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2024-08-02

女性如何塑造个人形象?(共9篇)

篇1:女性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服装色彩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吸引力,若想让其在着装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必须充分了解色彩的特性。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观感,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色彩搭配法。

1.协调色搭配

色感的性质柔和文静,是服饰美最常表现方法之一,给人美观大方、和谐统一的印象,也是职业女性的首选。

2.对比色搭配

在进行服饰色彩搭配时应先衡量一下,你是为了突出哪个部分的衣饰,不要把沉着色彩,如将深褐色、深紫色与黑色搭配,这样会和黑色呈现“抢色”的后果,令整套服装没有重点,而且服装的整体表现也会显得很沉重、昏暗无色。

补色配合。补色相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激情而时尚感极强,要注意面积分配,搭配合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显得更加精神而时尚;但搭配不好也会出现俗艳的效果,所以要注意的是:明度、纯度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运用。黑白搭配是永远的经典。

3.近似色相配

指两个比较接近的颜色相配,如:红色与橙红或紫红相配,黄色与草绿色或橙黄色相配等,永远是典雅的象征。

4.纯度低的颜色搭配

纯度低的颜色更容易与其他颜色相互协调,使得人与人之间增加了和谐亲切之感,从而有助于形成协同合作的格局。还可以利用低纯度色彩易于搭配的特点,将有限的衣物搭配出丰富的组合。

篇2:女性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形——根据形象设计原理,最适合的、看起来最美的,一定是与自己体形轮廓相似的服饰。除此之外,了解自己身材比例对穿衣效果也有帮助。如,自己的腿长还是短,腰肢粗还是细等。

其次,了解自身的优点——如:有的人腰部很粗,不如不在腰部做任何处理,而把亮点放在你自身比较靓丽的位置上,像胸部比较美可佩带胸针等其他饰物,或颈部也可以佩带丝巾之类的饰物,这样就可以将人们的视线,由你的劣势部位,转移到你的优势部位。还有,身材高的人可穿长裙,显得潇洒飘逸;个矮的人穿短裙,显得精神干练。个矮的人也不要留长发,那样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再次,各类服装比例适宜——一名职业女性,要计算出你工作和休闲的时间比例,还需考虑到你要参加聚会、饭局、出游、约会、运动等等,这样你就要置办不同种类的服装,就不会到时候又觉得缺一件衣服。

篇3:《恨海》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

一、近代女性的典型:棣华

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棣华是被置于近代动乱时局背景中的女性。在她的身上, 既有女性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 又有了隐约可见的坚强独立的萌芽, 其命运与历史命运和传统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 棣华既受到传统道德的影响而具有贤良淑德的女性特征, 有对自己有“父母之言、媒妁之约”的“丈夫”的依附, 恪守礼教。她知书达理, 逃难途中还不忘牢记“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 在自己和伯和交往时自重、自持。母亲病重时, 她割股疗亲, 呈现出孝女的风貌。棣华总是心思细腻, 时常为别人着想。在逃亡的途中, 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得知伯和境况后, 表现出的关爱与宽容, 在伯和离开后的巨大悲痛中, 因为担心父亲而选择了出家, 都标示了其身上具有的贤良的传统女性特征。棣华虽然与伯和最终未成礼, 然而从过程来看, 二人没有一条不符合传统的男女关系。在棣华看来, 她早已确认了她与伯和的夫妻身份, 以准妻子的身份为自己定位。正如孟悦、戴锦华所说:“实际上女性所能够书写的并不是一种历史, 而是一切已然成文的历史无意识, 是一切统治结构为了证明自身的天经地义、完美无缺而必须压抑、藏匿、掩盖和抹杀的东西。”[1]因而, 她在精神上是依靠、依附于伯和的。纵使伯和最后堕落、消沉, 她依旧对他不离不弃, 从一而终。感情因此而愈见深沉与真挚。她的选择遵循了传统道德中对丈夫的绝对忠诚与对这种虽然还未成为现实的婚姻关系的坚守。陈仲蔼就评价棣华“又多情又贞烈”。

另一方面, 在时代的大环境中, 面临着新旧、内外两种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的碰撞, 她有过挣扎和突破。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和近代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下, 懂书文、会写字的细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先进性。在第四回中, 棣华写母亲的病情时, “那乡庄人家, 看见姑娘们会写字, 便十分稀奇, 串讲出去。那店内的家眷……闻得棣华会写字, 便走来招呼夸奖, 称奇道怪”[2], 可见当时的社会中女性学习文化仍然不普遍, 拥有学习条件和思想觉悟的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棣华虽然十三岁荒了书, 但能读书识字也是一种先进的反映。面对混乱不堪的逃难生活, 棣华亦有惊慌与恐惧, 然而在母亲面前始终表现得勇敢而有主见, 凭借自己的力量为母亲撑起一方天空的坚强与独立。如第六回中, 面对义和团在天津卫放火的混乱局面, 她一方面稳住母亲, 另一方面查看实际情况, “心中不住的吃吓”, 但为了让母亲宽心, 她仍顶住压力“脸上不敢现出惊惶之色”, [2]愈发显出了她的勇敢与坚韧及对母亲的爱。与伯和重逢后, 即使承受着来自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义无反顾悉心照料伯和, 甚至“把药呷在口里, 伏下身子, 哺到伯和嘴里去”, [2]用语言和行动直白、坦率地表明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而最终在伯和去世, 其唯一的精神依附对象消失后棣华还是选择了削发为尼。当时急遽变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沿革的传统观念使她不可能彻底跳脱已有框架的束缚, 以“我”的独立姿态存在, 加之失去了精神皈依, 致使她又回到了传统女性的老路子上。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方法

在旧有的文学作品所运用的传统的塑造途径之外, 笔者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的一些表现手法, “倒叙、补叙、插叙、人物的心理刻画、肖像刻画以及自然景色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等许多描写手段的运用, 都使这个时期小说的艺术手法、组织结构, 呈现出了新的特色。”[3]文本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 塑造出了棣华立体、饱满的形象, 将这一可爱、可敬、又可悲的人物刻画得鲜活、生动。

全篇贯穿某些暗示性的情节设置为后文做铺垫, 如第五回中棣华梦见伯和的车从身旁经过而没有理会自己, 为后来伯和的浪荡与堕落做了预设, 也昭示着她内心的隐忧与不安;伏笔的运用前后照应, 使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有因可循, 全文连贯流畅。如第一回中提及棣华不读书后, 慢慢把读过的都丢荒了, 为她后文中写病症和字帖埋下伏笔, 为其知书达理和贤良提供佐证。在对棣华和伯和描写的过程中插入娟娟和仲蔼的情感经历时, 采用插叙、补叙, 比对强烈, 解读了娟娟与棣华截然不同的选择与命运, 彰显了棣华的美德, 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时代背景更鲜明、人物形象更丰满, 避免了单一的顺叙而造成的单薄与平淡;在刻画另一个女性形象娟娟时, 多以他人言语或视角来描写, 所着的笔墨较少, 多用虚写而文已自明, 虚实相生, 在无意识中与棣华形成反差与观照;以棣华与伯和的情感变化和个人经历为主线, 以社会的变革和历史命运作为复线的双线结构, 为情节的铺展提供了保障, 为棣华的形象塑造给予了依托, 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此外, 反复和蒙太奇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形象的塑造更是功不可没。文本中多次出现棣华的“脸红”与“哭”的肖像、动作描写, 将其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用反复强调了其恪守传统女性的羞涩与道德、贞操观念以及感情的真挚深刻。在提及和伯和在同一炕上睡觉时、母亲询问伯和下落时、店家五姐儿打听失散者时、用了伯和的被褥后、失散后找到吸食鸦片而堕落的伯和再父亲面前表示关切、起身去面见病中的伯和时“只觉得一阵脸红又耳热起来, 脚下便软了……进的门来, 又是一阵脸红”[2]、伯和对她笑时棣华都会红了脸。将女子羞涩的姿态刻画得立体充盈, 而又不会因为反复而显得累赘单调, 反而更显出了棣华的纯真无邪, 对贞操的坚守和对伯和难以割舍的爱怜, 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观念的投影。而她的几次“哭”也是形式各异的, 既有“眼边不觉一红”、“不觉柔肠寸断, 泪珠儿滚滚的滴下来”的暗自垂泪, 触动了心事的辛酸泪流, 看见伯和颓丧状时不经留下的泪水, 又有梦见伯和不理她后的呜呜咽咽的痛哭, 失去母亲哭到“天愁地惨, 日月无光”, 痛失伯和晕厥后的大声哭喊, 都似将她心中的隐忍与哀苦、疼惜与挣扎融化在了这一次次的泪水里, 埋藏在这一声声哭喊里, 其爱之深切都和着泪涌入眼前。

