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05-27

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扩大就业再就业。

今年以来,全局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统筹抓好城乡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确保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1-6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8万人,占全年目标的71.8%);城镇登记失业率3.55%,控制在4%的目标以内;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822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9.7%(其中劳务输出10876人,占全年目标的108.7%);培训农村劳动力1.96万人,占全年目标的65.2%。

1、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1-6月市劳动力市场共举办就业招聘会48次,其中专项招聘会13次,进场单位1930家,提供就业岗位31510个(次)。配合市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举办了“党员进万家”大型就业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500多个,当场达成就业意向380多人。今年以来,市劳动力市场还推出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如报名登记表从5元下调至2元;对下岗失业职工、转业军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等来市场求职实行免费服务。

2、创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活动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社区就业工作依托劳动保障平台,开展了“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活动,并对“双失业双下岗家庭”和“4050人员”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目前市区双失业双下岗家庭有1675户3301人,“4050”人员3677人。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通过走访辖区单位找岗位、举办就业招聘引岗位、发展服务实体创岗位和上门服务送岗位等举措,使90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占1296名迫切需要就业人员总数的70%。

3、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效果明显。今年继续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先后为XX船厂、诚信空调、“天润发”超市、上海华联超市等单位定向开办钳工、空调安装维修工、理货员等多个专业培训班,培训学员200余名,培训后就业率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创业培训,今年以来,共有1190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有三分之一的学员实现自主创业。

4、解困企业和人数下降幅度明显。1-6月,市直共发放解困金2342万元,同比减少319万元。现有解困企业34户,同比减少了10户。现有保障人数3748人(其中定补人员2518名,协保人员1230名),同比减少了1768人。与此同时,1-6月解困资金调剂用于促进再就业补贴达693万元,同比增加41万元。

5、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取得新突破。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1-6月,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522份,为符合条件的71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创业小额贷款96万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XX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XX市创建担保贷款信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全市设立了XX万元的担保贷款基金),进一步降低了贷款门槛。目前正通过开展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声势和影响,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能借助担保贷款实现自主创业。

(二)力推社会保险全覆盖。

为实现社保基金持续收支平衡目标,全局自加压力,勇挑重担,主动向政府献计献策,高标准完成扩面和稽查任务。截至6月末,市直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62701人,比上年末净增2019人,核定缴费基数10.2亿元,完成期成指标的45.4%,基金总收入28447万元,支出29488万元,收支缺口1041万元;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1.6万人,城镇职工参保率达97.1%。市区共征缴各类医保基金2.199亿元,完成序时进度的105%;全市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39.4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5379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61.8%,清欠失业保险基金497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82%。

1、社会保险出台新政策。为保障大龄断保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我局和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对部分企业中断养老保险缴费的大龄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实行一次性补贴的办法》,对符合补缴条件的对象,按四个档次分别给予补缴总额10%—30%的社会保险费补贴,仅此一项,预计全年市财政将补贴资金1000多万元。为切实维护外来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我局首次以政策形式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使用民工都必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近期,又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对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征收社会保险统筹费的试行办法》,从7月1日起,对市区未参保的各类用人单位,按未参保职工工资总额的10%征收社会保险统筹费。医保政策更加体现以人为本,调整了市区合作医疗保险医疗费用补偿支付标准,对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住院费在300元以上的部分,每段报销比例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高10%;调整抗排斥药品费自付规定,取消对肾透析病人使用抗排异药品需先自费20%的规定,改为全部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在部分定点医院开设慢性病方便门诊,实行专病特约定点医疗制度,逐步缓解参保群众反映较多的医保“小处方”问题。

2、扩面督查效果明显。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社保基金持续收支平衡目标,今年以来,我局把扩大参保覆盖面、做大社保缴费基数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了劳动监察、社保、就业、医保等部门的力量,大力开展社会保险扩面督查。特别是借助全市社保扩面征缴大会之势,抽调30名骨干力量,组成12个扩面督查小组,对市区8个街道、4个开发区进行“地毯式”检查。仅开展督查的三周内,就新扩面1739人。加强缴费基数审核,严格基数申报程序,对按最低缴费下限申报的企业实行核准制度。继续开展专项稽查。从5月10日起,由市劳动保障牵头,财政、地税、审计、监察等部门联手,组成10个稽查工作组,对市直450家结算正常的参保企业和两区重点企业抽查的办法,开展“拉网式”、“重点式”稽查。截止6月末,共稽查企业337户,发现少报、瞒报缴费工资基数1467万元,应补缴508万元,已追缴到帐88万元。

3、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得到加强。上半年,养老金继续实现100%社会化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档案数据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认真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年检工作,从4月份起,在市商业银行各网点发布《通告》,把年检的内容和要求公示,杜绝冒领养老金现象发生。工伤保险实施顺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做好参保单位行业划分工作和工伤保险基准费率测算工作。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通过与代发银行合作,按时足额发放伤残抚恤金,方便参保职工。按

