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2024-07-31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共8篇)

篇1:《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

读后我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不知所向。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

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篇2:《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

读后我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不知所向。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

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

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

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

通州四中 李晓明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

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文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

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 1

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

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

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这是从教师的生存必需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 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吗,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着蜂蜜的《圣经》,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能历经磨难而

不垮,处身包围而不败,与热爱读书至关重要。是经典滋养了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犹太伟人,成就了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国度。俄罗斯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时手拿书刊,可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不够5册,这就是现状。如果教师还不喜欢读书,或读下乘之作,则何益之有?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想这好书就应该是经典。

那么什么是经典?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

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经典无国界: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

第三 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

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

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有句古话叫作“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只能算得上是传话筒录音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做报告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句话,而有的人做报告,对于我们的耳朵和神经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只会“把别人的东西罗列了一下”而已,由于

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显得死气沉沉,没有色彩。假期中我们听了几十场报告,这种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了我们的参与和酝酿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深深地启发和激励着我,坚

篇3: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身上有情:幸福的教师身上的情常常表现为:“别让我为了学生懵懂或前学后忘而伤心痛苦,让我比做母亲的更为慈爱,像母亲一般爱护那些不是我亲生的小孩……给我深度,让我每天教学时避免烦琐平淡,让我在工作时,抛开个人物质的追求和世俗的苦恼,让我的手在惩罚时变得轻巧,在爱护时更加温柔……”(智利著名女诗人米斯特拉尔语)在教育引领班级学生前进的过程中,幸福的教师都会以海洋般深沉宽广的爱去拥抱每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洗礼中长成大树,长成栋梁,并且懂得以爱去回报社会,回报生活。

手中有书:幸福的教师都明白,只有多读书方可重新认识自己,保持头脑的清晰,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读书会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会让工作永葆活力,会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心灵永远保持纯净,宁静,浪漫,激情……幸福的教师都会热爱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永远不会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会坐进书房才阅读,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会有用才阅读,因为他们清楚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会嫌自己读得太晚,因为他们深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眼里有事:一个幸福的教师是一个有眼力的人,能够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到问题,能够从别人看不到事情的地方发现事情。所谓眼中有事,这事是什么?是课堂中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是操场上学生生命的张扬,是寝室中学生生活的多姿多彩,是食堂里学生身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是大自然中长大的一草一木,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幸福的教师在工作中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跟进。可以说,幸福的教师个个眼中有物、眼中有事、眼中有人、眼中有活,并且能够做到用眼睛表达,用眼睛说话,随时发现学生与家长欲言又止的问题,提前看到学生与家长的下一步要求、打算,把问题解决在学生与家长提出要求之前。

工作有心:幸福的教师的“心”表现为有一颗认真细致的心。一个优秀的教师工作有心表现在:把事情做透。这个事包括工作和休息。上班时投入,高效;下班时放下,放松。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心还表现在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这是因为学生的成长如蛇蜕皮似地一次次挣扎,教师要帮他们完成这一次次的成长,彼此必然会有摩擦、冲突,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学生就会经常失去学习、进步甚至活下去的信心。所以一个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时,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欣赏者。

篇4: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在记者面前,郭涵校长是一个性鲜明、内涵丰富、高雅气质的长者。她话语质朴、简明、从容、平和又极富感召力,如一股春风随意地从你的身边拂过,使人有一种陶醉和忘我的舒畅。她喜欢看书,擅于学习,并涉猎很多领域;她对历史废墟情有独钟,对事物保持着敏感,充满激情,如果说这种敏感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那么她的激情则来自于梦想和使命。

学校是追求真善美的芳草地

提起郭涵,可以说她人生的幸福起点就在一零一中学,她曾是一零一的一名中学生。1999年至今,郭涵担任一零一中学校长,现在还兼任党总支书记。

郭涵在公开场合进入人们的视野始于奥运会火炬传递,可以说这是郭涵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人们还记得,2008年8月8日中午12时40分,奥运火炬传递进入北京一零一中学校园。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传递第一棒,北京大学时任校长许智宏传递最后一棒,共8名火炬手在一零一中学校园内完成350米距离的圣火传递。然后,奥运圣火火种从这里走向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

教育是精神的薪火传递,郭涵传递的正是诞生于生命又高于生命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并以之来指导、培育新生命的成长。

在郭涵看来,教育是为了人们的幸福。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教育应该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和指导。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求真、向善、爱美和健体,而求真的科学素养、向善的人文精神、爱美的艺术情怀和健康的体魄,让学生的人生充满幸福。同时,老师的人生和职业也应该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郭涵的心目中,学校是培养人精神气质和文化向往的地方,是师生追求真善美的芳草地。理想的学校要有厚重的传统,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包括严谨开放的校风,渊博、敬业、富有爱心的老师,有远见而敢于担当责任的校长等等。

