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24-07-26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精选8篇)

篇1: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针对钢铁厂安全生产管理来说,各种影响钢铁厂安全的不利因数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钢铁厂安全生产管理有了质的飞跃,真正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计算机本身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计算机安全监控的可靠实施。因此,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意识,为钢铁厂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

钢铁厂安全信息技术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充分的将计算机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紧密融合,有效地管理控制钢铁厂安全工作,保障高炉的安全有效建设。

我国钢铁“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中指出,我国目前的钢铁安全状况与部分发达国家有较大的距离,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不足,急待增强钢铁厂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建设钢铁厂安全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有两个大模块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信息化;二是管理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钢铁厂发生多起事故,工人安全急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与此相对的是,美、德等产钢大国安全事故却并不多见,究其原因,除严格的法律、监管制度约束以外,信息技术、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是其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从信息化出发,加强安全技术能力,也是我国钢铁企业实现安全的必由之路。我国已把“钢铁自动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和管理系统与标准体系研究”列为重大专项,已经组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推动我国钢铁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钢铁安全做好技术支撑。

1我国钢铁企业当前特点

1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信息技术建设目标和原则

作为未来“数字钢铁厂”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钢铁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高炉地理、生产、物流等子系统类似,其主要内容是安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与集成。实时、准确、全面的安全信息管理和响应是生产安全管理的核心。钢厂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利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项技术的紧密融合,有效地管理控制钢厂安全工作,保障钢厂的安全有效建设;同时,系统设计要本着先进性、投资保护、开放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的原则,根据目前业务实际,并充分考虑今后业务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2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主要构成目前,各软件和系统集成商开发的系统千差万别,但从信息设施的种类来划分,可以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信息管理四大部分。从市场主流来看,功能模块大同小异,整个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安全信息收集。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网)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交接班管理。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安检人员处理交接班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与移交。记录本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隐患、“三违”人员、挂停止作业牌、伤亡事故、非伤亡事故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当班次交接时,浏览上班次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和还没有检查到的检查控制点信息并确认,为本班次的跟班安检人员下井检查提供指导,以明确责任,为系统跟踪安全监控人员工作是否到位提供依据。

3)安全规章制度。该模块是钢厂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汇总,供有关人员查询、学习和参考。钢厂安全规章制度,是钢厂安全生产的依据,是由一件件血的教训而写成的,它在钢铁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防治病毒入侵、传播。大力学习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病毒的发生可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文件丢失、设备损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文件复制、接收发送邮件、下载文件等,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工具有磁盘、优盘、移动硬盘、光盘等。

5)安全综合报表管理。安全综合报表是安全信息的汇总,可以对钢厂安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日报和月报的形式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核,使各级领导能及时的了解总体安全情况,为领导分析和掌握安全管理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6)钢铁企业事故管理。正确地记录钢厂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查明事故的原因,记录事故的综合分析和处理情况。真实地记录发生的安全事故,可接受事故教训,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并作为该部门安全情况评比的依据。

7)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本模块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审核和审批。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于钢铁企业各种类别的工程制定安全措施。审批后发布执行,记录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安全措施进行月度的复审,确保安全措施的可行性。

8)安全标志管理。为了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在各有关场合作出醒目标志,在矿内部安装的安全标志也是不容忽视的。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四类,对安全标志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本模块记录全矿安全标志的安装地点、内容和使用情况,并备有安全标志的基本知识。

9)安全生产考评奖惩。为了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对各部门和个人安全生产情况要定考评和奖惩。本模块是对各部门和个人奖惩情况的评比和记录,当某个部门连续评比不合格后,系统发出警告,并通知有关领导和部门,对该部门进行处罚。

1O)人员定位查询。可查询到某人员当前是否下井及在某一时间段的下井记录。此外,部分模块还可以和其他矿井信息技术结合使用。以上面介绍的人员状态查询模块为例,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可以和跟踪定位系统配合使用。目前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炉前人员定位系统,可在任何联网地方监控人员数量、身份和炉前工作位置,是打击超能力生产,超人员人井的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在突发情况下,监控计算机上还可立即查询事故现场的人员位置分布情况、被困人员数量、为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4有待解决的问题

1)通过各类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实现对高炉通风、温度、湿度、打泥压力、鱼雷罐位置等进行有效监控,有力的解决人工监测不及时、不到位、不准确、凭感觉的弊端,用准确的数据反映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因数,使得安全生产管理变得科学、可靠,使“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2)信息共享和互通。目前钢铁厂安全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联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由于供应商众多,应用系统五花八门,设备也是型号多样,极不统一。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还不能有效实现联动,满足实际需求,由于不能信息共享,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对集中管理、决策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3)重建设更要重使用维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产品一样,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由于生产安全直接关系到高炉职工生命安全,所以尤其应加强注意。各钢铁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确保系统时刻处于正

常工作状态,一旦发生险情,能即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安全信息系统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总之,只有把计算机安全管理放在安全生产的首要位置,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意识,把计算机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那么,钢厂的计算机安全监控才有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方桔萍.加强钢铁企业的信息管理[ J].冶金管理.2005,[2]漆永新.冶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冶金过程自动化技术丛书):冶,2006.[3]谭浩强.计算机局域网实用教程.2000.[4]都晨桂.试论强化钢铁企业的信息管理2000,.