照省厅有关文件要求,对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费用进行调整,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持续加大监察维权力度。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全局继续深入开展劳动保障信用等级评定活动,并会同市总工会全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1-6月市直劳动监察机构共受理投诉举报746起1113人次,监察检查用人单位390户,立案113起,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2903份,补发拖欠克扣工资115.6万元。上半年共查处了六起非法使用童工案件,涉及童工25人,尤其是顶住压力,严肃查处了丁卯开发区某公司使用14名童工的特大案件,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劳动仲裁以制度规范促效率提高。先后推出了困难群众维权“绿色通道”、休息日仲裁庭等措施,并对加强立案和案件管辖分别发文进行规范。1-6月,市直正式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2起,同比增长28%,已结案143起,涉及经济标的273万元。注重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创新调解方法,上半年案外调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205起,已结案165起,结案数同比增长35%。加强争议预防,严把合同鉴证关,1-6月市直鉴证劳动合同5.5万份,同比增长8%,纠正无效合同(条款)1008份,消除了大量争议隐患,维护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3、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服务国企改制。目前,市直已改制的152家企业中,有146家完成了补偿金测算、公示和审核工作。从已检查验收的113家企业情况看,应进行经济补偿金量化的职工有25621人,已签订量化协议的职工25112名,占应量化职工总数的98%以上。近期,对市委、市政府作出的“焦山片区6户企业社保费用挂帐处理”决定,及时制定完善了挂帐处理的操作程序,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推动了我市企业改制破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多措并举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龙头,我局进一步落实了《XX市高级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提请政府召开了“XX市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对22名省、市级有突出贡献技师和29名技术能手发放了9万元的政府津贴和奖励。在省劳动保障厅批设的2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中,我市索普集团、江苏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榜上有名,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上半年新培养技师302名,同比增长27.8%,共完成各类培训2.14万人,在岗技术职工培训面达45%。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7750份人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7049份,完成全年目标的58.8%。积极争取经费,加快技工学校的发展。一是争取到了200万元重点项目资金,专项用于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二是正在积极争取XX万元的“青年农民就业培训”专项世行贷款,帮助技工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层次。

(五)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围绕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新近公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和696个工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依据。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明显,“五《条例》一办法”得到有效宣传贯彻,“四五”普法工作得到市检查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劳动保障宣传开辟了新阵地,与市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劳动保障之声”,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劳动保障政策的了解。信访处理实现了专人值班,人员力量得到补充,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多起老大难、重复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文明创建工作紧抓不放,局机关、就业中心、市高级技校均顺利通过市级文明机关、文明单位验收,今天上午顺利通过了创建省级文明行业检查验收组的初查。市高级技校招生工作有序进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XX届毕业生介绍就业率达96%。劳动保障事业持续发展,“12333”咨询服务系统已完成方案制定,机房建设已进入施工阶段,九月份有望正式开通。劳动保障网站运行近一年来,收到群众咨询投诉意见150余条,均按时限要求进行了答复,得到群众的好评。劳动保障信息宣传渠道拓宽,政务信息、新闻媒体、互联网、局内部杂志和简报等均成为扩大宣传的有效载体。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依然不少,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虽然有所缓解,但劳动力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困难群体的就业难度仍然很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难度增大,

篇2: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我局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再就业,通过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进一步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新机制,使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特别是4月份新的党组到任后,针对就业再就业的复杂形势和就业处的复杂情况,励精图治,加强就业再就业力度,我县就业处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能大大增强。截止6月底,全县新增就业人员6567人,占全年目标的91.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72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5.2%;其中,“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1120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发放476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9.5%。

二、社会保障工作

(一)加强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我局全力以赴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清欠和扩面工作,继续巩固养老金发放成果。截止6月底,我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有407个,参保总人数达到26709人。缴费职工达到22972人,缴费职工占参保职工比例的86%。1—6月份新增参保人数962人,完成全年扩面目标的65%。1—6月份实征养老保险金2439万元,综合征缴率105%,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62%。全县参保企业共有离退休人员7461人,1—6月份应支基本养老金2342万元,实支基本养老金2342万元。支付率保持在100%,社会化管理覆盖面达100%。

(二)截止6月底,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00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9%,失业保险费征缴245万元,完成全年征缴任务目标的90.7%;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全供事业单位应缴失业保险费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截止6月底,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673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的99.1%。我局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加快对双定单位的联网,认真落实破产企业困难职工参保办法;严格执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定期到定点医院检查住院人员,防止假住院和冒名顶替现象发生,确保基金安全运转。

(四)截止6月底,全县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有407个,参保人数32983人,完成扩面目标的98.5%;1-6月份实征工伤保险金81万元,支付工伤费用15万元,累计工伤基金结余168万元。

截止6月底实征生育保险金19.65万元,办理生育金支付39人,支付生育费8.27万元,累计生育基金结余20.47万元。

三、劳动管理工作依法按时推进

(一)工伤认定工作:元至6月份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3起,做出工伤认定16起,其中认定以往案件9起。应诉工伤争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10起。

(二)劳动仲裁工作:元至6月份受理劳动仲裁案件21起,结案23起,结案的23起中有以往受理案件6起。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15余人次,处理劳动信访案件12起,结案12起。

(三)积极搞好职工退休和职工退休待遇审批工作,1到6月份办理职工退休330人,其中特殊工种退休103人。

(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积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截止6月底,对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立案10起,结案10起,结案率100%。其中,追讨农民工工资7起,为28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8万元。鉴证劳动合同4872人,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认真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劳动合同鉴证工作,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

四、劳务输出工作展开新局面

XX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目标任务是: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27万人,其中劳务输出15万人,就地转移12万,创劳务收入8亿元以上。截止6月底,全县已实现劳动力转移27.3万人,占年总目标的101%,其中劳务输出14.7万人,完成市下达总任务的9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5%,输出人员中男性11.4万人,女性3.3万人。劳动力就地转移12.6万人,占年任务目标的105%。6个月实现劳务输出劳务收入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6.7%。建立和巩固驻外办事处23个,其中今年在上海、山东新建2个。我局和劳务输出基地办事机构加强劳务合作,对外出务工人员加强管理和跟踪服务。强化了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上半年培训各类人员5.1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36%。

我局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劳务输出品牌、促劳务经济发展”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搞好培训,突出地方特色;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培育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扭转群众就业观念;强化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搞好培训和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真正做到了领导到位、宣传到位、工作到位、资金到位。全县劳务输出工作运行良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机关建设和调研工作

(一)为进一步转变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作风和部门行风,进一步调动全局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努力构建五型机关,4月25日至5月25日,我局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以“对人民负责、让群众满意”为主题的工作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整顿中,我局干部职工进行了深刻的自查自纠,认真作了整改。通过作风整顿,统一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营造了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建立制度26项,巩固了活动成果。同时,我局纪律作风整顿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构建和谐安阳县相结合,干部职工的宗旨观念和工作作风已大有改进;强化了政务公开,杜绝了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积极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目前没有信访案件发生。

