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2024-06-23

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精选8篇)

篇1: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刚才,市统计局局长、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夕荣同志,就我市经济普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市委陈步荣副书记待会还要作重要讲话,在此我先就经济普查工作中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增强经济普查的使命感

经济普查是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市情市力调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展经济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正确掌握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这次经济普查事关国家长远,事关宏观政策趋势,事关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次经济普查,所涉及的工作面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5%左右,其领域十分广阔,不仅包括了以前的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的所有行业,而且还将建筑房地产业普查纳入其中,涵盖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中除农业以外的19个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0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的所有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二、三产业的所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还包括个体工商户。所以,这次普查,就全面而言,是史无前例的,是货真价实的第一次。经初步测算,我市普查将要面对近6千多个法人单位、8千多个产业活动单位和3万多个个体工商户,要填报各种普查表格45种,近3千个指标,工作量之大是建国以来历次普查之最,同时,其信息量之大,也是自古未有的。这次普查得出的数据,不仅能够全面反映我市二、三产业的基本情况,而且能反映各种基础数据的内在联系和可比性。这对于我市更加科学地编制”十一五”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将提供重要依据。

二、扎实做好各项准备,抓准经济普查的关键点

这次普查涉及范围之广、参与部门之多、普查对象之众、技术要求之高,工作之艰巨和复杂,都是以前普查从未有过的。因此,搞好这次普查,迫切需要大家发扬新丹阳精神,上下同心,左右合力,通力协作,要认真贯彻xx的通知精神,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突出重点,密切配合,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抓好三个落实,为普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经济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领导作保证,不仅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动员到位,更谈不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7月27日市政府已下发了《关于尽快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三落实”工作的通知》,各镇、各部门、开发区、练湖农场,已相继成立了经普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人员选调已基本到位,经费拨付也作了安排,也就是说,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电脑电话等设备已基本落实到位,为我市的经普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经普工作开了个好头,这是非常好的。但目前还有个别镇和部门,”三落实”工作始终没有到位。所以,会议结束后,请各镇镇长和各部门负责人,对”三落实”工作,做一次全面检查,有些不到位的要设法尽快到位,并将情况报市经普办。如果这一步工作不到位,无疑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接下来的清查工作将无法开展,各单位主要领导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抓好技术准备,为普查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一是要制定普查方案。普查方案既要符合上级总体要求,又要符合本地、本部门的具体实际。要强化质量意识,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实现对宣传发动、人员培训、清查摸底、调查登记、收表审表、数据录入和处理、质量验收和开发应用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普查水平,确保普查质量。二是要认真做好普查试点试填工作,为普查的正式实施打好基矗三是要做好清查摸底工作。我们做任何事情,工作上没有目标,心中没有数,事情不可能成功,而且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清查摸底是进行正式普查登记,必须进行的关键一环。只有把全市基本单位的基本情况摸清楚,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家中有底,才能为正式普查登记打下坚实的基矗四是要认真做好普查员和普查对象会统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整个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搞好普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一方面,全市选调的近3千名普查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成败,各级在培训工作中要严把质量关,力争使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在普查工作中,要坚持持证上岗,不合格的普查人员要坚决换下来。另一方面,这次普查表种多、指标多、技术要求高,法人单位的会统人员在填报普查表时,如不经过专业培训是无法确保普查表质量的。所以,全市有7千多法人单位的会统人员需要接受培训,力争使参训率达到100%,是确保普查数字准确性和全面性的根本保证。各地、各部门要在组织和宣传两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五是要确保普查数字的准确全面,是事关普查成败的关键。既要看重普查对象的申报,又要防止漏报、瞒报,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申报数字,税务、工商等部门要配合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做好论证审核工作。要确保普查数字与统计年定报数字衔接不出现大的偏差。这次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是****年12月31日,现在只有不足5个月的时间了。各镇各部门普查机构必须抓紧时间,制定普查方案,把普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准、抓细、摸透,为普查的正式实施打好基矗

再次,抓好宣传发动,为普查提供强大的~保证。这次普查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方方面面的配合程度和参与态度。各级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要按照中宣部和xx经普领导小组的联合通知精神,把搞好经济普查宣传作为今年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要利用电视、电台、报纸、橱窗、黑板报、网络、公益广告栏、短信等方式,积极扩大宣传覆盖面,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搞好典型宣传,针对普查对象在普查工作中最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最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根源,通过专题、专栏等形式,释疑解惑,坚持

