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2024-08-04

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精选8篇)

篇1: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发展带来的机遇的论文

这是一篇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发展带来的机遇,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从理论本身涵盖的内容来讲,新制度经济学都汲取了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诸多积极因素,并在自己的框架内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整合。

1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个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对不同时空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具有的较大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见。新古典主义的约束条件根本不足以表达这诸多的复杂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将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给排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过度简单化倾向,而且还克服了其把经济理论置于抽象时空的历史虚无主义。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社会’、‘人民’、‘企业’或‘政党’不是再被认为是‘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引入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内核”,具有与新古典主义一样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特征。但是,以诺斯和福格尔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则通过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更具有动态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将静态方法用于分析发展这一动态问题的窘境。

2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反贫困首先始于对制约发展因素的探讨。所以对发展决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因素,形成了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资本论”。根据这种理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稀缺。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则进一步展示了资本不足与发展停滞的恶性互动关系。

但“唯资本论”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在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同时,广泛地存在着资本低效配置和资本浪费现象。正如麦金农所指出的,“在所谓资本匮乏并且某些特定部门遭受供给瓶颈限制的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却是过剩的未充分利用的工厂和设备。”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作用。制度至关重要。”这充分说明,资本不足不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欠发达的结果。阻碍发展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不少落后国家寻租盛行,不仅使生产经营者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动力消失,而且还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耗费于寻租活动,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所有这些方面无疑大大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内在实力,并且使得发展经济急需的投资或者难以形成或者投资方向和结构受到严重扭曲。

在猛烈抨击“国家控制教条”中起家的新古典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正是“看得见的脚”对“看不见的手”的`践踏应该对糟糕的经济绩效负责。只要政府放弃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让经济系统“获得正确的价格”,市场机制会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静态的最优必将最终转化为有效率的动态经济发展。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是市场的前提。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里,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奥尔森也明确指出,兴盛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没有这些制度,也就没有人会积极地储蓄和投资。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则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因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政策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刚性和资本短缺的结构主义的自然主张是,利用国家的力量扭曲资源价格进行资本积累,组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平衡或有选择的大规模投资,以期借此走出贫困陷阱。新古典主义则认为,只要政府“使一切自由化,使一切私有化,然后呆在一边”,经济就能自然地得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系统。因为:①制度通过确定明确的规则,增加了资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市场更好的运行;②制度通过明确界定产权,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鼓励了创新和企业家的出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③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扩大了人类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选择机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特定制度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对它的需求和供给,公共选择理论和“诺斯悖论”却向我们昭示:政府一方面可能通过安排激励系统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统治者的偏好、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等因素而导致政府维持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有鉴于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促进发展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于一切。而有效率制度安排的出现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对政府要施加严格的限制,即建立一个受限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破除了结构主义“政府万能”和新古典主义“市场万能”的幻想,为发展经济学的政策研究和取向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视角。

总之,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从理论本身涵盖的内容来讲,新制度经济学都汲取了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诸多积极因素,并在自己的框架内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化,充分反映了发展经济学微观实证化,内部各学派之间融合的发展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分析方法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地位日高,可能是发展经济学真正的复兴之路。

篇2: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摘要:由于其前期的理论没有能够成功地引导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发展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便受到严厉的批评,学科本身则面临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渗透,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经引起了发展经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制度内生的经济发展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流行的观点。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变化

1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个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对不同时空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具有的较大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见。新古典主义的约束条件根本不足以表达这诸多的复杂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将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给排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过度简单化倾向,而且还克服了其把经济理论置于抽象时空的历史虚无主义。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社会’、‘人民’、‘企业’或‘政党’不是再被认为是‘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引入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内核”,具有与新古典主义一样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特征。但是,以诺斯和福格尔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则通过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更具有动态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将静态方法用于分析发展这一动态问题的窘境。