蒙太奇手法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展示了人物形象, 使人物立体化、真实可感, 对社会背景的交代更详尽、全面。如将棣华对伯和的思念与伯和的浪荡无情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 滋生出强烈的对比效果。棣华心中始终被伯和装的满满当当, 即使再见到吸食鸦片后的伯和也还是难以释怀, 更是将其颠沛和不幸归结到了自己身上, “都是我害出来的, 越想越追悔, 便拿指甲自掐起来”。[2]而伯和却不见悔过之心, 视烟如命, 用他的淡然和冷漠回应棣华的深情, 可知棣华发出“怎能够剖了此心, 给他一看呢”[2]的感慨时内心是何其悲凉!这一交叉手法勾勒出了逐渐割裂的两个世界, 也描画了伯和的无情和棣华的痴情;而棣华与仲蔼、伯和与娟娟创造出了平行蒙太奇的效果。仲蔼和棣华一样都是重情之人, 也深深为棣华的悲苦命运而遗憾感伤, 而娟娟却也辜负了他的一片真情, 沦落为风尘女子, 似乎在第一回中, 书写者就借李氏之口向我们暗示了棣华和娟娟的差异所在, “王家娟娟, 人到甚聪明……说话举止也甚灵动……张家棣华, 似乎太呆笨, 终日不言不笑的”。[2]这种平行的写法, 突出了棣华与仲蔼心之痴、情之切, 伯和与娟娟的浪荡与堕落, 加重了悲剧的色彩。

三、女性形象的成因

棣华这一女性形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主客观因素的合力所建构起来的。

客观方面来说, 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而是社会的存在。棣华的命运必然与中国历史命运、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庚子之变的发生, 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中, 剿杀义和团的命令已经发布, 外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 清政府完全在按照列强的要求行事, 但是局势并没有因此而缓和下来。内有义和团的运动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外有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入侵, 既有对改革救亡之路的探索又有探索中的矛盾及失败。处于新旧时代激烈交锋中的棣华, 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 产生挣扎, 进而寻求突破, 而又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 仍身负封建礼教枷锁, 难以摆脱几千年来女性这一身份沿袭下来的传统束缚, 也无法逃离时局形成的无形推力。“《恨海》的悲剧是微渺的个人挣不脱大时代大社会的巨链”。[4]

就作者的写作立场而言, 作为男性知识分子, 他既想寻求突破又难以脱离男性的角度来刻画和描写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女性形象。女性似乎成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 因而最终作者还是掩饰了女性自身的觉醒。“也许再没有哪种角度比男性如何想象女性、如何塑造、虚构或描写女性更能体现性别关系之历史文化内涵的了。”[1]文人往往“对古典主义的爱情观默认, 古典主义的爱情观是使爱情服从于责任意识、道德标准和最高的价值体系。在男权社会的漫长时期里, 女性人生是依附于男性的。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与价值就在于找到好丈夫。”[5]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的末期, 礼教的弊端日渐暴露在世人面前, 作家仍然难以在一时完全脱离传统长久以来的压制, 思想上难免有保守和消极的成分, 加之其男权制思想的控制, 棣华的形象切合了抒写者的潜在意识形态并以具体的人物作为阐释。长久以来, “男权制有一种男性认同———核心文化观念关于什么是好的, 值得向往的, 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 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的。”“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 而且是不会改变的, 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6]因而女性作为定位于男性之下的社会存在, 其为男性所付出的一切都在这种思想认同下变得理所应当。

主观方面来说, 主要归因于女性自身的依附、从属意识。“她们的选择不约而同的通向一种道德完满的极致。这固然也是为了免却苟活和失节带给一个妇女的种种不幸。但归根结底, 这种完满和不完满、幸福与不幸福的所有结局都已经被社会所预定。”[1]这一时期的女性深受着传统道德、贞操观和男权意识的影响, 还没有认识到其自身的意义与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 始终以他人的利益出发而尽可能的避免自己所作出的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的选择, “民初女性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多数将女性置于辅助和顺从男性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女性视角的仰视特点”, [7]以致最后选择了遁入空门而求得逃遁与救赎。

自古以来, 中国的女性更多的是以男性的附庸身份出现的, 其作为一种象征体系, 被符号化与边缘化。“正因为女性是卑弱的, 因此女性就没有独立的意识, 她必须要服从于男性, 这就是女性卑弱论的思维逻辑。”[8]作为女儿, 棣华要极力遵守孝道, 屈从与来自道德的羁绊;作为准妻子, 她恪守自己的情感, 直到伯和病重才终于抛开了外界的压束, 一心挽救伯和。然而这样的双重身份常常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 这个奉献的过程本身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弱化而转向无意识的过程。“传统文学中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女性形象, 有大多拘囿与女人的娇羞、情人的温柔、妻子的贤惠和母亲的隐忍无私等。”[9]在社会定位的约束与规范下, 女性逐渐变成了一种物化的存在, 走向“无我”之境, “自觉不自觉的接受男性中心准则, 将自身置于‘第二性’地位”, [10]她们的抉择并不是以“我”的话语传达的, 而是与所谓的道德上的圆满相切合的, 这也是她们的悲剧难以避免的症结所在。用“出家”聊以自慰、寻求解脱, 其实质是对自我的封锁与禁锢, 亦是对现实的回避与逃遁, 投射出了中国传统女性悲剧的侧影。“‘出走’又意味着封闭, 既是心灵封闭也是人际关系的封锁。她只能在物质空间和心灵的空间里守望。生存的现实迫使女性游离与退避。”[5]

棣华是千千万万近代女性的缩影, 从她身上可以窥见传统女性形象的一隅, 亦不乏进步成分。创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多样的塑造方法为近代女性作了注解, 正如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每一个作家在描写女性之时, 都亮出了他的伦理原则和特有的观念;在她的身上, 他往往不自觉地暴露出他的世界观与他的个人梦想之间的裂痕。”[11]也为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些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2]吴研人:《恨海》, 吴组缃、时萌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6》, 上海书店, 1990年10月。

[3]程翔章、邱铸昌:《中国近代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4]黄锦珠:论清末明初言情小说的质变与发展--以《泪珠缘》、《恨海》、《玉梨魂》为代表, 明清小说研究, 2002年第1期。

[5]田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走出塔的女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6]李银河:《女性主义》,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

[7]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8]王晓丹: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发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第2期, 2001年3月。

[9]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10]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篇4:民初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民初丫鬟;意象造型;意境美

