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

2024-07-30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精选6篇)

篇1: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2-12-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这些国家在由传统治理模式向民主政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能否有效建立和运行,需要满足多方面条件,其中关键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要存在民主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这些民主政治文化的信念要体现在国家的文化中,并且大部分能够在代际之间传承。因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文化支持,这种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庄严宣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提法为世人瞩目,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中所涉相关问题做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

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是准确把握其内涵的前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总结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对这个命题在概念意义上可做这样的界定:中国人民内部各方面(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社会各利益关系群体),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平等、广泛协商的规则和程序等的总称。

这一概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协商主体。上述界定很明确,协商主体总的来说就是人民内部各方面。例如在人民政协组织的平台上,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协商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有关组织方面的人士、人民政府有关机构和部门方面的人士、各民主党派方面的有关人士、各人民团体方面的有关人士、各民族及各界代表人士等。人民政协组织之外平台上的协商主体,基本上可以参照这样的主 体范围确定。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主体间的关系,在协商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必须是平等的,协商民主制度中的协商必须是各相关利益方平等的协商,否则便不能称其为协商。二是协商渠道。根据上述界定,协商渠道主要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其中人民政协组织是重要渠道,大量的协商主要通过这一渠道进行和完成。三是协商内容。根据上述界定,协商内容概括地讲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或如200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所提及的“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当然不同层级的协商在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

一定的政治制度安排必然要反映一定国家和社会中利益关系格局的基本状况,并基本满足基于这种状况上形成的社会利益诉求,否则将难以为继。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社会基础,就是利益关系格局的多样性导致的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也不例外。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式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讨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也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看,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由现代化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的社会转型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和愿望也日益多样化。基于此,我们的制度安排就必须做相应调整,以使之适应新的利益诉求需要,或者如十七大报告所说,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民政协为重要渠道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就日益突显其重要功能而为各方特别是高层所关注和重视。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也进一步强调:统一战线仍然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看到的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满足当下中国人民日益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但仅靠这一制度还显不够。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就很难将人民内部各方面都充分纳入其中,人民政协的组成方式和活动方式更有利于满足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参与要求,在组织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尽最大可能地把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吸收进来,达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目的。同时,在这种协商民主形式中,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及各族各界人士可以在人民政协的平台上发表意见,提出提案,开展参政议政的各种活动,协商国家大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意见和批评。这是对选举、投票等为主要特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的民主的一种重要补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党面对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正确制度选择。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运行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历程所证明了的正确选择,也是当下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处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任务所决定的。从政党政治的视角看,后发现代化国家处于由早期发展阶段向后期发展阶段转型的过程中,能否保持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关键在于其政党政治是否能够有效吸纳因现代化而产生的符合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社会角色。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政党政治。但是,在这个特殊转型期更好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根据这个时期的要求不断改革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层面上,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善于借助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保证人民内部各方面通过相应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使中共的领导体现在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的过程中,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层面的体现,就是该制度的运行必须保证人民内部各方面真实、充分、有效地参与协商,或者说,要体现协商民主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依法运行。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层面的必然要求,就是作为协商民主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内部各方面,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给出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平等协商,保证民主协商的权威性和有序性。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使这一制度有法可依。

四、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这些国家在由传统治理模式向民主政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能否有效建立和运行,需要满足多方面条件,其中关键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要存在民主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这些民主政治文化的信念要体现在国家的文化中,并且大部分能够在代际之间传承。因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文化支持,这种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概括地讲,就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对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平等、广泛协商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情感、态度、取向等的总称。具体来看,至少包含着这样一些基本理念:一是平等,即每个协商参与者在协商中发表意见必须具有平等性,靠理性的陈述和说服;二是协商的目的为“公共性”,即协商各方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这是协商民主文化的关键要素。国家和社群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处于优先的地位,公民应当积极主动地参 与社群共同体的公共事务,个体利益只有在社群公共事务的顺利开展中才能实现;三是协商决策的最终形成须由协商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意见或理由所决定;四是每一个参与者即便不同意决策的观点和理由,也都能够理解决策是如何达成以及达成的原因。这样的协商民主文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隐性结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已经充分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中,除了要完善各种政治制度和体制,同时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等,都是这种关注的充分体现。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刘学军)

