, 让儿童的生活更加绚烂。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作者不断思考完善, 甚至自我否定的, 就像一件工艺品, 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铸就经典。何为“二次作文”?顾名思义, “二次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二次乃至多次的写作。是不是“二次作文”就这么简单?经过几十期班级周报作文的出版、讲评, 我认为“二次作文”不是简单的数量累加, 而有着丰富的内涵。“二次作文”是以学生的自省修改为主要手段, 通过对生活材料的选择加工、教师有效地针对训练、主题宽泛的征文等策略,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改善写作品质, 提升写作能力的写作实践。

1.“二次作文”不是数量的机械累加, 而是写作激情的再燃烧

贺仲明教授在《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说:“其实, 写作本身, 对我来说, 就是最大的最有效的消遣。我常常在感到寂寞、痛苦、空虚的时刻进行写作。……新写出来的文字, 对我是一种安慰、同情和补充。”可见, 写作需要情感的积蓄爆发, 没有情感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巴金老人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二次作文”不是对学生作文简单的否定和数量的累加, 不是对学生写作信心和生活理想的无情打击, 而应是教师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斟酌, 是对学生写作热情的煽动, 从而使学生寻找到写作的情感源泉, 产生写作的动力。我也一直对自己的学生说:“当你感到快乐、痛苦、委屈、忧伤时, 能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心情, 你也就走进了写作的世界。”儿童写作, 从本质上说是情感的写作;“二次作文”, 是写作情感的“凤凰涅槃”。

2.“二次作文”不是作文的机械改进, 而是写作品质的再锻造

“二次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不能仅仅着眼于一篇作文的提高, 应该致力于学生写作品质的改善, 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走进写作的乐园, 享受到写作带来的乐趣。

写作品质的改善应关注儿童素材的原生态, 儿童素材符合学生的视觉眼光, 反映儿童本真的心态, 是发自儿童内心的呼唤;应关注儿童行文的流畅简洁, 词语使用的恰当贴切, 情感抒发的真实;更应关注儿童写作兴趣的迸发, 写作习惯的养成, 写作个性的锻造。通过“二次作文”, 学生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 提高自己的审美欣赏能力, 最终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写作是要有信心, 有热诚, 不计功利, 不问成败, 正义感特别强, 对人生充满悲悯博大同情, 而又能坚持到死去干的一分庄严工作。”我不奢望学生以后以写作为生, 但我憧憬学生能把写作作为一种记录生活和情感的终身爱好。这是一种习惯, 也是能力的体现。

3.“二次作文”不是方法的机械求存, 而是写作灵性的再酝酿

固然有许多有效的方法指引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但这些提高, 很大程度上是写作技巧的提高, 是有限度的。“二次作文”, 不仅仅回归到技法的指导上, 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儿童文心的养护。我们的孩子应该有与生活相通的心灵, 敏感于世间万物的美好;应该有天马行空的大脑, 畅游在奇思妙想的幻境;应该有书生诗人的气质, 喜怒于花鸟虫鱼的意境……只有抱有这样一种感性的情感, 才能触发学生对写作的喜爱。

对写作的热爱, 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写作的敏锐心灵。因此, 学生写作灵性的培养才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才是通向写作之巅的正道。读着丧失了灵气的作文, 就像嚼着枯枝败叶, 除了苦涩还是苦涩。我奢望通过“二次作文”, 让学生写作灵性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

二、班级周报:开启“二次作文”的一把钥匙

如何为“二次作文”找到策略和动力呢?班级周报是我的主要平台。由于在周报上发表作文有要求, 这就把学生写作和修改的兴趣调动起来。班级周报为学生“二次作文”找到了一条通往“写作宝藏”的捷径。

就像烹制佳肴一样, 班级周报的出版主要有这么几道流程:选材写稿——互评初选——自评终选——讲评练写。每一个环节都有要求, 需要学生自主地参与, 不断地修改磨练, 提高作文的水平, 达到“二次作文”的最终“疗效”。

1. 从“每日小记”到“每周一文”, 寻求”二次作文”的契机

学生写作不缺少素材, 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写作素材俯拾皆是, 但在孩子们的眼里, 这些事情太平常了, 不足以写成文章。为此, 我在班级里设立了一本“每日小记”, 学生每天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 写上自己的评价, 一周下来, 就积累了众多的素材。当然, 这还不能称之为作文, 只是材料的积累和情感的积淀。如何把这些材料写成作文呢?“每周一文”是我常用的一招。我让学生在“每日小记”里选择一件最值得写作的事情, 利用周末, 写成一篇精彩的作文, 以备教师选择周报的稿件。“每日小记”解决了素材的问题, “每周一文”是对素材的再加工, 这是一道技术活, 需要学生使出浑身解数, 对众多素材作出准确判断, 进行合理筛选。为使作文能发表在周报上, 学生还需要在构思、行文上下一番工夫。到了周一, 我在批阅了学生的作文后, 公布周报的备用稿名单。

从“每日小记”到“每周一文”, 这是学生“二次作文”的一次契机。

2. 从自主评改到群体参与, 改善“二次作文”的质量

引导学生自主修改, 路在何方?尽管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 学生依然无动于衷。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奏效的, 而是需要抓住学生的写作特点, 采取必要的方法, 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持久战”。

