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024-07-21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通用6篇)

篇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57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两年来,江苏省委领导班子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作为重点,特别加强了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高了领导班子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促进了中央战略部署在江苏的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全面协调、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走的既是一条率先快速发展的路子,也是一条探索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确立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根据“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江苏率先制定了省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大类18项综合指标体系,其中既有经济发展指标,又有民生指标,还有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政治文明建设指标。这个综合指标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协调,它体现了率先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统一。

实现江苏和谐发展,首要的任务仍然是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而是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率先加快发展与统筹协调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走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穷生斗,富生安”。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第一位的任务,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为基本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多做贡献。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自觉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着力在“五个统筹”上下功夫,逐步使城乡发展良性互动,区域之间携手共进,以外促内相得益彰,经济社会趋于协调,人与自然交融共生。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江苏率先发展的新动力和扬长避短的新契机,咬定“两个率先”不动摇,进一步细化目标内涵,深化战略部署,落实具体措施,不断增创江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江苏所要实现的率先发展,不仅在进度上要先于全国,而且在水平上要高于全国;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走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色、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立足江苏实际,统筹各方发展,我们尤其注重“三个优先”。一是坚持富民优先。江苏GDP总量虽大,但老百姓不够富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制定了体现“富民优先”的综合发展指标,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美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一起,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发展指标,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我们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发,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根据江苏人口密度很大而土地相对较少的实际,我们提出,必须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路,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坚持科教优先。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成为江苏最为重要的发展资源和战略资源。2003年,我们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要把人才强省作为“两个率先”的长远大计,建设一个不仅物质财富充分涌流、而且各类人才充分涌现的社会。前不久,我们又专门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环境是现实的竞争力,更是未来的生产力。江苏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省区中倒数第一,环境容量小,污染承受能力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近两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正在实施之中。同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江苏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持之以恒地建设“绿色江苏”,用积极的办法吸收污染,净化环境,推进生态省建设。

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走一条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之路

创造活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既是社会和谐与充满活力相统一的社会,又是以充满活力为前提来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充满活力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江苏的经济总量和效益、产业结构水平、进出口份额、民营经济比重、城乡居民收入、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登记失业率、排污量、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升”与“降”,从一个侧面说明,充满活力与和谐发展并无冲突,而是内在统一的。

我们深刻体会到,胡锦涛同志把“充满活力”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主要特征之一,意义尤为深远。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就是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进一步树立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引导和推动全省人民的创业创新创优实践。

首先,要努力使“三创”精神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具体来讲,就是要使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使思想解放、敢干敢变、与时俱进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

其次,要使“三创”成为一种生动的创造性实践。创业创新创优的本质,就是全体江苏人民创造新社会的实践。树立和弘扬“三创”精神,就是要使全省人民进一步增添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把社会各个阶层和全体建设者创造新江苏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两个率先”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为“两个率先”广开活力之源。

第三,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三创”的体制环境和舆论氛围。通过政策导向、法律保障、制度安排、舆论促进等途径,坚持冲破一切妨碍“三创”的思想束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三创”的体制障碍,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三创”的陈规陋习。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创业创新创优成果,使所有合法创造财富的劳动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分配。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农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育新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新的社会阶层,释放全体劳动者的创造潜能。制定完善配套的创业创新创优政策,加速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职工转岗创业、干部离岗创业、科技人员科技创业,等等。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大力宣扬“三创”成果,介绍“三创之星”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尊重创新、支持创优、鼓励创造的舆论氛围。

三、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走一条兼顾各方、全民得益的发展之路

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和要害。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因实际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集中表现出来。江苏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期、经济国际化提升期,各种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开始凸现,尤为集中地表现在征地、拆迁、改制等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致力推进江苏的和谐发展,必须特别注重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努力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各方利益关系的和谐,在实现利益和谐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漠视。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妥善处理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一系列新型社会矛盾,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其次,我们提出利益的分配要做到“五个兼顾”,努力让全体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即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努力实现“三方共赢”;兼顾发展进程中能力强的群体与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激励能者创大业,帮扶弱者有活干;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让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使全省沿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合理调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得到实惠。

