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2024-09-06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共9篇)

篇1: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近年来,增城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截止2003年,全市人才总量为88353人,占全市人口总量的106%,其中,管理人员22890人,专业技术人员50538人,技能型人员14591人,农村人才334人。全市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先后制定了《增城市1997—2010年人才规划》、《增城市1997—2001年人才规划实施意见》,人才资源开发按照发展规划和“十五”人才计划,坚持以“进高、控低、盘存、引智”为主要内容,以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执业资格等作为人才引进条件,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启动人才基金,营造重才、奖才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几年来,经过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不懈的努力,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的专业结构、层次分布初具规模,人才总量有所增长,较好地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然而,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不少问题。如人才资源开发缓慢,人才资源开发仍未能跟得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专业结构失衡,专家、学科带头人紧缺;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尚未完善,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方法上,导致产生了吸引、使用以及留住人才的层层阻力。针对现状,应大力加强与改进人才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充分认识人才的宝贵性、紧缺性和竞争性,进一步强化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贤引才工作,像抓工业投入一样抓人才工作投入,像抓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一样抓人才资源的开发,真正把人才工作摆在第一位的位置来认识、来部署、来推动。

2、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改进人才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3、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联系科研项目、联系科研院所制度,密切与他们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破除人才归部门、属地所有的旧观念,树立“人才流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采取加更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措施。

二、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

1、成立机构,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成立市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挂帅,成员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部署全市人才规划和协助各部门人才规划的落实,审定“专家”、“带头人”接受培训教育资格,规划审定“专家”、“带头人”培训经费使用,监管和使用人才工程基金,制定人才合理流动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资源开发的协调配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要强化职能意识,加强协调与合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指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完善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和整合力量三项党管人才工作支撑体系。

2、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广纳群贤,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支持和督促他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开展人才工作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规划,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资源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养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

3、探索、改革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着重完善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和整合力量三项党管人才工作支撑体系,对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探索,完善行之有效的机制,改革不适应人才队伍发展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建立健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三、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和开发人才

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把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1、优先发展教育,夯实人才基础。一要全面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二要减员增效,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推进名师名校工程,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积极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2、突出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高素质人才资源开发,引导各类型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途径吸引和培养高尖人才,增强全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要设立“人才工程”基金,市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作为“人才工程”基金,每年提取基金的增值部分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自学成才或有重大科研成果的科技人员,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特殊困难。要主动接受国际及周边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优化全市的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通过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结合,加快全市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育;要通过加大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来结构优化升级,培养一批高新技术复合人才;要通过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人才和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企业充分吸纳科技人才,利用科技新成果,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成为科技研究、开发、应用、投入的主体,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迅速成长壮大。

3、内部挖潜,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一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人才的培养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为更好地充分发挥人才的内在潜力,必须“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改革人才培训机制,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公有、民办教育培训资源,拓展人才培训社会化服务领域,探索以电子网络为依托的培训等多元化渠道;要以行业、专业和人才层次为载体,以政府、单位和社会组织为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应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二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的各类型经济组织不断崛起,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企业和乡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也逐步形成,已成为全市人才队伍的一支生力军。为此,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引导他们与广大的专业人才一起,建立终身学习机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质,增强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1、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各级领导要重视人才市场的开发和建设,重视人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指导作用;要树立人才市场意识,强化人才市场观念,使人才在市场中得到合理调节和交流,使人才流动适应市场经济并向这个机制逐步转化。要完善人才中心的各项业务功能,保证人才流动服务的可靠性;健全人才流动信息网络和软件开发,及时提供各种人才信息和各项功能服务;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保证提供各类人才;强化对人才中介机构管理,保证人才市场高质量、高效率运转,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必须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工作方针,在规范政府辖下人才市场管理的同时,探索和推进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社会化服务领域,扩大人才流动平台,引导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市场运行体制。要彻底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之别、区域限制、部门所有以及行业、身份等的限制,疏通和拓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以及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流通渠道。按照服务周到、管理到位的要求,发展人事代理业务和人事档案管理业务,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管理,引导专业人才柔性流动,探索开展专业人才的智力有偿服务,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咨询等方式进行人才流动。要改革户籍管理,按照人才流动需要,放宽户籍准入政策,建立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强化户籍管理利于人才流动。要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争议仲裁案件的审理,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发性和有序性。

