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2024-07-10

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共8篇)

篇1: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在法律规范内制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执行方案。下面是关于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消除突发性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维护酒店稳定,确保酒店各项经营的顺利开展,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希全体员工遵照执行。

一.设备重大的紧急报修

各部门使用的设备发生重大故障时,应第一时间报告工程部,由工程经理根据设备故障情况,立即安排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进行紧急抢修,尽快完成修复任务,恢复正常营业并采取预防措施。

二.设备重大故障应急处理的程序

1.处理设备系统重大故障时,当值的设备操作人员、主管应保持沉着冷静,分析故障原因,诉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立即逐级(经理、主管副总、总经理)向上汇报。

2.工程经理与使用部门领导共同协商,统筹协调,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影响范围,同时分析故障原因,找出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3.设备维修时,专业主管需在现场进行技术督导,工程部专业人员应按照设备操作规范进行维修,维修现场应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以免发生意外。

4.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紧急故障的临时处理工作:

A.市政电源停电时,应启动酒店备用发电系统进行供电。

B.地下层集水坑排污潜水泵故障,应使用临时抽水泵排污。

C.供水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启动备用泵进行供水。

D.中央空调主机发生故障时,应启动备用中央空调主机。

5.如遇水管、油管、蒸汽管泄漏,应先做临时封堵。之后,逐级(主管、经理、主管副总、总经理)向上汇报,并采取彻底封补或更换管道的技术处理。

6.紧急事故现场若产生大量浓烟或导致火险时,应立即报告保安消防中心。紧急调用临时排风设备进行排烟,并根据事故情况佩戴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进入现场处理。

7.当载人电梯(特别是客用电梯)发生紧急情况(困人、开门运行、溜梯、冲顶、夹人和伤人等)时,其解救方法及处理程序详见酒店电梯救援应急预案。

8.处理停电事故,在确认已经处理完毕,必须再做绝缘测试后方可送电。

9.事故处理后,应将所有防护用品清洗干净,工作人员要清理个人卫生。工程部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做出总结,并记录备案。

篇2: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一、计算机系统故障及应对措施预案

计算机技术部门依据故障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不同处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1、计算机因不间断电源(UPS)供电不正常时,技术人员在五分钟内到达故障现场,解决问题并最快速度恢复设备的正常供电。

2、当计算机服务器数据出现崩溃,主服务器发生故障,十分钟内启动后备服务器。

3、数据库崩溃,不能正常运行或数据库实在无法恢复,立即通知软件系统工程师启用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方案,来恢复数据库。

4、计算机故障发生在主干网的连接线,立即启用备用链路,更换交换机,改变主干网布线结构,集线器故障,则五分钟内起用备用集线器。

二、因突发断电的应对措施预案

如遇突发断电,根据不同的突发情况实施相应措施。

1、如遇供电部门提前通知时,立即在(UPS)供电期限内做好服务器的维护,并在第一时间检查各收银及录入点工作站的(UPS)工作运转是否启安全正常。

2、如遇由于(UPS)电源发生故障而引发的断电时,机房技术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断开工作站与(UPS)的联接,改用直接市电为工作站供电,保证收银录入系统的正常运转工作。

三、因人为操作造成系统瘫痪的应对措施预案

如遇因操作人员误操作发生的系统故障的相应措施

1、操作人员误操作造成酒店管理系统故障时,机房技术人员应首先通知前台人员使用备用工作站继续工作,并通过主服务器备份系统恢复酒店管理系统,使工作站正常运转。

篇3: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网络故障,三级分层,分步诊断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先进医疗设备的不断引进、医疗水平的提高、就诊人数大幅度上升, 各种信息急剧膨胀, 医院的医疗服务和信息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院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越来越重要。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营和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 在提高工作效率、记录保存并获取医疗信息、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医疗作为一个特殊行业, 对网络系统的要求比较严格, 系统本身24 h不允许停机, 每周7 d不间断运行, 数据不能丢失。在这种情况下, 对数据的安全防范就非常必要及迫切, 一旦发生数据失效或重大网络故障而不能及时恢复, 甚至造成信息系统瘫痪, 就会给医院及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确保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做到反应迅速、处置果断, 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建立非常关键, 对预警能力和响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网络故障常见现象及诊断

1.1 常见网络故障

目前大多数医院都缺乏使用高效、合理的网络管理工具, 没有制定全面、系统的故障解决方案, 无法实时发现网络系统异常现象, 无法及时地解决网络故障。医院内网络结构单一没有层次化, 使核心设备的负担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增加而加大, 对于客户端而言会出现系统无法正常登陆。网络故障一旦发生, 医疗业务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影响病人及时就医、影响医生正常工作、影响医院整体业务等。常见的网络故障通常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最顶层网络故障。最顶层是由各种服务器和其所承载的数据库所组成的数据中心及服务器端。对于服务器端, 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可靠性、不间断性以及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是决定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最顶层网络故障会造成门 (急) 诊医保工作站、医保办核算工作站等不能登陆医保服务器, 无法完成医保收费、数据的实时上报。医院应采用双机、双冗余模式, 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 主、备服务器可以自动切换, 这样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 中间层网络故障。中间层是由网络布线和交换机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层。中间层的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络设备的可靠性问题, 应尽可能的考虑冗余性。在网络的中间层部署主备设备, 通过热备份冗余协议, 构造出一个虚拟的设备充当客户的网关设备, 主备设备通过协议信令来选择主备角色进行实际的转发, 备用设备此刻处于监听状态。当处于转发状态的设备出现故障后, 备用设备会由监听状态转换为转发状态, 从而进行数据的转发, 此刻角色进行了第一次切换。当出现故障的设备恢复正常功能后会再一次进行角色的切换, 实现一次完整冗余切换。主备切换的过程所用时间相当短, 对于各个部门来说没有任何延时现象。通过这种部署及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单一设备出现故障后带来的损失, 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最底层网络故障。最底层是位于各信息系统使用部门的网络工作站及其所安装的软件系统及客户端。对于最底层的工作站, 安全性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病毒的侵扰和使用人员人为操作造成的系统破坏[1]。最底层网络故障会造成多台计算机同时不能与系统连接。可通过网络测试仪进行网络检查, 匹配线路、端口测试后使交换机恢复正常, 也使系统连接恢复正常。

