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2024-07-17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共8篇)

篇1: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控规调整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矛盾的再平衡。本文通过对控规的介绍,目前控规局部调整中角色关系、启动和裁决机制、利益补偿等的分析,并借鉴美国区划调整经验,对完善控规局部调整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公共政策

简·雅各布斯曾指出“城市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品,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动、复杂而积极的生活自身”。城市规划的重心正从技术性布局、片面追求城市形象转向统筹多种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城市规划是社会多元主体和成员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识和目标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和和解的机制,能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框架内还包括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以及实施方案或建议”(于立,2004)。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城市规划走向和谐的过程中,控规在编制、审批、修改的程序方面以及成果内容方面进行优化完善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什么是控规

(一)控规的概念

控规,即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二)控规的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三)控规与其他层次规划的区别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旦编制好并通过相应的法定程序审批后,即形成为法定文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即开展修建性详规和单体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由于整个开发和建设的过程较长,一定要进行跟踪管理,不允许任意修改规划,避免改变使用性质、加建、加层等违章现象出现。建设项目完成后要进行规划验收,不仅要核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还要对配套建设、绿化环境、停车位、道路、管线等设施的各项指标进行核实,达标后才能予以验收投入使用。

由于控规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进行的,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是对城市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总体规划是长远性的规划,期限较长,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具体,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总规与控规还有现状会发生冲突,种种原因,控规需要修正。因此我们要对控规的调整作相应的研究。

三、控规局部调整的相关研究

随着一些城市控规编制的大规模完成,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控规满覆盖”,规划部门的工作重点逐渐由控规编制转向控规的实施管理。控规修改的问题逐步显现。

控规的修改可分为控规修编和局部调整。控规修编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或上层次规划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结构需要调整,需对控规进行大面积修改或对布局结构进行修改,如一个片区由市场区调整为商住区;控规局部调整是对控规中一个或几个地块的形状、面积、指标进行修改,如改变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容积率,改变城市道路走向等等。下文针对控规局部调整进行论述。

国内一些学者对控规局部调整的需求类型、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调整的需求类型有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导向、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规划调整等(李江云,2003);调整引发原因有土地开发单位经济利益追求、迫于社会因素的压力、城市建设和规划本身的不确定性、控规编制经验不足等(李浩,2007);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对城市公共利益的侵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加剧、城市未来发展的失控、对规划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质疑等(李浩,2007);控规局部调整的改进策略主要有几方面:(1)增强控规弹性,提高用地兼容性,适应市场变化;(2)严格控规局部调整的法定程序,维护合理性和严肃性;(3)改进控规指标调整的决策机制,强化公共参与;(4)完善规划调控的经济政策。

上述的对策研究通常较为原则性,缺乏对具体实施策略的探讨。笔者认为控规在目前阶段还无法形成类似于香港法定图则的“法定方案”,原因在于法定图则是分类极为粗犷、指标较少的土地分类管理规则,而内地的控规则是包含基础设施、历史环境保护、建筑管理等的规划方案,且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无法达到具有10- 20年稳定期的法定文件要求(尹稚,1995)。故控规的调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当前工作的重点是改进控规调整程序,促使控规调整向有利于城市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控规局部调整过程中的角色互动关系,对控规调整的新机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控规调整的改进完善提供借鉴。

四、控规调整程序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程序要求为“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规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参看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控规局部调整程序,各地对于控规局部调整的具体操作可概括为有规划调整需求的土地业主向政府提交调整申请,政府在征求有利害关系的市民的意见,以及由规划师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一)控规局部调整中的四种角色关系

在控规局部调整过程中存在四种角色,分别为政府、市场(即土地业主,也可以说是资本)、有利害关系的市民以及规划师。

四种角色中,政府的角色最为重要,是裁决者,并具有技术力量,还代表着市民的公共利益,自由裁量的空间非常大,故是四种角色的中心。市场的能量很大,可以对政府施加影响力。前两者是控规调整的主体力量。市民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相对较小,征求市民意见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过程,缺乏反馈机制和约束力。规划师可为控规调整提供部分技术支撑,但调整通常是协调沟通的问题,规划师很难在协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模式下,决定城市空间生产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而作为城市空间使用者的市民很难决定自己生活的空间。政府的决策立场受招商引资、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影响,同控规调整所涉及的市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二)目前控规调整程序存在的问题