篇2: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基层公安党建中存在的问题困难

好政策需要落地,好措施重在执行。目前,党内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然而因各种原因导致落实不力、执行打折扣等在基层一线存在,衍生出很多问题。

(一)重业务轻党建一定程度存在。少数基层党支部书记管党治党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职能错位,没有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最大的政绩、最终的根本,认为“抓公安业务是硬任务,抓党建工作是软指标”,日常工作中对党建工作不管、不问、不抓,党建主题教育中疲于应付,满足于面上过得去,不求成效过得硬。

(二)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大于效果。一些基层党支部执行民主集中制生硬僵化,一些重大事项讨论不充分,党员民警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容易被忽略;在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等过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使用不足,氛围“一团和气”,缺少“红脸出汗”;少数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对党内政治生活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业务工作会议代替党内政治生活,以业务指导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致使党内政治生活存在于“信息”、“照片”中,一些党员民警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三)意识行为难以达到合格党员标准。一些党员民警的党员身份意识淡化,不能自觉以党员的身份思考问题、开展工作;还有的党员民警的党性修养止步不前,仅限于守住纪律底线,日常不善于学习。

(四)队伍建设代替党的建设弊端突出。有的基层党支部对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间的概念要求模糊不清、相互等同,并以队建代替党建而不自知。在日常学习教育工作中,以传达上级要求、业务指导、日常晨会等代替“三会一课”;在关爱民警工作中,以文体活动等代替党内关怀;在氛围营造工作中,以宣传队伍建设代替党的建设,等等。由此,导致党建与队建错位,党建工作浮于队伍建设的表面,党建阵地缺失,党支部战斗堡垒弱化,党员队伍的党性意识与作用弱化,易在基层支部形成行政管理主导党的管理的错位局面。同时,随着80后成为队伍主力、90后大量进入公安队伍,人员结构变化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而队建代替党建让新一代党员民警难以接受到原生的政治教育,长远弊端突出。

加强和改进基层公安党建工作的建议

基层公安党建工作关键是重落实、重执行,应按照中央强化党员队伍“四种意识”和总书记对公安队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加强党建核心地位,以党建统领各项公安工作,带动公安队伍、促进业务工作全面发展。

(一)加强政治教育,确保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一种信仰,是对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各级公安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安民警的政治要求,必须确保公安“刀把子”始终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加强经常教育。周恩来同志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中强调:“要以耐心说服诱导的精神,争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团结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政纲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应按照中央、上级党委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充分发挥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重点运用“三会一课”等制度,确保按时开展政治主题鲜明、内容详实的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加强主题教育。经常性开展交纳党费、服务群众、参观交流、微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民警时刻感受、接受党性教育和锤炼,始终保持强烈的党员意识;同时,组织开展好当前“大走访”集中攻坚等活动,以活动促教育,提升民警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激发全警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强内涵教育。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基层公安主官应将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用真情换取信任,融化“铁石心肠”、消融“心头坚冰”;应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穴位,扭住思想源头,从三观层面研究解决思想根源问题,使得教育触及思想和灵魂;应坚持既接地气、又补元气,深入掌握基层民警思想状况,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召力。