理想学校进行的教育则是为了人的幸福。郭涵说:“学校一定是要继承传统的,一定是与时俱进的,一定要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从学校的名字‘一零一’你就可以看出来,它是永不自满的,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都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一零一中学基本的办学理念。”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既要能做精英和领袖,也要能做普通人。现在的很多小孩不愿意做普通人。有时候社会上常用学生所读书的那个学校定位学生的水平,如果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学生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郭涵总结说。

当校长要做好三件事

郭涵说:“一个校长必须有担当的意识,有坚守的意识,更要有实际的行动,有奉献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行动。”

她认为,做校长很重要的是决策作用和推动作用。在具体的办学策略上,郭涵认为校长首先要给老师们指明一个大的方向,重点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做什么。一件事情来了,你做不做?比如奥运会来了,青年营来了,你接不接?新课程改革来了,你采取什么态度呢?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谁来做。为了做好这件事,你得找到这么一个团队,你自己单枪匹马,肯定是不行的,得有一个团队跟你一块做。

第三,怎么做。首先要制定标准,比如说关于新课改革我们的标准就是一定要在北京市领先,在高中三年多课改中我们争取了自主排课、自主会考的机会,老师们非常努力,很投入,做了许多改革与创新的工作并且收到了很多好的效果。最后,获得了“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大的方向一定,剩下的事情就是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去做了。”由于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郭涵做起校长来似乎显得不是那么艰。

郭涵很坦然的说,“十二年的校长经历告诉我,管理很多时候就是妥协和平衡,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妥协和平衡,我觉得我也学会了。因为有的时候你要坚持一个东西,可能一部分人说你好,但另外一部分人也许非常反对。但只要这个事情能够得以推动和推进,你这个位置就是需要这件事情能够做下去。我现在总觉得永远做得不够,虽然遇到阻力也要坚持下去,这样,会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工作上郭涵坚持全面育人的理念,她说:“作为校长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东西,你就不会去推进,这是不行的。比如我喜欢听音乐,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特长,但是我喜欢听,这样我就会很支持我们学校乐团的发展;我很喜欢体育,也没有什么这方面的特长,就是爱好看打篮球什么的,我感到体育就是生命中的阳光,所以我就会很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我就觉得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很重要。我觉得一个校长的爱好很重要,而且最好有着广泛的爱好。只要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东西,作为校长,都要力求做好。”

强调读书、眼界和境界

采访中,郭涵多次谈到读书,而且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体验,这无疑是一个校长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正是因为博览群书,使得郭涵对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她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校的全员读书,其意义都不言自明。它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文化需求,因而是一种教育使命。”郭涵认为,书读得多了,可以有效构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开阔其眼界,提升其境界,而这种综合能力、眼界和境界非常重要,其中境界尤为重要,对学校建设很有帮助。

郭涵所说的“全员”,指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这三个群体。她一直认为,作为学校干部,尤其是校长,不但要读书,而且读书要“杂”,这是一种文化向往,文化向往具有很强的精神穿透力和辐射力。

郭涵喜欢读书,而且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教育类的书,她当校长以后反而读得不多,当然,经典的教育书籍除外。这与她当校长之前担任海淀区教科所所长的经历有关,因为有了一定“教育文化”的积淀。她读名人传记,读企业家的书,读哲学家的书,读政治家的书,读文学的书,甚至还读一点宗教,乃至《中国企业家》杂志、《三联生活周刊》、《世界博览》,乃至《译林》等杂志都在她的阅读视野之内。读这些书,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实现了郭涵管理能力的“迁移”和升华,也就是所谓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除了自己读书,郭涵还向一零一中学的干部推荐过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赢》、美国托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和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等等。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曾经赠郭涵一本《觅渡》,她被书中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所感动。

目前,一零一中学的干部们在行政会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已经成了一零一中学行政会的“固定栏目”。每位干部用时20分钟,既可以谈读书的体会,也可以谈阅读重要报刊文章的体会。