一、 民初时期女性形象的艺术审美特征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一切行为方式都要服从于男性的伦理道德以及审美价值的标准。女性不管是丰腴娇艳也好,甜美娇羞也好,柔弱无骨也好,都是以男性的审美喜好为主,她们的价值是需要通过男性的认可才能有其价值和意义的。①中国传统女性始终处在被封建礼教所压迫的地位。在我的雕塑创作中,想通过雕塑的语言表达出对民国初年传统女性刚从封建牢笼中走出来的那种病态美的特殊感觉,寻求民初民间女子在不知不觉中失落的形象。对此 ,我采用了一种较为意象的雕塑表现手法,通过简单可爱的造型,使得人物形象在观赏者看来更具有现代感。创作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表现上,我经过反复的考证修改使得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更贴切当时的社会。

二、 雕塑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手法

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痛斥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中国这一时期的女性刚刚逃脱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形成了柔弱无力的病态之美。这一时期欣赏女性的标准——贞静娴雅、神韵婉媚、弱柳扶风、风露清愁,让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创作兴趣,在汲取了中国传统描述女性形象的艺术特征,同时用雕塑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审美理解,通过稍加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方式达到形神兼备、意象的特殊效果。

雕塑创作中我选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用豪放不乏细腻、简练中蕴涵精彩、整体而又洒落的雕塑语言来描绘人物的形神,抒发出对那一时期女性病态美形象的特别感觉。形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是不简单的。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做了几十个小稿,经过反复的琢磨、比较和老师多次的指导,最后运用了概括、夸张的手法,整体造型上具有一定的表现力,高度概括的外形以很少的曲折变化表达出既含蓄有稍透活泼的人物神韵,赋予了民初时期传统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意境美。

三、对民初女性形象的重新审美“塑造”

创作中,为了使人物形象能够体现出摆脱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所导致的那种呆滞、迷茫的生活状态,通过夸张与变形的手法来强调人物的神韵,将传统绘画中那种纤细俊秀的仕女形象(清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卵形脸、细眉凤眼、娇柔俏丽、削肩瘦身、病态的、弱不禁风进行变形,适当调整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头大身小,但依然具备着韵味,这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典型的特点,人物身体仍然保留削肩瘦身的感觉,突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在整体造型上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使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只具有柔弱感,还有朴拙的恬静与可爱。为了更好地表达主观的精神情趣,表现创作中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以及情感活动,我认为人物的神情姿态是尤其重要的方面,通过对“神”的刻画,把那一时期女性的审美标准大概地表现出来——细眉凤眼、樱桃小嘴,但用丰腴的脸颊代替原有审美中卵形脸的容颜特征,在柔弱中展现丰腴,这样能够使原有的病态美更加具备独特的审美需求。

在人物发型头饰的刻画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因为对那一时期的发型了解太少,刚开始表现的时候,能够明显地感觉出它有很多地方不到位。通过收集各种资料中的发型样式,我选择了有点花样变化的造型,避免了三个人物发型上的雷同。使得人物形象有了出彩的部分,从而进一步突出人物恬静可爱的一面。

为了使雕塑作品更加精彩,着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件完整雕塑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选择纹饰过程中:起初,我采用的是中国清末时期的一些传统纹饰,但其内容太过繁琐,与这组雕塑的表现形式上不够统一;其次,我又采用了青花瓷的效果,通过资料我了解到青花瓷纹饰十分规矩,有一气呵成感,其中纹饰较繁密,但规矩繁密的青花瓷纹饰与概括夸张的人物外形有明显的不协调;最后,经过多次的查找资料,并在小稿上实验,终于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一种适合作品的着色方法——晕染法,于是结合此种方法一遍一遍的反复染涤完成了作品的着色,其中局部地方采用隐透底色以此来丰富作品的颜色。最终让人物形象、色彩效果、环境气氛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情趣与意境和谐地展现在这组雕塑创作中。

四、结语

“展现出精神的仍然是外形状再与质的充分地域化相融,更能展现出巨大的精神力度,这就是那种‘气’……”

这样的精神是不是就是清末民初时期文人的思想、审美的观念呢?如果是这样,“外形状”不就是我们所谓的形式,是雕塑的语言。我思考着将这样的精神凭靠自己的感觉,用雕塑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种精神的感觉构成了物质形式的空间,就是在那样的感觉下,产生了创作这组雕塑作品的强烈兴趣。创作的过程中,将文人对女性的审美与我的审美理解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仅赋予她时代的意义,也使“形式与精神同时出现时”的形式上更具有现代感。虽然采用了传统的题材,传统意象的表现手法,然而夸张的造型、素雅的色彩、特色的器具却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仕女形象塑造的更具现代感与轻松意味。

注释:

①[摘自 :http://www。studa。net/yishu/081113/11075534。html]

参考文献:

[1] 张大勇.中国雕塑的故事[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篇5:在职场中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里,我们不断地提升并超越过去、不断卸下从前的自我,顺着新生的喜好与愿望,推出自己的新面貌。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是演员,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我形象,希望在担当的角色上,演出一场淋漓尽致、尽其在我的生命戏码。

在家里当好儿女、在学校当好学生、进入职场后建构自己的“专业形象”,都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上班族针对职场环境的要求、标准、期许,一方面收敛自己违逆冲犯的想法,一方面强化自己不足的能力,让自我的“形象”,也就是形貌、作为、心态,与他人对我的“印象”,融合成为自信心的泉源,进而让自己成为服务机构所倚重的要角。这便是构建职场中“专业形象”的动机。

不断地更新自我期望,在职场里努力完善个人的“专业形象”,是上班族基本的职业道德。 反之,一个人若无法在工作上表现称职,很可能拖累组织或同事,他的“形象”也会因此被归类为“不值一提”、“普通一般”或“可有可无”之材。一旦不利的印象形成,他要在职场出头的机会就会变得微乎其微。因此,维护自己在职场上的“专业形象”是每个上班族必修的功课。

如何发觉自我“形象”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帮助大家更认识自己、发觉自我“形象”!

请先决定你比较喜欢植物或是动物,只能择一。顺着这条思路,在纸上写出三种你喜欢的物种,喜欢植物的就写下三种最喜欢的植物,喜欢动物的就写下三种最喜欢的动物。接着,请分别针对你喜欢的每种植物、或动物,写出你最中意它的三个特性、或主要缘由。你必须总计写下三个物种、九个喜欢的特性或缘由,而且这些特性或缘由彼此不能重复。

在这个游戏里,每一个你喜欢的物种,都代表了一套你自己认知的形象,这形象的特征,就是你列举的每一个物种的特性或缘由。这游戏的答案没有是非对错,所举的例子纯粹是帮助大家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很有弹性地创造自己多重的形象,而每个形象都蕴含了自己最喜欢的特质。这个游戏的解读如下:

(1) 第一个物种代表你自以为的形象,是你最期望的特质;

(2) 第二个物种代表你所认知到他人眼中你的形象;

(3) 第三个物种代表你深层的形象,也许自己日常都没觉察到。

解读的时候,请参考以下几点说明:

任何答案都是对的,选择植物或动物无妨,只是方便大家发想。

先后次序反映不同层次的形象;直觉反应的顺序,代表的意义也有差异。

三个物种性质近似者,你的形象特质可能较一致,例如动物类多选家畜、禽类,或同属肉食、杂食类,植物多属常绿型、或是花草类。相对的,所选择的三项若掺杂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或是兼有深山的参天乔木,同时又有柔弱花朵者,可能暗示,你目前的形象尚未定型,还在积极探索。

由于是针对“最喜欢”作答,我们可以延伸解释,每个人所认为的自我形象都没有负面特质。这个设计在鼓励大家看待正向形象的建构方向,追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不掺杂自己不喜欢的特质。

每个物种除了你喜爱的特性外,还有一些隐性的寓意,也是值得参考的;譬如玫瑰、仙人掌有刺,暗示形象内含防卫力,老虎、猫有爪子,暗示自己具有伤害的能力;物种有香气,可能暗示有影响力…等等。

举两个实例,更容易理解。

先举个例子,有个人喜欢植物,他选择三个物种代表:

梅花:寒中美景、清新脱俗、漂亮 (自我的形象是:清新脱俗、漂亮,是美丽的形貌)

油桐花:漂亮、酷暑中盛开、壮丽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是漂亮、夏天最茂盛、壮丽)

仙人掌:独特外型、生存力强、多样 (认为自己独特外型、生存力强、多样多采多姿)

我解读这三种植物都是生命力强的植物,此人应知道自己毅力强,而且重视自己外貌漂亮,有耐性,他在第三位用仙人掌,也说明是懂得防护自己的人,很有意思!

