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2024-08-05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

【主干知识】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

相对质量1/18361、0071、008

2、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原子质子数

(Z)中子数

(N)质子数+中子数

(A)相对原子质量

F91018、998

Na111222、990

Al131426、982

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表示表格中原子组成分别为:

重要关系式:

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离子:

离子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Z)=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

质子数(Z)=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

3、同位素

(1)元素

(2)核素

(3)同位素:

(3)同位素应用:

【课堂练习1】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10t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

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3D、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

【课堂练习2】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微粒符号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

40

1820

161832

【达标提高】(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一、选择题:

1、据报道,最近中科院的有关专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镨元素的一种新的同位素,它的中子数为()

A、330B、91C、239D、148

2、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为()

A、136B、50C、86D、222

3、2月,德国达姆斯特重离子研究所合成出当时最重要的人造元素,它是由撞入一个的原子核,并立即释放出一个中子而产生的一种新元素的原子。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所含有的质子数是()

A、111B、112C、113D、114

4、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达到30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A、61B、114C、175D、289

5、某微粒用n+,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D、质量数=Z+A

6、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A、NH3B、HFC、NH2-D、F

7、已知An+离子有m个电子,它的质量数为A,则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A、m+nB、A-m+nC、A-m-nD、A+m-n

8、有五种微粒、2+它们属于几种元素()

A、2B、3C、4D、5

9、某元素B的核电荷数为z,已知Bn-和A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元素的原子序数用Z、n、m来表示,应为()

A、Z+n-mB、Z-n+mC、Z-n-mD、Z+m+n

10、比核电荷数为11的元素的原子少1个电子而又多1个质子的微粒是()

A、Na+B、NaC、Mg2+D、Mg

11、下列关于质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质子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基本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质子数保持不变

C、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D、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与1个电子的相对质量相等

12下列各组粒子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A、Na+和Li+B、CO和CO2C、H2O和H3O+D、NO和CO

13、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为-1/3e,e为基元电荷,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夸克和2个d夸克

B、质子由2个?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夸克和2个d夸克

C、质子由1个?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夸克和1个d夸克

D、质子由2个?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夸克和1个d夸克

14、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A、Al3+B、Mg2+C、Be2+D、H+

15、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若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m>n,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c=m-nB、b-d=m+nC、a>b>d>cD、a>b>c>d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

二、填空题

1、微粒AXn-核外有18个电子,则它的核电荷数为,核内中子数为

2、由1H216O与2H217O所代表的物质中,共有种元素,种原子,

种分子,互为同位素的原子有。

3、核内中子数为N的R2+,质量数为A,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4、2-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

质量数是。

5、Fe、Fe2+、Fe3+是元素的三种粒子,它们的数相同,它们所带的数不相同。

6、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和b,它们的离子Xm+和Yn-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a、b、m、n之间的关系是。

7、已知:碳元素有12C、13C、14C;氧元素有16O、17O、18O,则它们能够形成种CO2分子,它们所形成的CO2分子其分子量有种。

8、辨析:H-D是否是单质?为什么?

9、

比较元素同位素

定义

相同点

不同点

10、用质子、中子、电子完成下列填充。

(1)所有原子都含有

(2)所有离子都含有

(3)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4)同位素中不同原子具有相同的

11、已知:R2+的质量数为A,电子数为B,求m克RO中中子数为多少。

篇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进行设想、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活动,开展由宏观到微观完善思维的合作探究。因而,引领学生逐步由表及里的综合系列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保证学生认识的顺利发展,必要的运用实际问题情景,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设计,应以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钠原子、氯原子的结构为基础与重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适当迁移与拓展。

3.在教学中,如果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碳12是一种碳原子,必须补充“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可能不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都相同”。教学实践证明,不补充上述两个概念,极易引起学习认识上的紊乱。做这样的教学铺垫后,对元素概念的建构与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篇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一、教育辅导机构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辅导机构大 部分实施 小班教学、“一 对一”辅导,一位教师的教学对象一般只有一名或几名学生,这有利于教师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取向、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各有不同,教师的因材施教可以改善学习效果。但不是每一名教师都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适用性、灵活性很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基础制作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 教学视频,做到边引 发学习兴 趣边教学。