这种干部读书的“固定栏目”使得一零一中学的干部之间可以有效开展阅读与分享,他们在各抒己见中,有效地扩大干部的“阅读效应”,对老师和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篇5:《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是教育者应该读的好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篇6:《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觉做一名教师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那就更难了。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作为教师 “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做拥有幸福感的教师》一书,文中这样说道。说到幸福,很可能许多人都会不屑一顾:当今社会,大家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忙忙碌碌,哪有时间体会什么是幸福生活?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许多人更多追求的是结果,反而把过程的美丽忽视了:家长为了追求孩子未来考上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置孩子的成长过程于不顾,课本、试题,试题、课本,多看一点闲书都说孩子是不务正业;上课、下课,再上课、再下课,孩子们天天在赶场子上课,一旦打个篮球或踢个足球,家长们甚至包括有的老师都用怪异的眼光注视着这个“没正事”的孩子,吓得孩子赶紧抛下手中玩物,端起书本;老师呢,盯着孩子们一举一动,自认为极其负责,殊不知早被孩子们在背后成为“老警察”了…… 想想我们可爱的老师和家长们,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很多,为什么非要盯住几个缺点不放,你不开心,孩子也不开心;身边的风景很是令人陶醉,为什么偏偏盯住那一处不美的地方呢?所以拥有幸福感,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静心想想,每个人这一生都要走很长一段路,一路走来,你在意的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是更在意你是否到达的目的地?同样是爬山,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一步一步慢慢攀登,有的人则喜欢乘坐缆车?选择的路径不同,沿路看的风光自然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种幸福感,关键是在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你更在意的是什么……

每每走在上班的路上,遇到教过或正在教的学生同我问好或是家长们同我打招呼,心中便扬起一种幸福的感觉!或许,今天我为孩子们做的还很少很少,然而,只要我心中有爱,我便想把这份幸福感传送个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果我们都能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一项终身事业来做,去寻求价值和理想,去寻求快乐和幸福。让自己的才华在教书育人中得到充分发挥展示,那么我们一定会幸福。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2

幸福是什么?很难有准确地定义。其实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自己来衡量的。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好。十年前,我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体验我的老师那种幸福。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努力去做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才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要有表率作用,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识,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以德修身﹑率先垂范。做一名无愧于“春蚕”、“蜡烛”美喻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美丽的青春和腾飞的事业投入实际的工作中去!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3

20xx年元旦来临之际,校长送给了我们大家的新年礼物——陶继新编著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继新老师的灿烂而纯净的笑容,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顿时就有种想快速读完这本书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陶继新老师字里行间流落着从容淡定,平易亲切;包含着慷慨大气、恢宏深刻的思想。陶老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操,这种情系教育心怀天下的情怀,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不竭的动力。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把读书当作终身学习的任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专业书、读文学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自己积蓄能量。第二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要正确的看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荣辱得失要看得淡一些。要对自己保持一种期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自己自然成熟、自然绽放,不要浮躁,不要催熟。对安排的一些工作任务要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不牢骚、不埋怨、不怨天尤人,那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修养的一种磨砺。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把这习惯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必有收获。要养成买书读书的习惯,养成写反思写体会的习惯,养成写博客和交流的习惯。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师专家学习、向社会这个大百科全书学习。只有耐得住、守得住、挺得住,在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个性蓝天。

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快乐心情,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幸福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种感受。

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与书为伴,向着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努力,但愿我们的老师能在理智与激情中工作,在激情中创造我们的幸福之路!用阳光心态享受教育,享受生活!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4

多读书,勤读书。谁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但我们往往工作中读书却少了些!在读过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后。真的得到了启发和马上去读书充电增加知识储备的热情。本书中深克并很自然的表达出读书给予我们的,和不读书我们得不到的。特别是读书的走向取法乎上一讲,让我有着有舍有得的看法和品味。

是的,读一天书容易,读一本经典名著也不难,每天坚持读就艰难了。或许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有时我们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说:我备课批改作业要花很多的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看书,下班回去要做家务辅导孩子等,这不是你不读书的理由。课备不好,课也就教不好,如此下去的结果,将是一种恶性循环!越是读书少,备课所需的时间越多,而且课也就越教不好。因为没有文化积淀!相反,你看的有益书越多,你积累的知识也就越多,备起课来就会得心应手,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会如汩汩的泉水,上课时你会妙语如珠,旁征博引,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正如陶继新老师所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此时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5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美术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本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如今生本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展开着,如今的生本教育模式与理念实际上在美术课中早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先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美术课中的主要环节: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一般美术课的设计环节为:

—、创设情境。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一开始,要通过聆听音乐或是挂作品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课的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这不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有了很好的感受本课的机会,为讲好课做好了铺垫。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可以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创作意图。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大胆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自我发挥到极致的过程,这一段时间需要给学生放松的环境,让孩子们自己合作解决问题,聆听音乐,在优美放松的音乐中去完成作品,这段时间教师尽量参与度要少,体现孩子的创作特点。

四、展示欣赏。美术课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评价的环节,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最后补充。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扩展延伸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使美术与思想品德、人文学科综合在一起。既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又最大限度地获得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小结能够让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咱们再从生本教育的一面来看:生本教育主张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生本教育的教学观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 、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情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比之下,美术的课堂其实早就运用着生本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这正是学生们为什么喜欢美术课,而有些厌烦语文、数学等科目。相信在生本教育倡导的今天,美术的课堂将会更加的活跃、更加的灿烂无比。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6