再来的例子,有个人喜欢动物,他选择的物种与代表性为:

狼:锐利、沉着、孤独 (自我形象是狼,有锐利、沉着,与孤独的特质)

猪:流畅、优雅、群体行动 (旁人对他的印象是流畅,可能他身型较圆润,不是有棱有角、瘦骨嶙峋的;旁人也认为他风度翩翩,很合群)

熊:有力、有霸气、稳定 (自己内里其实是有力、有霸气、稳定度高)

这个人外在形象既合群又有风度,与他的自我形象,及内心企求被看重的特质,似乎有些距离。他排在第一与第三位的狼与熊,都有爪子而且比较有野性,暗示他潜在的兽性与侵略性,相对于旁人以为他的优雅与合群,难免有纠结吧。

这个游戏很容易就能看出眼下的自我形象、他人眼中对我的印象,以及我心中内里隐藏的形象。第一与第三个形象反映的都是自己,但是深度有别,较深的一层直觉探索较久、较晚冒上心来,也是较深层的自我。

我们需要知道他人眼中的“我”的形象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经常配合身边重要的人的期望,以之调整我们的形象,希望保持这份珍贵的关系。

人的“形象”,是由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建构而成;包括;

(1)我所认为的我的样子,

(2)我所看到的我的人格个性,

(3)我所觉得的我是什么样的人,

(4)我相信,他人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人,

(5)我喜欢自己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他人对我喜欢到什么程度?

(6)我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

这六个问题,都是以“我”为立足点,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与觉察的专注度,也是对自我的意义或价值的认定。一般人所谓的“自我形象”,大抵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若改变这六个问题的问法如下,我们对于自己形象的认识,又会有新的发现:

(1) 【我为什么会有】我所认为的我的样子,

(2) 【我为什么会有】我所看到的我的人格个性,

(3) 【我为什么会有】我所觉得的我是什么样的人,

(4) 【我为什么会觉得】我相信,他人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人,

(5) 【我为什么会觉得】我喜欢自己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他人对我喜欢到什么程度?

(6) 【我为什么会有】我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

我们用了两套问题,得出两套“我”的形象,表里层次有别。我们可以再换套题目继续问,像剥洋葱似的,将这游戏一直玩下去,每一套答案都会发掘出另一层次的我;每一套答案都会建构出另一层次的我的形象;层层下探地练习,最终会明白,我的“形象”其实是自己经年累月堆栈后所形塑出的结果。

篇6:大学生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摘要;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一个人的形象如何,直接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好坏。,个人形象不只是外表美丑,还包括一个人的行为修养,外表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谈吐举止是靠一朝一夕养成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固然不好,而“败絮其外,金玉其中”亦不足取。只有“内外兼修”,与时俱进,才能在人生职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注重“个人形象塑造”,不断改善和提升个人整体形象,更好地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将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关键词;仪表;服饰;言谈;风度

形象是指客观世界作用于人并被反映在大脑中的人和事物的印象。人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人不是无知无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形象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较为鲜明、具体事物的轮廓。大学生形象是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所形成的总体评价和大学生所在院校形象附着在学生本人身上的形象的总和。

所谓个人形象,当然需要与你的个人紧密结合,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现出你在个人领域的专业性。任何使你显得不够专业化的形象,都会让人认为你不适合你从事的个人。

最好事先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文化氛围,把握好特有的环境色彩,谈吐和举止中要流露出与企业、学校、个人相符合的气质;要注意衣服的整洁干净,特别要注意尺码适合;衣服的颜色要选择皮肤的中性色,注重现代感。还有专业人士认为,成熟稳重是专业形象的关键,所以在日常工作和学校中一定要注意表现出自身的成熟。应该尽量避免脸红、哭泣等缺乏情绪控制力的表现,因为那不但令你显得脆弱、缺乏自制力,更会让人怀疑你会破坏个人形象。另外,在言谈中表现出足够的智慧、幽默、自信和勇气,会使你看起来更果断而可靠形象塑造非常重要。

从我和我身边的同学的比较就可以知道。我发现很多的同学走路都是低着头有的甚者显得有气无力,根本没有意识到昂首挺胸对于一个人外在形象有多么的重要。而一个走路昂首挺胸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气质,给别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让人不自主的多看他几眼。还有一点就是说话的时候,很多的人声音一般比较小,而说话声音比较洪亮,让别人一听就感到这个人有气质,看说话多有力啊。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关于礼仪方面的,很多的学生都不注意和同学之间关系,特别是说话,到了大学以后发现很多的人说话特别的苛刻,做事不顾别人感受,所以我觉得礼仪修养很重要,大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

一个人的形象仪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素质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作为青年人有自己的生活激情,有自己的放纵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可置文明于不顾么?作为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以及塑造自身形象,也做为自己在未来就业求职道路上增加重要的竞争砝码:

一注意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二注意服饰:孔夫子曾经说过: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三注意语言。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活动的基本工具。人们靠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文明的语言树立人文明的形象,雄辩的语言树立人雄辩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树立人幽默的形象,虚伪的语言树立人虚伪的形象。语言交谈的总要求是文明、礼貌、准确。语言是组织交谈的载体,交谈者对它理当高度重视、精心斟酌,这是不言而喻的。说话要文明优雅,一般来说不能使用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气话。说话要礼貌,在交谈中多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字眼。

四注意风度。风度是指一个人的风貌仪表和举止态度,同时也是指一个人精神、气质、品格的外在表现。因此风度实际包括精神状态、仪表礼节、行为态度和言辞谈吐。它实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性格气质、学识修养、处世态度等。有人说,“高雅的风度是通向朋友心灵的畅通无阻的护照”。这是每位渴望择业成功的大学生朋友都值得拥有的“护照”。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不可有失风度,心高气傲,目无他人,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

五注意仪表。仪表是大学生自我形象的重要方面。仪表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仪容和体形。它是由个体生理特征和服饰共同构成的一种直观的外在形象,仪表之美是人类的天然美,具有仪表美的人为自己赢得了获取成功的最初机会,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习惯用美的标准来观赏人、评价人、选择人

六注意具体行为。在招聘时,大学生求职形象如何看起来似乎是主观的东西,是招聘人的主观印象,实际上是客观的,是大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效果。从生理学角度说,行为就是包括脸部在内身体各部位做出的动作,这些动作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给人持久的印象,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学生形象塑造有很大的的必要性。

一方面,注重“个人形象塑造”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人群,是一个融注众多时代因素的独特群体,其特殊性决定一方面是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又是知性、内敛一方面是时尚、张扬,另一方面又是纯朴大方。当代大学生所处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社会中他们追求个性、追求美、追求时尚,他们将外在的形象表现为青春的形体、不俗的言谈、文雅的举止,其内在的形象表现为丰富的内涵、渊博的知识、超凡的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注重“个人形象塑造”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发展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个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世纪。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一种头脑,丰富的学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应变能力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筹码,这仅仅是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对个人形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外兼修”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人生重大的转折,那就是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从校园到社会,不仅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角色也在进行转换,理所当然,个人形象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选人标准,文凭已不再是万能的敲门砖,而聪慧、灵敏、勇于进取和成熟、睿智、精明干练、富有开拓精神的形象特征成为当今雇主所共有的心理期待。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在积极参与竞争,一个好的形象可能会给你赢来一个好的机会。尤其在求职面试中,呈现良好形象更显重要。也许你才智过人、品学兼优,但很可能别人也有,怎样一决高低?在匆匆一面的求职现场,“视觉第一印象”往往凸显重要。试想,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与一个形象气质俱佳的人站在一起,谁会占优势。