篇2: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一、充分认识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与编制十一五计划更好地衔接,国务院决定,将原定于2003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推迟,与计划在2005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工业普查和2006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同时将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在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会于去年12月25日专题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座谈,会上曾培炎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搞好这次普查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看,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国家调整全国周期性普查制度后的首次普查,是国务院安排部署的一项政治工作任务,归并后的经济普查,项目有所精减,频率有所减少,周期更加合理。同时,普查覆盖面更全,普查数据与编制五年计划衔接更加紧密,资料的可用性进一步提高,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调整优化结构,改进宏观调控,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经济普查,有利于为党委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制约,对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次经济普查,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市情,发挥市力,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制定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政策措施,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中规模以上的部分,统计工作做得比较好,决策需要的数据比较准确,但对第三产业的统计,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需要,有些数据不够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通过这次经济普查,进一步摸清全市的“家底”,全面掌握我市二、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益和生产技术水平等发展状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时,这次普查将个体工商户的样本量扩大到样本总体的30%进行抽样调查,充分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对于研究制定我市民营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开展经济普查,有利于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主体数量日益增加。政府、企业和普通百姓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对统计信息、统计数据的需求迅速增长。认真搞好这次经济普查,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信息,逐步完善各行各业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合理引导企业调整投资与经营决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合理消费与择业,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开展经济普查,有利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将统计工作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将完善统计体制作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改革统计调查体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健全统计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次经济普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种统计基础数据,特别是弥补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统计资料缺口,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为今后做好周期性的普查和经常性的抽样调查打下基础;有利于减轻普查过频带来的负担,提高资料的可用性和可比性,促进统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社会共享。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把经济普查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统一思想,提高对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按照统一部署要求,认真负责地开展好普查工作。

二、强化措施,确保质量,扎扎实实做好第一次经济普查各项工作

经济普查工作涉及部门多,面广,指标体系复杂,且涉及普查单位切身利益和经济关系,普查对象层面多杂,任务十分艰巨,加之这次普查是第一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我们必须按照国务院“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要求,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认真抓好各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质量意识,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准确的数据是经济普查的核心,也是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普查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来开展。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在方案的设计、人员的培训、清查摸底、调查登记、普查审核、数据录入、数据处理、质量验收、开发应用等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普查资料真实可靠。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实事求是和不重不漏的原则及时上报普查数据,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切实保障普查机构、统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普查资料的搜集权、审定权和报告权,对普查中发现有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以及伪造、篡改普查数据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各普查机构要增强时间观念,安排好工作进度,按照倒计时的方法,制定好工作计划,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保证普查工作的高效率。各类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要严格按照普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如实填报普查表。总之,对全市整个普查工作,应该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普查质量,即确保单位数(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确保普查数据准确无误;二是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三是确保普查质量在全省有一席之位,争创先进单位。

第二,周密设计,科学制定普查方案。市经济普查办公室要认真总结过去普查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订既符合国家要求、又适合我市市情的经济普查办法。在制定普查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不同情况,把普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足,注意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重大问题及时向普查领导小组报告。在普查指标设置上,既要坚持“少而精”,不搞“大而全”,同时又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使普查成果既能满足宏观决策的需要,也能满足微观管理甚至企业经营的需要。要把各个阶段、各个相关机构的目标、任务、措施制定好、落实好,充分考虑资料的可取性,增强普查的可操作性。

第三,明确责任,切实抓好普查关键环节。要保证高质量的完成这次普查任务,必须认真抓好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突出抓好普查人员的选调、普查业务的培训、调查单位的清查摸底、普查登记、数据处理等各个关键环节,保证各项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要建立质量控制责任制,根据工作分工,各负其责,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确保工作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第四,统筹兼顾,切实搞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普查的目的在于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在于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得好不好,是衡量经济普查工作是否取得全面成功的重要标志。在过去普查中,往往重视前期工作、轻视后期工作,重普查登记、轻普查资料开发应用,影响了普查成果的应用。要充分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尽量缩短普查资料的加工时间,当年普查当年出成果,及时为社会各界提供普查信息资料。要突出“精品”意识,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坚持开发层次创新,开发手段创新,开发方式创新,上下联姻,优势互补,结合当地实际,搞好普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三、加强领导,保障投入,确保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次经济普查涉及范围之广、参与部门之多、技术要求之高、工作难度之大,是以往历次普查所没有的。因此,各成员单位、各部门要严格按责任制的要求,密切协调、统筹安排、形成合力。

