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发展

2024-07-25

农产品流通发展(精选6篇)

篇1:农产品流通发展

农产品流通调查报告

一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产品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越发突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入流通领域。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成为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意识影响广泛,而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形成农产品物流完整的体系框架。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物流的理论探讨严重匮乏。本文在界定农产品物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物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本报告结合全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形势从黄岛区农产品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主要农产品及流通现状、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及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今后流通发展对策及建议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二、农产品市场现状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当季和反季节农产品品种丰富,价值13亿多消费人口和出口贸易等需求,迫使我国农产品流通和物流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农产品在流通方面就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国性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的大物流支持了农产品的大流通、大消费,进而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大生产。不同的农产品的全国性物流已成为我国鲜活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动力。

2、区域性农产品物流模式,这是相对于全国性物流模式而言的,是建立在区域型流通模式发展需求之上的。其主要特点是(1)品种多,二数量相对较少,即一车装多品的概率较多;(2)多有产地市场向区域型中转市场集中,然后再向区域型消费市场配送;(3)除本区域农产品物流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跨区域市场的农产品,通过区域型中转市场,再实现区域内物流或配送;(4)受运输距离、区域间农产品流通竞争、物流服务半径的商业竞争环境及农产品流通成本等条件制约。

3、中转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可在中转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需要重新包装、整理、加工、集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流通流通加工。目前我国最大的中转型农产品物流市场是山东寿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这类市场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将运达的单品种整车产品进行交易后,再根据不同方面的需求卸货、选别、充货、整理、包装后,重新装车,形成少批量、多品种的中转型运输配送,其所用工具以大型货车为主。

(二)黄岛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配送情况

青岛和田食品有限公司黄岛冷库2007年4月建成,位于青岛港前湾港(国际航班主码头)5公里,距火车站7公里,公路连接青岛胶州湾高速、同三高速、滨海大道、204国道等主要交通干道,为广大客户节省了大量的陆路运输费用。冷库容积1万吨,加工车间按照2006年欧盟水产品加工要求标准设计、建造标准,加工车间面积1800平方米,厂区面积16426平方米。交通便利、物流畅通、非常适合冷冻水产品,肉食品以及蔬菜的加工和储存、物流,更为进料加工及出口企业节省相当可观的运输费用。冷库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黄岛区农产品批发销售的发展。

2、产品批发市场

我区批发市场主要有两个:扒山集市场、辛安集市场。两个市场地理位置处于人员密集区域,交通便利,农产品的年交易量占整个黄岛区总交易量的50%。

三 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量大面广,其自然分布的区域性与消费需求的全国性以及国际形势是现阶段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几个问题,它们也是黄岛区所亟需解决的困境。技术落后

农产品物流组织有多种形式,共同组织着我国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但农产品物流技术明显落后。

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鲜活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3 农产品生产物流方面。

除少量企业化生产物流量较大外,大多由个体农户生产或从事,每户承包土地不多,耕种或养殖物流量小。

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的主体方面。

主体繁多,包括供销系统、粮食系统、农业系统农产品市场及其它农业物流主体,市场秩序较乱,整体上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培育状况不容乐观。5 农产品运输、仓储及装卸方面。

运输设备和技术滞后,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现象相当突出。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装卸设备数量极其有限。6.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

物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物流相关的部门行业条块分割严重,致使资源难以整合,其结果是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供过于求,但服务质量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7 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布局方面。农产品市场培育滞后,远不能适应当今供求质量提高的新阶段需要。具体说来,结构不合理,城乡农贸市场多,无效物流比例惊人,给城镇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造成了巨大压力;批发市场不足,生鲜连锁经营超市太少;缺乏综合服务功能,拥有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的市场为数不多,交易方式落后,网上成交、电子结算卡的运用仍处于试用阶段;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和布局存在着不尊重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现象,市场应有的功能难以释放。8 农产品物流需求市场方面。

农产品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专业化物流服务理念滞后,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表示怀疑,担心产品安全,自营物流比例过高,物流非合理化状况突出,物流发展面临市场需求约束。9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产品质量低、加工及保鲜技术落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缺乏品质检验手段及食品安全保证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10 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对“禽流感”型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农产品物流造成的影响和由此引致的“物流中止”或“逆向物流”认识不够,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四 改善农产品物流的建议分析 1 针对全国农产品问题的对策

