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2024-07-21

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通用8篇)

篇1: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作者:李纯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如何更好的处理这部分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中央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相成的原因,论述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两种方法:财政补贴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并提出了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央银行;不良贷款;资产管理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篇2: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摘要:不良贷款,也称为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一直是一个关系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它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担保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定义为贷款的担保品出现贬值,贷款损失可能增加的贷款;从偿还资金的来源出发,也可将其定义为偿还出现困难的贷款,尤其指预期的偿还资金来源不能或不足用来偿还利息和本金的贷款。不良贷款主要指借款人未能或有迹象表明其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的贷款。

关键词:温州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对策

一、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2008年爆发了引起西方国家经济剧烈震荡的全球金融危机,仅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就过百家,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亦不复存在,摩根和高盛变成普通商业银行,欧洲的金融业惨遭重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经济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出了警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有近5000亿元。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2009,2010年持续的贷款规模的扩张,经济环境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当局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指导性,防范未来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健,助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末,温州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贷款余额达到2158亿元,增长14%;拨备前利润达到50.9亿元,增长18%。目前,温州银行共有营业网点4800多个,员工4.9万人,营业网点不仅覆盖了全省每一个乡镇,还遍及大中城市,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沟通城市与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在城市、农村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截至2013年底,温州银行贷款余额2625.87万元。分类结果为:正常贷款2138.12万元,占比81.43%,较年初增加576.76万元,增加9.09个百分点,其中:正常类贷款1733.76万元,占比66.03%,较年初增加486.49万元,增加8.2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404.36元,占比15.40%,较年初增加90.28万元,增加0.85个百分点。

2013年不良贷款合计487.75万元,较年初减少109.2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18.57,较年初下降9.09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05.86万元,占比4.03%,较年初减少54.20万元,下降3.38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289.86万元,占比11.04%,较年初减少44.81万元,下降4.47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92.04万元,占比3.51%,较年初下降10.28万元,下降1.2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的累积极易导致银行失败和银行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将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作为判断银行危机的标准之一。回顾我国各阶段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银行业都将沉淀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巨额不良贷款的处置不仅仅能减少国有资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化解多年积聚的经济社会风险,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温州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被定位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经济核算的组织,银行的主要职责局限于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等方面,并且实行“统存统贷”、“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都受国家计划指令的统一指挥,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拨款或行政指令性的贷款,银行在其中只起结算和记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既不需承担还贷风险也无盈利要求,不良贷款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职能、内部管理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指令性贷款而获取经营资金的方式逐步改变为主要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纯粹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关系。此时,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进展相对缓慢,企业的经营效益一时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导致大量贷款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不良贷款也相应大幅度攀升。

篇3: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权关系

数额巨大的不良贷款会破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导致银行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减少经济份额。因此,减少不良贷款的出现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之一。而在不良贷款的影响下,银行业的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并且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O,国外的金融银行不断融入,让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范围及影响

1.1 范围

不良贷款是指随着银行资产的输入与输出,因为多种原因让其利润减少,有时还会出现亏损的资产。根据国际惯例给出的种类划分,商业贷款共有五类,分别是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以贷款、损失贷款,但按照严格的标准划分,不良贷款是还款日期在合同规定的日期之后,或是无法按照合同原定的还款方式偿还的贷款,即次级次级贷款、可以贷款、损失贷款。[1]

1.2 影响

不良贷款除了上述定义外,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商业银行在原定的资产金额上增加资金的投入。受不良贷款影响最大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不良贷款除了会增加资产的使用金额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社会成本,即因为不良贷款的出现,导致我国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滞缓我国经济的发展。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2.1 经济体制

(1)商业银行产权关系不明确。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是收归国有,由国有企业负责其债务,两者同时归国家管理,产权关系模糊。这一情况下,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没有限制,不受约束,导致商业银行的还款利率一直较高,很难让国有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还款,延长期限,形成不良贷款,降低企业的信用度。[2]另外,又因为很多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相对落后,生产的产品与市场不符,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让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不得不宣布破产,或被其他企业收购,无法偿还贷款。

(2)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因为我国在发展中已经基本形成既定的投资模式,即政府设定投资项目,由计委负责审核并通过审批,再由政府财政部分或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而商业银行多为贷款,如果项目中途停止或取消,就不得不承担所有的经济责任,决策部门没有任何责任。[3]并且,我国金融市场特有的运用模式,使融资渠道变得单一,只能通过银行一种方式融资,把企业风险转移,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其损失多为本金和利息无法收回,同时还要增加资金催收不良贷款。