第三,我们提出要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帮助一切有劳动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走上就业岗位。加快城市经济适用房建设,进一步做好惠及农村广大群众的“五件实事”。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巩固城市低保成果,及时随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调整低保标准,使低收入群体生活有保证,使老弱病残不失温饱、衣食无忧,不同的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特别是要守住江苏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逐步解决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两难”问题,保证每个贫困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保证每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第四,我们提出在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在建设。全面建设“法治江苏”,实现依法治省,开创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创建“平安江苏”,营造安定、安全、安宁的社会环境;积极打造“诚信江苏”,树立讲信用、守信誉、重责任的良好风气,构建互信互利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绿色江苏”,让人民群众拥有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人文优势,增强江苏文化产品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打造一个在全国有独特影响力的“文化江苏”。

篇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再创辉煌

——在泰州市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3月7日)

唐 龙 珍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泰州市妇女联合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泰州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五年来,全市妇女高扬‚四自‛风帆,投身创业实践,在泰州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贡献力量。各级妇联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妇代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妇女儿童事业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围绕富民强市,组织妇女参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五年来,全市妇女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成为推动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面向市场大胆创业。各级妇联高举创业大旗,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大手笔推进、零距离服务、团队化管理,掀起‚创业富民‛热潮。五年来,各级妇联举办创业培训班1426期,40多万城乡妇女掌握1-2门致富新技术;妇联系统的130名特邀信息员、63个巾帼劳务中介组织为城乡妇女提供全天候服务。广大妇女自主创事业、下岗创新业、返乡创家业,全市涌现女企业家558名,致富女能手2273名,‚妇‛字号社区家政服务品牌和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796名村镇级妇女干部拥有致富项目和实体,带动10多万妇女致富。为保持‚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的发展态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大妇女探索工作新方法、寻求发展新思路、力求生活新色彩,积极参与‚五城同创‛、‚平安泰州‛、‚学习型城市‛等创建活动。热心奉献的132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在扶贫济困、抗洪救灾、拥军优属等活动中挥洒汗水、贡 献才智。活跃在城乡的124支巾帼健身队积极推动全民健身。197所优秀家长学校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7000多名家教志愿者帮助98.68%的家长树立科学家教观。526名‚贤内助‛筑起家庭助廉的牢固防线。全市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面达到95%以上,为泰州顺利通过‚创模‛、‚创卫‛验收增光添彩。

敢于超越争先创优。广大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投身‚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农村妇女‚人人学、家家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城镇女职工岗位建功、岗位奉献、岗位成才,争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知识女性刻苦攻关,在科教兴市中大显身手。政法战线女干警忠于职守,在打造平安泰州中树立榜样。新市民妇女融入泰州城、争做文明人。民主党派妇女建言献策,心系群众。五年来,广大妇女争当岗位创优、行业创优的排头兵,1328个巾帼示范岗展示了当代女性争创一流的时代风采。全市表彰女科技带头人100名,市级以上‚三八‛红旗手94名,两赛先进个人和集体695个。

二、全面履行职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取得新成效 各级妇联认真履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责,形成了维权手段法律化、维权网络社会化、维权重点基层化、维权工作规范化的工作新格局。不断强化源头维权。各地认真贯彻省、市妇女工作会议精神,协助政府抓好妇女儿童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目标分解。广大妇女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女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女干部3.26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4.32%,比2000年提高了5.35个百分点,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比例为27.43%、19.96%,分别提高了2.62、1.82个百分点,为谋求男女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实施职能维权。各级妇联积极探索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创立了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妇女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社区维权服务站等救助机构,积极参与打拐、禁赌、禁毒、帮教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月、三八维权周、妇女议事日等活动,妇女自主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全市共接待妇女来信来访2万多人次,结案率达98%以上。40多名妇联干部被聘请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涉及妇女维权案件325起;全市建巾帼维权投诉站、点775个,形成群众团体和司法部门共同维权的有效机制。市妇联成立情感爱心俱乐部,开通‚爱心热线‛,维权更加温馨、贴心。