篇2: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企业信息化就是实现企业决策职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运作电子化等,而实现这些都不能离开计算机技术。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网络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资讯和信息,企业决策者仅仅靠自身判断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本文主要是描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企业信息化 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各行各业企业管理都开始走向现代化和正规化,并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集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决策智能化,商务运作电子化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其中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率。企业信息化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和员工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能具体了解到员工的想法和工作情况,有效的保证了管理的规范化。

(1)企业通讯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缩短了企业空间距离,实现了各部门“近距离”联系和控制。许多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了腾讯通和OA系统等一些计算机技术,大大拉近了公司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这种管理不但使公司更加的和谐,还是决策层的决策更加的正确。企业实行这种管理和监控有效的保障了公司的运作,加快了公司的管理结构的优化,甚至是加快管理层次的转变,从而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公司会议有传统的人人到场转向现在的视频会议和网络会议,这样不但节约了参与者的时间,还加快了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网络会议正逐渐的代替传统的会议模式成为企业会议主要方式,它的出现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成本,还在很大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以及提高员工自身素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的企业使用的通讯软件也不断更新,这些软件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快速传递信息的软件使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2)计算机技术能够准确而快速的分析企业信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分析是企业决策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内部信息量也会逐步扩大,各层的信息汇集量也会越来越大,而大量的信息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分析。传统的信息的汇总和分析都是依靠人力来解决的,但其效率和效果都不能让人满意。此外,通过人力来汇总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失真,进一步导致企业决策层做出错误决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计算机技术具备运行效率高,计算准确等优点,真好弥补了人为的不足。

计算机技术的这些优势真好符合企业对信息的处理。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利用大量计算机技术,将会是企业介绍大量的成本和人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给企业决策层提高可靠的依据。使决策更加的科学和合理,这也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表现。

2、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1)企业财务数据监控

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的核心部门就是财务系统,其对企业起着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系统的数据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的集成性能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监控,从而决策层能够随时的获取正确的财务数据,并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

(2)企业的财务分析

运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计算技术利用其自身的逻辑性,用于财务分析,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和分析结果,实现财务分析数据的科学化,避免人工误差,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方面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的集成性使得企业人力管理更加安全和顺畅。

企业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因而备受企业关注,计算机技术通过集成人力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人力的动态管理和数据化分析,保证企业可以及时得到企业人力的状况和前景分析,提高企业对于人才的预警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使得决策层可以快速做出反应,保障企业人力安全。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本管理上的应用还表现在其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可以为企业收集和储备大量的备用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本输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规模的减少工作量,从而减少人力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人力资本储备的最大化以及人力资本运用的科学化。在人力成本核算上,计算机技术可以集成财务与人力的双重功效,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人力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计算机技术为企业采购及物流储运提供有序的保障。企业的采购及物流储运系统需要顺畅的流程和密切的协同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类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采购、储运、物流的最优化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从而在保障企业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科学的计算机技术在运营调配中起着以往人力无法达到的作用,强大的运算能力保障了其作为调配中心的作用,安全快速的调配方案保证了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降低自身成本,获得客户认同。

4、结语

我国企业正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进程中,需要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计算机技术是加快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和可靠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在建设信息化时比较顺利。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企业信息化中,企业的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经济利益和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竞争力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3: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1 计算机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⑴对企业管理问题不够重视:大型国企、民营企业、流程企业和离散型企业都要首先对自己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明确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⑵信息化目标模糊:不管企业对信息化管理持什么样的态度, 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⑶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一现象在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 相比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往往会曲解企业信息化概念。再加之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 他们在信息化转变中更是步步小心。不少中小企业在投入后抱有很大希望反而忽视了如何将自身管理特质与企业信息化相匹配。

⑷资金短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道路往往会因为资金问题陷入两难境地, 其实在任何企业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短板。在信息化起步初期, 资金链断裂会大大影响信息化进展, 并未后续的技术提升埋下隐患。

1.2 正确认识当前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成本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是首当其冲的。传统企业管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主要依靠人力, 面对海量数据运算, 人工处理显得力不从心, 效率低下, 很可能造成信息延迟, 影响管理层决策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再者, 成本核算管理需要可靠的计算机平台。要想掌握市场动态商业数据, 就必须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企业基础管理和规章制度落实与计算机系统休戚相关, 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进度安排和精细化施工等。尤其在财务信息管理领域, 传统方法存在很大弊端, 财务信息延迟和市场动态性过高都是造成这一劣势的原因。

2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2.1 缩短企业空间距离, 实现各部门近距离关联

腾讯通和OA系统等技术大大拉近了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距离。这种管理令公司氛围更加和谐, 也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加快了公司管理结构优化, 另外也促成管理层次升级, 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举例说明, 网络会议和视屏会议的出现, 节约了参与者时间, 大大加快了企业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通讯软件更新换代很快, 这些软件使得企业各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

