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2024-07-28

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共11篇)

篇1: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处于被动,主动性不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新课标下有针对性的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就从课堂教学中情景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如何进行恰当的情景设计进而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情景设计;探究

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从课堂教学来讲,就是指教师创设出有难度同时又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就能解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于寻找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困境就一定要发挥创新意识,用从前从未实践过的方法解决面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情景设计需要遵循有哪些基本原则呢?

1、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传播只是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接触到的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是一定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密切相连,力求让学生对创设出的情景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情景中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在现在化学教学中特别强调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当多从生产生活中提取素材。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有利于让学生快速学习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情境创设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创设情境不但要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化学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情景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和方法上来。举个例子,在教授盐类的水解时一定会问:纯碱为什么称之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后面的问题自然就接上来了,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变化,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3、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习的目标

创设情境是为教学主题、学习目标服务的。教师所选的情景素材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符合学习的目标,能够将教学活动和学习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是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知识,这一点是创设情境最根本的。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创设出越多的情景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毕竟情景的创设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景,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又要保持静态稳定性。

4、化学教学的情境设计有一下四种实现方式

4.1通过实验来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绝大部分知识来自实验,知识点多且复杂繁琐,不易于记忆,而实验现象则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既解决疑问又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教学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实际上就是在实验的操作、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还能体会劳动的意义和动作的美感。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除了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外还有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不受外界的约束和干扰,学习主动性会有明显的提高。如果只是演示实验,则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探讨,验证原理,发现新问题,然后进行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同时,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化学知识的学习外,还能给学生许多书本上无法给出的问题。

4.2通过生活来创设情景

生活是化学知识的来源,也是化学知识应用的最大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创设情景。包括常见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等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内容。不论是新教材的要求,还是高考考点,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思考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4.3通过联想来创设情景

化学学习中知识只是一方面,还要总结归纳、联想创新,找出联系和规律。换言之,化学学习,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此过程中,通过联想来创设情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模拟情景除了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相似性之外,还可以融入丰富的情感,同时又更有启发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学生在角色的影响下融入到情景中。创设这样的情景,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等是素材。化学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太多,怎样记是关键。例如无机化学,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学习,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可以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出特定的情景来进行对知识的理解。

4.4通过问题来创设情景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是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总而言之,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情景创设的目的教师要有准确的把握,努力挖掘蕴含在学习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出层次鲜明,内容创新的情景,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篇2: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导入技能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本文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1.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2.借教具导入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3.通过设问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即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家里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4.通过练习导入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前训练,注意练习中要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就

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上课时便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师生问候、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篇3: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1.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原则,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不胜枚举,比如新闻事件法、化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实物模型法,甚至戏剧文学法、魔术游戏法、天文地理法等等。

2.1 新闻事件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界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无疑是书本世界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社会生活实际中一些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利用化学品来欺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医药、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新闻事件来创设情境,再加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氯气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包括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麦地枯黄、油菜变白及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实行救援或疏散等影视资料。以这样社会上发生的事实事故为背景,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随后提出问题并请学生根据以上的情境以及学生桌面上放置的实验用品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毒地枯黄、油菜变白的情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推测出氯气能漂白,当他们把干燥的红纸条放入氯气中,发现红纸条不褪色时,联想到氯气能使油菜变白,可能是植物含有水份的缘故,把红纸条用水浸湿后放入氯气中,红纸条果然迅速褪色,最终他们得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的正确结论;根据情境中在场的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的镜头,学生推测氯气能跟碱反应,并通过实验加以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了比较完整的氯气化学性质。同时依据有关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这样,更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通过液氯泄漏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新闻来创设情境,可以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社会生活世界的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但对新闻中的化学问题,要注意正确归因。由于新闻自身的特点,新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往往是化学的负面作用居多。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直接引用,过多地谈论化学的负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充满戒心,甚至会厌恶化学,降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逃避化学。