篇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民主政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协商民主是当下中国最为需要的一种民主形式,能够有效整合各种政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民众诉求渠道,广纳真知灼见,进一步增加推力,减少阻力,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前一种一般称为“选举民主”,后一种可称为“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之所在。

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和实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总结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而提出的重要命题。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一表述意味着协商民主被视为与选举(票决)民主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将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议题。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它集广泛参与、平等对话、协调协作、民主监督、激发潜能、寻求共识、和谐共赢、科学发展为一体,具有更大的包容空间和有效的行为空间。协商民主是当下中国最为需要的一种民主形式,能够有效整合各种政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民众诉求渠道,广纳真知灼见,进一步增加推力,减少阻力,凝心聚力,形成合力。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里的关键,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其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很高的制度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二、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

党成立后,1922年8月的西湖会议上,与会人员进行两天激烈辩论后,才达成同意合作的意见。为推动中国革命,选择了与国民党合作。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政实行“三三制”,其实质是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充满协商的民主政权。取得全国政权后,党借助民主协商,完成了建国大业,随后还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一段时期内,由于放弃了决策协商,领导人独断决策脱离实际,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挫折。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要注重制度建设,推动决策体制向着民主化科学化进发。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后来的党代会报告或党的文件对协商制度建设有过关注。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在决策前、决策中都注重协商,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重要观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发的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专门性文件。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更在于站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破解政治体制改革难题,开拓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新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政协协商的两种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协商。”《意见》在我国“协商民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决策协商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举世罕有其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协商建立的。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协商民主的固定平台——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各党派、阶层、界别、民族、宗教的代表以及海内外华人代表,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求,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治协商。在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与选举民主并列的一种民主形式,具有任何国家都未曾见到、不可比拟的持续性、广泛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三、健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并在政治建设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协商民主有利于引导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体现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通过其主体所涵盖的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使社会各群体中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协商渠道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协商民主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应该以公民为主体,而且应积极为公民提供平等参政的条件。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推进,协商民主会不断完善,通过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健全协商民主制度,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参与公共决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协商民主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然成为党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完善人民畅通表达意愿、参与政治的良好机制,进一步体现执政党对人民意愿和人民权力的尊重,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有利于党和政府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动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更有效地实现科学民主管理。我国的协商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协商民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进行协商的同时,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种郑重的民主形式。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体现广泛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诉求,体现包容性。协商民主是一种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既有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渠道,也有网上论坛、民意调查等非制度化的渠道,关注人民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之外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郑重、灵活、真实、有效。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一脉相承的。有助于促进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实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智慧,凝聚力量。“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能够有效地消除分歧和差异,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通过公开的对话、交流和协商,增进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成一定的共识,有利于公共决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我国的协商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尊重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的民主权利,有利于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科学决策,确保全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从而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五、有利于制约和监督权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协商民主强调协商过程的普遍参与性与公开性,在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协商主体通过互动式对话、讨论、谈判、审议等方式公开透明地进行民主协商,可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发挥特殊功效。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协商在决策之前的原则,包括反腐倡廉决策在内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和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权力创造宽松环境,有利于弘扬廉政文化,营造廉洁社会氛围,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尊重我们自己的文明根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最有特色”部分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造,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蕴涵在中华文明深厚根基之中,符合人们要求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望,这正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制度在我国的产生发展,雄辩地证明了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根基出发,树立我们自己的民主政治理念,同时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盲目照搬照抄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路径选择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参与主体的相关问题。协商民主的含义进行界定时指出,“公民、政党、利益团体和专设的政治协商组织”都可以成为协商的主体。人民政协不仅应该作为一个协商载体或平台,而且可以作为协商主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往政协的工作实践来看,人民政协在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协商主体和协商载体的双重属性,对此需要加以明确。

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人民政协之所以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于它拥有其他协商民主形式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一是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涵盖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海内外同胞;二是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只要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两面旗帜,都能够凝聚到一起,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三是党派之间合作的真诚性,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不存在对抗和竞争,与西方多党制、轮流执政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确认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形式、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如果在政协协商的时候难以形成共识或存在重大分歧,就不能匆忙提交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此外,政协委员有权通过视察、调查的方式对国家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有权对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监督等等。要确保人民政协对公共权力的影响力得以正当有效的行使,就必须有相关的法律进行明确界定。