一个人的形象仪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素质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作为青年人有自己的生活激情,有自己的放纵的生活方式,但

也不可置文明于不顾么?作为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以及塑造自身形象,也做为自己在未来就业求职道路上增加重要的竞争砝码

篇7:试论如何塑造大学生个人形象

试论大学生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1土地资源管理0班 姓名:徐志高

学号:20114258

2012年6月18日

试论如何塑造大学生个人形象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徐志高

个人形象通常由个人的仪容、举止、表情、服装、配饰等要素构成。仪容,通常指人的外观、外貌。其中的重点,则是指人得容貌。对仪容的首要要求是:仪容美。它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三层:首先,要求仪容自然美;其次,要求仪容修饰美;最后,要求仪容内在美。举止,通常指的是人们在外观上可以明显地被察觉到的活动、动作,以及在活动、动作之中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的姿态。作为无声的语言举止在一般情况下叫做体态语言,简称体态语。它的特点有三:连续性、多样性和可靠性。具体来说,要求人们的举止要文明、优雅、敬人。所谓文明,是要求举止自然、大方,并且高雅脱俗,借以体现出自己良好地文化教养。所谓优雅,是要求举止规范、美观,并且得体适度,不卑不亢,赏心悦目,风度翩翩,隽永姣好,颇具魅力。所谓敬人,则是要求举止礼敬他人,可以体现出对对方发热尊重、友好与善意。

表情,就是人们所说的面部表情。在人家交往中,表情真实可信地反映着人人们的思想、情感、反应,以及其他一切方面的心理活动与变化,也是人的无声的语言。表情礼仪主要讲眼神、笑容、面容三个方面的问题,起总体要求是:要理解表情,把握表情,在社交场合努力使自己的表情热情、友好、轻松、自然。

服饰,是对人们所穿着的衣服的总称。在人际交往中,服饰被视为认得“第二肌肤”,发挥着多重实用性功能;又可以美化人体,发挥着装饰性功能。不但如此,在正式场合,它还具有反映社会分工,体现地位、身份差异的社会性功能。

配饰,这里所指的是人么在着装的同时所选用、佩戴的装饰性物品。配饰的实用价值不是很强,有些配饰升甚至毫无实用价值。从总体上讲,它对于人们的穿着打扮,尤其是对于服装而言,只是起着辅助、烘托、陪衬、美化的作用。但在社交场合,配饰尤为引人注目,发挥着一定的交际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它是无声的语言;第二,它是一种有意的暗示。

个人形象的如何,直接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好坏。个人形象不止是外表的美丑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修养,外表是我们改变的事实,但是一个

人的穿着打扮,谈吐举止是靠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说大学生要塑造个人形象,首先要从仪容、举止、表情、服装、配饰这几个方面入手,更要深入到学习、工作、交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形象的塑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自己去坚持,去恪守。首先从仪容讲起。仪容,受先天条件限制,每个人都不同,有的天生丽质,有的不尽人意,但仪容讲究内在美。所以说大学生还是不必要过度纠结于自己的仪容,有的人因自己先天容貌出众而产生骄傲和鄙夷他人的情绪,也有人因自己先天容貌不佳而产生自卑心理。其实这些对大学来说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后天的修饰对个人仪容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仪容的修饰,要扬其长、避其短,设计出美好的个人形象。但是仪容的修饰要把握几个基本规则:美观、整洁、卫生、得体。这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尤为重要,大学生的仪容修饰尤为要得体,要体现大学生的身份和良好地精神风貌。从细节上考虑。头发,要勤于梳洗、长短适中、发型得体、美化自然;面容,修饰面容首先要做到清洁,要勤于洗脸。大学生在每日都要花固定时间去清理自己,使自己干净清爽,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卫生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对待仪容,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化妆。化妆是修饰仪容的一种高级方法,它是指采用化妆品按一定技法对自己进行修饰、装扮,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靓丽。在一般情况下,那大学生对化妆更加的注重。大学生化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要注意遵守几项原则:美化、自然、得法、协调。有些大学生化妆过于夸张,这是不可取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化妆要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其中男生如果没有必要,个人觉着就不要化妆了,因为自我感觉男生化妆不能就太女性化,不能体现男生的阳刚之气。化妆还有几点要注意,勿要当众化妆,勿在异性面前化妆,勿使化妆妨碍他人,勿使化妆出现残缺,勿借用他人的化妆品,勿品论他人的化妆。这些都是女大学生要注意的,当然也包括男大学生。

第二点就要讲到举止,举止的一些具体定义前面已经结束,这里不做多说。举止是体现一个人的风度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说大学生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就不得不在举止这一方面多下工夫。举止,具体一点就是手势、立姿、坐姿、行姿等四个方面。先讲手势,手是人体最为灵活自如的一个部分,所以手姿是体语之中最丰富、最具有表现力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切记要注意自己手势所表达的意义,不能做出易误解的手,不要在公众场合做不卫生的手姿,好有一点,手姿要表现对人的尊重,切忌不要出现失敬于人的手姿。在者立姿和坐姿,这二者结合在一块讲,强调一个大家最熟习的:坐如鈡,站如松。当然,对于大学生没有强调到这么夸张,但是基本的一些准则还是要注意的,如对于男子要求是稳健,对于女子则是优美,切不可站着歪歪扭扭,不成体统。就座,则是注意顺序、讲究方位、落座无声、入座得法、离座谨慎;坐定,则是根据座位高低调整坐姿,挺直上身,头部端正,目视前方,双腿并拢,双脚自然下垂等。最后讲到行姿,行姿势人在行走过程中所形成的姿势,又叫走姿。在行姿方面,大学生要做到全身伸直,昂首挺胸;起步前倾,重心在前;脚尖前伸,步幅适中;直线前进,自始至终;双肩平稳,两臂摆动;全身协调,匀速前进。举止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改变,而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大学生的举止再做到以上几点细节的基础上关键在于坚持。第三点,这里就要讲到表情,与举止一样,表情也是人的无声的语言。表情礼仪,主要探讨的是眼神、笑容、面容三个方面的问题。起总的要求是:要理解表情,要把握表情,要在社交场合努力是自己的表情热情、友好、轻松、自然。先说说眼神,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神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在于他人交谈过程中应多注视着说的一方。笑容,是人的一种表达喜悦情感的重要方式,笑得本质在于自信、热情、友好。但是笑还是要注意场合,不可是无忌惮的乱笑一气,更不可假笑、冷笑、怪笑、媚笑、怯笑、窃笑、狞笑。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笑要做到:声情并茂、气质优雅、表现和谐。面容,则是以上二者的结合,是个综合性表情,其中也加有眉毛、嘴巴、下巴、鼻子、耳朵等。这几者的综合运用,则要看具体场合和具体气氛氛围来表现,不可做到不和谐。

第四点就要讲到服装。正如以上定义内容中所阐述的一样,一个人的服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一个人的身份的体现。著名的意大利影星索菲亚-罗兰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你的服装,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人物,它们代表着你的个性。一个和你会面的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根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你的穿着体现着的应该是和你身份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你的个性,当然二者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表明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切不可奇装异服。具体一点来说,首先强调款式。这里款式不是要求你追求时尚,要自己的服装符合潮流,而是要遵守TPO原则。所谓TPO就是时间(time)、地点(position)、目的(objective),它具体的含义就是:要