(二)精神文明创建有声有色。我局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趣为一体的形式,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劳动保障系统的形象内涵。如庆“五一”文艺联欢会、为残疾人捐献爱心活动、庆“七一”书法比赛、庆“七一”体

育比赛、代表安阳县参加了市直工委举办的“庆七一”文艺大奖赛。增强了我局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增进了我局党组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我局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督查督办和政策研究目标完成情况为:认真搞好上级督查事项办理工作,做到按时处理上报。并结合我县劳动保障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政策调研,完成调研报告6篇。

六、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再就业资金缺口严重,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扩大,再就业援助工作进展缓慢;多数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弱,很难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公益性岗位开发难度较大,再就业难度依然很大。

(二)多年来遗留问题多,包袱大,耗费很大精力,部门协调存在问题。

(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难度大,社会保险费征收困难。主要是部分私营业主社会保险意识较差,漠视职工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千方百计躲避缴费义务,不给职工参保缴费。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险之外。老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社会保险费征缴、接续工作阻力重重。

(四)缺乏经费保障,工作陷入被动。社会保障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现代化管理手段和高科技办公设备作支撑,再加上日益繁重的新业务,办公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已成为制约各项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瓶颈。如车辆年久失修,许多下乡调查及办案工作不能提高效率。

(五)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企业对职工素质要求的提高,职业培训任务加巨。

七、工作打算

XX年是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精神的第一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半年我局努力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各单位情况不尽相同,距离全年目标的完成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此承上启下关键时刻,我局按照中央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争取全面完成XX各项目标并取得较大突破。

1、针对部门协调问题、多年来遗留问题,要采取措施逐步逐项解决。

2、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力度,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一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平台建设,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完善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三是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六是实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七是面向社会服务、动员社会资源、接受社会监督,以群众满意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标准,实行制度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要完善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对灵活就业的低收入者实行“低进低出”政策;对小时工、阶段性就业者、季节工及收入不稳定的灵活就业者,采取在其有收入时缴费,无收入时断时缴,合并折算缴费年限的办法;要完善个人帐户分帐管理,逐步做实个人帐户;要准确核定缴费基数,合理控制替代水平;要根据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规范自然增长调整机制;要扩大基金来源,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比例;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实行补充保险,逐步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保险、个人储蓄保险、商业保险四级保险层次。

医疗保险要完善离休人员、老红军医疗管理办法,实施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鼓励企业开展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鼓励职工自愿参加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商业大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四级医疗保险层次。

失业保险要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失业职工接收和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要结合社会就业登记制度,及时、准确地接收失业人员,防止和避免冒领失业救济金行为;要探索失业救济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失业救济金的作用,促进失业人员早日再就业。

工伤保险要进一步完善与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挂钩的办法,探索促进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途径;要规范工伤医疗管理办法,确定工伤医疗定点医院和报销范围,有效使用保险基金。女工生育保险要进一步探索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管理办法,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力度,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基金征缴、支付、结存和管理运营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4、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强化信息网络、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劳务输出渠道,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继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以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短训班为主渠道,结合初次就业备案、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持证上岗监察,使初、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农转非劳动力就业前得到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培训。

6、强化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统一组织、统一安排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就业训练中心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作用,使每个下岗失业职工都能得到再就业训练。结合再就业安置和《下岗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优先安置通过培训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篇3: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黎明前的努力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开始在中国逐步瓦解,资产阶级开始在中国发展壮大。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会,中国的工人队伍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五四运动”前达到了235万人。虽然队伍庞大,但是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工人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工人们对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渴望日渐高涨。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使得共产主义的思想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这两者相互碰撞,让一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未来的道路。于是,在这风云变幻之际,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作为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为广大群众谋取福利。1921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建立了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2年5月,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义发起的第一届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到会代表共173人,代表全国12个大城市的110个工会、34万有组织的工人。大会最后确立了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几大提案。这次大会引导中国工人阶级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促进了工会组织的联合,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

为了完善第一次劳动大会的成果,同年7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号召全国工会举行劳动立法运动。通过立法运动初步拟定了劳动法大纲,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不得使用童工、法定年假等一系列的条款,得到了工人们广泛的认可。

随着工人运动从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进入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成立一个能够凝聚所有力量的组织自然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倡议下,第二届全国劳动大会于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选举产生了全总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宣告正式成立。

然而此时,在华的列强吸取了“五卅运动”的教训,开始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通过分化软化中国革命和武装保卫来实现侵华利益。随着中共在工人运动中占据主导权,蒋介石所率领的国民党左派也日益将其视作眼中钉。最终其通过“四一二”政变对劳资关系进行了暴力重组,镇压了工人运动。

此后,随着各地武装起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虽然身处农村根据地,但对于工人运动的关注却丝毫不减。在1931年11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我国出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劳动法》。《劳动法》共分为12章75条,除了第1章总则和最后1章附则之外,依次为“雇佣的手续”、“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工作时间”等与工人权益密切相关的条款。

值得一提的是,该《劳动法》于1932年生效后,于第二年就进行了修改。改动比较大的有两处:一是原《劳动法》规定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后雇主需保留原有工作和原有中等工资,新《劳动法》取消了“保留工资”的规定,并规定病假以3个月为限;二是与原《劳动法》相比,修改后的《劳动法》在征收社会保险金方面对雇主进行了区别对待,从而更好地照顾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遗憾的是,新的《劳动法》尚未全面实施,中央革命根据地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丧失,工农红军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排除万难之后,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从此,中共为了解决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开始发动“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当地的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和家属全都投入到这一运动中区。在他们的努力下,边区的公营工厂也迅速发展到了60多个,能进行炼钢、炼油、修理机械、制造军火等生产活动。这一运动很快蔓延到全国的各个敌后根据地,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劳动模范。

