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幸福

2024-07-31

守望的幸福(共10篇)

篇1:守望的幸福

守望的幸福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我们的生活是个大本营,鱼龙混杂,纷纷扰扰,作为一个小个体,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能和我们融合起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理想与现实,我们或许愤世嫉俗,但自己往往有随波逐流,真正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是常人难以起及的高度。

《麦田里的守望者》就讲述了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叛逆生活。他是一个四门功课都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16岁少年。他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满嘴“他妈的、混账”。因被开除而又不敢回家而开始了他为时几日的流浪生活。他厌恶这个世界,他认为大人叫他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能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自己却挥霍无度,说自己“不是把钱花了就是扔了”,是个十足的败家子。讨厌别人谈论酒和女人,自己却酗酒、恋美色,并且在流浪的几天里糊里糊涂地找来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无法统一使他痛苦万分,他在理想和现实中冲撞、挣扎。他所唯一敬爱的老师也竟是个同性恋。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由于妹妹,他最终放弃了,就在这重重矛盾中,他无法自拔,最终躺在了疗养院中。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霍尔顿或许是个反面形象,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书中最引人深思的一段文字是:“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向她倾诉了自己的幻想,这其实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

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

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不满与叛逆小心地匿藏于心中,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欺骗。为了追名逐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实的想法渐渐被封存于心底,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将自己完全袒露于这个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我们一味的去躲避生活,那么我们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生活将我们磨圆,擦平了我们原本的棱角,这何尝不是为了然我们越滚越远呢,或许我们还是该向孔夫子学习:“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改变不了一些世俗的东西,但我们仍然可以做自己,现在的世界不同于小说中50年代的美国,我们没有那样的压迫,我们是相对自由和有理想可言的,那么我们应该向主人公最后那样,不去改变什么,但可以拥抱着自己美好的理想,就算那是个梦,但只要能让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越走越远,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有句歌词是“有梦才有远方”,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纵然生活有时也会让我们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久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所想,有所依。

其实生活就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不畏乎其他,走自己的路,心有所向,幸福并不遥不可及!

篇2:守望的幸福

南乐县实验中学 翟趁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一些读书感悟,以及读书对我的影响。

一直都把自己归为读书人之列,直到读完著名教育专家高万祥先生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才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文中随意的叙述方式、诚恳的文风、激情的文字,让人读起来很是轻松随意。原来,做一个古色古香的现代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那些专家、名师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远见博识是学不来的,或许随意才是一种美丽,而从容更是一片灿烂的云朵。现在反思自己,突然就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静下心来,和书中的人物、和高尚睿智的作者聊天,他们凝练、清秀的文字和独到的对教育的诠释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也渐渐改变了我对生活和教育的看法。

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所谓的专业,而应把学习臵于人生、职业的大背景中,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教师的学习离不开阅读。读书不仅要精、深,而且要广、博,在读教育书籍之外,教师至少还应该读一点哲学、文学、美学、以及经济方面的书。说到哲学,不能不说《论语》。《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都流淌着儒家文化的精神血液,而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却成就了中国经典文化的特殊美丽。还有一些哲理性散文,如《守望的距离》、《智性时光》、《经典的理由》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每个哲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我发现数学课堂其实也可以使各种哲学内涵具体化,比如说知识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处理问题的发散与集中的观点。都说“教学相长”,岂不知“读教也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岂不知“读书破万卷,教学才有神”。

我喜欢读名著、散文、纪实文学和古诗词,这些书能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和欣赏的品位。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好的小说有一种麻醉的作用;读散文才能让人找到读书的乐趣,一个散字让写的人和读的人都放松下来,一篇好的散文,读过之后,都会觉得再平常的景致也是如此美丽。读纪实文学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气质。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读过之后让人有种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么好的纪实作品则会让人在读过之后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

教师也不妨读读佛学。因为不长的历史被尘封的人和事会有很多,人的私心和天性善良交织着,昨天还折腾来睡不着的那些事情和怨叹,因为今天环境的一点点变化就又信心满满了。可是时势一变迁,又开始失望哀叹。人就这样在尘世的喧嚣中体会着苦乐人生,慢慢老去!生命只是沧海之一栗,然而却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不甘心也好,不情愿也罢,也只能一步步地向前走。有过遗憾的人,必定真实的活过,用自己的行动演绎过至真至纯的情感,令人心动和感慨。此时,读“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会使人顿然领悟,让心灵得到滋养。

