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对联教学案例

2024-07-12

走近对联教学案例(精选9篇)

篇1:走近对联教学案例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近对联 教案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者湖北省麻城市闵集中学陶建军

活动动机: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活动过程:

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

第一个环节:知对联

小组活动

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㈠知识介绍组:讲述有关对联的知识。要求学生以《我是对联》为题讲述对联的知识。侧重了解对联的历史、对联的写法、对联的类型、对联的要求等。

㈡故事讲述组:讲述与对联有关的趣闻,名人典故,奥妙的奇联等。

A、趣闻与对联:

例如: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样一副楹联: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B、名人与对联

例如: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坐镇江夏,有次接待梁启超来访时,故意出一上联刁难梁启超,自诩江南学者非我莫属。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一;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头角初露的梁启超不甘示弱,立马想出下联来: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虽自卑为“小子”,但又自负不凡,应寻恰到好处,令张之洞也为之叹服。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梁启超也曾去拜见张,名片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一见,大为恼火,随即口出一联: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贤弟;

梁启超也不假思索,马上答对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候。

张之洞见状,连忙起身相迎。

据传,张之洞还独创一种颇具情趣的“无情对”。这种对联,上下句各自通顺成章,下句对应的每个词的本义,并不能与上句相对,要对每个词来一番别解,才能与上句相应的字扯上“关系”。比如:

有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友,以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安定刘”。

为什么这么对呢?原来,“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皆为古代兵器。其中,张之洞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显得不拘一格。

最后,张之洞又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谁知友人脱口而出:“张之洞”。这是以“张之洞”对“陶然亭”,妙趣横生,引得众人畅怀大笑。

(三)小品表演组:奇联与趣事,故事原文如下,学生根据本故事改编为小品,进行演出。

清代才子纪晓岚关于对联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纪晓岚跟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

“白龙寺内撞金钟”

纪晓岚见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从容挥笔对上下联:

“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出联考他: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一对之:

“他生未卜此生休”

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乾隆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

“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

“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

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

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绝妙之极。

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

地的乡民:

“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

熟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

“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上联为: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纪晓岚便借其脾气发挥,续了下联: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既触其缺点,又促其改正,一语双关,妙哉!

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

“鼠无大小皆称老”

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

"鹦有雌雄都叫哥”

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

第二个环节:对对联

集体活动:

(一)小组对抗--对对联。

活动组织:将本班同学分为两个组,每组同学从自己收集或者自己创作的对联中,一共选择若干对联,为上联征集下联。以对出的下联符合要求的数目最多的组为胜,败组为胜组献歌一首。

(二)对联擂台

活动组织:从小组对抗活动中选出表现好的同学为擂主,由其他同学给出上联,由他对出下联,三个回合皆胜者为最后的胜者,游戏进入下一轮。

第三个环节:赏对联

第一步:学生提供自己收集到的对联,用毛笔抄写好展示在黑板上,或者作成幻灯片在多媒体里展示。

第二步:同学们每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对对联进行赏析。

赏析可以从对联的内容上、思想上、语言运用上、表现手法上、修辞手法上等多角度进行。

第三步:学生发言,对自己选择的对联作出赏析。

活动最后由学生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

篇2:走近对联教学案例

话题导入

从周杰伦的流行歌曲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青花瓷》——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素胚”“仕女”“汉隶”等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东风破》——在缓慢悠扬的古乐声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周董以其一贯的哼唱风格,如潺潺流水般向我们表达了哀怨缠绵,离愁别恨。

《双节棍》《龙拳》《霍元甲》——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大气磅礴的旋律让人的血液跌宕澎湃。

《外婆》《爷爷泡的茶》《听妈妈的话》——陪外婆兜风、回忆往事,陪爷爷喝茶,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的一朵奇葩。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短,语言凝练,寓意深广,故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二 名联欣赏

春联春风春雨引万般春色,新人新事开一代新风。

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挽联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名胜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行业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