选择一半学生的作文作为周报的备用稿, 并不意味着这些稿件全部会刊登出来。一则是版面有限, 再则稿件质量参差不齐, 需要修改。“是否认真修改”是我选稿的重要标准之一, 哪怕稿件差点, 只要认真修改, 也可能最终录用。标准一出, 学生的修改热情高涨。每到周一早上, 学生都埋头读着自己的作文, 挑出自己的毛病。“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仅凭自己的修改是不够的, 我还采取同桌修改、找朋友修改等方法, 以优带差, 共同提高。当然, 仅仅“放羊式修改”见效是不快的, 必须给予必要的针对性反馈和引导。在接班的前几个星期, 我发现学生的标点用错的较多, 于是, 花了一节课的时间, 出示了大量例子, 给学生讲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在一段时间内只要求学生修改标点。通过强化训练, 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敏感性有所提高。在作文讲评课上, 我针对学生的作文, 找出了许多相似的毛病:“我字病”“套头病”“结尾病”“我想病”“跳跃病”“前后矛盾病”……学生在脑海里有了二十几种典型的毛病, 再去修改, 就有的放矢;再去写作, 就有前车之鉴。

通过几道修改的工序, 学生的作文质量明显提高。

3. 从周报讲评到针对训练, 架起“二次作文”的支点

每周五的下午, 周报出版。出版不易, 上好周报评价课更是关键。因此, 每一期周报我都认真研读, 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让学生诵读, 给予点评。对于学生常见的问题, 我也及时地归纳总结, 请学生思考产生的原因, 提出该如何改正的建议。上述二十几种典型的毛病通过周报讲评一一呈现, 反复强化, 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图式概念。

“一报一练”是讲评课的关键环节, 所练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 防微杜渐, 直接生产疗效。例如, 有一阶段,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文章行文还算流畅, 但总觉得不够灵活, 原来是文章缺少场景描写, 导致没有画面感, 读上去非常生硬。于是, 连续好几期周报, 针对问题, 我让学生讲述作文里事情的细节, 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再次写作, 然后前后对比, 反复体会场景描写的妙处。

周报讲评, 培养了学生对写作的敏感力,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不是简单的二次再写, 而是学生作文的“对症下药”。

4. 从自由写作到主题征文, 拓展“二次作文”的边界

自由表达是我非常提倡的写作方式, 学生行文不受任何约束, 思维自由驰骋, 所写的事情都来自于生活, 学生爱读。自由写作放飞了学生的心灵, 养护了学生的文心。但是, “考试作文”同样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坎。为此, 我也非常重视命题作文的写作。常见的命题写作训练方式是, 我给学生出固定的主题, 学生根据主题, 调动生活体验。在写作中, 对于没达到要求的作文, 往往是发还重写, 同时给予指导, 力求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通过“二次写作”, 做到一个话题人人过关, 优秀文章刊登在周报上。主题系列写作效果同样是不错的, 设定宽泛的主题, 让学生可以写多篇文章, 如以“笑声”为主题, 可以写家庭、班级、食堂、图书馆等各种场合的事情, 这样就摆脱简单的、相同内容的二次写作。通过同主题下不同事情的写作, 做到“举三反一”, 灵活有趣。每月一次的主题周报, 我取名为“特别版”。特别之处在于“应试”之需, 在于多次写作, 人人过关。

三、愿景:“二次作文”, 打造一段永不消失的记忆

1.“二次作文”, 让学生在自主修改中习得写作的才能

唐朝诗人贾岛有诗“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王安石为一“绿”字而反复推敲;曹雪芹勤于修改《红楼梦》十载, 增删五次……叶圣陶先生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将“改”的优先权还给儿童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次次的修改写作中, 提高的是文章的质量, 提升的是写作的水平。“二次作文”的核心之一就是自我修改, 让学生在原动力的驱使下, 不断地、持续地修改。以“周报作文”为平台, 为了使自己的作文不断地完善, 学生必须投入精力修改。在这样的修改过程中, 通过周报讲评课不断强化, 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感悟到了好文章的标准, 培养了审美的能力和情趣, 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些都能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生命需要表达, 写作给表达以最好的慰藉, “二次作文”使我们的表达更给力, 使生命更精彩。

2.“二次作文”, 让学生在自我革命中享受成功的价值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诺曼·梅勒说:“我想, 最美好的尝试, 乃是在写作中生存。”在写作的过程中, 生存价值得到肯定, 这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二次作文”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自我革命”, 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完善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写作, 儿童得到了自我价值的满足, 激发了写作的信心。

“二次作文”使孩子有了作品的意识, 有了写作的成就感。每一次写作, 对儿童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绞尽脑汁, 调动所有的情绪和智慧, 呈现在纸上的文字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的作品, 就像作家完成了一部自己满意的著作一样。“二次作文”使得孩子有了发表的意识, 有了写作的成功感。班级周报制作背景下的“二次作文”使学生的作文有了交流的平台。为了实现发表, 学生倾尽全力地投入修改。在发表后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二次作文”使得孩子有生存的意识, 有写作的生命感。写作, 是人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次作文”使得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得更大的幸福体验。

3.“二次作文”, 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重温生命的历程

“二次作文”不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生活的负担, 它是一种追求真实与完美的自我表达。潘新和教授说:“为生命美丽而作。”教师要依从孩子的言语生命指令, 顺应他们内心潜藏着的言说欲求, 让孩子对生命表达的声音更加洪亮, 由此, 写作方能成为个体生命记忆的一部分。

“二次作文”的目标不在于学生能否成为作家, 而是补给人的精神成长必要的营养, 是人对自身言语生命的发现与认同, 是为人生寻求归属感和家园感。成长是一个个美妙的故事, 是一首首精美的诗歌, 是一篇篇精巧的童话……当某天, 学生成为耄耋老人时, 偶尔翻开儿时的作文本, 读到那有温度的文字, 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写作是一种记忆, “二次作文”使得这种记忆更有温度。

篇4:学生作文的生命

什么是真情实感呢?我认为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的生活圈子只有那么大,和一群小伙伴玩、学习;和亲人一起生活。只要他们关注生活并把生活中的这些体验、感受、看法真实写出了,这就是真情实感,也就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目标了。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真情实感,体现文章的生命呢?

