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医学院校徽

2024-05-24

兰州医学院校徽(共12篇)

篇1:兰州医学院校徽

兰州大学医学院发轫于1932年成立的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1946年并入国立兰州大学,1954年独立建院,成立兰州医学院,与兰州大学合并,学校重组了兰州大学医学院。

截至10月,兰州大学医学院设6个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9个本科专业,共有教职工约7049人,全日制在校医学类本科生5442人,研究生1708人(博士生171人、硕士生1537人)。

历史沿革

1932年初,时任兰州中山医院院长的宋子安(原名宋汝静)等人向刚建院不久的甘肃省立甘肃学院院长灯春膏建议设立医学专修科,并达成筹办意向,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创建。

1942年4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为基础,组建了“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

1945年初夏,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候宗濂任分院院长。

1946年夏,并入国立兰州大学,成立了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国立兰州大学医学教育正式设立。

1949年,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取消国立字号,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更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

1954年9月1日,根据国家教育战略部署,兰州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成立兰州医学院,并迁入东岗西路新址。

1955-1957年,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教师支援兰州医学院建设,兰州医学院的师资得到充实。

1958年,兰州医学院第一届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

1968年8月 29日,兰州地区首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进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甘肃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甘肃教育学院、甘肃工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及一些科研单位,领导“斗、批、改”运动。

1972年9月。甘肃省革委会政治部要求甘肃省高校工宣队、军宣队分批撤出兰州医学院,系一级的革委会被取消。

1974年7月,兰州医学院首届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1981年12月,兰州医学院经国务院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6月,兰州医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月18日,经教育部和甘肃政府批准,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成立新的兰州大学。

20,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学校重组了兰州大学医学院。

文化传统

院徽

学校徽章+学院名称 释义

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医学院是在兰州大学的怀抱中成长和发展。

校歌

兰州大学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

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篇2:兰州医学院校徽

学院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占地面积45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有55个校内实训基地、150个实验实训室,在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等企业建有154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院资产净值超过6.6亿元,各类实训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1] 学院有专任教师552名,在校生总数 13594 人。[2] 设10个系和继续教育学院,以及石油化工技术等6个研究所(室)、15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设82个高职专业。

历史沿革

1956年,随着兰州炼油化工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的创建,石油部和重工业部分别创立了兰州石油学校、兰州化工学校,并依托两校分别举办兰炼职工大学、兰化职工大学。

198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接管兰州石油学校、兰州化工学校。

,兰州石油学校、兰州化工学校合并为兰州石油化工学校,兰炼职工大学、兰化职工大学合并为兰州石化职工大学。

19,学校改制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甘肃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学院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划归甘肃省管理。

,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全国首批、甘肃省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在学院挂牌成立了甘肃工业技师学院。

文化传统

校训

锲镂金石 修身诚化[23]

1、 锲:雕刻,用刀刻划;镂: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金石:金属盒顽石,泛指雕刻工艺品所用的质地坚硬的材料;锲镂金石,意为锲而不舍,精雕细刻,即使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品。

2、 “修身”见于《大学》,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话。修身即修炼品格,涵养德性;“诚化”出于《中庸》23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代表忠诚、真诚、诚信,是修身的根本;“化”是人的知识与品格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是修身的目标。由“诚”到“化”,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只有做到“诚”,才能达到“化”。修身诚化,意为师生追求学识要有恒心和毅力,矢志不移;修炼品格要立身以诚,追求化境。

3、 另外,学风中嵌入了“金诚”(“诚”通“城”),兰州古称“金城”,意为“兰州石化”隐含在校训之中,体现了学校的地域、渊源和行业特色。[24]

校风

团结 勤奋 敬业 创新

团结

师生员工和睦相处、和谐相融,团结一心,成为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勤奋

教职工精于业务、勤于工作,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是学院优良校风的具体体现。

敬业

师生员工全力以赴、脚踏实地、恪尽职守、艰苦创业,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党的事业和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创新

