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2024-07-12

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精选6篇)

篇1: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家针对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度、相继建立明确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但是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还依然存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全体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社会工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专门机构,则应该把保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发挥监管职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一)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1998年以来,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地区有70家地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了一般性的竞争性国有企业领域,其中42家已经改制为民营资本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不可否认,国有企业改制是激发企业活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致使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有企业改制成了某些别有用心人揩国家油水,实现短时间暴富的捷径。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产评估程序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不少国有企业改制中,即将成为改制后企业主要股东的原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评估全过程,即使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评估人员,也主要由原企业接待和陪同,中介组织在业务承揽、评估费用收取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企业管理层。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原企业管理层和评估人员出于共同利益点而相互勾结损耗国家利益。例如,中介机构擅自核销改制企业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有意使国有资产缩水,导致了资产评估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此外,资产评估结果出来之后,对原企业职工和社会公示的广度不够,缺乏透明性。这种改制企业资产评估不透明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企业改制早已评估、产权转移完毕,但企业职工群众不知道企业家底到低值多少?

二是通过造假账、调账、国有资产不入帐、帐外资产不评估等手段,大量转移隐匿国有资产。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从酝酿改制到改制完毕,往往经过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的漫长过程,而且改制后企业的产权归属又相对明确(绝大多数为原企业主要负责人或管理层收购、控股)。参与企业改制运作的企业原管理层在改制期间通过各种手段转移隐匿大量资产,如虚报库存亏库,固定资产提前报废、虚增企业负债,隐匿企业对外债权,将应收账款调为坏账损失等手段转移隐匿资产。待企业改制完毕,再回流到改制企业,成为改制后企业的资产。虽然一度隐匿的资产,又回流到企业,但这些回归的资产的性质已经由国有资产变为个人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无形资产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评估。地区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被严重低估或者根本不评估和认定的情况相当普遍,由此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是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性权益流失严重。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性权益。由于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多由政府无偿划拨或低价出资购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企业大多不入帐,在企业资产构成中不显示资产价值。企业改制时,土地使用权虽然经过评估,但相对于实际市值,往往被严重低估,导致国有土地资源和国有资产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几年,随着土地市场的放开和土地稀缺性资源的价值体现,经营性土地所有权的价值直线上升。国有企业大都位于黄金地段,按市场价值计算,土地所有权价值不菲,但在资产构成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一些企业改制时,在土地评估价格的基础上只交纳20%的土地出让金取得100%土地使用权,改制结束以后,转手按市场价格出售土地,装满了少数股东的腰包后走人,使国家权益严重受损。

五是小金库等帐外循环资金的流失。国有企业出于各种目的,私设小金库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由于这部分资金具有存放的隐蔽性、参与人员的个别性等特点,在企业改制时,资产评估人员很难发现,原企业管理层出于个人利益,更不会轻易交出。通过改制,本来属于国家所有的小金库资金,变成了个人所有或改制后企业所有。

六是企业改制时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算帐错误而造成的资产流失。

七是由于土地资产和地面实物资产分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土地管理部门只管土地,资产管理部门只管地面资产,企业改制中,使大量土地资产被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企业经营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是企业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政企分开以后,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但由于厂长、经理“一支笔”,一个人说了算或是厂长、经理身兼数职,上下一条线,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

二是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产帐目不清。有的企业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一些资金和经费掌握在个别领导和经办人手中,特别是私设名目繁多的“小金库”。还有的企业连对外拥有多少债权都不知道,导致企业对外的债权多年不收,超过诉讼时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是借洽谈业务、接待参观、考察等为名,搞公费旅游和吃喝、玩一条龙,挥霍资产。

四是少数国有企业无视国家政策法规,在国有资产处置、重大对外投资、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国有资产对外承包、租赁、企业人员工资薪金等方面不能按照规定执行,企业重大事项不报告、不请示,越权越位严重,国家法律法规形同虚设。规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随意对外签定重大投资合同、人为编制企业利润报表、自己给自己确定工资薪金和待遇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认识上有心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藐视法制,认为工作辛苦,挣点“油水”属小节无害;贪图享乐;还有部分国企工作人员认为对企业贡献大,而得到的少,心理失衡产生通过将国有资产占为已有,弥补不足等。