(二)加强阵地建设,突出组织作用。阵地建设是基层公安党建工作的关键,是政治教育、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基础。夯实教育阵地。突出公安职业特色氛围营造,利用走道、功能室、宣传栏等,打造公安党建文化会议室、宣传墙,让“空白墙”变成“党建窗”,让会议室变成教育室,营造浓厚的公安党建文化氛围。溧阳公安组织开展的“1+X”党建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中,基层一线部门、所队立足工作实际和单位条件,相继建设了一批基层党建阵地,让阵地有效发挥了“教育中心”、“培训中心”、“议事中心”、“活动中心”等重要作用。优化服务阵地。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公安窗口及治安、社区等警务室,通过建立党小组、强化党建宣传、提供咨询求助功能、设立党员工作岗等方式,打造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的公安党建服务阵地,使之成为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公安党员队伍良好形象的前沿阵地,进一步增强公安基层党建的生机与活力。拓展宣传阵地。充分运用报纸媒体、公安微警务等渠道,加大对公安党建工作的宣传广度、深度,及时报道优秀党员民警先进事迹及党建工作成效。2018年以来,我所先后组织开展了利用媒体、大屏幕等传统媒体,“屯川警事”微博等网络媒体广泛宣传基层活动,获广大网友跟帖点赞,有效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了公安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锤炼党员队伍,突显党员作用。基层党组织干部在党建工作中担负着双重责任,既是组织领导者,动员广大党员民警积极投身基层党建活动,又要做实践先行者,在工作中创先争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广大党员民警做好表率。同时,着眼队伍基础,扎实开展好谈心谈话、思想动态分析等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建强政工队伍,狠抓政工干部履职监督,促进职能归位。提升素质。党员干部尤其是支部(总支)负责同志应带头深入开展对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水平;应建立健全党员民警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成立专门“警训办”,始终坚持将提升党员民警科学思维和创新理念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专家授课、高端培训、走访座谈、调研讨论、自我学习等多途径丰富民警政治理论、业务理论以及经济、科技、生态等先进前沿知识,提高思维意识和综合素养;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拓宽眼界、吸取经验;坚持群众工作路线,主动开展大走访等活动,访民意、寻良策,及时总结学习群众的新鲜经验。激发活力。强化战时党建,在重大安保、重要任务中给党员民警交担子、压任务,突出战时宣传、战时关爱,健全完善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重大警务活动、专项行动政工部门随警作战工作机制,建立战时入党、战时宣誓、战时表彰等制度,在磨砺党员民警的同时凝聚警心、激发活力、推动工作。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组织生活,极大地激发全警工作斗志,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获得上级表彰。

篇3: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集团公司“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新形势新任务,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现实需要。

1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十二五”时期,集团公司提出了“实现‘五一·五二’,再造两个新晋煤”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素质、振奋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转型跨越、做强做优的形势要求相比,与职工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是亟需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不仅是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场变革。在“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大环境下,容不得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容不得循规蹈矩、僵化保守;容不得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亟需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大步赶超,科学跨越。

二是亟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的研究力度。集团公司提出“对标世界500强”的重大课题,亟需跳出晋煤看晋煤,立足世界看晋煤,深入研究世界500强的成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学习借鉴世界500强的创新之道、管理之道和文化精华,增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进军世界500强的道路上进得去、稳得住、不下来。

三是亟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适应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和创新管理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广大员工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主动适应信息传递快捷、网络化的新特点,转变观念,创新内容和载体,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2 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为适应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做强做优的形势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在增强服务性、实效性、时代性、创造性和保障性上下功夫,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1 深入开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上下功夫,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性