1、公众与市场的地位不对等。市民无法取得同市场(土地业主)一样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机会。土地业主可以申请调整控规以更加符合自身利益,在方案调整及裁决上拥有较多话语权。而市民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组织机制,不能透过正常管道行使权利,更不能借助某种机制主动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而公众参与对于控规局部调整非常重要。公众参与虽会增加规划的成本,降低效率,却有利于“消除规划部门自编自审自改、内部循环、缺乏约束的弊端”(汤海孺,2005),保证规划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增加规划的威信和约束力,避免发生个体“非正常”地参与监督,带来社会不安定因素。

2、裁决机制不规范。目前的控规调整机制自由裁量权过大,同样的调整在一个地方可以而在另外一个地方却不行,没有一个条文细则进行说明和约束,调整案例也未公开供查阅和引用,从而造成市场方想尽办法去影响裁决。

五、控规调整新机制探讨

美国区划经验对我国的控规局部调整具有借鉴作用。美国的公众和社会团体在区划的制定与实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与市场的地位是对等的;区划较多地采用依法裁定的办法,仅在历史地段等特殊地区采用自由裁量的方法;另外,区划还有着奖励区划和开发权转让等利益补偿制度。基于前文控规调整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美国区划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控规局部调整的新机制应更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市民与市场的地位对等,并对控规调整裁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

(一)控规调整的启动机制

目前的控规调整是由土地业主或政府申请,调整目的多是为更符合市场开发利益;而小区或居住区的公共利益却没有一种途径进行优化。建议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实行联名申请控规调整制度,调整内容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利益,跟调整内

容有利害关系的一个或几个社区中30%的居民进行联名申请就可以在规划主管部门立案,审查同意后进行规划选址和调整控规。若处于旧城区没有可开发用地,可通过给开发商指标补偿的办法进行建设,或进行备案在以后更新改造时优先考虑。这样市场和市民都有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促进城市结构优化。

(二)控规调整的裁决机制

目前的控规调整公示意见不具有硬约束力,市民意愿得不到充分尊重,参与规划的热情不高。建议借鉴美国区调整的经验,建立居民否决制度。跟调整内容有利害关系的一个或几个社区中50%的居民明确表达反对意见,则调整不予通过,土地业主须与相关市民进行协商。经市民同意或默许的调整方案再进行专家或行政审查。通过这种方式,市场和市民得以地位对等地进行协商。在充分尊重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等公共用地被开发商蚕食的机会可大为减少。

对于控规局部调整的审查,应有专家和市民代表参加,并具有发言权。另外,审查会应借鉴依法裁决机制。一是行政部门应根据调整案例形成控规调整审查的指导性意见,如哪种调整明确可以通过,哪种调整明确不允许,形成规范性的条文。二是调整结论应更完整,有调整内容、依据、理由、结论等要素,作为案例备案,供公众查询,甚至可以供其他城市参考和专家研究。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有利于在国内形成统一的调整模式,促进规划体系完善。

(三)控规调整的利益补偿

在控规调整中,应有两种利益补偿方式,一种是政府对土地业主的奖励,另一种是土地业主对市民的补偿。如果土地业主申请的控规调整对市民造成了干扰,应提供公共利益进行补偿;反之土地业主为市民的公共利益做出贡献,则可以获得容积率或建筑密度等的奖励。为监督利益补偿的实行,在技术审查会上应有市民代表出席。

六、控规局部调整新机制下的公众参与方式与规划师角色定位

(一)公众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控规调整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参与,而且要以社区组织团体作为参与的代表。各个社区中应有向公众展示、宣传规划并搜集民意的规划咨询机构,对公众负责,代表公众同政府及开发商沟通。这样才能相对降低参与成本,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深度和效率,使公众的意见更好地体现到规划部门所主持的城市规划中。