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及方法

在暑期担任某教育辅导机构化学教师时,我带的预初三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各有不同。为了让班内比较“慢热”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我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思想及模式融入我的教学中。例如,我将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节分为两课时,分别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第一步,在充分认识教材知识建构 的基础上,确定视频学习任务及课堂学习任务。原子的构成为概念理论课,较偏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我在制作视频时将主要的学习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学习一个知识点等于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重难点在视频内重点强调,且在基础测试中重点考查。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 学习能力,制作教学 视频。由于是新授课,不存在基础好不好的问题。在制作教学视频时,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做出了适当的改变: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内容详细的教学视频,将重点突出,难点尽量“深入浅出”。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每个教学视频时间应在5分钟左右为宜。另外,教师可以在制作主视频时,在主视频中链接部分辅视频,以主视频为主,辅视频为辅。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上述基 础上,教师制作教学视频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视频应短小,且主次分明,尽量突出重难点,减少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因素。最好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地逐步引领学生理解新知识,形成新认识。

第三步,练习反馈,突破难点。学 生根据我 制作的视频进行预习,完成基础检测。课堂上我再根据学生基础检测的完成情况,将教学重难点及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解析,并通过做题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知识进一步强化。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结果分析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成绩也有明显进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将课堂“翻转”到课后,学生普遍认为在家的学习任务减轻了,枯燥的题海变成了生动的视频讲解,学生很少出现因厌烦做题而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即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多次观看教学视频后,也能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原本不多的课堂时间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从教育辅导机构的角度来说,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逐渐改变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达到双赢的目的。

总之,教育辅导机构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只向学校教育看齐,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胆尝试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应保存在教育机构的教学资源中,反复使用。新教师可以借鉴老教师的教学视频制作新视频,也可直接利用优秀的视频资源让学生自学。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课程教学相互融合的产物。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更适应于校外的教育辅导机构教学。针对教育辅导机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有必要对翻转课堂实施的结果进行分析。

篇4:原子化学环境思维的教学初探

摘要: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碳原子的化学环境是不同的。结合案例介绍了应用原子化学环境思维的方法,分析有机物分子中某个特定原子的周围原子和原子团,进而有利于深入理解有机物分子的真实立体结构以及化学性质,有效建立其宏微关系。实践表明,这种动态的微观思维方法有助于有机化学教学。

关键词:原子化学环境;构性思维;化学思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说,“给我几个初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是小偷、诈骗犯”。由此可见成长环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有机物亦是如此,同样是氢原子,因其所处化学环境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化学性质。如烷基上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电负性相当,故而易发生自由基型取代反应;芳基上的氢原子受屏蔽效应明显,故常需要在酸催化下发生亲电型取代反应;醇羟基上的氢原子受到氧原子的吸电子作用,故而容易异裂发生取代反应,由此可见原子化学环境足以改变一种有机物的“生命状态”。

1 原子化学环境思维

通过对几种中学化学期刊的文献调研发现,关于原子化学环境的教学研究甚少。但纵观大学有机化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1]。人教版教材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以及近五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中分别两次提到了化学环境,近五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中分别四次提到了化学环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渗透原子化学环境思维,且深刻体会到构建此学科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化学提供了思维方法[2]。

2 有机物原子化学环境的理论研究

1HNMR(核磁共振氢谱)和13CNMR(核磁共振碳谱)理论研究,以乙烯和乙烷为例:

在相同频率电磁辐射波的照射下,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受的屏蔽效应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发生核磁共振所需的外磁场也各不相同,即化学位移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乙烷和乙烯的核磁共振模拟实验(由CambridgeSoft公司开发ChemDraw软件完成),我们发现乙烯1HNMR中氢原子化学位移为5.25ppm,乙烷为0.86ppm,乙烯13CNMR中碳原子化学位移为122.5ppm,乙烷为6.6ppm,即这两种物质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完全不同,碳原子的化学环境亦不同[3]。