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 然而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却听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泣血的呼唤:“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他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他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要敢于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有很多思想的火花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没有了踪影,我们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跟中国一流的名人进行交流,聆听大师的声音,接受的是真正的文化大师的思想熏陶。

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让我们的思想变得灵动!在我看来,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二是为了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科书的背景也越发宽广。教学内容的详与略,教学程度的深与浅,教学语言的庄与谐,教学风格的刚与柔……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教育是创造孩子一生幸福的事业,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怎能生成足够的教育智慧?又怎能给他们一生的幸福?从这种意义上讲,读书可以让教育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三是为了孩子。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大多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

生命如流水,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抚摸浮光掠影的时代金华。融入书的海洋,可以和远古亲切对话,和现代细诉衷肠,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书就是关照生命,聆听自然,收藏阳光。

也许我们做不了魏书生、李镇西、高万祥、窦桂梅那样的名师,但我们可以做优秀的教师,做不了优秀的教师,至少也可以做快乐的教师!

篇3:践行雅行教育, 守望教育的幸福

一、建设高雅校园———做美丽的自己

学校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地方, 是可以分享快乐的地方, 是师生尽显智慧创造价值的乐园, 也是不断创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殿堂。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高雅、厚重、引领“为主。我们以“做最好的自己”为精神引领, 将理念文化定位于“引领生命发展”, 因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是由儿童来描绘的, 每个儿童就是这多彩风景中最亮丽、最独特的那一抹颜色;将环境文化定位于“润泽心灵的绿洲”, 因为这里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处长廊墙壁都在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 都印刻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将课堂文化定位于“缔造共生的乐园”, 因为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鸣、智慧共生、发现愉悦、诗意绽放的乐园。

二、丰实管理内涵———做幸福的自己

真正的管理, 不是立竿见影改变人, 而是潜移默化影响人, 是一种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幸福管理。激励每一位领导在工作中, 要率先垂范引领, 带头执行决策, 积极主动工作;要创新思路, 智慧管理, 形成风格。倡导做有温度的领导, 用阳光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包容的情怀、感恩的心境对待同事、学生和家长。

三、塑造儒雅的教师———做智慧的自己

教育, 就是打开一扇扇窗户, 让学生发现自己;搭建一个个舞台, 让学生展示自己;创造一个个机会, 让学生成功自己。要真正把课上好, 在课前要精研文本、巧设过程;在课堂上语言丰富、问题精巧, 合作有序、自主探究、质疑互辩;在课后要耐心辅导, 反思总结。使课堂高效而精彩, 学生自主而发展。使自己的课堂有思想、有风格、有魅力、有特色、有内涵, 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个性, 充满智慧的人。

四、培育文雅的学生———做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教育,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精神成长, 更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好习惯, 受益终生。我们通过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使学生出言有训, 行之有范, 心中有人, 形成“时时讲雅行, 事事显雅行, 处处是雅行”的雅行环境。从学生走路、说话、排队、上课、出操、楼内秩序、放学路队等每一个细小环节抓起, “说话雅、行为雅、走路雅、集会雅”等, 使学生进出楼门列队行, 出校队伍直线走, 上下楼梯有序行, 出操队伍快静齐。牢固树立“安全大如天, 安全再小的事也是大事”的思想。通过雅行规范、精细的常规管理, 真正走出一条“学生安全之道, 家长放心之路”。

五、深入推进雅行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在设计雅行课堂模式体系时, 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模式建构, 确立了“1+2+X”雅行课程体系。“1”指“一主”, 既学科基础课程, 追求课堂的“效果、效率、效益”;“2”指“两翼”, “一翼”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一翼”是富有朝气的社团活动。“X”指艺术、体健、特长、学科应用、综合等各个领域的个性升华课程。由学生自己选修, 旨在培养学生“会说话、会写字、会一种体育技能、会唱歌、会跳舞、会交际、会吟诗”。我们探索和追求的雅行课堂应该是:高效而具有活力, 灵动而充满智慧。雅行课堂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知识、智慧、能力;让经典文化伴随学生终生, 让秀外慧中的良好气质为学生人生奠定基础。