六是国有资产管理者权威的不足 ,权力运作的低效 ,甚至无效是困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防止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措施

(一)要强化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观念,强化制度建设,用严格的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一律按规定进行处罚和处理。

(二)要抓好制度的检查落实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资产处置、产权转让、重大投资、管理层薪金、财务管理、税收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要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和监督能力,要在企业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经营管理等重大决策中,让职工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凡是产生利益差别的事情要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运作,减少人为因素。杜绝在市场条件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等。

(五)要坚持公开化原则,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工作。只要不是商业机密,都可以而且向职工群众公开公开决策结果,决策程序和依据,让职工群众明白权力运行的过程,防止“一把手”权力的滥用。

(六)要认真落实企业经营的责任制,把厂长(经理)的工资或者年薪与业绩直接挂钩。

(七)逐步推行国有资产收益上缴制度和办法。国有企业除了照章纳税以外,应该把经营收益上缴财政。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八)企业厂长(经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从源头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九)杜绝滥发钱物、奢侈浪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持廉洁从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既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又要敢抓敢管,带好队伍。

(十)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坚决反对挥霍浪费等不良风气。

(十一)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进厂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关心职工群众生活,认真解决损害职工利益的突出问题。

(十二)加强案件查办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查处利用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商业贿赂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抓紧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

(十三)支持和鼓励企业领导人员严格管理、敢于负责,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贯彻执行。

****地区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篇2: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失地农民生活及就业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据调研,当前失地农民在生活、就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谋生手段少。失地农民大多无固定收入,单靠土地补偿金无法解决其长期生活问题。二是转移就业难。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但多数失地农民因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民就业尤为困难。三是购买力降低。基本生活类消费品物价上涨过快与失地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形成反比。加上子女教育、交通通讯等费用逐年升高,有的家庭负债现象严重。四是身份界定难,城中村中的失地农民已转为非农业户口,但既不能享受农民新农合医疗,又不能享受市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特别是老年人生活保障令人堪忧。如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失地农民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

篇3: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读虚”。阅读应该是学习语文重要的环节, 它能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领悟语境。目前学生阅读虚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阅读兴趣差, 不论是阅读课文还是其他读物, 难以深入进去;阅读总量小, 课堂上被讲解挤占, 达不到新课程各学段阅读要求;阅读消化差, 对教材中的名作、佳作, 满足于死记硬背, 制约了文章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是“导虚”。由于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 加之自身写作能力欠缺,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不够, 难以让学生走出去, 难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游玩;指导学生说话方面不够, 作文前没有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或者让学生说一说怎么选材、怎么构思、怎么写好, 而是“秋后算账”, 对学生的作文批得一塌糊涂;指导学生自我积累不够, 对学生如何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如何循序渐进, 如何在语言运用、篇章结构等方面借鉴、创新等等, 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 致使学生对很多课文的学习不能运用到实际练笔中。

三是“写虚”。常言道:熟能生巧。但目前学生练笔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应付心理严重, 自我要求不高, 满足于交差、不挨批评;创造性不强, 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 参照多、新意少, 有的甚至抄袭或者东拼西凑;主动写作不够, 学生难能自觉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学习, 教师主动写“下水作文”的越来越少;细节规范性差, 从标点符号到文字书写等, 开始就稀里糊涂、不求甚解, 问题日积月累, 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评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能及时评改, 作文评改课少, 有的甚至就懒得写评语;缺乏有效对策, 造成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大、心理负荷重, 很多时候是应付上级检查, 所写评语泛泛化, 甚至出现词不达意、标点符号马虎等问题;师生交流不够, 面对面批改少, 教师对批改后的反馈重视不够, 学生对错别字、语言不通、描写不生动、照应差、论据不足、论证单一等问题, 难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互评、自改相结合, 普遍缺乏增、删、改、换的耐心和专注。