持续推进实事维权。各级妇联通过1+1结对资助、社会妈妈扶助、春蕾资金援助等形式实施‚春蕾计划‛,兴办春蕾班47个,帮助万余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12564户贫困家庭通过滚动 扶贫,脱贫致富;165支巾帼志愿者、‚三八‛助耕队,为帮扶困难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妇联开展‚情暖万家‛主题活动,先后帮扶10户特困家庭脱贫,资助3名贫困女大学生入学,扶持38名女性启动创业,使妇女姐妹心有所归,情有所依。

三、积极寻求突破,妇联组织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各级妇女组织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狠抓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组织网络迅速拓展。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级妇女组织,形成一支‚带头创业致富,带领妇女致富‛的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加快建立社区妇联组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妇委会及新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因地制宜组建知识女性、各界精英、下岗女工等12支巾帼团队,聚合社会力量,荟萃妇女智慧,形成全面开放、纵横交错的工作网络。

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大力弘扬‚视团结为生命,以创新为灵魂‛的妇联精神,切实加强妇女工作机制创新和作风建设,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将丰富的群众实践和妇女工作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注重发挥妇女代表和妇联常、执委联系妇女群众的重要作用;市、市(区)妇联实现了信息的互连互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泰州妇女网获得全国妇联系统地市级优秀网站。妇女事业日益壮大。妇女儿童事业蓬勃发展,各级妇联管理的实体在改革中不断壮大,成为服务妇女儿童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市妇联艰苦创业,建成总规模18000平方米、总投入近3000万元的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实现了艺术幼儿园、欢乐亲子园、芬芳巾帼园三园一体的运营模式,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亲子、托幼、儿教,创业、就业、中介,培训、教育、指导三条服务链,并通过项目引进、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妇女组织才能充满战斗力。各级妇联只有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妇女运动实践,才能使党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更畅通、纽带更牢固、支柱更坚实。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妇女工作才能增强凝聚力。各级妇联只有以服务发展为本、服务基层为根、服务妇女为源,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服务先行,才能把妇女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只有始终坚持前瞻思维,妇女活动才能释放号召力。各级妇联只有以改革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体现妇女特色的活动,才能促进妇女工作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机制 创新,形成资源共享、载体共用、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新格局。

——只有始终坚持艰苦创业,妇女事业才能永葆生命力。各级妇联只有营造以效果论成败、以作为求地位的工作氛围,形成精诚团结干事业、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团队精神,才能促进干部思想境界的提高、组织能力的提升和工作效能的提速。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市妇女运动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上级妇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离不开全市新老妇女工作者和广大妇女的无私奉献和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全市广大妇女,向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妇女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妇女运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少数地方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妇女整体素质与时代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妇女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妇女发展的法律、政策保护体系和社会保障体制急需继续完善,妇女参政程度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妇联组织的工作能力、运作机制、服务手段也需要进一步创新。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带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带着250万泰州妇女的热切期盼,我们正迈进全新的五年。这五年是泰州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泰州妇女运动全面推进的机遇期,广大妇女使命重大,妇女事业天地广阔。今后五年我市妇女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妇女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性别平等、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全社会日益深入人心;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全市各级妇女组织的不懈奋斗。今后五年我市妇女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情系民生,心系发展,树立新目标,抢抓新机遇,探索新举措,谋求新突破,团结带领全市妇女积极投身‚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的伟大实践,推动泰州妇女运动再创新辉煌。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全市妇女的共同参与。今后五年我市城乡妇女的光荣使命是: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奋斗目标,弘扬‚四自‛和‚三创‛精神,用崇高的理想激 励自己,用美好的情操陶冶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做有能力、有活力、有魅力的新女性,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新的作风、新的形象、新的发展成果,展现无愧于时代的巾帼风采!