名人与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 咏的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面有名句: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名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抒发以天下为己任情怀。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 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上下联运用对比可以看到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入侵者用鸦片毒害我们的同胞,在民族危亡之时,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进行虎门销烟,抵抗外来入侵者。因此,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被历史学家普遍看作是国际禁毒事业的开拓性壮举。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呢,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河南胖东来》对联与文人

大家都知道,在古时候,凡是文人志士,聚在一起就会喝点酒,高谈阔论,然后心情好呢,就会吟诗作对,所以说在古代,一个人对对联功夫的深浅,往往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当然在文学创作方面,许多大文豪在自己的诗歌中也运用了对联的形式,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属于正对,又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便属于反对,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典型的流水对,由此可见,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古奇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南北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戦(战)。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戦(战)。相关链接

对联规则

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内容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现。

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牛刀小试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

画亦精,字亦精,------------。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________玫瑰花, 春____香

趣话对联

有个暴发户略通文墨,极爱以文人自居。其母生日恰逢大年初一,故年年大开筵席,喜贴春联。这一年,账房先生写好一副常见通用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暴发户想,既是过年,又是给娘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让账房先生改上联为:“天增岁月娘 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应改得对仗工整才是。他又想起小时候塾师指教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便吩咐将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 满门。”账房先生曰:“东家,怎么这么改?”暴发户正色道:“爹对娘不是很对仗吗?

若有所思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这精神文明仿佛渐渐淡忘,没有哪些人会在高兴之余和友人吟诗作对,就算有,恐怕也会被人误解成为疯子,而在国外,很多老外却是对中国的对联艺术相当有研究,记得2011年奥运会期间,一位来自英国的朋友,参加中国的一档综艺节目,在节目中展示的才艺便是对对联,满场的中国观众那是没有人能接招,就连专家评委也自叹不如。读了这则材料能引起你什么思考呢?

面对优秀的对联文化,我们应如何去做?

对联“快乐大本营”

1、请你来贴对联(茶馆、书店、鞋店、粮店、肉铺、饭店)

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步月凌波去;登堂入室来

文海放舟健儿要敢顶风上;书山寻宝志士哪能空手回

任挑肥拣瘦指向哪里割向哪里;请依次排队生人一般熟人一般

2、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发愤识遍天下字书山有径志能攀

学海无涯勤可渡雨滋春树碧连天

风送花香红满地立志读尽人间书

3根据上联的提示写出一个成语使之构成一幅完整的对联。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

良言入耳三冬暖()六月寒

4根据名著或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篇3:让体育教学走近生活

一、体育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各学科教学都关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相渗透,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感悟学科知识的价值, 我们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通过对学生们兴趣的调研, 发现他们非常热衷于生活中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 希望在体育教学中有自我学练的空间。即淡化体育竞技教学色彩, 多补充一些作为娱乐、健身的民间体育传统项目、时尚体育运动、生存体育训练等内容, 由此受到启发:在“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 我们能否将体育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将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体育健身游戏引入课堂, 编成系列单元, 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他们体验生活体育, 从而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呢?

这些教学内容的引进, 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外延, 在民族文化的传递中, 在新兴体育项目的体验中, 在生存自救的演练中, 在学科之间的整合中, 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体育学科学习的价值, 在锻炼体魄的同时, 正逐步将体育融入自己生活, 促进了体育锻炼的生活化、日常化。这样的体育教学才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寻的。

二、体育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准备条件

体育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准备条件包括完善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调研知晓整体学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启用多元教学评价。

三、体育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多种途径

1. 民族传统项目引进课堂, 体育教学蕴涵文化的传播

我国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各民族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既可传播民族文化, 又能增强体质, 实在是一个双赢的好契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观看了黎族的竹竿舞表演。带着对它的浓厚兴趣, 我把它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通过尝试, 我发现跳竹竿对学生的协调性、跳跃能力及节奏感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于是我把它编进跳跃单元, 设计了一个去黎族做客的情境进行跳竹竿教学。

这节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跳竹竿由课堂教学拓展到选修课、大课间活动中, 学生们每一次游戏都非常投入、留连忘返, 那份运动的热情、运动的快乐无法用言语表达。

2. 新兴体育器械走进课堂, 体育教学体现生活的时尚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紧张的, 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 放学后, 他们有的飞奔在滑板车上, 有的快乐地跳跃在羊角球上, 有的在惊险的滑板上寻找刺激, 有的在高尔夫球场上挥杆对决……看着他们课内外如此大的反差, 我想, 为什么不能将他们所喜爱的这些新兴体育器械带进课堂, 借助这些器材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体能、从而消除他们对体育课常规内容练习的审美疲劳、缓解学习的严肃、紧张气氛?