2.2 化学实验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Cu与稀硝酸反应时我曾经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演示教科书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此实验的目的既非验证亦非探究,而是为了创设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教科书第16页描述的有关实验现象,学生发生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质疑:没有观察到“气体无色,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红棕色”这一过程,从而驱动对教科书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的探究。学生根据以上情境自主提出问题:(1)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的关键原因在哪里?(2)如何改进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进行讨论探究后得出:(1)关键原因:试管上部事先已有空气(O2)存在,且有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2)改进方向:如何在反应前除去试管上部空气(O2),即避免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然后,学生自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新实验方案并选取其中的典型方案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现象,完Cu与稀HNO3反应的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并分析得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使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2.3 文献资料法

由于文献资料具有科学、真实、可靠的特点,利用有关的文献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同样会给学生以科学、真实、可靠的体验。比如:我在讲王水时就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玻尔与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建构了王水的组成和特性等知识,而且领悟了有关玻尔的科学智慧和爱国情感,同时引发学生联想质疑:玻尔为何使用王水?浓硝酸不能溶解金吗?再进行实验探究:浓硝酸与金或铂(焰色反应实验用品)作用实验。最后观察思考、交流研讨得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也是有限度的,它能与很多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溶解,但不能使金、铂等少数金属溶解。使学生辩证地理解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此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运用有关实物模型(如矿物样本、有机物分子模型,尤其是运用三维虚拟技术创设的情境,能更逼真地反映出微观晶体与分子的结构形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力,规范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戏剧文学(如于谦的《石灰吟》诗)、天文地理(如火山喷发)等知识或现象,甚至采用如“空瓶生烟”、“变色蝴蝶”等魔术、游戏的手段均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

摘要:本文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作了研究,以助同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4: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一、通过人物图片找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中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性强、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从董仲舒的照片着手,提出了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师: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他是那个时代的“高富帅”。想看看他有多帅吗?(抓住了学生们的兴趣点)

同学们开始找董仲舒的照片,并展开议论。当我用幻灯片呈现董仲舒的图片(如右图)时,同学们纷纷议论:“他到底有多高,看不出来啊!”“帅就更看不出来了!”“眼睛够大的。”“还算可以吧,比王夫子帥多了!”……

师:我所说的“高”不是身高,而是学问高。董仲舒的学问高可以用“学通五经,义兼百家”来概括。当时的儒生大多专注一经,不能旁通,而董仲舒不仅仅精通儒家经典《五经》,对其他的百家之说同样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少有志青年,云会广川,从董仲舒问学。董仲舒于是“下帷讲诵”。董仲舒的儒学之所以称为新儒学也正是因为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中。(学生此时也理解了新儒学的特点)

董仲舒的“富”,通过“三年目不窥园”的典故,表面上说董仲舒家中还算富,这是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学习、做学问贵在专注,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董仲舒的“帅”才是这节课要讲的重点。董仲舒的“帅”体现在他从“韬光养晦”到“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那么什么社会背景能成就董仲舒的“帅”呢?利用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实质上重点是分析汉初的“无为”到“有为”。

二、从人物图片中挖掘有效信息

以上人物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作为高中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是必须要有所了解的。如何让学生既能够认识他们,又能通过外貌来挖掘到有效的历史信息,了解他们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的作用呢?我尝试采取“猜猜看”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从他们的头发和衣着来判断他们是谁?代表哪个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扮演什么角色?由他们领导的运动或革命起到什么重要的影响?(课堂实录略)

三、将人物图片信息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篇5: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地理课堂中注意渗透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在讲地壳运动一课时,正逢日本发生海啸地震,于是我在课上因势利导,给学生播放有关日本海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有关地震的知识,补充防震减灾知识。