1.2 网络故障的诊断

第一步:在分析网络故障时, 首先要清楚故障现象。应该详细说明故障的表现和潜在的原因, 然后确定造成这种故障现象的原因类型。例如主机不响应客户请求服务, 原因可能是主机配置问题、接口卡故障或路由器配置命令丢失等。第二步:收集需要的和用于帮助隔离可能故障原因的信息, 向用户、网络管理员和其他关键人物提出与故障有关的问题, 广泛从网络管理系统、协议分析跟踪、路由器诊断命令的输出报告或软件说明书中收集有用的信息。第三步: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考虑可能的故障原因, 并根据有关情况排除某些故障原因。例如根据某些资料可以排除硬件故障, 把注意力放到软件原因上, 尽快制定出有效的故障诊断计划。第四步:根据最后判断的可能故障原因建立一个诊断计划, 诊断计划要切实有效, 要有明确的诊断对象, 要有可执行性。第五步:执行诊断计划, 认真做好每一项测试和观察, 直到故障问题的消失。第六步:每改变一个参数都要确认其结果。分析结果并确定问题是否解决, 如果没有解决要继续探讨, 直到问题解决。

2 网络故障的应急处理及故障的排除

2.1 处理原则

最高层和中间层故障由信息科主任上报院领导, 医院组织协调恢复工作;最底层故障由网络管理人员上报信息科主任, 由信息科集中解决。

2.2 发生网络整体故障时的应急响应

信息科一旦确定为网络整体故障时, 首先要立刻报告院领导, 同时领导信息科人员组织恢复工作, 要充分考虑到特殊情况对故障恢复带来的时间影响, 如节假日、病员流量大、人员外出及医院有重大活动等;当发现网络整体故障时, 各部门根据故障恢复时间的程度将转入手工操作, 30 min内不能恢复, 门诊挂号、住院登记、药房等部门要转入手工操作;6 h内不能恢复, 各护士工作站、药房、120急救中心、手术室、医技检查要转入手工操作;24 h以上不能恢复, 全院各种业务要转入手工操作。

2.3 网络故障应急处理规程

网络故障是因硬件或软件原因致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停止, 一旦发生故障, 按下列规程处理。

(1) 信息科应设24 h专人值班, 监控并维护医院正常网络运行, 发现问题要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迅速向科室领导汇报, 如遇较大故障问题及时汇报院领导。故障排除后应完成故障记录, 并做好故障报告, 在技术讨论会上做汇报。

(2) 遇到较大故障时信息科工作人员应立即实行紧急集合, 判定软、硬件故障问题, 确定故障原因, 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集体解决故障问题。信息科不同岗位分配不同职能, 一旦发生故障, 各职能岗位协同合作, 从不同方面查找故障原因, 共同完成系统的修复工作。具体可分为3组完成工作。故障检修组:集中系统管理员继续分析故障、查找原因、修复系统。技术联络组:迅速与软、硬件供应商联系, 采取有效手段获得技术支持。信息科应配有相应的技术 (IT) 支持公司一览表, 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内容、负责人、联系方式等, 系统一旦发生故障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技术支持。院内协调组:通知全院各科室故障的情况, 并到关键科室协助数据保存。故障产生后会影响医技科室的正常工作, 此时要将故障情况让医技科室知晓并提供数据保存等方面的帮助, 尽量减少故障产生的影响。

(3) 全院各系统执行系统故障数据保护措施并设置数据抢录岗, 一旦发生系统无法正常使用或停机的情况时保护原始数据, 及时做好数据记录工作, 完成数据的补录。

(4) 在停机期间, 相关科室应要持续在岗, 一旦故障排除、系统恢复, 当日应立即完成对重要数据的录入, 尽快完成全部数据的补录工作。

(5) 故障排除后, 信息科要协助重要科室进行数据补录工作。应组织技术研讨会, 分析故障原因。见图1。

3 网络故障应急预案实施时的具体协调安排

一旦发生网络故障后由信息科统一通知所涉及科室的手工操作启动时间, 相关科室严格按照通知时间协调各项工作, 在未接到新的指示前不准私自操作计算机, 防止造成数据的不统一。

3.1 门诊挂号工作协调

门诊收费处由各收费部门主任负责联系协调。此时门诊部主任要实时地与信息科保持联系, 及时反馈沟通。网络恢复后, 操作员要及时将网络中断期间挂号患者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 做好数据补录工作。

3.2 出院结算处的工作协调

当网络系统运行中断超过30min时, 要通知收款员转入手工收费程序, 要建立手工发票使用登记本, 对发票使用情况做详细登记。当系统停止运行>24 h时, 对普通出院患者将进行协调并推迟出院结算时间。对急诊出院的患者应根据病历和临床护士工作站的记录进行费用登记, 手工核算住院总费用, 出具手写发票。当系统恢复正常时, 由收款员负责对网络运行稳定性进行观察、监测, 如系统不稳定, 需及时向信息科反馈情况。接到故障排除及系统恢复正常的通知并重新启动运行后, 收款员逐步恢复计算机操作。

3.3 护士工作站的协调

护士工作站由护理部共同协调并与信息科保持联系, 及时反馈沟通。网络故障期间各临床科室应详细记录患者所有费用的执行情况, 科室要详细填写每位患者的药品请领单 (包括姓名、住院号、费别、药品名称及用量) , 一式两份, 一份用于科室补录医嘱, 另一份送药房作为患者领药凭证。接到信息科通知故障排除及系统恢复运行的确切时间后按要求补录医嘱。

3.4 医技检查工作的协调

在网络停运期间应详细留取、整理、检查申请单底联;网络恢复后根据检查单底联登记, 通过手工记价补录患者费用, 注意要与临床科室联系和沟通。对即将出院或有出院意向的患者, 主治医师要在检查申请单上注明, 检查科室应及时通知科室或住院处沟通费用情况。

3.5 药房工作的协调

严格按照信息科通知的时间及要求进行操作。网络故障时, 根据临床科室提供的药品请领单发药。网络恢复时按临床科室补录的医嘱进行发药并确认, 同时与发药时药品请领单内容仔细核对, 如发现内容不符, 须详细追查;对出院带药处方要及时进行确认[2]。

各工作站接到重新运行系统通知时需重新启动计算机。整体网络故障的工程恢复由信息科严格按照服务器数据管理要求进行恢复工作。

4 主服务器宕机应急预案的启动

4.1 启动条件

首先必须使用不间断电源 (Unirlterruptible pouer supply, UPS) , 保证服务器24 h不间断工作, 防止停电造成的数据库损坏。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双机热备份加磁盘阵列柜的模式, 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 备份服务器能在十几秒的时间内切换启动数据库, 一般能在2~3 min内恢复业务处理程序, 做到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阵列出现故障, 整个系统仍要停止运行, 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备有应急服务器。应急服务器在平常工作时, 通过数据库的备份服务实时地进行异地备份, 保证数据与中心服务器的同步。当双机服务器或阵列出现故障时, 系统能顺利转移到应急服务器上运行, 所有用户的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患者数据信息连续, 不仅方便了操作人员, 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服务器端不仅要做到硬件的安全保障, 而且要做到软件的安全保障。需定期更新数据库访问密码, 定期更新域管理员密码, 最重要的是将医院的内网与外网做到物理上的完全隔离。应急预案启动流程见图2。

4.2 替代程序服务器的启动

如故障不能在短时间内排除, 要转入替代程序服务器。替代程序为应急事件发生时启动的替代信息管理系统, 见图3。

5 小结

再好的安全措施也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 高效的组织领导、周密的应急预案和严格的人员培训是应对信息网络突发安全故障的基础, 确保在出现故障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结合医院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周密合理的网络故障应急预案, 对保障医院信息系统正常、高效、规范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 无论是计算机中心还是对各个医技科室都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 确保在故障突发时可以更好的响应应急预案, 使整个应急系统在关键时刻发挥其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1]刘雪筠.自动备份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2) :41-43.