教职员工不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新工艺、创新教学模式,争创一流业绩。青年学生只争朝夕、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

校歌

篇3:兰州医学院校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不仅企业之间的较量硝烟弥漫, 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亦愈演愈烈。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是本文将要简单探讨的问题。

1 高校文化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现在的竞争不光是质量、价格、服务等的竞争, 更是知名度、美誉度等企业形象的竞争。教育机构也无法逃出这个公众认知的大趋势, 尤其是高等院校, 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教育经费、科研基金、社会支持、家长信任、师生认同等资源, 这些教育资源轻松的整合起来便产生“马太效应”, 使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递增转换,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因此, 高校进行文化形象建设是高校更好发展和长远生存的必行战略之路。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三本院校, 以特色办学, 以文化兴校是学院在三本院校中崭露头角的必行之路。郭沫若——成就卓越的世界文化名人, 给其家乡乐山留下了深厚精髓的沫若文化。作为乐山地方院校, 如何发挥其本土优势和名人效应, 探索一条基于沫若文化并结合学校特色的乐山高校文化形象建设之路, 将是一个深远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沫若文化中浓缩出UIS元素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开发出UIS的核心之一——校徽。

2 从沫若文化浓缩UIS元素

纵观沫若的作品不难发现, 沫若一生对太阳的热衷和崇拜, 不少作品都在直接或间接描写和抒发他对太阳情感, 如:《女神》《女神之再生》《心灯》《金字塔》《天狗》《新阳关三叠》《日暮的婚筵》《欲海》《无烟煤》《日出》《太阳礼赞》《凤凰涅undefined》等, 在《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中, 沫若更是明确表示:“我崇拜太阳”。因此, 从沫若对太阳的崇拜和代表作《凤凰涅undefined》中浓缩出基本元素“太阳”和“太阳神鸟——凤凰”。

3 沫若文化元素与学院特色结合

中国第一个核聚变博物馆坐落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 该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核聚变博物馆, 是核工业集团总公司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留给学院的瑰宝。博物馆里的主要装置环流器是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 其代表性和标志性可见一斑。结合学院标志性建筑——西校门, 从中浓缩出“人造太阳装置”, 正好与沫若文化中浓缩的“太阳”和“凤凰”元素相吻合, 从而达到对沫若文化元素的传承又体现出学院的特色, 可谓一举两得。综合学院的核工特色、沫若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本质, 为校徽提取出主题——托起明天的太阳。

4 标志释义

本校徽选取了宽广沉稳、理性智慧并带有科技感的蓝色为主色调, 结合对称型图案设计, 契合工科院校严谨务实的治学理念并彰显学院庄重沉稳的高校形象。校徽由学院名称及主体图案两大部分构成。主体图案为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的抽象图形, 同时表达教育的特性——托起明天的太阳。

主体图案包括3部分:

上部对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徽进行抽象加工, 融入本土的沫若文化, 衍生出凤凰涅undefined之形态, 在传承沫若文化的同时意寓着理工人不畏艰辛、逆境更生、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精神。

中部为学院标志性建筑西校门的抽象图案, “工”字造型凸显理工特征, 体现学院“循理求真, 崇工惟勤”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 以“工”字对析分隔的竖立造型, 把数学符号“[]” (定义域) 独创性地反方向设置, 意蕴创新无止境, 探索无禁区, 象征着学院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底部CNNC为核工业集团总公司之字母缩写, 蕴含学院将以核工业集团总公司这块蓝色大地为后盾和依托, 振翅腾飞。图案整体传承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修德、博学、笃行、报国”的人才培养理念, 用辛勤的双手培养和托起祖国的下一代——明天的太阳。

整个设计稳健大气、寓意深远, 传统感与时代感并存, 活泼而又不失庄严。

参考文献

[1]沈光明.《女神》与郭沫若的太阳崇拜[J].文艺研究, 1997 (2) .

