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

2024-07-23

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精选9篇)

篇1: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

试论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现象,已得到四家相关部门重点关注。根据我们对河海大学学生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显示,心理障碍阳性者达27.06%。实践表明,采取体育课程结合传统养生“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辩证施治”的方法策略,对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 “治病求本” 方法策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青少年(取10--24岁年龄段)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对较高(约29%)。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加,竞争的激烈,加之中国目前独特的家庭模式、应试教育环境,使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反映更加突出。

一,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显示,在23所高校5220名学生中,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得知,“大学生中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

一,我们对河海大学1一3年级2942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显示,心理问题阳性率达27.06%。大学生有了较重的心理问题,不仅会表现出厌学、学习心理动力不足,躯体形式障碍和情感异常等,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身心状态。

针对这些问题,科研工作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尝试用各种干预方法予以解决。常用的方法包括: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疗法,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但仍然不能满足多种心理问题治疗的需要。主要原因是以前西方心理学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往往把躯体和心理分开考虑,忽略了身心综合调理。近年来西方心理治疗领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疗法整合趋势。实际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中早就有“性(心)命〔身)双修”及其“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等方法策略,在数千年的医学和养生实践中被证明十分有效。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以实践(锻炼)为主体,对身心健康同时产生作用等特点。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我们根据中医“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思想,采取传统养生法与体育锻炼相结合进行“对症下药”的方法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文所谓“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即以人的身心健康整体观为核心,通过对大学生身心两方面问题的根源、症状、现象等的分析与归纳(“辨证”),根据其主要矛盾(“治病求本”)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症下药”的“施治”—锻炼与节),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强壮身体,促进健康的目的。

经多年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心理(精神)压力过重,引起的某种程度的气机紊乱和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两次【58人样本(大一学生)和2048人样本(大二学生)】试点结果表明,通过相应的养生体育锻炼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调查与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除“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阳性比率高以外,还有以下问题较为突出:

1我们的调查表明,心理障碍阳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神志方面的问题比率最高,如思想不能集中,失眠,易忘事等;(2)消化肠胃方面问题,如常想吐、腹泻、消化不良等;(3)身体虚弱,如贫血、头晕、易疲劳等;(4)身体其它不良反映,如常会喉痛、关节痛等。

2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选项中积分最高的前十项分别是(185名大二、大三的学生,包括试点班的77人):(1)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2)不能集中注意;(3)容易烦,脑和激动;(4)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S)健忘;(6)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7)做事必须反复检查;(8)经常责怪自己;(9)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10)难以做出决定。

3.大学生“心理(精神)压力”较大,主要在以下8(2一9)大方面(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与其有密切关系)。对问卷“进人大学后对自己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压力(心理紧张因素)主要有哪些?”的回答是:(1)无;(2)人际关系;(3)学习;(4)经济;(S)就业;(6)健康(身体不太好);(7)体适能;(8)爱情;(9)技能能力;(10)其它(10个字的内容)。

4.本次试点班共77人,试点前的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障碍阳性者为48人占62.34%,其中“抑郁”因子阳性者有17人,“焦虑”因子阳性者有11人,“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这两项因子阳性的人最多,分别为36人和28人,另外,“偏执”25人,“敌对”17人,“神精病性”10人,“躯体化”9人和“恐怖”3人,等等。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又可看到另一个间题,即大学生心理障碍阳性者具有多项因子阳性的特点(不是单一的因子阳性)。

心理障碍阳性的同学还有一些不良的表现特征: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不耐烦,心情烦燥,反应迟钝,提不起兴趣,孤僻,不合群,在上体育课时,时常出现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和做练习,站在旁边两眼发呆,行动迟缓、散漫等。

心理(精神)压力对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作用。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大不仅仅来自学习一个方面,集中度最高(最主要)的“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经济”等方面“压力”,这些又恰恰是大学生天天都得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识神”和“元神”和谐与矛盾的统一。简言之,”识神”是得之于脱离母体之后,感受万事万物而形成的后天之神;元神是不由意识所支配的主宰着人体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先天之神。《性命圭旨》曰:“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等,传统对“神”的认知也是中华医学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精彩之处。

“识神”是意识、思维和心理的总和,并以人的后天”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运用为主要内容,是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根源,所以“识神”有高度的可塑性,它的表现程度与一个人的资质(愚钝或聪明)、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等有关。