2.2 计算机技术帮助管理者准确高效的分析企业信息

准确把握和分析市场信息是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内部信息量正比于企业规模, 大量的信息处理依赖于专门人员的分析归纳。但人力分析效率低下, 错误率高, 难免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延误, 影响企业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计算技术准确率极高, 存储量大, 很好的弥补了人工的不足。将信息技术同企业管理有效结合, 能帮助企业节约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信息技术处理过的信息可信度高, 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财务管理

⑴利用信息技术监控企业财务数据, 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财务系统是企业的重要部门, 财务系统数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具有高度集成性, 能全面掌握公司财务动态, 使管理者及时掌握公司财务状况, 并据此作出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策略。

⑵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目前各种财务应用软件层出不穷, 可以满足企业财务运营方方面面的需求, 并生成饼状图、柱状图、表格等一类的直观数据处理结果, 实现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化、模块化, 最大程度规避人工误差, 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意义巨大。

3.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⑴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计算机技术藉由人力管理模块集成, 实现人力资源数据化分析和动态管理, 保证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人力动向和前景, 提高企业抗险能力和预警意识, 尽可能避免人才流失。另外, 计算机技术拥有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 这为企业储备了大量备用人才信息,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输入和人才后盾。

⑵计算机技术使得企业采购物流储备系统有条不紊。计算机技术通过专门模块实现采购、存储、物流的最优化配置, 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企业产品供应计划一般都是既定的, 良好的采购物流资源配置, 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益。科学的计算技术有着人力无法企及的效果, 强大运算能力使其成为调配重心, 及时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调配方案, 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重要。通过在企业中实施信息化战略, 可以大大的节省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效率和质量, 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提高。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管理, 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主要是研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如何通过信息化, 加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持续创新对企业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晓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 2011, 4.[1]杨晓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 2011, 4.

[2]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2]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篇4: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据仓库;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Analysis of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Iron&Stee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Xiang Zhen

(Chongqing Iron&Steel Group Electronics Co.,Ltd.,Chongqing40008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from the data warehouse,data warehouse modeling,and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flected in the benefits,to analyze the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n th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Keywords:Data warehouse;Informatization;Application

在我国,数据仓库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中持续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信息技术逐步得到完善。在电信、金融、税务等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行业,逐步认识到数据仓库技术对于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因此它们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数据仓库系统。除了这些服务性行业,一些大型制造型企业由于其生产规模巨大,业务数据众多,也都十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钢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与国内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由于钢铁企业自身“规模大、工序繁多、流程复杂”的特点,使数据仓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数据仓库技术概述

(一)数据仓库的起源及特性。数据仓库技术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利用现有数据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的需求,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主要有以下特点:(1)数据仓库的数据是变化的,随着时间改变而不断变化。(2)数据仓库是稳定的,由于数据仓库主要应用于企业决策分析,数据一旦进入数据仓库,就会保存很长时间,以方便对数据进行查询,但是对数据的修改、删除处理很少。(3)数据仓库是集成的,数据仓库中存储的内容是从不同的系统中综合提取的,这些数据必须转换成统一的定义,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如果不经过处理,这样的数据对于分析将毫无意义。(4)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只是为处理相应的事件,将数据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归类和综合,来针对这一分析领域所涉及的对象。

(二)数据仓库的结构。根据数据仓库的组成,其体系结构中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数据源,数据仓库的基础,为数据仓库提供各种最原始的数据,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和外部数据源。(2)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仓库的核心,其方式决定了对外数据的表现形式。对于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需要采取不同技术特点进行抽取、清理、分析。(3)OLAP服务器,数据搜索引擎,用来分析数据,找出数据内在规律和将要运行的趋势。(4)前端工具,实现决策分析,主要有查询、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工具以及数据仓库应用开发工具。

二、钢铁企业信息化中数据仓库的建模方法

数据仓库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投入,完成起来也相对比较复杂。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想要成功的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企业就必须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控制复杂的内部结构。同时钢铁企业的数据仓库的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主要针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和管理、联机分析处理与决策支持。因此在建立钢铁企业数据仓库过程中,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数据仓库的信息组成。收集和分析企业的业务需求,掌握各种数据相关信息,以及主要应用范围,构建出仓库的知识结构,界定系统边界,确定其工作空间与内容。

(二)系统总体设计。根据系统决策需求,提出技术评估,以及对技术环境的准备,得出相应的技术报告,设计出合理的软硬件配置方案。

(三)逻辑分析主题的建设。根据钢铁企业的决策需求,确定主题层次划分及数据分割策略,一个客观分析领域对应一个主题。由于数据是相对稳定的,而数据处理的过程是经常变化的,因此,为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需要建立不同的分析主题,并面向主题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四)数据的抽取、转换与集成。将原有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为操作系统数据和分析性数据,根据决策需求的主题從中抽取出相关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中。