篇4: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2006年10月10日下午1时35分,由于中国民航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信”)离港系统的主机出现技术故障,导致包括上海虹桥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全国多个机场离港系统瘫痪近1个小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次事故的发生?离港系统一再发生故障,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改善?解决这个问题已是势在必行,因为就在不久前(2006年1月11日),由于同样原因造成首都机场发生类似事件。

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系统在整个机场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机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否有可靠的保障?应急预案措施能否良好地实施和贯彻下去?一旦出现问题该由谁负责? 这些都是民航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搪塞旅客和媒体。

离港系统故障惹祸

离港系统是机场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的关键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离港控制、航班旅客信息提取和处理、超重行李处理、登机牌、行李牌打印等功能,它关系到办理乘机手续和交运行李等环节。

“由于所有的旅客信息都要从中航信的系统中提取,出了故障,便办不了登机牌,甚至连行李托运都没办法进行。”机场工作人员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

上海机场运行指挥部门传来消息,10月10日13:30分至14:15分,虹桥机场离港系统一度瘫痪。机场指挥人员对记者说:“幸好这个时段离场航班不是非常密集,手工办理手续还能勉强应对,如果是机场繁忙时段,肯定来不及,会造成航班延误。”

与此同时,当天下午,首都机场、白云机场等多家机场的中航信离港系统发生故障。首都机场国内离港系统因此瘫痪50分钟,造成33个出港航班延误,近千名旅客滞留。据首都机场新闻中心介绍,下午1点28分离港系统瘫痪,致使离港航班无法办理登机手续,后只好紧急启动手工办理。

与上海虹桥机场不同,10日下午1点35分,正是白云机场离港航班最繁忙时段,南航值机员突然发现办理旅客登机手续的离港系统无法操控,同时机场所有航空公司值机柜台都传来不能办理登机手续的消息。由于白云机场出港航班近七成旅客使用的是电子客票,因离港系统故障而不能查询或办理登机手续,航空公司只好用手工方式为旅客办理行李托运手续。受离港系统瘫痪的影响,从13点35分后起飞的航班也被迫推迟。据统计,白云机场直接受到影响的航班有20个,受影响的旅客多达2000多人。

据了解,目前国内所有航空公司、138余家机场的实时数据传输和交换都是采用中航信提供的技术。虽然这次不少机场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系统,但速度却慢了很多,效果也不敢恭维。如果是发生在五一、十一、春节这样的大型节假日,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垄断的必然结果

离港系统故障早就见怪不怪了,今年1月11日上午10:30分至11:10分,同样由于中航信离港系统出现故障,导致了包括成都、上海、北京在内的全国多家机场无法正常运转。

为什么系统故障一再发生,却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出在哪里?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矛盾和利益纷争?

据了解,中国民航离港系统是由中航信独立运营的,垄断的直接结果就是竞争的荡然无存。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机场使用的都是中航信的离港系统,而这次国内多家机场受到影响,就是中航信的离港系统故障造成的。

对于中航信垄断旅客信息的“大一统”运行方式,一位从事信息化专业教学的专家认为:“信息统一能给行业和企业带来不少便利,但与此同时,过度集中的信息管理模式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如果系统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势必会造成‘相继效应’,导致局部甚至全面的系统瘫痪。”

据了解,截至2005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5个(不含港澳),其中绝大部分都使用中航信的离港系统。有专家表示,垄断式运营方式虽然便利了民航资源的管理,但同时也使这一运营模式显得非常脆弱。近几年,仅首都机场就已发生过好几起离港系统瘫痪的事故,这就是很好的例证。为此,民航业内人士承认,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和航空公司都使用中航信的离港系统,的确容易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航信的系统一旦出现事故,就会令很多机场和旅客陷入被动。这是中航信离港系统的一个不足之处。”

然而,民航的相关负责人却说,把机场的“瘫痪”归咎为中航信离港系统的“垄断”是一种误解。他表示,“如果各个机场都拥有各自的离港系统,便会出现不同标准和规范,如此‘诸侯割据’的局面,带给旅客的将是更多不便。目前来看,中航信离港系统的好处绝对要大于它的不足。”

显然,民航方面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既然存在不足,就应该想方设法去改进,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而不是推脱其辞。应急预案不足 管理混乱

近年来,民航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大型的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离港系统、空管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已成为保证航班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这些信息化系统也潜藏着不少问题,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影响航班的正点和准时。

如何化解这种危机呢?最有效的办法通常就是启动应急预案措施,尽可能减少系统故障带来的影响。

虽然应急预案效果无法与原有系统相比,但它的确可以减少损失。这也就是这次故障中一些航空公司只延误几个航班,而有的航空公司延误了数十个航班的主要原因。

当然,管理混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2002年的首都机场离港系统故障,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备份系统形同虚设,管理人员疏导不力,最终数百架航班被迫延迟,数万旅客滞留,机场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民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航、航空公司与机场条块分割,机场建了离港系统却没有获得使用权,各家航空公司租用离港平台却没有维护责任,而系统的维护企业与系统提供商在市场上却正处于竞争关系。正是这种权利与义务的断层、责任与利益的分离,导致了离港系统被机场数据库隔绝孤立。”

明眼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故绝不是偶然,它涉及整个航空业的管理体制、责任制度、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只要这些层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离港信息系统与客座订票系统联系紧密,是属于各家航空公司自己独立使用的系统。根据民航总局的规定,机场的基础设施,包括离港信息系统由机场统一购置,各家航空公司向机场租用这个信息平台。也就是说,离港信息系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而为这个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则是民航总局下属的一家上市公司(中航信)。

这种模式的诟病就是,事故发生了,但却没有人负责,大家互相推委。

篇5: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加强学校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保护师生的生命及国家财产安全,特别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组 长:xxx

副 组 长:xxx

疏散人员:xxx 各班班主任

安全救护:xxx、各班班主任

通 信:xxx

二、预防措施:

1.校长为学校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全面负责。

2、总务处每天必须进行三人以上查岗,并询问情况,值日领导例行检查,安全领导小组定期进行检查。

3.贯彻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教学教育顺序的正常展开。4.加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及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指定专人负责,认真登记,建立台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发生事故时: 1.迅速报告领导,校领导即指挥各组采取行动,关闭电源,组织疏散人员,抢救伤害者,同时向上级直属管理机构、当地政府、派出所报告,控制事态的扩散。