一、投身发展大潮,建设城乡繁荣、生活富裕的小康泰州 各级妇联要把‚率先发展”作为奋斗的动力,在建设全面小康泰州的进程中做优工作品牌。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创佳绩。各地要按照‚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要求,拓展服务网络、强化科技培训、实施致富项目、创新扶贫模式、加大转移力度,着力提高农村妇女参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巾帼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和激励作用,大力培育聚集各方资源、彰显地方特色、发挥妇女主体作用、体现新农村特征的示范点。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明辨荣辱、崇尚美德、和睦家庭、团结邻里,努力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在‚乡风文明‛中作贡献、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在‚管理民主‛中有作为,争当‚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本领、倡扬新风尚、创造新生活‛的新农民。

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建功立业。各地要组织动员妇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新型 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妇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祖国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立志创事业、创大业、创伟业;充分发挥女企业家典型引路、事迹感召、成功激励的精神效应,激发妇女的创新热情、创造活力和创业潜能。要进一步唱响‚岗位在行动〃建功‘十一五’‛主题,引导妇女积极投身‚巾帼建功‛活动,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作风、精湛的技能,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为加快泰州全面达小康竭诚奉献。各级妇联要遵循“重心下移、互动联动、抓点带面、统筹推进”的工作原则,探索城乡、区域妇女工作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使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方式上相互借鉴、效果上相互促进,形成妇女工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要坚持发展维权齐抓、宣传培训结合、文明和谐共建,努力搭建城乡妇女横向联系的交流平台、对口帮扶的服务平台、转移就业的发展平台,通过联手合作、信息传递、示范引导、融合互动,不断提高广大妇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使妇女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为加快我市全面达小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弘扬先进文化,共创知荣明耻、传承美德的和谐社会 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公正民主、安定有序的和谐环境,需要人人参与。各级妇联要不断放大‚家‛字磁场效应,立足家庭和谐,带动社区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以女性的文明进步带动人际的和谐相处。各级妇联要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妇女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女职工的岗位技能、农家女的致富本领、新市民的文明程度、女青年的责任意识、下岗女工的创业能力、女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知识女性的创新水平,举社会之力,助妇女成才。要引导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弘扬时代精神的先行者、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社会文明新风的传播者、民主与法制精神的捍卫者,用自身良好的素质影响家庭和社会,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中发挥独特作用。

以科学的教养方式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各地要进一步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思想,抓宣传扩大影响、抓试点总结经验、抓示范引领带动、抓特色创新品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作用。要结合当前形势和要求,从儿童特点和需求出发,以培植伙伴友情、培养长幼亲情、培育社会真情为重点,运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推进‚双合格‛活动和小公民道德建设行动。要用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引导儿 童、快乐儿童的理念,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为儿童当表率、做好事、办实事的良好风尚。

以丰富的创建活动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各地要有机组合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在载体上抓融合、在资源上抓整合、在工作上抓联合,着力推进和谐家庭建设,不断扩大品牌效应。要紧紧围绕“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各具特色的家庭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打造家庭美德建设的精品,促进各类特色家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和旗帜。要充分尊重家庭的主体地位和意愿,调动和发挥广大家庭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千家万户共创美好家庭幸福生活,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

三、增强国策意识,营造男女平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竭诚为妇女儿童服务是妇联的重要职责。各地要从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大‚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力度,使关心妇女儿童发展、支持妇女儿童事业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开辟女性参政的广阔政治舞台。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妇女发展规划中有关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规定,主动协助 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密切关注换届选举、机构调整、选送深造、竞争上岗等机遇,加快建立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女性人才队伍;要抓住决策前的建议环节、决策中的参与环节、决策后的监督环节,推动妇联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合理流动。要积极宣传‚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优秀妇女的先进事迹,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保障妇女在宏观决策、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平等分享社会资源。