3 原子化学环境思维的应用案例

3.1 核磁共振氢的种类判断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核磁共振氢种类的判断中采用了等效氢法[4]和对称轴法[5]。这两种解题方法确实有效,但会给学生增加记忆负担且无法帮助学生构建部分陌生有机物的真实立体结构,不利于化学思维的培养[6]。基于此,笔者探索将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应用在氢的种类判断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教版选修5教材利用氢原子化学环境的不同来区分两种同分异构体乙醇和二甲醚[7]。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观察乙醇球棍模型甲基上的氢(见图2),然后通过旋转碳碳单键,引导学生观察H1、H2和H3周围原子和原子团,而后构建其具有相同化学环境的结论。同理,通过旋转共价键可以帮助学生发现H4和H5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且H6具有独特的化学环境。球棍模型中明显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学生顺利区分这三类氢原子。同理亦可以通过旋转两个碳氧单键发现二甲醚中(见图3)六个氢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

通过培养这种动态的微观思维进行结构分析,学生对有机物的真实立体结构理解更加深刻[8]。对于常见核磁共振氢的种类判断问题只需要观察某个氢原子周围原子或周围原子团的连接方式,即可以方便地判断氢原子的种类。

如甲苯(见图4)H1和H5两侧分别连有甲基和氢原子,而且距离甲基都间隔了两个碳原子,所以它们的化学环境相同。H2和H4两侧都连有氢原子,而且距离甲基都间隔了三个碳原子,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H3和H4虽然两侧都连有氢原子,但是距离甲基间隔了不同数目的碳原子,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采用对称轴的方法,误以为CH3COOCH3两边甲基上的氢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但通过应用原子化学环境思维教学后,学生能独立分析该物质的真实立体结构并发现H4~H6(见图5)旁边连接的是碳氧双键,H1~H3旁边连接的是氧原子,化学环境明显不同。

3.2 顺反异构问题

教材上定义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双键的同一侧称为顺式结构,反之为反式结构[9]。在新授课中构建顺反异构概念时,有些学生误以为顺-2-丁烯和反-2-丁烯是同种物质。实际教学发现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区分这两种物质。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拼接这两种物质的球棍模型,然后尝试旋转球棍模型中的化学键(见图6和图7)。在不破坏共价键的前提下,不论学生如何旋转化学键,均不能使图7中H7和H8位于双键平面的同侧,表明这两种烯烃结构完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有机物。

3.3 取代产物种类数的判断问题

当准确判断出某有机物中有多少种化学环境的氢之后,其取代产物的种类数便容易确定了。如甲苯苯环上有三种化学环境的氢,所以其苯环上一取代产物就有三种;如对二甲苯苯环上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所以其苯环上一取代产物就只有一种。如邻甲基苯酚苯环上有四种化学环境的氢,所以其苯环上一取代产物就有四种(见图8)。

3.4 加成产物种类数判断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容易忽略烯烃的不对称加成。通过培养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分析溴原子在1号位和2号位化学环境的不同,可以区分不对称单烯烃的两种加成产物(见图9),提高学生书写烯烃不对称加成产物的完整性。

3.5 高考有机信息反应仿写类问题

全国高考理综有机试题常以高中学生感到陌生的有机反应为载体,考察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应对这类有机信息试题,需要掌握分析有机物结构的理论方法,找出具有相似化学环境的原子或原子团,并最终发现原子间的偶联方式。以2013年广东卷第30题为例,题目信息给出物质Ⅰ和Ⅱ反应生成Ⅲ,要求写出物质a和b反应的产物c。

该信息反应机理如下:(1)羰基和酯基都是吸电子基,其邻位碳的电子云密度比较小,碳氢键容易异裂形成较稳定的碳负离子;(2)醇羟基容易质子化,使得碳氧键被高度极化,电子云偏向氧原子,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3)碳负离子亲核进攻碳正离子,水分子离去,形成稳定产物。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物质Ⅰ和a圆圈中的氢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环境。因为a中苯环和碳碳叁键形成离域大π键,溴原子电负性较强,同样使得碳氢键容易异裂形成较稳定的碳负离子。物质Ⅱ和b方框中的羟基具有相似的化学环境,于是找出碳碳键的偶联方式,最终顺利写出产物c。