2.如有伤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有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安全救护组就地对伤者救治后急送医院治疗。

四、现场保护和处理

1.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后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质量技术监督局、教育局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事故原因。

篇6: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特种设备重大事故的发生,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性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应急救援工作安全、有序、科学、高效地实施,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373号令)《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39号)

《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国质检【2005】206号)《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77号)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鲁质检特发【2005】177号)《日照市特种设备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日政发【2005】42号)

1.3 适用范围

1.3.1 本预案适用于总公司所属单位。

1.3.2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对工作,适用于本预案:

(1)发生一次死亡(遇险)2人及以上;(2)发生或可能发生受伤10人以上;

(3)发生或可能发生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4)造成重大社会影响。1.4 工作原则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逐级管理,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应急救援体系力求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救援组织体系

2.1.1 为保证整个应急救援过程的有序进行,总公司成立特种设备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生产业务部总调室。

(一)、应急救援指挥部由总公司领导,生产业务部主任,总公司所属的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发生事故单位的负责人组成。

(二)、成员职责

(1)总经理任总指挥,分管安全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负责总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全面组织和指挥。如果总经理、分管安全副总经理不在单位时,由总公司其他领导任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全面组织和指挥,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

(2)分管安全副总指挥为现场总指挥。负责调集各应急救援队伍,指挥现场施救;

(3)负责向当地质监、安监部门和上级政府汇报,并协调、处理与其有关工作。

(4)生产业务部主任:代表指挥部做好事故(灾害)情况通报,对外发布有关信息;负责事故(灾害)救援时生产业务的开、停调度和组织通讯联络工作。

(5)警卫消防大队长: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导、交通和治安秩序维持工作。

(6)设备技术部主任:负责执行抢险救援方案,参与抢险救援工作设备重大、疑问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工作。

(7)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联系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 受伤人员的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负责抢险救灾的交通保障和生活必需品供应,负责水、电保障工作;负责联系有关人员,保障通讯畅通。

(8)其他部门、单位负责人:根据事故(灾害)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工作,调集本单位救援力量,随时听候指挥部临时调派。

(9)发生事故(灾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初期施救现场指挥,负责组织现场人员和物资进行初期施救。

(三)、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及职责

公司所属部门、单位都负有对特种设备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应急抢险救援的责任,都应根据指挥部的命令组织、调集本单位的施救力量参加救援。指挥部下设6个组

(1)通信联络组:生产业务部、办公室以及事故单位组成。负责人:生产业务部主任。负责对内和对外通讯联络,接到报警后、负责通知其他应急救援队伍的负责人。

(2)警戒保卫组:由警卫消防大队组成。负责人:警卫消防大队大队长。负责现场警戒,指挥人员疏散,负责保卫和维持治安与交通秩序。

(3)抢险救灾组:由设备技术部及事故发生的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负责人:设备技术部主任。负责制定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处置。

(4)医疗救护组:由总公司办公室牵头组织。负责人: 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紧急医疗救护队伍,负责伤亡人员现场救护及护送、转院工作。

(5)后勤保障组:由总公司办公室有关人员组成。负责人:总公司办公室主任。负责抢险救灾所需物资、装备的调集和生活后勤保障工作。

(6)善后处理组:由办公室牵头,生产业务部和事故发生单位组成。负责人:办公室主任。负责伤亡人员及家属的安抚、抚恤和理赔等善后处理和社会稳定工作。

3.通讯联络方式及要求

3.1 通讯联络方式:电话(固定电话、手机)、高频(13频道)。3.2 通讯联络要求:

3.2.1一旦发生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事故,总公司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立即将高频调至13频道。

3.2.2事故(灾害)施救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干扰施救信息的传达。应急相应程序 4.1 事故报告

4.1.1 发现事故(灾害)立即上报。任何单位、人员发现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事故,要立即向生产业务部总调室报告,事故现场人员要在事故发生后根据现场人员伤亡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10分钟内分别向本单位领导、总调室、办公室报告。

4.1.2 报警电话:生产业务部总调室、办公室 4.1.3 报警内容:讲清发生事故(灾害)地点、人员伤亡情况、机械设备损坏情况,报警人姓名、电话等。

4.1.4 生产业务部总调室、综合办公室分别向总公司有关领导报告;同时,总调室根据事故(灾害)情况分别通知各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做好救援准备。

4.1.5 特种设备发生重大事故后,生产业务部应按照特种设备事故报告的有关规定,立即报告区质监部门(电话为12365)和有关部门,最迟不超过2小时;特殊情况下,直接报告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有关部门。

4.2 应急救援

4.2.1 初期施救:事故(灾害)发生后,事故(灾害)单位现场负责人组织现场人员和物资进行初期施救和人员救护、转移、疏散,保护好事故现场;本单位领导到达现场后继续组织做好现场施救和现场保护工作。

4.2.2 现场救援

(一)、应急指挥部组织施救

(二)、现场总指挥通知指挥部全体成员和本预案中各组负责人,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总指挥或其指定人员主持,会议主要内容是:听取有关部门、单位汇报情况;根据事故(灾害)情况确定成立“应急指挥部”,宣布启动本预 案,部署救灾工作,落实指挥部各工作组任务;安排对事故(灾害)现场进行察看、分析,确定具体施救方案。总指挥通过现场总指挥向各应急救援队伍传达救援指令。

(三)、现场总指挥调集各应急救援队伍,组织施救。各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接到通知后,要立即奔赴事故(灾害)现场,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在15分钟内到达现场参加抢险救援。

(四)、应急指挥部成员按各自职责向地方有关部门、总公司领导汇报,指挥部将信息反馈给现场总指挥,并组织有关力量协助进行现场施救。

(五)、现场总指挥根据指挥部成员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部署救援方案。

(六)、现场救援工作程序及要求

(1)对事故危害情况的初次评估。对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做出初始评估,包括事故防范及事故危害扩展的趋势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等。

(2)抢救受害人员。及时、科学、有序地开展受害人员的现场抢救和安全转移,尽最大可能降低人员的伤亡、减少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3)控制危险源。根据发生事故的特种设备的结构、工艺特点、危险介质以及所发生事故的类型,确认危险源,迅速开展技术检测,制定抢险救援的技术方案。对有毒有害介质可能造成的危害,要测定事故危害区域及程度,采取有针 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扩展,消除事故危害和影响,并防止可能发生的次生灾难。

(4)建立现场工作区域。应当根据事故的危害、天气条件(特别是风向)等因素,设立现场抢险救援的安全工作区域。

对特种设备事故引发的危险介质泄露应当设立三类工作区域,即危险区域、缓冲区域和安全区域。

(5)封锁事故现场。严禁一切无关的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入事故危险区域,开辟应急救援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维持事故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6)设立人员疏散区。根据事故的类别、规模和危害程度,迅速地划分危险波及范围,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安全撤离。