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煤炭市场遭遇10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巨大挑战。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深入宣讲企业“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企业转型发展取得的成就及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坚定职工对企业转型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客观分析煤炭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鼓励职工开展增收节支、挖潜增效活动,有效降低煤炭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当前,要深入开展“稳增长、谋跨越、强管理、促转型”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应对危机的“二十六项措施”,加快推进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由生产管理向生产运营管理转变,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2.2 做深做细“五位一体工作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建网、谈访、立项、创优、评估”思想政治工作五位一体工作法是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需要不断提高体系的运行质量和效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职工思想信息网络建设上,要突出一个“深”字。生产现场延伸到哪里,职工信息网络就要延伸到哪里,实现全覆盖,不留盲区和空白点。要畅通职工诉求渠道,准确把握职工思想脉搏,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在谈访上,要突出一个“诚”字。各级管理人员要走进职工,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办好事、解难事,不断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立项、创优上,要突出一个“实”字。要紧紧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主题,加强对世界500强管理模式、思想政治工作“一岗双责”责任制落实、“老矿转岗分流”等重点课题的立项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服务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在评估方面,要突出一个“严”字。按照《关于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责任落实维护企业和谐稳定的督察办法》要求,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与信访工作、610反邪教工作、治安稳定工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考核的挂钩力度,强化责任落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3 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随着信息化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遍应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交往、沟通情感的重要渠道,应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一要充分运用网络可看、可视、可听等的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制成视频、录音、动画等形式,通过身边的凡人善举、生动故事、典型案例,让职工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二要对职工群众普遍关注的、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工资分配、医疗保险、职称评聘等有关事宜,作出明确答复,回应职工群众关切的问题。三是通过论坛、贴吧的帖子留言,甄别真假信息,准确把握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诉求,超前预防,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2.4 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

只有文化上的高度认同,才会有精神上的荣耀感和归属感;只有思想上的统一,才能实现步调上的一致;只有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才能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一要突出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大《晋煤集团企业文化纲要》的宣传贯彻力度,努力把企业的价值主张和文化追求,变成全体晋煤人的精神信仰和自觉行动,在全集团公司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二要深入开展文化实践和管理创新活动,构建知行合一的企业文化实践体系,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培塑广大干部职工的职业行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提升发展力,为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性

队伍是事业之本,素质是队伍之基。一要将政工人才纳入企业人才总体规划,把热爱党的事业的人才吸引到政工队伍中来,加强梯队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政工队伍。二要加强政工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要以岗位为平台,以实践锻炼为手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努力培养复合型的政工干部队伍。三要加强考核激励,推动岗位交流。对政工干部的学习情况、任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加大政工干部交流的力度,畅通政工干部发展通道,充分调动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摘要:分析了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对策,指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服务性、实效性、时代性、创造性和保障性,为建设“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关键词: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蔚平.面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2]祖嘉合.思想政治工作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4: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贫困生群体的有关情况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持和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等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实行的是上大学不交费的免费制度。1994年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大学收费制度改革。1997年高校收费改革完成,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形成。改革后,上大学个人交费比例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2005年的6000元左右。在短短的10年间,大学的学费飞涨5倍,再加上吃饭、穿衣等生活费用,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因此,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也在相应地快速上升。

二、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目前,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旨在共同帮助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三、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足及问题

应该说,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较之过去进步不少,但面对不断产生的贫困生群体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信用助学贷款要求严格、手续繁杂,贫困生很难贷到款;勤工助学岗位少、稳定性差、资金短缺等问题普遍突出;困难补助金额低、次数有限,对贫困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减免学费成效小,享受减免学杂费的学生比例较低。

自我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贫困生身份认定困难、贷款申请程序繁琐、申请材料复杂、办理时日长、经办银行对助学贷款缺乏兴趣,发放的贷款额度十分有限等。因此,很多贫困生无法交齐学费,处于欠费状态,学生为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而发愁。而高校作为办学实体,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使命,确保无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又要收学生学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满足师生员工的基本需求,学校处于两难境地。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银校合作,办理助学贷款

一般来说,贫困生贫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无力缴纳学费,二是难于维持日常生活消费。加强银校合作,办理助学贷款,解决学生学费问题是资助贫困生的主渠道。对银行而言,学生群体大,有利于占领学校这个大市场,挖掘未来潜在客户,他们有一定的积极性;对学校而言,这是学校在“确保无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压力下,探索出的一条从根本上救助贫困生群体的办法,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对学生而言,有了顺畅的贷款渠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贷款保证足额缴纳学费,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也避免恶意欠费现象的发生,这一办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充分发挥其他辅助性资助政策的作用