(1)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现代物流意识。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应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和便利与否,因而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3)打造现代农产品SCM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所有流程,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因素影响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市场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食品安全认证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该环节一般可分为产前物流、产中物流和产后收获物流三个阶段。“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是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前提,应鼓励农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尝试实施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将区域内的农作物耕作、田间管理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存储等作业形成的物流统筹由共同机制运作,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标准等认证,确保食品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

(4)政府应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在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并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在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的进程,健全行业法规,加大管理力度,保持适度竞争,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5)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

物流企业和组织是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的关键环节,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尽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物流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内部各环节的整合优化,积极引进和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运输、商业企业在市场信息、销售网络和运销经营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组建自营物流企业。这也能充分实现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各产业链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推进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鼓励各组织之间的联合,运用管理和信息技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兴办第三方物流,使其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农业的生产。(6)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

整个物流链条上,技术的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要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在生产上要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规程,到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为农业产出、产后各个环节的进行做好准备。还可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加强品牌推广和扩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形成一批农产品的强势品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畅通。二是要提高加工、包装技术。包装除具有保护功能和促销功能外,还是连接农产品市场利润和物流成本的结合点。因此,要在农产品的精加工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三是要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要在抓好传统销售方式革新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流通加工和销售网点、对外窗口,发展代理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代理等现代交易方式。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消费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网上购买的比例会逐步增加,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7)加快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

物流教育体系应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一些物流专业应根据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加快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建立农产品物流教育培训中心。

(8)积极开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业。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由于本身实力较弱、市场占有率较低、筹集资金能力差,组建自营物流组织,难免会回到“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组织形式,不仅巨额固定资产投入吃不消,即使设施完备,也会因农产品季节性生产造成在产品销售淡季大量设备闲置。再加上农产品自身特殊性决定的无论其在加工业、仓储业还是运输业都有着不同于工业产品的较高要求。而且,如果企业内部信息网络不完善或者管理能力不高,还会出现部门间难协调,不利于整个企业共同利益的获得,因而应鼓励农业加工企业、仓储业和运输公司等不同的独立组织进行联合,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在农产品仓储业、加工业、运输公司、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各部门之间,形成表面上是各个独立的组织实体,而实际上却是由他们联合而成的一个以信息技术作为他们的桥梁和纽带的虚拟大组织。在这个大组织中,各个成员都能够得到管理和信息的共享。由于不同合作伙伴的合作目标是降低物流有关的成本并提高整个运营系统的效率,各成员之间可以集中精力开发其专门领域的潜力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又通过合作来降低整体的成本。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达到各相关部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解决了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的农业资金长期短缺的问题。

(9)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开发。

农业最大利润领域是加工开发环节。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农产品的开发加工要多样化:一是从空间上看除了常见的品种外,多发展“名特稀”产品;二是从时间上看,多发展反季节农产品;三是对同种产品开发出多用途,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四是对同种产品分成不同的等级以适应不同的消费档次;五是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形成梯次开发。如小麦的一次加工成粉,二次加工成食品,相应下角料成饲料等,从而达到农产品的增值。(10)推进农产品流通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国内市场将受到国际物流集团的分割和冲击。由于国内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应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积极促进一些有条件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密切协作,借助于外资从事现代物流配送,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大市场”,进一步延伸物流链,增强核心能力,从而尽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对黄岛区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建议

(1)推动全区内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区域内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方面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新途径,缩小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发展从农田到餐桌的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民收入。

(2)规整农产品流通环节。首先,建立平价超市和商店,减少中间流通费用,让农民直接进入超市,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试点;其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在逐步规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农产品行业在本区基本处于微利状态。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性、价值易逝性等特点,过多的流通环节,将造成农产品损耗过高;最后,出台专门政策,依托开发区的有力态势,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3)价钱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和使用监管,建立可追溯系统。黄岛区的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散装上市,既无包装,也无标识,更没有商标,消费者无法辨认市场销售产品质量好坏,而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很难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所以建立可追溯系统,配备电子交易卡十分必要,这样可以跟踪产品从哪里来,批发到哪里去了,将品种、价格等信息存入档案,如果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4)提高消费者质量意识,将理性消费和合理维权转移给政府,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五 报告总结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需要不断的经过调研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并不断进行改善。而作为开发区的黄岛,正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所以更要做好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完善的工作,改变农产品流通发展落后的面貌。