2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反贫困首先始于对制约发展因素的探讨。所以对发展决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因素,形成了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资本论”。根据这种理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稀缺。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则进一步展示了资本不足与发展停滞的恶性互动关系。

篇3: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 “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 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 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 重视归纳, 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 (能够)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 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同时, 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 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 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 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 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个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对不同时空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具有的较大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见。新古典主义的约束条件根本不足以表达这诸多的复杂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将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给排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过度简单化倾向, 而且还克服了其把经济理论置于抽象时空的历史虚无主义。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 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 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 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 “‘社会’、‘人民’、‘企业’或‘政党’不是再被认为是‘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 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 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引入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的前提下, 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内核”, 具有与新古典主义一样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特征。但是, 以诺斯和福格尔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 则通过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 更具有动态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将静态方法用于分析发展这一动态问题的窘境。

2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反贫困首先始于对制约发展因素的探讨。所以对发展决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因素, 形成了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资本论”。根据这种理论,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稀缺。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则进一步展示了资本不足与发展停滞的恶性互动关系。

但“唯资本论”忽视了这样的事实, 即在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同时, 广泛地存在着资本低效配置和资本浪费现象。正如麦金农所指出的, “在所谓资本匮乏并且某些特定部门遭受供给瓶颈限制的经济中, 普遍存在的却是过剩的未充分利用的工厂和设备。”新制度经济学指出,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 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作用。制度至关重要。”这充分说明, 资本不足不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恰恰是欠发达的结果。阻碍发展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不少落后国家寻租盛行, 不仅使生产经营者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动力消失, 而且还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耗费于寻租活动, 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所有这些方面无疑大大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内在实力, 并且使得发展经济急需的投资或者难以形成或者投资方向和结构受到严重扭曲。

在猛烈抨击“国家控制教条”中起家的新古典主义, 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 正是“看得见的脚”对“看不见的手”的践踏应该对糟糕的经济绩效负责。只要政府放弃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让经济系统“获得正确的价格”, 市场机制会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静态的最优必将最终转化为有效率的动态经济发展。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是市场的前提。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里, 没有适当的制度, 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奥尔森也明确指出, 兴盛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没有这些制度, 也就没有人会积极地储蓄和投资。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则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因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 或者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政策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刚性和资本短缺的结构主义的自然主张是, 利用国家的力量扭曲资源价格进行资本积累, 组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平衡或有选择的大规模投资, 以期借此走出贫困陷阱。新古典主义则认为, 只要政府“使一切自由化, 使一切私有化, 然后呆在一边”, 经济就能自然地得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系统。因为: (1) 制度通过确定明确的规则, 增加了资源的可得性, 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 因而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降低了交易成本, 从而促进了市场更好的运行; (2) 制度通过明确界定产权, 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 鼓励了创新和企业家的出现,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3) 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 扩大了人类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选择机会,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特定制度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对它的需求和供给, 公共选择理论和“诺斯悖论”却向我们昭示:政府一方面可能通过安排激励系统来刺激经济增长, 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统治者的偏好、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等因素而导致政府维持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有鉴于此,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在促进发展上,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于一切。而有效率制度安排的出现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特别是对政府要施加严格的限制, 即建立一个受限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制度经济学破除了结构主义“政府万能”和新古典主义“市场万能”的幻想, 为发展经济学的政策研究和取向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视角。

篇4: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出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因素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当前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的实现了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因素。在当前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基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为主要手段的发展因素,是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先进设备为综合一体化的发展流程。经济学的发展与提出推动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为当前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全持续发展战略是保证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制度,更是实现改革开放与市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1.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经济学管理制度逐步的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随着各种管理制度和技术理念的不断提出,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打下了前提保障。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经济学不仅仅是保证当前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各个生产环节和社会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

2.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反贫困首先始于对制约发展因素的探讨。所以对发展决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因素,形成了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资本论”。根据这种理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稀缺。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则进一步展示了资本不足与发展停滞的恶性互动关系。