学习人口增长模式时,我引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数据显示,到2011年我国人口总数13.39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3%,65岁以上人口占了近8.9%,从而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通过一系列数据,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数量,主要的人口大国情况,对目前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有个宏观印象,增强人口压力的紧迫感,从而引出人口增长的模式以及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从侧面引导学生支持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校农村学生比较多,普遍对大城市认识不深刻。因此在城市化一课里,首先导入实例,比如北京为什么实行购车摇号制度,限制汽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车的购买?为什么实行单双号制度?油价为何一涨再涨?通过一系列视频展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我国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而引出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明白世界城市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过快,使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于城市,加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许多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从而在课上重点加以探讨。

在“旅游地理”一书中大力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思想。通过播放众多我国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如秦始皇兵马俑、九寨沟、桂林山水、故宫、墨西哥玛雅古迹、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理解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与此同时结合蓟县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旅游资源,抓住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这一难得机遇,以构建中等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

在教学中始终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可持续发展等),使学生关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通过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日本地震海啸中,位于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海水大面积污染,社会上传闻食盐遭遇核辐射污染,引起公众恐慌,群众大量囤积食盐,造成了社会混乱。在课堂上我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大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教学中,加强以下观念的养成:物质观,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运动观,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大气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水的运动、陆地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联系的观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工业农业交通区位的选择等;发展的观点,天体的演化、气候的变化、海路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历史上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变,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用以恐吓、欺骗和愚弄群众,以维护其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三、通过结合家乡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兴趣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的地理。一般认为,我国的乡土地理研究范围应以行政区划中的县级作为其空间范围比较适宜。如在讲到世界气候类型这一重点内容时,将我县的气候知识融入其中,蓟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冬冷夏热,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北部为山区地形,南部为平原地形,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这些事学生比较熟悉的,也是学生容易总结出来的。从气候类型上讲我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形成原因是由于海路热力性质差异,夏天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因此吹温暖湿润的东南风;冬天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因此吹寒冷干燥的西北风。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家乡的气候类型,又熟知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举两得。

例如讲到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时,可以结合我县实际,北部山区地形崎岖,适合发展林果业,南部以平原地形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从而理解地形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我县属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是典型的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类型,通过家乡的农业发展,可以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在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时,以我县的水泥厂为例,我县的水泥厂建在西北方,为什么污染很严重。学生总结:我县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吹西北风,夏天吹东南风,因此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地区,才能将污染降到最低。以点概面,透过个别案例掌握工业的布局问题。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例如讲到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引导学生观察我县于桥水库水位的变化,回忆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同样,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蓟县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都收看电视台的关气形势预报和天气预报,记录下本地一个月以来每天的天气预报内容,在讲天气时,就可以利用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 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反映的天气状况,并说出天气与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活动的关系。平时经常介绍一些编写地理小论文的知识,鼓励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在讲课时,从感性到理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分析问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样做,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土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篇6: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中学 雷晨春

素描基础训练作为中学阶段美术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术初学者艺术水品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描”是朴素描写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与彩色绘画相对的绘画的总称。随着艺术思维的发展和艺术探索的进步,素描的含义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作为认识和表现形的一门学问,它又是一种指导表现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造型艺术。而且,作为艺术基本规律的造型学习的方法,素描又出现在艺术的源头。因而,人们称他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好多学生往往认为素描只是一种训练造型能力的方法,但他们却忽略了素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画者在实践中可以感觉到,任何形式的绘画只要动笔造型,即无时无刻不包含着素描问题,因而在绘画创作中,已形成这样一种认识:除去色彩,画面全部造型因素都属于素描研究的范畴。因此,中学阶段的素描基础训练就尤为至关重要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素描教学,我认为,搞好素描基础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与情感。因此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基础训练中由于构图、形体、结构、空间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而这些又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因此课时较长,易枯燥,很多学生都对他提不起兴趣。