一、指导学生回忆亲身经历的事并写出感受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如,我轻轻地帮妈妈脱了袜子,再一次用手试了试水温,然后慢慢地把媽妈的脚放在温水中。我摸着她的脚,抚摸着粗糙的皮肤和大脚趾上红肿的水泡,我鼻子一酸,眼睛就红了……通过回忆亲身经历的事,写出了母子情深的感情。可见,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文章内容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二、指导学生观察并寻找身边材料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首先最基本的是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指导他们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从大自然中选择材料。作文的每一次命题都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生活有直接密切联系。这样,学生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才会有真实的观点表达。一篇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是没有生命气息的。

篇5: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静夜,寂寥的星,稀疏的光。夜,真的很美。窗口,呆呆地站那儿,大概不是因为那电视,真的会以为自己置身于那一片黑,那一份静。今天,不知谁又拿出了那张定格在三年前的那群“铅笔孩子”。而我居然会记不完全。时间,真的很恐怖,居然会在我身上留下痕迹,静得可怕。

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不是遗忘得太快而以至于忘了去回忆。经历太多,封存的记忆也太多了。此刻,对于我来说,该不该把回忆一笔带过?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也不知从何知道。不想再想下去,伸出手指,在冰冷的窗户上比划着,幼稚地认为自己此刻能实现“热传递”,呵呵。

松开手,朦胧中,窗户上一个赫然的“?”深呼吸了一下,重新找回不被束缚一刻的灵魂,转身,回到屋内。“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知怎么,脑海中会蹦出海子的诗,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样异常不是幸福……后记:有时总会刻意地去写些文字,大概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回忆。可是,为什么,用微笑的姿势换来的却是悲伤的划痕?

篇6: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有这样一件事。

今天,风和日丽,阳光很足,真是个好天气。但我的身体并不如此,我今天有些不舒服,就和妈妈去医院开药。当医生诊断完毕,我就和妈妈去拿药。经过妇产区时,听见一个声音:“我决定打掉这个孩子,我不想在要他了。”我不由自主的向诊室内看去,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妈妈,长的十分端庄,但是她却要打掉自己的孩子,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她的行为和她的相貌一点儿也不符合。好听点说她冷血无情,难听点说她是“杀人凶手”。因为她杀死了一条弱小的生命。我感觉那个小宝宝好可怜,他还没有来到这个世上,就走了。如果他知道是自己的妈妈做的,一定会很伤心的。我想劝说那位年轻的母亲说:她是你的寄托,你的希望,不要把你的一切抹灭掉。

篇7:生命的小学生作文400字

设X为幸福人生,Y为感悟,Z为重视,A为不轻言放弃,则Y+Z+A=X。宇宙之可贵在于每种生物都懂得洁身自爱,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定义是难得一见的,不把握当下等待何时?奇迹不会等人的,这就是上帝在造我们时所希望悟到的课题。“珍惜生命,享爱人生是最大的幸福。”只是画家谢坤山从云:“生命中最可怕得不是跌倒而是放弃,当你不再为自己画限,世界跟着无限宽广。”黄美廉也说:“我只看见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圣经上更是这样写:“似乎贫穷,却是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所以,生命何等美好!”

生命都是美好的,不顺也只是短暂的,别为自己画地自限,进而丧失对生命的热情,当我们真正懂得善待自己、看得起自己,上帝便会展开双臂拥抱你,因为天无绝人之路啊!

让生命的阳光绽放吧,别局限自己的一切,我对自己有着极大的信心,有着在成功中的喜悦,在挫折中成长的毅力,在追求中坚持。相信生命的阳光已照射在我身上,我对自己有着很大的期望,因为我已在我的生命中绽放无限的光芒。

篇8: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顺应孩子好奇的天性, 让孩子爱写。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好动爱说的天性。他们纯洁的心灵, 最容易被稀奇古怪的事物所触动, 他们随时随地都想玩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开动脑筋想办法, 创造条件去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 让他们从好奇中捕捉作文素材, 巧妙激发作文兴趣, 高高兴兴写作文。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下午, 我带领班上的同学到学校操场东侧去爬山, 在活动过程中, 我让孩子们擦亮眼睛, 仔细的观察自然。学生们指指点点, 笑声不断。回到教室后, 我组织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爬山的体验, 并以《回归自然》为题让他们写作文, 结果人人有话可说, 文从字顺。就连没有参加活动的几名同学也兴然写作, 并且获得从未有过的效果。

二、抛弃单调训练, 让孩子乐学乐写。

作文指导课变成写法指导课的课例并不是个别的, 教师不是从选材, 构思、立意上加以规定, 就是提出一大堆要求:中心要明确, 语句要通顺, 条理要清楚。有的指导更周到:第一段交代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交代事情的经过, 第三段就是结果了, 不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毕业、测验考试的作文题目万变不离其宗, 使是充满生活情趣和个性之美的作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机械应试训练。没有孩子的浪漫便失去了可爱的童真, 写作文成了一件苦差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做了一些尝试:

1、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

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一些篇幅不长的故事, 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听后, 让他们复述, 以激发他们说的兴趣, 离写就不远了。

