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

2024-07-26

2024年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共9篇)

篇1:2024年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校本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仁里集镇实验小学

王杰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课题的界定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初步用生活化策略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假如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若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方式,这些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中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2、理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3、构建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使用对比实验、经验总结、调查研究等方法:

对比实验法:同类班级对比实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合作能力等方面对比,分析实验效果。

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注意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验过程中,有计划有总结。争取在各阶段做好课题研究的分析、总结和反馈工作。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教学效果的测量,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通过试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

篇2:2024年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

四年级 第2试

1.1+2+……+8+9+10+9+8+……+2+1=_________。

2.计算口÷△,结果是:商为10,余数为5。那么△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3.如果25×口÷3×15+5=2005,那么口_________.4.1,3,5,7,……是从1开始的奇数,其中第2005个奇数是________.5.某工人与老板签订了一份30天的劳务合同:工作一天可得报酬48元,休息一天则要从所得报酬中扣掉12元。该工人合同到期后并没有拿到报酬,则他最多工作了_________天。

6.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______个能被4整除的不同整数。

7.某种品牌的电脑降价20%后,每台售价为4592元,则该品牌电脑降价前每台售价______元。

8.已知两个自然数的积是35,差是2,则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_______。

9.图1是3×3的正方形网格,1与2相比,较大的是__________。

10.光明小学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统计如图2所示,则该校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共有

人。

11.下列图形经过折叠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是________.12.小明、小华和小新三人的家在同一街道,小明家在小华家西300米处,小新家在小明家东400米处,则小华家和小新家相距______米。

13.2005年4月lO日是星期日,则2005年6月1日是星期______。

14.小明有一包弹球,其中25%是绿色的,10%是黄色的,余下的20%是蓝色的。如果蓝色的弹球是13个,那么这包弹球的个数是______。

15.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沿相同的方向行驶。甲车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则5小时可追上前方的乙车;如果每小时行驶70千米,则3小时可追上前方的乙车。由上可知,乙车每小时行驶_____千米(假设乙车的行驶速度保持不变)。

二、解答题

16.将100个小球放入依次排列的36个盒子中。如果任意相邻的5个盒子中的小球总数均为14,且第1个盒中有2个小球。求第36个盒子中小球的个数。

17.将图3所示的三角形ABC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部分,请给出三种不同的分法。

要求:在下面所给的三个图中作答。

18.一个活动性较强的细菌每经过10秒就分裂为一个活动性较强的与一个活动性较弱的细菌,而一个活动性较弱的细菌每经过20秒就分裂为两个活动性较弱的细菌。问:一个活动性较强的细菌,经过60秒可繁殖多少个细菌?

19.王老师每天早上晨练,他第一天跑步1000米,散步1600米,共用25分钟;第二天跑步2000米,散步800米,共用20分钟。假设王老师跑步的速度和散步的速度均保持不变。

求:(1)王老师跑步的速度;

篇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研究

作为自然学科之一的数学,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亦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 新课程改革颁布和实施后,《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 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各位小学数学任课教师应当转变思想和观念,培养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因为学习数学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及应用能力.

1.结合实际,课堂情境生活化

自然科学大都抽象,尤其是对于生理心理极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可能存在着种种理解上的障碍. 无数教学实际告诉我们,任课教师一遍遍枯燥的照本宣科,并不能有效的提高班级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甚者, 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数学产生畏难和消极的情绪. 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生活化任课教师首先应当结合实际,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同时引起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 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还能促使学生主动提炼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经历了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从而起到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

2.利用身边资源,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小学生好动,喜欢新鲜事物,注意力和控制力较差.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任课教师还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一来数学知识紧贴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二来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各位任课教师还应当利用身边资源,从而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可以把学生触手可及的资源,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 学生不易收集的资源,教师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再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决心.

3.快乐学习,让自主学习探究知识与生活相融合

除授课环节外,任课教师要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还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 在数学自主学习环节中, 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搭建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平台,留足空间,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体会到探究知识的成功与快乐,让学生把这种快乐回归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把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从厌倦数学到喜炊数学. 光意识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并不足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以及遇到挫折迎难而上的毅力. 需要补充的是,任课教师还应当将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耳濡目染的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切实认识到学好数学是有意义的.

4.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际的教学思路,同时也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提供了思路. 学,贵在用. 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教师要做有用的教学. 所为有用不仅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有用, 更要使其可以灵活运用.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多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确保学生活学活用,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课上课下任课教师多给学生提供生活实例,提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5.结语

篇4: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发挥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新课改中更加注重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把生活化的情景引入课堂。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并且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用哪些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呢?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转变教师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師对生活化教学这个理念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得不到实践和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并且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特别是关注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重视理论教学,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就能会的多,掌握得好,因此,数学课堂重理论知识传授,知识性的讲解是主要的授课方式。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关注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现象,找到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数学时结合生活实际,也就是把实际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应用能力却很差,学习了知识却不会应用,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不光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小学生要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这就需要用到钟表,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了与钟表的相关知识,学生就能利用钟表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自然会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