与此同时,为了刺激私营工商企业内工人的积极性,陕甘宁边区政府还于1942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该条例通过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劳动合同、工伤保险、改善劳动环境等方面条款来保障工人的权益,还提到了保护女工、学徒工等群体的特殊利益,以及劳动管理规则和劳动纠纷处理办法等。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爆发,蒋介石政府统治地区的工人在经历了长期的压迫之后,迫切渴望着能够保障自身的权益。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地区从蒋介石政府手中得到解放,中共中央制定的保护职工的法律条文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在这个形势之下,第六届全国劳动大会于1948年在哈尔滨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恢复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活动。随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又于1949年7月通过了《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暂行规定》和《关于私营工商业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的暂行办法》。

百废俱兴的调解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国民政府的错误政策,导致了大量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纷纷停工、减产和倒闭,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1949年全国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旱、冻、虫等自然灾害相继发生,在逃荒中不少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进而扩大了城镇的失业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为救济失业工人,上海总工会率先于1950年春向全国发出呼吁。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于4月17日号召全国人民团体、社会各界捐赠救济失业工人。中华全国总工会随即发表了《告全国工人书》,号召全国所有在业工人职员义务献工1日,救济全国各地失业工人。同年6月17日,政务院颁发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通过组织失业工人生产自救,缓解了城市的失业队伍。

除此之外,党中央还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针。通过一批技术要求低、容纳人数较低、材料费用较小的工程,尽可能地吸纳大量的失业工人。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4年,全国各地参加以工代赈工程的失业人员共有362万人次。通过以工代赈,不少失业工人锻炼了体魄,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还学会了一套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同时推行了职业介绍、转业训练等一系列的措施。通过这一套“组合拳”,初步解决了国民党政府所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

在此期间,为了保障全体职工的权益,195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并于1953年、1956年两次修订,全面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为了进一步完善保障工作,1951年9月劳动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工厂安全卫生暂行条例》等劳动保护法案。劳动仲裁工作也在该时期开始开展。

随着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进入有计划发展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强化,劳动工作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的范围,城镇劳动力配置由国家包揽。对于普通职工来说,他们的上岗和流动都由国家进行统一调配。通过1952年的第一次工资改革,政府通过下达指令性的工资总额计划,形成了初步统一的工资制度。同时,随着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的逐步推行,职工的劳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到1957年,全国的职工总数达到了3101万人,是1952年的全国职工人数的1.93倍。与此同时,职工的年均收入也由1953年的445元提高到了1957年的624元。

时运多舛的抉择

随着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全国上下都力求在短时间内“超英赶美”。在这股思想浪潮的影响下,许多生产建设项目开始夸大完成指标,劳动力的管理开始失去控制,过多地从农村招用新工人。到1960年底,全国的职工猛增至5969万人。全民的炼钢狂潮也使得大量的农民投入到了工业生产的行列中去,这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急剧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58年到196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共减少了1539万人。

工资分配也改变了过去的按劳分配的原则。过去的按劳分配原则被否定,平均主义开始盛行,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成为空谈,工人们的劳动热情被狠狠地浇灭。与此同时,由于新进的职工数量迅猛增长,职工的收入水平急剧下滑。职工的收入从1957年的624元跌至1960年的511元。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新进职工的人数急剧增加,劳动保险的工作无法及时跟进,使得政府不得不同意让企业自行拟定一系列的权宜办法。企业的劳动管理制度也由于激增的职工人数而遭到严重的破坏,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各种工伤事故不断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大跃进”时期虽然劳动保障工作由于盲目突进带来了损失,但是技工教育却出人意料地有了一个很大的收获。从1953年开始的技工教育在“大跃进”期间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截至1961年,全国的技工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后的3所增加到了2021所,在校的学生也达到了54万人。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于北京召开。鉴于“大跃进”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暂时的经济困难,决定从1961年起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压缩1958年以来膨胀的基础建设战线。通过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开始精简和压缩城镇人口。通过统计数据显示,到1962年底,全国的职工总数降至4321万人,大部分原先超额招收的新职工重新回到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

在精简过剩劳动力的同时,对正常增加的劳动力管控成为重点。在经过严格的控制增加职工之后,从1962年到1965年,全国的职工总数增长为644万人,在这之中,大部分为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复退转业军人以及一部分由于操作不当而精简的职工。

除此之外,为了调动全国劳动者的积极性,1961年中共中央在《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重申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大跃进”时期的平均主义得到彻底的否定,职工的收入组成再次回归到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相结合的模式下。通过1961年和1963年两次调整工资级别,到1965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到了590元,接近“大跃进”前的水平。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劳动工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全国各地的劳动管理机构相继瘫痪。1966年到1968年间,学校停课,大学停止招生,工厂不再招工,这使得大量的毕业学生不得不滞留在城镇之中,就业形势严峻。

到1968年12月,由于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多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是严重的。于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全国各地都开始组织城镇青年进行上山下乡活动。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1970年到1972年期间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6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技工学校的停办,使得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断,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下滑严重。而随着国家对于就业整体把控的深入,固定工政策逐步深化,越来越多企业的临时工开始转为固定工。加上在“突出政治”、“反对物质刺激”的口号下,过去的按劳分配原则被再次否定。到1976年,全国职工的年收入为575元,相比1966年的583元还有所下降。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劳动保障机构的缺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地执行,职工的劳动条件无法得到改善,工伤事故上升。以福建省为例,1972年至1975年间,全省年均因工伤死亡人数152.2人,重伤人数则达450人。同时,劳动保险基金由国家发放改为企业发放,这使得一部分收益不佳的企业无法给退休职工发放补贴。

重整旗鼓的十年

随着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劳动保障工作开始逐步恢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1978年举行的两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山下乡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根据《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两个文件的精神,1978年全国各地计划下乡60万人。年底统计,实际下乡人数48万人,只相当上一年下乡人数的28%。对于在乡的860万知青,主张在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安排他们回城。