(五)重视前端工具。数据仓库中提供了钢铁企业决策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而前端工具通过OLAP服务器构建多位数据模型,针对特定的问题,采用不同角度进行多维分析,从而将数据结构与分析方法相互分离。

(六)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可以从多维数据库和现有数据仓库中找到需要的数据,同时,知识发现技术可以将潜在的知识模式和隐含的数据找出,而这些知识对指导企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三、数据仓库技术在钢铁企业信息化中的效益体现

(一)企业通过建设数据仓库,实现数据收集。并且通过转换,将数据转换为信息进而转换成知识,数据仓库也由原来的数据库转变为商务智能。通过这一连串的信息转换,企业逐步实现了管理信息化到决策信息化的转变。

(二)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数据仓库系统能够得到企业生产管理中最全面、完整、准确的分析表,通过分析表,用户可以轻松的处理日常业务和管理问题,合理安排人员调配,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

(三)加强系统完整性。在钢铁企业计算机体系结构中,主要是基于基础自动化、过程控制计算、EMG制造执行的在线系统。而数据仓库是离线的分析系统,在企业经营分析、经营决策、绩效评估方面能够很好的弥补在线事业处理系统的不足,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完整性。

四、总结

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对于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将会有莫大的帮助。但是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和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必须在标准化与规范化上打好基础,加强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建设钢铁企业所特有的数据库。相信,不久的将来数据仓库技术将会给钢铁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戈,嵇晓.数据仓库工程方法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珊.数据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篇5: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与操作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如企业管理、物资管理、报表统计、帐目计算、信息情报检索等。近年来,国内许多机构纷纷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生产企业也开始采用制造资源规划软件(MRP),商业流通领域则逐步使用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DI),即所谓无纸贸易。

企业为什么花钱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经济效益却下滑,生产经营日趋困难。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感到原有经验式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手段和不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已非常不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统一的财务软件进行管理创新。一是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往靠会计人员手工劳动,连续几天几夜工作也只能算出大概的综合成本,难以及时准确地制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企业曾多次出现新产品投产后,才发现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过高,价格无法为市场接受而被迫停产的情况。二是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企业的销售环节占用的资金余额上亿元,大多以发出商品的形态存放在全国各地个经销商处,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各销售点上的存货变动情况,账物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风险难以防范。在储备资金的管理中,传统的手工操作只能提供库存材料、备件的账面价值总量,但具体材料、备件的存放时间、库存数量却不掌握,致使存货超储、积压、损坏等情况非常严重。三是薄弱的基础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强化。从企业内部看,基础数据缺乏,材料消耗定额、工时消耗定额不准,谈不上实施精细生产,挖潜降耗,也无法对生产车间、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实施科学的考核。特别是财务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和市场变化信息,再加上数据常常失真,决策者难以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和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情况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四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硬化。过去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本中,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弊端难以克服,道德风险无法控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难以硬化。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对企业管理进行深化、细化。企业针对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环节信息不明、账目不清等突出问题,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投资足够资金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一台主服务器,在各个车间、仓库及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各有关处室设立了40多个工作站,将各子系统通过财务管理子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为企业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管理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对薄弱环节的监控管理能力从采购环节看,现在能够准确地掌握某一时段的采购品种、总量、该品种的上年采购单价、采购成本、当期采购单价等,从而能及时准确地计算出采购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计算出各部门的材料采购节约情况,并依此进行奖惩。2.减少了资金占用,企业可以全面掌握库存产品和发出商品的型号、数量存放时间,这就为及时盘活存量资产,避免库存商品长期存放的损失创造了条件。

3.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使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部门与财务、仓库与财务、仓库与车间、车间与

财务信息沟通不畅、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物不符的信息孤岛问题,架起了财务信息与物流信息的桥梁。4.促进了管理制度的硬化,通过使用统一的软件,将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硬化到计算机程序中,使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规范。现在不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办,计算机就无法运行,即便是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在自己的权限之内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调查,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1.企业管理细化、深化要有新手段。企业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必须有大量的基础数据作支撑。成本核算不准、消耗定额不清,规章制度就难落实,考核就无依据。但靠手工来加工、整理、传递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也不准确。因此,要解决管理上“手短”的问题,只有借助于计算机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熟、微机的普及、操作技能的简单化以及企业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企业运用计算机网络和统一的财务软件全面加强和改善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

篇6: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中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定、我国食品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介绍,为我国制定相关规定和指导企业更加高效合理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食品安全;控制

七星论文网http:// 《食品安全法》[1]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管理技术将有助于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执行《食品安全法》中有关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的保存、产品跟踪与追溯的要求。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整合企业各方面信息资源、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控制中的规定 1.1 电子记录与电子签名

美国联邦法规第 21 卷(21 CFR)是专门针对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法规,该卷第 11 部分《电子记录;电子签名》[2]要求企业向 FDA 提交的电子记录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求“为保证电子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诸如对系统登录者进行授权、对修改或删除电子记录行为进行记录”。另外对电子签名提出了如下要求:授权、批准一个人的电子签名前,企业将校验该人的身份。