“元神”是先天的,是人体生命运动的”知识库”和调控”中枢”。中华医学认为它储存着人类智慧、经验的遗传信息和人体潜能应用的开关密码,它包含了所有生命发展的要素。“元神”的通常作用是最大限度地调控机体内环境和内外环境的最佳平衡状态,主宰着人体生命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人的生长、机体的.修复、再生、代偿等。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而生存的,因而无论是维持(调控)其内环境还是内外环境的平衡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及其作用和功能等整体性的协调过程。

“元神”与“识神”既统一,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即当“识神”亢进(过度兴奋)时“元神”的功能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如果我们总是思想负担过重或脑力劳动过度(识神亢进),将会导致机体自我调节机能下降和阴阳失衡。中医讲“思伤脾”,故由此而引起的身体不适常以胃口不好、体质下降,甚至出现脾胃不和和失眠等病症为主要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精神)压力过重而引起某种程度气机紊乱和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是造成上述不健康症状(现象)的主要根源。因而无论是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阳性比率高等现象,还是要解决“思想不能集中、失眠、易忘事、反应迟钝、心情烦燥、容易烦恼和激动、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头晕、易疲劳,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行动迟缓、散漫及体质不佳”等问题(症状),缓解消除症状现象是“标”;调节“识神亢进”—缓解脑力疲劳和精神(心理)压力,提高“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平衡“阴阳”和促使“人体气机,,及“大脑兴奋抑制功能(规律)”的有序化才是“本”。

针对以上“标”、“本”问题,体育和传统养生保健(锻炼)不仅有足够丰富多彩的“灵丹妙药(方法手段)”,而且也应是大学生的最佳选择。

二、方法策略的试点与探讨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其一,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人群庞大、个体阳性因子多项性等特点,选择什么渠道对于解决问题相对更理想。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具有对身心健康同时产生促进作用的特点,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体育课程的结构形式主要有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和理论课、实践课及课外活动等的相辅相成,因而更有利于“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锻炼与调节)”内容、计划等的系统安排与实施。可以认为,体育课程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二,具体的内容、计划及其可操作性和效果等方面的实践研究。

该项研究主要采取样本试点的形式,并以“动(包括实践教育)”“静(包括理论教育)”结合,“治病求本”为基本方针;以体育学、心理学、运动医学和传统养生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课内教学、练习与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以调查分析(“辨证”)、信息反馈、运动锻炼和传统养生法的身心调节(“施治”)相铺相成,以身心健康整体观“对症下药(锻炼与调节)”和方法手段系统性为基本特点。

1.由于本次研究是以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为中心;以传统养生“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锻炼与调节)”的方针原则为基础,故试点班冠名“健康养生专项课”班。我们的实践体会是试点班中“心理问题阳性”同学的比率最好控制在50%}60%左右,其他非阳性的同学在体适能和运动技能方面与“心理问题阳性”的同学也不能相差太大,否则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会使同学之间由于“差距”太大而逐步分化,影响教学效果;

2.试点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实践课和课外活动三个部分组成,是“整体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锻炼与调节)”方法手段的主要“载体”,强调调查分析与信息反馈相结合。实践课程中主要抓住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相应的锻炼与调节(“对症下药”),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①调心(神)与疏通经络相结合。以教学一套传统养生健身呼吸操和一套自我按摩操—“眼部保健法”、“强肾健腰法”、“宽胸气法”、“健脾和胃法”和“安神醒脑法”为主,进行锻炼。

这套传统养生呼吸操和自我按摩保健操,主要是根据脑力劳动者和大学生的健身需要所编制的,不仅突出体现了“动、静”结合和“三调”即“调神(心)”、“调息”、“调形”的锻炼特点,能够良好地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治本”)和缓解或消除身体不良症状(“治标”)的目的,而且还能起到促使学生身心放松,调节“识神”与“元神”的和谐以及提高对大脑的供氧量(“治本”)等作用。

②针对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反应迟钝等问题,相应采取了一些有助于提高集中注意力、反应速度和灵敏素质等的锻炼(体育游戏与素质练习)手段。

③针对提不起兴趣,不合群,行动迟缓、散漫等,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应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兴奋度较高、培养群体协作意识较强的体育游戏和集体项目类的教学比赛等活动。

课外活动的要求是,除“课”以外每周再参加课外锻炼2次以上【课的结束部分均要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锻炼计划)”,同时让学生理解其目的意义】;呼吸操和自我按摩,不必固定练习时间和规定次数,主要要求学生能将其贯穿到每天的生活中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学习)疲劳和睡觉前的一种放松调节手段,同时起到培养锻炼习惯的作用。

实践表明,以上干预措施(计划内容)的安排既可满足大学生健康教育需要,也能起到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和“标”、“本”兼治的作用。而且,体育运动(锻炼)的本身亦是大学生调节情志、宣泄和消除心理郁积等的好方法好手段。