“一诵一读”是以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它大大丰富了课本内容, 开阔了学生眼界, 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 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讲”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无论开展何项活动, 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有疲惫之感, 为此, 我校制定了诵读课程评价办法, 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 做到“日日读, 周周查, 月月评”, 评出班级“诵读之星”、年级“十佳诵读之星”, “我是讲题小能手”等, 以此激励学生乐于接触经典, 乐于阅读经典, 乐于积累经典, 乐于上台讲题。

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直接来源于在活动中的抛露头角,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 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我能行, 我真的能行!为此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每月月末的“书海扬帆童心阅读———班级读书交流会”, 此项活动完全由孩子们自己主持, 自己交流;不同年级的“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讲故事比赛”;不同年级的“小课堂大智慧———数学‘一讲’PK赛”;不同年级的英语听力“PK”赛等, 在丰富的活动展示中, 涌现出了多个具有不同才能的孩子, 有的因主持自如而崭露头角, 有的因讲题思路敏捷而出色, 有的因阅读理解能力强而自豪。各个班级由最初的一个小主持人发展到七八个, 甚至是十多个, 在一片赞誉声中, 学生更加自信阳光, 落落大方。

篇4:守望当下的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结果。我们改变不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唯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境。脸上长了几个青春痘的少女,总是用厚厚的粉底霜之类的化妆品把青春痘遮盖起来。终有一天青春的脸面失去了光泽,当皱纹轻轻爬上了额头、布满了眼角时,才恍然明白,原来那一张长了青春痘而又泛着光华的脸也很美。

人似乎总是生活在不如意中,但回忆过去,哪怕再苦涩的回忆也总能品出甘甜,幸福与快乐似乎只能存在于昨天和明天,往往不在当下的今天。我们其实往往忽略了昨天即是曾经的今天,而今天在明天也终究会成为昨天。其实,幸福与快乐原本就时时存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它的心情而已,“境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乐观之境”便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这种幸福不是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所能给予的,即使你再贫穷、平凡,你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快乐幸福,幸福要靠我们用“心”来创造和守望。前不久的大学毕业周年聚会上,谈及幸福话题,一位男同学淡淡地说,他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娶了他的妻子。听到这样一句出自男人口中再普通不过的话,在场的所有女性都感动得一塌糊涂。过后的几天,我有幸见到了他那位平凡得几近平庸的妻子,在她那张貌不惊人的脸上,写着满满的幸福。

即使生活中遭遇了不幸,我们也可以主宰自己的快乐,用乐观驱走不幸。命运的盾牌是双面的,一面是失意、困惑、挫折,翻开另一面,你就会找到幸福和快乐。生活的道路上,不只有额头上的汗水、身上的荆棘、仆仆的风尘、心中的苦痛,还有幸福的滋味。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一切都要掌握在自己“心”中,用“心”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天堂,用“心”守望幸福。

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命运给我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命运给我一地的碎玻璃,我何不将它们制成可以跳舞的水晶鞋。能够对命运和生活如此感悟的人,生活中幸福定是比比皆是。

保持一颗幸福的心,即使走进浓荫遮蔽的森林,你也会透过树叶的缝隙汲取到阳光与雨露;倾心于发现快乐,即使在秋雨绵绵的日子,兴起撑伞独步的雅趣,你也会聆听到大自然的音韵;淡然心境宽待生活,你才能在“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悠然襟怀中,体会“天凉好个秋”的情怀;守望当下的幸福,你才能在碧波荡漾与晚霞流失间感受到一分惬意。

篇5:守望幸福的句子

2. 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快乐也不止一条道路。繁华尽处,寻一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3. 幸福是有你陪伴着我生活的脚步,快乐是有你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旅途,我的幸福是你快乐的感悟,我的快乐是你幸福的全部,有你的陪伴我的幸福不会轻易的一闪而过,有你的伴随我的快乐也会越来越多!