篇4:兰州医学院校徽

兰州十四中的兰州中学生交响乐团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中学生交响乐团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的中学生交响乐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乐团已成为培育音乐人才的摇篮,向全国各音乐院校和乐团输送了近千名专业人才。作为兰州市中学生的友好使者,该乐团在1998年成功赴日本出访演出,2011年首次挺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在中奥建交40周年第六届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中的演出大展风采,同时还在第三、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先后蝉联一等奖。而该乐团连续10年举办的兰州市中学生新年音乐会更是代表兰州中学生向广大市民送上的美妙的新年祝福,深受各界好评。本着提高甘肃省中学生音乐教育水平之初衷,该校首开甘肃省中学生音乐教育合作办学之先河,2010年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成立了西北地区唯一的教学实践与生源基地,随后又与有兰州城市“文化名片”美誉的兰州交响乐团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借力艺术院团为甘肃省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增添后劲。

西安音乐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为了保证优秀生源,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音乐人才,经过实地考察评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向兰州十四中西北音乐学校抛出“橄榄枝”,决定在该校设立西安音乐学院教学实践与生源基地。

篇5:兰州理工大学校徽

学校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全国第27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特色高校、甘肃省唯一一所国家军工科研生产高校、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甘肃省唯一一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科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和“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之一、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4000余亩,固定资产16.99亿元,图书馆藏书222万册。现有2个研究生院,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1个二级学院,6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研究生4512人,本科生22698人,留学生250人。

历史沿革

甘肃省立工艺学校时期

1919年5月,甘肃省署创办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委任牛载坤为第一任校长。

首任校长牛载坤先生

首任校长牛载坤先生

19,改制为为甘肃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水枏继任校长。

1924年,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

1927年,为甘肃省立工科职业学校;

1929年,为甘肃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1936年,为甘肃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

1944年,改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8月26日,兰州宣告解放,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2月,甘肃省委任命周笃彦为第一副校长,1956年1月,改任校长。

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时期

1952年11月26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

1954年,国家电机制造工业部领导学校,关系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1956年,城市建设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协商决定,把土木科从兰州工校分离出来,另建立由城市建设工业部领导的、城市建设总局代管的兰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平整校址场地,修建了第一幢教学楼(即今7号楼),筹建工作开始。

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

1954年下半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

1953年10月,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临洮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

甘肃工业大学时期

1958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将学校改建为兰州工学院。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65年3月,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北京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的焊接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整建制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名(含工人试点班)。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

篇6:江西医学院校徽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医学部)的前身是创办于19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53年6月,改称江西医学院。8月,与南昌大学合并,冠名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年,南昌大学全面实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院对内冠名为南昌大学医学部,对外冠名为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

截至1月,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有东湖校区和前湖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8.24万平方米(1024亩);有学院(中心)13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13个;专任教师223名,全日制本科生7409人(其中中英联合办学项目849人),MBBS留学生461人,公派留学生5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38人,博士研究生67人。

办学历史

篇7:宁夏医学院校徽

1972年5月,上海铁道医学院迁至银川,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重建宁夏医学院。

1980年3月,国务院批准宁夏医学院学生规模为1200人,包括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和预科生,宁夏医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1月,宁夏医学院、宁夏卫生学校、宁夏护士学校合并成立新宁夏医学院。

10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9月,学校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9月,建校50周年之际,学校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

202月,宁夏医科大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年4月,学校荣获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3月,教育部批准将山东大学与学校纳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建立“对口支援”合作伙伴关系。

20,宁夏回族自治区人x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宁夏医科大学的意见》,标志着宁夏医科大学成功获批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和自治区政府共建的地方医科大学,正式跻身“省委部共建”高校行列。

办学条件

院系机构

截至年9月,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中医学院(回医学院)、护理学院(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外国语教学部等13个教学机构,12个教辅科研机构。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医院系统,有13所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2所,直属附属专科医院3所),16所教学医院,90余所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

