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2024-05-23

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共6篇)

篇1: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古文练习》答案

二一【基础识记】1.艺文类聚吴均2.piǎoxuānmiǎolíngyuānlìyīng 3.①给;书信 ②全,都 ③由东向西,或忽东忽西 ④飞奔的马 ⑤凭借,凭依 ⑥高,此指向高处伸展;远,此指向远处伸展 ⑦老鹰;至,到 ⑧筹划,治理 ⑨左右,光景 ⑩看;同“返”⑾美丽4.独一无二的 B5.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负势竞上,争高直指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千丈见底6.①(这些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形势,竞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从而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②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整体感悟】1.总写富阳到桐庐间奇山异水之美描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描绘富春江两岸山峰特点,突出山之“奇”先总后分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写景抒情向朱元思介绍他从富阳至桐庐的航程中所见的“奇山异水”,抒发自己热爱故乡、向往自然、厌弃尘俗、企图归隐的情怀

【问题探究】1.异缥碧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二二【基础识记】⑦往,到;就,总是 ⑧希望 ⑨已经;回家 ⑩挂心,在意,舍不得;留下 ⑾空荡荡的样子 ⑿粗布衣服;打结,缝补 ⒀安然自若的样子 ⒁显示,表达 ⒂评论 ⒃忧愁的样子 ⒄急切追求的样子 ⒅此,这;辈、同类⒆酒杯4.①他一去到就喝个痛快,图个大醉②喝醉后就回家,从来没有舍不得离开③不为贪贱而忧愁,不热中于发财做官④他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整体感悟】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读书饮酒写文章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5.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6.本文通过对五柳先生身份和称号,尤其是性格特点、爱好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思想情怀

【问题探究】1.出于对当时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的蔑视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别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五柳先生的读书只出于自己的爱好和精神享受,“不慕荣利”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B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不慕荣利精神享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为了“自娱” 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示己志)6.不汲汲于富贵7.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

二三【基础识记】④邪耶吗4.①只是 ②两马并驾③有时 ④等同,一样 ⑤怎么 ⑥这 ⑦方法 ⑧面对着5.①吃同“饲”,喂养食物②马鞭子用鞭子打(驱使)记载③即使虽然④能够才能,本领 ⑤吃尽竭尽(使„„充分发挥)尽头 ⑥的无义它,代千里马 ⑦它它的岂,难道恐怕,其实 ⑧因按照同“已”,已经用6.①(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②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③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

【整体感悟】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2.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有才能的人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3.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和控诉。“其真不知马也”

【问题探究】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意思是要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2.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3.食马者愚昧无知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其真不知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二四【基础识记】1.宋学士文集宋濂明初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赠序,文体名,用于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2.yànsìqiâyâxǐjūnyìngqīnxiùyâyùn嗜逾叱咄叩硕3.①超过 ②借 ③已经 ④更加;学问 ⑤担忧 ⑥引,提出;询问 ⑦等候 ⑧终于 ⑨热水 ⑩两次;(sì)给饭吃 ⑾通“披”,穿 ⑿腰间挂着 ⒀光彩照人的样子 ⒁因为;内心 ⒂供给品 ⒃通“肢”4.动宾倒装(宾语前置)笔录5.①(我)家境贫穷,无法买书来读,(只好)经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按约定日期归还②(我)提出疑难问题,询问有关道理,弓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受到老师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顶撞他;等老师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③(我)因为心中有值得更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整体感悟】1.写作者自己年轻时艰苦的求学经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勉励马生要刻苦读书

【问题探究】1.表现在四方面:①得书艰难 ②从师不易 ③求学奔走辛苦 ④求学生活艰苦2.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坚守信约,谦虚有礼3.“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4.“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5.两方面:一是求师路远,二是老师严厉6.三方面:一是奔走受冻,二是饭食少差,三是衣服破旧7.与“我”的穿着对比,反衬“我”好学之切,求学之乐8.对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五(一)【基础识记】1.唐刘禹锡梦得以诗相答白居易2.fùkēpàn3.①指被贬谪②老朋友③倒好像。翻,反而④指晋人王质。柯,斧柄⑤旁边⑥形容欣欣向荣,生机勃发