第三、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协商民主形式和渠道丰富多样,党内民主有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有协商,政协会议有协商,基层民主也有协商;有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还有就是要体现制度化。协商民主也要有制度化安排,使协商民主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形式开展。

在协商民主制度的程序建设方面,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的程序、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及时整理并报送协商成果的程序、认真研究处理并反馈处理情况的程序等。健全情况通报制度,政协提案、委员视察、专题协商、课题调研是向党政部门提供咨询意见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手段,要制定程序、形成机制。

第四、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民主协商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在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好体现和保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是要把推进民主协商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治协商、听证会、论证会、评估会等形式,把协商民主融入决策的全过程,使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

篇3: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全体会议顺利召开, 全国各个党政阶层和人民代表以及特邀代表, 认真听取了政府关于文件说明报告一系列说明和总结, 随后开展了充分的民主讨论与交流, 最后, 代表们一致通过了相关法律的制定。同时通过全体委员投票选举产生出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成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员, 此次协商会议的圆满结束具有里程的意义同时也标志了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与进一步完善。1954 年, 我党经过深刻总结适时颁布了我们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纲领:指的是从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到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基本实现, 在这个时期内是就是一个所谓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期间的直到路线形成过程中, 首先由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进行深思和酝酿形成雏形为基础, 其次在党内进行多层次和多范围的深度探讨之后, 与无党派人事再进行多次的协商民主讨论, 同时也进行着全国各阶层广大人民民众的普遍学习和广泛宣传, 最后才会将党的路线决定正式写入宪法。我们不难看出, 这个制度形成的过程是协商民主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再一次生动的体现, 体现了这个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属性, 也表现了协商民主制度贴近于百姓, 服务于百姓, 造福于百姓, 具有强烈的普遍属性。

伴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邓小平同志指出了人民政治民主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发挥及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也表现了实行互相监督这一种的表现形式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互相监督的机制, 首先就要侧重于建立起各级政权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协商民主交流。新中国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以我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这一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的这一政治制度将长久写入我国宪法”。这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了以我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主的规范化, 制度化。

1989 年中央人民政政府颁布了政策又对多党合作制度与协商民主制度进行了又一次的及其完美补充, 体现了我党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在进行着深刻的思考与努力的探索。1992 年我国又将这一政治制度首次给纳入党章。这标明了政治协商民主制度已经作为党的主要指导思想存在, 对未来的发展起着坚实的作用。1993 年中国共中央又把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相结合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第一次被写入宪法, 上升成为了坚定的国家意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说明文件, 首次将多党合作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以正式的文字形式确立了其为我国两种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 并提出了协商民主这一概念, 更加全面的推进了社会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历程与发展。通过以上各个时期颁布的政策法规我们能看出以邓小平、 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问题上对毛泽东主席有关于协商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是党和人民在追求民主正义的道路上又一大胆尝试和发扬光大, 在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了需要健全和发展我国协商民主制度, 首先必须要了解“协商民主”的意义。要在各个行政区域进行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发展的方针, 全面加强协商民主在基础的充分实施, 创造出更新颖的内容, 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丰富的协商民主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实践, 这无疑充分表现出了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能够有序进行和发展的急切渴望。

我党的三中全会又一次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做出了更加深入的全新规划, 我们应该要按照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和三中全会的全面部署, 坚定不移地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 积极的弘扬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借鉴人类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社会发展的历程。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它深深埋藏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近代的发展历程之中, 它以中国现在进行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作为它的基本框架体系。伴随着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巨大变革的过程, 经历了反复的实践,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以生根、发芽、发展和壮大。协商民主这个理论以及它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建设做出了非常卓越和伟大贡献,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了“协商民主”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又一项重大的创造与研究, 也是对建国以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的一次次实践的一个经验总结, 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同时, 也给实践理论工作者相应的提出了更新的任务要求。民主是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模式,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