我有幸拜读了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感触颇多。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一张灿烂而纯净的笑容,霎时便有了独到幸福的感觉,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真正走进了一个高尚的灵魂,字里行间流落着从容淡定,破你故意亲近;包含着慷慨大器、恢弘深刻的思想。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警言箴语,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哪里?是来源于自身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成功,还是来源于教育智慧?面对现在的孩子,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需要教师在精神和心灵上与之沟通、交流,让学生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拥有健全的人格。

篇7: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1

炎炎夏日,以书为伴,获得内心的一片清凉。这个假期与薛法根老师结缘,源于他的一本书《做一个大写的教师》,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其次是书中内容,进而越读越想读。薛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此书读起来甚是有趣,书中的一些观点亦引发我的思考。回顾我七载有余的教学生涯,真是有些相逢恨晚。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各位同行共享。

从小我们都在背诵《论语》中的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时候都懂的道理,却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忘却了。有人说我们常常只顾低头赶路,却往往忘记抬头看看沿路的风景,回顾我过去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总是奔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路上,而忘记把每一堂课都变成最精彩的一课。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我们是否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学生学语文?我们都教过《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至于为什么教,往往莫衷一是。有人为识字学词而教,指向语文知识;有人为教学生练习朗读叙述语言和角色语言而教,目的在于语文技能;也有人为了教学生认识狐狸的狡诈,乌鸦的爱慕虚荣,指向思想内容。而今,我受薛老师启发,如果我再一次教这篇课文,我会把课堂聚焦在狐狸对乌鸦的“循循善诱”上,教学生学习“如何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识别交际对象,采取正确策略,谁可与之循循善诱,谁不可与之循循善诱。若是智商更胜一筹的狼,循循善诱的计划就只能胎死腹中了”。我想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仅交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他们懂得用“循循善诱”与人交际的生活智慧,实质上已经指向了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了。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其基本表现就是我们语文课上关注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言语智能是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内在的人文素养、精神底色。想要在语文课堂上为言语智能而教,就要转变我们的教学思维。教学生一篇课文,不能止步于学生明白“课文讲了什么”,还要琢磨课文中“是如何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我会如何说”,如果长久以往,学生一定会获得一种言说的方法、能力与智慧,这就是言语智能。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而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唤醒并促进智慧潜能充分而自由地生长。对语文老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现、唤醒并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言语智能就如我们常说的语感、直觉一般,这种语感和直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千万次的倾听揣摩中反复锤炼与打磨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于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中习惯对言语材料和语言形式的自觉关注。当然,言语智能植根于学生识字学习,必须重视每堂课字词量的积累,也必须重视每篇课文特有的表达形式。要做到以上第二点,就必须教师在研读教材、深挖教材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内容,透过内容看到背后的形式,以及形式背后的结构,才能上有特色的的语文课,做到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言语智能,应该会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清晰起来。

正如薛老师所说,从“讲语文”到“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而从“教语文”到“育智能”,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为言语智能而教,是语文教学的时代召唤!做言语智能的责任担当者,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2

冲着案例教师思维方式两个关键词,我借阅了王晓春老师编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一书。以案例讨论问题的形式来承载教育思想,想来应该比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有趣味多了,而教师思维方式一词也隐隐的让我有些期待。这两年,面对学生群体的日趋个性化,工作在教学一线,担任着班主任的我有时真觉得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新生代的孩子了。

翻开目录,好多话题我们都很熟稔,好多做法我们都是奉行了多年。如今看来,不至于全然舍弃,却也实实在在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复杂性,诚然不是能听风就是雨的,教无定法,不是吗?

1、迷信说教

书中言:迷信说教,迷信嘴皮子功夫,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界的流行思路。很多语言已经形成了套路,自动化了,教师只要一张口,那些东西就会沿着固定的河道奔腾而下,学生都快把这些说辞背下来了。

诚然,要说现在的学生,写保证书,写认错书时,多半思如泉涌,格式规范,随手拈来。作为中学教师,越来越觉得语言教育的无力感了。

结语:教育的关键是体验,亲身的体验。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而不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要知道,孩子主要是在行动中,而不是在言论中成长的。

2、不妥协主义

书中言:大批家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不带妥协的。攻不上去怎么办?宁可败退,也不主动撤退。失败了还不承认,也不接受教训,下次继续搞不妥协主义。但这种冲冲冲的办法往往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的让步,处处哄着孩子。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败退,不是撤退。

这两年,敢于直言不讳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惟命是从的学生少了。铃声响了,你想拖堂几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会有学生当面抗议,提醒你下课铃已经响了。学生上课看课外书,你想没收,会有学生质问,我的书,你凭什么没收。面对做出这样抗争的孩子,硬顶根本不管用,可一味退让,也无疑不利于班级建设。