4. 幸福是一颗玻璃球,掉在地上就成了玻璃碎片。在拾碎玻璃片时,如不小心翼翼,就会被尖锐的玻璃碎片扎破,让那些拾碎片想要幸福的人,疼痛不已。其实生活就是一些伤害,一些挫折,一些无奈,一些感叹。想要幸福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争取,去改变。

5. 幸福好简单,它就在你手心上,一合手就能握住;幸福又好难,就在你眼前,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因没有转头而错失。千万不要去相信,下一个会更好,错失了这个,就是补不回的遗憾。

6. 幸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中幸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中。你的幸福,你若不答应,别人永远抢不走你的幸福。

7. 所谓的美丽的邂逅也许只是童话。

8.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过去中,人们会用一分钟的时间去认识一个人,用一小时的时间去喜欢一个人,再用一天的时间去爱上一个人,到最后呢,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9. 我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篇6:守望当下的幸福随笔

结了婚的女人,常常发着满箩筐都装不下的牢骚,家里的那个他,再也没有了烛光晚餐的浪漫,再也不像婚前那样永远使不完劲的勤快,还总是漫不经心忘了这忘了那。女人往往一边发着牢骚一边愤愤地说:“要是没有他,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就好了。”殊不知,说这话时,有多少围城外的人,正在独守着一间空旷的房子感叹,找个人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散散步,哪怕是一起吵吵架,都是幸福的。

幸福其实很简单,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结果。我们改变不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唯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境。脸上长了几个青春痘的少女,总是用厚厚的粉底霜之类的化妆品把青春痘遮盖起来。终有一天青春的脸面失去了光泽,当皱纹轻轻爬上了额头、布满了眼角时,才恍然明白,原来那一张长了青春痘而又泛着光华的脸也很美。

人似乎总是生活在不如意中,但回忆过去,哪怕再苦涩的回忆也总能品出甘甜,幸福与快乐似乎只能存在于昨天和明天,往往不在当下的今天。我们其实往往忽略了昨天即是曾经的今天,而今天在明天也终究会成为昨天。其实,幸福与快乐原本就时时存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它的心情而已,“境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乐观之境”便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这种幸福不是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所能给予的,即使你再贫穷、平凡,你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快乐幸福,幸福要靠我们用“心”来创造和守望。前不久的大学毕业周年聚会上,谈及幸福话题,一位男同学淡淡地说,他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娶了他的妻子。听到这样一句出自男人口中再普通不过的话,在场的所有女性都感动得一塌糊涂。过后的几天,我有幸见到了他那位平凡得近乎平庸的.妻子,在她那张貌不惊人的脸上,写着满满的幸福。

即使生活中遭遇了不幸,我们也可以主宰自己的快乐,用乐观驱走不幸。命运的盾牌是双面的,一面是失意、困惑、挫折,翻开另一面,你就会找到幸福和快乐。生活的道路上,不只有额头上的汗水、身上的荆棘、仆仆的风尘、心中的苦痛,还有幸福的滋味。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一切都要掌握在自己“心”中,用“心”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天堂,用“心”守望幸福。

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命运给我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命运给我一地的碎玻璃,我何不将它们制成可以跳舞的水晶鞋。能够对命运和生活如此感悟的人,生活中幸福定是比比皆是。

篇7:守望的幸福美文随笔

是:

余晖下,

伴着,

乘有你搭的车。

一路摇曳,

也是一路颠簸。

默默守望,

只求永无终点!

幸福也是:

烛光下,

你傻笑的脸,

伴随着火焰的悦起!

一波又一揽。

而我,

只用静静的看,

看到傻的出奇。

幸福也是:

烟中,

你撑的那把伞。

伞下有你有我,

秉凝雨点的`跳动,

走过一坑又一洼!

幸福很远,

远到我不知如何寻觅?

幸福很近,

近到似乎就是那一个转身的距离,

回首!