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与国家助学贷款相比较而言,因其资助力度有限,暂时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在现有资助政策体系中处于辅助性地位。但即使如此,为扶持和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也应更多地开发其资助及其他教育功能。如设立奖助学金时,要发挥其激励作用,做到多种类、多层次,既要奖励优秀学生,又要激励在努力进步的经济困难学生,将鼓励教育学生和资助帮扶学生结合起来。如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时,要发挥其教育导向作用,做到既可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有助于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受到锻炼、提高。

(三)坚持物质资助和精神培育相结合的原则

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困难,而且承受着比别人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他们的学习和成才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将物质资助与精神培育相结合,重视成才导向,注重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和成长、成才观念,努力做到经济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

(四)呼吁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象,需要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单靠学校自身是难以奏效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除了高校资助体系之外,还应千方百计挖掘更多的社会途径资助贫困生,如,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实施“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助学贷款采取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入商业性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与有关企业合作,设立定向奖学金的方式,由企业为学生缴纳学费,学生承诺毕业后到出资企业工作等。这些方法的综合实施,保证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高校贫困生问题解决好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成才,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军毅,雷芳,邱卫林.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价格月刊, 2007(10).

[2]卢秀红.学生助学贷款体系的构建 [J]. 经济师,2007.

篇5: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实际情况,在坚持学生社团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加强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1、积极扩大社团的规模与影响力,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社团可以利用每年纳新的机会及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可以在每年新生人学的时候,组织社团中高年级的学生深人大一新生班级和宿舍,主动服务于新生,帮助新生度过适应期,指导大一新生规划大学生活、明确目标。这样在向新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新生加人到社团中来,在学习为他人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树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并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另外,社团活动的精品化,也是扩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原有“职业规划节”这一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品牌活动项目,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与认知度。

该社团在逐渐扩大规模与影响力的同时,要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具体做法如下:(1)与企业、公司、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投人来充实社团资源;(2)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就业社团组织的指导力量;(3)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社团工作的思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内涵,增添发展“势能”,最终达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当然,在实现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其自身的社会资源,促成各方的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社团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使社团建设规范化。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建立健全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社团纳新、干部产生、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规章制度的健全可以杜绝社团在管理及运行中的无序混乱状态。

3、加强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使社团发展可持续化。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有重要的联系。在选拔与培养社团干部的过程中,要对其及时指导,经常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总结检查,定期考核。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社团骨干的评价奖惩机制,健全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的评定措施,努力将优秀社团骨干列为党团组织的“推优”对象,并和学生会干部一样,在评定奖学金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相结合,逐步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学校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4、要为社团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社团建设的力度与经费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经费的支持,再可行的社团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上的支持,可以考虑从就业指导经费中拨出一部分,帮助该社团的发展。当然,学生本人也应当负担一部分活动经费,社团更应广开渠道,争取社会各方的赞助资金,为社团的发展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5、加强社团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传媒,社团工作手段网络化成为当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说校园就业信息网是我校学生了解就业知识的“第一课堂”,那么职协的网站就应该成为我校学生自主学习就业知识的“第二课堂”。如何使两个“课堂”相辅相成,如何吸引广大在校生进网站学习与交流,是今后加强学生就业服务社团工作网络化建设的重点。为此,要加强社团中网络建设队伍的培养与发展,吸引一批热爱网络技术的同学加人到社团中来,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而加强社团网络建设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和完善网站功能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网站的内容,更新网站的交流形式。

篇6: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我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我区制定了《关于惠济区“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牢牢把握服务生态经济强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几年来,经过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不懈的努力,我区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的专业结构、层次分布初具规模,人才总量有所增长,较好地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然而,我区人才资源开发仍存在的不少问题。如人才资源开发缓慢,人才资源开发仍未能跟得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专业结构失衡;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尚未完善,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方法上,导致产生了吸引、使用以及留住人才的层层阻力。针对现状,应大力加强与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必须充分认识人才的宝贵性、紧缺性和竞争性,进一步强化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贤引才工作,像抓工业投入一样抓人才工作投入,真正把人才工作摆在第一位的位置来认识、来部署、来推动。