1.2 原料贮存与使用

美国联邦法规第 111 部分《膳食补充剂良好生产规范》[3]要求企业应使用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自动化库存分离控制系统对原料贮存与使用进行管理,以防止交叉污染和不同物料的误用。此外,该项法规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如下要求:①只有经授权的质量控制人员同意才能更改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所设置的各项工艺参数;②计算机管理系统必须对各项记录数据存有备份。七星论文网http:// 1.3 数据采集

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是欧盟食品安全监管局(EFSA)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工作基础[4]。2002 年 EFSA 成立了数据采集技术工作组(TWG-DC),为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质量,特别制定了“食品及饲料样品描述标准”,该标准对计算机系统采集的检验数据所涉及的各类数据元素的描述进行了标准化规定,如样品特征、样品原产地、检验分析方法、检测限、检测结果、专有名词、验证标准等。另外,为保证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 EFSA 之间电子数据传递和交换的一致性,还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和传递的相关规则[5],对检验数据传输的统一格式等做出了规定。

1.4 跟踪追溯体系

1.4.1 美国生物恐怖法及 FDA 相关举措 美国于2002 年 6 月 12 日正式实施了《反生物恐怖法 》[6],该法案要求所有食品以及每一批次食品都能被跟踪(从农田到餐桌)和被追溯(从餐桌到农田)。美国 FDA 根据该法案的相关规定已开始要求食品供应商、生产商对食品相关信息进行快速上报,上报信息包括批号、生产日期 /时间、产品名称、销售顾客等,当 FDA 索要上述信息时,企业必须在 4 h 之内提交(该方案针对所有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仅依靠纸质版记录信息的企业通常不能达到此时限要求,而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是收集、整理并在所需时限内报送相关信息的最佳解决办法。

七星论文网http:// 1.4.2 美国农业部建立的家畜追溯体系 美国是农业市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了建立诚信体系,实行公众监督,接受市场评判,美国非常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美国农业部 2003 年建立家畜追溯体系[7],要求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民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认真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家畜标识,帮助消费者了解家

本文来源于:http:// 畜的出生、养殖和屠宰加工过程。建立追溯体系的目标是提高从农场到加工厂的追踪鉴别能力,并需在 48 h 内完成鉴别。

1.5 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专项检查

为了确保企业的计算机系统所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1997 年 FDA 对企业所应用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制定了专项检查方案[8]。该方案首先确定了 FDA 调查员有权对企业应用的计算机与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同时确定了检查要点及其相关要求,主要包括:(1)对企业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包括计算机系统硬件检查、环境 /电磁对计算机系统影响的检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校准的检查、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检查、员工资质的检查、生产过程文件记录的检查。(2)对计算机系统的确认进行检查。包括硬盘储存能力是否满足设计功能;建立生产程序时是否确认和考虑操作范围;软件的设计是否满足生产功能;计算机系统的验证是否在设备实际操作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系统应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重复确认,以使确认结果准确;系统是否备有充分确认文件的记录程序,包括确认方案和确认结果;当计算机系统发生重大改变或计算机系统发生错误时,系统是否进行重新确认,系统的记录是否包括系统改变的原因、日期,计算机系统的具体改变。七星论文网http://(3)对计算机系统监控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数据接口是否可靠,是否能够确保接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计算机系统装备的警报是否能够提醒员工某些操作错误或超出设定限值,确定哪些操作单元需要连接警报,警报时,企业应如何作出反应;计算机系统对于生产控制的功能,尤其对生产过程关键程序的控制,必须做好人工备份,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工干预能够取代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功能;系统关闭与文件恢复处理,当计算机系统关闭,系统应有文件恢复程序,以防重启造成数据丢失,确保生产控制的各种参数、事项的记录功能,系统能从其上次系统关闭时刻重新运行。我国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控制中的规定

我国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控制中的规定发布较晚,且都是从宏观角度要求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记录并留存。截至目前,仅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GB 12693—2010《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和 GB 23790—2010《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等几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对食品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作出了规定。2009 年 6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 》对食品原辅料及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供应链各环节规定了建立信息记录的法律要求,以便日后的追溯与召回。随后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则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该实施条例规定“生产经营企业应如实记录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要求记录的事项”。2010 年 4 月 22 日 卫 生 部 发 布 了 修 订 版 的 GB12693—2010《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9]和 GB23790—2010《粉 状 婴 幼 儿 配 方 食 品 良 好 生 产 规范》[10]国家标准,该标准基于 HACCP 原理,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记录,同时,鼓励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原料采购与验收、原料贮存与使用、生产加工关键控制环节监控、产品出厂检验、产品贮存与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采集和记录保管进行管理,建立产品的追溯与召回体系。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3.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概况

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不到 4 万家,只占全国食品企业总数的 1 /4。国内大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低成本运作[11]。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