前几年我在新疆支教过程中就感觉到了“兴趣”的重要。那时候我负责基础素描这一块儿。所接触的都是刚刚起步开始学习素描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渐渐发现,有些非常喜欢画画的学生,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总是充满激情、满怀信心。经过和他们的交流,我还发现,他们竟能够做到用“心”去作画,因为他们在画画的时候用到的不只是手,还有他们的思想。比如让他们画一个花瓶,他们竟很快就联想到了圆柱体、长方体等几何形体。这些对于一个初学素描的人来说是很不易的。有时看到他们非常投入又充满激情地画画时,我竟不忍心去打扰他们。

相比之下,有些孩子并不喜欢画画,无奈在父母、老师的“重压”之下,他们不得不背起画板,走进这本是充满快乐与激情的艺术乐园“饱受煎熬”。他们犹如“行尸走肉”般的去完成一幅幅老师、父母下达的“任务”而没有投入任何思,因此他们的画面是僵硬的,没有一点生气。

有人以为素描本身是美的,殊不知素描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于所表达的真实和情感。素描也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对素描的兴趣呢? 首先,我认为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认识、欣赏一些优秀的素描作品,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幻灯片,经常播放给同学们。因为,这其中不乏有些超写实的素描作品,也有抽象的、高度概括的等等;不同的素描作品,其表现的风格、内涵也不同,比如,达·芬奇的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梵·高的作品中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等等。还有各种不同的绘画工具画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用铅笔、钢笔、毛笔、木炭条、色粉笔等。这样,在学生充分地感受素描强大的表现力的同时也会调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应该多让学生们观摩一些老师的现场示范。为此,教师自身不但要有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还要具备对艺术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因为教师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样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再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常带学生观摩一些有关素描艺术作品的展览,这样对提高他们学习素描的兴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要让学生认识素描,了解素描,感悟素描

“要画好素描,首先要对素描的基本概念有确切和准确的认识,素描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对基本概念的错误和模糊的理解”。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素描教学,我感觉到,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素描,还需要让他们更近一步的了解素描,感悟素描。在《罗丹艺术论》中有这样的一些话:“艺术上的素描,好比文学上文体的风格。装腔作势,故弄炫耀的文体都不是好的。好的应当是:使读者忘记这是风格,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所处理的主题上,所表达的感受上。”是的,真正好的素描,好的文体,就是那些我们想不到去赞美的素描与文体,因为我们完全为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所吸引。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只有反映了真实,才能获得这种优越性。

因此,通过基础素描教学中关于素描的介绍,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好的素描是美的,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融化为思想与灵魂。这是他们学习素描的最终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观察能力 在基础素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光只素描其他画种亦是如此。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具体说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造型,包括造型的观念意识,造型的美学原则,造型的诸种形式要素的运用和众多的表现手法,构成了绘画艺术语言的基础。因此,造型可说是绘画之本,素描乃是研究形体以及积累造型知识的一种手段。艺术的最高的一方面是素描,其余都是添加上去的,是辅助的„„把问题说得更简单、明确一点,建筑、风景画、奖牌艺术、雕刻、版画、油画,所有这些艺术都是要站在总的基础上,那都是要靠对素描严格的研究。“在绘画的所有因素中,初级阶段要求形准是最基本的规律,以后的艺术发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因此,在基础的教育阶段,形准应放在首位”。我们要能够做到,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描写,都要能运用自如的表现形态。比如,画一个侧面头像,就应当画的使人能感到看不到的那些部分。在素描训练中,应当要求学生不要迁就造型的错误,那种将错就错的态度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如果在素描训练中常犯抓型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达物象特征的缺陷,这样对学生是非常不利的。