创造儿童成长的健康育人环境。各级妇联要多做聚人心、暖童心、宽民心的工作,进一步关注城乡儿童生存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和专项检查,拿出对策和方案,积极反映并呼吁,促进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为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儿童送温暖、献爱心。要加大‚春蕾计划‛实施力度,重点关注高中阶段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贫困女生,通过建档立册,牵线搭桥,完善救助措施,扩大救助范围;加强毕业班贫困生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救助层次,使关心女孩、爱护儿童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供妇女权益的有效保障机制。各级妇联要立足化解矛盾,促进稳定,不断完善以妇女维权热线和妇联信访窗口为主的咨 询投诉网络,以维权联席会成员单位为主体的司法保护网络,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依托的法律救助网络,以预防犯罪、禁赌、禁毒等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妇女帮教网络,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舆论监督网络,切实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妇女主动学法,自觉守法,成为自主维权的主体。要真情关爱农村妇女,真挚对待新市民妇女,真心帮助面临困难的弱势妇女,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全面加强妇联组织建设

实现妇女工作的跨越发展,关键是加强妇联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各级妇联要团结进取,合力谋事,联手成事,努力实现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妇女工作与妇女群众需求合拍,妇联影响与社会认同共鸣。

建立全方位妇女组织体系。各地要根据‚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要求,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覆盖的妇女组织网络,大力培育和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妇女团体,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村妇女组织的巩固上,放在社区妇女组织职能的完善上,放在机关妇 委会作用的发挥上,放在团体会员工作的活跃上,放在新经济领域和新市民妇女工作载体的构建上,不断延伸工作手臂、拓展活动空间,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妇女组织体系。要加强与团体会员、巾帼团队、妇女代表、妇联执委的密切联系,依靠精英妇女,联系优秀妇女,带动基层妇女,增强团结、凝聚、服务功能,使妇联真正成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建设高素质妇联干部队伍。各地要围绕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妇联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公共协调、务实创新、整合资源、表达和维护妇女权益、开发和凝聚妇女人才等综合能力,争取并协助党委组织部门吸纳领导管理型、专家学者型、创业带动型人才到妇联工作,把妇联建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群众团体。要真情关怀基层妇女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尽力帮助她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她们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本领。各级妇联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努力使领导班子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扎实、创新欲望强烈的优秀团体。

打造服务型群团工作平台。增强群众工作能力是提升妇联工作质量的关键。各级妇联要不断拓展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广泛开展以人民陪审员、法律援助、维权代言人等为形式的实 质性服务,以联谊组织、非营利性社团、巾帼团队等为依托的指导性服务,以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婚姻介绍等为内容的中介性服务,建立与妇女广泛联系、平等沟通、共同参与的工作平台。要构建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采取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推进、规模化发展、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把妇联实体建成硬件完善、软件超常的服务品牌,开辟‚服务妇女、服务儿童、服务社会‛的更新更广领域,使妇女事业在党和政府以及妇女群众的双满意中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

篇3: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全面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三、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四、科学发展观的追求目标

党的十六大指出,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

一般说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1、发展。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发展的社会, 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抓住“发展”这一中心, 经济和社会事业处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的状态, 因而造成了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2、正义。正义是一种社会正气的内在特质。在法治社会里, 正义是合法性的体现。正义的社会要求人们积极向上, 明辨是非, 坚持真理。正义的社会并非没有矛盾, 正义即要求社会中出现的矛盾通过法治和德治的手段加以解决。3、公平。只有社会公平,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转型, 社会公平日益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 理顺社会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4、有序。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社会活动的基本目标。马克思认为:“秩序是一定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固定形式, 因而它们相对摆脱了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形式;建立社会秩序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种安居乐业的条件。”和谐社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就必须发挥秩序的作用。一要维护好阶级统治秩序;二要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三要维护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四要维护好权力运行秩序。5、效率。和谐社会不仅公正、自由、有序, 而且要创造最高效率。必须实行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 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效率必须具有优先性, 确保效率最大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更是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宝贵的两种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 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 严谨规范,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其中求真是目标, 创新是灵魂。人文精神则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 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精神生活, 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是文化和谐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政治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前提--利益表达

利益表达是社会利益主体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它是主体试图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将自己的利益诉求输入政治系统, 从而影响政府决策或政治发展, 以保护和促进自己利益的行为。