篇8:守望的幸福

一、霍尔顿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社会和历史等种种外在因素是存在的先决条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掩饰不了精神生活的空虚, 整个社会呈现出荒原般的景象。有些青年人看不惯这虚伪的世界, 想推翻它却又找不出一个合理的替代物, 由于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 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他们在历史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霍尔顿就是其中一员。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个体应承担起通过他的行为来选择一套价值体系的责任。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因此霍尔顿的悲剧命运除了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大环境有关以外, 主要源于爱的缺失, 以及信仰的危机。

霍尔顿在寄宿学校里学习, 16岁的他离开了家, 但同时也需要回到家。他一方面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 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霍尔顿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 但是在小说中, 他的父亲从未出现过, 他的母亲唯一一次出现是从黑暗的房间里传出的声音, 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未能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律师, 送他到很好的学校就读, 希望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将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在物质上父亲尽了他之所能, 但在精神上却未给儿子关心和爱护。对于儿子的问题, 他没有试图去了解, 寻找他厌学的原因, 并帮他解决。对待儿子他非常粗暴, 霍尔顿的妹妹说, 如果霍尔顿又被学校开除, “爸爸会杀了你”。霍尔顿的母亲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非常容易激动, 动不动就歇斯底里。这样的父母是不能给孩子温情的。这样的父母使霍尔顿不敢回家, 有问题也不敢说, 当然也没有勇气向父母寻求任何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霍尔顿就读的学校在教育界声望很高, 它理应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因此, 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很显然, 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 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二、霍尔顿悲剧命运的具体表现

从传统意义上讲, 霍尔顿并不是一位优秀少年。他除英文外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先后被四所学校开除, 他抽烟、喝酒、追女孩、满口粗话, 但是若透过其冷酷的外表, 我们会发现他美好而善良的心灵。

儿童的天性让霍尔顿总能体察别人的心境和难处, 总是以热心和友爱来帮助别人。在火车上遇到同学摩罗的母亲时, 他硬是编造了一个关于她儿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的善意的谎言来安慰这位挺不错的女士。但是霍尔顿的天生的敏感和洞察力让他在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的同时, 又看了事物丑陋的一面, 并时常为这些与己无关的负面的影响难过, 从而影响了对事物的正确看法。在被开除后, 他有家不敢回, 只身游荡在纽约城, 满心希望能像哈克一样发现一片心灵的净土, 不料却闯进了精神的废墟。在绝望中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 他用成人的庸俗方式麻醉自己:他逛夜总会, 滥交女友, 说脏话, 酗酒, 糊里糊涂地招来妓女, 情不自禁地与虚荣庸俗却颇具姿色的女友搂搂抱抱。他内心苦闷、彷徨, 试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 寻找纯洁与光明。

霍尔顿在尝尽了成人世界的冷漠虚伪以后, 很自然地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充满纯真和友爱的儿童世界。这种美好集中体现在他的小妹妹菲比和死去的弟弟艾里身上。生活的美好是弟弟艾里的用绿墨水写着诗句的垒球手套, 是他大笑时的模样;是妹妹菲比盘腿坐在床上的样子。当霍尔顿偷跑回家, 菲比在黑暗中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递给他时, 霍尔顿情不自禁地哭了。

孩童的友爱唤起了他生存的希望。然而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 艾里已经死了, 而菲比的纯真世界也面临成人世界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形, 霍尔顿萌生了要当一个麦田守望者的愿望。“我老在想象,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 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 我是说———除了我。我呢, 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 我就把他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当个麦田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 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这里麦田象征着精神的庇护所, 是纯真和爱的体现, 奔跑的儿童则代表着萦绕在霍尔顿心头的永恒的童年。麦田与儿童构成他一直追求的纯真理想, 是梦幻的集合。那“混账的”悬崖下面虽然是腐化虚伪的成人世界, 却是真实世界的写照。

三、霍尔顿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的是一个16岁少年的故事, 但他具有极大的普遍性。霍尔顿的孤独、彷徨、无奈及其对传统价值观的蔑视, 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感受, 反映的更是战后美国社会人性的畸变,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霍尔顿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大的方面来讲, 这个社会让他无所适从, 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从自我的角度来讲, 由于自我的懦弱, 哪怕是在想象中面对偷手套的小偷时, 他也时刻处于一种矛盾与取舍不定中, 这正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作为一个懦弱而又热切追求理想的人, 霍尔顿既不愿死, 又不愿苟且偷生, 最后他选择了逃避。他想到西部去, 那儿阳光明媚,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认得他。他可以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从此不用再讲混账话, 不用再和人交往。然而他的逃避并不能成为现实。霍尔顿心里也很清楚, 麻烦就在这里, 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 因为这个地方并不存在。现实的残酷与丑恶让霍尔顿无处藏身, 而精神的重负又压得他喘不过气, 走投无路的他终于精神崩溃, 住进了精神病院。