求人们在选着服装,考虑其具体款式时,首先应当兼顾时间、地点、目的,并应力求使自己的着装及其具体款式与着装时间、地点、目的协调一致,才能较为和谐般配。作为一名大学生,自己的着装应该遵循TPO原则,如上课就要着正式一点,不可拖鞋短裤进入课堂;参加社团学生会活动时,多要求着正装,而且正装颜色不可过于艳丽。这里在讲点着装方面的注意事项,着装既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教养和品味,对于着装的要求就简单介绍几点:个体性,这里强调的是个人的个性应该在自己的着装中体现出来;整体性,就是要求衣服的搭配要基于统筹考虑和精心搭配,要在整体上显得和谐、完美;整洁性,要求人们的着装整洁,避免肮脏或邋遢;文明性,这里就是要求着装文明大方,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常规做法;技巧性,这主要是要求着装时依照其具体的穿法而行,要学会穿法、尊重穿法。所以大学的着装就要不仅体现个性,也要符合身份,还有干净整洁,符合道德规范,注重技巧穿法。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配饰。从总体而言,配饰只是起着辅助、烘托、陪衬、美化的作业。但是从审美角度来看,它却与服装、化妆一道被列为人们用以装、美化自身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较之于服装,它更具体有装饰、美化人体的功能。在社交场合,配饰尤为引人注目,并发挥着一定的交际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与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无声的语言。可借以表达所使用者的知识、阅历、教养和审美品位。第二,它是一种有意的暗示。可借以了解使用者的地位、身份、财富和婚恋状况。这两种功能,特别是第二种功能,是普通服装所难以代替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身的配饰就要体现和符合自身大学生这个身份和应有的经济状况,切不可浮夸。

篇8:女性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关键词:沈从文,女性形象,女性观,审美救赎

一、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类:湘西女性和都市女性。她们的人生是一种真正“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下面就从一些具体作品入手, 谈谈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分析他的女性观。

(一) 、美丽健康、敢爱敢恨、多情重义的湘西女子

沈从文以赞美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湘西身份各异的女性形象, 不管是天真烂漫的少女, 还是红杏出墙的有夫之妇;不管是慈祥母亲还是吊脚楼里的妓女, 她们都具备美丽、健康、坚强、率真的品质, 无论从外表到心灵, 从感情到意志, 都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

1、美丽可人、健康率真的纯情少女是沈从文刻画得最为成功的湘西女性形象。

“妇女与自然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个联盟通过文化、语言和历史而顽固地持续下来。”【2】沈从文一生亲近自然、痴迷自然, 自然在他心中是伟大而神圣的。《边城》中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三三》中的三三“换几回新衣, 过几回节, 看几回狮子龙灯, 就长大了……”《长河》中的夭夭, “健康能勤, 做事时手脚十分麻利”……

“理想女性是京派作家心中的一方神圣净土, 她们是那个乡土世界中一切美好价值的象征, 是作家审美理想和美好感情的寄托, 体现作家创作深层的‘女性崇拜’心理。”[3]沈从文很善于将对女性的赞美与对自然的赞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她们平凡多样的人生历程中, 都一样洋溢着生命的热情、自然和庄严, 那种自然朴素动人的人性美, 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体现。

2、坚强的慈母形象的塑造, 是沈从文对湘西女性吃苦耐劳、乐天知命精神的讴歌。

《一个母亲》中的女主人公在被骗后产下一个小孩。但这一切, 她都一个人默默地忍受了。对于这个女主人公的不忠, 沈从文的态度是包容的。对于女主人公的真实、坚强、乐天知命, 沈从文是赞美的。《菜园》里的玉太太善良、能干, 以中国女人的韧性经营一个菜园维持家计, 经营得有声有色。《三三》的母亲杨太太不曾离开过碾坊, 一直在劳碌著, 用她特有的母性支撑著母女俩的天空。

女人的第一要务不是做丈夫的妻子, 而是做孩子的母亲。沈从文笔下坚强、勤劳、乐天知命的母亲形象, 是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特点的缩影, 更是湘西世界里“人性美”的另一种生动诠释。

3、敢爱敢恨、敢于追求的性情女子形象, 是沈从文湘西世界里又一道亮丽的女性风景线。

在沈从文看来, 性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是所有人类的自然法则“天许可的那种事, 不去做也有罪”【4】沈从文对女性的描写往往离不开两性关系与情爱主题。

《萧萧》是反映这类女性的代表作。萧萧受了花狗的诱惑仍不后悔, 不惜抛下小丈夫, 梦想着跟了花狗去城里寻自由。虽然她最终失败了, 但却很好展现了为了追求自由生活而敢于私奔的女性性格。《龙朱》展示湘西在重大节庆期间苗族人求爱的情景:“郎家族男女结合, 在唱歌……把男女吸到一块来, 即在太阳下或月亮下, 成了熟人, 做着只有顶熟的人可做的事。”姑娘们有勇气去做她们乐意做的事情。《月下小景》谱写了一首为爱情牺牲的赞歌。本乡寨主的独子摊佑, 爱上了XX族的一个美丽少女。但是, XX族的习气, 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 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 否则就得处死。为了真诚纯洁的爱情, 两人快乐地吃下了毒药。

为了追求生命的自在, 湘西女性挣脱了“道德”的枷锁, 冲破了礼教的囚笼, 即使付出青春和生命也无所畏惧。“在这个奔放的情欲世界中, 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猥亵, 而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命力量的欣悦与自豪, 是作家对于生命活力的赞叹。”[5]

4、浑厚多情的河街妓女形象的塑造, 是沈从文对弱势群体的

同情与公正评价, 体现了沈从文悲天悯人的情怀, 体现了沈从文对女性的尊重。

妓女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 妓女的形象, 妓女这一行业, 千百年来被伦理社会所不齿, 但她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不应被世人所忽略, 更加不应该被指责。沈从文赋予了她们崭新的生命, 给予了她们公正的评价, 写出了她们的情感世界。

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 便是作妓女, 也永远那么浑厚……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柏子》这部小说中, 水手柏子魂牵梦萦的事情, 就是找那相好妇人发泄他积压多时的愁闷困苦。在这里, 妓女的形象得以升华, 她们成为那些终年漂泊在外的水手的精神家园和驿站。《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女人》中, 作者写了水手牛保与一位以卖笑为生的女子的露水姻缘。但这露水之情, 充满了别离和期待。“那婊子同我要好, 她送我的。送了我那么多, 还有栗子、干鱼。还说了许多痴话, 等我回来过年咧……”

(二) 、都市女性:从虚伪、自私到大胆追求幸福

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认识, 沈从文在其创作初期和成熟期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从戏谑嘲讽到理性审视。这是一种成长成熟的过程, 而不是一种自相矛盾。

1、前期创作的都市女性形象

刚走出湘西踏入陌生的城市, 沈从文遭受了一系列打击, 变得敏感、脆弱、自卑又自尊, 因此初期的作品对女性的抒写极尽嘲笑讽刺之能事, 他笔下的女性多为虚伪自私、矫情的病态女性。沈从文前期创作的都市女性形象只是一种见闻式的粗浅描述。

小说《绅士的太太》主要写了“东皇城根绅士家”和“西城废物公馆”两个家庭的糜烂生活。都市里的男人女人间充满欺诈、虚伪, 完全被金钱和欲望所俘虏。女人们表面上高贵矜持, 内心里却肮脏卑俗, 过着自欺欺人、醉生梦死的生活。

2、后期创作的都市女性形象

随着创作思想的成熟, 沈从文开始对苦苦挣扎在都市里的女子进行人性上的探索, 赋予了他们湘西女子所独有的自然人性。

《都市一妇人》的“她”因为10多岁的年龄差距, 因为过分害怕失去爱情的心态而找人用毒药弄瞎了丈夫的眼睛。《薄寒》中的女教员、《如蕤》中的如蕤都是敢于大胆追求情爱的新女性。《三个女性》中三位美丽的女子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一边议论着“美丽并不是罪过, 真实的美丽原同最高的道德毫无畛域”等哲学话题。