篇4: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

一、丰富党和国家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的保障又必须拓展民主渠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丰富协商民主途径。当前,我国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还不够完善,诉求渠道还不多、诉求作用也还比较弱,这是引发一些本不该发生的冲突的重要原因。目前许多领导干部很想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并努力把实事办好。但是,由于呆在机关里空想,决策往往与实际距离较大,这就迫切要求完善决策机制,特别是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民主化指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决策。协商民主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重大决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协商民主注重民主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强调协商、商量、和谐,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在协商中深化认识、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形成共识。通过协商,能够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广求良策,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有助于听到各种真知灼见,寻到各种真招实招,使党和政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特别是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表明协商民主制度能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提供了更多可能,从而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二、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改进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科学对待和处理政协、人民团体、社会各种组织的关系是重要方面。必须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尊重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各参加单位和代表人士的法律地位平等,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充分发挥它们联系和团结不同社会阶层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团体和各种社会组织的领导,正确引导这些组织的发展方向,拓展其发展空间,支持其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通过他们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可以使我们党通过党际之间的协商、党与群团组织之间的协商等等,争取在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和未来的重大问题上,从认识上取得最大公约数,在思想上保持最大一致性,在行动上保持最大协调性,从而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得以更好实现。所以,完全可以说,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扩展党实现领导作用的基本形式

我们党的领导,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领导于协商之中,执政党与参政党讲政治协商,各个单位讲民主讨论,比之西方民主的竞争性、对抗性、排他性要好得多。协商的过程,既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有益意见建议的过程,同时也是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體现了执政党对人民意愿和人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并在人民支持下有效治理国家,管理社会。

四、提供了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途径

面临着变革的新要求,从而引发了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转型,引发了社会群体利益的矛盾冲突,由此衍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农民维权、工人维权、市民维权、社会纠纷等等。近年来,一些地方因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公共事件处置决策失当,酿成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比如,贵州瓮安“6·28”事件,根源之一就是群众的一些合法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部分群众对基层党委、政府的信心不足、信任不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结构越来越分化、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群众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讨论的、协商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如何更好地加强制度建设,构造规范的制度渠道,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对执政党的重要考验。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就为合理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了重要制度安排和渠道。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必须更多地引入协商民主的方法,更加积极地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新路径,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平等地进行讨论,努力做到“有差异不扩大、有矛盾不对抗、有分歧不纷争”。要大力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协商求同,不断地以真正的公开、真诚的协商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五、为人民政协发挥作为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篇5: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报告指出要通过政协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重新考察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审视人民政协的基本结构,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

民主和团结是人民政治协商的两在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意见批评的方式进行政治监督。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最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度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政协要牢牢把握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继续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成果。从这一制度的源头上讲,人民政协的制度基础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种进步力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示了民主协商在其产生、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新的国家政权是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产生的,通过协商民主而建政。可以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民主协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运行规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现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多党在政治制度意义上合作的唯一载体,是我国社会各党派各方面就国家政治、经济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重要平台。

在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中国这样超大型、长历史、后发型的社会相适合,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界别设置、构成方式、运行机制和组织特点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界别设置,为社会各界充分表达其利益,就重大政治问题广泛协商提供了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社会都由多个具体利益群体组成。因此,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以及特别邀请人士等34个界别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各个界别的代表都体现了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因此,以不同界别构成为组织特点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在客观上集中了中国社会的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海内外各个方面的代表和优秀人才,体现了社会各界别和各方面的意见要求,为社会各界充分表达其利益,就重大政治问题广泛协商提高了制度保障。

第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场所,是各个政党开展政治对话、实现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

政党是汇集不同政治意见、表达不同利益要求的重要形式与工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具有明显的适应中国现代化所要求的政党关系结构的特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是这一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的各种国家机构中,只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民主党派才可以本党派的组织名义提出建议、提案和发言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这种合作性政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这种合作性的政党结构既能发挥不断扩大政治参与的功能,融合各阶层利益,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既避免了多党竞争制容易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又可以避免一党制无视社会需求、脱离社会监控而导致严重的内部腐败;既可体现严格的统一与权威,又可促进并保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这一制度创新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经济的多元、利益的多元不可能也不能形成执政党的多元,中国的执政党只有一个,即中国共产党。但是多元的利益都需要拥有表达的渠道,只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多党合作的机构和重要场所,各个政党可以坦率地开展政治对话,表达各自的主张,实现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制度与人大制度互为补充,实现人民民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纵横交织,把协商民主和代议民主结合起来,为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协商民主”理论源于西方,旨在补救代议制的缺失,更多地表达公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公民的真正诉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虽然也使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但是其主旨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对话和政治协商,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和代议民主。与之相对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以各族各界各党派为单位,以纵向结构为依托,旨在表达和体现各党派、各民族、各界别和各社会团体的团体利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体现的是协商民主。