3.6 全国化学竞赛有机产物分析类问题

中国化学会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第9题中要求画出下列两个转换中产物1、2和3的结构简式,并简述在相同条件下反应,对羟基苯甲醛只得到一种产物,而间羟基苯甲醛却得到两种产物的原因。

对羟基苯甲醛和间羟基苯甲醛分别具有醛基和酚羟基,其中两个醛基拥有不同的化学环境,两个酚羟基也拥有不同的化学环境,所以它们在相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反应也不同,需要分析各自官能团的化学环境来解释产物的不同。

酚在碱性溶液中会以酚盐负离子的形式存在,与长链正烷基溴发生取代反应形成芳香醚类化合物(如虚线圆圈所示)。由于羟基化学环境的差异性,使化合物1和2的产率不同[10]。连在苯环上的羟基或烷氧基对苯环的对位比对苯环的间位有更强的给电子共轭效应和更弱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致使处于间位的醛基比处于对位的醛基具有更强的亲电性,所以在碳酸钾的弱碱条件下,对羟基苯甲醛与丙酮不发生缩合反应,而间羟基苯甲醛可与丙酮发生经典的羟醛缩合反应,生成产物3。

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的构性思维,深入理解有机物的真实结构和化学性质[11]。课堂中长期渗透化学环境思维后,学生不仅能正确分析复杂化合物中氢原子或某些原子团的化学环境,还能从容面对信息题中各种复杂化合物的结构分析,通过类比关键原子或原子团的化学环境,主动对接已有化学知识,理解陌生信息。

参考文献:

[1][3]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3~225.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1.

[4]高峰.用“等效氢”法巧解同分异构体的有关习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6~128.

[5]王守浩.利用对称性找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J].化学教育,2003,(5):39~40.

[6]陈星勇等.以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为统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化学教育,2014,(23):5~8.

[7][9]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23,31~32.

[8]江丕权,李越.教学改革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23~131.

[10]赵鸿斌等.系列长链烷氧基苯甲醛的合成研究[J].化学研究,2001,12:19~22.

篇5: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互动,及作业的反馈等信息,我有如下的思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以借鉴而提高:

l 本课题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内容,从教学要求来看,只要求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就可以了,明确了本题课题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情况。

l 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l 课题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的构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印象,能整体全面地看问题,而不能局限于一点。

l习题的内容和形势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意层次性和开放型,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l 这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掌握好度的把握,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介绍不同的程度,假若学生的能力比较强,基础比较扎实,可以多说一点,多解释清楚事情、真理的来龙去脉。但相反,能力一般的,基础比较薄弱的话,我们应该避免这些更难掌握的内容继续说下去。

l 至于其他方面的话,还是能比较好地把握得到。例如,一节课的导入,内容的顺序安排,知识点之间的一环扣一环的衔接等等,都是基本上没有问题的。

篇6: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反思

一、课题内容:

本课为人教版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的内容,本课题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展开的,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以及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难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

2、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的可分性。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设计思路:

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又无法通过宏观实验加以展示,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

电教资源:水分子分解的动画,金刚石的结构的flash动画; 图片: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提问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动画演粒子。

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带着问题思

考并继续听讲

创设情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图片展炸成功了,原子弹何以得名?原子弹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威力爆炸时的呢?

蘑菇云的图片。

认真观察、思3 自的见解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学生发言)5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示)原子弹考并发表各

导入新课

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子内部到底是

什么样的结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动画演示)金刚石的构成的动画。

引导和讲解 虽然原子核很小,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投影展示继续观看动画,大家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原子核的构成的动画

重放整个动画

知识巩固 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提出问题 思考并回答。3 子的?