【整体感悟】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指白居易,“歌一曲”指《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凭借;振作,振奋。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及与友人的共勉,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5.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问题探究】1.原意是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说自己屡遭贬谪,无所作为了,但新人物大批涌现,令人高兴。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旧的事物消亡了,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或“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新意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基础识记】1.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①古代的兵器②没有完全锈蚀③拿起④磨光洗净⑤给⑥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整体感悟】1.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借一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事的慨叹。后两句写作者对赤壁之战的感慨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这首诗借赤壁之战中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问题探究】1.因为这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同时,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历史事件的咏叹 2.属于议论。其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东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折戟沉沙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基础识记】1.文山先生全集南宋文天祥零丁洋2.①依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出来做官 ②兵器,这里指代战争 ③荒凉冷落,此指兵力单薄 ④四周年 ⑤红心,指忠心 ⑥指代史册

【整体感悟】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问题探究】1.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朝廷“勤王”号召,起兵抗元2.对偶、比喻。其意思是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飘泊无根,时起时沉3.前一“惶恐”为地名,指惶恐滩,后一“惶恐”指对艰难时局,忧惧不安;前一“零丁”为地名,指零丁洋,后一“零丁”指自己战败被俘,境况危苦4.意为: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基础识记】1.苏轼宋豪放唐宋八大家词牌名苏轼的弟弟苏辙苏洵苏轼苏辙2.①到天亮 ②端,拿 ③宫殿 ④回到天上去 ⑤美玉 ⑥为什么 ⑦只;希望⑧月宫里的嫦娥,借指明月⑨能够承担或承受 ⑩朱红的楼阁 ⑾雕花的窗户⑿失眠的人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整体感悟】1.交代作词时间、原因,并领起全词2.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现实生活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远方亲人的祝愿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表达词人由心里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问题探究】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五)【基础识记】1.张养浩元散曲曲牌名题目凭吊古迹,怀念往事2.①聚集②形容波涛汹涌澎湃③指华山;指黄河;外;内④心里;心里不安的样子,这里表示心情不愉快

【整体感悟】1.①(开头三行)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或说险要形势)②(中间四行)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③(最

后二行)写作者的感慨,点明全曲主旨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3.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1.突出潼关的非凡气势和险要形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的“怀古”作铺垫2.因为一个王朝兴起,统治者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楼阁、池苑、猎场„„无不劳民伤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兵荒马乱,或流离失所,或家破人亡,或田园荒芜„„无不怵目惊心,使人民遭殃

第六单元

二六【基础识记】1.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子厚唐永州八记2.huángpâiwànquánchíyǔkānyǐchùxīsuìcī 3.①特别;寒冷②覆盖;缠绕;连结③大约;表示对数量的估计,相当“左右”、“光景”④映照⑤呆呆的样子⑥忽然⑦轻快敏捷⑧或现或隐⑨忧伤的样子;深⑩因为;凄清,冷清清 ⑾于是;离开⑿“隶”、“从”同义,都指跟着前去4.以为:两个词:由„„作为;一个词:认为小生:年轻人,后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5.①往西②往下面③向石潭④像北斗七星;像蛇那样⑤像狗的牙齿⑥使„„凄凉;使„„寒冷6.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③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④(流入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一条蛇在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⑤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凸凹不平,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⑥四面被竹子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除我们之外)没有一个游人,(我不禁)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⑦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能久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整体感悟】1.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同游者2.小石潭特点: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问题探究】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行闻伐取见2.没人来过。从“伐竹取道”可知3.水清,石奇,树蔓美。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C5.水尤清冽6.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7.比喻。突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凸凹不平的特点8.突出了小石潭周围僻静幽深、悲凉凄清的环境气氛。用意在于借景抒情,含蓄地反映他被贬后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他抑郁忧伤之情9.可开发“篁竹听泉”,让游客体验“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的美好意境;可开发“潭边垂钓”,让游客寻找心灵的片刻宁静,享受野炊的风味;可开发“竹树闲步”,让游客感受“竹树环抱,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境界