沈从文在《烛虚》中写道:“对人类崇高美丽观念或现象充满敬慕与倾心, 对是非好恶反应特别强, 对现社会堕落与腐败能认识又能避免, 对作人兴趣特别浓厚也特别热诚, 是新女性的人格的标准”。沈从文期待这种新女性能形成五光十色的人生。

二、沈从文的女性观

(一) 、女性是真善美的化身, 他们拥有了美丽、健康、率真、自然、坚强等共同的美好品质

沈从文认为:“我觉得天下的女子没有一个是坏人, ……倘若我们还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 女人的心是在好机会下永远有向善倾向的。女人的坏处全是男子的责任。男子的自私, 以及不称职, 才使女子成为社会上诅咒的东西。”【6】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与一般男性作家的不同之处。男性作家大多是用社会道德的尺子去衡量笔下的女性, 而沈从文则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衡量女性, 极力赞美女性的生命之美。

沈从文还认为:“上帝创造女子时并不忘记他的手续, 第一使她美丽, 第二使她聪明, 第三使她同情男子。”[7]因为认识到女性特有的人生价值, 所以沈从文笔下的女子因而独具魅力。他通过将女性形象理想化, 审美化来达到对生命美, 人性美的歌颂。

(二) 、倡导男女平等

从人性的角度看, 沈从文极端憎恨封建礼教对女人天性的戕害, 他说封建礼教要求妇女贞洁的目的是“用着贞洁或别的来装饰男子的体面”。【8】

他肯定女性的自身健康的情欲是人性美的体现, 他表现她们那种勇敢的、充满活力的性爱方式是为了标彰人性的自由和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因此, 沈从文强调, 女性在一切方面, 包括性的选择上应与男子享有同等权利:“在两性生活上, 女子也有检选的权利……女子若并不觉得自是件东西却以为自己也是一个人时, 她的做人的证据, 是看她能不能使用自己这一项权利的。”【9】在沈从文看来, 女子这种选择权, 不应受到任何社会传统习惯的束缚, 这是女子最起码的做人权利, 是她们人格能否独立的一个重要尺度。于是, 《旅店》里的黑猫与驼背苟合;《连长》中的寡妇与连长私通;《雨后》的阿姐与“四狗”于山间野合;《萧萧》中萧萧的“失身”于花狗……都被涂上一层人性的色彩。这种对女性在婚恋关系上的态度, 显示了沈从文女性观的进步, 女性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她们应有自己的情感选择。

(三) 、人性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大变动之中被扭曲、变异与堕落, 对女性的尽情讴歌是沈从文对现代社会的审美救赎

有学者认为, 沈从文对女性既赞赏又轻视、既偏爱又存在偏见, 所以他们认为沈从文的女性观是矛盾的。他们的根据是沈从文对湘西女性和都市女性的不同态度。

也有学者认为, 沈从文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描写女性, 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玩偶, 她们存在的意义是以男性对她们的欣赏为前提的。沈从文对那些惟妙惟肖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对笔下众多女性的百般赞美, 都只不过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欣赏, 一种玩弄。他们的依据是沈从文小说里那些不惜笔墨尽情渲染的情爱描写。赵园在《论小说十家》中说, “沈从文写女性是为女性特设的标准。”[10]又说“沈从文使用的, 是‘男性中心’社会里男性观察异性的眼光”, “沈从文对两性关系, 几乎始终是由男性方面估量的”。[11]他认为沈从文在两性关系的书写上着重的是男性的体验与感受。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沈从文曾说:“至少容许在文学艺术上创造那标准。因为不管别的如何, 美应当是善的一种形式!”【12】沈从文对于女性自始自终都是尊重的, 都是赞美的, 甚至是崇拜的。但是, 他的这种“女性崇拜”情结并不盲目。在他满含深情讴歌女性真善美时, 依然会出现《绅士的太太》《女难》等作品, 这使得沈从文的女性观始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沈从文认为: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大变动中, 人性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大变动之中被扭曲、变异与堕落, 湘西女子与都市女性也都在慢慢地改变, 人性的真善美正慢慢地消失。为了拯救他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人性, 所以他不懈的努力,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善美的化身, 以支撑他心目中的希腊小庙。

从《湘西散记》中得知, 作者回乡的旅程中, 目睹了家乡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大变动之中扭曲、变异与堕落, 不禁对这眼前的现实与逝去的时光进行比较对照, 把对过去美好人事逝去的哀痛寄托于自己的笔端, 寄托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面对现代文明对人的侵害, 即使在中国偏西南的湘西, 即使是农村社会所保有正直朴素人情美也几乎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是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虽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残, 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13】如果说《边城》是从正面描述了人物品行的朴素与高尚, 那么《湘行散记》则是对“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 加以解剖与描绘”。但他并不曾悲观失望, 只因在“生长于这环境中几个小儿女性情上的天真纯粹, 还可见出一点希望。”[14]

这促使沈从文思索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 并开始对现代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热情讴歌逝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形式, 从而达到改造人心、拯救社会之目的。沈从文通过笔下至真至善至美的女性形象传达这么一种观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假如具备了纯朴的天真, 一切思想行为发自内心所想, 不违背人性, 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有强盛生命力的国家。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朴素动人的“人性美”的追求, 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最重要的内涵。

篇9: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莫言女性形象女性魅力种的退化

莫言作品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多姿多彩、性格各异,美丽而野性的“我奶奶”戴凤莲、风流俏丽的“狗肉西施”孙眉娘、冰清玉洁的孟喜喜、坚忍顽强的上官鲁氏……她们都是在苦难土地上开出的艳丽花朵。在她们身上你无法用传统道德来评判对或错,她们所做的都顺从于蓬勃的生命激情和自由解放的灵魂。上官鲁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生劳苦养育了九个孩子,但是这九个孩子全是“借种”而生,他们的亲生父亲有她的姑父于大巴掌、土匪密探、江湖郎中、和尚、败兵、教堂的牧师等。这些集“美与丑、善与恶、贞洁与淫荡、鲜艳与颓废、悲剧与喜剧”于一身的女性,她们身上无不充满生命力的强大光辉,她们是鲜活的丰满的个体。在苦难中品尝着欢乐的女性把生命特征发挥到极致,甚至把自己的一生凝结成一段不朽的传奇。这些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在莫言作品中有《红高粱》中的戴凤莲,《檀香刑》中的孙眉娘,《白棉花》中的方碧玉,《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等,她们在作品中的光彩无疑是超越了那些平庸懦弱的男性,她们生前活得轰轰烈烈,死后成为人们心头永不磨灭的传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一直是处于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无力争取生命的自由。她们的生命从属于支配世界的男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随子”,、她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生命色彩可言,在男性话语强权的社会中她们一直是失语的群体。20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解放了大批女性,引导她们追寻自由、实现自我解放。但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女性来说她们在思想上的无知、落后,在生存环境的险恶、束缚下仍然过着苦难而艰辛的生活。在莫言笔下,我们终于发现这些勇敢反抗的女性在追寻自我欲求的满足中彰显出生机勃勃的生命意识。