随着1979年4月制定的三年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国家开始着手解决“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就业高峰。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劳动工作会议。会议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就业的就业方针。根据这一“三结合”的就业方针,通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人经济的三种方式来实现就业人员的安置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各省市的劳动部门相继组建事业单位性质的劳动服务公司,担负起组织社会劳动力进行生产自救、就业服务等任务,并且履行了劳动部门失业救济、社会劳动力管理等部分行政职能。1982年,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相继创办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劳动服务公司,安置本单位的待业人员。与此同时,随着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政策,境外就业也成为许多待业人员的新选择,40多个国家留下了海外就业者的足迹。在多项举措下,全国的城镇失业率从1979年的5.4%下降到1985年的1.8%。

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只能进,不能出”的固定工制度已经不再适应企业的生产需要。作为僵化企业生产效率的罪魁祸首,它的终结和劳动合同制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1983年2月,劳动人事部门下发了《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对劳动合同制进行试点,初步确定了劳动合同制的形式,并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及义务。劳动合同制的试行范围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也包括了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既包括普通工种也涵盖了技术工种。在试行过程中,在新招用的工人中率先试行,一段时间内以新人新制度(即新招用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老人老办法(即原有固定工实行固定工制度)进行过渡,通过若干步骤最终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的目标。

除了通过劳动合同制来保障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之外,劳动保护和改善劳动环境也是为职工谋福利的工作重点之一。国家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80年3月联合发出《关于整顿与加强劳动保险工作的通知》,对企业行政与基层工会组织、地方劳动部门与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险业务工作方面的分工提出了要求,强调各级劳动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险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这段时间做出了变革。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思路时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高等职业教育是在1980年后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发展起来的,主要以职工大学、技术专科学校为主。与此同时,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也在逐步的恢复,工人的技术水平相较前十年有了一个显著的提高。

继往开来大步走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从1985年全面展开。面对经济体制改革,过去的一套政府大包大揽、统一调配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

在劳动合同制试行了几年后,国务院于1986年颁布了《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拉开了国营企业用工制度市场化的序幕。四个规定中,除了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外,《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还指出,企业招用工人,必须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之内,贯彻执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不仅招录工人需要经过考核,为了激活企业的生产动力,保证劳动力的流动,《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将辞退工人的权力下放到企业手中。这两个举措,使得用人、就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开始出现,促进了劳动制度的改革。以福建省为例,从1986年底试办劳务市场开始,到1988年全省已经建立各级劳务市场94家,进入市场交流的劳动者有23.53万人,这为以后扩大劳动力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初步解决了前期积累的劳动就业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主流,掩盖了潜在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外资和民营企业的主要矛盾是增长速度过快引起的管理滞后。中国解决劳动问题方式呈现出新特点: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劳动者法律意识不强以及受人事行政管理影响,处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时更多采取了行政、协商方式。为了解决随之而来的劳动争议问题,198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恢复中断了20年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部门紧随其后恢复了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以适应签订契约来取代过去以行政力量确立劳动关系的新形势。以福建省为例,1987年~1990年间,全省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12起,涉及的职工人数达到585人,依法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除了劳动仲裁之外,作为保障职工权益的一个重要基石,《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全国各省市对劳动保险进行探索性改革,部分省市开始尝试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固定职工中实行退休基金统筹工作。通过这一尝试,过去企业退休费用繁重的状况得以缓解。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职工被纳入到退休基金统筹的范围中,有效地保障了员工的退休生活的基本开支。除此之外,职工的假期、医疗、抚恤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

与此同时,对于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关注热度持续不减,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推行国家劳动监察。福建省1986年制定的《福建省工业企业劳动安全监察程序表》被编入《1988年中国职业安全卫生年检》,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为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作出了贡献。通过劳动监察监督,职工的千人死亡率和千人重伤率开始逐年下降,有效地保障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激活职工的劳动热情,保障广大职工的生活需求,中央决定对过去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从1985年起,国营企业的工资改革调整与机关、事业单位脱钩,企业有权按照生产需要选择工资的形式,有条件的企业中,工资总额可以同经济效益进行挂钩。在这种模式下,浮动工资、计件工资、岗位结构工资等多种工资形式打破了“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到1990年,职工的年均收入达到2140元,比1978年增长了248%。

市场经济展翅飞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根据讲话精神,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将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企业的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新型用人制度基本确立。对于职工来说,就业的领域趋向于多元化,就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市场的整体机制更加的完善。人才市场成为众多求职者的中转站,越来越多的人才中介开始出现,其网络开始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制度转轨初期,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采取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使得劳动力资源变得异常廉价。在这个形势下,资方在劳资关系中处于一个强势的地位,对劳动力价格、技能培训、工作环境等有很强的话语权。在这种局面下,为了解决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终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调整劳动力关系的基本法律,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一个规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理念。它的出台使我国的劳动关系调整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弥补了法制建设上的一片空白。

除了《劳动法》之外,为了保障职工的权益,国务院199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199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三个方面强调实行统一制度,即统一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规模和统一养老金计发办法。1998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颁布了3个条例,即《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至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劳动力市场遭遇较大的冲击。当时,受宏观经济衰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企经营处于大范围亏损的状态,被迫进行了旨在减员增效的就业制度改革,形成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可以说,中国经历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裁员。在这种形势下,1995年4月,国务院正式转发了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报告》,再就业工程正式在全国推广。1998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之后不久便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再就业工程”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失业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职工实现再就业。

新千年,新起点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劳动保障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上世纪遗留的就业难题,200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再就业会议,首次提出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到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充实和完善了积极就业政策。2007年后,劳动力供给的逐年增加,党中央审时度势地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政策,2008年1月出台的《就业促进法》更坚定了这一就业政策。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完善法律制度来保障职工权益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由于《劳动法》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工作于2004年正式启动。经过4年的修订讨论,最终《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形式、期限以及试用期和劳务派遣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切实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利益。