2.2 银行内部

(1)银行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减少不良贷款造成的风险,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目前,虽然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多次改革,但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商业银行长期受国家干预,无法按照自身的规律经营运作,给不良贷款的出现制造了机会;其二,其内部控制体系有疏漏。商业银行没有明确规定各个岗位上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有管理风险,比如,贷款办理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忽略操作过程的严格,容易形成风险隐患。[4]

(2)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想要减少不良贷款的出现,必须规范贷款办理的步骤,加强管理。目前,银行缺少风险防范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对贷款信息管理较弱。商业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时,没有有效管理贷款信息,对于信息是否准确缺少准确的判断,增加了贷款的风险。其次,没有指定准确的分类评估标准。因为贷款有种类之分,但商业银行并未制定科学的划分标准,只根据以往的经验办理业务,具有随意性。

2.3 银行外部

银行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干预和社会信用环境等。

政府干预:政府会通过相关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行干预,为不良贷款的出现创造了机会。商业银行是政府调节经济重要的一环,如果经济过热,就会压缩贷款,如果经济萧条,就会增加贷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信用环境:我国经济体制虽然不断完善,但也加重了人们的利益观念,导致社会信用基础较弱,一旦无法偿还贷款,就会逃债,产生不良贷款。[5]

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有效对策

3.1 经济体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分别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确立产权关系,优化、完善融资体制,扩大投融资渠道。首先,促进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可以对国有企业形成一定的约束,而这种方式也可以让企业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优化产品结构,让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其企业竞争力,避免出现不良贷款。其次,优化融资机制,扩大投融资渠道,可以在传统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让项目的决策者与商业银行共同承担经济责任,让银行变被动为主动,削弱经营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而扩大投融资渠道,有利于实现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不良贷款的现状。[6]

3.2 银行内部

其一,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促进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避免政府错误干预对经营造成的影响,按照银行体系中的经营规律开展活动,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出现的概率。同时,还要明确内部人员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规范贷款操作流程。

其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要准确核对借款人的信息,确保其真实性与有效性,避免盲目,降低风险。并且,还要根据不同的借贷标准,划分贷款的种类。

其三,建设专业的信贷人员队伍。信贷人员除了具有业务办理能力外,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商业银行要根据录用人员不同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实行分级管理,以此带动信贷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构建银行信贷文化。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全面贯彻银行的经营理念,减少工作疏漏,深化风险防范理念,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7]

3.3 银行外部

从银行外部因素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首先,政府要转变自身的职能,只在特定的情况下对银行经营进行干预,适度放手。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而政府主要负责宏观上的调整,必须减少对银行经营的干预,让其自主经营,为信贷营造出良好的环境,规范信贷行为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益。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信用教育的力度,构建信用体系,改变企业与个人的经营观念,增强信用意识,提高企业的信用质量。最后,政府需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确定监管等级,让监管向标准化转变,提高其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4 结论

商业银行想要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不良贷款的出现,就必须多方面地分析,通过不同的渠道降低银行经营的风险,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提高自身实力,减少政府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增强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意识,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彭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5(13):61-63.

[2]夏馨.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理论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0):185-187.

[3]周晗菲.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1(7):180-181.

[4]衷诚斌,张德鹏.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1(6):62-67.

[5]肖细根.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化解途径[J].引进与咨询,2014(6):9-13.

[6]徐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J].经济视角(下),2012(92):77-78.

篇4: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关键词]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现状;治理对策

所谓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金融交易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得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受到冲击,导致部分坏账的出现,商业银行无法正常收回的金融资本。尽管商业银行会在进行放贷之前充分调配资产使用占比,然而,由于金融交易环境较差,交易过程复杂多变,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逐年上升。因此,必须加强问题分析與治理。基于此,本文浅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针对不良资产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随着金融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国金融中心管理机构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整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不同商业银行营造了利好的金融不良资产治理环境。国家对此也加大了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试图通过法律途径合理规范商业银行金融交易行为,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据国家金融中心办公室统计,截止2001年底,国有四大银行向全国金融资本管理企业和单位剥离了将近21000多亿的不良资产,对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明显改善,使得整体运营管理状况保持良好。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开始减少,于2009年,国家向中国人民银行投注915亿美元,使得剥离的不良资产总额进一步下降,降至13.1%。除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积极响应金融深化改革,在剥离不良资产方面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13年长期的工作开展,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本总额为27176亿元,减少756亿元跟去年相比,其中不良资本占比为8.2%,比上一年降低了将近3个百分点。然而,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开始出现波动,为了充分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维护国家经济平稳增长,必须加强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探究,进而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理策略,为实现连续三年“三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以及不良资产率发生波动的原因分析和治理解决方案的制定可以借助国外的相关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升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控制效果,为实现不良资产总额的零突破创造可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分析