和谐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利益表达。在一个利益分化的社会里, 人们的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充分的利益表达。这是政府制定和谐政策的前提, 是对利益进行和谐分配的基础。各种利益主体通过一定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使政府能够获得充分的决策信息, 才能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利益整合的有效性, 从而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

民主政治的和谐发展需要充分的利益表达。民主政治的基础在于公民的政治参与, 马克思说过:"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 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公众在争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 必然积极地介入政治过程, 企望通过各种途径向政治系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利益愿望,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 尽可能使社会利益的分配对自己有利, 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实现机制--利益协调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一个和谐的社会并非是不存在任何矛盾或利益冲突的社会, 但一定是重大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各种利益关系比较协调的社会。

利益协调以国家为主体。自国家诞生以来, 对利益关系进行政治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由国家来完成的。恩格斯在分析国家的产生时认为, 国家是阶级利益调和的产物, 是为了“缓和冲突而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国家对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国家产生的根据, 因而也就理所当然是国家的责任, 国家也就成为协调利益关系的主体。

利益协调以政治制度为基础。政治制度作为一种与市场相对应的利益调整方式, 发挥着弥补市场作用不足的功效, 是利益协调的基本形式。亨廷顿指出, “一个拥有高度制度化的统治机构和程序的社会, 能更好地阐明和实现其公共利益”;“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 社会便缺乏去确定和实现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创建政治制度的能力, 也就是创建公共利益的能力”。

利益协调以法律政策为手段。法律制度作为一种利益制度, 是对各种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要求不断妥协、综合、调整的产物。法律把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权利义务, 使利益格局法定化, 从而促进和保障各种利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渠东泽, 北京:三联书屋, 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02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168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篇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2007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超450亿元,可用资金超30亿元,向国家上交税收超8亿元。今年1~7月份,销售收入、可用资金、交税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9%、14.36%、13.8%。华西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关键是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几年前,村党委就作出了“调整、提升”的战略性决策,果断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几个小化工厂,对设备陈旧、能耗较高的线材厂进行停产整顿,并引发了“两个寿命”和“三个效率”的大讨论。所谓“两个寿命”,一是企业设备的寿命,二是产品的寿命。所谓“三个效率”,一是资产利用率,二是资金利用率,三是劳动生产率。不仅如此,我们还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仓储物流基地,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典当行,提升已有的建筑房产、旅行社等一批三产服务行业,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重视思想教育,提升村民素质。华西村一贯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一是教育形式不断创新。华西村充分利用古代的、现代的、身边的人和事,发挥村党校、特色艺术团、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教育引导作用,把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贯彻到每一个村民,以此教育村民、规范行为、提高素质。二是创建工作不断深入。2008年5月23日,我们举办了“诚信节”,开展了一系列“迎奥运、讲诚信、树新风”的活动。10月5日~11月5日,我们举办一个“国际旅游节”,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地提升和展示自身形象。三是民风更加淳朴。在大华西范围内,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由过去的“老三无”(无赌博、无迷信活动、无重大刑事犯罪),发展到新“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的良好村风民风。

三、美化村容村貌,营造优美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始终是华西人坚持的发展理念。华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村容村貌的美化。一是规划合理。根据国家提出的“三集中”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总体要求,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的方式,既增加了土地,又把华西建成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村庄。二是环境优美。我们立足建设“三化三园”(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的华西村,形成了“山北粮仓,山南钱庄,中间天堂”的格局,在全国村级单位中第一家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中国环保第一村”。现在,大华西共有528万棵大小树木(人均150棵),正逐步达到“白天只见高楼不见村,晚上只见高楼霓虹灯”。

四、健全科教文卫,大力改善民生。为提高全村干群的综合素质,增强整体发展的后劲,华西村始终把科教文卫工作当成大事来抓。一是实施基础教育工程。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创办了华西幼儿园。从2006年10月开始,又将华西小学、马桥小学、马桥中学、瓠岱桥小学进行“四校合并”,建立了的一所可以容纳6000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对教育工作实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二是实施科教兴村工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作为科研、科普经费,推广实用技术。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吸引各类科技人才到华西创业。三是实施群众文体工程。华西村不仅建有图书馆、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公共活动场所,而且绝大部分农户也有书房、健身房,有线电视入户率、有线广播通响率达到100%。四是实施医疗卫生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村民的医疗保障,华西村在原来医院的基础上,和上海长海医院合作,引进了PET/CT等国际领先的医疗设备,建立了一座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体检中心”,使村民、职工医不出村,就可以享受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不可以“带薪休假”,还能“带薪治病”。