随着法制时代的深入人心,通过制定法律来完善劳动保障事业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必须走的路。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与实施,紧随而来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社会保险法》也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1年7月正式实施。这些法律同《劳动法》一起初步形成了保障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随着2011年新《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调整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简化了工伤认定程序、大幅度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增加了基金支出项目、加大了强制力度。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我国的劳动者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结语

风雨兼程九十五年,不论艰难与困苦,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第一线,为中国的劳动保障事业奋斗不息。作为道路的开拓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将会书写出更美的篇章。(本文数据来源:《中国劳动史话》、《中国统计年鉴》2008、国家统计局、《福建省志·劳动志》等)

篇4: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7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南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和媒体介绍了2011年上半年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展情况。

2011年上半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重点,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充实和细化就业政策项目,畅通政策落实渠道,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是全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企业、基层、农村就业,大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目前成立自治区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2家。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继续推动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援助行动等系列培训就业工程,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

四是全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将政策覆盖面由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扩大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提高贷款额度,简化申请程序,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创业提供“绿色通道”。继续推进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国家首批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带动全区创业工作开展。

五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大力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整体能力。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

1-6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8.6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1.55%;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3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9.38%,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3.97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1.39%;城镇登记失业率3.56%,低于年度控制数0.94个百分点。

二、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把扩面征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养老保险以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医疗保险以关闭破产困难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失业保险以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为重点,工伤保险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原国有集体改制企业老工伤人员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截至6月底,广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65.61万人、936.51万人、238.33万人、247.65万人、227.7万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99.92%、99.63%、100.14%、93.1%、98.57%;五项社会保险费征缴总收入151.73亿元,其中养老保险105.54亿元,失业保险7.4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5.2亿元,工伤保险2.01亿元,生育保险1.53亿元。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着力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截至6月底,广西接收区外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关系3209人,其中农民工250人;转出到区外人员1406人,其中农民工19人,跨省跨地区流动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顺利接续。推进异地医疗生育费用实时结算“一卡通”及医保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工作,目前钦州、河池、百色市已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和异地就诊实时结算。

三、以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培养和引进人才为重点,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广西“1+3”人才政策的分工,完成了广西首批32个特聘专家岗位设置和遴选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部署自治区第四批人才小高地的申报和遴选工作,支持和鼓励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设立人才小高地,鼓励和支持人才小高地申报设立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二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围绕服务广西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汽车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做好广西柳州汽车城的人才支撑服务。上半年,全区共培养高技能人才1.5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6.43%。

三是加强引进高端智力工作。配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开展院士服务咨询活动,组织开展留学回国专家河池行活动,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四、以提高素质、规范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

一是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认真做好2011年全区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考录工作各环节的制度和程序,安全顺利完成公共科目笔试和面试工作。除特殊职位外,2011年自治区级机关录用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比例人员达到85%。二是稳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聘任制管理试点工作。认真抓好全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勤务机构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顺利完成了沿海铁路公安民警公务员身份转制过渡工作。认真总结经验,继续稳慎推进防城港市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

五、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制度。上半年,全区共有2.26万个事业单位完成首次岗位设置工作;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共有2.97万个,占总数的90.92%,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达73.49万人,占90.29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严把“进口关”,上半年办理区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手续198批次,新进人员2433人,其中公开招聘2294人,公开招聘人员占新进人员总数的94.28%;全区各级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新进人员累计达9.1万人,占新进人员总数的95.7%。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建立起“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用人新机制,共有1252个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工作,24845人参加竞聘上岗,22441人签订了聘用合同,14209人通过聘用认定,兑现了新的岗位工资,促进了广西医改的顺利推进。

六、以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积极推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积极配合全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试点市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的指导。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创新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和总量的核定办法,提出“托低不限高”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相关配套政策,从政策层面解决了影响工作进度的主要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广西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政策文件。联合自治区气象、广电等部门,认真研究落实提高艰苦气象台站、艰苦广播电视台站、艰苦岛屿作业、艰苦地震台站等事业单位特殊岗位津贴标准及类别划分政策。

二是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配合中央六部委,开展对南宁市和自治区15个区直部门规范津贴补贴实施情况的清理检查和整改工作。督促检查信访岗位津贴、人民警察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补贴等政策的执行情况。认真落实公务员特殊岗位津贴政策,及时调整了我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纪检监察办案人员岗位津贴标准和审计人员工作补贴标准。

三是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完善国有企业工效挂钩政策。制订2011年全区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

七、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篇5: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1年上半年,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劳动保障局的精心指导下,XX镇劳动保障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中、省、市、县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在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促和谐”这一主题,认真按照党委政府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和实施意见的要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上半年,我们坚持以落实政策为重点,以强化目标为抓手,紧紧围绕就业再就业、就业培训、社会保险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个中心、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1、就业再就业和就业培训扎实推进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上半年完成县就业局下达任务105人,占目标任务150人的70%。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42人,占目标任务70人的60%,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完成36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30人的20%。完成公益性岗位12人,其中零就业人员3人,“4050”人员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人数188人,占目标任务100人的188%。公共职业机构为城乡各类求职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53人,城镇再就业培训42人,占目标任务70人的60%。培训农民工

完成258人,占目标任务400人的64.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完成188人,占目标任务100人的188%。

2、社会保险取得新进展。

(1)、医疗保险。扎实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截止6月底,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600人,为目标任务608人的98.68%。

(3)、工伤保险。我镇所有企业工人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全面完成任务。

(4)、富士康已招募36人,占全年目标任务43人的83.72%

(5)、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劳动保障部门的精心指导,成绩令人鼓舞。但问题不容忽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再就业任务非常繁重,就业人员的增加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培训工作还有待规范和加强,培训、输出、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就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就业再就业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新的压力,企业养老保险扩面任务仍很艰巨。