本文来源于:http:// 企业生产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变得非常困难。从企业实际应用情况看,食品企业信息化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信息化工具替换手工作业的阶段,属于基础管理的信息化阶段,信息化还需要推广到决策支持、质量管理、产品追溯等方面,使计算机信息化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决策水平、建立产品追溯的重要手段。我国食品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分为 2 个层次[12],第 1 个层次是使用工具或者独立软件,如财务管理系统或者物资管理系统,这一层次主要强调个人能力或企业局部能力的提升。第 2 个层次是使用企业级系统,比较常见的有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企业级管理系统。七星论文网http:// 中小食品企业信息化多数还处于第 1 层次,信息化建设停留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上,只 实现了 部分领域 的信息化,第 2 层次涉及较少。2008 年全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中,食品企业只占不到 5% 的份额,与我国食品企业庞大规模极不相称。造成食品企业信息化利用程度低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企业从决策层到普通员工都缺乏对食品安全信息化的认识,大多数还停留在电脑加数据库就是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其次,较低的行业门槛使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相对 IT、电子等高科技行业低,缺乏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再次,各个计算机软件功能无法实现链接,从而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无法实现信息及时共享。主要体现在各功能软件单独使用,各模块化的表单数据不统一、不支持所有数据信息的查询及共享、业务功能不全等方面。七星论文网http:// 3.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3.2.1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 HACCP 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根据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及待加工原料特性,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生产流程图表,创建危害分析表,对生产过程中关键因素进行控制。HACCP体系的自动控制最重要的组成软件是计划软件和执行软件[13]。计划软件进行危害分析,鉴别危害和确定关建控制点,创建 HACCP 计划,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对 HACCP 计划进行修改;执行软件包括控制各个关键控制点,收集各关键控制点的情况,记录监测结果,当执行软件运行情况超出 HACCP 计划设定范围时,则从 HACCP 执行数据库中调取纠偏措施进行纠正,并作记录。除了计划模块和执行模块之外,还有数据库和终端控制处理器。常用的 HACCP 自动控制软件[14]:(1)HACCP管理软件。该软件能够设计直观、简化的工艺流程图,利用简化工艺流程图定义 HACCP 任务,帮助用户准确快速建立 HACCP 计划。危害分析表的创建应确保没 有 关 键 危 害 因 素 的 遗 漏。管 理 系 统 与HACCP 文件直接相连,只要某一操作步骤发生变化,HACCP 图表和纠正程序会相应 的自动 更新。(2)食品安全软件。在食品生产和分配流通中使用该软件,建立系统性的食品安全生产环境。软件模仿进料、操作、产出等工艺建立的物料流程图,管理所有的 HACCP 信息,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3)HACCP 应用软件。该系统包括 do HACCPTM和 doSOPTM。do HACCPTM帮助用户逐步建立 HACCP 计划,将预防性的控制措施和生产中存在的危害、原材料的工艺流程图紧密联系。根据确定的关键控制点,保存产品的生产记录,收集各关键控制点的记录数据。而 do SOPTM则指导怎样记录和管理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包括质量控制、机器保养、环境设备卫生等。(4)HACCP 记录软件。该软件可以满足HACCP 系统记录质量控制的要求,为公司管理提供依据,为上级部门检查提供了监控报告。记录的数据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可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到各部门。该软件能够建立各个关键控制点,临界极限、监控程序、预先决定的正确行动计划并提供纠正措施和各种记录,如监控系统记录、正确执行报告、校准报告、监控记录和卫生监控记录。还可以指出失败的检查点,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确定产品的等级,并检查缺陷,提出改进措施。

综上 所 述,HACCP 自 动 控 制 软 件 可 以 满 足HACCP 系统记录质量控制的要求,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技术依据,为上级部门检查提供监控报告。记录的数据可以直接输

本文来源于:http:// 入计算机,也可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到各相关部门。

3.2.2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即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信息技术[15]。基于 Web 的 LIMS 的软件结构采用 B/S(浏览器 /服务器)的体系结构来实现,企业通过建立内部 Internet 体系结构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共享。LIMS 根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和 GMP /SSOP 的要求,将质量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包括质量指标监控、样品登记管理、理化分析、试验资源管理、供应商审计等工作电子化,从而保证各项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和整个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可追溯性,最大限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食品企业通过建立 LIMS 内部 Web 服务器,利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实现实验数据网络共享,为质量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七星论文网http:// 3.2.3 基于 RFID 系统的跟踪与追溯 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称为 RFID 系统[17]。RFID 系统主要由 3 部分组成:(1)射频卡(tag,也叫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2)阅读器(reader,也叫读写器):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3)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应用 RFID 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自动化的入库管理、实时库存管理、点仓管理、出库管理,并通过电子货位管理实现货物的先进先出,从而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仓库管理效率和效益。同时,利用 RFID 技术对于原辅料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储存及运输情况进行编码信息储存,读写器解码后发送至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从而获取产品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如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中查到。2008 年,我国在借鉴悉尼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奥运食品可追溯系统[18],对所有包含果蔬、水产品、畜禽类在内的奥运食品进行统一编码加贴电子标签,综合运用 RFID、GPS、温度、湿度自动记录与控制、加密通信等技术,对奥运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全程进行追踪和信息记录,在重要节点设立质量监测点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信息,实施从食品生产基地到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直至最终消费地的全程监控,实现奥运食品的可追溯。