我尝试着研究他们喜欢的新兴体育项目, 将各种器材的锻炼价值进行分析、归类, 并补充到相应单元计划中, 用新兴体育器材为体育教学服务。例如利用滑板培养学生的平衡、利用“跳跳球”培养学生的跳跃能力、利用软式排球促进学生排球技能的学习、利用高尔夫挥杆培养学生上下肢的协调用力等等。

走进课堂, 看到孩子们带来的新兴器械, 看到他们脸上兴奋而又感激的表情, 我肯定了自己的决定。学生变了, 变得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更加热爱校园生活了, 家长也非常欣喜孩子的转变, 他们主动向学校赠送新兴体育器械, 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运动, 享受运动的快乐。

3. 研发器具显身课堂, 体育教学展示生活的低碳。

在日常生活中, 有不少物品可以进行开发、利用, 使它们在体育教学中一展魅力。例如, 报纸、塑料瓶、轮胎、泡沫垫等等, 将这些比较常见的物品进行合理的装饰, 巧妙地设计, 就可以辅助体育教学, 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在“障碍跑”教学中, 利用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大大小小的饮料瓶, 通过小组合作, 将他们在课前设计成多种障碍, 成为课堂练习的内容。如此,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展示学生的创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

由于生活元素引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验,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经常会给我带来惊喜:注水的油桶可以练习负重跑、废弃的鞋盒可以练习双脚连续向前跳、看过的报纸可以检测奔跑的速度、破旧的袜子可以制成袜球练习投掷……学生们的合理化建议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 学生们的智慧发现带来生活的低碳。

4. 生存自救走进课堂, 体育教学彰显生命的意义

汶川地震、云南地震、日本海啸等意想不到的天灾, 使多少人失去生命、给多少家庭带来悲痛, 也给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学生们的生存技能由谁来培养、用什么课程来训练?

通过反思, 我们不难发现, 现实生活中的自救方式蕴涵着多种体育技能技巧。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教学, 生存自救也应该融入体育教学的范畴。我们应该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冷静面对灾难、怎样理智完成自救、怎样从容实施救护等生存法则。

如“小小消防员”一课, 利用课件将消防员与火神战斗的录像及音响展现在学生面前, 对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投入到灭火、救人、救物三个教学环节中, 在发展他们快速跑、合作跑能力的同时, 让他们学习生存自救的本领与方法, 让他们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5. 传统项目充实课堂, 体育教学促进竞技体育生活化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 如果将这部分内容充实到体育课堂教学, 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 还可以普及竞技体育技能, 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特色。

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排球。为了让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发挥最大化的效应, 我根据1—6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水平, 研发了校本课程——排球。从低年级的垫球、拦网, 到中、高年级组的扣球、发球, 制定了详细的单元计划, 引导全校学生了解排球的起源与发展, 掌握排球的基本技能与战术, 将排球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弘扬。

6. 巧妙合理地整合课程, 体育教学增进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课程整合犹如雨后春笋, 不断涌现。如果将学科之间进行合理整合, 共同施教、服务于学生, 其育人功效将是“1+1﹥2”。

我跟二年级数学老师一同研讨, 决定将立定跳远的教学与数学实践活动课“你能跳多远”的统计、测量课进行整合, 将数学课搬到了绿色的操场上, 学生预测、制表, 然后进行立定跳远的实践、测量、统计, 最后验证假设, 得到结论。各环节在两位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完成。这样的整合教学,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统计与测量, 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运动技巧及测量方法, 由于教学形式新颖, 学生自主学习, 并且有两位授课教师执教辅导,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分组交流、讨论、合作、体验中验证自己的预设, 这样的学习比教师直接传授要生动、鲜活得多, 知识的记忆也深刻得多。