2、结合实际, 命题写作。

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实际, 适时、适地的命题, 让学生写作。如2008年奥运会即将开幕, 我就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奥运》为题让学生们写自己心中的奥运是什么样子。学生们有的写鸟巢和水立方的雄伟, 有的想象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想象丰富, 内容充实。

三、提供创造空间, 让学生自由写, 彰显活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有人曾用“0”是什么?这个问题对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分别进行测试, 高中生说是圆、是扩大或缩小的句号;初中生说是圆或球、或太阳;二小学生说是月饼、太阳、锅盖。鲁迅先生早就指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以上的情景,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现代社会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作文教学具有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优势, 保护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让天真奇妙的心灵世界敞开, 再想想的天空里驰骋。

想象力的培养比较困难,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要求, 可结合阅读开展扩写、改写、续写, 学写童话、科幻小说, 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余地。我曾给学生布置过一篇作文, 专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题目是《某年后的母校》, 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写作中, 的确展开了联想和想象, 结果是五花八门, 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很不成熟。有的夸张过分, 令人生疑, 有的不敢大胆想象, 没有写出学校的变化;有的写得太笼统, 不具体, 而且还未想到“点子”上。想象很不成功, 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时间期限太短, 不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不便于描述学校将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其次, 学校的变化只给人一个笼统的印象:高级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 至于如何“高级”, 如何“宽阔”, 读者不得而知。这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联想和想象所致。针对上述现象我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首先要确定时间, 时间太短, 不便于联想和想象, 时间太长, 又脱离现实, 不太合理, 所以, 时间最好限定在既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又合情合理的时期。其次, 要从目前学校的现状出发, 推想到二三十年后所发生的变化, 想象要大胆, 要带有理想色彩, 可以在意料之外, 但要在情理之中。

由于有了针对性的引导, 使许多同学思维开阔, 联想丰富, 想象大胆, 出人意料, 但又合情合理。文章新意迭出, 悬念不断, 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想象与联想收到了奇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斯洛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 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 他就学会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教师应给孩子自主创新的写作自由, 创造良好的写作条件, 还给学生一条充满人文性和审美性的习作之路。让学生的习作彰显生命的活力。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怎样让中学生乐写、爱写作文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怎样给孩子自主创新的写作自由, 创造良好的写作条件, 还给学生一条充满人文性和审美性的习作之路, 让学生的习作彰显生命的活力。

篇9:让作文轻轻唤醒学生的生命

张丽钧老师把写作教学视为一种内心世界的唤醒和建构过程。她认为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的最高追求是要最高追求。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能力和精神的“双更新”,即把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从生命最底处唤醒,使其成为真正的写作主体;把创造力从文体写作的僵化教条中唤醒,使其具有创新意识;把“真、善、美”的人格从“假、大、空”的编造中唤醒,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真正达到“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语文课堂上,张丽钧老师也时时践行着她“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本教育观念。她的作文课处处跳跃着生命与生命相逢的惊喜,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灵感,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升华,真正达到了人文融合的理想教学境界。

一、人性化引导:挖掘写作潜能

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对一个教师来说,人性应放在首位,以心灵和心灵对话,以人性来塑造人性。多年来张丽钧老师正是以一颗人性之心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以人性化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写作平台,创造了一个令学生心态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真正使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放胆作文,尽情释放他们的创作激情,充分展现写作的天赋与潜能。

(一)广义发表:呼唤主体价值回归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达与交流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付出劳动后希望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欲望,这就是“情感期待”。实际上,每个学生在作文课上都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期待:希望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够获得老师的欣赏、同学的好评、大家的承认。一些著名作家在谈到他们的创作经历时也常常会提到,正是由于小时候上作文课时他们的作品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或者发表在校报或班报上被全校同学传阅,才进一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成为了作家。这种对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宣读或是结集成册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作文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广义发表”,这种教学法可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成功感,强烈地激发作文兴趣,真正实现写作主体价值的回归。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张丽钧老师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在写作中特别善于激发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主体意识。为此她曾专门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了一本名为《爱的盛宴》的“枕边书”,在序言中,她写道:

一直想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一本对大家作文、做事、做人有帮助的枕边书……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些文章中读出如下信息:我是为了成就一件大事来到这个尘世的,我不能浪费成功;爱我的人给了我那么多无私的爱,我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纳悦他人,尊重他人,玉成他人,是我美丽心灵的最好明证;我在世间行走,要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拥有与自我心灵对话的能力,听得见自己内心细微的声音……我衷心地希望——

你的名字是“纤尘不染的字”;

你每一天都过得“美丽踏实”;

你心里总能装着“暖心的故事”;

你的课桌能成为“放得下一个国家的课桌”!