七星论文网http:// 3.2.4 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ERP)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的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经营、控制和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19]。ERP 系统贯穿于销售和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有助于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质量控制。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 ERP 被称作质量 ERP 系统,其核心是质量管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其可以借助局域网的作用,与生产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对每个生产工序进行质量监控,及时将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反馈给出现问题的工序,然后立即去解决,努力实现食品的安全生产。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生产与检验过程的高效和科学运作、物流系统的优化以及各类信息的保存、交流提供平台,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时效。

3.2.5 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食品供应链系统 从生产到消费对食品供应链全程进行跟踪,并在发生问题后进行追溯,成为监控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必要手段[20]。因此,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信息的标识、采集、传递和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才能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可追溯。基 于 信 息 管 理 系 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IMS)[21]的食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食品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由于食品供应链中跨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建立有效的信息的获取、管理与交换机制是成功实施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关键。通过

本文来源于:http:// 采用 EAN.UCC 系统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实现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和掌控,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行妥善处理。4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应用的重要性中国食品安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在由长期食物供给短缺转向结构性食物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高效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便的信息共享途径,要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控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管理的数据量大、环节复杂,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就难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分析与整理,难以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做到食品的全程跟踪与追踪,而且还能做到食品安全的主动管理和监控,所以信息化技术是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七星论文网http:// 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采购、生产、流通。一方面,通过应用 HACCP 软件技术和LIMS 系统,将原辅料采购、生产控制、产品检验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整合到企业的 ERP 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应用 RFID 技术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跟踪与追溯系统,完善食品企业的 ERP 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等,以满足产品跟踪与追溯的要求。

信息技术用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1)数据管理。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各种相关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方便相关用户快速查询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技术指标、质量标准、投入品使用规范等,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2)档案管理。建立不同业务层面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日常工作记录,例如管理部门对相关企业的注册登记、信用记录、产品认证等的网上登记系统。(3)信用跟踪。对某种产品的市场状况、生产、销售、食品贮藏、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记录,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社会信誉的监管和建立。(4)风险评价。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方法,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提前对市场形势做出评价分析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市场监管效率。(5)技术指导。开发各种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环节的专家系统,替代领域专家为相关用户提供具体的生产技术指导,保证能生产出符合安全标准的源头产品。七星论文网http:// 5 对我国计算机信息化在食品安全控制中应用的探讨及建议 5.1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与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意识不高,企图依靠食品企业自身道德行为保证食品安全,在我国食品行业现实状况下,被认为是不切合实际的。政府需要制定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范或实施指南等强制性或建议性规章制度,为监管行政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加强食品企业监督管理是提高我国食品企业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我国食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参考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和食品安全跟踪追溯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

5.2 提升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意识

从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大型企业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工作开展得较好;中小食品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观念还停留在“电脑加网站等于信息化”的层面上。食品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和提升信

本文来源于:http:// 息化水平。在食品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通过信息化技术监控各种食品安全数据并记录留存,同时向下一节点传递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政府各监管部门则应要求所监管的企业向其提供自身产品的追溯信息,强化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意识和观念。七星论文网http:// 5.3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 IT 供应商需要不断加强食品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和食品安全跟踪体系的开发工作。我国当前食品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食品供应链条过长,这对于信息化技术的采用造成很大障碍。因此,IT 开发商应根据我国食品企业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生产工艺特点,开发出适合企业操作的食品安全信息化应用软件和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信息收集和传送信息技术软件。同时,IT企业应整合食品企业各个部门现有的独立、分散、无法兼容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把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相关规定整合到现有信息系统中,充分开发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7: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进入新世纪之后,知识、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促进了各个方面的更新换代、创新改革,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业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当前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观念落后

进入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飞速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应用。在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诸多的优势,但是管理观念落后、陈旧,是当前在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管理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转变管理观念,如果还坚持陈旧、落后的经济管理观念,必然会在竞争越来越多激烈的市场中淘汰。

2)方法落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相对的落后,当前在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中,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概念缺乏,没有经济管理的意识,进而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管理方法无法创新。在当前的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企业经济管理方法落后,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改变企业经济管理方法是企业的在经济市场中生存的关键。但是当前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改变经济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是企业生存的一个保障,所以需要企业经济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

3)制度不完善

从当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协调,进而影响企业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使得当前经济市场中部分企业的发展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不完善等,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严重的影响着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生存发展。在新世纪,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创新,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更新管理方法、制度等,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同时在一定的管理制度下,还可以充分的发挥企业的员工的才能,促进企业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良好的经济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意义以及优势

2.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意义

1)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而信息技术现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所以也会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得到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等的应用,有诸多的优势,在已经实施计算机技术的企业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所以为了适应经济时代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

2)计算机技术时代到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现在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应用。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应用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可以快速的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等,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计算机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带来,还因为自身有诸多的优势,所以在企业管理中受到推崇。