师资力量

据2016年9月学校网站显示,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7400余人(含直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862人,副高职称以上的658人。教师中有双聘院士1人,研究生导师52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5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3人(含已退休人员),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二、三层次人选1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自治区“313”人才33人,入选自治区“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8人,入选自治区国内引才“312”计划6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学校拥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专业学位点,并承担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有中医温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诊断学、推拿学、回医学、回药学等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9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2016年,临床医学学科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实现了宁夏区高校ESI排名“零”的突破。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一级硕士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中医学、公共管理学和护理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

自治区重点学科:回医药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骨外科学、呼吸内科学、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教学建设

建设成果

截至年,学校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医学检验、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等17个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自治区级特色优势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篇8:兰州医学院校徽

素质选修课一直是职业教育学院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中也占据了相当的课时和学分, 但素质选修课是否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学生对选修课有着什么样的评价?为了解该院素质选修课的现状, 促进该院素质选修课的改进, 展开了问卷调查, 并发现了部分共性问题, 以期对完善素质选修课具有借鉴作用。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该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 其中2009级学生239人, 占53%;2010级学生210人, 占47%。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收回449份, 其中有效问卷449份。

三、调查问题分析

1. 学生对开设素质选修课程的目的理解

在学生眼里, 学院开设素质选修课的目的是什么?此题是多选, 提供了较多的选项, 选择最多的是“使自己更渊博, 扩大了视野”, 共314人, 占69%。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培养自己的特长与兴趣”, 有285人, 占63%。有164人 (占总数的36%) 认为是“补充课内知识”。有119人 (占总数的26%) 认为是为了“修得更多学分”。另外, 有16人选择了“没有明确目的”, 占到总数的3%。由此看来, 在大多数人眼里选修课并不是白白设置浪费大家时间的。

2. 学院开设选修课的内容是否满意

本次调查显示, 该院学生对素质选修课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中, 其中“比较满意”人数最多, 为230人, 占总数的51%, “满意”为177人, 占总人数的39%, “不满意”为44人, 占总数的9%。选择“满意”的人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 所以在现有的情况上, 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 已选够6学分, 如还有感兴趣的课程, 你还会选修吗

对于这个问题, 选择“肯定会”的人数为365人, 占总数的81%, 选择“肯定不会”的为79人, 占总数的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对该院开设的素质选修课课程还是比较认可的, 有些处于从众心理, 大家的学习热情相对较高。

4. 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

选“只占很少一部分”的学生有153人, 占总数的34%, 选“占多数”的学生有144人, 占总数的32%, 选“只占一半”的学生126人, 占总数的28%, 而选“其他”的学生36人, 只占8%。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对自身发展还是比较在意的, 该院教学生管理部门, 在今后的课程安排上还是应该多从学生需求考虑, 在条件允许时多开设一些能够对学生有价值的课程。

5. 选修课程的动因在于

大学生选修课程的动因在于什么?调查选项中, 罗列了“提高综合素质”、“老师上课幽默风趣、有亲和力、方法多样、教学互动性强”、“个人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四个选项, 选择的人数分别是211人、58人、201人、92人, 各占总人数的46%、12%、44%、20%。“提高综合素质”是大家的主要目的, 其次是为了“个人兴趣”, 而前两项是对自身的提高完善, 选择的人数偏少, 可见选修课目前带来的实质性的东西并不多。

6. 同学们“选而不学”的原因

很多学生选而不学, 在别人眼里能不能理解呢?能不能包容这样的现象呢?162人选择了“课程内容枯燥乏味”, 占到了36%,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都认为选修课内容本身存在的缺陷让大家认同了这种选而不学的态度。154人选择“不重视选修课”, 占到了34%。141人选择“缺乏学习动力”, 占到了31%, 只有91人, 也就是20%的人认为“老师教法单一, 互动环节较少”, 因此可见选修课亟待整改, 让选修课更有吸引力。