2.1.商业银行员工素质不高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出现的因素分析,发现经济大环境引起的不良资产增加无法避免,但是由于一些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人员由于人情关系,放松了对于借款人的信贷资格和信贷额度,进行违法违规操作,致使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难度加强,管理环境更加复杂。由此可见,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出现,银行的员工素质影响作用很大,正是由于部分商业银行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不良资产总额呈上升趋势。

2.2.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差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资本管理机构,对于国家的发展战略理解不到位,在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数额分配时,针对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引起的不良资本研究不够深入,尽管挑战和机遇并存。目前,国内整体行业经济发展不景气,房地产市场逐渐呈现下滑态势,由于房地产经济发展市场产生的信用资产,很多转变为不良资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出现与增多。由此看来,商业银行缺乏与国际发展战略的相互结合。

2.3.政府对商业银行干预多

长期以来政府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处于主体地位,政府严重干预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为了管理目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加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政府借出大量的资金政府信用资产。然而,这些投资风险较大,不良资产主要来自此因,同时还要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发放救济资产,这样就使得资产行为政府化、行为化,信贷资金社会化、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延长了信贷周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资产资产比重。

2.4.商业资本风险管理薄弱

随着资产管理难度加大,2014年末主要上市银行的预期资产余额比2013年末增加了65.12%,逾期率升至2%。逾期资产增速超过了其他形式的不良资产,这就充分暴露出我国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风险控制建设方面依然很落后,商业资本风险管理薄弱,不能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资产信贷监管的要求,没有形成完备的风险监管体系,缺乏配套的治理措施。

三、有效的治理对策

3.1.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贷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员工座谈会的形式,定期让信贷人员对于自己开展的业务进行思想汇报和总结;另一方面在银行招聘新员工时,加大对于其道德思想的考核,给现有的工作体系注入高素质的血液,通过新员工来影响老员工,逐渐扭转思想道德不高的局面,进而提升整个银行人员的素质。而同时要加强对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强化信贷人员时时学习,增加技能,对于实在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及时处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对于基础团队的教育与大学生、外聘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了基础工作团队的素质建设;通过建立人才能力数据库,对于不同能力的员工,进行层次培训,有针对培养,不断优化了晋升机制,形成了多层次的后备人才梯队体系。

3.2.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谋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刚提出不久,国有五大银行纷纷采取了措施来降低自身我国的不良资产率,保障资产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日前,工行与巴基斯坦萨察尔能源发展公司提供了1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投资。成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率先完成了以经济促发展,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新能源资产融资项目。农行强调,切实做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产业资产等金融服务。农行连云港分行已经向主港区、徐纡港区和赣榆港区新增授信11亿元,并成立了内部银行资产机构,对于连盐铁路进行资产投资。建行“海峡两岸跨境金融中心”借助福州的地理优势,落户福州,将积极参与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提升跨境人民币的金融服务水平。

3.3.转变政府职能并完善银行体系

为了有效改善政府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管控作用,减少由于政府干预形成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而减少不良资产总额,将银行运营独立化,一方面可以建立新的银行体系,专门用来辅助政府管理财政资金的投资与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授予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权利,并承担由于社会性、公共性投资风险。在转变传统的行政职能时,对于中国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第一,对于中国银行出现的坏账资产,按照一定的不良资产转化原则,进行了政府报销,对于一些可以转化,实现现阶段增值的设备、厂房实行公开招标的拍卖方式。第二,对于一些信誉不高的借贷企业,实施定期不良资产的清算,加大了对于企业资产不还的整治力度,限制了企业无节制的资产和逃避偿还对应资产数目的恶意违法行为。

3.4.加强金融监管并建立预警机制

加大风险管理,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资产的风险管理,建立企业信用披露制度,提高资产的安全保障性。一方面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对于信贷人员,加强工作监督与资产业务审查,避免內部引起的风险资产。除此之外,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通过风险预警举措,加强投资信用资产流程、审批警示,降低投资风险来减少不良资产,进而实现不良资产率的降低指标。对此,中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召开商业银行信贷投资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对于重点领域加强风险综合管理,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实施办法,较好的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对加大了对于担保链的逐步规范化监督,有效控制了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资产的持续增加。