篇4:乡镇债务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新时代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如今日益显现出的乡镇债务问题阻滞了农村繁荣发展,深入剖析其成因和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乃当前务实之举。

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乡镇债务问题也随之日益显现。

目前,云南省多数乡镇都在不同程度地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而且负债数额大、种类多,情势严峻:一是乡镇债务面广量大,不论是经济基础好的乡镇,还是差的乡镇普遍都有负债。二是乡镇新增债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乡镇债务上升较快,有的乡镇债务增幅超过了财政收入和乡镇可用财力的增幅。三是乡镇债务构成复杂。从债务来源构成看,上级财政借款、金融机构借款、向个人借款、欠工程款是乡镇债务的主要来源。从举债的用途看,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公共设计负债较大,占到60%左右,其次是社会公益事业项目负债和兴办企业负债,分别占到20%左右。四是乡镇政府化解债难度较大。乡镇政府在化解债务方面所拥有的资源相比省、市、县级政府极为有限。

成因

1、乡镇财力拮据、财力与事权不对等是产生乡镇债务的基本原因。分税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却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却使乡镇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乡镇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大大下降。而另一方面,乡镇财政的支出范围在不断扩大,负担越来越重。财政体制的调整、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收入上移,支出下移,乡镇财力有限与事权无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收支平衡的巨大压力迫使乡镇要办事就不得不举债。

2、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给乡镇增加了大量不合理债务。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模式仍以行政推动为主,从过去的大办乡镇企业到目前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一直难以扭转。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过宽,包揽过多的经济建设和管理职能,做了许多应由市场来解决的事,乡镇政府行为不规范、职能错位与越位给乡镇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3、债务管理与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没有建立举债的约束机制。乡镇领导的自主权过大,责任过小,举债不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程序,往往凭领导的个人偏好或主观判断,有的甚至是暗箱操作。由于没有建立举债约束机制,导致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以致债台高筑。二是对债务资金的管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国家对债务管理还没有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政策依据,乡镇债务的统计体系尚未建立,管理条块分割。多头举债,分散管理,债务不公开透明,极易造成债务规模的失控,给债务风险监测带来难度。三是问责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对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主要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至于取得这些政绩的背后花了多少成本代价却无人问津,乡镇领导不需要对举债行为的后果负责。由于乡镇债务责任追究上的缺位,本届政府大量融资搞建设,只享受由此带来的好处,风险却推给下一届政府,这必然导致政府举债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乡镇债务的恶性膨胀。

庞大的乡镇债务不仅影响到财政的正常运转和乡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恶化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成为当前农村的一大焦点和难点问题。而且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投资的巨大需求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如果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地方政府的债务继续增加在所难免,尤其是乡镇一级,可调控的机动财力较少,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对债务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地方甚至以能否借到钱来评判领导的能力。如果乡镇继续透支财力,盲目举债,造成债务规模失控,将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策

应当说,地方政府适度举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债务负担过重就会影响财政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如何保持债务的适度规模,使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当前既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存量债务,更要重视建立控制新债、规范债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1、国家应高度重视乡镇债务问题。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乡镇领导对债务化解积极性不高、压力不大,化解工作进展缓慢,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一是要建立偿债考核激励机制。对化解债务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没有起色的,给予必要的处罚。倡导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政绩观和“减债也是政绩”的理念,形成各级重视、主动化解的良好局面。二是上级政府要在解决乡镇债务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对债务进行适当减免,或对化解债务给予专项补助,帮助基层缓解偿债压力。

2、合理配置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要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合理配置乡镇的财政与事权,从体制上保证基层基本支出的财力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加快转移支付的立法进程;严格控制乡镇行政开支,加强对乡镇财务的监管;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精简机构,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財政管理方式,加快非税收入改革步伐,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通过增收节支,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缓解债务增长的压力。

3、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评体系,才能修正乡镇领导干部短视的政绩观,控制新债的产生。因此,要将负债情况列入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既看经济发展的成绩,也看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既要考核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考核发展的质量、效益;指标既要积极,又要可行。同时要加强对指标完成真实性的检查,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要严肃查处。