作文教学中,在唤醒写作主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方面,她运用“广义发表”的教学方法,在优秀个体上做足了文章,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张丽钧老师说:“我希望老师们都树立起‘有写作天分的学生就在我的班级内’的信心。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相信,每个班级内都能找到大约10%~20%的有写作天分的学生。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让这些学生真正尝到心灵受宠的滋味,进而促发群体的写作欲望。”张丽钧老师班上曾经有一个叫张俊雅的学生,痴迷文学,有着良好的写作天赋。张丽钧老师特地为她在学校申请了一块橱窗,办起了文学角,让张俊雅当起了“版主”。在这个优秀个体的带动下,“文学角”越搞越火,吸引了全校文学爱好者积极踊跃地投稿。 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人文写作环境,带动广大同学的写作热情,张丽钧老师在开滦一中学生中间组织成立了“蓝雪文学社”,这个文学社的名字是由文学社中两个写作优秀的女学生的名字(一个叫蓝青、一个叫鲁雪)组合起来命定的。这个名字对同学们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有效地唤醒了学生们潜在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天分,多年来这个文学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成绩斐然。

心理学家盖兹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探求成功的能力。以上成功案例表明,这种以人性化引导挖掘学生写作潜能,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教学方法,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自觉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充分实现了写作主体的自我价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花样儿”作文:激发主体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自我心灵的展现和个性的表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基本理念作了如下概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进行自由表达,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作灵感,这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1.自由练笔:摆脱束缚。

长期以来,在“恶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被文本化、成品化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体训练所取代,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奉命作文”,“带着镣铐写作”,致使学生害怕作文,思维僵化,个体价值感缺失,生命热情匮乏,从而形成了可怕的双重人格。张丽钧老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无米而为炊(内储不够,没的写);有米而不会为炊(无力外化,不会写)。这就要求老师帮学生解决“储米”和“为炊”的问题。

“储米”。法国作家布鲁斯说过:“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雕像也就无从谈起。”在生活的舞台上,每天都有全新的剧目上演,一个“明眼”的人是可以看到那剧目的精彩之处的。有的同学以为生活乏味,不值得去留意,其实,乏味的不是生活,而是那颗不懂得停驻的人心。最有效的“储”就是做读书笔记。对于学生而言,再动人的文字,如果不落在纸上,就几乎不可能落在心里。摘录的过程付出了艰辛,这使日后的反复浏览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美文就是过眼烟云。

“为炊”。这是一个思想外化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放言高论,笔端不窘”呢?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很好地呈现出来呢?和“奉命作文”相比,日常练笔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有帮助。日常练笔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有感即发,我手写我心;第二是随意性,题材、体裁、字数均不受限,可以信马由缰地写;第三是跳跃性,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都可以诉诸笔端,往往更可闪现智慧的灵光。学生爱上了自己那个与自我心灵对话的也许是杂乱无章的小本子,才是值得语文老师欣慰的事。

2.另类写作:放飞个性

写作本身是一个创造过程,是自我第二次生命的成长和建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主体创作,允许学生以自由的思维方式、开放的表达方式完成自己的生命之旅,让一颗生动鲜活的心灵拥有自由飞翔的权利。张丽钧老师说,真正好的文章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她经常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作文中把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和个性表现出来。她的作文教学呈现出“三开放”的特点:

(1)开放的作文时空:强调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需要。通过写随笔、写观察日记等日常自由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2)开放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3)开放的表达方式:提倡写放胆文,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表达出来,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限章法,不论首尾,把作文的自由真正归还到学生的手中。

正因如此,她的学生也经常敢在她的作文课上写一些“花样儿作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言、白话、文白夹杂……有的同学甚至在作文中配了插图,看得人赏心悦目,齿颊留香。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写作潜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张丽钧老师曾为学生专门举办过一个“杨蒙诗歌鉴赏专题讲座”。在海报上她是这样写的:“在离你很近的地方 / 那个叫杨蒙的男生 / 摆出一场语言的盛宴。”杨蒙是值得老师为他举办这样一个讲座的,因为他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过人的创新思维,以下是杨蒙同学的小诗:

不应该的宴席

我要了一盅叫做泪水的酒

我点了一碗叫做哀愁的饭

我信手拈来了相思的餐纸

却忘记了那盘叫做爱情的菜

我感染了叫做痛心的醉

我舔净了叫做后悔的碗

我将相思的餐纸擦向背叛的双唇

却迟迟不肯退掉这叫做不应该的宴席

这首锦心绣口的小诗写尽了一个少年的心曲,是难得一见的文字。1999 年高考,杨蒙同学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关乎他命运转折的高考作文。河北省历年高考作文分数线 48 分以上的大概在百分之十左右,杨蒙当年这篇诗歌形式的高考作文获得了 52 分的高分,学生的创新智慧之花终于实现了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的绚丽夺目的绽放!

二、情感教育:实现人、文融合

情感体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认识。古人常说“情者文之经”、“为情而作文”,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出发点,感动是作文的催化剂,大凡优秀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离不开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了在写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培养对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情感所包含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是健全人格精神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在的青少年似乎患上了“情感缺失症”,在作文中少有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有的只是一些矫情和蓄意的编造。张丽钧老师把这种少有真实情感的作文称为“圣诞树作文”,这样的作文像圣诞树一样徒有装饰,但上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假的,结满了畸形的果实,“零生命力”是它最大的特点。时代不需要写作与做人相分离的“双面人”。为了彻底铲除这种虚假作文,作为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老师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了很多特色校园活动,着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生命意识。这种将校园活动与学生的写作学习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法”,特别凸现了“我”是写作的灵魂,“做人”与“作文”合一的写作规律。

(一)“蓝天下的学校”:让作文拥抱生活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所谓“生活作文”,就是通过以生活为对象的写作,让学生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写作活动,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作文的生命力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情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家于漪说:“生命之树长绿,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的河流流淌不息,写作的源泉汩汩喷涌。文章不应该是作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可见理想的写作是以尊重生活为中心的。汲取生活精华,撰写人生华章是我们所切盼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蓝天下的学校”这一理念,教育如果走出课堂拥抱生活,可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各方面提供无比新鲜生动的资源,可以唤醒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张丽钧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作过许多尝试,意在唤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热情,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如:把语文课堂搬到桃花盛开的公园,让同学们寻觅“春天的芳踪”,回到学校后打印出《阅读春天》的习作集,在校园广为传阅。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描写校园里的五棵山楂树、白玉兰花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将写作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感悟,享受大自然带给学生的乐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学生的真情实感得到外露,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血肉丰满,充满了灵性和生气。