(二)规划师角色定位

在新的控规调整模式中,政府、市场、市民和规划师四种角色的定位有所变化。市民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同市场一起作为控规调整的两个利益攸关方。由于市民的作用强化,需要规划师同市民加强沟通,传达调整内容的意图和影响,并搜集民意,代表市民同市场协商,将市场和市民沟通的意见向政府进行汇报说明。政府的核心职能为裁决者,充分考虑市场、市民、专家的意见,最终做出决策。

由于规划师同市民的沟通增强,部分规划师将作为社区规划师,为社区居民提供规划咨询服务,代表市民组成社区团体,沟通政府与市民的意见。

七、总结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对规划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控规局部调整中四种角色的不稳定状态,认为控规调整程序应在启动机制、裁决机制、利益补偿和规划师角色定位四方面进行改进,并将公众参与真正纳入到控规调整程序中来。

篇2: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2)中心城范围内住宅用地调整为商业办公用地,且对周边无不良影响和不增加容积率的;

(3)中心城范围内规划保留的工业用地,周边为居住用地的,将工业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4)经相关权益方协商同意,局部调整相邻地块边界的;

(5)经征得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对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规模和布局进行局部调整,且符合相关专业系统规划、满足功能和服务半径要求的;

2、在规划建筑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地块规划建筑容量转移,且满足日照、绿化等环境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已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除外);

3、为满足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的要求,在符合安全、交通、环境、日照等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局部增加工业、商业办公、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或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等地块建筑高度、面宽、密度的;

4、为有利沿街建筑立面景观或使用功能的连续,局部减少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且满足道路交通功能、消防间距等要求的;

5、因城市公共活动功能的需要,在保持绿地总量平衡、满足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局部降低其中某地块绿地率的;

6、因道路、河道、电力高压线等工程实施而局部调整红线、蓝线、黄线等规划控制线,且在规划总体控制要求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相关建设地块规划指标的;

7、经市规划局认定的其它情形。

(二)除本条

(一)所规定情形之外,涉及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规划指标、结构布局等强制性控制指标有一定调整,且对周边产生一定影响的,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

第四条(编制要求)

(一)因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编制或调整导致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由市规划局会同相关专业部门、区县规划部门等随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或调整,依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规范,同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含图则)。

(二)因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因规划实施条件变化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或深化的,应经市规划局依申请审核同意,由区县规划部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

第五条(审批程序)

上述随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规划控制线)编制或调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含图则)同步上报后,按规定程序一并审批。

确有特殊原因(如规划控制线编制)而无法同步编制和上报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由市规划局根据批准后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规划控制线)另行制定。

对第四条

(二)依申请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按以下程序审批。

(一)任务申请与审核

区、县规划部门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应向市规划局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申请。申请报告内容应符合本管理规定附件1的要求。

市规划局收到申请报告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审核同意的,应予批复并认定属一般性局部调整或技术性局部调整,明确相关规划研究和编制以及公众参与等要求;审核不予同意的,应书面函复并告知理由。

(二)规划编制与上报

区、县规划部门应按照市规划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批复,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编制的内容应符合本规定附件2的规定。

对于一般性局部调整(涉及保密要求的除外),区、县规划局参照《上海市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听取公众意见的暂行规定》,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相关内容在规划所在区域和政府网站上公示不少于20天,并收集公众意见,汇总形成公众参与报告书。

区、县规划部门应按成果规范要求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上报市规划局。对符合上报要求的,市规划局应予受理;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予受理。

(三)规划审批

市规划局应当根据对申请报告的批复,对上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组织审核和审批。

1、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市规划局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内部会审予以审批。根据需要,市规划局会同相关区、县规划部门可组织专家和专业部门审议以及听取公众意见(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间)。

2、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市规划局在20个工作日内应组织专家和专业部门审议,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审议意见,并结合公众参与报告书等予以审批。

3、对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应符合本规定并应按“特别论证制度”予以审批。

4、对于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除涉及公众利益外不予调整。

5、对不符合任务书批复要求的,书面通知区、县规划部门予以修改后另行报批。

根据需要,相关区、县规划部门可参与相关审查会议。

第六条(经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对于经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局部调整,在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审议意见和公众参与报告书,由市规划局审批并报市政府备案。

第七条(经区、县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一)对于浦东新区、郊区区、县政府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局部调整,参照本规定的程序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批复及成果,应按规定报市规划局备案。