第一,加强对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全市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由市统计局牵头具体负责实施好全市的经济普查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现确定统计局抽干部25人,市工商局、市计划发展局、市经贸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局各抽1名有一定统计专业知识的同志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办公。市直有关部门也要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如工商局、粮食局、供销社、建设局、交通局、民政局、广播电视局、卫生局、商贸协会、文化局等10个单位,均应成立普查领导小组,落实专班从事普查工作,同时各成员单位还应落实一名业务联络员,并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办也要切实加强对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经济普查办公室,镇长(主任)亲自挂帅,配备业务精干、作风过硬、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干部,把经济普查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迅速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办公室工作人员。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经济普查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组织责任,主动关心支持普查工作,定期听取汇报,对普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参加普查工作的同志,既要压担子,又要关心爱护,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其它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普查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负责本系统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第二,完善各项普查工作制度。各地和各部门的经济普查机构,承担着执行、组织和实施经济普查的艰巨任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普查、规范普查。这次经济普查选聘普查员和指导员的要求要高于以往其他普查,业务培训工作力度也要更大。普查员必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最好要选懂统计会议业务的同志担任。广大普查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业务,把握政策,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严格执行《统计法》和《普查办法》,做到不漏登、不重登、不错登,确保源头数据的高质量。

第三,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这次经济普查集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普查于一体,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非常重要。各部门特别是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在抽调人员、组织宣传、清查登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普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认真加以解决。各成员单位要按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做好自己所负责的普查工作并协作全市普查工作,负责对口乡镇办经济普查全过程的指导、督办、检查工作,同时还要搞好全市性的普查工作。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由各级普查机构具体负责;普查宣传动员工作由宣传部门负责协调;普查经费的落实由财政负责协调;机关和事业单位名录工作由人事部门负责协调,涉及经贸、建筑、房地产、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录、组织机构代码等方面的工作分别由经贸、外经外贸、建设、民政、工商、税务、民经等部门负责协调。统计局要负责全市经济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规划,精心组织和实施各个阶段普查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组织指导全市经济普查的宣传工作;负责全市经济普查的物资准备、业务技术准备,普查员指导员、普查员的选调、培训工作;负责制定各阶段质量控制的质量验收方案;负责处理经济普查中遇到的一般问题以及业务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解答;负责经济普查数据处理、质量评估、汇总上报、数据建立以及资料开发运用;负责以发布经济普查数据公报和对外提供;负责印编、出版普查数据资料;负责全市经济普查的总结,评比和表彰工作。同时,各部门要做好本系统经济普查的摸底、登记、审核等工作,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普查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动各部门单位和广大个体工商户参与和支持普查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普查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重点加强对私营、个体的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普查的有关要求及重要意义,宣传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彻底解决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愿据实申报营业收入等问题,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五,落实普查经费和办公条件。经费是开展普查的重要保障。按照普查规定要求,普查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分级负担。为此,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已下发了专门文件。财政部门要根据普查的进度要求按时拨付经费,绝不能因经费问题而延误普查工作进程,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各乡镇办和各单位也要确保普查各项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各普查机构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实事求是地提报预算,尽可能降低普查成本,提高普查效益。

篇3: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一充分肯定经信工作取得的成绩, 切实增强做好经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风险挑战, 全省经信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工业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呈现出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创新增强、消耗降低、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 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规模和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到2010年底,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6940家, 比2005年增加19400家, 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51466亿元, 是2005年的2.3倍。2010年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1675亿元, 跃上二万亿台阶, 比2009年增长15%, 是2005年的2.6倍, 年均增长17.6%。