4、建立规范完善的债务管理体系。一是规范债务审批程序。实行债务申报审批制,举债要进行科学论证,详细说明举债数额、用途、还款来源及期限等。二是建立考核责任制。将乡镇负债情况作为考核乡镇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不按规定程序决策、盲目举债营造所谓“政绩”的干部,不得提拔重用,也不得留下债务易地做官。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要将举债与还债的责任挂钩,形成借用还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要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改变多头举债、分散管理、财政兜底的被动局面。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监控、预警的职能,严把审核关口,及时掌握债务规模、资金使用及偿债能力。审计部门要加强政府债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举债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乡镇政府债务的监督检查,以促进基层债务管理工作的规范透明。

5、逐步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虽然预算法等相关法律禁止地方政府负债,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债务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债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乡镇债务也不例外。从长远看,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债制度,这也是几乎所有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国家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因此,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等相关法律,从法律上授予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权,建立地方公债制度,变“堵”为“疏”,“开正门,堵旁门”。只有开通规范、合法的举债渠道,才能用法律约束政府的举债行为,堵住各种隐形、违规的借债融资渠道,使地方政府债务公开透明。

篇5:精神病人违法犯罪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

第二次全

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新县共有精神残疾1085人,主要是精神分裂症、情感反应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10月份,全县共有精神失常人员5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其中经常性患者357人,间歇性患者241人;有暴力倾向115人;有142人到县、乡医疗机构就过医;有220人享受过民政部门救助。县公安机关共破获19名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案件23起,均为男性所为,其中命案6起,占总命案数13起的46.2%、纵火3起、殴打他人9起、损害财物4起、抢夺财物1起,死亡7人、伤14人;县检察院共受理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案件5起,其中故意杀人1起、故意伤害2起、强奸1起、盗窃1起;县法院共审理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案件3起3人,经鉴定均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依法分别判处免于刑事处罚、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和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二、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的特征

1、侵害目标随意。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通常在发病情况下发生,犯罪动机不明显,侵害对象随意,往往见凶器就拿、见人就乱打。2005年1月,陡山河乡刚店村精神病人成传东家里杀猪,请本组村民库某帮忙。在间憩时,成突然持刀绕至库背后向其头部连砍数刀,致库死亡。2005年3月,新集镇彭河村精神病人周文成与本组女村民胡某争吵了几句,便拿锄头将胡打倒,后又将门前路过的一妇女击倒,两妇女经抢救无效死亡。

2、人身危险性大。精神病人违法犯罪在神智不清的情况下作出,往往以凶杀为最多,作案的一大特点就是凶残,危害后果严重。2003年9日,箭厂河乡李洼村精神病人曾元有与其母在厨房做饭时,因生火问题发生争吵,曾便拿起菜刀朝其母后颈猛砍,致其母当场死亡。随后曾又用菜刀将其母头颅、小腿砍下丢进池塘。2005年7月,八里畈镇水口村精神病人罗传武因对本组村民董某不满,持菜刀闯入董家将董砍死后,又将董的母亲、女儿及邻居砍成重伤。

3、再次危害社会多。多数精神病者在违法犯罪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致使精神失常人员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2004年10月,县城关向阳路精神病人黄勇在院内与其母聊天时,突然拿起弯刀向其母头部连砍数刀,致其母当场死亡。2006年2月,新集镇彭河村精神病人吴胜利病情发作,持刀将其父砍伤后,又出门追赶邻居,后被赶来的民警抓获。此前,黄、吴多次持刀砍伤多人。

4、受害人权益得不到保护。家中如果有精神病患者,长期的治疗费用难以承受,更无力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受害人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后,精神上承受很大打击,损害又得不到合理赔偿,往往迫不得已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导致新的“民转刑”案件发生。如香山湖管理区林冲村精神失常人员高兴祥患病18年,为其治病家里已欠外债10万多元,其造成的民事赔偿的确难以到位。2006年9月,陡山河乡大塘村精神失常人员王全树将本组一稻场6处草垛纵火,后被民警和群众奋力将火扑灭,但由此造成的隐患纠纷得不到彻底排除。