这两种纵横交织且互为补充的政治制度,通过代议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形式,为凝聚人民力量、体现人民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篇6: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2―024―06

[内容提要]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是继续充分发挥协商民主政治优势、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环节。可从前提、价值、核心、内容和保障5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路径

就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情况来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协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价值与意义等形式问题方面的研究,缺少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包容性、多层次性等制度化发展方面的研究,致使民主协商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以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为研究主题,从前提、价值、核心、内容和保障5个方面分别阐述基本路径,以期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贡献绵薄之力。

一、强化规范性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结果,又关注决策过程,因此拓宽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兼顾少数人的利益,进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因而被理论界视为政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对于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消除意见分歧、增进了解和共识、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减少政策摩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发挥这一重要作用,其前提就是要保证协商民主本身的规范性。这是因为,各族各界人士及各党派团体必然会在协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作为个体的协商主体,他们的协商能力更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能力的有限性是植根于个体先天差异的,不仅会影响其说理与论辩的能力,更会由于闭塞的表达渠道、暗箱的决策操作而成为利益诉求表达的障碍,而程序的作用恰恰就在于能够弥补能力的先天不足。

强化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就要通过程序化的操作与制度化的保障避免人为因素对协商民主实践的干扰,避免协商民主出现因时、因事而变的不稳定状况。通过设立科学、严密的协商程序和健全完善的协商制度,将“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转化为具体实践”等操作性内容予以清晰的界定,在协商程序设置、协商形式设定、协商结果运用等方面建立相应机制,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协商办理过程和效果,从而大大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凸显民主协商在决策程序中的重要作用。

二、扩大包容性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价值要求

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利益分化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异质化程度,“政治冷漠”与政治参与欲求强烈并存、“沉默的多数”与“永远的少数”并存等悖论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中应更多体现协商民主的包容性,使更多社会群体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当中去。正如阿玛蒂亚?森所言,“民主的成就不仅依赖于所得到采用并受到保障的规则和程序,而且取决于公民如何运用这些机会”。可以说,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就是要体现机会平等的政治价值对于社会各界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框架下,各党派团体、各族人士参与协商的机会既取决于国家创设的维护政治权利的条件,也取决于国家如何保障多元主体在决策协商过程中的无差别准入,通过机会公平促进过程和结果的公正。这就要求在民主协商过程中除了要承认多元主体的利益差别外,还要承认不同主体在资质禀赋、资源占有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并力图通过程序化的手段和制度上的政治救济加以弥补,实现协商主体在信息获取、观点阐述、意见交流等方面的机会平等,这是协商民主应遵循的基本价值规范,也是实现协商效用的基本原则导向。在此基础上,扩大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就要在体现社会主义协商多层次性与广泛性上下功夫。

具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是在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展开的。在国家层面,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安排整合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将多种利益博弈关系纳入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框架内;在社会层面,主要体现为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实践,包括村民自治制度、社区民主治理制度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从现阶段的协商实践来看,各层面内部的协商实践尚有基本的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即使存在不完善之处,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相比之下,两个层面之间的协商互动则显得薄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商壁垒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及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强两个层面之间的民主协商互动,特别是发挥组织层面的资源整合作用,推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互动,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之间寻求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通过对话与协商机制增进了解、促进共识,势必增强两个层面之间的交流程度。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两个层面之间找到一个沟通载体,使其成为将二者关联起来并实现相互交流与互动的结合点。对此,可以从协商内容与协商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说,在协商内容上,既可以包括决策性协商与咨询性协商,还可以将协商内容扩展至更广泛的领域,如在某些利益相关领域开展和解性协商等,此外,除了在党政事务上的协商之外,还可以增加对立法与司法领域问题的协商;在协商手段上,坚持并持续改进听证制度、网络问政制度等,力图实现协商手段的现代化与实效性。