篇2: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教学;体操;心理障碍;心理训练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是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训练的过程,也是心理教育的过程因此,表达生动、准确的体育语言,对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掌握技能技术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针对体操跳马项目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惧马”心理障碍,运用讲解技巧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果。

支撑跳跃是体操运动中一项比较特殊的项目,它要求学生快速完成从助跑、上板、起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七个阶段的动作,对于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由于要跳跃障碍,教学中学生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初学者更由于本身的各方面因素,易造成对支撑跳跃的“惧马”心理。因此,心理障碍的克服便成为学好支撑跳跃技术的首要问题。本文认为,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从技术教学上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应该在教学中加强讲解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训练与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与健身的目的。

一、“惧马”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体操中的跳跃具有较高的锻炼效用,经常进行跳跃练习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掌握超越障碍的实用技能,促进循环器官、呼吸器官、前庭分析器官、运动器官的功能,对整个机体有着良好的影响,能使人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增强下肢、肩带肌肉和韧带的功能有着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中老师首先遇到的并不是技术上的难题,而是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惧马”心理,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差或胆小的学生,会产生犹豫不决、情绪紧张、动作僵硬、运动不协调、怕摔等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在起跳时不敢起跳或起跳后“骑马”的现象,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

(一)学生比较胆小,练习时技术动作稍有难度或危险就会害怕,产生躲避的心理,根本就没想用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

(二)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估计不足,缺乏自信心,对能完成的动作不敢做,心中胆怯,不能放开来去做动作。在以往的练习、生活中曾经因跳跃动作跌倒或受过伤,因而对跳跃项目产生恐惧和焦虑。

(三)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当,教法单调,没有正确处理好不同程度学生的身体索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同时教学环境不好也易使学生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砚要性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训练的过程,也是心理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技术动作时,教师不应该把原因归结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或身体条件,而应该去考虑影响教学效果的多方面因素。教师应在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引人成功教育的思想,运用准确生动的讲解,去消除学生存在的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分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心理训练手段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众所周知,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与身体运动分不开,身体本身对学生的心理施加一定的影响,在身体运动中肌肉的运动知觉、平衡感、触觉及运动中肌体的自我感觉等因素对完成动作和提高动作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学生有意识的积极参与、注意集中与分配、对刺激信号的迅速反应等心理活动过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知觉、理解、逐步建立清晰的运动表象,对发展运动的综合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体育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进行身体训练,而忽视学生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

(二)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是:(1)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进人最佳的竞技状态,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优异的成绩。(2)消除和医治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某些心理障碍。对于在体操跳跃项目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惧马”现象,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讲解来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对于在体操跳跃项目中出现“惧马”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脱敏训练,具体的方法是:

(一)首先进行仔细的技术动作讲解,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技术动作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时的语言必须准确,就是运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准确的技术概念;必须鲜明,就是指观点、内容、要求等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必须生动,就是对动作的讲解应该形象、活泼,使学生听了情趣盎然、跃跃欲试;必须精练,就是言简意赅,重点、难点突出。有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某些体育技能编成口诀进行教学,既符合精讲多练的原则,又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很好。如助跑时“不垫不跨加速跑”,上板时“大步双脚制动跳”等,用这样的语言教学,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的反复示范或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的练习,并结合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进一步讲解和分析,在视觉上建立起初步的视觉表象。

(三)进行表象训练。运用运动心理学的意念作用,在教师的语言诱导下对技术动作进行意念训练,以达到练习动作的目的,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技术动作过程。通过想象训练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改和发展,只有重复产生生动、鲜明的形象,才能记住这个动作形象。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复演,即在头脑中通过表象来浮想练习时的场面和练习过程,为实践操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动作基础。

1.降低练习项目的难度,就是尽可能地分解技术动作,让学生在体会动作的过程中对完整动作的各个阶段建立起正确的体位及用力顺序。

2.通过在跳马上放置明显的标志物,使学生在练习中有一个较明确的目标,并逐步将标志物移向动作所要求的位置。教师通过语言信号加强刺激的强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练习中保持心理清醒和调节心理的能量。

3.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因胆小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应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危险、不怕艰难的精神,并在教学各阶段的练习中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篇3:消除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

一、纠正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学生每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基本正确,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学习惯性时,有的同学总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为“惯性大小是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相同阻力的情况下,速度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即惯性相同,与它们的速度无关.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一是讲解概念时,要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二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给学生以更强烈的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二、防止相近物理概念的混淆

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速度和加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则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就大,加速度变大时,速度就随之也变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为了特别强调加速度和速度这两个大小的差别和变化的不一致性,再让学生分别说明始末位置它们的大小,学生通过这一物理情境就可以具体地理解这两个量的区别,避免混淆.二是可以运用图像进行区别,说明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等等.