篇2:农产品流通发展

――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就倍受社会关注,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

一、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运输到贸易,农产品质量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一定要从根本上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下面,结合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冷链物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以下汇报: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后重新流入市场

我市场在检验检测方面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建设了检验检测中心,但因没有行政执法权,只能将不合格农产品强行退市,但是这部分不能在本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就又流向他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对策建议:一是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和产地准出关。凡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要有明确来源手续和有效质量检验凭证,未经检测的农产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能入市交易,要及时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凡经监管机构检测的不合格农产品,要予以公示,给予处罚。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规的立法进程,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三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因工作不力导致重大急性中毒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2、检测经费不足

检测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市场每天抽样200多个,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免费检验检测。在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很多先进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的检测环境、水电用量、化学试剂以及其他仪器等较多,目前我们的检测范围有限。检测经费的不足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品种受限制。为保证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要加大对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定出强有力的政策,从检测设备的投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投入等给予扶持。

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水平,提高农产品安全标准。近年来由于缺少工业和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应监管,以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不规范的施用,造成了农田土壤、灌溉水、农区大气在内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立体交叉污染。建议从健全“地方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落实各地、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从源头抓起,从蔬菜生长期开始检测。健全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实行标识条码销售,使农产品得到可追溯。

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生产者和经营者很难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来生产和经营,急需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两个领域,完善、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对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人记录。同时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健康意识。二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向菜农灌输如何喷洒农药、如何使用化肥、如何防止病虫害等知识。质量安全监测部门要对消费者负责,见到违规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曝光,并联合管理部门予以打击。

二、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近年来,由于物流环境的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对于饮食品质和安全的更高要求带来了冷链物流的巨大市场需求。

1、由于鲜活农产品消费日益集中,生产和消费区域的集中化,导致了长距离、大范围、多品种产品的流通,比重也进一步提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快传统渠道流通创新步伐,以资本运作为核心,加速全国范围资源整合,加快功能性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供应链管理、金融等多功能的平台)。在具有区位、定价、信息、物流等优势的批发市场,逐渐形成资源配置中心。

2、批发市场不仅仅是局限于大宗产品的集散,同时也向生产环节进行延伸,和很多生产基地进行协作。建议相关部门鼓励企业建设分拣、加工、配送、零售网点等配套设施,向下游环节延伸。

3、在传统流通渠道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兴流通方式。鼓励农产品市场等传统行业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接触快递、物流公司加快农产品运输速度,降低流通成本。

篇3:农产品流通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如今主要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问题。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和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主要形成了北美模式、东南亚模式、西欧模式三大物流模式。本文主要介绍这三种物流模式,分析其先进理论及其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内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概况

(一)北美模式

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北美模式的典型代表,其模式及特点是:

1. 以直销为主

在美国,发达的直销体系决定了农产品以直销为主的特点。据调查,美国农产品的直销比例约占80%,而经由批发市场采用流通销售方式的仅占20%。

2. 健全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法律体系已经在美国形成,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流通全过程。

3. 科学的管理制度

美国采用农药数据和微生物学数据收集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运输动态研究分析制度,保证了美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促使形成高效的销售流通。

4. 先进的科技促进物流产业升级

美国科技发达。在选种方面,选用优良耐储存的保险品种加以种植,例如,西红柿和葡萄品种。在农产品保鲜方面,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当然,完善冷链物流在农产品运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美国还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生产销售一体化。

(二)东南亚模式

日本是东南亚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其特点有:

1. 健全的法律规制为批发市场的公平交易提供了保障

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央批发市场法》、《批发市场法》、《食品流通审议会令》等法令,保障日本批发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使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日益规范化。

2. 实行严格的批发市场主体准入制度

日本的批发市场主要采取拍卖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它严格限制了参与市场的批发业者,同时明确了批发市场主体的业务范围和领域,使得日本的批发市场越来越规范化。

3. 齐全的配套设施

日本批发市场在开展各种物流配送活动,由于其完善的配套设施,使得其功能相当于一种小型的配送中心,减少了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配送效率。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在鲜活农产品方面,它采用规范的流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鲜活农产品的损耗率,节约了成本。

(三)西欧模式

西欧模式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产品直销比例高

与东南亚模式相比,西欧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其批发市场流通比例较小,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农产品直销在流通中更加常见和活跃。