结语:教与学这一活动,是通过无数的冲突与妥协才得以实现的,它绝不是作为理想环境中的纯粹的过程展开的。教师要懂得妥协的艺术,做一个聪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线,而且知道何时反击。当然,妥协是有原则的,底线不能突破。

书中还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和王老师鞭辟入里的分析,不做赘述。诚如王老师所说,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醒每位教育者解剖自己,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拿来主义。但愿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做一个敢于反思自己教育思维的老师,而不是一味的复制他人思维方式的老师。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3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我用闲暇时间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这本书就像我手边的这杯淡茶,每读完一篇或者一个章节,我都清晰地感到在我心里散发着醍醐般的清香。

教师职业的路上风雨兼程,我们在奉献牺牲自己的同时,更需要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灿烂起来,丰实起来,精彩起来。人生的路上如同过隙的白驹,惊鸿一瞥间,一个人从出生躺在母亲枕边的嗷嗷待哺到晚年病床枕边离开这个世界,短短一生,昭示我们应该时时坚守自我梦想之心、完善自我提升修养之心,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如同我,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新时代合格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这块我一生耕耘的天空里飞得更好更踏实更高远呢?

我思考关于教师工作的负重,其实多干点工作没什么,不要抱怨;其实每天多些时间思考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不要懒惰;其实多一些人生的挫折也没什么,不要退缩。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有过失意、迷茫、痛苦、失败,这些其实都没什么,这些经历只能砥砺我在工作中的脚步走得更稳一些、更好一些、更正一些,正因为我负重了比别人更多的人生历练,我才可能跌倒得比别人少一些啊。

我思考关于和学生的换位,我知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参加工作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换位思考,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审视学生所学习的空间,才能善待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做事做人多替学生着想,不自以为是,学会尊重学生,不强求、不怠慢、不干涉,勇于担责。只有这样才能不作茧自缚、固步自封。

我思考人生命的长短,生命有长短,岁月无定数,日子一天天在重复着,人生全部的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了。时间无尽无休,生命前赴后继,是这样的道理啊!如此,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我思考活着的方向,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一句话,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我到现在没有完全理解这个话的意思。我只记得人的快乐,其实是要经营好自己的长处,如果站错了位置,那对于人生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啊。只有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经营有声有色的人生。美国的富兰克林总统说的好: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那么,活在当下的我们重要的就是要经营好自己教师这个职业啊,教书育人这就是我们的长处!

没有经历过岁月无情的磨砺,就不会有创造幸福的力量;没有经历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就不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没有全心全意教学的思想,就弹奏不出学生心中永远的敬佩!

幸福这个词只有寥寥几十笔,几十秒钟就可以写完。但它深刻的含义,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细细体会。

在马克思的故居,有这样一句话:不求人生显赫,为了人类幸福。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职业的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4

难得独守一份静怡,拜读了薛法根老师的《做一个大写的教师》一书,如清风一缕,他的字带我阅读到一段颇具质感的教育人生。

薛老师在书中说:“作为语教师,面对学困生,面对教学中的难题,不应回避,而要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去解困、去解难。有了这样的.专业精神,才会在求解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构建起属于你自己的教育学,获得属于你的专业尊严!”我在薛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感受到一个语教师深邃而独特的思考,他总是在看似平易中寻得语的特有味道。我很高兴在众多节中,读到对儿童的呵护与潜心解读。这是一位语教师的人情怀中最闪光的地方,一个没有心怀童年世界的老师不能迸发出颇具灵感的教学体悟。

薛老师在书中提出“只教不懂,不教已懂的”,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倡“三不教”:学生不懂的不教,学生自己可以弄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可以不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向薛老师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疑难问题,再由师生共同梳理提取堂上学生合作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堂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学讲堂的新鲜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事,而不是三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薛老师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体验教学”的重要性,他说,没有经历,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成长。当然,薛老师提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主要的”、“好的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无言的老师”、“无限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教育不求快而求真,不求出名而求实效”、“教师在堂上允许学生犯错,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等教育思想都让我受益匪浅,他说,一个不曾把心放在高处的教师,看见的只能是满身的疲劳和满腹的牢骚。把你的心放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上,你的胸怀就会变得宽阔而高远,所有凡尘杂事,都会被悄悄滤去,留下的必定是满园的教育风景和无限的教育乐趣。我也要向薛老师学习,去追求更美丽的教育风景和更快乐的教育乐趣。

在薛老师的成长路上,我读到了一份执着,一份近乎痴迷的执着。在他一路前行的状态中,我越发感觉到一个教师的专业尊严不是自外部评价,而是自于内心的自我认同。我想,如能坚持,不久的将,我的教育人生定会灿烂无比。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5