二、营造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陈旧,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而是把实际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习数学公式、概念等知识。这样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结算商品的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的知识。类似这样的生活化情景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与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相比,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并且有机会去巩固这部分知识,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应用到生活化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是如此接近。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营造情景,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教材中的例题有些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相关的,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抽象知识的时候,通过例题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转换,在教授这部分知识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例如在学习速度与时间的知识时,如果例题中以光或者闪电作为例子,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可能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此时教师可以用学生上学时所用的时间、走过的路程来讲解这部分知识,这样在生活情景之下的例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愿意去学习并且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三、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只是学生不懂得观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固守课堂,而是要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相关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和交流,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生活中的数学”这个模块,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自己的感想等等,学生有了表达的机会就会提高观察的欲望,继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探究能力是小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也是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课堂表现不积极,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找到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等等。还可以带领学生用卡纸和剪刀剪一剪,剪出对称的图形和不对称的图形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了运算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周末跟着父母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帮忙计算,这样既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和魅力,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篇5: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柴春强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在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1.探索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整体优化教学,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探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间题能力的因果关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基本规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的科学化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以本人所任教的五(2)班以及其他的五(1)班、六(1)班和一(1)班共计20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和提高。

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在课题研究初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查,从而为制定研究措施奠定基础。在课题研究后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再进行调查,并以调查所得数据(前期、后期)为依据作实验对比,进行科学推断,了解课题实施推进的达成情况。

四、研究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因素

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素,又挖掘教材内容的生活要素。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人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设计如下情境: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中餐以4人小组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华丰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填写购物单。要求是:搭配合理,经济实惠。

华丰超市食品价目表

面包:1只1元5角娃哈哈:6瓶5元3角

红肠:7根5元6角矿泉水:1瓶2元

蛋糕:2块2元4角牛肉于:1包3元8角

可乐:l瓶3元酸奶:5瓶8元

学生围绕“为秋游准备什么食品”,展开讨论,俨然是一种小当家的架势。想出了许多方案。这归功于教师提供了大家关心的、现实性的内容,提供了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既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知道要做多少道应用到有关“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的题目),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就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比较喜欢角色扮演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让学生担任小小调查员,去各商店调查老师指定的物品和他们所喜欢的物品的价格,并完成好调查表。通过课前调查,他们对自己身边物品的价格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课堂教学时,设计“生活剧”: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活动中要买什么,买多少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做出决定”,这就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交易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人民币的价值和换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1.以生活为背景设计课堂练习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审美能力组织活动:操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纸片,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能发现什么;概括——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为以上图形分类,折叠后能完全重合的为一类,不能完全重合的为一类;概念——让学生为折叠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命名,最后给出概念,即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深化——找出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扩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类图形,动手剪出一些图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与纸打交道,在不止一次玩的过程中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感受,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我们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最终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以生活为着眼点设计课外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实用性、思考性较强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1)设计实践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

如,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订做校服,教师针对这件事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调查。①三(1)班共有多少人订做了校服?②女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③男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并强调要做好调查记录,如有什么困难组内不能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学以致用,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设计开放题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使之符号化、图示化,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时间复习课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的妈妈7:00开始做早餐,煮牛奶需5分钟,烤面包用15分钟,小明吃饭用5分钟,小明从家到学校需20分钟,学校的上课时间是7:40,小明吃完饭后立即上学会迟到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小明从妈妈做饭到上学共用45分钟,答案是会迟到。可细心的学生说不会,理由是烤面包的同时可以同时煮牛奶,实际这两项只需15分钟,而不是20分钟,通过思考学生已潜意识地运用了华罗庚的《统筹学》,实现了学习的迁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优化生活积累。找到成功体验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

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研究的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开展,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信息与外界信息广泛交流,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学会了搜集生活中有关数学的信息,变封闭的数学教学为开放的数学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已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

3.学生敢于质疑,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4.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善于独立思考,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

1.无论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学科知识水平,还是教学实践能力,都需要更新和提高,如何科学评价还需专家指导。教师急需“充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2.实践活动应该逐步由校内走向校外,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使类似的活动受到了局限。

篇6:2024年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一年级有学生23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②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③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④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四、研究效果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1、教师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使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解决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学生在生活化作业化时,感到有事可做,作业热情高,效率也高了。同时在作业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2024年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

毛振静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

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

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3、“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基于以上依据,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五、研究成效

经过研究,我总结了一些生活作业的设计策略。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比如我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书本练习是: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我的设计是:到超市中观察、记录商品的价钱,比一比,哪个贵,哪个便宜。拿1元钱看看能买哪些东西?又是如何付钱的。这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在低年级段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作业形式。

(1)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

(2)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在教学完分与合后,我们设计了 “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关,督促学生练习。学生对此类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这种游戏在家长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配合和收效。

(3)家长合作型作业

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就让学生回家后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来让学生有向父母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父母的监督作用。但这种作业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效果甚微。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又如学习了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后,设计这样的题目:我们学校用地板砖铺设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微机室地面。

(1)不浪费材料的角度来考虑(使用的地板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

(2)你认为选用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板砖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

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4)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通过步测的方法,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又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六、实验的效果

1、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实验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8: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数学概念生活化、形象化