(二)流泪教育:让作文涌动真情

理想的写作过程是灵魂纯化的过程,是境界提升的过程,而灵魂的纯化、境界的提升,无不是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前提的。如果学生写作的时候情感都未曾被触动,灵魂都“不在场”,又怎能期待其“共鸣”功能的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名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作为校长,张丽钧老师深感到了自己学生情感的缺失。怎样唤醒他们沉睡的情感?怎样让可贵的泪水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怎样让他们懂得垂泪是别样的美丽?怎样让一个个泪光闪闪的神圣时刻永远相伴他们的人生苦旅?带着这些凝重的思考,在她的倡导下,开滦一中有意识地将三个特殊的日子设定成了“集体流泪日”:

1.母亲节,让孩子流下感恩的泪。

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妈妈们拿着孩子的班主任发的邀请函,到学校来参加“献给母亲的歌”纪念母亲节的主题班会。教室里回响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每张课桌上都摆放着一枝美丽的康乃馨。妈妈们的怀里都揣了一封孩子写给自己的信,孩子也已把母亲写的信悄悄地珍藏起来。班会的内容是有趣的,孩子讲关于妈妈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妈妈讲关于孩子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母子(女)同时笔答“妈妈的生日”、“孩子的生日”,“妈妈最爱吃的一道菜”、“孩子最爱吃的一道菜”,“妈妈最近的烦心事”、“孩子最近的烦心事”,“妈妈穿的衣服的尺码”、“孩子穿的衣服的尺码”……在孩子们的笑闹声中,主持人开始宣读答案了。读着读着,孩子们就不说话了。接着,妈妈们哭了;接着,孩子们哭了;接着,主持人哭了。关于妈妈的事,孩子答对的那么少,妈妈却感动得哭了;关于孩子的事,妈妈答对的那么多,孩子也感动得哭了……

母亲节的泪,是感恩的泪,是愧疚的泪,是顿悟的泪。流过这样的泪之后,孩子的心就容易变软,孩子的骨头就容易变硬。

2.毕业典礼,让孩子流下惜别的泪。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开滦一中的老师们都要为学生举办高中毕业典礼。在典礼上,首先校领导宣读“毕业寄语”,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然后,学生向母校赠送礼物,老师向学生赠送礼物……这些程序,说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因为在其中注入了深深的情浓浓的意,所以,与会的每一个人都无不动容动心……

毕业典礼的泪,是伤感的泪,是惜别的泪,是誓师的泪。相逢是缘,师生之缘深似海,同窗之缘高于天。流过了这样的泪,孩子就成了大人。当他只身远行,我们就可以朝他挥挥手,放心地看他走远。

3.教师节,让孩子流下理解的泪。

在教师节这一天里,老师都收到了学生的由衷祝福和深深敬意——贺卡、信笺、鲜花以及各式各样的小纪念品。这一天,是老师最快乐的日子,而老师的快乐是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学校没有让学生登台赞美教师,而是让老师登台,开展“我和我的学生”的专题演讲。面对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学生(活动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老师们打开了自己心灵中最柔美、最温馨的部分,把满心的忧喜苦乐一并对着自己亲爱的学生倾诉……

流泪教育有三贴近的特点,它贴近青少年的实际,贴近他们的情感,贴近他们的身心发展。“流泪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在培养学生懂得铭记、感恩的同时,又于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学生麻木的情感、沉睡的记忆,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开启了一扇性情之门,储备了丰厚而真挚的情感素材。“流泪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的是自我内心世界和情感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在血浓于水的家庭亲情、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感天动地的师生挚情中受到洗礼和升华,使学生明白作文要以抒写挚情感动心灵为最高境界、最高追求。这种把校园生活和学生的写作生活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方式,成功唤醒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焕发出了“人本”、“人性”的耀眼光芒!

篇10:生命小学五年级作文400字

我日思夜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一天我的心情非常的不好,再加上东西丢了,我的心情更加不好。在十分烦躁的心情下找东西,我不但没找到我要找的东西,还打折了我奶奶心爱的君子兰,我将打折的君子兰放在了墙角。过了几天君子兰居然又发芽了。我想生命可能就是君子兰顽强的`精神吧。

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在月光下画画,一只飞蛾不停的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让我画不成画。我一伸手捉住它,想将它踩死,可它挣扎着,一丝逃生的希望也不放过,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我想,生命可能就是飞蛾求生的欲望吧。

有一个星期五冉燕过生日,我们到冉燕家给她过生日,发现了一个小秘密——甲虫会装死。叶尔登、姜维家和李应他们三个捉了两只甲虫。我们把甲虫放在地上用砖围了起来,用小棒子弄它,它像喝了酒一样东串串,西串串过了一会儿甲虫不动了。我们就走了。又过了一会儿我又回来了,却发现甲虫不见了。我想生命可能就是甲虫逃生的一种方法吧。

篇11:生命的学生作文400字

上国画课的场地前潮湿的泥土里,居住着一只只蜗牛。有一回,我捉了四只蜗牛。我把它们放在墙边,然后我去上课。等我上完课回到原地一看,大吃一惊,两只蜗牛已经爬到离地大约2米的地方,另外两只无影无踪。蜗牛能爬得高,是因为有一种力量支撑着它。另外两只蜗牛能爬走,不也是有一种力量吗?这种力量显然不是不屈向上的精神,那又是什么呢?