指导阅读

引入新内容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 kg 请大家看几种原子的质量数值:

屏显几种原子的质量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 kg

学生感知得出: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记忆、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的表4-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指导阅读 认真阅读表讨论。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注意氢原子内无中子)。

格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

仔细观看动画并积极讨论,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设计。

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

用很不方便。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总结讲解

深入探讨 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屏幕显示)

原子种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类 氢 碳 氧 钾 1 6 8 19

0 6 8 20 6 8 19

(近似整数值)1 12 16 39

表格如左 相对原子质

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巩固练习

原子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相对原子数

质量

表格如左

(屏幕显示)

巩固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的知识。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 师生一起得出:科学上一般不直接使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使用(展示图相对质量介绍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它是一个比,是一个相对质量)

学生学习化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片)介绍院学及学习科士张青莲 学家的科学

精神的热情高涨,种类 氮 镁 磷 铁 数 7 12

篇7: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3、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

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

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

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

讨论结果:

1、质量数(A)= 质子数(Z)+中子数(N)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

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

课堂练习:

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

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

[讨论]回答:

1、中子数为122、中子数12;电子数103、质子数16;电子数184、因为 S2-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则16+17=335、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夸克的发现

【解决】根据以上所学,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

【设疑】

1、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

2、夸克的发现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栏目小组讨论与交流学习核素、同位素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31—P

32提出问题:

1、什么是核素?

2、什么是同位素?

课堂练习:

下列的粒子中有几种核素,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种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强调:质子数(Z)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数(N)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称。

[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学生回答:人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核素有8种,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种。归纳: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学生阅读P32《拓展栏目》——同位素的应用然后归纳总结;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同位素的应用

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

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146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4、21H、31H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作业布置:P33第2、3、4题

篇8: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现象分析,兴趣激发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 《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使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粒子, 在学习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 由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转换, 也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分子、原子相关知识的学习, 不仅巩固了前面的所学知识, 也让学生对微观世界粒子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为以后章节的学习进行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本课题需要学生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教学中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并运用相关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推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并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首先是,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我设计相关情境, 引入新课。利用警察牵着警犬寻找毒品的图画引出本课题,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 在感知警犬神奇功能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警犬能闻到毒品的气味, 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这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讨论和交流, 学生得到了一定的结论。在此, 我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许多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 及时引出分子、原子的概念, 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课本上图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和中国最小的汉字图片, 让客观事实来证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对于分子的相关性质的教学,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

1.对于探究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性质,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视频, 利用形象的动画和童声叙述, 生动的描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以及十亿人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所用的时间。学生观看资料, 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比较, 积极讨论, 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而且通过形象的比喻, 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并总结出分子的第一项特征:分子的质量和分子的体积都很小。

2.对于分子的第二项特征, 我通过探究实验来引导学生, 在此我设计了神奇的魔术, 用毛笔蘸无色酚酞试液在滤纸上写“人”这个字, 然后把它放到盛有浓氨水的烧杯上, 神奇的现象出现了, 白纸上出现了红色的“人”字, 过一会红色字迹又消失了, 对于这样神奇的现象我不会马上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看看能否通过自己操作来明晰这个现象的原理。我让学生把浓氨水滴到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中, 通过观察讨论,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结论。通过魔术,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接着我提出让学生利用我准备的药品和仪器自己来设计实验: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事先我准备好药品和仪器:试管、胶塞、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镊子、试管架, 浓氨水和酚酞药品, 并在此提醒学生:该实验要在同一支试管中进行, 而且酚酞试液与浓氨水不能混合在一起。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 我走到各小组中进行巡视, 让他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现象来判断实验的本质, 预测实验结果, 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结束后, 我又让各小组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以及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相关结论。然后我把同学们的不同设计方案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并通过交流讨论和学生一起从中找出最佳设计方案, 并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根据学生提出的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如:滤纸变红和棉花团变红, 我让他们把变色的物质和滴加的药品进行比较, 并进行适当地指导,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观察能很容易得出:是酚酞试液变色而不是浓氨水变色, 酚酞滴在哪儿, 哪儿就变红的结论, 从而很容易的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并找到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我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哪种设计方案能更好的体现分子运动的过程, 并形成共识。在滤纸条的相等间隔处蘸上酚酞试液后放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棉花, 用胶头滴管在棉花上滴加浓氨水, 塞上橡皮塞, 为最佳方案。在探究的基础上, 我及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探究的结果, 揭秘我刚刚的魔术。通过实验,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而且很准确的归纳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在探究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过程中, 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 用两支医用注射器设计实验, 证明不同微粒间的间隙是否相同。 (2) 写出自己的探究过程 (不限方案, 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 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 我也展示了我的方案:用两支医用注射器, 将栓塞向外拉, 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 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让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 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归纳: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 不同状态的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不同, 从而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提高。