《做一名大写的教师》是薛发根校长真性情的随笔,没有干枯无味的长篇大论,让人觉得“大写教师”遥不可及。他用清简、睿智、厚实、幽默的风格再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困惑和难题,表达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思考和见解,给人一种新鲜感,引人深思。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育处处需要慧心,大写的老师必定是个有心的、用心的老师。

一、用心才能看见“风景”

生活好似长流水,一旦你习惯了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用心的人,即使平凡无奇的日子,也能从中品咂出滋味,看到独有的风景。

在聆听名家的课时,我时常会感叹课堂实在精彩,但这课自己也上过,怎么我却上得那么平淡无奇呢?薛老师在书中告诉了我答案,名家课上的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实质上是除却繁杂之后艺术化的简约。授课者上起课来如鱼得水,听课者有所悟,拍手叫绝,都因教育者存乎一心。作为教师,先得践行初心,扎根讲台,在讲课讲学中立德树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航标灯,要用心育人。除此之外,还得独具匠心授知识,润物无声养习惯。薛老师在书中举了教学经典之作《狼和小羊》作为例子,没有思想,不会思考的老师可能会把经典教成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单纯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狼”和“小羊”,然后追问“狼是怎样的一头狼?羊是怎样的一头羊?”这样教与不教没有实质区别,学生难以获得一种进步感。若备课老师加入了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策划独具匠心的实践环节,抓住羊和狼的两次“争辩”,聚焦“争辩”,教学生学习“如何争辩”,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识别争辩的对象,谁可与之争辩,谁不可与之争辩。若是狼,则走为上策。学生不仅仅获得“争辩”的知识和技能,更获得人际交往的生活智慧。

二、惜心才能走进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特别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精神和意志,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一张独立行走的名片。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永远记住激励比指责重要,告诉孩子“你能行,我相信你,再试试。”当我们总认为要教给孩子什么一生有用的知识,孩子又不感兴趣时,不妨放下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观察和感受孩子,看看他们真实需要什么,让孩子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奇妙世界,在通往奇妙世界的路上,孩子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是孩子成长的航标。师生共舞,教育才会绽放不一样的烟火。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真是一本用意深远的书。追随名师的足迹,思考教育的真谛和专业成长的路径,静下心来,好好“磨功”,希望自己可以从平凡走向优秀。(姚柳芳)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6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7

最近就段时间我总是在读作者陶继新老师写的书名叫《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捧着此书,感觉很奇妙,初读时,兴奋无比,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灵魂的提升,越往下读心头越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挥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觉头脑中一片绿地铺展开去,绵延无尽。读后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一直在小范围内不无自负、自信的我,不知所向。

透过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岁月,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看来,现在的教育也曾强调以人为本。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才知自己思想多么浅薄,大谈以人为本的时候并不明了什么是人之本,怎样去以人为本。是啊,曾经提出的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灵魂幸福指数的帮助能有多少?只不过是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种近于反复训练的方式做了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于考试。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8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是薛法根老师所著的一本书,有缘走近薛法根老师,得益于一位亦师亦友的姐姐的推荐。《大学》里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浮躁的内心犹如这三伏天的太阳,炽热而躁动。欲有所得,必先静心。于是,我选择了阅读,读一本由名字吸引我的书,借以此事静心。然而,却收获匪浅。

做老师已经七年有余,然而我现在的工作依然是每天紧张忙碌,平庸肤浅。对于教育,我是热爱的。理想中的教育是闲适的,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一种自然,是摆脱了紧张忙碌后的一种恬静,是拒绝了平庸肤浅后的一种深刻。回首过去,想到自己刚入职时的初心,好像走得远了,常困于工作中的琐事,而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教育信条。我教的是语文,看到的却应该是孩子整个人生。阅读此书,回顾往昔,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人的创造力源于好奇,而孩子的天性是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知识于他们而言就是新奇的事物,了解新奇事物的唯一途径是学习。从教以来,我始终认为我所遇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重要的。孔子说因材施教,我更愿意选择相信每一个孩子,肯定每一个孩子,除了知识,我更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唤醒学生心灵深处那个向善向上的本能,并不断激励他,使之成为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习于他们而言就是喜欢的事情了。

二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我们的工作中肯定都遇到过各种“问题学生”,他们身上总是有我们无法预测的“不完美”。对此,我们常常花费很多时间让这些孩子身上的“不完美”改变方向,向其他大多数人看齐。然而,看了薛老师的书,我在想这样做真的正确吗?教育本就是求同存异,顺应儿童的天性,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扼杀儿童的天性。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孩子感觉最好的,而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以为最好的。好的教育,一定会用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长大;一定会有足够的耐心,静等花开的声音;一定会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

篇8: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在我看来, 为人, 感到快乐方为成功的人生;为师, 感到幸福方为成功的教师。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那么, 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呢?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 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在我看来, 这“诗意”就是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而教师更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因为教师是人类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人类中的优秀分子组成的群体。

教师的幸福感绝不是乞丐似的无忧无虑, 那是一种麻木;绝不是流浪汉似的随遇而安的泰然安然, 那是一种无奈;也绝不是富豪似的挥金如土的纸醉金迷, 那充其量是一种皮囊之娱!