2、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改进人才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3、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联系科研项目、联系科研院所制度,密切与他们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破除人才归部门、属地所有的旧观念,树立“人才流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采取加更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措施。

二、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

1、成立机构,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成立区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挂帅,成员由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部署全区人才规划和协助各部门人才规划的落实,监管和使用人才工程基金,制定人才合理流动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资源开发的协调配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要强化职能意识,加强协调与合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指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完善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和整合力量三项党管人才工作支撑体系。

2、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广纳群贤,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支持和督促他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开展人才工作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规划,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资源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养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

3、探索、改革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着重完善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和整合力量三项党管人才工作支撑体系,对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探索,完善行之有效的机制,改革不适应人才队伍发展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建立健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三、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和开发人才 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把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1、优先发展教育,夯实人才基础。一要全面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二要减员增效,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推进名师名校工程,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积极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

2、突出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高素质人才资源开发,引导各类型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途径吸引和培养高尖人才,增强全区的综合竞争能力。要主动接受国内及周边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优化全区的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通过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人才和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企业充分吸纳科技人才,利用科技新成果,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成为科技研究、开发、应用、投入的主体,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迅速成长壮大。

3、内部挖潜,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一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人才的培养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为更好地充分发挥人才的内在潜力,必须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改革人才培训机制,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公有、民办教育培训资源,拓展人才培训社会化服务领域,探索以电子网络为依托的培训等多元化渠道;要以行业、专业和人才层次为载体,以政府、单位和社会组织为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应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二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的各类型经济组织不断崛起,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企业和乡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也逐步形成,已成为我区人才队伍的一支生力军。为此,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引导他们与广大的专业人才一起,建立终身学习机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质,增强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为我区经济建设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1、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要树立人才市场意识,强化人才市场观念,使人才在市场中得到合理调节和交流,使人才流动适应市场经济并向这个机制逐步转化。要完善人才中心的各项业务功能,保证人才流动服务的可靠性;健全人才流动信息网络和软件开发,及时提供各种人才信息和各项功能服务;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保证提供各类人才;强化对人才中介机构管理,保证人才市场高质量、高效率运转,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篇7: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中共武陵区委组织部

人才信访,是整个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才信访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步骤。近年来,武陵区委组织部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人才信访工作,勇于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了一条人才信访工作的新路子。

首先,人才信访同调查研究相结合,变上访为下访,实现从被动接访到超前预防的转变。近年来,人才信访案件日趋增多,信访工作量不断加大。面对信访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区组织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建立了人才信访“一线工作法”,即充分发挥部务会成员、组室负责人和机关干部三个方面的作用,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才工作的全局出发,筛选出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组织部机关干部到基层中开展调查研究,在超前预防中理顺群众情绪,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使疑点化解,热点消失。如在和区人事局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情况进行调查时,了解到有些学校不按规定程序申报,调查组认为变通申 报不仅扰乱评审秩序,还有可能引发群众上访。于是及时向上级人事人才部门提出了不再增补申报评审指标的建议,区教育局立即下发通知,禁止各中、小学及个别教师先前各自找门路、要指标的错误做法,从而消除了信访隐患,维护了社会秩序。

其次,建立落实部务会和各组室信访工作的“两个责任”,实现由单纯组室办信访到“大信访”格局的转变。人才信访是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的一面镜子。以前在组织部内部有的把人才信访看作是干部组自己的事,工作中相互配合不够,整体效能没有发挥出来。为此,部务会适时召开了专题人才信访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部都要树立“大信访”观念,发挥各自职能,建立和落实“两个责任”:即部务会本身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各组室及其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根据部务会的要求,部里及时调整充实了信访人员,配备了专、兼职信访干部,加强信访力量,落实工作责任,及时办理人才信访案件。区组织部与区人事局信访室、区信访工作机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信访案件通报制度等,经常沟通情况,加强协调配合,对人才信访实行齐抓共管。同时,部机关内部建立了信访督查制,规定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结情况由干部组、组织组等各工作组室进行对口督查,及时反馈,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回音、有答复、有结果。