三、克服物理问题的数学化倾向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从数学角度来分析讨论,而经常忽视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如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和库仑定律F=kQ1Q2/R2,学生认为R趋向于零,万有引力和库仑引力将无穷大.却不知这两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M1和M2为质点,Q1和Q2为点电荷,当它们的距离趋向于零,条件就不成立了.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及适用条件.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四、注重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概念的外延指的是适用该概念的一切有关事物,因此,学生在理解或实际运用概念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因而造成错误的结果.如对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学生只考虑其向上加速的情况,忽视了向下减速的情况等等.发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情景建立得不全面,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思维缺乏周密性.相反,也有无意识地扩大外延的情况,如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学生有时就扩大为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为了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在教学中必须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

篇4: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

关键词:审题;心理障碍;消除;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01-02

如果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消除学生的数学审题心理障碍与对策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浅见。

一、课堂内教学引导学生审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1、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小学生最难把握和也是最容易遗忘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以概念为主的题型中学生失分率很高。通过观察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最持久。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有必要在教学概念时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例如:教学“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之后,给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并画出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分别平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关键词进行重点分析,再举例子让学生判断、比较。

2、计算题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看”、“想”、“定”这三部曲。

例如:分析“7.75-1.45-2.55”这道例题时,先让学生“看”这道题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再让学生“想”怎么更快更准确计算;最后让学生确“定”应用什么定律计算。这样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脑海里形成了“看、想、定”这种思维方式,长期训练,很容易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也提高了计算的能力。

3、文字题教学。文字题介于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是沟通式题与应用题的桥梁。加强文字题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解答应用题打好基础。但有些文字题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怱视,使学生经常造成解题出差错,因此,抓住“扣”、“缩”这两方面强化文字题的教学,教会学生的基本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正确性。

4、解决问题教学。解决问题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有些解决问题数量关系复杂,有些解决问题隐含条件,有些解决问题含有多余条件,这些都易导致学生列式错误。平常的解决问题教学,要重点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应用题的结构,因此,要求学生做到:“读”、“述”、“画图”、“找”、“编”这五步骤。

二、作业提示性批改,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评价符号要打在合适的位置,尤其是错号要打在试题的错误之处,以“击中要害”,这将有利于学生在订正时迅速找到错处,及时订正。教师将针对学生作业的主要存在问题写出简短评语,用引导性、提示性词句(符号)帮助学生分析错因、订正错题;用亲和性、激励性短语(符号)激发学生订正作业的积极性。如:计算细心一些,成绩会更好。对成绩有进步的,可打上“☆”,或写上“有进步”;对作业效果下降的可写上“找找原因,赶上去”等,对及时、独立订正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个别不自觉规范地订正的学生加强教育,必要时采取“重做”等措施。这样,当学生拿到作业本时,相当于教师与每位学生进行了一次书面交流,因材施教原则也能在此得到体现。

三、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消除学生的审题障碍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当我初次看到罗斯福那句名言:“我们无所畏惧,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身心无不为之一震。的确,身边有许多令我们畏惧的事物,都不如畏惧本身那么有力、那么容易击倒自己。因此,较强的自信心对消除数学审题心理障碍有正面的作用,以下我从两点来谈提高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减缓心理压力。师生之间的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来自家长的过高期望、同学之间的竞争,对学生来说是很重的心理压力。有些教师认为评价应强调客观、严格,认为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似乎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事实上,对于智力水平中等、基础较差的学生是不能起到推动作用。相反,学生对学习数学会一撅不震。因此,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减缓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2、满足成功的体验。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没有异议,但是我总想补充一句:“成功亦是成功之母”。由于成功的体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不断成功。

四、关注个别差异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因此,关注学生数学审题心理障碍的个别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要做的不是漠视、扼杀这种差异,也不是抹平这种差异,而是要针对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在关注学生数学审题心理障碍的个别差异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全面认识学生的个别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找寻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和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得到的最卓越成绩”,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消除数学审题心理障碍。

五、渗透对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种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引起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或方法会产生惊讶和欣喜;对单调重复的内容或作业,则会感到厌烦和乏味。这些因学习而产生的种种态度和内心体验,就是学习情感。

篇5: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

摘 要: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本文通过对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分析,提出了部分建议和解决方法,希望对体育的田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教学;逆反心理;消除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83-01