所以霍尔顿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青少年在困境中挣扎而不得解脱的悲剧式人物, 而他的成长危机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危机, 他代表了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青春期危机。

同时这青春危机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和文化准则也同样具有时代性。霍尔顿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战后美国文化中青少年一代的叛逆性格, 而且反映了在工业时代社会的压力下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个体心理上所面临的困境。

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现代人的生存的真实困境与现代人所理解的人本体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之间的冲突, 构成了西方现代悲剧的特征, 具有普遍意义, 这也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摘要: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青春期少年霍尔顿以他特有的敏感冷眼观看世界, 捕捉社会的虚伪和混乱, 同时做着一场白日梦。小说叙述了他精神崩溃的过程, 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解读剖析了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美]J.D.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2]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读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篇9:守望孩子幸福的乐园

一、课程开发——植根于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教育与普及,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操作层面上必须面对的命题。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我们确定“认识农物”为实验研究性课题。我校大部分学生在县城长大,他们对于现今农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陌生的,例如: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碾米机、粉碎机(俗称小钢磨)等等。学生们偶尔能见到,但是,学生们对它们的用途却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培养学生的“爱农、悯农”意识,我校与灌南县花园中学协作,共同开发和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身处县城的孩子体验农村生活, 感悟乡土文化。

二、确立专题——定位于认识农物

我们结合课题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交往、亲历、亲为,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与讨论,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通过组织学生搜集农村生产生活用具,通过走访老农或上网查阅资料来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我们把收集到的物品分类整理放进了展室。每一件物品都贴上标签,上面标明展品的名称以及用途。展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另一类是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具。大致是按照“春耕—夏锄—秋收—冬藏”顺序陈列的。

根据师生收集、整理来的农具,我组织同学们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按照“农物简介、农物风情、悯农诗文、农物故事、爱农情结”五个板块编写校本教材《悯农》。为了让学生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农、悯农”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利用布局调整后的闲置资源,在花园中学开辟了“灌南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劳动体验。在这里,学生们学会挖地,平整土地,进行大白菜的种植、移植,了解大蒜、胡萝卜、扁豆等蔬菜的生长过程以及大豆、山芋、水稻等农作物的田间管理,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而树立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的意识,从小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精品课程——在强化管理中打造

我们把《悯农》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每周至少安排一节《悯农》方面内容,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低年级侧重于“观赏”,以参观农物展室,听爱农故事为主,产生对农民的敬佩感和亲近感。

中年级侧重于“欣赏”,以背悯农诗词,唱爱农歌曲,感受农村火热生活,强化认知感、亲切感,培养爱农情感。

高年级侧重于“体验”,以走进实践基地,参加农业劳动,体验劳动艰辛,培养爱农情怀。

以上三个层面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环环相扣,立体推进。这就使不同年级的学生总处于耳目一新之中,学生自然也就乐于参与。

学校还定期安排教师上综合实践观摩课、示范课,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县市级优课比赛,力求把我校的《悯农》综合实践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

四、丰硕果实——在实践体验中收获

“悯农”实践活动,虽然经历的时间较长,但学生的研究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一系列操作性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动中,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同时,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也让我们目睹了学生的智慧潜能的巨大释放。尤其是平时不爱活动的学生,在这项活动中表现也很出色。我们平时一直重视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变了,变得大方了,变得更加自信了,变得更加充满智慧了。

五、反思回顾——在经验总结中提升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①展室的物品品种还不够多,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地挖掘。

②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在组织上有一定的困难。一是活动的时间难安排,一次活动至少要半天至一天时间;二是教师担心出现学生安全问题等等。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克服。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内容并非只有“四个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个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除上述指定的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完全一致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这块学生创新的田园,开发和确定更多的活动主题,选择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热情,在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孩子们的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去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的智慧在实践中闪现,让孩子们的理想在活动中放飞。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篇10:幸福的守望者美文

小忆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期生活条件特别的差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特别的多,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且又是个女孩,家里一直嫌他是个累赘。