四、结论

由于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较快,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和控制还存在很大的欠缺,为了有效减少我国由于不良资本对于金融资本积累的损失,需要加强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本出现甚至增加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有利于治理策略的制定与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项贤顺.转化或清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14(11)

[2]张鲁萍.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途径[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

篇5: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上付诸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全局。本课题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认真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讨了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和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发展观是对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和系统的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和规划发展,是人力图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赋予自己参与的发展过程以某种方式、目标和价值。发展观所要回答的就是有关事物,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发展的问题,是关于发展的本质、原因、内含、动力、趋势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导向,不正确的发展观则会导致发展的乏力、受阻乃至失败。作为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人类社会来说,为了从根本上使发展的客观进程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就必须追求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事物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作为科学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发展观。在对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治国方略,是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且系统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一是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是真正、健康、理性地发展,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效率与公正之间、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以及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科学发展观的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这三大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表明了对于发展的科学、完美的追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国有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性行业,其发展观既要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要满足企业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要求,不能简单替代。作为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是其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既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升,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速度之间的关系,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正确处理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可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各项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增加规模,实现效益总量、质量、结构的稳步增长,从而达到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按上述发展观的定义,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有条件的,加快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硬发展,则不是科学发展,且从根本上是对发展有害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是在满足诸约束条件下实现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有成本约束(包括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不顾约束条件硬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会对长远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问题。

二是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在符合上述约束的条件下要以利润的极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其公有制形式在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也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多寡,既体现着其自身生存价值的大小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也是衡量其发展快慢和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的结构和质量。这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利润总量的增加和利润来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处理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实现科学集约化经营发展,以提高发展的效率。

三是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拓展发展的空间,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不同的贷款需求为目的,通过市场调查与细分、产品开发与设计、价格策略制定、营销渠道拓展及综合促销运用等方式,把贷款销售给客户,实现银行赢利的全部活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各家商业银行为争取客户,抢占市场,提高竞争力,赢得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然把贷款营销列入其战略决策之中。

一、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我国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不断增强,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方针,积极研究、分析市场,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和贷款营销重点,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逐步调整贷款方式,创新贷款品种,改进贷款流程,并相应成立贷款营销机构,着手建立营销激励机制,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1.没有普遍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从总体上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明显强于国有商业银行,南方、沿海的商业银行又强于北方、内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内地的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营销的认识不足,少数银行还是以“金融老大”自居,固守“积极出击抓存款,千方百计收贷款,坐等上门求贷款”的旧式经营理念,缺乏对贷款市场的深入调研分析,贷款营销的观念极其淡薄。许多银行虽然注重贷款营销,但是其营销观念有失偏颇,错把营销当推销,仅仅局限于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宣传,以及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环境和友好气氛等浅层次的营销,而没把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高层次的现代银行营销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付诸实施。

2.贷款营销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贷款营销作为一种经营战略,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和控制,需要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但是现在大多数商业银行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宣传、公关等营销手段,缺乏对贷款营销的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有关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运营机制不够系统、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主要集中在负债业务领域,在如何吸收存款上都有一整套的办法措施,然而在贷款营销方面,拓展的空间相对狭小,使用的手段单一落后,产品创新的力度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3.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忽视自身合理的市场定位。市场是一种资源,银行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是营销的重要内容。目前,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客户心中的最佳银行,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客户需要的全部服务。每个银行必须根据其实际业务范围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通过展示自己的业务特色,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客户,从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较佳银行,这就是市场定位。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为赢得“大客户”,各家银行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竞争手段花样繁多。诚然,“大客户”是一个魅力无限、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不同银行有不同的业务特色,如果不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出发,一味青睐于大企业,其营销的范围和视野必然受到限制,自身的发展也由此会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增加信贷风险,弱化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服务,造成贷款供需脱节的矛盾。

4.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存在银行“难贷款”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目前银行资金并不紧张,许多银行存差很多,资金宽裕,但是愁于没有好的贷款项目。同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却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银行商业化后,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贷款发放谨慎;另一方面说明贷款营销能力较弱,不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存在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与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如何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营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5.贷款营销人才和技术支持不够,营销的水平和质量不高。贷款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贷款营销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营销人员不仅要懂银行业务,还需要掌握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计算机、法律、外语、统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合格的营销人员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但是,我国银行贷款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符合要求,许多银行虽然建立了客户经理队伍,但是大多是以前信贷人员的翻版,离真正的营销人才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相对缓慢,网络银行也是刚刚起步,对贷款营销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银行更快地抢占市场先机和市场份额。