是的, 教师的幸福感远远高于那些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的享受。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是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心理满足感, 是对教育意义深刻认识的理性审美感, 是自身价值在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实现的精神自豪感——这是一种只有在事业的追求中才能感悟到的心灵愉悦与精神享受。

那么,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呢?

第一, 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是对教育的意义有着深刻认识的教师。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的, 我们自己虽然不是太阳, 却能够在学生的心里播撒知识的阳光、智慧的阳光!这让我想起了央视10套的一句广告词:“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成就未来。”

这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知识是靠谁来传授的呢?靠你——教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师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一生。对一个人来说, 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吗?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孩子是一切希望的所在。你改变了他们的孩子的命运, 你就是他们的上帝!能改变自己学生的命运, 能让他们的家庭充满希望, 你想想看, 这难道不光辉吗?难道不值得自豪吗?为此你不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幸福吗?

再扩而大之, 教师不是孤立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实际上是改变一代人、一个民族的命运, 教师是掌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人。有位名人曾说过:与其说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政府手里, 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在我看来, 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 应该说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美国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思这样说:“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 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类文明的火炬正是因为有了教师才得以一代一代地承传下来, 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才得以不断地推动和发展。由此看来, 教师不但光荣, 简直可以说伟大!

第二, 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是有梦想和事业追求的教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的时代, 一个独立的时代, 一个自由的时代, 一个浪漫的时代。但是, 个性的时代不是个体的时代, 独立的时代不是孤立的时代, 自由的时代不是自私的时代, 浪漫的时代不是散漫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 尤其需要有清醒的头脑, 坚守精神的家园, 坚持事业的追求。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 多少人迷失了方向, 失去了追求, 甚至丧失了良知。一个社会的所有人群都可以丧失良知和追求, 唯有教师不可以。原因很简单:你是影响下一代的人, 你是掌握民族未来的人!一群教师如果迷惘, 这个学校就非常可怕;一个民族的教师如果迷惘, 那么可怕的将是整个国家!

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曾说过:“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这难道不也是教师素质的一种折射吗?从某种意义上说, 今天我们有怎样素质的教师群体, 就意味着将来有怎样素质的国民。教育不是简单的教案、教法, 上课、辅导, 也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育应该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 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能够自信地面对明天, 对生活充满憧憬, 对生命充满热爱!而要使学生达到这样一个的高度, 我们教师自身难道不是首先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吗?

在赴江苏洋思中学考察时, 我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巴陵胜状水汤汤, 洞庭名楼月晃晃。千古范翁名句在, 而今谁人登岳阳?也曾写下过这样的一首名为《房子》的小诗:一套两套三套, 新房大房好房, 灵魂却找不到栖息的地方, 到处流浪!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就在事业之中, 除此而外, 无甚意义和价值可言。

教师应该是理想主义者, 应该是完美主义者, 追求完美, 追求卓越。教师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 没有事业上的理想, 是很可怕事情, 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三, 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必定是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

联想集团有一句广告词:“每一年, 每一天, 我们都在进步。”当第一次看到这句广告词时,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扪心自问:我在进步吗?每一天我都在进步吗?于是, 我暗下决心, 一定要不断地成长, 不断地进步, 不断地超越自我, 突破自我, 发展自我。

由此, 我也联想到我们的一线教师是否也在不断地进步? (说实在话, 我对此是很忧虑的。) 在与众多老师的接触过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 我们老师的“革命上进心”是很可怜的。在我看来, 教师最可怕的就是停滞不前, 与时不进, 故步自封, 思维僵化。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是否也在不断自我发展呢?就这个方面的一点感觉, 本人写了一篇小文章, 今天不揣浅陋, 读与大家听一听。

为树驻足

我与妻常常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散步。听人说散步必须达到一定的速度, 才能取得锻炼的效果。于是, 我们散步的时候总是步履匆匆, 就仿佛是去赶火车。有时遇到熟人, 也是老远地用手势打个招呼而已, 很少放慢脚步, 更不要说驻足了。

然而, 时常让我驻足的却是一棵树, 一棵大树, 一棵称得上伟大的白杨树!

…………

不知道为什么, 我常常将树与教师联系起来, 觉得教师就像树, 树就像教师。但是, 又觉得他们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树, 具有一种精神, 一种教师所不具备的精神 (这里绝对没有对教师不尊或者贬损教师的意思) !