当她还是个抱在怀里的丁大的孩子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几乎不怎么抱她,要不放她一个人在家,要不就叫她姐姐看着她。记得有一次,她哭得特别的厉害,她的母亲迫于无奈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将她放在背上,背着她去换麻布,好换得些生活必需品。可是外面天寒地冻,那么丁点大的她怎么可能受得了?更不幸的是,因为那次的寒气直逼她幼小的肺部,使她患上了肺炎,又加上家里人对她病情的忽视,让她今后的人生一直难逃病魔的纠缠。

她,在家人的冷漠与外人的嘲讽中,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因为一直都是在被人忽略的不能再忽略的环境之中成长,谁都不会去关注她,以至于没有人发现她的美丽与善良。面对家人的漠不关心与别人的冷漠忽视,她伤心过,自卑过,也为此有过轻生的念头,可是坚强、勇敢的她,始终没有放弃宝贵的生命,相反而是珍惜好弥留在这个世界的分分秒秒。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憎恨,甚至要报复他那无情的家人,毕竟他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算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给了他数不清的折磨,她还是感谢父母给了她生命,至少他懂得了什么是人性的冷漠,也姑且算是一种收获。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她从没想过责怪父母,只是一味的把所有的过错全都归咎于自身。她厌恶自己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厌恶自己的平凡无奇,不招人欢心;更憎恨自己没有能力带给家人幸福,反而成了家人的累赘……她恨自己,恨透了……

每天晚上,她都必定会做着同样的事情?仰望星空。天生多愁善感且集忧郁悲剧于一身的她,孤单寂寞,没有人陪她说话,他只能一个人仰望着天空,和星星诉说自己的内心独白。她傻傻地仰望着天空,默默的从心底里祈祷,祈祷自己能给家人带来幸福。他别无所求,只是希望自己给家人带去幸福的同时,家人也会带给她幸福,不再忽视她的存在,让她也亲身经历一次被家人呵护的感觉,也让她体验一下承欢膝下、共享天伦的乐趣。

枯燥无味的日子一天天继续,她也变得越来越楚楚动人,正处于情窦初开的花季的她,却比同龄的女孩多了一丝不可名状的忧郁而且经常被别人取笑成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林妹妹。不过,话还真不假,近看,确有几分神似。但她较林黛玉,不仅论相貌,逊色了点,就连拥有的幸福的多少,也不能与黛玉相提并论。黛玉虽然早年丧父母,可至少他的父母给过她人世间最真最纯、能让她刻骨铭心的爱,就算她只能在短暂的生命的一个阶段去享受,但至少她也拥有过。正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更何况,在寄人篱下的悲惨境遇中,他仍有蓝颜知己陪在她的身边。黛玉的人生,对于小忆来说,不算有太多遗憾,至少在情感上,她比宝钗、湘云等人要富足的多,拥有的真实情感也多得多。可是她自己呢?其实她倒宁愿自己真的.是林黛玉转世。因为林黛玉天然有一段清新、高贵、典雅的风骚,让人赏心悦目,不用去承受被人忽略、被人冷漠的痛苦;因为林黛玉有疼他的父母,不用承受比被亲人抛弃更令人伤心欲绝的哀恸;因为林黛玉拥有过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不用承受被人“歪曲其意”的委屈。其实小忆对爱情根本没有任何的奢求,因为婚姻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她的头脑里根本没有自由恋爱这个概念。她只是单纯的希望,希望有一个能懂她,理解她,在她受委屈,被人冷漠的时候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给她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可是没有,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愿意成为她的知己,从来没有……

不被重视,不被关心,他总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感觉自己的存在对于别人来说微乎其微,如同空气,不,准确的说她感觉自己连空气也比不上,至少空气对于人类有重大的贡献,如果有一天,空气消失殆尽,人们会想起空气曾经带给人类的美好,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可是,她呢?体弱多病、精神恍惚,没有一丝阳光气息,一副病恹恹的情状,只会令人望而生厌。他感觉自己对别人来说只能是负担,就算她从这个世界上消灭,或许也没有人在意,只会让别人更快的将她遗忘,将对她的记忆从脑海中一扫而空,不留一丝痕迹,以至于有一天看到她遗留下来的东西,也不会想到是他的,甚至无情的怀疑从来没有这个人存在过。