7. 在上课过程中听课与课堂参与情况如何

有的学生去上课只是为了点名, 混个学分, 到课了, 却不认真听, 学生上课到底在做些什么呢?有81人选择了“同学们都能认真听讲、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占到了18%, 但对于选修课已经算是高的了。此外, 排在首位的是“大多数同学能认真听讲、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有269人, 占总数的59%, 还有102人选择了“因为各种原因逃课且不愿参与课堂讨论”, 占22%, 可见大多数到课了, 也没在听课, 都在干些自己的事或者聊天, 去点名然后就在打发时间。

8. 素质选修课考核方式的满意度

每个老师的考核方式都不一样, 同学觉得是否对这样的考核方式满意呢?排在首位的是“基本满意”, 共有239人, 占53%, 其次是“满意”, 有163人, 占36%。“不满意”位列第三, 有46人, 占10%。由此可见, 现行的考核方式学生们还是很满意的。

9. 对所选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评价

老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243人选择了“较好”, 占到了54%, 看来大家都希望在一个轻松的状态下学习。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各有96人和98人, 分别占21%和22%, 这也是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另外“较差”有12人, 占1%。

素质选修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因为选修课的开设, 使那些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找到新的学习方向, 也使学生的空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不过, 需要加以关注的是, 由于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的模糊、学院在管理方面的不尽人意等原因, 使现如今选修课的效果满意度打了折扣。只有老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 并为课堂效果的改进付出努力, 选修课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利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当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素质选修课进行调研, 通过问卷设计、调查、结果分析及事后回访获得了学生对素质选修课教学现状的评价和反馈意见, 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篇9:兰州医学院校徽

摘 要 依据我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院学生的体质状况,结果反映身体形态指数明显增长,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下降明显。依据结果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学生 体质监测 结果分析 建议

一、测试对象、测试项目及仪器

(一)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长青学院在校四个年级所有学生,共6135人,获得有效数据6135组。

(二)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进行。其中身高、体重用来评价身体形态;肺活量、台阶试验用来评价身体机能;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和握力用来评价身体素质。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测量法、数理统计法。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一)身高、体重

身高和体重是描述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从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总体处于正常水平,但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男生体重同总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身高标准体重是指身高与体重两者的比例应在正常的范围,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重要指标。从学生分年级、性别、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登记表中,显示男生肥胖(%)分别为14.75、18.11、22.27、23.30,男生在校体重增长明显加快,这与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在膳食中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体育锻炼的缺乏也是导致肥胖的一大诱因。

(二)肺活量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身高与体重等形态指标对其有较大的影响,从数据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活量明显提高。

(三)台阶测试

台阶测试是定向负荷机能测试,主要用以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数据显示一年级到二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在下降,二年级到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女生的优秀率要高于男生的,从生理学上分析,女生的耐力远远不如男生,而测试过程中,女生的动作协调性以及对节奏的把握上明显好于男生。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今后的耐力训练中,一定要注重男生的协调性、节奏感的训练方法。

(四)握力、坐位体前屈

握力体重指数是衡量肌肉绝对力量的指标,反映人体上肢力量素质的指数。而坐位体前屈是针对柔韧素质的测试,柔韧素质的好坏对于人体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男生握力随着年龄增大,力量素质不断增强,但握力体重指数增长不明显,说明其主要原因是体重的增加而使得相对力量增大。数据显示,女生柔韧素质下降,各年级分别相差0.24、0.68、0.32,从成绩中分析优秀与良好率随着年龄增长下滑明显。

(五)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是反应人的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的协调用力能力。从数据可以看出一年级到二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稍有下降,二年级到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相对的该项目的优秀率并不高,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练习

三、讨论

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发现,我院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方面有以下变化:

(一)男生在身体的纵向和横向发展有所提高,因而,表现出粗壮、高大,体重增加,身高逐年增加,女生在校身高增长不明显,体重的增加幅度不大,表现出较为匀称的增长。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在校大学生的生长发育也具有影响。我校男性学生体重有较大幅度增加,表现出肥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体育锻炼的缺乏和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有关,导致体重快速增长,学生要注意均衡增长和膳食的平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性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