(7)根据事故发生的特性和应急救援的需要,提出事故周边居民和群众疏散的建议,由当地人民政府下达人员疏散指令,组织人员撤离。

(8)清理事故现场。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清洗、化学中和等技术措施进行事故后处理,防止危害和消除环境污染。

4.2.3 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应急抢险救援的工作人员,各种安全防护用品和安 全设施、设备应装备齐全,严格按照事故救援的作业规程在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实施救援行动。

4.2.4 应急救援结束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指挥部根据应急救援实际情况,在报请上级政府部门同意后,宣布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结束:

(1)死亡和失踪人员已经查清;(2)事故危害得以控制及消除;(3)次生事故因素已经消除;(4)受伤人员基本得到救治;(5)紧急疏散人员恢复正常生活。5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生产业务部、设备技术部、安监部等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组织或者参加事故调查。在进行救援的同时,开展事故调查和现场取证,进行事故分析,提出事故调查处理意见。后期处置 6.1 事故评估

发生事故的特种设备,必须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的技术检验机构进行全面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特种设备事故中,涉及到毒性介质泄露或者邻近建筑物倒塌损坏的,应经环保部门和建筑部门检查并提出意见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修复工作。

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场地所发生的费用,按相关规定由有关单位负责。

6.2 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工作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事故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生产业务部、安监部将适时向总公司各单位公布特种设备重大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6.3 救援工作总结

救援工作结束后,生产业务部、安监部会同设备技术部等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保障措施

7.1 应急救援的资源、物资、装备、信息保障(1)总公司建立值班制度,成立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通信联络确保24小时畅通。

(2)总公司设备技术部组织建立特种设备监督管理体系,及时反应特种设备的基本情况、安全状况和事故预警。

(3)各相关单位针对可能发生的特种设备事故类型,设立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力量,配备相适应的救援工具、检测仪器、车辆等抢险救援装备和通讯装备等。

7.2 技术储备与保障

(1)设备技术部根据公司特种设备的分布特点,定期召开设备管理专题会议,对国内外近期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研 究、分析,参与起草或修订完善总公司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2)各单位针对多发事故,制订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等安全技术规范。

7.3 宣传、培训和演练

(1)安监部协调当地人民政府做好事故的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向总公司各单位公布事故报告、救援、抢险电话。

(2)综合办公室协助当地政府组织或者督促有关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和抢险救援队伍开展相关的应急培训、演练,增强救援综合能力。

7.4 资金保障

做好事故应急救援的必要的物质储备和资金准备。应急救援行动资金首先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暂时无力承担的,由总公司协调解决。

7.5 监督检查

生产业务部、安监部、设备技术部等有关部门应当依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部门、单位制定特种设备应急预案及演练的情况进行检查。奖励与责任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生产业务部、安监部、设备技术 部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吸取事故事件的教训,及时进行整改,并按照下列规定对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奖惩:

(1)对在应急抢险救援、指挥、信息报送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部门和个人,将按照总公司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瞒报、迟报、漏报、误报重大事故和突发事故中玩忽职守、不听从指挥、不履行职责或者临阵逃脱、擅离职守的人员,以及扰乱、妨碍抢险救援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将按照总公司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预案管理与更新

篇7: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血库是医院重要辅助科室之一,一旦发生仪器故障,影响临床用血,为使临床输血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启用本预案。

一、值班人员为第一时间责任人。

二、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值班人员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上报给医务科、主管院长或者总值班,院长或者总值班通知器械科联系厂家工程师进行维修。任何人不得隐报、瞒报和拖延。

三、值班人员立即按以下具体发生故障设备启用预案。

(一)贮血冰箱

血库备有4±2℃储血冰箱及-20℃低温冰箱各一台,并定期检查状态。平时不允许关闭专用储血冰箱报警功能,日常必须按照规定观察并记录温度。一旦某冰箱发生温度异常报警,立即查明原因,不能快速排除故障的,迅速联系血站,将储存在此冰箱中的血液全部转存至血站。由血库负责人电话通知医院设备科,如果工程师检查后认为修复时间预计大于3天或者无法估计,则向医务科汇报情况。

(二)离心机

当日常使用的离心机出现故障后,首先把电源关掉,5分钟后再打开电源,检查是否正常工作,如仍不正常而有急需输血者,可临时启用备用离心机进行配血,但要调整好离心时间和离心力。对离心机出现的故障不能解决的,通知设备维修人员,尽快维修,同时上报负责人。

(三)血库负责人每周检查一次设备,观察运转情况,并有记录。控制输血严重危险的预案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 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库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臵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一)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库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库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 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输血库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四)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 小时内送输血库保存。输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五)输血库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 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

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一)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二)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三)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四)具体流程如下: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 疑似患者输血传染病(确认HIV、HCV等传染病)献血员(血站)

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医院)当时实验记录及质控

患者在输血后到目前为止是否有其他感染途径或机会 献血员目前是否阳性 用到其他患者目前情况 当时试验记录及质控

三、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

(一)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

(二)采用自体输血。

(三)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

(四)尽可能避免在受血者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急性失血、DIC、溶血等因素时输血。

(五)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

(六)采用配合型血液成分输注。紧急用血预案

一、目的 为保障紧急抢救患者情况下临床血液能快速安全输注于临床,制定紧急用血工作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三)《临床输血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五)《艾滋病防治条例》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四、组织及职责

(一)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 组 长:副院长(赵应群)

副组长:医务科副主任(刘必祥)检验科主任(刘强)成 员:临床各科主任

(二)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职责

1、医务科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3、血库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4、临床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科室的应急工作。

五、紧急配合性用血管理流程

(一)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血前采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血库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二)如遇突发事件有多名伤员需要紧急输血,应由专人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血库联络。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唯一性标识(门诊号或住院号)。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其他标识(如无名氏1号、无名氏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三)如果在短时间内患者由急诊转入病房,如果继续输血应重新采集配血样本,避免因标识不一致导致错误。如果患者情况不允许重新采集样本,应第二份《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注明患者的门诊号,以便血库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四)血库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时,立即与南京市血液中心联系调配所需血液制品。如果血液中心血源无法保证供应,应与医院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负责人联系,领导与临床科室协调沟通同意后,可进行相容性输注。输注前须与患者或其亲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说明相容性输注利弊。各部门应做好相关记录。同时积极和浦口区中心医院联系从其血库调配相应血源

(五)血库在接到临床医生注明“相容性输注”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血标本后,如病情“危急”且不知患者血型情况下,可进行相容性输注。血库应在10~15分钟内发出第一袋未经交叉配血血制品,并在输血报告单标明发血时尚未完成交叉配血试验。此后,应尽快鉴定供、受者血型。