6.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影响信贷营销的拓展。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上收厂贷款权限,不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县级商业银行缺乏信贷自主权,贷款营销的权利和能力受到制约。许多县级银行,几乎变为“大储蓄所”,信贷萎缩问题十分严重,由此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破坏了基层银行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中的形象。县级银行也是银行,银行不贷款就等于工厂不生产,作为县域经济重点支持者的县级银行,面对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贷款权限,自身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影响了地方经济的振兴。

7.社会信用环境制约银行贷款营销拓展。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不强,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其表现是,一是许多贷款客户无理拖欠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甚至把银行贷款视为扶贫资金;二是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营销缺乏信用指向和依据;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影响贷款营销拓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担保制度,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许多中小企业效益不错,但是因为缺乏担保,银行处于安全性考虑,难于为其提供大额的信贷支持。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不但影响银行贷款营销的开展,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强化贷款营销的对策建议

1.强化贷款营销意识,树立现代银行营销理念。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银行贷款营销的重要意义。加强贷款营销是银行商业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要生存发展,必须把自己的贷款销售出去,获得赢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加强贷款营销,不想方设法占有市场份额,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二是要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其次,要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现代银行贷款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内容,不能简单地把贷款营销仅仅理解为改善服务态度、做点广告宣传、托关系拉客户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

2.建立贷款营销体系,加强整体策划和系统管理,一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统一规划,进行市场调研,开发设计产品,设计操作规程,以及制定营销策略,对贷款营销进行全面的监督指导等。二是要有专门的营销队伍,负责推介银行业务,密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促进贷款营销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要建立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并强化考核管理,以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有效地提高贷款效益的同时保证信贷资产的质量。

3.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确定目标市场。任何一个商业银行,无论其规模多大,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全部需求,只能满足其中的一部分。一个银行不可能获得整个市场,只能在巨大的市场中,通过市场细分,寻找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市场份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做深入的市场调研,要通过分析顾客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因素、竞争对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对市场进行细分,摸清市场现状及潜力,分析比较自身进入因素,测算效益期望值,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选定目标市场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客户实施营销策略,提供满意服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4.正确处理好惜贷与放贷的关系,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不少银行因为考虑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出现了“惜贷”、“恐贷”思想,即使放贷也是左顾右盼,缩手缩脚,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贷款营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可以更好地应付这些问题和风险。应该正确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努力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只有确立这样的思想认识,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双赢”。目前,银行资金运用并不充分,信贷投入的潜力很大,贷款营销大有可为。一方面应该积极对潜在的市场进行分析,寻找培育新的优势客户(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开发、创新适合新客户群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方式,不断拓宽营销的领域和层次,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提高贷款营销队伍素质,强化贷款营销技术支持。贷款营销运行程序的快慢、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只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信贷客户经理制,体现了银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是重视贷款营销工作的一种表现。客户经理应该是具有较强的银行业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公关协调能力、设计策划能力、运用法律手段能力等,能够开发与营销金融产品、管理和发展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营销人员队伍,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套健全良好的激励、福利和教育培训机制,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从而为贷款营销提供强大的内动源。另外,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借科技之力,推动贷款营销工作的开展。

6.调整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办法,放松对基层机构的授权管制。目前商业银行对县级机构的贷款实行授权管制办法,这种“一刀切”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因为不是所有的县级商业银行都没有客户基础,有许多县级银行有自己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有强烈的贷款需求,但是由于县级银行没有贷款权,逐步失去了这些客户。针对这种状况,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改变以往按照行政级别高低授权的管理办法,放松对所辖分支机构的贷款管制。应该在坚持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分支机构的业务量、赢利情况、资产质量,客户资源、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等因素来进行授信、授权,从而调动基层行贷款营销的积极性,赢得更多的客户,实现更多的利润。

篇6: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买房贷款银行的选择,银行流水解决方法

随着近年信贷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购房人的买房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贷款银行就很重要了,目前市面上的贷款银行种类很多且贷款服务也是各式各样,怎么从这些琳琅满目的银行李苗苗选择适合自己的呢?另一方面,银行流水又该如何解决?