5、群众安全感低。精神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具有正常的体力和破坏能力,病情容易反复,作案时不分地点、场合,不顾后果和社会影响,游荡的精神病人更随时危及周围的安全。只要有一个“武疯子”,周围的群众就生活在被攻击和伤害的恐惧之中。香山湖管理区林冲村精神失常人员高兴祥,时常随身携带一把刀,搞得村里人人自危,19户村民联名写信要求政府部门对其强加管制。同时,精神失常人员成天东游西逛,胡言乱语,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影响了当地的形象。

三、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

1、社会重视不够。在一般民众眼里,要么对精神失常人员缺乏医学常识,漠然处之,少有主动的人道关怀;要么将精神失常人员视为猛兽,一关了之。作为管理社会的一些机构,没有充分认识精神失常人员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认识强制治疗的重要性和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必要性,加之治疗精神疾病花钱较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资金紧张,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

2、对精神失常人员监护不到位。精神失常人员的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经济困难,无力监护或只能将精神病人关锁家中;有的监护人自己是受害者,避之惟恐不及,无心监护;有的虽有监护能力,都不履行监护义务,不愿监护;有的没有监护人,精神病患者所在单位组织未负起监护责任,无人监护。

3、政法机关执法面临困难。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司法机关在依法办案,需要将这两类精神病人控制人身自由时,有关部门据规定不能批准,看守所依据《看守所条例》对患有精神

病的嫌犯不予收押。对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政法部门应将其送往精神病院强制治疗,但高昂的费用没有解决渠道。

4、群众防范意识不强。有的群众特别是患者家属认为精神失常人员只在言行上与正常人稍有区别,并不把患者的表现当作疾病看待,而认为他们是道德和人品有问题,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疏于管理,等到作案后才发现其危害性,但为时已晚。

四、预防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精神失常人员违法犯罪案件的多少是反映一个地方治安状况、社会管理能力的标志,是一个地方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要改变认为“法律上不追究的不必管”和对精神病人“难预防、放任自流”等错误观念,牢固树立“能防可控”的信心,充分认识到精神病患者是弱势群体,应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从政府、社会和法律的层面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关爱和善待,消除歧视,使更多的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康复,从根本上消除其社会危害。

2、加强有效监管。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并通过法律手段,让精神失常人员的监护人自觉履行责任,使监护人明白失职就要承担后果。各级各部门要对辖区内精神失常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加强网络监控,层层建立责任制,尤其对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应加强重点监控,一旦发生作案迹象,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对发生恶性案件的,根据责任制要求,要及时追究监护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引导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减少对患者的精神刺激和正面接触。此外,精神病人家属平时对可能致人死伤的工具,要严加保管。

3、集中收治精神失常人员。由政府集中收治危害社会的精神病人,是维护整个社会公共安全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县大多数精神失常人员家庭经济困难,对患者无力及时有效治疗,即使有过治疗,因康复措施跟不上,复发率高,从而使患者家庭失去信心,放任管理。因此,要积极建立精神失常人员康复医院或管理中心,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精神病人,要强制送往统一地点集中治疗和管理。我县有许多长年闲置的粮食、食品、供销站点,大多是平房,不少远离村庄,择一适宜站点征用,抽调一批医生,整合社会力量,建新县精神病医院是可行的。

篇6: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家电市场山寨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小家电领域,这给家电的知识产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近日,百余名中小学生代表从京、津、鲁、浙、苏、粤等地齐聚北京,参加“尊重智慧激励创新”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正能量传递活动总结大会,分享一年以来包括对家电等行业知识产权的持续调研成果。

“中国制造”在用“手”挣钱,带来了微薄利润的工作岗位,还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山寨所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什么时候实现了用“脑”挣钱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从制造延伸到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些都与知识产权相关,但是目前都与普通劳动者无关。

如何解决小家电山寨问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减少对环境带来的伤害?这些都需要家电厂商以及政府部门共同合作监督,思考该如何发展经济才能给国家人民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上一篇:拥抱美丽的春天作文下一篇:语文教学目标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