再者,画形体时,应该从物体的整个形体比例画起,不要注意线,而要看由线构成的形体,看整个动向和各种关系,根据眼睛观察去画,然后再去检查。

素描基础教学中,特别要让学生注意个别部分和细节服从于整个素描整体处理,为此必须让学生掌握这样一个描画原则,就是要由整体到局部,要善于描绘细节而不破坏整体,要正确的保持色调的比例关系。“在画素描的过程中,最危险的一点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轮廓线上。例如:学生用了很多的时间仔细的描画花瓶的轮廓,起先是从花瓶的一边开始,以后就毫不注意已绘成的一边,而接着画另一边,结果在画完之后就发现两个轮廓,就个别来看都是准确的,但把两者合到一起的时候,那就完全没有把花瓶的原型表现出来。契斯恰柯夫关于这一点写道:无论是谁,如果他看不见形体,那就不会画出正确的线条。即使,线条就其本身来说是正确的,但与其他东西都不符合的话,那也还是错误的”。因此,学习素描一开始,最重要的是尽量要培养学生把所看的一切都看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习惯。要经常不断的这样分类,它可以使你整体的去感觉一种形体,不要理会那些容易引起初学者十分偏爱的细节。尤其是它能增强学生从整体出发的思维能力,并应力图使这种能力成为本能的习惯性反应。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在整个作画过程中,要判断“各种形体的来龙去脉”,要常常看对象,在画细部时要看到整体,不要忘记整体感。

篇7: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长治市黎城一中 郝学红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只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学习成了“背书”、“做题”和“考试”的代名词,学生主动的参与性很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关系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新课标下就是要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全新的课标理念呼唤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教学问题情景进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精髓重在“探究的设计”。探究设计的精髓重在“问题情景的设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作为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情景设计的角度和适合程度,情景设计恰当,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好问题情景呢?我觉得应注意从这几方面入手。

1、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出发来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知道,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学生已有知识设置的问题情景所架设的桥梁,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探索情景中。

案例1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

创设情景 1 在盛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先后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观察现象;然后将铜片抵在稀硫酸中的锌片上,观察铜片表面的现象;在插入稀硫酸中的铜片和锌片之间接上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创设情景 2 在苹果上分别插入铜线和铁线,再接上灵敏电流计,学生惊喜地发现:一只诱人的苹果居然也能产生电流,趁学生兴奋和疑惑时,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惑。

提出问题:

铜片表面为什么有气体产生?

这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

什么样的装置会产生电流呢?

类似装置是否有一个专有的名称?叫什么呢?

要能产生电流这装置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这种装置产生电流的原理是什么呢?

假说验证 :引导学生分析锌片与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提出铜片和锌片之间有电流产生的假说,并按教材中的原电池装置检验电流。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时,同时也就把问题变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了,这样也就引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2.要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创设问题情景。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而言,探究的空间都很大,角度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2 盐类水解的教学

在讲盐类水解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等限制,在教学中先把盐类水解细分为四个小目标:1)盐类水解的含义

2)盐类水解的实质

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4)盐类水解的应用;四个小目标层层推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

NaCl、NH4Cl、CH3COONa溶液是否都呈中性? 实验:

用pH试纸测试NaCl、NH4Cl、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产生疑惑

释疑:a.溶液酸碱性的原因

b.此水溶液中存在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c.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

导出概念

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并与中和反应做比较

发现规律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

总结:能发生水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影响因素

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2CO3、CH3COONa溶液的pH,比较碱性强弱

分析:比较阴离子对应的酸酸性强弱 内因:越弱越水解

外因分析:联系影响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的因素 应用问题:溶液配制、浓缩与蒸干、泡沫灭火器、明矾净水等

3、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案例3: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的教学

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的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取出一瓶啤酒,打开瓶盖,酒瓶内立即泛起大量泡沫,于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泡沫产生?接着,我把啤酒分别倒入一个常温的玻璃杯和冰镇过的玻璃杯,并提问:为什么看到在常温的玻璃杯中泡沫更多?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对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压强、温度)的认识和应用。最后,我又取出一瓶啤酒,经过剧烈振荡后打开瓶盖,迅速地喷出大量的泡沫,经过对这个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们又加深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

这类学习情景不仅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还可以使学生尝试参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

4、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课具有得天独厚的创设实验情景的条件。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强调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能力。

案例4 《硫酸》的教学

创设情景

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使蔗糖炭化并膨胀形成黑色“面包”,而且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在学生感到化学的神奇之处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提出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在蔗糖中滴加几滴水?(操作类问题)

2、含有少量水的蔗糖中加入浓硫酸之后蔗糖的颜色加深直至变成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这说明了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

3、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的实质是什么?蔗糖属于哪一类物质?浓硫酸还能使哪些物质发生脱水?