(二)心肺功能的测试表现为总体偏弱现象,可能与缺乏耐力性锻炼有关。速度力量性项目多寓于游戏之中,趣味性浓,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耐力性项目练习的方法比较单调乏味、艰苦,在体育课堂中较难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女生柔韧素质随着年龄增长有退步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对柔韧素质的锻炼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不够,在做柔韧练习时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是被动接受,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安排中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有效的锻炼理念。同时,在校内多开展一些女性体育锻炼的项目与活动形式,也是下一步研究开发的重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锻炼认识不足,对于校园学生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体育意识、观念不强,体育生活化流于形式。

2.柔韧素质、耐力素质明显下降。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教材内容的选择、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体育部门深层次的思考,根据学生体质状况提出改革建议,教务处支持,促进学生体质提升;同时,加强校园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仅解决课程上的,还要解决课外体育锻炼资源。

3.女性大学生在柔韧素质和心肺功能上表现偏弱,值得关注,校园女性体育的引导和加强是下一步体育工作的难点。

(二)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原因源自于家长、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要解决全面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首先要改变社会传统上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误区,要切实唤醒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体育锻炼要注意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督促学生在进行全面身体素质锻炼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强耐力、柔韧素质的提高;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练习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进行锻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三、四年级同学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开发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其经常性的进行户外体育锻炼。

3.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效果。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

4.注重体质测试宣传,同时完善测试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做好测试宣传工作,测试前和测试中应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展板、宣传栏,以及体育课堂教学等形式和途径,积极宣传体质测试的目的、意义、内容,注意事项和有关体质健康的基本知识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测试,解答学生的疑问,消除学生的顾虑。测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方法应更加先进,手段应更加科学,建议调整部分测试顺序,以保证被测试者的正常体力发挥和测试结果的客观真实。测试仪器应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得数据采集、整理工作更加科学,便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杨贵仁.深化改革,促进学校体育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2.

[3] 张继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2008.2.

[4] 程丽丽,王鹏宇.普通高校大学新生体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7.1.

篇10:皖南医学院校徽

党委副书记:李刚

纪委书记:刘人人

篇11:北京大学医学院校徽

发展历程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政府开办的第一所国立医学院校。是民国早期九所著名“国立”高校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1903年-1907年之间曾经存在过的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1913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首批学生72人,到1917年首批毕业学生共22人。

1923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安国军进入北平,进京后的张作霖改组高等教育,把当时北平“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医更名为京师大学校医科;1928年反动派的北伐大军兵临城下,张作霖离开北京,之后一些高校复校,包括北医在内未复校的高校成为北平大学的一部分,北医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各高校纷纷西迁南迁,北平大学大部撤离到了古都西安并在那里和北洋大学等华北名校一起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与此同时,部分未撤离北平的医学院教师在日占区继续行医、教学,并组建了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为鲍鉴清。太平洋战争后北京大学医学院吸收了美属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资。如林巧稚,诸福堂等均曾在这任过职。有人也把1937-1945年这段时期称为“伪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四所高校设立医学院。原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组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该班连同附属医院(北大医院)再次组成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为马文昭。部份原医学院教授遭解职。而新聘师资中云集了一大批欧美留学博士。这些人代表当时学界最高水平,后来均成为学界泰斗。如

基础学科有:组织马文昭,神经解剖臧玉洤,解剖刘其端,免疫陶善敏、颜春辉,细菌学谢少文、方亮,生化刘思职、张昌颖,医史李涛,寄生虫冯兰洲,病理林振刚,秦光煜;药理李钜,生理沈寯淇,公卫林宗扬、严镜清, 药学薛愚,王序等。

临床学科有:传染病吴朝仁,热带病钟惠澜,肾脏病王叔咸,胃肠陈国桢,心脏病马万森,脑外科关颂韬,泌尿外科谢元甫,骨科孟继懋、陈景云,胸外王大同,肿瘤外科司徒展,儿科诸福棠,皮肤花柳病胡传揆,神经精神病许英魁,眼科毕华德、刘家琦,耳鼻喉科刘瑞华、张庆松、徐荫祥,放射汪绍训,谢志光,口腔毛燮均、钟之奇、胡郁斌教授等。