田径运动作为各种项目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形体塑造和健康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田径项目的特殊性,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于田径运动产生冷漠、反抗、拒绝等行逆反心理。

1.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1 教学内容方法方面

中学的田径教学内容更多的围绕技术展开,更多的是将竞技类项目生搬硬套进田径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中的方法多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内容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多年沿用旧教材,内容不够新颖,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田径运动形式单一教学程序化,教学方法单调难以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田径项目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性别差异等也是造成对田径不感兴趣的原因,丧失对田径教学学习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 学生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习的客体,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观点淡薄,造成懒散的精神状态,从而对体育兴趣低落,尤其对自己不喜欢的短跑、跳高等田径项目出现反抗情绪。此外,学生对体育课和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同,不愿参加田径运动。教师自身修养不够,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调,违背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规律,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和乐趣,产生反感情绪。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素质水平和性格差异等不够了解,不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上课时安排运动量不合理,导致学生产生对立不满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1.3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田径教学项目的特殊性大多在室外进行,易受天气干扰,风吹日晒,冬冷夏热。下雪下雨甚至导致停课,很容易使学生情绪低落,长此以往,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社会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学校硬件设施不够齐全、完善,场地拥挤、各种器材设备缺乏,学生走进操场便感到单调、无趣,产生逆反心理。

2.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2.1教学内容的改变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求知欲旺盛,崇尚新事物,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增强等。抓住这些特点,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安排具有探知性、模仿性的田径教学内容,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努力做到简单化,将趣味化、生活化放到首位。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内容上要以游戏为主,游戏结合田径课程目标,这样才可以既满足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双重目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性格和身体素质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合理利用教学设施,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中学生阶段适合以大肌群为主要运动肌群且有节奏性的有氧运动,保证运动负荷的科学性。

2.2 教学方法的改变

学科交叉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诱发学习积极性。适时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和对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提问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让学习成绩好的或者对于爱好田径的同学有表现机会,增加学生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的多样化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可以欣赏雕塑图片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在田径教学休息期间穿插励志体育故事。

2.3 加强学校领导重视,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中学教育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侧重点,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田径运动就显得不是很重要。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首先要本着对学生体质负责的态度,认清田径教学的重要性,重视田径的教学,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应该明白体育成绩对他们学业上的影响。

2.4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熟悉学校的环境、场地、器械,提前备课做好准备。在课前与项目相适应的场地上,器械的布置井然有序,合理得当。其次,教师应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和个人魅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平时要注重与学生和谐相处,多鼓励,多关心,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和学生产生正面冲突。此外还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变化。

2.5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在体育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田径对自身素质发展和形体塑造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田径自身的枯燥性,并借此锻炼自身的耐心、毅力等优秀的心理素质。学生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合老师的教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开展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小结

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这对于我们进行田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56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

[3]索里JM,特尔福德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7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6

[5]曹波.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6: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

一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就是作文。当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作文的题材和要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其正处在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前期,对这一项的适应力较差,加上缺乏对周围事物能动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也缺乏语言描述和表达能力,因此,在作文时往往是小学生作文的继续——完全是一种直叙的手法。简单、呆板、内容干瘪,层次条理不清,词汇量少等。对命题特别是半命题作文无从下手,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他们的一个共同感觉就是作文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作文时存在着对事物的认识、概括描述、语言表达、词汇运用等方面的障碍。若不设法积极消除这些障碍,这对打好作文基础,提高写作能力是极为不利的。那么怎样克服以至消除初一学生大作文障碍?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初中与小学对作文的要求不同。

小学高年级作文,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一个命题或一件事、一个人、某个场景进行直接叙述,只要把句子写通顺,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不大强调语言大锤炼及其方式的练习。进入初中后,除了把作文内容表述清楚外,还要求语言流畅、准确,有一定的概括性。虽然这种要求是最基本的,但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把小学期间学到的作文知识和经验与老师的新要求融会贯通,运用到现在的作文中来。作文往往表达不畅,词不达意,常为一层意思、一句话而“卡壳”,产生了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

二、初一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概括描述的能力还比较差

当就一个题目动笔时,常常只从题目的字面含义入手,很少考察题目的内涵,也不会从以往的知识经验或对一件事、一个人或其他作文对象的分析中概括出作文的主体。经常是一动笔,就像记流水帐一样,使文章单薄、干瘪,这是与观察、概括、描述方面的障碍分不开的。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能力训练问题,也是生理和心理是否成熟的问题。在他们还未达到成熟的这一时期,产生这样的障碍显然是正常的。但这看似正常的现象,却对初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潜藏着巨大的障碍。