但“唯资本论”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在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同时,广泛地存在着资本低效配置和资本浪费现象。正如麦金农所指出的,“在所谓资本匮乏并且某些特定部门遭受供给瓶颈限制的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却是过剩的未充分利用的工厂和设备。”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發挥作用。制度至关重要。”这充分说明,资本不足不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欠发达的结果。阻碍发展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不少落后国家寻租盛行,不仅使生产经营者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动力消失,而且还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耗费于寻租活动,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所有这些方面无疑大大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内在实力,并且使得发展经济急需的投资或者难以形成或者投资方向和结构受到严重扭曲。

在猛烈抨击“国家控制教条”中起家的新古典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正是“看得见的脚”对“看不见的手”的践踏应该对糟糕的经济绩效负责。只要政府放弃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让经济系统“获得正确的价格”,市场机制会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静态的最优必将最终转化为有效率的动态经济发展。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是市场的前提。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里,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奥尔森也明确指出,兴盛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没有这些制度,也就没有人会积极地储蓄和投资。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则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因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政策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刚性和资本短缺的结构主义的自然主张是,利用国家的力量扭曲资源价格进行资本积累,组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平衡或有选择的大规模投资,以期借此走出贫困陷阱。新古典主义则认为,只要政府“使一切自由化,使一切私有化,然后呆在一边”,经济就能自然地得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系统。因为:①制度通过确定明确的规则,增加了资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市场更好的运行;②制度通过明确界定产权,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鼓励了创新和企业家的出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③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扩大了人类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选择机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特定制度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对它的需求和供给,公共选择理论和“诺斯悖论”却向我们昭示:政府一方面可能通过安排激励系统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统治者的偏好、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等因素而导致政府维持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有鉴于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促进发展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于一切。而有效率制度安排的出现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对政府要施加严格的限制,即建立一个受限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破除了结构主义“政府万能”和新古典主义“市场万能”的幻想,为发展经济学的政策研究和取向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视角。

4.总结

篇5: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也深刻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文化的碰撞,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国的文化经济要适时的融入世界,吸收国际上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国将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关键词:国际关系

中国

经济全球化

机遇和挑战

内容:

一、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概述和分析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中国1949年成立来,尤其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占世界经济的7.3%。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经由世界低收入国家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仍实现增长8.7%,GDP约合4.92万亿美元,并已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理由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

大家已经看到了,在介绍中国时数字往往都比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拥有超过13亿人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的经济不是简单地几个数字就可以说明的,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等结构和体制问题。中国人民的生活虽然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和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城镇就业压力日益加剧,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

在,发展不平衡仍是突出矛盾。

通过上述概述和分析,大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尽管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中国人口多、基础差、资源匮乏等因素决定了国家全面发展仍面临众多复杂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属性将长期不会改变。

中国总理温家宝曾经形象地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现实。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也将承担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概述(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 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三)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1,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2,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3,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4,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5,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的步伐的步

伐的步伐。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然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最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利用世界资源、发

挥“后发优势”、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30年,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是少数几个赢家之一。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参与中发展壮大。(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技术交流,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并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国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刺激了中国企业规模和水平的发展,并为在中国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促进其他国家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好处。(4)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有关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数量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派出了大批优秀人员出国深造,学习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发生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中国,如果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的隐患,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出现。

近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占领技术至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加强技术改革,占领技术的最高点,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

2.加强和扩大对外交流

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

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只有积极融入而不是回避和拒绝经济全球化,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自身也应当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参考文献:

[1]肖秀荣主编.《2012考研政治理论命题人形势与政策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核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篇6: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辨证地思考、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收集、整理、选择有关资料,有效地解读政治经济学教材内容,掌握基本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主动关心天下事,能辨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现象,能感悟到:在享受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要树立一定的忧患意识;要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为世界作贡献的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勇敢迎接挑战。树立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教学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这是主要的,同时又带来挑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己是一个现实问题;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此环节由教师展示资料)(多媒体图片与材料)