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 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能否理解数学中的术语, 即概念。 特别是在新授课中, 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 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 如循环小数的概念, 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通过故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 再引出“循环”的概念, 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二、技能训练生活化、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和启发性, 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 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 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 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 才够回来, 等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 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 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 这样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回到书本上来。 比如说, 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做, 而是跳出了数学, 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 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过程如下:1.说关系。 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 与同学, 与父母, 与哥姐, 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定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 (50) 不对, 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 加一个条件, 大5岁, 那老师几岁呢? (55) 55也是一个数量, 那大5岁是什么呢? 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 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 (11) 不对, 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 添一个关系, 比它多2张, 老师手里有几张牌? 根据关系, 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 学生知道了, 告诉你一个数, 要求另一个数, 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 这样对关系理解就更透了。 接下来课堂就沸腾起来了,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说出各种关系, 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 在这节课中, 以关系为灵魂, 把知识提炼出来, 数学问题化, 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四、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 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 而抓住了这种了这两种关系, 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 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 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 我们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 在上课开始前, 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 (学生鼓掌) 。 2.研究鼓掌动作。 (1) 鼓掌动作看来简单, 人人都会, 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 (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 (2) 两只手就一定行吗? (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 (3) 那么鼓掌时, 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应该做到掌心相对。 (4) 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 (5) 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 你们看这样行吗? (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 当然也没有声音。 ) (学生回答, 不行, 这叫交叉。 ) 两只手互相交叉, 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 “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 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 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 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五、问题数学化

学生的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 经验的建立, 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 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 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 让数学贴近生活, 在组织生活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 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 ”时, 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 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 再联系生活, 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 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如, 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 几盏灯? 教室门前有几棵树? 你家有几口人? 你有几支铅笔? ”等等。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事物, 提出数学问题, 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 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给学生留有遐想和期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参考文献

[1]张志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指导[J].新课程 (小学) , 2014 (04) .

[2]郭卫洁.浅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运用[J].新课程 (小学) , 2014 (04) .

篇9: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教学 生活化 必要性 实践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6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只有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从生活来”,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可以实现“到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在生活中发挥数学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大多受限于教师和书本,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差距,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因此,要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就必须提高数学教学与生活现实的联系程度,注重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更好更快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进程。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就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大多是知识内容,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数学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进行授课,而是将生活实践中学生熟悉的、经常见到的常识与教材做一个创新性的结合。这样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兴趣大增,从而做到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会被教师这种创新的示范所影响,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创新意识。

2.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传统课堂上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授,学生接受,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中。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课堂氛围轻松的教学模式。比如,在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是单纯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而是主动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与老师、同学探讨,并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问题实际情况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才有持之以恒做这件事的动力。在数学学习中如果缺乏兴趣,数学就会被简单看作是的公式、数字、运算符号的代表,而这门课也变成了枯燥无味没有实际意义的课。更严重的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将生活化的内容引入课堂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从而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同时由于教授内容来源于生活,会消除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陌生感。还有就是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是师生融洽相处、互相学习的课堂,在这样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加放松,思维也更加发散,在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模式中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因为所学知识能够对现实生活有帮助感到非常自豪,刺激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学习与生活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观察、认识社会的能力,基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制定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于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决定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基本的数学思维,在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对于基本的教材要结合学生生活进行创新性的讲解,这样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其次,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好地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心理学家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一般比较容易吸收与实际生活相近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活动环境相对较为固定,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创新性修改时可以有机结合切实的生活实践,让学生觉得学习对解决生活问题是有用的。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案例引入到课堂中。比如,在对小学生教授1到10以内的数字时,可以让小朋友通过记住爸妈电话号码的方式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这样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是十分有利的。而且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的过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圆的特点时可以以盘子为例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图形生动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心。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桥梁,因此想要课程生动有趣且富有生活气息,必须做到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年龄阶段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和童趣的语言进行交流。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目标失当

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基本的数学意识,同时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生活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但是却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成败的主要考量因素。这不仅违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的忽视,更加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严重的短视行为。

(二)数学教学内容中欠缺生活元素

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素材的生活化,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理解所教授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简单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又富有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出现生活化素材与教学知识不配套,或者生活素材与学生切实生活环境差距较远,或者是数学元素与非数学元素的混淆等等问题。

(三)用生活常识代替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虽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实践的高度抽象概括。但是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直接用生活经验代替数学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教师选取的生活素材不当,或者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被充分开发,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进策略

树立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理念。一般来说,意识先于行动并指导行动。只有教师有了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才会有可能将实际教学过程生活化。数学教师是数学知识的传播者,生活化数学教育的理念能否贯彻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自身对生活化授课的理解,这也是生活化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发展互动的、生活化的教学观进行教和学。

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生活化教学的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在上课时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能仅仅把数学教学当成一份工作,同时还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心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合理地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树立了生活化教育观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后,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应做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适时引入符合生活实际的案例,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数学强烈的需求感,感受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脉搏。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做到:引入数学问题生活化、学习情境生活化、教学环境生活化、课后学习生活化。

上一篇:英语旅行话题课前演讲下一篇:初中生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