二七【基础识记】1.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范文正公集2.tãngzhãxiánshāngshāngyínfēifēijízhǐtīngyí jiēfú樯冥冥谗澜偕翔骚啸皓鳞3.①具俱全,皆 ②属嘱嘱咐4.①降职或远调;做州郡的长官②规模 ③广远;边④日光⑤尽⑥降职远调的人;诗人⑦详尽⑧过多或过甚雨或雪繁密的样子⑨冲向⑩离开国都⑾日光⑿起,动⒀栖止,鸟停息在树上⒁开阔愉快⒂持,执对着⒃或许,也许心理活动⒄一起,一同⒅说别人坏话⒆处在⒇没有(21)归依5.①看 景象②就是 那么 ③那它的 ④和乐和煦 ⑤那啊 ⑥来因为6.有时全

A7.迫近B8.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②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③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④(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整体感悟】1.①1写作记的缘由 ②2~4 写岳阳楼的景象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③5 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2.本文以作“记”沩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问题探究】(一)1.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此则岳阳樱之大观也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3.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4.对偶排比借代比喻(二)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八【基础识记】2.①A ②A3.①山沟②茂盛的样子③靠近④给„„命名⑤就⑥情趣⑦领会⑧寄托⑨雾气⑩聚拢 ⑾昏暗 ⑿香花 ⒀滋长 ⒁背 ⒂捕鱼 ⒃弦乐器管乐器 ⒄投壶 ⒅下棋 ⒆酒杯酒筹 ⒇形容醉态(21)不久(22)驼背,指代老人(23)尽兴地喝酒(24)为,是(25)跟从(26)遮盖(27)离开 4.D5.A6.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④(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⑤游人知道跟从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整体感悟】1.①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环境及命名的由来②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③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④写13暮醉归的情景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乐3.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4.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样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动人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问题探究】(一)1.远近大小面点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2.环滁皆山也3.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二)1.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佳木秀而繁阴③风霜高洁 ④水落而石出2.①滁人游 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太守醉3.C 4.与民同乐(三)1.禽鸟游人游人太守2.同其乐3.一同游山的众人,即大家4.从太守游5.为政有绩的愉快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难却

二九【基础识记】I.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中郎石公明公安三袁2.yānzhāo lìniànhú qiànhuìliâjìhuánlãijiǎnjiāpùxiāhuīwū3.①起②总是,就 ③肥沃 ④好像天鹅 ⑤初、始 ⑥美好的样子 ⑦美丽洗脸 ⑧梳掠 ⑨伸展 ⑩开、分散 ⑾左右、光景 ⑿猛,强有力 ⒀湿遍 ⒁吸代鱼 ⒂尝 ⒃坏,耽误 ⒄正好 ⒅怎么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5.①像鱼鳞似的②使„„飞(吹飞)使„„跑(吹跑)③汲泉水煮茶喝④端着酒杯⑤骑驴6.①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②(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③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整体感悟】1.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水光山色(态)柳条麦苗游人欢欣鱼鸟之乐3.寄情山水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5.这篇游记细腻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的初春美好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情怀

【问题探究】(一)以寒冷恶劣的天气,反衬郊外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色,以“欲出不得”的无奈反衬“若脱笼之鹄”的喜悦心情。这是欲扬先抑写法(二)1.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流浃背2.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赜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三)还蕴含着失意的酸楚与抑郁不快。与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含意近似,通达中蕴含着一丝幽怨无奈

三O(一)【基础识记】1.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归园田居2.①构造房舍 ②人聚居的地方 ③这样 ④悠闲的样子 ⑤傍晚 ⑥相伴3.傍晚,山上的气象更加美丽,飞鸟一群群结伴返回山林