效益和质量大幅提升。2010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600亿元、利税9200亿元、利润5800亿元, 分别是2005年的2.9倍、2.7倍和2.7倍。利税和利润比2009年分别增长31%和36%。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6个、中国驰名商标174件。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和效益、质量的同步提升。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 全省共实施技改项目3.6万项, 完成技改投资2.6万亿元, 更新改造设备110余万台 (套) 。2010年完成技改投资7600亿元, 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4.7%。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达户比年增加了61户;五年来, 共培育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6633户, 培植发展了343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拥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05年的44家和309家增加到目前的101家和615家, 建设了33家行业技术中心, 在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达14.2万人。五年来, 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4万多项, 自主开发的5项新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节能减排取得扎实进展。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 降到了2009年的1.07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15吨标准煤, 降到2009年的1.54吨标准煤。全省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能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一五”目标。

信息化步伐加快。2010年, 全省信息产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00亿元, 是2005年的2.7倍。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监控、营销管理等各领域广泛应用。移动电话数由2005年2300万户上升到6200万户, 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3800万, 比“十五”末增长了2.8倍。无线城市、城市居民“一卡通”、物联网、三网融合试点等工作进展顺利。

回顾“十一五”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主要有五点体会。

一是始终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不放松,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从实际出发, 发挥山东优势, 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及时成立了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 出台了21条应对危机的措施, 加强调查研究, 利用各种形式表彰改革开放30年功勋企业,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工业调整振兴, 及时制定“10+40+13”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指导意见。通过这些措施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即使在最困难的2009年初, 工业也没有出现负增长

二是始终紧紧抓住服务企业市场主体不放松, 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面对危机和挑战, 广大企业自觉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的变化, 积极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途径。

三是始终紧紧抓住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放松,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双轮驱动”, 努力形成山东工业竞争新优势。我们把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来抓, 围绕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集中实施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 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大力实施“新特优”工程, 在2009年5月就出台了13个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制定了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通过市场引领、政策引导、政府推动, RFID、新能源汽车、LED、太阳能、核电装备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们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大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狠抓重大关键技术研发, 连续举办了19届产学研合作创新展洽会, 不断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四是始终紧紧抓住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不放松, 坚持两个市场一起抓, 创新消费模式, 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推广工商联手开拓市场的经验, 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到市场的开拓、研究、适应、创造上来。引导企业从卖产品延伸到卖服务, 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组织轮胎生产企业应对美国特保案, 鼓励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差异化战略, 支持企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抓。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支持企业开发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始终紧紧抓住企业管理创新不放松, 坚持强优汰劣、抓大扶小, 强化质量和标准化建设, 实现大中小企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我们坚定不移的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加强企业管理, 召开企业管理大会, 奖励管理创新企业, 总结先进经验, 深入推进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创新, 推动企业从劳动力低成本竞争向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型,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 从资源能源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转型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 带头向高端产业链延伸, 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 带头“走出去”发展。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小企业培育四项计划,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二扎实做好2011年重点工作, 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是山东省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 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是由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工业作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也是建党九十周年, 做好今年经信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技术改造, 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 突出“双轮驱动”, 抓好“四大工程”, 全面完成工业调整振兴目标任务;努力开拓市场, 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正确处理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努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努力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 坚持以用兴业,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全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推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强大合力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很多, 推进工业由大变强, 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

篇4: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这次省政府在玉溪市召开现场会,专题研究部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义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

全省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高峰副省长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下面,我就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促进公平,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01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着力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2011年,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省级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着力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后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15年)》和《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布局和规模日趋科学合理。三是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09 年以来,相继投入资金376.7亿元,建设校舍和教职工宿舍2 983万平方米。2014年以来,启动“全面改薄”项目,下达资金69.68亿元。全省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四是着力推动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大力实施“特岗计划”,扎实推进“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坚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持续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五是着力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六是着力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办学行为管理机制,学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七是着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对口帮扶机制、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措施,逐步形成省内外、公民办优质教育资源竞争发展的局面,对缓解“择校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还比较大:一是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二是学校标准化建设步履艰难。三是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四是质量均衡发展任重道远。五是教师资源培优和均衡配置难度较大。 六是城镇化进程与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日趋突出。七是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对此,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攻坚克难,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我省以推进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多元化办园体制基本建立。颁布实施《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完成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期进展顺利。从2012年开始,投入2.33 亿元对2 396所民办示范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进行了奖补,初步形成了公建民营、管办分离、名园办分园、名园办民园等多种办园形式。2010以来,民办幼儿园增加1 187所,在园幼儿增加21.7万人。二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分别在玉溪市红塔区、昆明市五华区等地试点学区化改革,形成了学区制建设的有益经验。部分地区在同一学区实现了教学进度统一、考试教研同步、教师定期交流互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持续推进招生评价制度改革。在2009年推进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实现“八统一”。四是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体系建设。认真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特殊学校在校生2.1万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1.36%,全省特殊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五是建立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全省14 407所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建立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在中小学挂牌督导的责任督学达到4 275人。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全省共有40个县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六是各地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亮点频现。玉溪市强化政府统筹,实施美丽校园行动计划暨校安工程,建成了一批窗口示范学校。昆明市通过名校办分校、名校带弱校、名校办民校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曲靖市设立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临沧市实施“名师入临”工程。怒江州由当地财政出资,为民办学校教师购买了“五险一金”。这些创新举措为我们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省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完善。二是学区制改革的体制性问题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目前仍然属于系统内的机制改革。三是特殊教育协同推进机制和体系不健全。四是教育督导工作还有待加强。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予以解决。