三、确保质量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核心之意

协商民主的核心内容在于以协商的方式促进多元偏好的转换及新的聚合,这与古老的民主实践及丰富的民主理论传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人类社会最早的民主制度原初设计中的直接参与、对话协商等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要提升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就必须着力提高多元协商主体的对话能力,特别是在协商体系的包容性逐渐增强,其所吸纳和联系的协商主体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增强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对话协商能力成为提升协商民主质量的关键。本文认为,对话能力不是简单的“去说话”,而是由“表达愿意”、“表达能力”和“理性表达”三者共同组成的能力体系,只有具有表达愿意而不是政治冷漠、具有能力表达而不是政治能力匮乏、能够理性表达而不是造谣诽谤才是有效协商民主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所谓“表达意愿”,是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党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有独到的见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那些经济基础较好、政治觉悟较高、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现代公民精神的群体的表达意愿较为强烈。与此相反,那些对政治事务不关心,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则可以归属到“政治冷漠”群体。而协商民主正是对民主参与中政治贫困群体被动参与低效所引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积极回应。为了激发这一群体的表达意愿,应首先从改变他们的态度入手,调动起他们的政治参与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激发起隐藏于其内心的政治参与能力,使其转化为政治协商的积极力量。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协商程序在科学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参与者能够在决策程序公平的条件下充分掌握信息,并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讨论,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和意见;另一方面,提高协商行为对于决策结果的影响程度,使其看到由于协商程序的存在而影响到最终的决策结果。

所谓“表达能力”,是协商主体能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出来,这与表达主体的受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民主实践中,影响政治表达能力的因素往往不是政治权利本身,而是由于经济基础的障碍造成的能力匮乏,因为“为生活所迫而整日奔波的人,更难以发展自己的公共能力。”进而,由于经济弱势的遮蔽而被认为是政治需求弱化,或者在单纯经济救助的“善意”下部分忽视了政治参与权利,亦或是通过政治参与壁垒(如异地选举)造成了政治参与困难。从我国现实发展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父辈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对经济收入的支配方式与领域上,还体现在他们对于政治生活需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深入思考上,这其中就包含了他们对融入城市社会和政治系统的渴求。这一点,从他们参与网络论坛中政治与社会话题的积极讨论既可见一斑。对于这类群体来说,参与民主协商的政治权利甚至是一项优先于经济权利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转化为由于缺少政治权利保障而引发的主观排斥现象,形成新的政治贫困群体或由于政治能力匮乏引发的集体无意愿情况。因此,对于这类群体的政治参与热情还是需要大力保护并辅之以恰当的能力引导措施:除了创设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经济条件外,还应从制度设计上减少政治排斥,创设更多政治参与机会,吸引他们参与到政策协商中来,在决策过程的论证阶段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决策方案的选择阶段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

所谓“理性表达”,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和理智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而不是无谓的争吵攻讦,甚至诋毁谩骂、造谣诽谤。这就需要培养参与协商主体的开放心态与包容心境,最大限度的求同存异,这也是我党发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一大法宝,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四、多样发展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基本内容

协商民主的特征之一是寓共产党的领导于协商之中,承认利益多样性,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等各族各界人士参与政治协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开辟渠道。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这是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容与方式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为协商民主的多样发展指明了道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深入研究如何发挥多种协商形式在问政议政、群策群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效性。本文认为,可以在“高”、“深”、“专”、“融”4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所谓“高”,就是协商层次高、代表性强、协商议题事关全局、对话与互动性显著。参与民主协商的人员大多是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与各界代表人士及党委、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他们一同就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磋商、畅所欲言。所协商的课题也是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如此高水平的协商主体与议题的设定必将提升协商民主的关注度与实效性。

第二,所谓“深”,就是指各方面对协商问题高度重视,在协商之前就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深入的扎根基层、扎根群众、扎根实践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只有进行深入摸底调查,才能客观真实的体察问题和反映问题,带着这些深入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才能在协商中有理有据地讨论和磋商并形成有效的协商意见。并且,在协商会议筹备中也应更加关注会议的深入讨论和周密安排,如在协商前应在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等主体之间做好联络和沟通工作,将拟协商的相关事项提请党政部门并做好情况通报准备工作,以便把协商会真正开成有成果、有实效的务实会议。此外,做“深”民主协商还要坚持对协商问题的长期、持续关注,避免“协商就算解决”的虚夸主义,可以在首次协商讨论之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跟踪调查与后续协商,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启动反馈和修正程序,只有经过反复的磋商才有可能形成具有真知灼见的协商成果,只有做“深”才能做“实”。