三、初一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词汇的运用还不具备选择、优化的意识。

他们在小学时缺乏对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认识,只是机械地组织词语、照抄、照搬,像用给定的词造句一样,表达方式简单。升入初一后,面对新的要求不知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如何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产生了表达和词语运用方面的障碍。

以上三方面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作文的影响,可以从我班学生作文中明显看出。有一次作文题目是半命题《我真不理解——》。有位同学写了一件不理解妈妈溺爱自己的事,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有一次,我看见盆里有脏衣服,于是我想起妈妈一天上班累得很,回到家里要干家务事。我于是把衣服洗了,凉在铁丝上,看到干干净净的衣服好像吃了蜜一样甜。妈妈回来看见凉在铁丝上的衣服,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了我一顿,我委屈的大哭了一场。直到今天,妈妈还是那样,什么家务都不让我干。妈妈,我真不理解您的心情。”

这段文字读起来显得较粗糙,缺少必要的描写,表达手法过于直接,词汇量少,写得呆板、干瘪。没能把自己帮妈妈洗衣服的情景、动作和洗衣服时的心情及妈妈看到洗干净的衣服并责备自己时的表情动作写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位同学存在上述几个方面的障碍。

如何帮助学生消除上述几个方面的障碍,通过对产生这些障碍因素的分析,我是从下面几种做法入手的。

一、从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入手。

说是写的基础,只有能够流利地比较准确地叙述一件事,一个场景或某个特定人物的某些特征,才有可能较好地把它写出来。所谓口随心走,笔随口走,说的就是说与写的关系。因此语言能力——也就是说的能力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基础之一。我采取了每周一话题的口头作文形式,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开始时,先给学生一个热门话题,讲解一下围绕话题作文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列出提纲,给一周的时间作准备,每周固定一节课的时间请学生轮流口述作文内容。没机会说的同学作记录并补充,修改后作口头评讲。待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口头作文要领后,再利用早读或课前几分钟当堂命题,限定时间口头作文要领后。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说写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我认为:进行口头作文,对克服他们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生仿照、临写作文。

练习作文跟练习书法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书法练习中,首先是描红,然后临帖,再是脱帖,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初一学生练习作文也应像练习书法那样应从仿照、临写入手。我选择了教科书第一单元中的范文“自我介绍”作为学生开学第一篇作文的样本。先给学生讲解、分析了这篇范文的选材、层次结构等,教学生去抓住人物的特点,按照样本的篇章结构,仿写一篇“自我介绍”。如此仿写2-3篇后再给学生一篇范文,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出一个与范文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写出来,与范文比较,帮助学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命题作文,提出具体要求,教给学生篇章设计,选材要领,要其独立完成,使学生逐步掌握作文的基本技巧,消除了作文难写的心理,对克服学生写作文时在观察、描述概括方面的障碍有很大帮助。

三、在授课中,教学生方法。

通过课文学习,教学生重点掌握课文的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描写技巧,关键词语及其运用等。同时,结合课文,指定课外读物,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找出有特色的词、句,领会涵义,并摘录下来,定期检查;要求他们把摘录的词、句尽可能多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这样不仅积累了词、句,还练习了词、句的运用,对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和词语运用方面的障碍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合实际命题或半命题作文。

对初一学生来说,拟定合适的作文题目很重要,这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应尽可能选择其熟悉的人或事命题,内容要贴近学习和生活。在初一的第二学期,我给学生出了《我多么想——》这样一个半命题的题目。这个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要求,易于理解。学生从我入手,抒发内心的渴望,选材的角度很大。有的学生因家庭居住条件差,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有的同学因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自己,想有一把戒尺来约束自己;有的同学感到学习负担太重,想有一个能减轻负担的乐园等等,这些都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以可以尽情发挥。同学们觉得这样的题目有材料,有写头,从而调动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拟定恰当的作文题目很重要。一旦题目确定下来就要教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确定写什么?如何写?引导学生从积极有意义的方面选材,将自己的经验或感觉写出来。

篇7:消除心里障碍最有效的方法

催眠疗法:精神分析师将你催眠,挖掘你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

情景治疗:让你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精神分析师会不断地鼓励你面对这种场面,让你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认知疗法: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医生不断地告诉你,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你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教你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药物疗法: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把”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引导他们把体育锻炼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体能动性。如在学习新动作时,教师可以告诉他们练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有助于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克服恐惧。

篇8: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策略与实践的论文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教学,逆反心理,消除策略