3)企业经济管理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规范,并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综合能力提升,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因此当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从目前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现状进行分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较低,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不深入,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只是简单的进行信息的记录、保存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优势

1)促进企业经济的系统化管理。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控,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掌握企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时的制定经济发展对策,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济的系统化管理和以及动态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

2)实现企业的远程办公。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提升,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企业的办公条件扩充,可以实现企业的远程办公。在市场数据的支持下,计算机技术可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准确的、科学的、现代的管理信息。

3)实现企业经济的透明化管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的掌握企业的资金、物资等的动向,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实现企业财务、仓储、后勤等各种信息的共享,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透明化。

4)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日常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的发展,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的制定问题的处理对策,有效的降低企业管理中的风险,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一个保障。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除了以上的优势之外,还可以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实时监控,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预警,保证企业管理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

3、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经济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当前的市场经济压力不断的增加,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压力的影响,而企业的经济管理又严重的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当前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当前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进行创新,需要从时代和市场的特征和需求上进行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中,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在新时期的经济市场中,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优势。我们以计算机中的EXCEL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在EXCEL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EXCEL技术、财务报表的编制等技术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构建财务数据模型。

4、结束语

篇8: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计算机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不仅加速了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化,实现了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整体供应链的可视化,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而且还改善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了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保障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就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持下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各种信息和资源进行全面集成,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率,达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运作电子化和经营决策智能化。[1]企业信息化不仅能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使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而且还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企业管理中,促进管理创新,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深度的数据和数据挖掘,[2]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整合共享采购、生产、营销等多个平台建设,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内容控制提供保障,而且还要利用自动感应装置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得所需数据或信息,支持企业决策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化管理、采购信息化管理、营销信息化管理、质量监管信息化管理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等几方面内容。财务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软件不仅要使用统一的软件和方法进行管理,而且还要确保信息间流通的准确性;为确保采购程度和采购信息的公开、透明,避免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存在不法行为而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采购信息化管理;营销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为对营销的每个细节和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而建立的将销售、代理、售后融为一体的营销网络,营销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对营销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管理,而且还能及时接收市场和营销人员的反馈信息;质量监管信息化管理是指对原材料的选购、产品的加工、检验、出厂等质量数据和相关信息及时登记和整理进行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薪酬等进行信息化流程管理。[3]

2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观念滞后。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今最先进的管理办法,也是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企业进行管理改革的选择,因而,企业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工具和手段。但由于受传统管理思维方式和权力集中组织结构的影响,许多企业的领导者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对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对企业信息化存在抵触心理,这不仅造成任何事情都是先请示后行动的员工没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还造成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偏见。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者没有以身作则,没有真正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管理信息知识,与下面人员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进行。

2) 资金短板。企业要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要对现有硬件、网络等载体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改造,而且还要对软件不断进行更新升级,增加产品成本。投资成本增高、资金获取渠道困难、选择与实施不当,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使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丧失市场和发展机遇,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是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且一旦资金链断裂还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大大影响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为后续技术提升埋下隐患。

3) 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明确。部分企业对企业管理问题的分析、认识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部分企业对软件公司、软件的选择、软件更新、管理咨询等缺乏了解,片面追求功能全面或价格便宜的软件,给企业信息化管理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有的企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寄予过高希望,缺乏客观的评价,认为信息化管理能够解决企业所有问题。此外,由于部分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企业管理信息化会带来企业裁员,因而,采取观望、踌躇不前等消极应对措施,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种种管理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4) 信息管理水平低。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已引进信息化设备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仍在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信息化作为一种严密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充分合理地调配企业资源,而且还能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4]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作用,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创新性就必须建立与企业管理相配套的、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1) 强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意识。企业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减少工作时间、简化工作流程、及时反馈信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要想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迫切性。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的建设既依赖于网络、计算机等软硬件的建设,还依赖于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的相互配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作为信息化建设主体的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不仅要加强自己的信息化的培养和学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还要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为项目提供人财物支持,加大对员工的信息化培养和学习,强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领导者的信息化学习理念和能力不仅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实施,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普通员工对待信息化建设的态度。因而,只有他们先掌握信息化理念和方法,才能保证企业成员强化信息观念。

2)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规模、行业等各不相同,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逐步推进,层层展开。[5]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管理效率,因而,实现信息化建设必须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入手,建立内部局域网首先实现企业内部办公自动化,并逐步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等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企业要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而,对于那些已经实施自动化办公且软硬件设备较为完善的企业还应逐步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3) 合理安排有限的资金。资金短缺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功能全面、技术高端,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和资金能力选择适宜的项目。[6]我国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因此,企业要想强化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合理安排有限的资金,以“滚动开发”的投资方法追求高投资回报率、缩短资金流动周期。同时,由于企业涉及行业广泛、管理方式多样、业务流程复杂,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摆脱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科技力量,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软件系统和网络产品的投入。

4) 强化企业基础管理。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国际化,中国企业无论在管理手段上,还是在管理流程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不仅能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因而,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走向网络、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7]

上一篇:高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复习指导下一篇:汉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