三、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

依法履职,加强领导。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根据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成立工作推进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细化措施,完善方案。省政府已经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尽快完成本地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进一步分解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规定完成时限,统筹部署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各地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要横向到邊、纵向到底,要一抓到底、一问到底。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强化跟踪问效,切实按照本地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形成相应的过程检查和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机制,建立目标完成情况问责机制,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篇5:在全市人才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抓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打造工业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第一,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知识和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谁拥有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谁就拥有竞争和发展的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人才战略,加紧对优秀人才的争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世贸组织的加入,国内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地也争先抢占人才制高点,相继提出各自的人才战略,并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广纳群贤,引才聚才。从我市情况看,我市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日趋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市产业层次低、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日趋突出。要继续保持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靠高层次人才,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良好机遇,确立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先导的工作理念,牢牢掌握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动权,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第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必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说到底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重要的是强调以人为本,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从这个意义讲,科学的人才观与科学的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强化“以才积力、以才蓄势、以才兴业、以才强市”的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形成以下共识:千资源万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具活力的资本;这本事那本事,善用人才是第一本事,人才战略是加快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在具体工作落实上更应切实做到,把人才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使新密成为集聚人才之地、人尽其才之所。第三,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打造工业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结合新密实际,市委作出了打造工业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打造工业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固然要靠资金、靠项目、靠政策、靠环境等,但归根结底要靠人,核心是要抓住人才这个根本。目前,我市在人才竞争中还处于相对劣势,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截止去年底,全市人才总量不足4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5.3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8.7%,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仅为1:1.3:1.8,与国际公认比较合理的1:3:6的职称结构比例差距很大。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紧缺,选才用才的机制不活,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等问题突出,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如果不能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就更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提速、增效和进位,我们打造工业强市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无论是反思过去,立足现在,还是着眼未来,要实现打造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仅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更需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造就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更需要全市上下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集聚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总之,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全市上下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上来,把行动凝聚到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部署的具体要求中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在思想上把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制高点,努力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氛围与政策优势,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点在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有规模,更要有质量,坚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资源的主体,也是我们通常所称人才的所指范围,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用好了一个高层次人才,就可以带动一个人才群体;培养造就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就可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因此,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强大人才队伍。总体上看,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数量较少,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缺技术、缺专家、缺人才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要把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求所为的思路,探索规律,创新方法,努力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完善等工作,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发展规划,使人才培养目标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工作措施与体制改革方向相一致,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一个人才,可能成就一个产业;流失一个人才,可能毁掉一个产业。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与重大课题攻关结合起来,与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走出一条我市人才规模迅速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的新路子。在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把重点人才、高精尖人才作为引进工作的重点,尽快解决我市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使我市人才队伍“金字塔”的塔基越来越宽,塔尖越来越高。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作为一种核心资本,必须在流动中才能实现增值。要打破人才的城乡、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现各类人才队伍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之间、##内外人才之间的彼此贯通和相互流动,为##的振兴和发展积聚强大的人才力量。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用人不养人,留人不拴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人才到基层、农村和企业一线、艰苦地区工作,解决我市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篇6:在全市牧业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5月28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开展的地方性统计调查工作要求,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牧业普查工作。开展牧业普查工作是为了详细、准确地掌握牧业生产和牲畜增减变化情况,便于为今后制定畜牧业发展战略和畜牧业生产政