田径运动作为各种项目训练的基础, 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形体塑造和健康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中, 由于田径项目的特殊性, 枯燥乏味,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趣味性, 导致学生对于田径运动产生冷漠、反抗、拒绝等行逆反心理。

1. 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1 教学内容方法方面

中学的田径教学内容更多的围绕技术展开, 更多的是将竞技类项目生搬硬套进田径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中的方法多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内容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多年沿用旧教材, 内容不够新颖, 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田径运动形式单一教学程序化, 教学方法单调难以创新,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田径项目不感兴趣, 学习成绩、性别差异等也是造成对田径不感兴趣的原因, 丧失对田径教学学习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 学生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习的客体, 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纪律观点淡薄, 造成懒散的精神状态, 从而对体育兴趣低落, 尤其对自己不喜欢的短跑、跳高等田径项目出现反抗情绪。此外, 学生对体育课和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同, 不愿参加田径运动。教师自身修养不够, 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内容单调, 违背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规律, 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和乐趣, 产生反感情绪。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素质水平和性格差异等不够了解, 不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 上课时安排运动量不合理, 导致学生产生对立不满情绪, 形成逆反心理。

1.3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 由于田径教学项目的特殊性大多在室外进行, 易受天气干扰, 风吹日晒, 冬冷夏热。下雪下雨甚至导致停课, 很容易使学生情绪低落, 长此以往, 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社会环境,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 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硬件设施不够齐全、完善, 场地拥挤、各种器材设备缺乏, 学生走进操场便感到单调、无趣, 产生逆反心理。

2.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2.1 教学内容的改变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求知欲旺盛, 崇尚新事物, 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增强等。抓住这些特点, 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安排具有探知性、模仿性的田径教学内容,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 努力做到简单化, 将趣味化、生活化放到首位。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内容上要以游戏为主, 游戏结合田径课程目标, 这样才可以既满足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双重目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性格和身体素质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 合理利用教学设施,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中学生阶段适合以大肌群为主要运动肌群且有节奏性的有氧运动, 保证运动负荷的科学性。

2.2 教学方法的改变

学科交叉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诱发学习积极性。适时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和对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提问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让学习成绩好的或者对于爱好田径的同学有表现机会, 增加学生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的多样化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可以欣赏雕塑图片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在田径教学休息期间穿插励志体育故事。

2.3 加强学校领导重视, 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 中学教育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侧重点, 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 田径运动就显得不是很重要。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 首先要本着对学生体质负责的态度, 认清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重视田径的教学, 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 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明白体育成绩对他们学业上的影响。

2.4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首先,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熟悉学校的环境、场地、器械, 提前备课做好准备。在课前与项目相适应的场地上, 器械的布置井然有序, 合理得当。其次, 教师应提高教学能力, 提高个人修养和个人魅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平时要注重与学生和谐相处, 多鼓励, 多关心, 要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避免和学生产生正面冲突。此外还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变化。

2.5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客体,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 在体育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田径对自身素质发展和形体塑造的重要性, 并且认识到田径自身的枯燥性, 并借此锻炼自身的耐心、毅力等优秀的心理素质。学生在田径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合老师的教学,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开展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小结

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心理, 这对于我们进行田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56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51

[3]索里JM, 特尔福德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57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36

[5]曹波.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4

篇9:大学英语听力障碍调查与消除策略

【摘 要】 英语听力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大多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弱项。通过解读听力理解涉及因素,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并分析学生在大学英语听力中语言知识、策略使用和心理影响等方面存在的20项障碍,从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障碍;策略

A Study on Removing the Obstacles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LEE Lanjie1, TIAN Hongning1, ZHANG Cuiping1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25, China)

【Abstract】English listening, which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n students study, work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is most college students weakness in English learning.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elements concerned wit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n pinpoint 20 obstacles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and knowledge,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y.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teachers to remove the obstacle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obstacle;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2

引言:

听力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语言交流的关键组成。学者刘润清认为,听是英语学习中一项重要语言技能,不仅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还有助于培养说和读等技能,是“避免‘聋子英语的唯一手段。”[1]教育部2007年发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2]反观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现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调查,找出并分析学生在英语听力中存在的障碍,从教与学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1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障碍分析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涉及语言、认知、社会文化知识、心理等多个方面。Brown.H.(2002)[3]将听力理解所涉及的因素总结为:(1)识别单词,能够将单词的语音与其词意相联系;(2)理解单词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能够识别句中的主语和谓语;(3)理解句子在其紧邻上下文和整个篇章结构中的地位;(4)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篇章:根据语境提供的知识和背景知识理解篇章和推断篇章中隐含的人际、时空、因果等关系理解篇章;(5)对于较长篇章,至少听出其大意;对于较短篇章,尽量多地记下其重要信息点。