第三,所谓“专”,就是针对专门问题召集专业人士,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各界代表人士在各自工作领域内的专业特长,对一些涉及行业性、领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能够比较准确、深入的观察和分析问题,协商建言的针对性比较强。这一点尤其在界别协商中体现明显。因此,要做“专”协商民主,还需要大力发展界别协商,发挥界别协商的强大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特别是对一些事关长远发展和全局的重大、根本性问题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为此,可将界别协商纳入民主协商工作的整体部署当中,提出具体协商意见并安排各专委会牵头协调以强化其地位,还应出台相应的规范以保证界别协商的组织性和稳定性等。

第四,所谓“融”,就是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与融会贯通,避免组织分立造成的人为“壁垒”,建立并完善交办机制、督办机制、反馈机制,防止出现“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坚持协商内容与党政有关部门、政协、社会各界对接。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协商流程,优化协商组织结构,会办单位要把意见及时主动的提交给主办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主办单位及时汇总和及时办复。

五、拓展渠道和增强话语影响力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实践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各种有益参政议政建议的过程,也是一个使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大政方针与路线、政策的重要媒介。在这一双向互动与共赢的过程中,协商渠道与话语影响力对于协商民主的实际效用显得格外重要,前者是关于协商民主发展载体的重要内容,后者则是关乎协商主体积极性与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成为体现协商民主时代性与实效性的基本表征与重要保障。

一方面,就协商渠道而言,它是对协商场所的关注。从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来看,协商场所是协商民主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是发挥协商效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对于提升协商民主效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原始的古希腊民主发展至今,协商场所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转化,从户外的露天广场转为室内的会议磋商,从传统的“市民论坛”、“见面会”、“招待会”、“听证会”、“恳谈会”等实体场所逐渐发展到网络虚拟空间上。近些年来新兴的网络协商场所在民主协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论坛、微博、空间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特征,它的兴盛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可以对某一公共政策问题自由发表见解,成为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工具。虽然网络中会存在着某些不礼貌、不理性的言论或不系统的理论,但这至少是一种公民意见表达渠道与表达方式。因为从本质上说,渠道作为民主协商的场所仅仅发挥的是工具性作用,其本身没有善恶的价值判断,只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与水平。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网络论坛本身是具有一定自我纠错能力的,在这一公共意见的聚集场所中,充分重视并积极引导各种意见表达行为,是鼓励、引导参与者围绕中心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与讨论的首要环节,是实现偏好转换的重要一步。鉴于此,必须认识到网络空间是网络时代为协商民主提供的关于对话与审议的重要阵地,我们要看到它的开放性与进步性,看到它在扮演协商审议能力的民主实践场所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就话语影响力而言,虽然协商民主内在要求协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的“审慎”与“深思熟虑”,但同时也重视协商结果对于协商效用的影响。此外,虽然通过平等的参与机会及畅通的表达渠道使得每个协商主体都能够表达对于公共政策的自我意见,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每个群体对于结果的影响力都相等同的结论。因为缺少对协商民主之于决策效果的考察就很难判定协商民主的效用。可见,协商民主的话语影响力考察的是不同群体的意见表达对于最终决策结果的影响,它是基于公共协商过程的包容性而产生的,它要求参与协商主体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决策,少数人也有影响决策结果的力量。对于话语影响力的探讨其本质就是要讨论协商与决策结果的结合问题,讨论通过正确的协商价值与完善的协商程序如何达致有效的决策结果,使决策结果体现协商性的特征。具体而言,从参与协商的对象上来讲,增强协商主体的话语影响力主要是增强那些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影响力,从具体方式上来讲,首先应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协商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倾斜,切实维护并努力促进其利益的实现,这是协商影响力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体现;其次,对于那些尚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予以充分的解释,争取获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这是鼓励公民再次参与协商的重要一步;最后,在下一轮的政策修正中,要再次邀请这部分群体参与到政策协商与论证中去,通过不断的参与、协商、论辩提高协商程序的科学性及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基金项目:辽宁省2013年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责任编辑/刘顺宝

收稿日期: 2014-02-01

上一篇:房地产项目决策的管理工作标准下一篇: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试题A卷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