第七条(信息公开)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批准后,规划成果等审批结果应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审核及发布工作规则》予以发布。

第八条(其它)

(一)未按本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调整规划无效;因违规调整规划而审批建设项目造成后果的,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追究有关审批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本规程从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附件

1、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内容要求

2、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内容要求

附件1: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内容要求

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名称及概况。包括申请调整规划的范围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设现状、交通条件,以及规划调整范围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

2、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的简要评价。

3、申请规划局部调整必要性的论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上层次规划情况、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规划局部调整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5、对一般性局部调整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情况。

附件2: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编制的内容要求

本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规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名称及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用地现状、交通条件、与周边关系等。

2、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具体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理由、依据。包括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风貌的影响情况;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情况;对市政配套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情况等。

篇3: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控规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在目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近年来,各大城市规划网站公示信息显示,控规局部调整的量也在逐渐增多,这说明控规局部调整是当前控规运行制度环境下的新生产物,同时目前因内地的控规无法形成类似于香港法定图则的“法定方案”。故控规局部调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为此,当前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控规局部调整的管理,使控规局部调整进入良性轨道,避免形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加剧,使城市未来发展失控。

1控规局部调整原因分析

控规局部调整是指对控规中一个或几个地块的形状、面积、指标进行调整,如改变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容积率或建筑密度,改变城市道路走向等等。它不同于控规修编,不涉及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功能定位、结构布局等重大规划内容的变化。通过网上公示的控规局部调整论证项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调整的根本原因和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控规编制本身存在缺陷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先后实现了控规全覆盖,如重庆市于2007年年底实现了主城区控规全覆盖,北京市于2009年完成了中心城范围的控规全覆盖,广州市于2011年也终于实现了控规全覆盖,对于此次控规成果,普遍认为由于时间短、范围大、问题高度复杂,对现状调查以及问题的认识上也不够细致、全面,从而导致现状用地性质和给定的用地强度指标并不一定合理。尤其是旧城区,因考虑人口疏解,完善配套等因素使得某些地块指标控规缺少经济测算,无法进行操作,而大多数控规局部调整的原因即产生于此。

1.2 建设单位经济利益的驱使

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也想方设法在规划控制指标上寻找突破口。一些资料数据显示,个别城市对公开出让后的住宅用地容积率调整近达一半以上。“地王”频频出现,就是因为有的开发商拿地前就打着修改规划、调整容积率的主意。

1.3 化解社会矛盾的良药

在当前社会改革和城市建设的特殊时期,控规肩负的功能越来越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矛盾的焦点。如国企破产转制、旧区房屋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等,政府往往为化解这些项目存在的困难和维护社会稳定,以会议纪要等形式责令规划部门通过控规局部调整来实现困难企业顺利转制,棚户区、城中村顺利拆迁。另外,政府根据发展需要,为落实招商引资项目等因素也主动进行“控规调整”,这也是控规局部调整产生的原因之一。

1.4 其他原因

如历史遗留问题等,目前因控规编制过程中对现状和项目的动态变化把握不准确,而大量存在需要进行控规指标调整的项目,以及并未完全协调好的历史遗留问题,其在短暂的公众展示的过程中又没有暴露出来或被完全解决,也是产生控规调整诉求的一个原因。

2控规局部调整存在的问题

鉴于控规局部调整数量大(资料显示,北京市在2001年~2003年大约有200份“控规调整”文件,其中获得批准的文件占65%;重庆市在2005年~2007年大约有530件进行了控规调整),带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考虑实施的滞后性,以下矛盾或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凸现。

2.1 控制总量不断突破

由于控规局部调整多为非住宅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且指标多为“由低调高”,直接导致地块总住宅建筑量的增加,从而导致人口容量大大超过总规确定的规模。使得城市人口和环境容量面临整体失控的危险,从而造成城市环境恶化,难以达到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2.2 城市公共绿地减少

笔者在长沙市规划局官方网站上曾发现岳麓区西湖文化园控规中有两个地块拟调整的公示。公示中说,规划调整的理由是“为促进西湖文化园公园建设,解决融资困难修改规划”,但经过这番控规局部调整后,西湖文化园的绿地减少将近4 hm2。无独有偶,岳麓区市委市政府周边片(八方小区二期)控规指标拟调整的公示图上显示,调整后较原控规减少公共绿地46 491 m2,如图1,图2所示。