她们本来也是温顺的女子,但是在男性强权的强大压迫下不堪重负的她们终于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开出了一朵朵绚烂的生命之花。这在莫言作品中突出表现为她们对爱情的无所畏惧的追求和对自我欲望的满足。《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戴风莲不甘于拿自己年轻的身躯去换取一匹大黑骡子,更不甘于把自己的火热的青春交给一个猥琐的麻风病人。她在绝食三天后摔破了碗的那一刻就是向过去甘受摆布的懦弱的自己告别的时刻,也是她决定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变得无比强大的时刻。她勇敢地拒绝了“跟一个麻风病人同枕交颈,生出一窝癞皮烂肉的魔鬼”的命运,坦然接受了被旧礼教斥为大逆不道的野合,接受了野男人余占鳌,并生下了他们的野儿子豆官。“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她临终前的这段心理描写无疑是对她这一生作了总结,既批判了压抑个性、束缚生命自由的所谓正统之道,又大胆地发出了“我的身体是我的”的女性解放的号召。《白棉花》中的方碧玉是个有勇有谋的奇女子,也是不甘心自己被许给大队支部书记的疤眼儿子的命运,在棉花垛中偷偷幽会,献身给多才多艺的李志高,对于她的死,人们更多的是同情,甚至最后有人相信她并没有在清花机事故中死去,可见方碧玉的敢爱敢恨已经留给愚昧麻木的人们太多太大的震撼。《金发婴儿》中的紫荆,因为丈夫的冷漠而和黄毛结合。《食草家族》中四老爷勾搭上了穿红袄的小媳妇,就嫌弃四老妈,四老妈在丈夫的冷漠中与锔锅匠通奸。通奸被抓后四老爷要休妻,四老妈显示出的不是撕心裂肺的痛楚而是一种无畏,痛斥四老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作者还写到四老妈在被休回家时“如菩萨端坐莲花宝座那般的雍容大度端庄富丽馨香扑鼻”。

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于敢爱敢恨、无所畏惧地追求自我欲求满足的女性的赞赏,这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的象征,是一种生命激情的展示。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胆小、软弱、卑下、受欺凌、依附于男性不再是中国女性的代名词,她们身上显现出的女性对于自由、对于新生、对于人性的追求,闪烁着女性自我解放的光芒。

莫言曾说过:“女人代表了爱,代表了繁衍。”莫言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母性的依恋,在他的笔下母亲几乎就是孕育万物的大地的代名词,而且他认为只有强大的健康的母亲才能孕育出优良的后代,他的寻求“纯种红高粱”的梦想也寄托在对优秀的母亲的寻找中。所以在他的笔下出现的女性形象大都是身材高大、健壮有力,有着丰满的乳房和饱满的臀部、善于生养的。莫言在笔端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健康的壮美的女性的赞美。如写《爱情故事》中的女知青何丽萍身材高大,小弟看到她“两只乳房把军便装的两只口袋高高挺起”,郭三老汉说她“奶子高高的,腚盘宽宽的”,而且她还一胎生了两个小孩,震惊了高密县。《白棉花》中方碧玉会拳脚功夫,干起庄稼活样样拿手,她有“一对趾高气扬的乳房”,“如同喜马拉雅山”。写《生死疲劳》中西门闹的二姨太迎春“大眼直鼻,额头宽广,长嘴方颌,一脸福相,更兼那两只奶头上翘的乳房和那宽阔的骨盆,一看就知道是个生孩子的健将的女人”。

作为母亲的女性,她们对于亲情富于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孩子,女人可以做出最大的牺牲,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就是一首写给母亲的赞歌,上官鲁氏一生养育了自己的九个儿女,甚至于自己女儿们的孩子们,经历了多次生育的苦难,战乱、饥饿、动荡等生活的艰辛,甚至经历了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女儿们、外甥们死去的悲痛,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还在为自己的儿子上官金童操心不已。在饿殍遍地的年代,上官鲁氏用胃袋偷运回来粮食让自己的孩子免于死亡:“娘双膝跪地,手抓着盆沿,双肩起伏,脖子探出又缩进,那么可怕那么惊人的美丽,那么庄严的雕塑。伴随着打雷般的呕吐声,娘的身体时而收缩成一块铁,时而软弱成一摊泥,粮食这些小畜生们如粒粒珍珠大珠小珠落入木盆里。”《欢乐》中的母亲肚皮变成了紫色,肚脐眼积满了污垢,乳房是泄了气的破皮球,肋条像弓一样被岁月压弯了,母亲的瘦脖子、尖下巴还有破烂不堪的嘴……这是一个丑陋的却真实的母亲形象,正是这样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进补习班考大学,到县城挨家挨户地乞讨来“一堆沾满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麻风病毒、肝炎病毒……的纸票和硬币。”余华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中评价说:“他歌唱的母亲是一个真实的母亲,一个时间和磨难已经驯服不了的母亲,一个已经山河破碎了的母亲。”“母亲”的含义几乎就是无怨无悔、没有尽头的付出,她养育了我们毁灭了自己。这样一个没有被美化过、删改过的母

亲给我们的是巨大的震撼,莫言唱响了一曲真实的对母亲的赞歌。

“退化”主题是莫言创作背后一个基本的着力点。这一主题最早出现在《红高粱》中,莫言通过描写家乡的高粱品种的变迁,提出了这一批判:“我反复讴歌赞美的、红得像血海一样的红高梁已被革命的洪水冲激得荡然无存,替代它们的是这种秸矮、茎粗、叶子密集、通体沾满白色粉霜、穗子像狗尾巴一样长的杂种高粱了。”莫言通过对作物物种退化的批判间接表达了对人类生命力退化的批判。在父辈的强壮及其辉煌的历史面前,子辈显得软弱面又委琐。

莫言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诸如余占鳌、罗汉大爷的男性的英雄主角,同时也塑造了一批英勇的女性形象,而且在这类女性形象周围往往又存在软弱的无能的男性形象,他们在身边强大女性形象的衬托下显示出一种男性种族退化的焦虑。《丰乳肥臀》中铁匠世家上官家是“母鸡打鸣公鸡不下蛋”。婆婆上官吕氏身材高大肥胖,作为打铁匠的妻子,真正铁匠家掌钳的,光着脊梁抡大锤的是她,她的丈夫上官福禄只是欺世盗名的铁匠世家的后人,在强悍的她的面前,丈夫和儿子都软弱得不堪一击。《白棉花》中作者借马成功之口说出:“多少缠绵曲折的男女爱情故事,都沉痛地证明和宣告:女人的爱情之火一旦燃烧起来,就很难扑灭;而男人,在关键时刻总是像受了惊吓的鳖一样,把脖子缩了起来。”方碧玉和李志高在棉花垛中幽会被抓后,“李志高垂着头,方碧玉却渐渐昂起头”。紧接着方碧玉的公公国支书来挑衅,“一棍打到方碧玉的腰上”,方碧玉摇摇晃晃地跌倒了却“一声没吭”。此时的李志高却是躲在暗处哭泣,并且已经投入了公社团支书的妹妹孙红花的怀抱,紧跟着又从棉花厂调动到了公社通讯报道组。

在强势女性与退化的男性势力的共存的背后是莫言关于“种的退化”的意识,纯种高粱在消失,越来越多的杂种高粱不堪一击。莫言在作品中对此最直接的描述表现为对被阉割的、退化的男性形象的表现上。《狗道》中“我父亲”豆官只有一个睾丸,《丰乳肥臀》上官寿喜没有生育后代的能力,于是上官鲁氏只能到处借种才生下儿子上官金童。上官金童则彻底丧失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性欲望,成为一个一辈子吊在女人的乳房上的无用的男人。这就标志着男性力量和男性地位的丧失。《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中的吕乐之的“自阉”,《生蹼的祖先们》“我”在奇怪的幻境中目睹了四百名男孩集体被阉割的情景,想象到自己也被“阉割”了:“在稠密温暖的黑暗里,我苦苦地思索着:我究竟被阉割过还是没被阉割过?是仅仅从精神上被阉割了还是在肉体加精神都被阉割了?”

上一篇:信访维稳措施下一篇:初中关于文明礼仪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