2. 农业产业链健全

西欧模式中产前、产后相关企业都建立在农村,有利于实现产、加、销一体化。这种方式可就地转移劳动生产力,节约成本,扩大规模;同时,这些企业通过农业中间消费者直接促进农业生产,不仅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而且促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商品化。

3. 农业合作社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合作社在收购农副产品、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4.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就显得很重要了。法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文件严格规定了产品的规格,促进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实现。

二、国外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合理的流通网点布局

国外政府都十分注重公共设施服务建设和网点布局的优化,可见其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就荷兰而言,除拥有发达便利的海运、铁路、公路运输外,还拥有包括欧洲第三大航港谢尔伯机场在内的6个航空港,可以迅速便捷地将蔬菜、鲜花等运往世界各大城市[1]。

(二)注重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高速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在日本,一些大型零售店都已安装了自动定货系统,与交易对方联机,并有附加值通讯网将食品工业和批发也联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流通速率;并且日本的批发市场也装备了完善的信息设施,实现了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2]。

(三)农产品物流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及市场条例

农产品物流的法制化是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健全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农产品流通的协调、灵动、高效,提高了农产品交易的效率。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对生产标准、产品库存、价格、补贴等问题,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保证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序化。

(四)注重农产品物流标准化

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是提高流通效率和降低流通损耗的保障。在美国,条形码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追踪系统的建立,该系统不但使得食物供应链的物流问题清晰化,也明确了农产品来源,使其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加快了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效率[3]。

(五)农产品物流人才的素质教育

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农产品物流业想要飞速发展,就需要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据调查,美国从事物流管理的人中,约92%有学士学位,41%有硕士学位,22%有正式的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在德国,物流教育培训主要以实践为主,已经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系统。

(六)注重农产品物流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

日本的农协、美国的行业协会、荷兰的花卉拍卖协会和瑞典的合作社都是一些专门负责协助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它们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以日本农协为例,作为组织农产品进入物流的关键性组织,在它的作用下,各个分散的农户被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

三、我国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研究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为改善我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状态,实现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需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产品保存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快捷的运输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普遍存在网点不合理、设备陈旧和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但基础设施的各种问题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提高基础建设水平,改善硬件设施,加快农产流通速度来带动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上,学习日本,动员个人、集体、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投资,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的建设。

(二)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不仅能保证农产品流通信息的畅通,还能提高物流效率和促进市场的供求平衡。我国市场信息不流畅,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有损害。农产品生产者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由于农产品信息流通不畅,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因而无法及时做出调整避免损失[4]。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国应该紧跟国际步伐,加强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农产品信息处理和咨询机构,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使我国农产品流通在科学的信息指导下蓬勃发展。

(三)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农产品物流发展时间尚短,目前中国关于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效力层次低,仍存在各种缺陷。缓慢的法制建设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完善中国农产品物流法律法规迫在眉睫。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农产品价格,完善中国农产品物流法律法规迫在眉睫。以实现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公正、公平为目标,构建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物流法律体系。

(四)建立中国式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机构

一个好的物流组织机构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使其逐渐变得规范化和现代化。就中国而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物流组织机构对农产品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经验,采用适宜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加强物流组织机构的建设,形成规模化的集货、送货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实现。

(五)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建立健全高效的市场经营组织

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农户,农户在其知识水平和所处环境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小农生产经营分散,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农产品的交易中无法获得较大的利益。要想使农户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强农户间的合作,可以通过成立相应的合作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六)大力转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基层政府应该做好农产品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改变农户传统观念,把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放在重要位置,像重视农产品生产一样重视农产品的流通。逐步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即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勇,易法海,杨平.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7,(3):133-135.

[2]刘静.国外农产品供销经验[J].观察与思考,2009,(3):28-29.

[3]樊非.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法,2011,(170):251.