小忆一遍又一遍的认真设想自己被遗忘的场景,泪就不住的流。他问命运,为什么要她来这个世界上遭罪,他受尽了人世间的冷漠与摧残,瘦弱无力的她怎么能与决定她命运的上帝相抗衡?在别人看来,她与上帝搏斗,简直就是不自己量力。他也在一点点的陷入对生命的绝望之中,在那座可以令人世间一切辛酸苦楚全部消失的独木桥上徘徊不定。

在那段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日子里,小忆的生活近几乎是黯淡无光且彷徨不定的,他在生死之间游离着……

可是理智的小忆最终还是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他不想给家人带去忧愁和哀伤,但也不想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她自始至终都不愿相信命中注定,他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可是小忆把一切都想的太过简单,病魔远比想象中的要可怕的多。它可以无休止地折磨一个人,直至将这个人完全打败。小忆痛苦的承受着病魔无休止的侵蚀着她身上的每一寸肌肤,可是家人对小忆还是视而不见,他们早就做好了让小忆自生自灭的决定。当小忆把这一切都看透彻了之后,她果断的下了一个决定,他要离开这个家,以此换来家人对她少一点厌恶。她知道自己是个多余的人,离开是对父母子最好的爱。

就这样,小忆带着一身的病骨愁肠离开了她恋恋不舍的家,虽然父母冷漠无情,可是小忆还是原谅他们了,还是对着星空为他们祈祷,既然知道了自己永远也不可能给父母带去幸福,带去希望,她便选择了祝愿父母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带着对父母的祝福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她踏上了一条漫漫长路,他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是她从未想过停下向前走的步伐,但是体力不支的她最终还是倒下了,他没有一点力气可以支撑起如欲倾坠的身体了,倒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即便使尽全身的力气也无法挣脱这个局面,手脚似乎在瞬间凝滞,她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其实,她一点也不畏惧死亡,只是怕他的愿望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她要抱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只要想到这,她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其实,他的愿望很渺小,很卑微,对于一般人来说,根本不用想就可以实现,可是对于她来说,确真的是一种奢求。因为她多么想拥有一份来自人性的最温暖的关怀,他多么想拥有一段唾手可得的幸福。也多么想给父母一些物质上的满足,来表示她的孝顺。因为在她父母看来,只有物质的享受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她所有的祝福,父母全都不屑一顾。

她想痛哭,想呐喊,可是此时的她只能心痛,只能望着幸福一点点消逝,却没有能拥有它的权利。

亚特兰帝斯王国的幸存者贝尔蒂是幸福之神当他发现这悲剧的一幕的时候,顿时起了怜悯、疼惜之情,可是无奈的是小忆命中注定要有此一劫,无论小忆再怎么与命运抗争,终逃不了命运的安排,小忆最多只是个精神上的胜利者,而她的肉体注定会被病魔无情的霸占。贝尔蒂面对此情此景,一筹莫展,他在思索,希望能够找到帮助小忆的方法。他去找上帝了,可是上帝却跟他说,每个人的命运是前世注定,他也无可奈何,万能的上帝也摇头了,可是执着的贝尔蒂还是不愿眼睁睁的望着小忆在做垂死的挣扎,不愿就此放弃救小忆的念头。到最后,他终于想到了帮助小忆的方法,他请求上帝把自己的生命全给小忆,幸福之神的职位也让给小忆。上帝答应了贝尔蒂的请求。就这样,贝尔蒂来到小忆的身边,对她说了一声:希望你幸福。就彻底消失了。

直到后来,小忆才明白了一切,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用心去做好这个幸福之神,给世间渴望幸福的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也让贝尔蒂觉得他自己没有做错决定。在小忆看来,掌管好这个职务给更多的人带去祝福,也许是对贝尔蒂最好的感恩方式了。

就这样,小忆每天都在寻找人们渴望幸福的眼神,然后为他们送去自己的祝福;自己呢?则是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享受着别人传递的幸福。他也给他的家人送去了真挚的祝福因为在他心里,父母始终是最重要的人,现在她有了掌管幸福的权利,怎么能忽略父母呢?只有看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小忆最幸福的时刻。

上一篇:2024年公司纪检工作要点下一篇:描写我的同学小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