原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师生未回北平,而是留在西安建立了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1954年,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58年,原中央医院并入北医,成为第二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北大医院,建工医院和平安医院新组建了北医三院。

1959年,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60年,北京医学院组建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同时大批骨干师资西行洛阳,兰州,内蒙,酒泉等地支援地方建设。

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并成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2000年4月3日,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实行八年制。现有9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应用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英语(生物医学英语方向)、医学实验学,1个专科专业:护理学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本专科专业9个。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4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医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

北医设有6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网络教育学院,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的教学、实习任务和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66人,11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 17位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人。

学校拥有2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81-2006年的25年间,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项目及“863”、“973”等相关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医学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99项,总经费达3.827亿元人民币;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347篇,连续数年在全国医学学科领域排名第一。在国际顶尖级杂志如《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ew Engl. J.Med 、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或综述,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北医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互派人才进修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作各类学术报告、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已与海外75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大学)、Emory University (爱默里大学)、世界卫生组织 (WH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5个中外合作中心和58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设立了22项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中华医学基金会、WHO、NIH、CDC、世界银行、霍普金斯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保持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得科研与人才培训基金。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北医的人才培养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

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着“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采取以条块结合,逐步融合为方针的管理体制,利用合校后的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更是得到有力加强,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预防和治疗的结合,促进了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与应用、人类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研究和循证医学等若干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医学部完善和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需要,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也得到了发展,为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天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在飞速发展,这所由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以更坚实有力的步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再创辉煌,实现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


篇12:天津财经学院校徽

天津财经大学(TUFE),位于中国直辖市、北方经济中心——天津。是天津市属重点大学和中国北方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七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以南开大学经济类专业为基础,并从华北、东北地区高校汇聚一批经济学领域实力较强的教师组建起来的。原名为河北财经学院,1969年10月1日划归天津市领导,更名为天津财经学院。5月1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

根据11月学校官方的网站介绍,学校占地1500亩,建筑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800余人,有各类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本科生1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留学生近500人。学校设置有12个教学系部,39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1958年,以南开大学经济类专业为基础,从华北、东北地区高校汇聚一批经济学领域实力较强的.教师组建了河北财经学院。

1969年10月1日,学校划归天津市领导,并更名为天津财经学院。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拥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205月1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天津财经学院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

,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止6月,学校有1个省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省部重点实验室: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律经济分析与政策评价中心

科研成果

—20,学校获省部级以上奖科研成果共计170余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二等奖1项,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年共发表科研专著184篇,拥有专利5项。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现代财经》创刊于1981年,是由天津财经大学主办、《现代财经》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专业性月刊。期刊已形成以“经济理论探索”、“财政论坛”、“金融研究”、“财经前沿”“重点关注”“管理理论与实践”“经贸研究”和“统计研究”等栏目组成的特色栏目群,成为了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名栏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天津市一级期刊,并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馆藏资源

截止月,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馆藏书刊130万余册。馆藏以社会科学财经专业的中外文书刊为主,

同时兼有人文科学、法律、军事、文艺、体育等综合类中外文书刊。其中中文图书124万册,外文图书6万册。2012年订购中文期刊964种,中文报纸70种,外文期刊104种,外文报纸6种,并与天津各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及上海、山东、新疆、云南、河北、吉林等省市、自治区地方财经院校建立了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关系;还与国内外250多个单位及英国的曼彻斯特商学院、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大学建立了图书交换关系,每年收到赠书和交换资料近千份。有数据库61个,其中中文全文数据库42个,外文数据库19个。电子图书4276750册,音频资料42159条,视频资料6211条,教学资源库32677条,多媒体资料总数达175277条。

上一篇:教学艺术论答案下一篇:七上第九单元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