乌石山上有一棵古榕,古榕没什么,别的地方也照样有。只是那棵古榕是从岩石缝里长出来。庞大的树干冲破了一大块石头,在砖缝中茁壮生长。这难道没有一股力量吗?

篇12:小学生热爱生命作文400字

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林浩就是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学生。地震发生时,他被倒塌的房屋掩埋。这时,他听见垮塌的楼板下有个女同学在哭。他立刻安慰那位女同学,并一起唱((大中国))。后来他们齐心协力,终于爬了出来。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再跑进去救了两位同学。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多处受伤。他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使周围的人都热泪涟涟。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这句话是张海迪说的。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读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篇13: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一、创造自主的写作环境

1.题目创新

学生写作难免总是“带着镣铐跳舞”, 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时会出于学生能力的考虑而对作文题目有所限制, 这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可以尝试将经典课文与写作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之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节日的作文, 由于刚学完《北京的春节》, 可以让学生借鉴名家的笔法进行自主创新。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真挚感人, 以这篇文章为基础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尝试用心灵感受日常的人和事,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由于学生写作的擅长点不同, 教师设定的作文题目应追求多变, 鼓励他们创新题目、发挥想象, 创作出不同类型的文章。

2.课堂气氛

小学生作文的程式化现象比较普遍, 若想要消除这个现象, 就要鼓励学生张开创作的翅膀自由写作,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写作氛围。

例如六年级写作课《如果, 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由于这个题目可写的角度很多, 教师在课前引导中无须限制角度, 笔者在教学中就直接用“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 回顾这六年的生活, 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慨, 如果你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你将会怎样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学生引到作文中来, 之后鼓励他们自由写作, 习作的效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学生对自己的小学生活感触颇多, 有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 有些又充满童趣。可见, 将自主权交还学生, 让学生自由发挥, 对写作训练很有帮助。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自由表达

1.游戏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用游戏辅助教学往往是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尽管五、六年级的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小, 仍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于课堂之中。笔者在教学中, 时常借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教学以“谎言”为题的作文时, 首先和学生做了一个“谁是卧底”的游戏, 两个词语分别是大西瓜和小西瓜, 让学生陈述自己手中的词条然后找出小西瓜在谁手中,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到游戏中来, 然后笔者趁热打铁引出作文题目《谎言》。随后笔者又讲述了几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小故事, 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通过游戏和故事不仅让他们体验到说谎时的心理, 也让他们了解到善意的谎言背后的故事。再如, 在写作“记一次活动”的半命题作文时, 笔者先向学生讲解了观察细节的重要性, 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在户外进行了“拔河比赛”“贴鼻子”等游戏, 回教室后让他们针对这些游戏中的细节进行写作, 学生们大部分的作文都充满乐趣, 情感真实自然, 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能触动他们的写作灵感, 开拓写作思路, 使写出的文章不空泛、有灵魂。因此, 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灵感的催化剂。

例如, 在指导学生完成以“环境”为题的写作时, 笔者先播放了名为《最后一滴水》的公益广告, 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辅以写作指导,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种环境问题, 自然就产生了写作的欲望。笔者鼓励学生在创设的环境情境中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他们写出的作文也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学生善于抒情, 文章流露出对地球的珍爱;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以“一滴水的诉说”的方式来引起大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的学生善于想象, 以童话的方式写了关于“一棵草的独白”。在这堂课中, “环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而是切实可感的, 小学生在充满想象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充分开拓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提高了作文水平。

三、注重积累, 让学生有话可说

1.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来源, 教师应重视和鼓励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的镜头, 比如一些有趣、感人的生活场景, 电视中出现的新闻等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周记, 把自己每周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乃至感受、体会、心情都记录下来, 对周记的内容不要强加规定, 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叙事、尽情地抒情, 在自由诉说的同时也能训练表达能力。只要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细心观察周围, 养成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习惯, 充分积累素材, 并将其运用于写作当中, 作文时就不会担心无话可说, 自然言之有物。

2.阅读积累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对话手段, 包括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名著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因此, 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让写出的文章显得厚重扎实, 而不至于漂浮无根, 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材料, 以扩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小说类的《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鲁滨逊漂流记》, 散文类的《昆虫记》《小桔灯》, 科学类的《昆虫记》《海底两万里》, 童话类的《小王子》, 还有一些人物传记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当然,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须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式, 可以让学生整理阅读笔记, 即在阅读中摘录自己觉得精彩的片段, 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模仿使用。另外, 教师也可推广读书漂流活动, 设置一个“读书漂流点”让学生进行交换书目的阅读, 或是开展课前五分钟的美文欣赏活动, 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与同学一起交流阅读感受, 进一步积累阅读素材。

四、评价展示, 激励学生写作

适时的评价能对小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因此,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 特别要注意评价的方法, 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以鼓励为主,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从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评价的方式有很多, 如下所示:

第一, 讲评作文。教师在讲评作文时, 方式要有所创新, 要尽量突破以往评价作文的方式, 可以是教师讲评, 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内互评。例如在写作完“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之后, 教师可以朗读几篇较为优秀的文章, 然后请学生自己评阅, 并指出认为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样既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文章, 也能通过评阅增加对作文的了解, 逐渐提高作文水平。第二, 分类评价。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或写作水平进行不同的评价, 例如给一位比较自卑的女生的评语是“文章写得很感人, 语言细腻, 老师也能体会你内疚的心情, 相信他们一定会原谅你……”而针对较活泼的学生写得充满趣味的作文, 教师则可以用“这个活动很有趣!作文写得非常生动!你当时一定很开心!希望你能保持快乐的心情!”之类的评语。当然, 评语都是弹性较大的, 教师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评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第三, 作文评比。由于每个人的写作水平不同, 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 把他们分成四到五组开展竞赛, 并根据结果予以鼓励, 设置进步奖、优秀奖, 这样一来, 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也达到了作文训练的目的。须注意的是, 无论选择何种评价方式, 都要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对文章的畏惧, 树立自信。