(六)ABO血型系统相容性输注原则 1

体情况而定。当患者原ABO血型的红细胞与新采集的患者血标本血清相合时,可以输注与患者原血型同型的血制品(在改输原同型的血液时,须更换输血器)。若交叉配血试验由于ABO抗体所致不合时,则应继续输注O型红细胞。

2(七)Rh血型系统相容性输注原则

1、红细胞制品

(1)血库首先对患者进行RhD抗体筛查,阳性应进行效价测定。(2)RhD抗体阴性者,可一次输注RhD阳性ABO同型的红细胞。(3)Rh血型不合溶血为迟发性溶血反应,RhD抗体阴性患者如危及到生命安全时,紧急情况下可以输注RhD阳性ABO同型的红细胞。输注应密切监测患者溶血相关指标,如有溶血迹象立即停止输血。

注意:

(1)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红细胞后,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必须输注Rh阴性红细胞制品。

(2)对于Rh阴性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或未成年女性不轻易发给RhD阳性红细胞制品。如无RhD阴性血液,不立即输血会危及患者生命,此时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告知患者和家属病情,并说明在紧急情况下输注的利与弊,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注明给患者带来的后果和并发症:②并强调会给以后妊娠带来不良后果,可能导致妊娠的流产、早产或新生儿溶血病等不良后果(特别是对未生育的女性);③知情后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报医务科批准同意后才能实施。

2、血浆、血小板制品

(1)应首选Rh阴性制品,其次选择Rh阳性制品。(输注Rh阳性制品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血浆、血小板制品会混入少量红细胞)。

(2)Rh阴性制品输注给Rh阳性患者时,输注前应对Rh阴性血浆、血小板制品筛查RhD抗体,抗体阴性者可输注给Rh阳性患者。

注:紧急用血可以欠费进行,血库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发血。

六、应急预案响应与终止

(一)在正常工作日,医务科接到需紧急用血抢救事件后,立即报告医务科主任及相关人员。

(二)节假日及下班后,总值班接到紧急用血事件后,立即报告医务科及代班领导。

(三)接到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伤事件后,按突发事件应急用血预案执行。

(四)接到紧急用血事件通知的科室,应做好输血前一切准备工作,包括血样采集、标识及送检和取血的前期准备。

(五)紧急输血无患者家属签字的需报医务科备案,所有需签署的同意书随后补签。

(六)紧急输血抢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抢救成功或患者死亡,则该事件预案终止。

七、总结评估与改进

对每一起临床紧急用血事件,要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医院紧急用血协调小组定期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调整和修订。

八、附则

(一)本预案由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8:酒店设备系统重大故障应急预案

我国系统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起始于2004年,经过近六年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1,2,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预案编制也进入到关键性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已经把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安全领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方面仍有一些重大科学与技术瓶颈问题也急待解决,其中,如何科学地构建和描述重大突发事件情景的理论与方法最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针对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我国有关部门围绕“情景应对”这个方向已组织多个专项研究课题,我们在国内外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对比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应急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基于“情景—任务—能力”的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方法,力求从科学与应用两个维度为今后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1 基于情景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方法对比分析

与国外应急预案工作相对比,对以下四点应给予特别关注。

1.1 突发事件情景规划是制定应急预案重要依据

各类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非常复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给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带来很大的技术挑战。“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对公共安全,尤其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认真的探讨与反省,深刻认识到了应急准备的重要性,而应急准备必须具有明确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是以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来体现。根据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HSPD—8),国土安全部与联邦多个部门合作,制定了《国家应急规划情景》[4]。美国国土安全部组织了近1500名应急管理官员和来自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回顾了近些年来发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对事件的初始来源、破坏严重性、波及范围、复杂程度以及长期影响作了进一步的归纳和收敛,经过反复多次评审和修改,总结提出有15种情景是美国面临最严重的风险和挑战。这些情景被列为国家制定应急预案最优先考虑的应对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情景,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为衡量应急预案质量的最基本标准。这15个情景又被整合集成为具有共性特点的8个重要情景组(参见表1)[6],其目的是使应急准备的重心更加聚焦和有效整合。

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和交叉的重大突发事件协调能力。在面临日益严重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威胁下,通过情景构建发展灵活、统一、高效应对主要风险能力,凝聚整体力量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提高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挑战的能力。国家应急规划情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情景应成为应急培训、演练规划的依据,为各类应急培训、演练活动开发出一个共同的基础,使各地区、各部门组织的演练达到共同的预期目标和要求,形成具有一致性的能力。

1.2 应急预案应成为应急准备基础性平台

建立与风险相匹配的应急准备能力是应急预案的核心目标。按照传统的应急管理四阶段理论(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应急准备不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现代应急管理学说则认为,应急准备的所形成的能力是贯穿和支撑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基础性行动[7,8,9,10]。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引导了应急预案本质性的重大变革。经典的应急预案概念: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的方案,而现代则定义为:所谓应急预案是在事故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计划。应急预案的结构,功能和内容的都应以应急准备为核心目标,应急预案成为开展应急准备的基础平台[11,12]。因此,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就自然而然成为应急准备的先导和应急预案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应急预案总体上还处在“应急处置方案”阶段,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对应急准备强调不够,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形成实质性应急准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显著的缺失是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及其向应急准备方向上的延伸。

1.3 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结构、内容及其分类

应急预案的分类与分级对形成预案体系和指导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应急预案分类和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归纳起来,当前国内外针对应急预案主要有三种分类分级的方法。

1.3.1 按照预案编制过程与方法分类

在一些国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中把综合性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分为两类:一是审议式应急预案编制(Deliberative planning),是依据构建出突发事件情景中各类假设的状态,制定出战略性和概念性应急预案的过程,这类预案比较格式化,经评审批准后预案文本不易改动,我国已公布的一些预案大多属于此类;二是行动预案(Operation planning)的编制,这类预案的制定一般是在突发事件即将发生和事件发生后的处置过程中,针对事件现场发生的各类实际状况(随机情景)对审议式预案进行调整、修改,从而制定出具有可执行性的行动方案[13]。

1.3.2 针对实际使用功能分类

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通用性应急预案分类方法,也是与突发事件情景结合较为紧密的模式。这种系统一般把应急预案主要分成四类:战略级预案、行动级预案、战术级预案和现场行动方案[13],由于这几类预案的功能不同,所以在各类预案的结构内容和目标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战略级预案(Stategic-level plans)主要围绕国家公安安全政策方针,提出应急管理愿景目标,明确应急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以及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基本原则。战略级预案一般不对应急管理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主要是强调应急战略方针基本框架,不关注具体细节,因此,从内容上“宜粗不宜细”。