7. 家庭作业结合生活实际, 体育教学促进习惯的养成

学生体质增强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 光靠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还不能较好实现,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促使学生课后积极参与锻炼才能行之有效。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 是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措施之一。

篇4:走近对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苏教版第二册练习八中有两副春联,分别是“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想是不是也该让学生了解一下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一下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呢?于是我问小朋友想不想听个对联故事呢?学生一听,精神立刻为之一振,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讲:“有个家里卖豆芽的孩子写了副对联,好多自认为才子的家伙都读不出来,一个个落荒而逃,这副对联的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我顺手就把这副对联写在黑板上。学生见了立刻摇头晃脑读读开了:“chángchángchángchángcháng……”我微笑摇头,有个学生立刻抢答道:“我知道!我知道!应该是zhǎng zhǎng zhǎng zhǎng……”我继续摇头,学生急了,一个个“chángchángcháng zhǎngzhǎng zhǎng”地乱读一气,最后大家都问我:“老师,到底怎么读啊?”我见时机差不多了,公布答案:“上联应该读成cháng zhǎngchángzhǎngchángchángzhǎng,下联应该读zhǎngcháng zhǎngchángzhǎngzhǎngcháng,横批是chángchángzhǎngzhǎng。这个小男孩是说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家里的豆芽快快长长。”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啊!太有趣了!”我接着说:“这可是利用了我们学过的多音字知识呀!”

学生意犹未尽,纷纷说:“老师还有嗎?再讲一个吧!”见学生的兴趣被我调动了,我又讲了一个:“有个丞相在家宴客,许多文武百官都去了。其中有个男子很有才华,大家都让他当场写副对子送给丞相,于是他挥笔写道:一品夫人不是人(学生哄堂大笑),当时大家看了都目瞪口呆,丞相气得不行,结果他看了众人的反应后微微笑着接下去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大为惊叹:‘好句啊好句!’(学生笑)谁知这人又写道:两个儿子都是贼(学生哈哈大笑)文武百官又傻眼了,丞相夫人气坏了。他又接着写道:偷得蟠桃敬母亲!(学生又笑)这下大家都鼓起掌来,连连说:好!好!”下课铃响了,学生却缠着我:“老师,再讲一个吧!再讲一个吧!”我说:“其实老师讲的故事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小朋友有兴趣的话,课后我们来找找书上和生活中的对联,然后大家再一起来交流,比比谁找到的对联最有趣,好不好?”学生齐声高喊:“好!”

课后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等方式找了许多有趣的对联,我们在班级里举办了“对联故事比赛”“对联展览”,还评选出学生最喜欢的对联,最后大家还一起阅读了《笠翁对韵》,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惊讶地意识到小小的对联竟然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知识,深深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震撼。

对联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学生了解祖国悠久文化的小小“窗口”,教师要让学生从这扇“窗口”看到不曾看到的东西。那学生就会主动、经常地打开这扇窗,尽情领略经典的魅力!

篇5:走近对联公开课教案3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难点: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在扬州大明寺的弥勒佛旁有一副很有趣的对联,上联是“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有哪位同学能对得出它的下联?(生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二、自学质疑

1、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2、展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四.精讲点拨

对联真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啊,请大家打开书本115页,我们共同来赏析几副对联)

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你会想到哪篇文章?(《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你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

(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

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哪一位同学为我们讲一讲他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大家对林则徐了解有多少?谁来说一说他的主要事迹。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

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

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

四、我们已经诵读欣赏了三副对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总结以下,对联有哪些特点?

(板书)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词性相同 有艺术性 内容相关

五、大家对对联的学习和掌握已经很好了,那我们以后再遇到对联应该怎样去鉴赏他们呢?同学们能不能从今天的学习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呢?