4、为什么黑色的物质会快速膨胀形成黑色“面包”?实验过程中感觉到有某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是什么气体?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个反应过程?

对于多数实验拓展性问题的设置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的,本实验就至少能够从操作和现象两个角度入手设置问题。教师在对实验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设置,力求从多角度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篇8: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阅读的探究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说明阅读有增加自身知识量的作用。但是如何有效地读万卷书呢?有的学生读几页就倦了。有的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 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事, 毫无情趣, 所以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如果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 将会在阅读中获得各种知识, 对于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提高文化素养。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激发和培养阅读的兴趣, 树立阅读的自信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学生阅读的范围广了, 眼界开阔了, 做阅读题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抓住题意, 快速准确地答题, 也会为作文写作积累许多的写作素材。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阅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1.师生同读。

师生同读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或者是一个故事。教师告诉全体学生阅读的具体要求和操作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性自主阅读, 然后全体写阅读心得。教师首先向学生宣读自己的阅读心得, 让学生对教师的所谓“阅读心得”进行质疑与补充, 然后让学生宣读自己的“阅读心得”, 再让其他学生对宣读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补充与评价。达到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是一个示范性的引导过程, 是一个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过程, 尤其是教师宣读“心得”之后的质疑补充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更是教师表扬、鼓励、激发、赏识学生的大好机会。

2.生生同读。

在学生自主性阅读交流的阶段, 让学生各自同时阅读一篇相同的文章, 让他们依据前阶段教给他们的阅读方法去进行,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并让学生对他人的评点进行评判, 教师适时予以补充、评价、指点、引导。

有人说“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效的”, 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句话是需要牢牢记住和认真思考的。学生知识的缺失、经验的匮乏, 往往成为制约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生成与提升的瓶颈, 对此我们除了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之外, 就只有设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多读书、读好书, 其他无路可走。

三、学生要进行课外的自主性阅读

中学生知识的匮乏、生活经验的缺失, 制约着自身语文水平的提高与语文能力的形成。要提高语文成绩, 就要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学生对自身的课外阅读进行补充。

1.教师推介。

为了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我们在每周有限的语文课中, 特辟出一节来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主要是教师推介, 从古代学人孔子到现当代学人陈寅恪, 从东方文学《伊豆的舞女》到西方法国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都向学生进行意义介绍, 除了介绍这些学人或他们著作的主要内容, 更介绍这些著作或作者对人类社会文学领域的贡献与地位。教师以生动浅近的语言介绍, 让学生心里除了有影视明星、球星之外, 更要有学术明星、思想明星、文学明星, 让学生在心中产生这样的一种意识:读书档次是一个人品味高低的标志。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开拓学生的眼界, 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正确的读书观, 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读书品位。

2.学生自选。

学生可以自己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欢的、自己能够看懂的、有一定档次的图书进行阅读。可以自行规定每天阅读不少于多少页, 用记号笔涂出认为要识记的那些知识, 标出自认为精彩的段落, 自认为写得特别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 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 并要求自己在有感觉的地方用笔随文作出适当的批注。

在学生阅读的时候, 要求学生做读书标记和阅读笔记。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 以及在阅读时是否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也要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是否工整、语句是否通顺等。教师也可以对笔记写得精彩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 既鼓励了那位学生又给全班学生作了示范。教师也可以教学生“三遍阅读法”。在读完一本书之后, 让学生再回头读两遍, 用不同的笔作出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阅读的批注, 然后请学生交流再阅读之后的感觉, 认识较第一次阅读有了什么不同。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形成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师傅引进门, 修行靠个人”, 在知识的增长、经验的补充这个方面,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办法越俎代庖的, 必须依靠学生自己。