五、强化班子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多年来,华西能从一个江南小村发展成为“天下第一村”,关键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堡垒作用大。在老书记的带动下,村党委一班人始终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做到“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特别是老书记自己,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带头做到“三不”(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他还将上级政府批准给他的1亿多元奖金,全部留给村集体,用于发展集体事业。二是责任意识强。为了创建文明村,华西村制订了详细的文明村创建工作计划,完善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相关的措施,达到了组织、制度、活动、经费“四落实”。三是团结协作好。华西村党委坚持团结党内外一切力量,为群众办实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四是民主作风实。华西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凡事都交给村民集体讨论决定,全面实行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增强了干部的威信。五是制度落实好。华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用人机制。

六、坚持共同富裕,深化一分五统。华西人始终坚持老书记提出的“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自2001年6月以来,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方式,将周边20个村并入华西,组成了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大华西村。如今,大华西的村民也过上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的幸福生活。前年年初,老书记又提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口号。从2006年3月份开始,来自北京、青海、黑龙江、湖北、河北、广西、山东、浙江、重庆、海南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到华西进行互学交流,人数近5万人。

篇5:实现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大家认识到了执政能力建设,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决定》里面有很长一段话,其实简而言之就一句话,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一个能力。我们执政能力包括非常丰富内容,当前来讲,主要是提高五大能力:一、驾驭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第二、发展民主政治能力;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五就是处理国际事务能力。

新年伊始,中央又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陈锡文认为,的“一号文件”主要解决的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20“一号文件”则抓住了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反映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王伟光说,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大和十六大之后提出的关于我国发展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思想和重要任务。以和谐促发展,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指从发展的角度,来解决中国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关系的协调,社会的稳定的角度来进一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得我国这几年政治、经济发展有了很多明显新气象,20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便是很好的例证。另外在加强社会保障、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政府也加大了力度,从而使得年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王伟光还就“循环经济”、“绿色GDP”、“环保风暴”、“安全生产”等问题,详细论述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详细内容

嘉宾简介:

王伟光:山东海阳人,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主持人(敬一丹):

观众朋友,前几天可能都看到了这样的新闻,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央党校专门给省部级领导干部开设了一个研讨班,内容就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把研讨班上讲课的一位老师请到了这儿。王老师多次面对高级领导干部,讲科学发展观、讲和谐社会。今天我们特别高兴请您来和我们的观众朋友谈这个话题。首先请教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王伟光: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都是当前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我们社会的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什么。从发展的思路、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模式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际上利用发展来解决和谐,来求得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从社会关系协调、社会的状况稳定、社会矛盾的化解角度来解决我们更好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是用和谐来推进发展。

主持人:

如果走进中国的.老百姓就会发现,他们现在说起科学发展观,谈到和谐社会已经是一个非常熟知的话了。我们回头看2004年,从哪些方面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王伟光:

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说,2004年的农业就是一个新气象。现在农民讲2004年是农业的增产年、农民的增收年、农村的发展年。因为我们发展观其中有一条叫做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解决农业问题,支持农民增产增收,使农民尽快发展起来,使农村尽快发展起来。另外在社会保障,在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方面,我们政府也加大了支持的力度,使得2004年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的协调。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各个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按照科协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制定和采取了大量的对策和措施。这些现象、这些气象都是我们采取这些对策和措施所带来的结果。

主持人:

大家都注意到2月23号有一个新闻,国务院决定把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把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这一个“总”字,它传达出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王伟光:

这个“总”字就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督检查,进一步杜绝矿难这种危害矿工人身安全事件的发生。应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一个重大决策和重大措施。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叫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的全面需求的满足,人的全面需求首先是生存、安全、健康的需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工业化和工业发展过程中,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应该把工人的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牺牲工人的生命,损失工人的健康作为发展的前提。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就要解决这样一个根本认识问题。

解说:

2004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全面启动我国绿色GDP研究工作。绿色GDP的核心即是在经济发展中把环境和资源的代价考虑进去。

主持人: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绿色GDP这个概念的提出呢?