一 贷款银行的选择

1、对比个银行的房贷利率折扣。限购政策在今年3月份持续发酵,多家银行的首套房贷款利率都有相应的折扣。贷款人通过多家银行的对比,总能选择出大力度的利率折扣银行

2、在申请贷款时要考虑贷款利率的优惠力度。有的银行会对那些征信记录很好、单位好或是收入好的客户以大的优惠力度,所以贷款人在选择贷款银行前一定调查清楚各大银行的优惠利率门槛

3、买房贷款的利息直接影响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贷款利息过高,利息上调幅度过于频繁

https:/// 的银行会给还款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银行调息主要分为次年调息和次月调息,这两种方式都是随着央行的调节而发生改变的,另外贷款银行还有自己的固定利率,贷款人需要根据调息方式选择银行

4、选择提前还款无需提供违约金的银行。一般来说,银行都会规定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提前还款,有的银行还会收取一定的违约金,但是也有银行支持随借随还。

5、选择适合自己的还款方式。目前还款方式主要有等额本金还款和等额本息还款,前者的前期还款压力较大;后者的还款金额每月都相同,总的利息要比前者多。有的银行规定只能才有等额本息的方式还款,有的银行是由贷款人自行选择。因此,贷款人要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和收入等慎重地选择贷款银行。

6、买房是人生的一个大事情,银行款项的下款速度直接影响到个人是否能够及时地获得自己想要的房子,因此,最好选择办事效率高的银行缩短自己的贷款时间。

买房贷款银行流水解决方法

1、已婚人士可提供夫妻双方的流水 对于已婚的人士,如果一方的流水不符合要求,则可以提供夫妻双方的流水,只要夫

https:///

妻共同流水符合要求也是可以申请到贷款的。

2、用公积金缴存证明或者个人纳税证明代替银行流水 可以用个人纳税证明、社保证明代替银行流水,其前提条件是每月都是在同一固定时间缴纳,这样才能证明借款人有稳定、固定的收入,同时也并不是所有银行都可以这么做,具体还是要多咨询几家银行。

3、往银行卡中一次性存入一定数额的资金 可往银行卡中一次性存入一定金额的钱,同时提供自己的收入证明,也是可以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的。你还可以向银行提供其他大额财产证明,比如其他房产,汽车之类,同时完全可以提供你的基金或保单票据,这些也是可以的!

4、提供符合要求的担保办理贷款 有的银行允许借款人提供有效的担保证明,加上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如果能证明其整体还款能力符合要求的话,也是会放贷的,但是由于各银行政策不同,并不适用所有银行。

篇7: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关键词: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认为政府角色定位和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在规范性融资来源无法满足需要时,会倾向于千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强制银行给一些效益不好或濒于破产的企业贷款。在权—利—资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对经济决策失误不承担任何经济贵任,由此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被看成是国家对企业的财政拨款和无偿援助,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也就成了不良贷款。

2.认为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由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所有权缺位,决定了银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信贷资产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健全的信贷预警系统,对短款长用防范不足;缺乏健全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体制,信贷责任划分不清,信贷手续不规范;缺乏信贷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对贷款的企业经营现状不了解;缺乏不良贷款的风险转化机制和不良贷款的补偿机制。更为主要的是银行系统缺乏动态的竞争机制和系统的创新机制,不利于银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不良贷款间题。

3.经济运行中的信用道德文化建设滞后,也是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因素。

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信用道德环境,从银行业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出,信贷资金的贷出和归流,除了银行自身的营运管理外,贷款受益人的信用道德行为,也是决定贷款资金能否归流的关键性因素。这年来我们的信用道德环境的确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造假现象、恶意违约甚至骗贷等现象层出不穷。

例如,一些企业惯于造假账,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历史数据,使得银行的信贷项目可行性评估十分困难,银行与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贷款决策的准确性;有时银行刚刚对企业发放了贷款,企业就重组,或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导致贷款发生风险;还有,就是客户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其存款随时搬家,致使金融机构之间盲目无序竞争,甚至一些银行对所谓的优良客户又不敢去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其经营财务状况,生怕它跑了,结果一些大企业集团因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帐。“蓝田股份”即是一个典型案例,曾有十家金融机构争相为其贷款;中介服务机构,良芳不齐,鱼目混杂,帮助造假,甚至有些中介机构本身就是造假者,从造假行骗中获利;对个人的贷款,以助学贷款为例,本身是个公益型的信贷项目,这是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应该是没有信用道德风险的,事实上,确是另一番情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知去向,贷款的归还无法落实。等等现象说明了我们金融业运行的环境—社会信用道德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支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4.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套取银行信用、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立法滞后,制约了信贷资金良性运行。有关债权银行保护的立法规定不完善,一方面在于授予债权银行参与监督涉及债务企业处理的权利不够,无法充分达到参与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银行债权保护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应的法律规规定。《担保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操作性问题,《破产法》也存在许多漏洞,法规的不健全给信贷活动带来许多潜在的风险,未能有力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二、解决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的基本思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围绕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制度安排不合理这一缘由展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且使制度、管理和技术构成创新系统的有机整体,在操作上,围绕这三要素制订处理不良贷款的措施。