图1,图2所示是城市里的一个区,仅两处地块控规局部调整,城市公共绿地就因调整减少达8 hm2之多,试想如果这样的控规局部调整扩大到整个城市,城市的公共绿地将会损失多少。

2.3 工业用地大幅度减少

从现代规划理论和城市科学发展看,也从民生的角度讲,中心城区合适的工业用地是必要的。但工业企业不在产业转型上寻找出路,而是将苗头指向房地产市场,进行控规局部调整,这将使城市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工业用地转为居住用地后的高强度开发,大大超出了规划和现状的市政、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的承载能力。

2.4 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不足

总规所设定的公共设施及市政设施用地均以总规确定的人口上限设置,而控规局部调整使人口大幅度超出总规上限,势必引起公共设施、市政和道路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足。同时主城区范围的控规局部调整,也使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在不经意中被蚕食,逐渐对总规的实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影响,并由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使本已存在的教育、公共配套不足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3控规局部调整应对措施

3.1 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

在规划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申请控规局部调整的目的和缘由各有不同,控规局部调整的具体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一种情况是国有企业实施破产计划后,希求将工业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同时提高容积率等实现土地增值收益最大化,而规划管理部门将会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来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等的需要。这样,控规局部调整就顺理成章。另一种情况是,不少房地产开发项目,出于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希求以较低的控规局部调整编制、论证、审批等成本,去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于是也出现了减少城市支路、取消公共配套甚至侵占绿地等的诉求;除此之外,实际工作中也不乏社会公益工程的建设对于控规局部调整的需求,例如变电站等市政设施项目建设需要等等。因此,我们应当将调整申请分区分类,分析其各自特点,根据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原则,有所区别的对待和处理。

3.2 “动态更新”的理念

控规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规划成果,而控规局部调整是对控规的及时修正。所谓“动态更新”针对控规局部调整中的不足和控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已批准的片区规划不断进行细化落实、调整修改和完善更新。

3.3 构建评估机制

在动态维护过程中,要对纳入控规维护的局部调整地块进行定期总结、评估。针对控规局部调整带来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解决和改善方案,保证调整的有序可控。技术手段上要保证控规局部调整的累积不能突破片区规划的控制要求。否则启动与整体控制配套建设规划管理预警机制,来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增加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重新思考片区空间环境调控等。

3.4 完善调整程序

为保障控规实施的顺利进行,结合建设部印发的《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有必要推行对控规局部调整程序的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1)明确对申请单位的资格审查程序,重点审查其是否具有土地使用权;2)区别对待各类申请项目,建立分类处理机制;3)对控规调整申请材料及控规成果进行真实性审查,并建立信用档案;4)公示控规调整方案,并安排审查会议。即应坚持“批前公示”;5)应协同相关部门对控规调整方案的审批采取票决制;6)应将控规调整审查会议纪要报告市政府,有利于规划部门接受市政府监督;7)建立控规局部调整的成果管理机制。

4结语

控规局部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面对大量的控规局部调整申请诉求,必须对控规局部调整的概念予以深刻理解,从加强规划部门行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问题,从而以“远虑”之思化解“近忧”之惑,谋求控规局部调整的科学管理之道。

参考文献

[1]李江云.对北京中心区控规指标调整程序的一些思考[J].城市规划,2003,27(12):5-6.

[2]李浩,孙旭东.控规局部调整辨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7,29(1):33-34.

[3]卢科荣.刚性和弹性.我拿什么来把握你——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困境和思考[J].规划师,2009(10):71-72.