【整体感悟】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问题探究】1.因为没有追求名利的思想,即使居住在喧闹的地方,也如同在深山中。“心远地自偏”就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2.意为:只要心远离尘俗,就自然会觉得所居之地偏僻幽静。蕴含的哲理是:精神上的自由境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或只要没有求名求利的思想,即使居住在喧闹的地方,也会觉得幽深僻静3.“此中”指作者隐居时良辰美景,即隐居生活。“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4。在人生道路上,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在自然的永恒和美好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基础识记】1.李白唐诗仙2.羞馐美味的食物直值价值3.①筷子 ②哪里③渡,渡过④比喻实现政治理想⑤应当;当然时机,机会

【整体感悟】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这首诗通过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现实的苦闷、愤郁和不平,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问题探究】1.《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2.吕尚(姜太公)伊尹对从政仍有所期待(或虽然隐退,但仍想得到重用)

(三)【基础识记】1.杜甫唐诗圣诗史2.chóngjuànchángàobìwù 3.①挂着,挂住 ②一会儿③阴沉迷蒙的样子④渐近⑤战乱,指安史之乱⑥如何挨到天亮⑦如何能得到 ⑧遮盖,掩护 ⑨高耸的样子

【整体感悟】1.①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②写群童“趁风打劫”,诗人无可奈何③写屋破床湿,彻夜难眠的苦况④抒发诗人感慨,表达美好愿望,揭示全诗主题2.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这首诗通过茅屋为秋风所破和诗人“长夜沾湿”的窘迫处境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和济世为人的崇高理想与博大胸怀

【问题探究】1.因为他们生活十分穷困。不只是“欺我老无力”,更是为后文写自己的美好愿望埋下伏笔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悟,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四)【基础识记】1.岑参 唐 边塞2.qiúqīnhànlánpípáqiāngchâ 3.①拉开弓 ②沙漠;纵横交错的样子 ③皮衣;被子 ④摆设;给„„喝 ⑤拉4.这两句互文见义。意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整体感悟】1.①(前十句):写边地的壮丽雪景②(后八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2.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④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⑤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⑦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问题探究】1.表现了作者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这两句诗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2.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五)【基础识记】1.龚自珍近思想文学家先驱2.①鸣鞭,甩响马鞭②落花

【整体感悟】1.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新花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探究】1.可以联想到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离职后还继续呕心沥血爱护和培养青年人的高尚情怀,还可以联想到一些科学家死后把尸体献给医学事业做实验死而不已的精神„„2.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以用来说明化无用为有用、化腐朽为神奇的道理

篇2: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评析】

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是,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练习】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形象生动,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诗人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的“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苦”呢?

篇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2、将练习与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 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3、把课内和课外打通, 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4、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需要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 使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整合设计:

第一环节: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2.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 组建兴趣小组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第二环节:单元特点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 有的是回忆录, 有的是传记, 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 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些文章, 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学习这些课文, 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环节三: 第一、二课时设计

1.完成整合设计第一环节内容

2.讲授第一课《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3.引导学生课时拓展:A推荐阅读:课后题四中的第二小题B.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 选取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 记述你们之间难忘的事, 为教师节献礼。

4.引导学生单元拓展:感人至深, 令人难忘的又何止师生情, 还有令人动容的母子情, 平淡中透出炽烈的父子情, 热情似火的君子之交的朋友之情……推荐阅读, 指导写作, 情感体验。

第四环节:教学本单元其他课文

师生共同完成《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学习, 可视情况选择学习方法,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探究。我秉持“以篇为范例, 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课文教学。比如《藤野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 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人物组织素材的构思。在课内教会学生学法后, 初步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 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教方法快速学习其他篇目。本单元我设计“我读我秀”活动课,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对《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阅读和学习, 然后在课内向同学们推荐自己最敬佩的一位人物、感受最强烈的一句话, 并以小组推荐代表的形式进行“我最喜爱的一个片段”朗诵比赛, 并进行全班评比和颁奖, 以此为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课后,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一份A 4纸大小的手抄报, 内容包括读后感、学习体会, 并要求做到图文并茂。有了这些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