策,编制畜牧业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全面推动我市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我市和前旗行政区划调整,居力很镇划到前旗,葛根庙镇、卫东办事处、太本站办事处划归了我市,今年我们的普查工作与往年比增加了新的任务。今天的会议就是要具体布置工作,动员大家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镇、办事处、工作部和各有关单位要充分重视牧业普查工作,这项工作是我们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才能摸清畜牧业发展状况,为今后发展选好路。前段时间,孙市长在全市农村工作现场会上特别提出了“要突出抓好养殖业”,我觉得我们做好牧业普查工作也是抓好养殖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市里非常重视牧业普查工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回去后,各镇、办事处、工作部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牧业普查工作的领导,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期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二、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牧业普查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任务重、专业性强、难度大。要切实做好牧业普查工作,需要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市、镇、办事处、工作部的普查领导机构要组织起一支得力的、精干的、能胜任工作的普查队伍,安排落实必要的经费和交通工具,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地组织安排好普查的各项工作。在普查过程中,要严格按方案规定和要求检查指导工作,确保牧业普查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牧业普查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参与。大家也看到了,今天来参加我们这次会议的有相关科局领导,各镇、办事处、工作部的领导,人员配置很齐全。牧业普查工作不是统计局或者哪个单位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这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拼加数据。大家都要把牧业普查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尽可能互相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共同携手完成普查任务。

四、要积极努力,保证把普查工作做好

从现在开始到普查结束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牧业普查又正值农村忙种、忙铲、忙趟的大忙季节,加之我市行政面积扩大,牧业普查工作要求上报时间紧、质量高、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很大,任务也将是异常繁重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很急。大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的使命感,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确保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尤其是今年在普查中要切实把“良种及改良种乳用牛”及生猪存栏这两项指标统计好。要树立信心、积极努力、稳扎稳打,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牧业普查工作。

五、要杜绝普查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是对普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普查人员的抽调配备、普查经费以及普查所需车辆的解决上,造成统计工作人员力不从心,难以顺利开展普查工作。二是在对基层普查员的培训上,有的镇、办事处、工作部由于村会计和村民小组长的变动,造成培训工作不到位,影响普查的质量。三是个别普查员责任心不强,虽然能保证入户清点期末头数,但是,对牲畜的期间变化数询问不够,尤其是对我们重点普查的良种及改良种乳用牛、羊、生猪的期间变化普查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普查的工作质量。四是市普查办及各镇、办事处、工作部的包点干部工作不到位,没有及时深入基层对普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更正解决。

以上几个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时刻警觉,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篇7: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蒋亚军

2010年7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研究部署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工作。具体的情况将由相关负责同志为大家介绍。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科技创新能力普查的重要意义

这次科技创新能力普查,是第一次覆盖园区所有企业、平台和机构的综合性调查,也是一项重要的区情调查,无论对管委会,还是对园区企业、平台和服务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普查,是建立园区科技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提高管委会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管委会开展这次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就是要摸清各企业、平台和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家底”,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园区科技数据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对各入园单位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和分类跟踪。这个系统的第一个好处是能够针对大家在科技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申请、企业和平台认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提供及时、周到、个性化的服务;第二个好处是能够全面及时反映园区企业、平台和机构的科技项目最新情况,今后大家申报松山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1

和各种科技项目,就能节省大量时间精力,事半功倍。

第二,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普查,是管委会进行园区发展重大决策、科学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将有助于管委会全面准确地掌握园区科技发展情况,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科学制定并及时调整园区科技产业扶持政策,为“十一五”规划的总结评估和“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订,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次普查的成果将成为管委会下来一系列决策、规划、政策的重要依据,最终将惠及园区广大企业、平台和服务机构。

第三,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将有利于园区广大企业、平台和服务机构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更多的管理提升和更多的合作机会。首先是有利于企业获得政府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支持,全面享受园区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这次普查,管委会就能对园区范围内符合申报条件的科技项目及时介入,积极促成申报成功,使扶持资金尽早落实到位,对还欠一点火候的项目拉上一把,加强辅导,使之能够尽早通过、获得支持。其次是有利于企业、平台和服务机构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大家通过这次普查,对自己的科研资源、项目和团队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在调整优化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研发团队结构和品牌战略方面多练“内功”,不断提高技术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再者就是有利于园区产学研三方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这次普查,管委会就能全面及时地掌握园区各单位的产学研合作需求,第一时间为项目合作对接牵线搭桥,让园区企业把