篇4: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关键词: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064-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的理论、法律和实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开始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调整工作进行评价,进而发现了其中很多问题[1]。而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及时采取措施,因此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影响了城市形象的建设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调整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的建设。虽然很多指标调整都在国家相关规定的范围内,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周围的企业、群众居住的环境、城市的活动空间、交通的压力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最终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形象。

1.2 出现很多不正当竞争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中,调整的成本和难度比较低、而回报比较高,所以很多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过度依靠指标的调控[2]。由于很多建设单位觉得不进行控制性详细指标调整就会吃亏,因此就会出现不需要调整的也跟着盲目调整,进而造成不正当竞争的加剧,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3 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增加负担

在指标调整工作中,控制指标的调整一般都呈现从低到高的趋势,使得城市的建筑量大幅度上升,那么城市的环境容量和人口承受度就会变小,增加了基础设施的负担,对未来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也造成了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公益工程的建设,进而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增加了负担。

1.4 影响相关工作部门的形象

由于越来越多的单位申请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使得原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被现有的指标调整所替代,使得原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形同虚设[3]。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对这些指标调整工作的审批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大多只是注重走形式,因此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质量偏低,而且出现对指标进行不断调整的状况,使得人们开始质疑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合理性,进而影响相关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执行工作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损害了他们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2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建议

2.1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调整工作的监督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而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和实施的各项规定,改变过去指标调整无序进行的现状。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要积极的完善控制性详细指标调整的具体责任的追究机制,将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关的负责人身上,加强指标调整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指标调整工作的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4]。一旦发现相关人员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提高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要求,进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2 加大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指标的调整工作势必要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能透露出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市场信息的反馈存在着滞后的情况,规划人员无法通过市场来掌握调整的内容和调整的范围,使得指标调整工作具有很大的盲从性。因此为了能保证规划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要加大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因此要构建科学的反馈机制,实现对指标调整工作的统计、监测、预警、检讨和反思。另外相关部门要对控制性详细指标调整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制定出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规划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自律,进而改进工作作风,增强管理部门内部的建设和完善。

2.3 完善指标调整的相关机制,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完善相关指标的调整机制是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因此首先城乡规划在报送审批之前,相关部门要依照规定将城乡规划草案进行公告,另外要组织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征求公众和专家的意见,确保城乡规划指标的科学合理[5]。另外在相关人员的配置上,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选拔人才,从事城乡规划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具备规定到任职条件,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依法审查,并取得等级资质证书之后才能在相应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工作。当相关主管部门人员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时候要出示相关的执法证件,对于检查的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出来情况要及时的公开,以供公众进行了解和监督,也能提高整个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4 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指标调整工作

很多规划管理部门在对指标调整工作管理的时候会将经济性和政策性的管理方法舍弃,而采用技术性和行政性的办法,使得指标调整工作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低。因此需要多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采取合理的经济性和政策性手法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且积极的引导指标调控工作。这样一来不但能稳定经济市场的秩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达到城市发展的平衡。

不管对指标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要尊重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在具体的某一区域也要符合区域规划的规范,因此要利用某一区域内的具体项目的调整工作,来解决城市整体范围内的调整工作,在某一区域实现自行平衡的同时,必须保证指标调整工作的整体性。

2.5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确保调整工作的公平公正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调整工作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需要实行政务公开,让指标调整工作运行在“阳光下”。要想保证调整工作的公平公正需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人民群众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在指标调整的审查过程中能通过群众的参与决策降低申请指标调整单位的审核通过率,从而降低指标调整对城市造成的损害。总之,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不仅能树立相关单位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还能对指标调整审查工作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保证规划部门工作的合理性,减轻部门的工作压力。

3 结 语

综上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调整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些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决策机制的完善、提高群众的参与、健全法律法规和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指标调整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进而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相澎,沈宇.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 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2] 黄经南,杜碧川,王国恩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灵活性策略研究——新加 坡“白地”经验及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4,(5).

[3] 崔立朝.市场经济下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的适应性调整[J].商品与质 量,2015,(24).