方法:

六、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书中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我们总结的方法再欣赏其他的一些精彩对联。

1、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2、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五、迁移应用

请同学们从内容上给这些对联与相对应的省份连起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联在内容上的特点。其次,看看哪两联是相对的?感受对联的特点。广西: 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江西: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安徽: 南海风情讲述春天故事,浙江: 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广东: 黄山为九州增色,江苏: 瓷器与中国同名。达标检测对联参考答案:

篇6: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学生展示的声音洪亮,姿态自然。可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学生能及时给予小组评价,是每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3.教师能对重点内容及时进行考查、追问。在讲完第五题法律的三个特征后,能出示两个材料,判断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4.及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点清晰,一目了然。

但同时,更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讲课没有激情,语调平淡。

2.板书由于着急,写得有点乱。

3.学生在举例子时,有不恰当的(吃饺子),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指导。

4.在讲第三个问题“身边的规则”时,说得少,应多启发学生多讲一些。

5.另外,学生的评价,应制定一个详细的评分标准。

6.没有形成书写副板书的习惯,其实在课堂中把学生的一些回答记载下来。然后用于后面的教学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是最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体现。如在给规则分类时,让学生从大家所感受到的规则中来提炼出道德、纪律、法律三类规则。

7.对于法律的强制性,应予以讲解,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篇7:《走近鲁迅》教学实录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一定猜出来了,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加上“先生”二字,大声地喊出来。

二、齐诵《有的人》 1、1949年11月,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著名诗人臧克家满含深情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来,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三、名言诗作说鲁迅。

1、在最近这段时间的读书生活中,我们从初识鲁迅,到慢慢地走近鲁迅,沉醉之中,受益匪浅。这节课,我们就把所感、所获,交流一下,分享一下吧!

2、那么,我们就先从关于鲁迅先生的名言诗作说起吧,从中你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当有学生谈到一首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时,先谈自己的体会,然后教师在大屏上出示这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我以我血荐轩辕。”豪迈!全班齐诵。)

3、鲁迅先生的每一句话都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大屏出示鲁迅部分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4、鲁迅先生的每一句话都是那样得发人深省。(大屏出示鲁迅部分名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四、作品说鲁迅。

1、正所谓厚积薄发。除了这些经典的名言和诗句,我们还在平时,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

2、哪部作品,哪个片段,哪个人物让你意犹未尽呢?从中你觉得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预设

1、王雅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最喜欢的《孔乙己》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读:“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是一段看似平常的文字,读起来我们也许会感到一点儿开玩笑的味儿,但仔细想想这些玩笑就是鲁迅先生的呐喊。文中孔乙己偷就是偷,总是不好的,可是他偏偏要替自己辩解,偷换概念,说什么读书人偷不能算偷而是窃,这是多么迂腐可笑啊!

师:请你读出孔乙己的可笑来吧!

王雅雯:读“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师:(以读代讲)

A:等级观念的毒害使得孔乙己自视清高,却又一无所长,这是怎样的无奈啊,读出孔乙己的可怜吧──

课件出示: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生读 B:科举制度使得无数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怎样的苦楚啊!读出孔乙己的可悲吧──

课件出示: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生读

C:孔乙己肆意收到侮辱与欺凌,成为人们的笑料,他的悲哀,是那个社会的悲剧,这是怎样的世态炎凉啊!读出对社会制度的憎恨吧── 生读)

3、还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2、张顺超:在鲁迅先生的《呐喊》文集中,我最喜欢的是《狂人日记》,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开山之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狂人形象。我最欣赏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第四篇日记中的最后三句话: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在我第一次品读这三句话时,觉得鲁迅先生写得这三句意思相同的句子,非常啰嗦,如果我是鲁迅,我会减缩或者删去。可是,再次品读时,又觉得这三句话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三句话,不仅仅写出了狂人的疯癫,更写出了“狂人”与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看似疯癫却是冷静,有思考,这也正是鲁迅先生写作的高超之处!