三是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劳动保障执法工作开展还有点难度。

四是劳动保障的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强。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的同时,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加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宣传《社会保险法》、新《工伤保险条例》,以增强群众的参保缴费意识。

2、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严防养老金冒领。

3、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经办服务水平。

4、快速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XX镇劳动保障所

篇6:劳动保障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年工作计划

XX年,我县劳动保障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省、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工作部署,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抓住”双试点”机遇,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重点,认真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征缴率,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开创劳动保障新局面,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劳动保障服务。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任务5800人;其中:持证再就业3100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再就业培训任务2250人;创业培训40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00人。

(二)社会保险工作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年末达到62802人,其中企业职工年末达到49902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含清欠)21685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含清欠)1928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XX0人,失业保险费征缴(含清欠)44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200人,其中农民工9400人;医疗保险费征缴额430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000人,其中农民工5600人;工伤保险费征缴额23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500人;生育保险费征缴额6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60000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5000人。

民生工程目标任务:

1、就业促进工程

⑴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0.5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0.3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⑵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省内农民工用工企业在岗培训0.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0.4万人;劳务扶贫工程培训0.04万人,温暖工程培训0.03万人;阳光工程培训0.2万人,品牌工程培训0.09万人;获证1.9万人次。

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培育新型骨干农民0.16人/户;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万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

2、社会保障工程

⑴老龄工作: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6.3万人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0.5万人。

⑵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5万人。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10月完成6375人,预计全年完成6465人,占目标任务5800的111.4%;其中:持证再就业1—10月完成3358人,预计全年完成3425人,占目标任务3100人的110.5%;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10月完成956人,预计全年完成980人,占目标任务800人122.5%;城镇登记失业率1—10月控制在4.5%以内,与预计全年控制在4.2%以内;再就业培训1—10月完成2180人,预计全年完成2302人,占目标任务2250人的102%;创业培训1—10月完成392人,预计全年完成446人,占目标任务400人的111.5%;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0月完成3950人,预计全年完成4000人,占目标任务4000人的100%。

(二)社会保险工作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10月达到61978人,预计全年达到62978人,占目标任务62802人的100.2%;其中企业职工1—10月达到48978人,预计全年达到50168人,占目标任务49902人的100.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含清欠)1—10月19682万元,预计全年收入22182万元,占目标任务21685万元的102.3%;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含清欠)1—10月17846万元,预计全年收入19300万元,占目标任务19285万元的100.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0月19000人,预计全年达到22800人,占目标任务XX0人的114%;失业保险费征缴(含清欠)1—10月394万元,预计全年收入450万元,占目标任务440万元的102%;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0月50642人,预计全年参保55242,占目标任务55200人的100.1%;其中农民工1—10月7816人,预计全年参保9680人,占目标任务9400人的102.9%;医疗保险费1—10月征缴3110万元,预计全年征缴4310万元,占目标任务4300万元的100.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0月17856人,预计全年完成19980人,占目标任务18000人的111%;其中农民工1—10月5610人,预计全年完成5680人,占目标任务5600人的101.4%;工伤保险费1—10月征缴192万元,预计全年完成198万元,占目标任务180万元的11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0月8886人,预计全年完成9860人,占目标任务8500人的116%;生育保险费1—10月征缴67.5万元,预计全年征缴70万元,占目标任务60万元的11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10月完成48945人,预计全年完成60050人。

其他工作有序开展。今年,我县劳动保障工作在重点抓好“两保”和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其他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有序开展,1—10月已经有443名符合条件的超龄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18人,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社保资金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伤认定以及伤残等级鉴定等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今年1—10月受理工伤154件,已经认定132件;伤残等级鉴定1—10月申报88人,已经鉴定88人。办理正常退休811人,办理提前退休418人,办理病退125人,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争议处理进一步规范,1—10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40件,结案235件,结案率97.9%。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民生工程目标任务:

1、就业促进工程

⑴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1—10月城镇新增就业0.6375万人,预计全年完成0.6465万人,占目标任务0.58万人的111.4%;1—10月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0.3358万人,预计全年完成3425人,占目标任务3100人的110.5%;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10月完成956人,预计全年完成980人,占目标任务800人12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⑵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省内农民工用工企业在岗培训1—10月完成0.9016万人,占目标任务0.9万人的100.2,预计全年完成1.26万人,占目标任务0.9万人的14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10月完成0.395万人,预计全年完成0.4万人,占目标任务0.4万人的100%;劳务扶贫工程培训1—10月完成0.052万人,预计全年完成0.06万人,占目标任务0.04万人的1500%;温暖工程培训1—10月完成0.03万人,预计全年完成0.03万人,占目标任务0.03万人的100%;阳光工程培训1—10月完成0.2万人,预计全年完成0.2万人,占目标任务0.2万人的100%;品牌工程培训1—10月完成0.08万人,预计全年完成0.09万人,占目标任务0.09万人的100%;获证1—10月完成1.862万人次,预计全年完成1.9万人次,占目标任务1.9万人次的100%。

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1—10月完成培育新型骨干农民2640人/户,预计全年完成2640人/户,占目标任务1600人/户的165%;1—10月完成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万户,预计全年完成1万户,占目标任务100%;1—10月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预计全年完成30万人次,占目标任务30万人次的100%

2、社会保障工程

⑴老龄工作:1—10月完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6.1685万人次,预计全年完成6.3万人,占目标任务6.3万人的100%;1—10月完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0.0564万人(仅在代寺镇试点),由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月1日在5个试点乡镇启动,因此预计全年完成0.5万人,占目标任务0.5万人的100%。

⑵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10月完成4。8945人,预计全年完成6.0050人,占目标任务4.25万人的141.3%。

三、工作亮点

(一)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从制度上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中,我县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两个年度合并参保,这在全市属于首创,得到了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医保局的好评。