第三,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实现从个案信访转办到全面落实的转变。在人才信访案件中,越级上访、重复上访 占较大的比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群众来信来访个案信访办得多,有重点全面督办落实少。工作中,我们注意从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线索,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工作显失公正的重大问题,实施全方位监督。区组织部会同区人事局对此前所办理的4起信访件进行了自查,对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政策不当和程序不完备等原因出现问题的信访件自觉进行了纠正,处结了一批老大难信访件。特别是从去年8月到现在,在解决全区98名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截止目前,98名企业军转干部中离退休的有75人,在职的有23人,他们的社保、医保,拖欠的工资、生活费、医疗费全部得到解决。23人中帮助20人重新实现了再就业,另外3人自愿要求享受低保待遇。几次省、市较大规模的企业军转干部上访我区都控管得十分到位,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做到了有政策的全面得到落实,有问题的化解在本区城内,暂时不能回复解决的,都以极大地工作热忱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篇8: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1 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正日益得到高校的重视和加强。但是,从诸多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没有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1.1 引进人才缺乏系统规划,引进过程中重学历轻能力

在引进人才问题上,一些高校虽然经过严格而公开的审核考评程序,但由于引进过程缺乏规划, 没有考虑层次的差别,忽视学科根基,盲目性较大,结果常常是学科发展急需人才没有引进来,其他专业的人员引进很多,造成了各学科之间的不平衡。

目前,高校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考察和评价往往侧重于学历、学位、职称、科研成果等指标,而对其发展潜力、职业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及其他相关能力的评价相对缺乏,因而有时导致引进人才不胜任岗位的结果。

1.2 人才观念不够开阔,人才引进形式单一

“为我所有”的人才观依然是目前为数不少高校人才工作的主导思想,人力资源共享意识、“智力流动”观念依然缺乏,结果导致引进人才基本上属于全时聘任方式。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短期聘任和兼任等形式,但总体说来, 人才引进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国外引智力度也远远不够。

1.3 重引进,轻管理,轻培养

重引进,轻管理和培养是目前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周期短、见效快,而培养高层次人才周期长,不稳定性因素多,且受现有水平的限制。因此学校往往重“引进”轻“培养”,不惜花费重金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提高学科知名度与招生竞争力,或作为申请资金、项目、申报博士硕士点的砝码,却忽视了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培养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对引进人才所处的科研氛围、校园文化等“软环境”亦不够重视,使得引进人才难以发挥才能、实现抱负,导致学校投入与人才产出不相匹配,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再流失以及学校的损失。

2 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对策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高校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人才工作机制。

2.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计划

建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核心是更新观念。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观念;树立用人所长、用人所专的新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人才引进的新观念。

科学合理地制定进人计划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高校要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用人单位为主体、其他部门配合,相互协调、整体性人才引进的新机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引进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适用人才。

2.2 拓宽人才选聘渠道

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引进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发展潜力大的人才,注重从国外留学人员中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并为学校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引进开设绿色通道。

探索柔性引进人才的新机制。采取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短期工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人才。“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柔性引进人才是国外很多大学通行的做法。德、法等国从校外科技界、企业界聘请的编外教授、兼职教授和访问教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高达50%-60%,美国、日本等国的大学一般也占到30%-40%。高校要更新观念,注重“智力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共享。

加强博士后工作,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中选拔有潜力者留校,使博士后成为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

注重与国内外名校、名师、重点实验室保持长期联系,选拔高素质毕业生。

2.3 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的考评体系,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建立稳定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

对拟引进人才的评价内容的设置应全面、科学、完整,能涵盖被评价者的显性能力和隐性潜力:既要评价包括学历、职称、教学、科研等在内的个人技能、专业方向、工作经历等硬性指标,也要对其显性能力以外的隐性潜力包括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柔性指标进行测评,尽可能全面评价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高校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不仅能强化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而且有利于吸引和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用事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要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引进规章制度,为吸引人才提供政策保证;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及环境条件;积极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必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认定,使人才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申请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信息扶持和发展机遇;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绩效考核体系,推行目标管理,实行优胜劣汰的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的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