Brown对于听力理解从单词到篇章总结较为全面,但从语言和背景知识分析,考虑到中国学生进行英语听力测试,还有两个方面,即做题策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笔者在教学经验和与学生访谈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从语言知识、做题策略和心理影响三个方面总结了学生在英语听力时遇到的共20条障碍,并对所教2012级通信工程和土木工程共13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经常”遇到前面对应障碍的比例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语言知识障碍不仅占所列所有障碍的一半以上,而且问题突出,尤其是第3,5,7,10条障碍。做题策略障碍中,除了第13条影响学生范围比较广(87.0%)外,其它障碍不是特别普遍。心理影响障碍比较集中,主要是缺乏信心和焦虑在学生中比较普遍。下面分析出现障碍的原因。

1.1语言知识障碍

按照Brown的总结,语言障碍是指听力过程中识别理解单词、句子和篇章时遇到的障碍。因为中国学生记忆单词时偏重拼写和意思,忽略读音,导致不熟悉单词的读音或者读音不正规,听时不能快速正确地将单词与其词意及语境联系。其次,学生对单词与单词的连读、略读、弱读、爆破等不熟悉。比如听力材料中的“live in a way”被误以为“living away”。如果学生语法知识比较完备,根据上下文“…try to live in a way that does…”,可以避免这种错误。最后,理解篇章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无法根据语境提供的线索和背景知识理解篇章和推断其中隐含的人际、时空、因果关系。

1.2做题策略障碍

做题策略障碍指学生测试时没有使用或者使用不当策略而影响做题效果的现象。比如,因为学生过于关注每个单词的意思,听到不懂或者反应不过来的词就想弄明白,以致漏掉后续的内容。另外有学生以为自己听懂了大部分听力材料,忽略了内容主旨,导致做题效果不理想。还有学生虽听清楚了材料内容,因未及时做笔记或标记,做题时已忘记或记混了前面的内容。

1.3心理障碍

学生焦虑自卑等负面心理会影响其大脑认知功能、注意力集中程度、记忆保持时间和信息加工效率,造成其进行英语听力时的心理障碍。一些省份高考英语不考听力,或中学教师不注重听力训练,这些省份的学生上大学英语听力课时就可能缺乏自信,甚至产生焦虑。由于听力提高缓慢,不能立竿见影,有些学生对听力产生畏惧心理,听力效果更加不理想,做题成功率低,加重其自卑、焦虑等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2 消除听力障碍的对策

消除听力障碍仅仅依靠学生是不够的,因为大多数学生课下没有自觉练习听力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在听力课上采取如下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2.1纠正发音,夯实基础,扩展知识

正确的发音是提高学生听音辨音能力的基础。应有意识校正学生不准确音标和单词读音,可以推荐较好的语音教程让他们学习模仿;在分析材料文本时,可以讲解有难度的长句复杂句,总结某些连接词的暗含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可以有意识找一些与英美国家文化历史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材料扩展学生视野。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课下扩大阅读面,累积文化背景知识。

2.2传授技巧,练习策略,培养习惯

第一,听前预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听前浏览答案的选项,根据已有信息推测材料主题和相关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听力时的针对性。第二,听中捕获关键信息、做笔记。引导学生放弃听懂每个词每句话的预期,而是根据之前的预测,有选择地听,抓住文章大意和重点内容,同时使用速记或在试卷上标记。第三,培养听写的习惯。开始练习听写句子,然后是句群和段落,可以提高学生的短期记忆意识和能力,强化速记技巧。

2.3增强趣味,培养信心,克服焦虑

除了选择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材料扩充学生知识面,还应该注意材料的趣味性,这些能激起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材料,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并加之以积极的反馈来培养学生对自己英语听力的信心。最后,平时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心理引导,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逐步打消学生的焦虑感。

3 小结

听力技能的习得离不开经常的练习。除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以外,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泛听,这样才能将英语听力中的障碍彻底清扫。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歌曲、综艺节目、名人演讲等,还可以指导他们模仿甚至背诵英语美文,寓学于乐,最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6-2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Brown, H. 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洪俊彬.听力过程与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7(3):269.

[5]吴秀芳.大学生外语听力缺陷归因调查及多模化教学策略构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1):139-143.

[6]刘凌玲.对全国四省大、中学生英语听力学习障碍的调查报告[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112-ll6.

上一篇:钱学森实验班下一篇:简历中的自我评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