1.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贷款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货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由决策部门审批,并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

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贴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并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2.健全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和协作机制

建立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增强银行自身经营的稳定性。监督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各银行要把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作为减少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来抓。规范、完善担保抵押手续,确保抵押贷款抵押权的追缴力和优先受偿权。加强贷款风险度的管理,提高银行资本比率。建立不良贷款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风险贷款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及决策者连带责任人制度,将信贷员与决策者的浮动工资、岗位津贴、奖金与完成的清收旧贷任务挂钩,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协作机制,形成转化合力。不良贷款的转化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必须建立各种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内外协调机制。重点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与当地人大、司法、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等部门的关系以及与客户的关系。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对信贷客户要实施分级监控和管理,在信贷风险的防范化解上实行上下联动。三是建立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各部门合作机制。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退出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竟争,优胜劣汰。完善银行经营体制有必要引进退出机制,海南发展银行以及中农信等的退出就是开端。银行退出市场必须充分考虑存款人的权益,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至今还未建立存款保险体制,使得国有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难以建立,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使银行面临破产危机,防止经营上的道德风险。为了摆脱政府始终承担国有银行的无限责任,加强信贷监督,防范不良贷款恶性循环,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一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防范信用风险的根本。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将条件成熟的国有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明晰其产权关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化解不良贷款及财务包袱,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逐渐实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搭建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配合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从而实现微观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

4.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净化金融运营的环境

首先,应继续加速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在经营制度上,彻底地解决企业失信的行为;其次,国家应加快关于信用制度方面的法规建设,从法制上保障信用活动的正常运行,保护守信者,惩处失信者;再次,建立社会信用登记和评级制度,激励守信者的诚信行为,遏制失信者的行为;还有,整治和规范各种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信息披露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加强社会的信用道德文化教育,提高公众的信用道德水准。我们应从各方面,积极地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真正地实现使失信者受损,诚实守信者获利的社会氛围,以保障金融运行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8: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风险防范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 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 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 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从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资料分析, 我国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有以下特点。

不良贷款总量巨大, 并且呈现增长速度。 2015 年9 月, 至少10 个省 (区、市) 的银行业不良率超过2%。 截至2015 年9 月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 较上季末上升0.09 个百分点。 其中山西、内蒙古银行业不良率 “领跑”全国, 两地均超过4%, 山西甚至逼近5% 。 我国商业银行截止2014 年第一季度末, 不良贷款余额6461 亿元、 比年初增长541 亿元, 增长4% , 不良贷款占1.04% , 五大银行中农行和交行均超过均值, 建行第一季度增长金额高达55 亿元。

2014 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1.64%, 提高了0.15%; 商业银行2014 年末不良贷款率1.29% , 提高了0.29% , 2014 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创2009 年来新高, 2013 年和2014 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

对比2013 年,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4 年均增加明显。 截至2013 年底,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18 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1016 亿元, 不良贷款率1.49% , 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 亿元, 比年初增加993 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1% , 比年初上升0.05 个百分点。 截至2015 年9 月末, 山西、内蒙古银行业不良“领跑”全国, 分别为4.93%、4.28%。

山西省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5 年9 月末, 山西省不良贷款余额887 亿元, 比年初增加128.97 亿元; 不良贷款率4.93% , 比年初上升0.35 个百分点。 原因是“尽管我省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但整体经济下滑压力持续, 让银行‘不良’继续攀升, 继而影响实体经济融资”。

内蒙古银监局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5 年9 月末, 全区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733 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4.28%, 但信贷风险总体处于可控范围。

以各地银监局公开信息梳理, 截至2015 年9 月末, 至少10 个省 ( 区、 市) 银行业不良率超过2%。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经济增长下滑

由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些行业出现财务风险。 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看, 我国GDP增速由2010 年的10.2%降至目前的7%左右。 目前经济增长仍然较为缓慢, 这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二) 政府干预信贷投放

政府为了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导致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意愿, 从而导致了一些不良贷款的形成。