第四环节:综合性学习:献给目母亲的歌

学习目标:通过广泛阅读, 及生活中对母爱的感受, 领略不同风格的母爱, 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母爱, 培养学生多侧面认识母亲、体会母爱, 培养学生热爱、孝敬母亲的思想感情, 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引导他们感受爱, 理解爱, 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 恰当地向母亲表达感情, 理性地思考、体验“爱”的内涵。以及得体地表达感情、有条理地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五:综合性学习作业布置

读:文学作品中的母爱

A动物界的母爱

B人间的母爱真情

写:我与母亲”为话题的作文展示

做:为母亲制作感恩卡,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

篇4: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大部分教师多采用数笔画、笔顺等机械识记字形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负担重,课堂教学效果差。如果运用古文字知识进行识字教学,把学生带入识字情境,情况便发生变化。如学习“望”时,学生就会发现,甲骨文字形上部象眼睛,下部则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中“望”又在甲骨文基础上加了个“月”字,表示望的对象。所以,望的本义就是远望。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地开启了据形索源的大门。如何运用古文字知识进行教学呢?笔者探索出了以下一些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 分析偏旁,增大识字容量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偏旁在构字中表音或表意,具有“举一形而统众形”的重要作用。运用古文字知识正确讲析偏旁的形音义,能极大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比如部首“宝盖头”——“宀”,很多人都会误以为与宝物有关。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展示“宀”的金文,学生就会明白:“宀”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简易房屋,作部首时,所从字与房屋、家室及覆盖等义有关。学生在接触带有“宀”的字时,就能发挥其“表意”作用,进行意义记忆。如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宿”时,多媒体出示“宿”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得知上面的部分从“宀”、下半部分从“亻”,“百”是席子形,合起来表示屋内人睡在席子上。这个会意字的本义是睡觉,引申为夜宿、住宿,后来又引申为居住的地方。这时拓展讲析“宀”部首和相关字,如“安、守、宇、宅”等,让学生理解该部首的形义关系,并由此开始系统地识记“它、宁、宗、宙、宜”等“宀”部的字,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剖析字理,因字而异教学

“因义构形”是汉字产生的动机,“以形表意”则是其产生的目的。因此,汉字的形义关系比较清楚,理据也较明显。比如“止”,甲骨文像人的脚形,脚用来走路,引申为停止;“行”的甲骨文像十字路口形,表示道路之意,后来引申为“行走”。不过汉字历经约四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尤其是经过隶、楷书的笔画化和简化,大多数字的理据性已经减弱,这就增加了小学生理解和识记的难度,故此,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更好地助推识记,提高教学效果。

1.图示法教学象形字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即使是楷体中的象形字,也大多保留着图画的痕迹,所以采用“图示法”,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如象形字“鼎”,学生常将中间的“目”写成“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识记这个字,达到先入为主的正确字形,可先展示“鼎”的画图,再依次展示“鼎”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学生在观察图画后很快就会发现“鼎”中的“目”像刻有铭文的鼎身;下部则是鼎的三足两耳的形状。“图示法”能有效帮助学生认清象形字的细微之笔,为正确书写打下良好基础。

2.演示法教学指事字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是指出一些不易用象形表示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

在教学指事字时,我们通常采用“演示法”帮助识字。如“刃”字在“刀”的刀刃部位加上指事符号。教学时,先出示“刀”和“刃”的古文字,然后取一把小刀让学生分辨“刀”和“刃”,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刃”所指的意思,又区分了形近字“刀”和“刃”。再如“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的危险物(交叉而置的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里面有利剑的深坑,然后出示动物往深坑处奔跑的画面,学生立刻感受到动物凶多吉少的困境,这时再逐步出示“凶”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在会心一笑中牢记了字形字义。

3.拆合法教学会意字

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会意字都是合体字。在教学这一类字的时候中多采用“拆合法”。