王伟光:

绿色GDP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话题了。就是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发展和一个人的成长是一样的。一个小孩如果只长个儿,胳膊腿如果都发育的不全就不是全面发展了。就一个社会来讲,恐怕这个社会不仅是经济增长,这个社会还要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几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还要公平、公正、平等、自由、民主这些目标的实现。绿色GDP实际上给我们一个信号,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健康持续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不仅是经济增长,还要包括社会事业,还要包括民主、政治、法律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主持人:

按您的说法,这个小孩不仅要长个儿,还不能缺钙,还要肌肉丰满有力。

王伟光:

对。而且智力也要发展。头脑要好,德智体全面发展。

解说: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许多新做法、新举措也随之出现。今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这些项目全部都是在环保评估报告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就擅自开工,有的已经基本建成。这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

主持人:

就这件事儿后来被人们称为“环保风暴”。这个“环保风暴”引发了人们很多思考和议论,比如有人就说,假如说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能有这样的“环保风暴”吗?这个“环保风暴”能有这样的力度吗?

王伟光:

这个“环保风暴”也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发展模式较高代价的增长模式,所谓高代价的增长模式,就是为了追求一时的高的增长速度,采取了高污染、高成本、高投入,最后造成了比较低的产出的这样一种增长;还有一个是叫做低代价高增长模式,就是比较低投入、比较低的污染、比较好的环境保护来解决一个持续的高增长,我们应该追求第二种增长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做事不能吃子孙的饭,如果把子孙的饭都吃完了,那子孙怎么活?所以我们要追求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一定要把环境资源保护住,追求人和自然的一种和谐。

主持人:

作为一个老师,您在最近上课的时候经常说到的词是什么?

王伟光:

和谐、和谐社会。这和老百姓、和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和我们讲课中间经常涉及的、和干部常议论的都是这样一个词。

主持人:

最近胡锦涛给我们描绘了和谐社会的远景,大家都很向往走向和谐社会,可是大家面对眼前出现的一些难题、一些矛盾的时候也会想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往和谐社会的方向走呢?我们想听听您是怎么领会和谐社会的。

王伟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经过我们党、经过我们国家带领全国人们努力才能争取到的。应该说,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有经过25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的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条件的保障,有我们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各个利益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基础保障,也有我们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不断提高的思想道德保障,有这些保障,我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一定能够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主持人:

和谐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胡锦涛有这样的描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说到和谐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特别喜欢和谐这个词,这个词非常美好,家庭和谐,老老少少才能感受到幸福;同样社会和谐,你我才能心情愉悦,享受那种幸福感。和谐社会是炎黄子孙千百年的梦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想我们今天的每一份努力都必将让我们一步步的靠近这个理想。

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篇6: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主题下,继承以往思想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二者的最终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状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科学发展观中涉及到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点都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在这里想从两方面谈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是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为赶超英美而举国进行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还有在改革开放中,局部地区和个别领导人心目中所形成的GDP崇拜,甚至到现在很多地区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当人们为了实现这种背离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时,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掠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它所耗费的大量有限资源,在短时间创造出的经济的增长带来的也许是无可挽救的灾难,从长期发展来看必然导致经济的下滑,加重人民生活负担。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兼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工作方法,避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也会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爱护,做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第二是做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国,以人为本,这有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而民主法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和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党的建设更加科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能更好的处理好人民和上级干部的关系。近日在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的重庆雷政富的问题正是我党中少部分腐败分子的缩影。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解决一些干部脱离人民群众,贪污腐败,生活作风差的问题,实现人民群众与干部领导的和谐。

上一篇:神圣的尊严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中国西安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