(三) 信用与法律环境

信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准则。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之一, 信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信用环境差的区域, 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较弱等, 尽管其经济基础较硬、发展前景较好, 但强项抵不了弱项, 其中一些客户尽管有还款能力, 但还款意愿很差, 对银行贷款构成潜在威胁, 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四) 企业经营、投资失误

一些单位领导通过关系从银行获得贷款, 但是其经营不利, 从而导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益, 从而导致贷款不能按时偿还甚至还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下去, 为了使企业正常运转, 不得不又一次向银行贷款, 这样如此下去的恶性循环, 企业经营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倒闭、银行贷款无法偿还。 其次, 一些企业对投资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合理, 使得投资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 甚至发生亏损, 从而使增加的贷款形成为不良贷款, 最终无法偿还。

(五) 银行风险防控意识不够

个别员工为了个人利益, 片面追求自身效益, 淡化了风险意识或存在侥幸心理, 这也是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应对举措

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方式有许多, 主要是要防范由于信用问题而引起的风险, 因此要解决那些可能引起贷款违约的因素。

(一) 过滤和跟踪

银行要从许多的贷款申请者中过滤掉那些偿还能力较小的客户, 为了做到这一点银行得从每一位借款人哪里收集大量有用的资料。曾在美国花旗银行工作过的以为负责人曾说:银行业的工作就是生产信息。 当有人进入银行申请贷款时, 需要填写一些披露大量财务信息和信用信息的表格, 银行运用这些信息, 再进行调查和判断, 算出借款人的“信用度”, 决定贷款与否。 贷款一旦发放, 还需要对借款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

( 二) 严格执行 “5C” 审查, 并做好贷后监测

银行工作人员在审查贷款资料中, 应对贷款申请人展开 “5C”严格审查, 即对贷款申请人的Character品德、Capital资本、 Collateral担保、Condition of business经营状况、Capacity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发现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 就不应批准其贷款申请。 即使这五项都通过审查, 银行也应对其资金的使用加以跟踪监测, 看其贷款用途是否属实, 对其进行事中控制;最后当贷款即将到期时, 贷款人如果不能按时还贷时, 那么商业银行应对贷款人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拍卖质押品、向担保人追索等, 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 银行实行信用配给

银行实行信用配给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不管借款人支付的利率有多高, 银行都不会发放任何数额的贷款给借款人;第二种情况是银行会发放一部分贷款给借款人, 但是不会全额发放, 额度低于借款人的要求。为什么银行不愿意发放任何贷款给那些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贷款申请者呢, 原因是这些人大多是想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项目, 而这些项目投资风险太大, 一旦投资失误, 预期的收益就无法收回, 贷款也就难以偿还, 因此银行为了防范这种风险, 宁愿不发放任何高利率贷款。对于第二种形式的贷款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 一般而言贷款规模越大, 借款人从事那些大额高风险的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不能按时偿还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对于小额借款大部分借款者为了保护其信用都能想办法偿还, 这就是为什么银行会在贷款申请者的贷款额度上用“砍一刀”的方式来实行信用配给。

(四) 抵押与补偿余额要求

抵押贷款是指那些贷款申请者提前与商业银行约定, 贷款申请人承诺如果贷款人没有按期归还本金与利息, 那么到期借款人将抵押物作为偿还贷款的一种贷款方式。 抵押贷款可在贷款发生违约时, 贷款人通过出售抵押物以弥补损失。还有一种特殊的抵押焦总补偿余额, 即取得贷款的企业必须在该银行支票存款账户上至少保留规定的最低余额的资金, 一旦企业发生违约, 银行可用这补偿余额弥补贷款损失。 补偿余额不仅有抵押功能, 还将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 因为它有助于银行观察企业的支付活动, 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加强对企业的监控。 因此抵押和偿还余额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 五) 与可信任的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

如果一家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 例如借款者在这家银行长期有存款账户或支票账户, 那么该银行就会通过这些信息了解该家企业的资产及资金流动状况等, 或者该企业与银行经常借款, 银行就会根据其以往的偿还情况了解其企业的偿债能力及其企业信用等情况, 对于这样长期合作的企业, 银行在决定贷款与否时就会比较容易,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地降低其不良贷款率。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转型时期, 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严重威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因此, 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自身积极应对各种贷款风险, 努力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最低水平。只有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有效防范不良资产, 才能提高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朝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南开大学, 2011.

上一篇:新版妇产科工作总结 副高-高中课件下一篇:退耕还林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