篇4:农产品流通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物流;配送;江苏泰州

中图分类号: F25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13-02

收稿日期:2014-05-1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B6300035)。

作者简介:费汉华(1973—),男,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E-mail:fhh979@sina.com。农产品流通体系是现代流通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大事[1-2]。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农产品物流,其健康发展可以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物尽其值”[3-4]。泰州市应结合本地农产品特征,结合先进的物流理念,积极探索现代流通体系下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促进农产品供需对接,降低农产品损耗,有效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提升泰州市农产品流通效率,为实现泰州市农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效流通条件。

1泰州市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及其流通体系概况

2012年,泰州市粮食总产量323.77万t,油料总产量1.63万t,棉花总产量1.55万t;猪牛羊禽肉产量25.63万t,禽蛋总产量11.65万t,牛奶总产量4.23万t;水产品总产量35.91万t;年末万头猪场15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8个,10万只以上蛋禽场6个,千头奶牛场1个,规模养殖加快发展。泰州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33万hm2、高效设施渔业 0.27万hm2,高标准农田0.79万hm2,泰州农产品资源丰富。

泰州市新建三大合作组织850家,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大载体”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各类农业园区108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8个,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30多个,其中4家市场进入流通类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

1.2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2年,泰州市公路粮食货运量331万t,水运898万t;农林牧渔业产品公路货运量170万t,水路货运457万t,泰州市农产品资源丰富,运输需求较大。为支持现代农产品流通业发展,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和泰州农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物流配送、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目前,泰州市农产品物流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1.2.1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2012年,泰州市公路运输总里程9 003.901 km,其中县道1 588.684 km,乡道 3 201.975 km,村道3 361.709 km,镇(乡)通公路比重100%,村级比重100%。全市县道、乡道、村道平均里程0274 24、0.552 73、0.580 31 km/km2。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兴化市县道、乡道、村道里程仅为0.174 89、0.473 71、0.322 34 km/km2,农村交通设施有待均衡发展。镇(乡)公路现在基本达到黑色化,通村公路逐步做到白色化,村级公路等级低,宽度只有3 m左右,路面质量不高。公路货运主要以个体货运业户为主,占全体货运业户的86%,个体车辆占货运总车辆的69%;公路货运工具主要以普通车辆为主,厢式车、冷藏车及其他车辆仅占23%,农产品运输所需要的冷藏、保鲜车辆严重不足。从事冷藏和冷冻业务的第3方冷库数量较少,全市仅有7家。农产品物流园或兼有农产品物流功能的园区主要有泰州市城北物流园、高港农副产品物流园等,农村物流站场、农产品配送中心严重缺乏。

1.2.2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2013年,泰州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1家,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30多个。市级以上批发市场主要有泰州苏中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兴化永丰河蟹交易市场、江苏安丰国蟹水产品市场、泰兴市金泰农贸市场有限公司、兴化戴窑粮食市场、兴化沙沟水产品市场、姜堰曹安市场等近10家,大型批发市场数量不多。泰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以传统的现货交易为主,电子商务、代理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还处于萌芽状态;尽管部分农村出现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但全市大多数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销售主要有农户分散开展、经纪人中介、直接送批发市场等方式,农产品运销比例中农户占 60%~70%,农户难以组织起完整的流通体系。泰州知名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主要有江苏天利农产品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泰州宏进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在建)、雨润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在建)等几家;农村地区从事农产品物流业务,主要以个体运输户为主,运输户主营业务是工业品运输,难以形成提供复杂化或一体化物流经营能力。

1.2.3农产品物流人才缺少 泰州市除兴化外,制造业相对发达,人们“重物资生产,轻物资流通”思想根深蒂固,全社会没有对农产品流通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产品物流人才缺乏现象严重。全国开设农产品物流专业的院校不到5家,泰州市6所高等院校没有1家开设农产品物流专业,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几乎找不到1位科班出身的物流人才,现阶段农产品物流从业者平均学历不足高中,他们很少有人接受过物流专业技能培训,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

1.2.4农产品损耗严重泰州市农产品物流以常温运输或自然物流为主,瓜果蔬菜采用仓栅卡车运输,水产品以增氧渔车运输为主,肉类物品以冷藏车运输为主。农产品初始加工、运输保护、仓库保管等物流作业仍然以传统方式操作,运输和保管损失严重;初级鲜活农产品在流通中腐烂变质现象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耗率分别达到20%~30%、12%、15%,平均损耗高达27%以上,而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流通中的高损耗导致农产品零售价和收购价差价较高,部分产品达5倍以上。

nlc202309032306

2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5]

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变历经4个阶段:分别为自给自足、自产自销、专业购销、分工细化,目前处于第4个阶段。由于各国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模式等迥异,农产品流通形成多种形式:一是通过批发市场集散和交易;二是经过农协、商社等组织直接转移至零售终端和消费者;三是生产者直接和零售终端或消费者交易。近年来,尽管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占有主导地位,但连锁零售集团和大型超市异军突起,加快了流通体系的变革。随着竞争的加剧,更多农产品生产与经营组织把降低成本放到物流系统的改造和优化上,物流配送作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技术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重视。