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5月16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开幕。以“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为主题,重点探讨中国及整个亚洲地区如何通过能源合作、金融合作、信息技术合作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的主题下,“上海论坛2007”于5月25日开幕,为期三天的“上海论坛2007”共设五个分论坛,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亚洲能源;经济全球化下的东亚货币与金融合作;经济全球化下亚洲经济的一体化选择;亚洲地缘经济与政治;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与会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晶,“上海论坛2007”在会议结束时将首次发布“上海论坛共识”,为亚洲各国的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发展建议。教师提问:

两届论坛的举办和探讨的主题都围绕着经济全球化,涉及到哪些领域? 学生回答:略

归纳:(多媒体显示)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过程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消极的影响。

(多媒体显图片与材料)

2004年11月19日,近5万名智利民众在首都圣地亚哥市举行大规模游行活动,反对经济全球化。(图文)

*“七国集团”(美、加、德、英、法、意、日)人口占世界11%,GDP占世界65%。*目前全世界有12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下以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威胁到许多国家的经济安全。

*英国《卫报》2005年3月28日披露了一则惊人消息:荷兰警方最近在鹿特丹港口截获了1000吨来自英国的家庭垃圾。这些未经分类处理的垃圾被贴上“废纸”的标签,正准备启运前往中国。荷兰和英国环境部门随后进行的联合调查表明,英国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家庭垃圾被一些公司非法运到中国进行处理。(图文)

归纳:(多媒体显示)

2、消极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A、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 B、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的全球化; C、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探究学习,思考与讨论:(多媒体显示)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前进道路上“开满鲜花”,还是“布满陷阱”?

(此环节由学生展示和交流收集的图文资料)(略)(教师也可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生交流)(附后)

归纳:(多媒体显示)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为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提供了有利时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进行优势互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有助于人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也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挑战

部分跨国公司在我国渐露垄断之势,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中国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风险增大。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碰撞,使中华文化面临严峻的考验。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这是主要的,同时又带来挑战。我们应以怎样的姿态应对机遇和挑战?(学生发言)(略)

归纳: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所以谁也回避不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同时又要勇于面对挑战,乘风破浪,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媒体显示)我们的正确认识: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不是反对,我们应积极面对。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的态度;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促进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为世界发展作贡献!

下节课探究思考内容: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四、教学设计说明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思辩能力逐渐形成,让他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和交流的形式,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收集整理挑选合适的资料,折旧市一种学习,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课后留下思考,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数据作为补充使用,视情况而定,不一定用。当课堂上学生收集的资料不能较好地说明问题时,可以使用。

五、多媒体资料与图片 想一想

部分跨国公司在我国渐露垄断之势,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的8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在全球加快扩张步伐。对跨国公司的投资管制过严,就可能失去引资的机会;对本国重要产业保护不当,跨国公司的综合优势就可能冲跨当地经济,经济命脉面临被跨国公司控制的危险。

事件: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世界为之震惊。

中国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以反倾销为例,1995年至2006年,中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风险增大。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外,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壁垒不断增加,形式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

2001年初,韩国认为我国出口的大蒜价格偏低,是属于倾销,他们单方面采取了反倾销手段,提高我国大蒜的进口关税,造成我国大量的大蒜卖不出去。我国认为,我国出口到韩国的大蒜价格,没有低于成本,不属于倾销,要求韩国政府撤消反倾销手段。在韩国政府没有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我国也采用反倾销手段,限制韩国机电产品的进口。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政府不得不要求协商解决。

篇7: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激发活力催生动力

“三项制度”改革为矿井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杨村矿资源匮乏,条件不如大矿,多年来“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严重束缚和制约着矿井的快速发展。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坚持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刻实践“不求最大,只求更好”的核心理念,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创新绩效分配模式,激