师:以读代讲

课件出示:“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A: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怎一个狂人啊?读出这份癫狂吧──

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狂人不狂,这是清醒的痛楚啊,读── C: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评说吧。狂人是真人,这就是鲁迅狂奔着的呐喊啊,读出鲁迅的疾呼吧──)

五、感言评鲁迅。

1、师:鲁迅这位以笔为刀的战士,泣血一生,奋斗一生,呐喊一生。他可歌可泣,可畏可敬!此时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感言鲁迅,那么,你心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六、升华主题(名人评鲁迅)

1、“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医生,只不过他医的不是国人的身体,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也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被誉为“民族魂”。来,一起看看名人眼中的鲁迅。(大屏出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 毛泽东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 老舍

3、“渊博”不是最好的?那什么才是最好的呢?我思来想去,鲁迅的价值,恐怕只有用“永恒”二字来概括了。4、1936年10月19日,奋斗一生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著名作家巴金在《悼鲁迅先生》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课件)

5、总结:今天,我们走近鲁迅,油然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真正的敬佩,我们真的想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课件)

此刻,我们走近鲁迅,发自肺腑的是越来越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迫不及待地要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课件)

就让鲁迅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国精神传承万代!

篇8:让欣赏走近语文教学

一、师生平等

在欣赏教育中,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学生有安全感, 不担心说错话, 才敢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比如在汽修081班上课的时候,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多数同学都习惯沉默, 但有几个同学则比较活跃, 尽管有时候他们的回答会比较没有“分寸”,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课堂秩序有点受影响, 但是这可以加以巧妙的引导:可以淡化回答内容, 而重点强调他的活跃性, 从而鼓励全班同学思考、发言。绝不可以当堂严厉指责同学, “怎么能这么说话!”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因噎废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坚持长期强调每个人都有话语权,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即“亲其师, 学其道”。

二、欣赏每个学生, 对其寄予希望

本校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成绩不理想, 如何激发这些学生重拾自信,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老师, 首先应该相信他具备成功的潜能, 你的欣赏和信任有助于他重拾信心。比如本校文秘09班有个外地同学, 曾跟随父母在中山、新会等地生活过, 最后来到了顺德。由于家庭移动性较强, 小孩子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她还是很好学的, 鉴于此, 我就尝试先让她做课代表, 多接近老师, 帮老师做点教学准备工作。在班上多表扬她担任课代表所作出的成绩, 在同学们面前树立良好的老师助手形象。慢慢地同学们都把她当做语文课的“主管”了, 她自己学习语文也更加起劲了, 因为她先要做到足够优秀, 才能去带领同学们。她本身也是一个勤奋的学生, 所以成绩逐渐好了很多, 自信心回来了, 做事情更加出色了, 后来还做了该班班长。欣赏他, 对他寄予希望, 并帮助他实现成功, 即使一个原来并不优秀的学生也有可能因此而优秀起来。

三、在欣赏中体验课文, 多让学生自我感觉和体味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放松心态, 像赏花赏景一样看文章, 轻松的心态有助于思维更加活跃。教师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读完一篇课文时, 同学们心中大多数都会有些感受, 可能有的时候只是凌乱的意识, 这时就鼓励他把语言组织起来完整表达这种意识。对于读完课文后学生形形色色的答案, 教师要认真聆听, 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片面, 教师也切忌粗暴否定, 而应当热情鼓励、用心呵护, 肯定他思考的价值, 然后再加以正确引导。同时注意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 从文章中找到共鸣之处, 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 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如果课堂教学中, 老师一个劲地说文章多感人、意境多美、语言多精彩, 而学生则一言不发, 埋头速记那些中心思想、语言特色等。那么到头来学生肯定不会自己去欣赏一篇文章了, 而是看到文章后条件反射般就等着老师的笔记, 自己不去体味, 更不会在脑海中思考。这就等于扼杀灵魂, 教育出来的是“机器人”。所以在教学中, 应强调学生个人感觉, 鼓励学生的个人感觉。让学生明白, 一部完整的作品是作者加文本加读者构成的, 三者缺一不可, 你就是读者, 是那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四、在写作中欣赏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作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但是在多年应试教育中一系列大考小考的指挥棒下, 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自己想的不敢写, 写的不是自己想的。文中总是多空话、套话、假话, 一个个所谓的“得分句”, 比如形容翻身都是“我一个鲤鱼打挺”怎么样怎么样, 大家写的都差不多, 就连平时慢吞吞的同学也“鲤鱼打挺”。文章没有显出独特的属于自我的真实的东西, 更别谈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等比较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东西, 有了感受就写, 有了想法就写, 从这样的写作中让学生找回真实的自我。此类文章虽小, 但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其鲜明个性就闪现在字里行间, 生活中随意的、独特的语言能用进去, 许多优秀之作便涌现了。时间一长, 学生就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写作乐趣, 再让他写作文就没有以前那么发愁了, 以后他可能会朝着这一方向继续探索, 写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来。这样的引导所取得的效果总比让学生写“三段论”的应试高分文章要更有意义。