2.1美国农产品物流模式

高效农业信息化系统为农产品物流发展奠定基础,美国有近300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商业系统,企业可以网上交易,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市场状况。美国约有60%以上的农产品从超市到达消费者,农产品物流的显著特点是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的物流配送模式。大宗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和安德森5大粮商为主的农工商联合体物流模式。美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完备,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包装、仓储、销售等作业都可以外包,物流业形成第3方物流服务商、专业运输商、仓储服务商、配送服务商等组织。

2.2荷兰农产品物流模式

荷兰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农产品运作专业化水平较高。新式的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通过网络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种植主、批发商、零售商连接成一个系统,形成农业供应链;用户可以访问供应链信息,农产品信息透明、准确,便于及时改进农产品物流计划、调配。拍卖市场在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农户连接,拍卖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进行货款的自动结算和农产品配送。为了提高发货速度和产品质量,市场附近建立1个农产品和食品中转站,中转站有保鲜中心、配送中心,中转站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

2.3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

日本建有近100个中央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由地方和中央财政拨款,经批发市场流通的蔬菜占80%左右,果品约70%。日本农协是遍及全国的民办官助的农民经济团体,农协是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关键环节,也是批发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地供应商,在批发市场中的上货量约占60%;农协在全国建有多个生鲜食品集配中心,集配中心建有低温库、常温库、包装和加工设施设备,集配中心可以直接向超级市场、生活协同组和小规模生鲜食品零售店提供产品。

3泰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落后因素分析

3.1流通体系

泰州市农产品流通渠道包括5个环节:(1)生产环节。主要包括个体农户、专业大户、生产基地。(2)收购环节。包括农产品经纪人、运销商、购销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3)批发环节。包括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4)零售环节。包括城镇农贸市场、社区市场、便利店、超市、直营店、网络直营、早晚马路集市。(5)消费环节。包括个人消费者、组织消费者。泰州市农产品流通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为基础,以连锁超市、直营店、网络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泰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偏小,基础设施简陋,档次不高,很多市场无法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和预测分析、物流配送、质量检测、农超对接。当地专业性第3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司数量较少,无法开展高效物流服务;农户、专业大户又受制于规模和资金,无法配备物流设施设备来开展有效物流配送,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

3.2政企农产品物流意识

在建设新农村大形势下,泰州全社会“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产品物流没有引起地方政府和企业重视。除国家层面制定的发展冷链物流相关法规外,泰州市还没有出台1部规范或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政策文件,如财税和土地支持措施、市场规范管理等;不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如对房屋、仓库、场地等主体建设投入不够;忽略农村信息化建设,如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不健全。泰州本土物流企业开展农产品物流只关注冷藏运输,忽略整个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无法做到生产清净、预冷、冷藏运输、冷库保管、冷藏配送、冷柜出售农产品物流体系全面发展。

4提升泰州市农产品物流竞争力对策

4.1发挥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效应

美国学者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通常所谓的农产品供应链包括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配送、零售等环节,不同环节有不同组织承担。实施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需要各组织间信任、协调和合作,将产前、产中、产后与市场之间进行有效联结,达到供应、生产、运输、加工、销售有机衔接。为有效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各环节组织之间建立起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共享,达到资源共用;各环节组织还要加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尤其是加工、包装、运输技术。泰州市还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核心作用,消除供应、生产、销售物流的杂乱无序现象,提高整条供应链物流效率。

4.2建立农产品物流运作体系

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体系之所以高

效,主要归功于农产品物流的有效组织。提升泰州市农产品物流组织水平,必须加强物流体系构建;首先政府需加大农产品流通领域改革,整合农产品供、产、销系统,杜绝各自为政;应加强财政、金融、国税、土地、规划等职能部门协调合作,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领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如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冷库建设、重点农村公路等级提升等;加强招商引资、创新组织体制,促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第3方冷链物流企业健康发展,重视农产品物流社会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各级政府和企业不仅要多渠道引进高端物流人才,还要多方位培养人才。