活内部劳动力资源,为矿井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动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营造推进矿井改革的良好氛围

在“三项制度”改革初期,虽然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对于改革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仍然感觉改革步子大、速度快、势头猛,一时难以理解和承受。在有些干部职工的心目中,矿井还没有到不改不能生存的地步,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政策只是盲目的顺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抓职工的思想教育、观念更新入手,切实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干部职工对推行“三项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营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组织全矿干部职工全面学习贯彻上级一系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二是分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赴先进企业进行实地学习考察。三是以开展促“三转”、树“三观”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大讨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座谈、讨论的过程变成职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过程,进而把思想统一到“早改早受益、晚改就被动”的认识上来,为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矿井各方面改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立足创新,科学运作,努力形成加快矿井发展的新机制

我们坚持“多创效益是能人,真抓实干是好人,无所作为是庸人,违法乱纪是坏人”的衡量人才标准,立足自身实际,在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进取的精神,着眼于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构建岗位竞争机制,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一)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我们分别制订出台了《杨村煤矿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和《杨村煤矿管理人员动态考核实施意见》,在全矿干部职工中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在对职工考核方面,把劳动用工权下放到基层,基层单位可随时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职工,按照本单位职工总数4%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由各单位领导、车间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等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对每位职工按工作业绩、技术水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8项内容进行百分制量化打分,打分最低者,进入矿教培中心转岗培训。培训期满一个月后,经考核合格者,可根据实际岗位需要,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竞争上岗。转岗培训期间,培训人员1-3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600元的培训工资,4-6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500元的培训工资,6个月后仍未上岗的,由矿统一安置,既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又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活力。我们坚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仅2003年就有178名职工转岗培训,形成了“淘汰—待岗—培训—提高—上岗”的流动机制,彻底破除了“一岗定终身”的僵化机制,使矿井待岗率始终保持在4左右,有效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对管理人员考核方面,变考核为季度动态考核,坚持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11个要素为考评内容,区分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把每季度考核结果直接与下个季度、月度综合奖励挂钩,并作为年终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据。2003年年初,我们又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在考核方式上,把主管和分管领导评议、职工群众民主评议、部门、同事之间相互评议与平时工作业绩四个方面紧密结合,既提高了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在考核内容上,把考核重点由重结果向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转变,由重学历等客观基础条件向重业务技能、工作质量和实绩转变,做到了“平时严考核,分配靠实绩”。全年分别对43名优秀管理人员进行了奖励,对21名人员进行了处罚。两年来,我们坚持先是不称职的被淘汰下岗,后是虽基本称职但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也被淘汰下岗,先后共有62名管理人员和21名中层干部被淘汰下岗或降职使用。一年一度的比例淘汰,给矿井每一个管理人员以挑战、考验、锻炼和压力,从而形成了“不改革、不提高、不发展就等于自我淘汰”和“无功便是过”的观念,在竞争中管理人员队伍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篇8: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论文

大力推广热电联产, 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早为诸多发达国家所认可, 并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 热电联产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英、美等国积极鼓励热电联产的发展。其中, 丹麦通过制定严格的能源环境税收机制, 通过对能效不达标的发电企业征税、对达标企业免税, 对可再生能源和超低排放电力进行补贴等措施, 大力推行热电联产, 使得全国没有一家火电厂不供热, 整个国家的能源效率超过60%。

与纯凝机组相比,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效果突出, 在热负荷足、运行稳定时, 热电联产的热效率可达80%, 高出纯凝火电40%~50%;环境保护作用突出, 按当前热电联产装机规模初步估算,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万t, 减少灰渣排放1470万t;发展潜力大, 2007年全国实现集中供热面积约32亿m2, 而我国北方需采暖的总量约为400亿m2, 采暖需求数量巨大, 发展集中供热空间广阔。

上一篇:云计算介绍网络版下一篇:保洁工作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