如教学“莫”字时。先出示“莫”的甲骨文: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其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让学生明白,“莫”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此时在出示隶变以后的简化字“莫”。在字形的拆合演变中,学生了解“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恼、莫非、莫测、莫逆、莫若等词。最后出示“暮”,向学生解释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来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4.类联法教学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组成。形声字数量很多(通用7000字中几乎达到57%),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在现代楷书汉字里,有些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发生了形变,单凭字形很难分辨了。形旁变形的,如“星”字,从“晶”,“生”声,发展到楷书,形旁“晶”省变成“日”。声旁变形的,如“更”,从“攴”,“丙”声,“急”字从“心”、“及”声。如果不了解小篆及古汉字的写法,很难辨别这些隶变后的形声字的形体结构。在教学形声字中,讲解古文字把握表意符和声符的偏旁,运用“类联法”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在教学“玲”。教师先复习熟字“玻”“璃”“珍”“珠”等字,引导学生明确:“王”在构字中作意符,所从字都与玉、以及珍贵、美好等义有关;接着多媒体演示玉石相碰,并比较“玲”和“令”的读音,让学生明白“玲”就是玉相击的声音,然后让学生观察“玲”的演变过程,学生便很快识记了生字;最后出示“翎、羚、聆”等字,让学生大胆猜测它们的读音和所表示的意思。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有趣,学生学得多,理解到位。

三、 追溯字源,纠正错误汉字

汉字中大量存在“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同音不同义”“同意不同字”等现象,学生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写错用错。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追溯汉字字源法”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1.笔意恢复法

对于常见的错字,我们只要通过古文字,通过复形找到字形来源,解析清楚构形理据,也就是笔意恢复法,就能有效纠错。例如学生容易把“聚”中的下半部分写错,当展示“聚”的小篆字形后,学生就明白了:下面是三个人,中间保留一个“亻”表示“人”,旁边的撇表示人多,所以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是撇,不是横。如上恢复了笔意,学生明白了该字的字源,就不会写错此字。

2.本义探求法

现代汉字中很多字的常用义均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导致形义不能统一。本义是引申义的源头,在教学中,利用古文字知识在作构形理据的分析时,就要借鉴本义,探求它们的本义。如“益”,学生在书写时总是把上半部分写成“兴”。教学中,出示“益”的甲骨文和小篆,学生会清楚地看到“益”的上部是“水”字的横写形式,像器皿中有水漫出,因此,“益”是“溢”的本字。然后出示“益”的几个主要义项:增加(如延年益寿),好处(如“公益”),有利的(如“益鸟”),副词“越加”(如“精益求精”),这几个义项都源于水漫器皿。学生掌握了“益”的字形义后,不但不会写错这个字,而且对“益”的各义项也理解得比较准确,更能准确运用含有“益”的词语了。

经常运用古文字知识进行教学久了,每次出示比较难记的新字时,学生就会主动质疑:“这字为什么用它作偏旁?”“每个部分含义是什么?”“如何演变的?”“它的本义是什么?”这时,只要大胆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其自主探究,并给予启发、诱导或作变通性的说明,学生就会更主动地探索识记生字,更好地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篇5: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于奴隶人之手()()才美不外见()...

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故虽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马说》选自,作者,(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1

⑤《马说》中表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⑩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 “食马者”喻指;而把能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统治者比作“”。

6、阅读理解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6、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

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答

10、“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舌战群儒„„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方显无__岂有 _。

参考答案:

六、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4、答: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6、答: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7、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8、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9、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10、答: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2、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14、有方显

篇6: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鼋鼍[yuan tuo] 鲋[fu]鱼 文梓[zi]

楩[pian]楠 长[zhang]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舍”:放弃。例句:舍其文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 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2.《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

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说[yue]

B 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①之:的。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 字音:蹴[cu]

B 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

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翻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 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A 词语:止:栖息。

于是:在这时。

全:完全,确实是。

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A 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词多义: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

②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

③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

④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

⑤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

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

词语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

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

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原文:忠之属也。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⑤原文:公将驰之。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

倒装句:

原文:何以战?(应为:“以何战”)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A 词语:

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古今异义:

①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

②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运动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一区域,空间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词语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

③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7、《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龀[chen] 穷匮[kui]

B 词语: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7、《诗经》两首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A字音: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â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ā]

上一篇:医院行政办公室工作下一篇:成长的足迹-励志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