4.3制定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策略

随着农产品“农超对接”和电商发展,农产品越来越多直接面对终端市场。为提升泰州农产品物流效率,可以借鉴现代连锁超市物流运作手段,采用多品种少批量配送策略。配送策略的实施需要以配送中心为核心,泰州市农产品配送中心选址必须充分考虑批发市场功能和位置,如水产品批发市场周边应建设保鲜或冷藏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还需要完善配送功能、规范作业流程,如入库检验、理货、储存、分拣、流通加工、发货等作业规范;加强配送中心管理水平,员工职责清晰,保证物流顺畅。

2014年,泰州市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能否走在全省前列,最关键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离不开农产品物流效率提高,泰州市必须全局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理顺农产品物流体系,准确应用现代物流配送策略,农产品流通效率才会高效,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徐从才,唐成伟.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4):5-10.

[2]王佳. 山西农产品物流配送合理化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3]田明. 江苏省果蔬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陈乐群,谢志忠.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探析[J]. 科技和产业,2007(3):37-41.

[5]张平,王健. 国外发展农产品物流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4):48-52.

篇5:农产品流通发展

江苏沿海县域发展概况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根本载体,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民生经济”。近年来,各省均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对夯实我国经济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变我国的资源配置、提升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种机制创新有助于解决财政困难,维护基层和农村社会稳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各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江苏的海岸线主要在长江以北,南通、盐城、连云港是江苏的沿海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泰州、扬州是沿江城市,徐州、淮安、宿迁则为内陆城市。以县域为考察尺度,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差距,从东到西也存在经济发展梯度(如表1所示)。苏南由东到西渐次出现从一类地区到四类地区的梯度变化;苏中从沿海到内陆三、四类地区逐渐减少,五类地区逐渐增加;苏北的盐城一淮安一宿迁也表现出从四类地区到六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梯度。差异形成的因素很多,从空间上着,首先,距离辐射中心上海市的远近造成;其次,距离的长江远近造成;第三,距离海岸线.尤其是距离沿海港口的远近造成。可见,江苏省尽管是沿海省分,但也存在沿海与内陆的差异,只是这种差异要小于省内南北方向的经济差异。

徐州地处江苏西北角,是苏北核心城市,也是内陆城市,南通地处江苏沿海南端,是苏中城市,也是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就经济发展差距而言,南通各县域在经济社会发展梯度中属于三至五类地区,徐州各县域属于四至六类地区,积累贡献和劳动投入增加贡献的剩余部分全部归因为技术进步。

综合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的不同流派,可以把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概括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变化和制度安排等,其中,有些因素是可测量的,如劳动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化、自然资源等,有些是不可(或不易)测量的,如技术、制度安排等。本文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是在新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产业结构变化、进出口贸易、政府投入、固定资产和粮食产量等可测量因素作为解释变量,GDP增长率减去上述各因素贡献率所得,即为制度安排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贡献率。

技术方法

样本与变量选择。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县域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和比较。

样本。徐州市和南通市共12个县市,时间尺度为-区间。

被解释变量。人均GDP( AGD).县域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县域GDP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本文以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兼顾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数据的可得性与面板数据对指标数量的限制性,选择如下指标作解释变量:劳动力数量,采用乡村从业人员数(LAB);资本投入,采用固定资产投入( GZ)和政府的财政支出(FD);出口额(EX);产业结构,采用二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CYJ):农业产出,采用人均粮食产量( AFO)。本文数据均来自各年度《江苏统计年鉴》。

模型设定。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本文采用的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如下:

徐州与南通县域经济增长的相似性分析

为了检验新经济增长理论能否解释两地县域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命题以供检验:

命题1: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增大无助于县域经济的增长。

命题2:政府行为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正面作用。

命题3:产业结构优化是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就是说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同,经济效率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命题4:出口贸易是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向区域外“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比例,如果这一比例越高,区域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Hausman检验

检验拒绝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相一致的假设,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方法,对模型用变系数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 FLGS)方法进行估计(如表2所示)。

(二)县域经济增长因素的固定效应分析

如表3的回归模型显示,徐州与南通两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共性:首先,劳动力数量变化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不明显,验证了命题1。其次,1%显著水平上,出口额和地方财政投入影响为正,5%显著水平上,产业结构影响为正,15%显著水平上,地方基础设施投入影响为正。产业结构、地方财政投入和出口贸易的影响系数和影响显著程度均较高,命题2、3、4得到验证。第三,仅管两市均为农业大市,但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各县的固定效应值差异较大,说明各县地区性基础或禀赋因素存在差异,是县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南通各县域中,海门、通州、启东、海安、如东为正,如皋为负;徐州各县域中,沛县为正,铜山、新沂、丰县、睢宁、邳州为负。 徐州与南通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一)徐州和南通地区发展差异比较