树从一出生就开始成长, 不断地成长, 始终在成长。她抗拒着雷电的袭击, 抗拒着狂风的抽打, 忍受着烈日的炙烤, 忍受着干旱的煎熬;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从不畏惧, 从不妥协。一旦有一次小小雨水的沐浴和滋润, 她就抖落一身的风尘, 又开始成长了!树从一出生就开始成长, 树的一生都在成长, 都在不断地成长, 她成长了一生。

树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入泥土, 扎入大地, 伸展到东西南北、四面八方, 不断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 不断地积聚力量, 发展自己, 壮大自己, 争高直指, 奋发向上, 努力成长。树一直都在成长, 永远都在成长!成长是她生命的旋律, 成长是她生命的主题, 成长是她生命的真谛!

这使我常常自问:我们的生命之曲是否也在一直奏响着同样的旋律?为什么我们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停止成长了呢?停止了吸收“大地”“泥土”“空气”中的水分和养料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了呢?为什么我们早早地就将自己生命剩下的时间用来美化另外一种外壳, 使它成为丑陋的茧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树那样不断成长、永远在成长呢?

树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应该好好地向树学习。

如果生命是一棵树, 愿大家的生命之树每年都长出一个美丽的年轮!每一年都将她的内涵扩大到一个新的更大的圆!

第四, 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必定是坚持读书与思考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有一份精神宝藏, 那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不知道您现在是否还读书。我个人认为, 读书或者不读书, 都只需要一个理由, 那就是需要或者不需要, 此外无须再列出什么时间问题、条件问题等任何问题。

在这里我想请大家看一组数月之前我在网上看到图片——《贫穷挡不住渴望》。这些天来我一直不能淡忘图片中孩子们求学的情形, 一直不能淡忘图片中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 我的心一直被这组画面紧紧地攫住, 它使我自省, 也使我自警, 面对这些孩子, 我感到深深的愧怍。

大家看, 没有教室, 他们就在露天的院子里上课, 就在山前的土坡上上课;没有课桌, 他们就趴在自带的小木凳上上课, 就趴在低矮的石头上上课;连凳子也没有, 他们就站着上课!为了求知, 为了读书, 这些孩子们冒着严寒, 忍着饥饿……我忘不了升旗仪式上孩子们深情注视国旗的眼神, 那眼神充满着庄严、充满着神圣、充满着期盼。我想孩子们注望着升起的国旗, 也一定注望着祖国腾飞的明天和未来;伴随着国旗升起的一定也有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

相比他们, 我们一般都有优越的读书条件。但是扪心自问, 我们每天究竟有多少时间在读书?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

不必说什么飞速发展的学习化社会要求它的每个成员都要不断地学习, 也不必说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发展自我, 更不必说中国人一年的平均读书量仅仅是0.7本、韩国人是7本、日本人是40本、俄国人每5个家庭一套《普希金全集》的数据对比, 单说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读书怎么教书?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条件不用、有书不读, 岂不白白顶了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虚名?面对这些孩子, 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愧怍。

在这种愧怍的心理作用下, 我要求自己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 每天必须读一篇文章, 每周必须读一本杂志, 每个月必须写一篇文章。到现在一算, 嗨, 还真有十多篇文章见诸报纸或杂志呢。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习惯, 读书是一种需要, 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是一种超越, 读书是一种快乐。我想你如果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对自己的工作还怀有一种庄重而深刻的责任意识的话, 就不会在酒桌上、在应酬中、在云山雾罩的闲聊中任意挥霍比金子还要宝贵的时间;你如果感到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就不会不感到读书学习的紧迫与压力;你如果不想使自己的专业停滞落后、使自己的思想意识锈钝麻木, 你就会坚定地放下酒杯捧起书本、放下扑克拿起笔来、离开酒桌牌桌走向书桌!

武汉作家池莉从法国回来后, 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 记者问:“在法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常有读书会, 你认为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呀?”答曰:“是活着呀!他们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教育工作者基本的生活方式, 这不应只是学者们的共识和倡导, 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选择。克服浮躁, 捧起书本, 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 与社会对话, 与自然对话,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在对话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天若有情天亦老, 为师正道是读书!

当我们对事业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的时候, 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执著追求, 为了实现我们的追求, 我们就会不断地发展自我, 要发展自我, 我们就会不断地读书思考;我们的读书思考会促进我们的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会使我们更加执著地去追求, 执著追求会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业的伟大意义。最后送大家两副对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求

知足常乐非论学 贪得无厌好读书

教育是一项事业, 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我们的生命已经注定和教育血脉相连, 那就让我们的生命在教育的舞台上轻舞飞扬, 舞出她的风姿, 舞出她的美丽!

上一篇:我喜欢的歌抒情作文下一篇:成熟人怎么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