篇9: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合作学习;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44-2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孩子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孩子享受合作;通过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感受学习乐趣,提高学习质量。我的尝试与探索是以3班为试点展开的。选择3班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大家对政治学科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二是3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小组产生——合理结组

如何组建合作小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以及所教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合作小组,使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合作任务,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这是合作交流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为此我把全班分成了七个组,以毛遂自荐的方式产生了6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大家给本组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含义,6个小组的名称分别是:快乐先锋、联合国、梦幻圣翼、宝马香草、河外星系、玉兔号。给小组命名,大家觉得很新鲜,积极性也格外高。在小组产生的过程中,科代表和小组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明确要求:①每一个人都有所长也会有所短,只要自己虚心好学,那么和不同于自己的人在一起学习也一定有所收获。②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支持、配合,实现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地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

合作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有效弥补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

小组合作——齐心协力

新授课过程中,在学生独立思考文字材料出现的问题时,学生的理论观点不全面时,学生分析的社会现实有争议时,实践活动单凭个人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允许时,我们就会适时开展思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必修一教材第25页的综合探究“正确看待金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不仅会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而且效果要比单纯的讲授或让学生自己看要好得多。我首先给同学们列出探究提纲:金钱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古今中外对待金钱有那些经典的描述?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金钱?我们该怎样获取金钱?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其次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有助于合作学习时相互激发思维的火花,把问题讨论深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组内合作、交流,由组长将不同问题及不同观点、答案纪录下来,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愿望,而且有利于学生达成共识,提高交往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

每学习过一个单元后,我会准备几套不同的选择、简答题目派发给不同的小组,每套时间为20分钟。这几套题在每组都会轮到一次,最后是算总分取胜,对大家来说是相对公平的。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组是大家齐心合力,大家共做一道题,有的组是把题目承包到更小的小组,提高做题速度。在第一节课上,只有“联合国”小组全部做完这几套题目,其他小组都没有做完,这种情况迫使大家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股内驱力,每一个小组都必须全力以赴。以此作为基础,到下一次测试时,对有进步的小组予以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小组提出新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让大家的热情与积极性保持下来,让政治课堂成为大家的加油站。

小组进步——客观分析

经过这一系列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同学们对政治课逐渐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小组坐在一起,做题有竞争,回答问题也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大家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在小组内部,大家在彼此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在较量,尤其是在大家的答案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到底听谁的?这就要看谁的话最有道理、最有分量,这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合作的过程就是唤醒自信的过程,提高自己实力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思考:我的意见大家为什么不采纳?我应该如何完善提高自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触动着每一个同学。谁都想得到大家的尊重,谁都想为本组贡献力量,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那就是一个字——“学”。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我一个惊喜。

面对问题——自我反思

1.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

小组合作过程,老师要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同样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生对合作式教学的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意见。这样,合作学习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和各种类型的人和谐相处、共同工作,另一方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具备他人不具备的优点。

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才可能让优等生有竞争的对象,其他同学也有发言的机会,免得出现优等生什么都说了算,中等生或学困生依赖严重,对优等生言听计从的弊端。随着合作学习次数的增加,适时增强小组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向学生布置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有助于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学习的成功需要同学的帮助,在和小组同伴的共同学习中自己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

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曾经出现中断,大家似乎失去了开始的热情。于是我找了两个小组的同学谈话,他们认为在同伴那里学不到更多的东西,还不如让老师多讲。这使我认识到,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而且要用尊重学生的方式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只有在受尊重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尊重,进而学会尊重他人、搞好合作、促进学习。

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内部,参与学生活动,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注意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在肯定优等生的同时,让他们注意合作,帮助其他同学,教师的目光主要投向中等生和学困生,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和其他同学一道讨论、探索,修正不完善的想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篇10: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要求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 解决问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 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 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 课堂气氛活泼热闹, 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 现在的学生的各种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受各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家庭教育、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影响,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相差极大, 水平高的学生一节课的内容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水平低的一节课都不能完成。