行动级预案(Operation-level plans)一般分成两类:概念预案(Conplans)和操作预案(Oplans)。概念预案的作用是优化、协调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活动,以实现应急响应统一指挥;而操作预案是明确每个参加应急活动单位各自职责,使之任务清楚、分工明确,有利于各尽其责,各施其职。

第三类称为战术级预案(Tactical level plans),这类预案的使用对象是参与具体救援活动的团队,内容主要是围绕应急响应总体目标所开展的各种应急救援活动。例如:人员搜救;工程抢险;安全警戒;医疗救护;通讯联络和资源保障等应急活动。其结构主要包括各类任务清单和标准化行动程序等。

最后一类应急预案是现场行动方案(Incident action plan.IAP),IAP是在应急救援现场制定,内容包括依据现实情况制定的拟采用的行动方案,例如:人员装备、行动时间和任务要求等,IAP要十分细致、具体和清晰,因此“宜细不宜粗”。

1.3.3按行政管理体制分类

这是一种传统分类方法,它源于早期政府的应急管理模式,与严格意义上的“情景-应对”概念有一定距离,我国现行的应急预案系统基本类似于这种分类。应急预案系统涉及到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形成的联动,因此应急预案要有广泛的覆盖性和行政权威性,另外,各类应急预案也应实现无缝链接,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确保各项应急活动嵌合为一个整体,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这类预案体系结构是强调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协调,而达到应急管理行动和目标统一。行政管理模式预案体系是以各级与各类预案为结点,以每个预案之间的行政关系和合作协议为连线,纵横交叉联接形成一个以各级政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结点的网格化多维体系结构(参见图1)。

如图1所示,从中央到地方1-5级,形成了逐层纵向分布,与我国行政管理架构严密联接;形成一体。一方面,这种预案体系的纵向结构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应对重大事故灾难时迅速整体动员,有效实现纵向协调,确保目标集中和行动统一。另一方面,同级政府中的各部门A、B、C、D……N多个预案,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军地互助预案等各类预案,一并纳入国家或地方辖区整体预案系统之中,这种横向整合可确保部门与各单位之间的理解、沟通、配合和共享。网格化结构不但便于同级政府对应急准备工作进行规划、实施与检查,同时也为不同级政府的同类部门之间的纵向联接与协作提供有效的途径。但这种预案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启动速度较慢;响应成本较高;灵活性较差和易形成多头指挥等。如果能在这种网格化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基础之上,再参照表2中列出的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矩阵,在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中融入情景关键要素,形成一个新的多维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既能紧密结合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又可明确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这一思路应作为未来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案的主要选项之一。

1.4强调应急预案编制“过程”的重要性

编制应急预案是一个循序渐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可能比形式文本更重要。“过程”的重要性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应急预案涉及到应急管理中各部门的协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有代表性的编制团队中可以对风险评估、脆弱性分析、合作协议、指挥协调和资源配置等众多问题进行充分细致的协商审议,最终形成具有共性的认识,可以在事件发生前,就把一些可预期的“难点”事先解决,这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显而易见;其次,通过应急预案编制活动,有助于造就一批能够熟悉应急工作和深入了解应急预案的专家队伍,应急预案编制在启动前要经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如美国应急预案编制指南(CPG101)中明确规定应急预案编制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认定,培训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更大事故管理系统(NIMS)等14门专业课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验,在编制工作中,还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讲习班,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有助于从整体和系统上提高参与编制人员和应急管理部门干部的专业素养[12]。同时通过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性业务工作,对本辖区或本单位风险特征和能力缺失会有更深入和细致把握,特别有助于在应急响应的全过程中避免盲动,减少失误。重大突发事件情景贯穿在应急预案编制的全过程,应急管理人员正是通过对各类情景的理解、认知和把握,逐渐提高了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响应的实际能力。

2重大突发事件情景策划与构建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对应急准备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具有重要先导性。情景构造实质上也是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过程,每个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带有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别属性,差别甚大,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基本都是源于自然灾害、技术事故和社会事件这三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一般动力学行为也大体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因此典型事件情景可以代表性质基本相似的事件和风险,尤其是基于“真实事件”而凝炼、集合成的“虚拟事件”情景,就更能体现出各类事件的共性与规律。

2.1情景构建基本技术方法

突发事件情景构造从技术路线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资料收集与分解。用于情景构建的资料与信息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近年来(至少应十年以上)已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典型案例,案例要描述解释事件的原因、经过、后果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经验教训等;二是应收集其他国家或地区类似事件的相关资讯;三是依据国际、国内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以及环境、地理、地质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预期可能产生非常规重大突发事件风险。

第二阶段以事件为中心评估与收敛。依靠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方法对近乎海量的数据进行聚类和同化,这一阶段应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按时间序列描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事件演化的主要动力学行为;二是经过疏理和聚类,从复杂多变的“事件群”中归纳出具有若干特征的要素和事件链,辨识不同事件的共性特点,建立同类事件的逻辑结构。

第三阶段是突发事件情景的集成与描述。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按照事件的破坏强度、影响范围和复杂性,建立所有事件情景重要度和优先级的排序,再次对事件情景进行整合与补充,筛选出最少数和共性最优先的若干个突发事件情景。此后,则可依据国家对应急准备战略需求和实际能力现状,提出国家或本地区若干个突发事件情景草案,以此为兰本,通过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重大突发事件情景规划。规划中列入的情景不是一个具体事件的投影,而是无数同类事件和风险的集合。因此,虽然规划中列入的情景是少数,但它可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突发事件情景规划的全过程,不但应该有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各类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还要注意不断的征求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注意倾听各类不同的社会反映,使情景能被对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一过程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感知力。

2.2重大突发事件情景组成与分类

突发事件情景实质上是反映公共安全的主要风险,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其面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有很大区别,需要对情景进行可选择性的分级与分类,既保证应急管理在整合水平上的一致性,又有利于对不同风险的区别对待。作者曾提出一个主要基于风险特征的突发事件情景分级分类矩阵(参见表2),用一个简略矩阵表格,同时体现出事件情景的性质分类、强度级别和情景特点三个维度的特性。

表2中所列出的第一级是巨灾或危机级,是所有情景中最高级别,这类事件特点是:极端小概率,严重威胁公众群体生命安全与健康,对经济社会破坏力极强,损失严重,波及范围广泛,影响至全国,有时可超越国界,灾变情况十分复杂,常造成继发性或耦合性灾害,恢复十分困难,甚至难以恢复,需要动员国家力量才能应对的特别重大危机事件。矩阵表中列出了七个巨灾(危机)情景。

第二级为灾难,一般是指事件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破坏强度很大,后果较为严重,波及范围超出几个市、遍布全省、乃至跨越省辖区,情况较为复杂,动员力度较大,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的重大突发事件,表2中列出七项。