五、总结

篇14:生命400字小学生作文

一、作文教学呼唤“生命化”

在对写作的万般无奈之下,不少同学会总结了一些如“凑”、“抄”、“套”等“回春妙招”。“凑”,就是将名言警句和时兴材料凑在一起,东拉西扯,不管意思是不是准确,凑在一起能不能整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抄”,就是考试之前苦背“范文”,考试中了则好,不中只要能勉强拉得上,也只好将就着胡扯一通;“套”,就是文章结构套固定模式,文章题材套陈腐材料等。这种文章被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称之为被“污染过的文章”,是“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的“灰色作文”。造成这种“灰色作文”盛行而学生的个体生命活力难寻的作文现象,当然是跟我们传统的当今也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存在的作文教学是相关的。

其实,写作始终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写作主体生命意识的一种欢快流动,率真情感的一次畅然宣泄。作文无疑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化,是学生寄托自己灵魂与生命的精神家园,铭刻自己思想与经历的纪念碑。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一种方式,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方式;作文就会成为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方式。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

作文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情感提升为本,在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过程中注入生命活力,激活学生悟性,激发写作情感,培植一种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上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与人性感受,打造一个良好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与自我写作过程中磨砺人生,追求真善美,体会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作文“生命化”之道路。作文教学必须要走出隔离生命的冷漠阴影,使作文直入生命腹地,融入学生蓬勃的生命活动,让人文关怀回归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写作成为自己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成为自己的生命活动,通过写作见证自己的生命。也只有这样才能闪耀作文生命的光辉,反之就必将断送作文的生命,以致消磨了学生鲜活的独特的个性。

二、切实做到“三个关注”,促使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的生命表述形式

(一)关注生活——提高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感受力

生活是写作之源。要想让学生寻找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就必须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在生活的大海中寻宝探幽,让学生在关注中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在表达中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有关评析,不断丰富自我生活体验,不断提高自我生活感受力。

关注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受力,一是要走进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新鲜感的培养,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学习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三是要培养对生活的悟性。生活是位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四是培养内省力。一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内心之所感,有如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作文内容空洞苍白,其原因不是他们在生活中毫无感知和体验,而是他们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竟未能留下痕迹,所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

(二)关注个性——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写作过程中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

刘锡庆提出作文应该是“文以载人”,作文应该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文章承载个性,无疑是写作的一种“内在规律”,也无疑是文章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也无疑是正确的,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对应的个性教育就积极主张对人的天赋与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直到唤醒自我,发现本真。

培养学生写作个性,一是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写作。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和价值体验,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智慧成长。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偏激、厌俗情感等都应持理解、宽容的态度,过早、过多地要求认识的绝对正确和情感的绝对健康,其实还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真实生命的不尊重。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空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亲近生命、融入生命,不要疏远生命、逃离生命,要还生命以本色。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求真,让学生能袒露心灵,让学生在反省的精神世界中写作。鲁道夫·奥伊肯指出:“人是一种思考与反省的存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进行反思,进而把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入到自己内部精神世界之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是运用文本形式对生活经验的实质表达。写作过程是学生自我经验、情感、价值、内在精神和信仰的唤醒和相互交融。三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我。只要让学生拥有了一份心灵的自由,一方精神的空间,就一定会在作文中装载自我,放飞个性。

用人本主义课程的话语来说,写作是一种具有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不论是体察生活还是反省自我表达自我,其内核都是学生生命主体。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去引导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学生研究自我,研究自己的长处,是长于一种文体,还是长于一种思维;是想象丰富,还是思维深刻;是语言富有个性有文采,还是构思精巧技法高超。对自我的研究和发现,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生成和创造的写作当中实现个性写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关注评价——在发掘激励赏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作文评价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写作的精神愉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发展性作文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心中有人,目中有文”,做到“人”与“文”的统一,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重在激励和赏识,教师要真正地用心去呵护学生的那份真情,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去发现能体现学生求真向善的东西,发现学生作文当中真实的心灵和感受,发现文中展现的学生灵魂的灿烂笑容。发展性作文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批判与对话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作文评价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性和发展性有机结合,突出发展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只要有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是强调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与表达思想有机融合,重在思想内容。作文要有思想并且是有价值的思想,才是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作文要清晰有效地表达思想,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技巧的东西应该也只能是第二位的。三是将作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强调个性的基础上不忽略共性。对于学生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以及个性化、创造性表达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评讲中宣扬,同时对学生作文当中表现出的优秀作文的共性和存在问题的共性也要高度重视,并进行重点讲评,优秀作文的共性可给学生以好作文的基本标准,存在问题的共性可给学生提供改进方向,二者均不可轻忽。

作文教学走“生命化”道路,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是新课程改革和作文教学境界的共同追求。当然,让作文融入生命,让生命在作文中绚丽绽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索,但是只要努力关注每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在写作中的长远、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学生本身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命成长和智慧成长,也必将促使社会更具活力。

上一篇:脱贫攻坚考核细则下一篇:百日专项整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