(二)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县5个乡镇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了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解决了城镇集体企业和返城老知青未参保超龄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

(四)就业培训工作有新创举。开展异地培训,到成都培训缝纫、建筑工1289人,到昆明、楚雄等地培训建筑工1121人,提升品牌效应;与回引企业配合,定向培训工人,解决了企业用工技能问题;与安监局配合,对煤矿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和安全培训。

(五)投资近二十余万元,在代寺建成了乡镇级劳动力市场;社区平台建设完成了8个,年底建成并验收合格5个以上。在全县48个社区配备了劳动保障工作员。

(六)中加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加快了《中加农民工权益保护项目》的进程,基本完成了涉及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项目,为一线员工制定了《员工手册》。

(七)加强了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力度,加强了对“三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促使52个用人单位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4705份,补缴社会保险费8.8万元,提高了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了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八)工伤保险又有新招。今年,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全县的煤矿企业、化工企业、鞭炮厂等高危企业进行了重点清理,把全县高危行业的职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的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同城建局配合,把建筑行业以项目参保的方式,将建筑行业职工纳入工伤保险,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建筑行业职工人员流动大,不便于管理,建筑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的问题,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

(九)社会化管理稳步推进。为推进社会化管理工作,今年,县社保局专门为首批10个社区配置电脑、办公设备,建设标准化社区,提高社区的硬件平台建设,使他们更好、更快的为广大退休职工服务;同时,通过组织全体职工开展“党员职工进社区、社保政策进万家”活动,全体职工三人为一组,分别联系、负责社区社保方面事物,把社保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退休职工满意,社会反响很好。

(十)加强了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今年无一起挪用、挤占、侵吞、套取社保基金等违法、违规事件发生,确保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特别是“4050”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已成为就业再就业援助的主要群体。

(二)扩权强县后,失业保险由市级统筹退回到县级统筹,由于我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多,失业保险不能做到收支平衡,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存在巨大压力。

(三)社会保险负担比重结构差。我县属农业大县、工业弱县,离(退)休人员偏多,离(退)休人数与在职人数比约为1:1.8,如没有上级的调剂资金支持,如不抓好扩面工作,就不能保证退休费的发放。

(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难。扩面工作是社会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此项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年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的成败。我县工作的难点是全县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参保又是今年我县扩面的重点,且是确保今年目标任务完成的为数不多的重要扩面源。

(五)私营企业社会保险扩面难。一是整体参保意识不强,对社会保险认识不够;二是人员流动性大,不易规范管理;三是私营企业主只顾及自己的利润,不愿意为职工参保。

(六)退休托管人员建立个人帐户存在不稳定因素。由于这部份人员参保时身份复杂、体现的医保政策也不一样,在能否建立个人帐户上存在诸多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一时难以统一,这将会在退休托管人员中造成上访、上告等不稳定因素。

(七)城镇居民医保的启动对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有较大的冲击。目前两者每年缴费悬殊七百多元,所报的比例有悬殊但不是很大。因此造成城镇职工参保者有吃亏想法,而且随着今后的计提基数—工资总额的增长,城镇职工的缴费还要逐年增加,势必造成城镇职工停保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参保人数将逐年萎缩。

(八)异地就医管理难度大。一是大量的参保职工选择异地就医,给监管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托管退休职工人数过多,这些职工都是一次性缴费已经没有单位代为管理,医保局对这些人生存状况知之甚少,就很难避免冒名住院情况发生。

(九)新农保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新农保在实施中由于没有完整规范的法律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有效约束,其工作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一是大多数人对开展新型农保工作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共识;二是部分农民对农保有疑虑和不信任;三是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规范。

(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到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四、XX年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XX年,我局将继续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双试点”的契机,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为目标,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紧紧围绕“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大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开拓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培训、调整就业结构,积极争取省上资金和筹集县内社会保险基金,引导、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强自立,艰苦创业,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增加劳务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切实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窗口为载体,以全新的思维开展工作,努力创建一流的形象、创一流的业绩,创一流的服务。

(二)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和职工知法守法。通过上街设立宣传点,深入企业、社区、乡镇等多种形式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形成全社会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风气。

(三)、充分发挥劳动监察的作用,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充分保障劳动者和企业的利益。

(四)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继续将社会保险覆盖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今年的重点和突破口是民营企业,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把依法参保与企业关爱员工、吸纳优秀人才、促进企业发展,依法经营联系起来,形成民营企业参保热潮。

(五)进一步加强基金的征收、清欠工作,针对部分参保单位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的现状,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和基金稽核的作用,督促企业按规定缴费和补缴。

(六)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和社会保险稽核在扩面、征缴中的作用。对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严格依法进行处罚。

(七)进一步强化劳务基地建设。做大做好“品牌”建设,按照“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资源储备、技能培训、劳务信息、就业服务、维权救助等体系建设。强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完善考核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把培训和输出有机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输定培,扩大“校企联合培训”、“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打响“**缝纫”、“**建工”劳务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对外劳务协作关系,巩固和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将“回引工程”作为劳务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八)进一步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续接、转移的简便办法。即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要方便广大农民工办事,真正体现高效便民,要多思考,多出好点子,把惠民行动落到实处。

(九)进一步探索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解决办法。要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大胆进取,多想办法,力争在不违背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多为人民群众做是实事、办好事。

(十)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和设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不断丰富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实际困难,依托社区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十一)巩固和发展就业基地。以全县现有六个充分就业社区为基础,继续拓展3-5个充分就业社区;以现有福利企业和城乡创业为基础,扩展服务型企业;发掘和发展农村深加工项目,增加就业的吸纳能力。

(十二)探索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两大医保体系的接轨。为方便参保职工、居民看病就医、拿药,将完善服务体系,具体就是逐部将条件成熟的乡镇卫生院纳入定点医院范围。

上一篇:为别人鼓掌作文550字下一篇:作文 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