身边的公共平台、服务机构和他们背后庞大的科技资源用好用足。这样一来,园区产、学、研各方都会从中受益。

二、把握要求,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工作

这次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我希望大家要把握住“全面、准确、客观、真实”这四点核心要求。具体地说:

全面,就是要把握事物整体,明确普查范围。园区企业、平台和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几乎全部信息,在这次普查中都有所涉及,这相当于做一次“全身CT扫描”。大家要把自己单位的科技创新情况全面反映到普查数据信息当中,避免遗漏。你们都参与了,情况都反映全了,管委会的政府服务和东莞市产业支援中心的产业诊断服务才能做得更加周到。

准确,就是要适应形势变化,突出普查重点。这些年,园区企业、平台和服务机构发展很快,各种变更也很频繁。管委会掌握的不少信息都已经过时。因此,在这次普查中,各职能部门要多深入各企业、平台和机构,协助大家把目前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搞准确,特别是要抓住科技项目和科技服务需求这两个重点。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这次普查收集上来的数据,将直接与各级科技项目申报系统和松山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联网。大家把数据报准了,就能及时得到管委会的辅导和服务,及时得到应有的财政扶持。这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请务必留意。

客观,就是要防止主观干预,严格普查规范。这次普查工作必

须杜绝人为的漏报、错报、虚报。能否做到这一点,起决定作用的是大家的主观意识。也许大家会有各种担忧和疑虑,比如会不会导致自己的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泄露,会不会有政府职能部门“顺藤摸瓜”来找麻烦,等等。在这里,我代表管委会明确告诉大家,这次普查不是执法行动,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它与政府的监管和执法完全是两回事。收集上来的数据信息只用于为科技服务提供参考。负责普查的职能部门将对相关数据信息严格保密。因此,希望大家打消主观疑虑,把客观的信息体现到普查成果当中。

真实,就是要反映本来面貌,确保普查质量。真实是普查数据的生命。园区各企业、平台和机构在普查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数据真实,确保普查质量,为政府优质服务、科学决策和企业自身发展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

三、精心组织,努力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普查是关系松山湖科技产业进步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件大事。与会各单位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全力配合、积极行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普查工作。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园区各企业、平台和机构要高度重视这次普查工作,要确定本单位普查工作的负责人和填报数据的统计人员,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

第二,要强化协调配合。各职能部门和东莞市产业支援中心要积极协助园区企业、平台和机构搞好普查,及时提供指导;各企业、平台和机构要配合管委会和产业支援中心做好工作,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部门之间、政企之间要通力协作,共同把普查工作做好。

第三,要加强宣传动员。职能部门和各企业、平台、机构要面向园区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重点宣传科技创新能力普查的意义和要求,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同志们,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普查工作从今天开始全面启动了。希望各企业、平台、机构按照今天会议的要求和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扎实工作,确保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为推进园区更好更快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篇8:在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2013年全省经信工作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实现工业技改投资1万亿元, 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目标任务。

一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当前, 我省工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主要制约问题是发展方式粗放, 质量和效益不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必须切实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 继续坚持“双轮驱动”,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我省传统产业量大面广, 改造提升的潜力巨大。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认真做好在建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服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工业设计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重点突破。认真落实《全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把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推向深入。

(二)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作用,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创新与奖励大会精神,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抓投入、抓平台、抓人才、抓研发, 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 切实落实支持政策,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2013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实年”, 将通过对重大规划、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的定期调度、现场观摩、分析评议等形式, 检查国家和省里政策的落实情况, 健全完善推进机制, 督促抓好落实。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蓝黄两区、省会城市群、沂蒙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 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建设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的指导意见,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提升重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

(四) 全力推进节能降耗,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目标任务。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2013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 对各市2013年万元GDP能耗等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节能型产业作为节能降耗的源头来抓, 加快出台我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意见, 以节能服务、节能装备和产品制造、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比重。

(五) 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上一篇:最新赔偿协议书范本下一篇:初三化学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