2.布置教学任务往往“一刀切”。由于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用相同的内容、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各个不同的学生, 使一堂课变成了“补差课”或“游戏课”。

那么,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的改进呢?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最重要的。由于信息技术在高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仅仅是一个星期两节课,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可以说很少很少, 所以要全面地了解班级的学生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很明显不够的, 从班主任那里了解, 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 课堂上要提问到每个学生, 还有调查问卷。这些对于我们制定以后的教学任务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首先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可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

2. 创设最能激发所有学生兴趣的情境。

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习兴趣,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就是靠教师创设的能否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最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旧知识有冲突的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可以说创设的情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如何创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好好考虑总结的, 创设的情境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 合理的协作分组。

在上课过程中, 我有时发现总有些学生在两个两个地聊天, 我就开始想是不是学生对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或者已经学会了?还是学生偷偷交谈没有认真操作?有一次我故意找了个超大纲的内容来“为难”一位学生。想不到他很快地操作完成了, 并且说:“这些我早就学会了……”经过这件事情后, 我和学生进行了一番交流。原来很多学生在家里早就有了电脑, 教材的一些内容他们早就自学会了。既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任务来让他们去学还没有掌握内容的学生呢?于是在基本了解了学生大概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力后, 对他们重新安排了机房的座位, 让水平高的在课堂上能辅导一下水平差的学生。这样下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给了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而且其他学生学习也进步得相当明显。

合理分组是学生协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并能够获得比较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协作学习小组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成员在学习性别、基础、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差异性, 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应该整体上比较均衡, 这样才可以相互之间产生比较, 从而让学生产生平等的竞争, 从而达到更好的目的。

要进行合理的分组, 教师需要事先对参加分组的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从知识基础、学习方式、认知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自愿和适当的分配, 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小组的人数3~5人左右, 然后每个小组再选一个组长, 由组长来领导整个小组的学习以及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由组长协助教师做好必要的记录以及协调工作。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早早完成任务无所事事, 而有些学生学不到东西的情况了。

4. 促进生生、师生评价, 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

评价不应该仅仅只是教师的专利, 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过程。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要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异想天开”式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 应该首先是自评, 其次是他评, 最后才是教师的评价。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各种不同的评价正确地认识自己, 并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评价中学会才会慢慢地欣赏同伴的优点, 并且乐于接收同伴的建议, 从而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性格。

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广播展示学生的各个作品, 然后先由组长总结作品的整体思路, 组内队员可以补充意见, 再由其他小组来评价, 并提出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经过展示和一些评价后, 再让学生作进一步的修改。这个活动可以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必要到最后才举行。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 要注意控制学生因为相互比较好坏而产生的恶意评价, 教师应该时刻控制学生的评价过程, 使之不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都应该是评价的一部分, 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应该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和考核,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其能够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并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而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行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等因素进行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能力。

篇11:高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情景创设的探究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设情景 理论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0-02

本文以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展开,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序言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电解水的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并且认识由水可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燃料和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树叶与酸雨”、“镁条或锌粒与酸雨”、“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中,可以激发探究欲望,并从问题中,学习到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提高。像这样“化学问题”情境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有雾的早晨,一妇女骑着车等绿灯,而她的前面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晕倒了。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试验图片,我国首次合成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中会涉及到化学知识情景,例,有一报道:一下水道发生爆炸,炸伤几名路人。据调查,这一事故是因有人将液化石油气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的。学生阅读后,深感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认识,同时,也对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了解。在这里,也可以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并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安全是多么重要。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aa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内容,创新情景,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时,我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分,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价格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创设情境中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时,联系身边的黄河已受到污染,那么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有位农妇到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境,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存在的化学情境,是无处不有,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上一篇:建筑工程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经管系青年志愿者中队校运会志愿服务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