第三级为事故或事件,主要是指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事件造成破坏强度有限,波及范围在市县级政府辖区范围之内,灾种较为单一,处置力度相对较小,较短时间即可恢复的突发事件,表中列有七个情景。

我们已注意到,在列入矩阵中的21个情景中,虽然没有包括一些大家所熟知具有影响事件,但同样也可以发现,已提出的这些情景基本反映了各类突发事件共性特点和公共安全面临主要威胁,这样基本可以保障用最少量的、最有代表性和最可靠的情景明确应急准备的方向与范围,指导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制。

3突发事件情景的结构与内容

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与恢复最至关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应急准备来实现。而应急预案则是所有应急准备基础性平台,进一步讲,应急预案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工具,目标明确的风险可以用“情景”来代表,所以,情景就自然而然成为应急准备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重要先导。为确保应急响应目标的一致性,所有的情景应遵循共同的框架结构,用同样的顺序和层次对情景进行描述。在图2中大概显示了基于三个维度的情景结构与内容。按照逻辑顺序,首先描述情景概要,其次是假设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最后提出应对任务。

按照图2所显示的结构与内容,可对每个重大事件情景做具体描述和较细致刻画。本文以危险化学品泄漏重大突发事件情景为例,其中又以沙林毒气扩散为代表,对该情景的概要、后果和应对任务等做一个简要示范,描述如下。

题目:重大危险化学品沙林毒气泄漏事件情景

1.情景概要

1.1沙林毒气扩散情景简介表

1.2情景概要描述

沙林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化学名称为甲基氟磷酸异丙酯,是剧毒的神经毒气,纯净状态是透明、无色、无嗅和无味的液体。当沙林在空气中蒸发形成蒸气并可蔓延扩散并迅速成为剧烈致死性伤害,由于沙林原料来源方便,制造工艺简单,且危害后果严重,所以成为最危险的恐怖袭击武器之一。这一情景中,敌对分子通常是将沙林投放于地铁这类环境较为封闭的交通站点,或通过通风系统把沙林蒸气释放到都市区的大型商业建筑物或大型会场中。沙林神经毒气扩散迅速,又毒性极高,可致污染区内的接触人绝大多数伤亡。另外,毒气还可向建筑外环境扩散,威胁下风向侧人员生命安全健康。

1.3制定应急预案要点的提示

1.3.1地理方面信息

建筑物空间结构,最大可容纳人数,假定建筑物20层高,每层有200人,合计可容纳4000人。地铁列车加中转站可达8000-10000人。

1.3.2环境条件

事发周边区域室外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00人。

1.3.3气象条件

风速决定污染云团扩散速度、范围和稀释速率。当风速为4-6节时产生的危险性最大;温度高有利于毒气蒸气和以微细颗粒的气溶胶状态吸入肺内,当温度在华氏65°-75°时最利于毒气发生毒害作用;湿度高可影响毒气扩散和吸入,当湿度在30%-40%范围时毒性才更易产生攻击性;降水无论是雨雪天气都可降低毒性气体的有害作用。

1.3.4毒气扩散模型

依据沙林毒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参照地理和气象条件给出不同条件下毒气扩散的实验模拟和数学模型,以及不同暴露人群的毒性负荷模型。

1.3.5次生与耦合事件

受影响区域人群恐慌造成挤压、踩踏和坠落,周边地区道路机动车事故,甚至出现社会混乱。

2事件后果

2.1 人员伤亡

在一个4000人左右建筑物内初始死亡人数可达到3800人(95%),200人受伤,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永久性伤害,另外伤害可能因恐慌逃生时发生的坠落、挤压和交通事故发生,伤害包括肢体残缺、骨折和脑震荡等,死亡和受伤人数各为100人左右。这种危险的混乱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

2.2 财产损失

直接财产损失主要来自对建筑消毒、清理和恢复和设备设施的更新。

2.3 服务中断

建筑物很难在短期恢复正常使用,辖区行政管理受到冲击,医疗卫生、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系统影响巨大,短期内很难形成对另外重大突发事件准备能力。

2.4 经济影响

现场恢复重建和业务重新开业成本可达数亿元人民币,公众对消费失去信心,甚至造成经济衰退。

2.5 长期健康影响

幸存者4-6个月才能康复,许多人神经系统受到永久性损伤,对遇难者亲友、受伤者和经历过这次事件的公众乃至应急人员心理健康具有灾难性影响。

3应对任务

3.1 预防

严格控制相关化学武器材料(CWM)进口、生产、销售的所有环节,加强使用相关材料单位和个人的监控,在公共场所严加专项检查,在高风险场所明显加强警卫。

3.2 监测和预警

神经毒气泄漏后,立即发出警报并派遣专业人员现场采样、检测、监测和危害评估,应急管理人员有能力尽量在大规模伤亡之前识别出化学毒气种类和可能产生伤亡的程度和范围,保护进入现场应急人员安全。

3.3 评估研判

依据已搜集的情报信息,从专业立场对事件原因、演变过程、灾难后果、预期困难和应对措施效果及其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为指挥行动做出出事评估并提议方案建议,可使用事先设定的各种数学模型针对现场环境与天气等实际情况推算毒气扩散速率范围和场变化,并给出个人风险值的等值线图和社会风险值的函数图。

3.4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平台和联合信息中心激活后,立即开展应急响应行动,持续发出警报和各类应急响应通告,保持与参加响应活动的相关单位建立联系和保持通畅,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和特殊人群的保护,为现场提供必备资源,接受申请和求救资讯并作出反应。

3.5 减灾行动

毒气泄漏后立即建立隔离区和警戒带,划定危险区域,保护现场,协调指挥现场救援活动,减少灾害后果。

3.6 疏散与庇护

紧急疏散现场和下风侧危险区域人员,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预设的避难场所和设施,有组织接待和保护已暴露或有暴露风险的人员,提供有效服务,可启动应急指挥疏散的模拟推演系统,对大规模人群疏散活动进行组织干预。

3.7 医学救援

事件发生可致数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都需进行健康监护,可能有数万人需要立即现场急救并送医院治疗,应急管理中心和医疗单位立即进入“紧急医疗”状态:灾情通报、急救、搜索、救护、治疗、患者筛检、分诊、净化处置、病人运送、住院家属通知和病人状态统计报告。

收集核实死者遗体并采取保护措施,采集影像和遗传学资料并建立死者备查档案。

3.8 清理现场

在确定安全前提下,及时对现场清污、消毒处理,需无危害处理污染废物,定时环境监测并及时报告。

对危险化学品物品、用具和武器严格管控和处理。

3.9 调查防控

对制造恐怖袭击嫌疑人调查、控制、追踪和抓捕。

3.10 恢复

取消应急响应状态,对事件全过程组织调查评估,完善应急准备体系,使之能更有效应对任何重大突发事件。

上一篇:厦门最新购房政策下一篇:关于出差总结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