篇9:走近对联教学案例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课下收集关于“避暑山庄”的各种对联和对联故事,使他们在收集的过程中,加深对山庄文化深层次的了解。对联故事曲折有趣、妙趣横生,让学生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对联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在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整理楹联,了解每个楹联的内涵和文化背景,以便在课上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其次,课上首先向学生们讲述关于“西岭晨霞”一景的故事,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然后引出“西岭晨霞”的三幅楹联:

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

窗外远山如黛色,槛边列树作涛声。

云卧天窥无不可,风清月白致多佳。

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活动:第一步是“读”——读出韵味。古代的诗词、对联非常讲求韵律、节奏,而对联的读法和古诗又有一定的区别,它更注重上下两句的词性相对。因此,从断句上来说,上下联基本上是一致的。以“西岭晨霞”的楹联为例,来进行朗读指导:

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

窗外∥远山∕如黛色,槛边∥列树∕作涛声。

云卧∥天窥∕无不可,风清∥月白∕致多佳。

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一个学生说:“老师,一副对联本身就只有六七个字,我们有必要再把它划分成一字一停,两字一顿吗?”笔者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说:“那同学们按划好的节奏和不按节奏分别读一读,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区别?”结果读了不到两次,学生就发现问题了:“老师,如果我们随意停顿,很拗口,对联的意思也就体会不出来了。”这样通过朗读,使同学们初步体会到对联的节奏美、韵律美。

第二步是“品”——品出意境。许多对联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蕴含着许多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以此助彼,以彼助此,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如“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一联,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春暖》一诗,全诗如下:

风痹宜和暖,春来脚较轻。

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

发少嫌巾重,颜衰讶镜明。

不论亲与故,自亦昧平生。

通过这首诗不难看出白居易所描绘的是春暖花开的美丽景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春暖》一诗的介绍,使学生们很容易便体会到了康熙所题的这幅楹联的意思——因为花朵姹紫嫣红,黄莺不忍飞去,独立于美丽的花丛中;因为湖水的温柔多情,引来仙鹤在湖边漫步。通过这一环节使同学们体会出了对联诗一般的意境。

第三步是“悟”——悟出手法。对联讲求修辞手法,因此,教师不能只进行枯燥的讲解,而要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云卧天窥无不可,风清月白致多佳”一联,学生读后不难发现上联用拟人、反衬等手法,描绘了景色之美:西岭山高林茂,晨曦初射,山峦飘逸,恰似云卧其上;清风阵阵,霞光道道,远近明灭,正像天窥其中,构思甚巧。下联承上,又发奇想,由西岭的晨露之美一下子跳到了月夜之美。“风清月白”,只平平常常的四个字,就勾画出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由“云卧天窥”到“风清月白”,在现实与虚拟之中,把西岭的景色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清新婉丽,不落俗套。这样引导学生在品析对联意境的同时,学习表现手法,一举两得。

第四步是“赏”——妙对欣赏。在掌握以上基本功以后,课堂展示学生们在课前搜集的关于避暑山庄的对联,如:

乔木拂窗连岭翠,澄波映槛接天光。

西屏翠障常堪挹,北户清风不碍尘。

百尺起空蒙,碧涵莲岛;八窗临渺弥,澄印鸳湖。

……

第五步是“作”——试作对联。教师课上予以引导,让学生在作对联时注意到节奏、韵律、意境、手法,然后布置好一定的课下练习,使学生们在了解山庄对联文化的同时,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上一篇:美国之行的游记作文下一篇:保险合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