本文分别将徐州各县与南通各县作为两个整体进行比较。Hausman检验表明,拒绝随机效应,继续采用固定效应方法,对模型用变系数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 FLGS)方法进行估计(如表4所示)。

表4的回归模型显示,在徐州县域经济发展中,显著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出口额和基础设施投入,其中,产业结构的影响系数较高。

表5的回归模型显示,在南通县域经济发展中,显著影响因素有出口额和乡村就业人口,其中.出口额的影响系数较高,乡村就业人口系数为负。

比较徐州与南通两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可发现沿海县域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所在(如表6所示)。发展差异的结果如下:

两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对徐州与南通县域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产业结构和出口额,表明南通县域经济的外向型特点突出,有明显的沿海地域特征,徐州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出口贸易对徐州县域经济也有显著影响,但系数比南通小得多。

徐州县域经济的显著影响因素表现较多元化。正的显著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投入和出口额;而南通县域经济的显著影响因素表现较单一,正的影响因素只有出口额。

两地的乡村就业人口均无助于经济增长。南通的乡村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显著为负,即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乡村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0. 7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人均GDP增长有明显贡献,农村剩余人口每减少1 .78%,人均GDP会相应增长1%。徐州乡村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不显著。1999-20,徐州乡村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是上升的(0.47%),但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贡献.表明也存在剩余现象,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有成效,但劳动力剩余现象仍两地经济发展呈梯度态势;就相似性而言,徐州与南通两市都属于农业大市,在人均耕地面积、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且可比性较强。本文分别以徐州与南通为江苏内陆与沿海的代表地区,比较两地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寻找其相同点与经济发展差距所在,以期得出促进江苏内陆与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距的策略。

新经济增长的理论阐释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代表学者索洛将经济增长归因为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等因素,由于技术进步测量难度较大,便以可测量因素劳动力和资本为解释变量,以总量生产函数为被解释变量,基于此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理论模型为未扭转,劳动力数量在缓慢上升。

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差异。两市模型的常数项比较,南通为12.98、徐州为-2.98,在一定

程度上表明南通县域经济发展禀赋条件更好,市场化机制更完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二)徐州和南通的县域差异特点

具体到各个县域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变系数变截距的FGLS固定效应分析,即对于每一个县市都有不同的截距,每一个影响因素都有不同的系数,这种模型形式能够很好地总结出某一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及其变量系数值的变化,如表7所示。

具体到县域,徐州与南通各县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结论与地区比较结论相似,如徐州各县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以产业结构为最重要因素,南通各县则以出口贸易为最重要影响因素;徐州影响因素较南通表现更多元化(如表8所示)。此外,还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沿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梯度的变化方向,三类地区和四类地区的影响因素中出口贸易较为重要,五类和六类地区产业结构和财政支出因素则较为重要。

第二,铜山是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县,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启东、海门、通州、如东、海安之后,兼有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产业结构和出口贸易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经济增长较快的县,乡村就业人口数量近几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如南通各县以及徐州的铜山、新沂和邳州,这些县市,乡村就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都在不同的显著程度上表现为负,尤其以如东、邳州和铜山的显著程度较高。

江苏沿海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

截至年,两地12个县市中,二次产业占比低于35% - 50%的5个县,二次产业占比50% - 60%的7个县,产业结构优化要区别对待,二次产业占比较低的县市仍要以大力发展二次产业为主,二次产业占比较高的县市则要注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

(二)内陆县市应积极开拓外向型发展道路

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到国家级战略部署,这也将给内陆县域的出口贸易带来发展的契机。除了发展出口贸易外,内陆县还应在本地优势资源与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开拓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径,面向周边地区发展区域间贸易。

(三)全面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工作

篇6:农产品流通发展

关于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开始于19,但西方学者对农产品流通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的有李强()、祝映莲(2010)、朱华友()、陈耀庭()等,但是,对于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研究较少见。普遍的观点认为,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有效应用电子商务,有利于简化农产品流通环节,切实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各项机制和功能,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虽然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上一篇:酒店旅游奖励策划书下一篇:调皮可爱的熊猫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