3 我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近些年,我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在整合以往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形势和学校实际需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正确处理“引进”与“培养”的关系,不拘一格 、任人唯才、德才兼备,相关工作卓显成效。

我校按照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新机制广纳贤才,并加强对拟引进人才的显性能力和隐性潜力的综合评价。在后续培养和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工作氛围,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护人才。

仅2007年,我校就有35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国内外引进人才和出国培养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施展才华,35名项目负责人中,13人为引进人才,12人为学成回国人员,两者占总数的71%。

依托我校科研、临床和智力优势建立的天津市基础医学研究中心,首次尝试“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聘用制”(PI负责制)。通过这种机制聘任的项目负责人将带领由他们独立组建的科研团队快速投入到各自专业领域的研究。已受聘的四位“项目负责人”均在国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科研成果在本学科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全新用人机制的启用有助于进一步汇聚优秀人才,更广泛地吸纳海内外杰出人才,从而有效提升天津市基础医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建设需要经长时间积累才能有所成就。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艰巨性,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竞争激励、公正规范、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机制,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和氛围,真正做好人才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宝玲,王傲珩,贺丽君.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分析[J].药学教育,2006,22(3):22-24.

[2]刘信标.对当前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几点思考[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3):70-73.

[3]陈利群,林大静.坚持科学人才观探索构建高校人才工作机制新路子[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42-144.

篇9: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建议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企业在现实工作的实际运行中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加强企业在当今复杂环境中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就显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积累了针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企业在应对新时代条件下的复杂多变环境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部分丰富的经验对自身进行变革,紧跟时代潮流逐步加强自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现实状况

1.日渐衰弱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企业对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追求是比较急切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自身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就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忽视现象,有些企业甚至认为只要搞好了经济建设就可高枕无忧。这样错误的企业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部分员工综合素质低下的现实问题,对企业应对新时代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埋下了隐患。企业领导的不重视使得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工作进程中,表现出了日渐衰弱的不利局面。

2.效果欠佳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在进行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过分轻视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得仅有的部分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更難表现出其重要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部分企业对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一套空壳似得管理制度和指导方针,在进行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将该制度与方针落实在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会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实际生产生活中效果欠佳的局面。

3.问题复杂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在进行自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针对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践手法的不够健全和执行力度的不够深入。不够健全的手法主要是部分企业不能根据时代的变革对自身企业进行党建和思想工作具体工作中的手法进行变革,一味使用过去陈旧的手法是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对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要求的。执行力度不够深入则表现在企业进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将现有的制度和方针切实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甚至出现部分工作偏离制度和方针的现象。

二、逐步完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1.加深对于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企业领导层次对于加强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企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因此逐步完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深企业领导层对于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力度。

加大对于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财政投入,是完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充足经费投入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针对性地改善自身在进行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中的培训材料、设备、场地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同时,充足的经费可以让企业在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有着更好的条件支持,也确保了不同形势下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企业领导层对于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在企业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大对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力投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在过于松散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让相关人员在进行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更加用心的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从而整体性的提升了我国企业对于自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企业党建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提升企业加强自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是至关重要的。当具备了这样一支队伍时,企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进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企业内部学历和职称高的综合型人才组成,这些人才可以使得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企业还可以通过招聘寻求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从而不断充实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高素质的党建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可以使企业在完善自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和指导方针方面做出较为突出的成绩。逐步完善的制度与方针,可以帮助高综合素质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更好地完成具体实践工作,使得企业在自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结语

我国在践行社会主义市场化的进程中,企业加强自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企业在新时代下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动企业实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是提升我国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有目的性的策略有助于完善企业党建和思想工作的整体化。

参考文献:

[1]胡晓东.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02).

上一篇:造价咨询岗位职责下一篇:教学常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