在总结归纳了分子的性质后, 我及时展示了相关的练习, 让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现象。 (1)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 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2) 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思考:乒乓球为什么能被压瘪?压瘪后, 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恢复到原状?如果乒乓球破了, 能恢复到原状吗?通过练习, 学生对新知识得以巩固, 并对微观粒子有了正确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了分子、原子的概念, 并了解了分子的性质, 能很准确地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解释。

篇9: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关键词 比喻 教学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比喻”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其释义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根据“比喻”的释义,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比喻”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原子”的教学在现行的初中新课标中虽不是重点,只要求了解,但在试题中的运用却涉及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而“原子结构”和“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由于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有限,这一知识点特别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中,用“比喻”教学对“原子”的教学进行尝试,效果甚是理想。

原子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现在来学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见过原子吗?试猜想它的形状是怎样的?(出示一个桃子)原子就像这一个桃子一样。原子的结构跟桃子的结构相类似,我们用桃子的结构来帮助学习原子的结构。大家说一说桃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作答:桃子是由外果皮、中果皮(桃肉)和内果皮(桃核)三部分组成。

学生演示实验:切桃展示。

教师引导: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教师评价:原子(桃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桃核)和在核外作无规则运动的电子(桃肉)构成。

教师引导:原子核(桃核)能否再分?我们把原子核(桃核)破开,看一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学生演示实验:破桃子核。

引导学生观察:半透明的软组织,在软组织的上端有瓜子仁。

教师引导:软组织和瓜子仁相当于原子核里的什么结构?

学生讨论、作答:软组织相当于原子核中的质子,瓜子仁相当于原子核中的中子。

教师评价:评价并小结。

教师引导:整个原子显正电还是负电?你们吃桃子时有被触电的感觉吗?

学生作答:没有触电。可推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中各部分没有正负电。

教师评价:在原子中,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原子核相当于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又由于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它们的数目相等电性相反,相互抵消,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

教师引导:同学们尝试用框图式的表示方法把原子结构归纳出来。学生讨论、归纳:(略)

师生评价:原子结构

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在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时,教材(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把它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视野”,并且只是简单的介绍。曾听过几个化学教师对“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教学,他们都是按老教材的教法来讲解,从整个过程来看,都是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生生互动,缺少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该知识的学习很困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用“比喻”教法对“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进行尝试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得轻松,易于理解和记忆。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是像草原上的一群马儿狂奔乱跑?还是像同学们在运动场的跑道上乱中有序的跑步?

教师评价:电子在核外运动,和同学们在跑道上跑步是一样的,乱中有序。电子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就像同学们按跑道跑步一样。跑道由里往外依次为第一跑道、第二跑道、第三跑道……第六跑道,电子运动和同学们跑步一样也是按“跑道”运动的。由原子核(原子核好比跑道内的足球场)往外依次为第一电子层(第一跑道)、第二电子层(第二跑道)、第三电子层(第三跑道)、……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习三个电子层。

教师引导:哪些电子在第一电子层运动,哪些电子在第二电子层运动,哪些电子在第三电子层运动?电子在各电子层上运动的数目是多少,有什么规定吗?电子运动和同学们在跑道上跑步有哪些相同之处?

教师评价:电子在各层上的运动和同学们在跑道上跑步一样。体力差的同学选择第一跑到,体力好的同学选择第二跑道,体力较好的同学选择第三跑道。同学们的“体力”相当于电子的“能量”。能量低的电子在第一电子层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第二电子层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在第三电子层运动。但电子在各电子层运动的数目是有规定的:第一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电子数≤2),第二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电子数≤8),剩余的电子放在第三电子层(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初中1—18号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对课本P64拓宽视野——“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学习,尝试下面的练习。

画出9号、13号、16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讨论、尝试:(略)

师生评价:

从学生的学习反馈,这种“比喻”教法比传统的教法更充满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践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共筑校园 和谐的蓝天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捉迷藏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