[4] 王威.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篇5: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严格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规范控规调整的技术管理,提高控规调整的工作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技术管理规定。

第二条 经西安市规划局或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中心城及规划区范围内重要地区控规的调整,应遵守本规定。规划区范围内经西安市规划局批准的其他地区控规的调整,由市规划局授权区(县)规划局原则上按照本规定执行。市域其它控规的调整,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申请调整控规的主体,必须是控规所涉土地业主或区(县)级以上(含区县级)人民政府。中心城及规划区范围内重要地区控规调整受理主体为西安市规划局用地处、(长安、阎良、临潼)规划分局、城改办规划处。

第二章

调整原则

第四条 控规调整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提出的发展原则和重要理念。

第五条 控规调整方案涉及现状已建成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道路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或公共绿地置换的,控规调整方案中须附加“新设施或绿地建成启用后,原设施用地或绿地方可另行安排建设”的时序条件。

第六条 控规标准单元(最大不超过标准片区)调整前后的人均配套设施水平特别是中小学和农贸市场的配套水平均须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旧城范围在条件限制时可适当降低。

第七条 涉及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的,必要时需有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八条 控规调整地块面积占原控规标准单元面积50%以上,或调整范围绝对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应视为对该控规重新编制。

第九条 对于原控规因信息收集不全面,而造成获得土地使用证三年之内的土地被规划为其他用地性质的(应总体规划、专业专项规划的要求变更性质的除外);因地形图原因造成有关参数不准确、缺失或有笔误的(由编制单位在3日内书面核定);用地地界不准确或与土地使用证、红线图不吻合的,控规应予调整,并属于“技术性调整”。

第十条 不涉及控规“大纲图则”内容调整的(即只调“详细图则”但不包括控规给定的用地强度指标调整),属于“技术性调整”。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办事处、派出所、小区或组团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之间及与其他用地等面积位置形状调整的,在落实用地的条件下,属于“技术性调整”。

二、涉及用地性质的调整,包括原控规详细图则中保留现状用地性质的,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专项规划的,属于“技术性调整”。

三、涉及市政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的调整,下述情况属于“技术性调整”:

1、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中的交通设施用地(不含地铁)、邮政设施用地、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在落实用地的条件下,调整位置、形状;或调为兼容其他性质用地。

2、对规划支路(16米及以下)的调整或取消。

3、对社会公共停车场在落实用地的条件下等量位置调整,或社会公共停车场下地、上楼的用地合并。

4.对于市政管廊用地,市政管廊迁移后调为其他性质用地。

四、企事业单位利用单位自有土地建设经济实用房,符合下列条件的属于技术性调整:

1、符合集资建房条件并已纳入市经济实用房建设投资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具备市房委办批复和市计委立项文件。

2、单位集资修建经济实用房的建设用地必须是该单位于2002年12月31日前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自用土地。

第十一条 原则上不予调整的控规内容

一、经国土部门招、拍、挂出让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其公示指标原则上不得由业主申请调整。

二、非城市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得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

三、由国家、省、市规定的强制性配套设施项目和用地原则上不得取消。

四、快速路、主干道不得取消,等级、标准不能降低。次干道调整须在主干道围合范围内、支路调整须在次干道围合范围内进行路网指标验算,城市路网密度不足或道路面积率不足地段,原则上不得取消、变窄道路。

规划确定的市政道路不能改为内部道路,不能改变道路使用性质。

原规划为市政设施走廊的用地或河渠及其绿带用地,市政设施、河渠取消或改道后,在满足控规单元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弥补欠帐)后,方可调为其他建设用地。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控制紫线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区内的由控规明确的规划指标,原则上不得调整。

六、航空限高未经空军部门批准不得调整。

第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公共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按规定程序对各种控规内容进行调整。

第三章

调整论证

第十三条 控规局部调整,原则上应结合该项目申请调整的内容和周边地区的现状、规划情况,进行控规调整论证。

第十四条 控规调整论证应由申请单位委托具有城市规划编制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进行。

第十五条 控规调整论证内容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

一、城市配套设施市政设施承载能力论证。其中必须包括是否满足国家规范及解决方案等。

二、城市交通影响论证。如交通量、交通组织(含静态交通)等。

三、城市环境影响论证。按环评要求的内容。

四、城市设计及景观影响论证。如调整后产生的景观变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与解决方案等。

五、对周边其他业主或已实施项目的影响论证。如有哪些影响、怎么解决等。

六、其他由规划部门指定的论证内容。

第四章

调整论证成果

第十六条 控规调整论证成果一般包括:控规调整说明书、控规调整规划图纸、上述文件电子文档。所有图文成果和电子文档均应符合《西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

第十七条 控规调整说明书

一、调整位置、原控规内容

二、调整原因、有关依据、论证过程

三、具体调整方案及内容论证:

1、调整方案;

2、城市配套设施市政设施论证情况及结论(论证范围一般为所在标准控规单元范围);

3、城市交通影响论证情况及结论;

4、城市环境影响论证情况及结论;

5、城市景观影响论证情况及结论;

6、对周边其他业主或已实施项目影响情况论证、结论及听证情况;

四、调整后的规定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

五、各地块控制指标调整前后一览表;

六、调整后可能引发的问题及处理措施。第十八条 控规调整图纸

一、制图范围应是包括调整项目在内的整个标准控规单元;

二、基本图纸:

1、位置图(以所在标准单元范围为界)

2、原控规全套图

3、与调整内容相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4、调整后控规全套图

5、各种论证分析图(视情况)第十九条 电子文档

篇6: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基础资料调研提纲

一. 经济分析类资料

1. 土地经济(包括地价等级、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开

发方式等)

2. 规划地段内现状人口资料(人口数、户数与其居住用地相对应)

二. 规划设计资料

1.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本次规划地段的设想及意见

2. 本地段内项目分布情况(领导—项目分布图)

3. 本地段内及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规划局)

4.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及经营的具体规定、技术规范及相关文

件(如拆迁安置补偿办法,实际使用日照间距等)(规划局)

5. 本地段内各单位用地权属界线图

6. 土地使用综合现状图(土地分类至小类)

7. 现状公共设施分布情况(标明性质、级别、规模、数量)

①中、小学(教育局)

②医院、卫生院所(卫生局)

③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局)

④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文物、旅游局)

⑤商业金融(工商、税务局)

⑥公园、绿地率、绿化树种等(园林局)

⑦福利院、火葬场、宗教事物等(民政局)

8. 现状建筑质量(标明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

质量、保留建筑等)(建设局)

9. 市民活动调查(市中心商业繁华带、游憩广场)

10. 景观资料(城市主要景观轴、视线走廊、制高点)

三. 工程规划资料

1. 道路工程

① 本地段和周围道路控制点坐标、标高、道路断面形式

② 广场及社会停车场情况

③ 外围道路的性质及区域的交通组织情况

④ 规划区内已形成的土路或路基已基本形成的道路情况(位置、走向、路名、断面)

⑤ 规划区的整体排水方向(与城市、雨水的交接方向)

⑥ 规划区已修建或未修建的上一级新规划的道路情况(位置、走线、路名、断面)

2. 电力电讯工程:

10KV中压配网线路图,现状区域电力负荷情况

① 现状区域电信装机容量,用户数,电信交接箱位置

② 现状互联网发展情况

③ 现状有线电视网发展情况

④ 现状移动局有线网发展情况

3. 供热燃气工程

① 分区供热设施现状图、管线分布图

② 区内现有锅炉的数量及各锅炉房台数、容量,现有供热面积、负荷

③ 区内民用建筑平均热指标,采暖热指标

④ 区内高压输气管线具体位置、管径、埋深、压力、防护距离等 ⑤ 区内现有的燃气站址位置、压力、面积、防护距离等

⑥ 敷设原则

4. 给排水工程

① 区内现有的给水管网的布置、敷设方式、管径、管材、长度等(施工、设计图纸)

② 区内污水管网现状(布置、敷设方式、埋深、管径、管材、长度、坡度等)(施工、设计图纸)

③ 雨水管网状况(管径、埋深、管底标高、长度、坡度、雨水口设置情况等)(施工、设计图纸)

5. 环保工程

① 现状环境质量评估报告

② 县城现有环保环卫规划、规范、标准、规定、条例等资料 ③ 县城环境监测资料,包括大气、水环境质量状况

④ 已建、拟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3-4份)

⑤ 企业污染物排放年报表(4-5份)

⑥ 环卫管理机构、职能、人员、清扫面积

⑦ 县城现有的垃圾场处理方式、处理容量、位置、服务年限 ⑧ 区内现有的公厕设置现状,数量、位置等,环卫机动车数量

6. 防灾工程

篇7: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审查、审批、调整程序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管理,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我县行政区范围内的控规(含大纲图则和详细图则两种形式,下同)审查、审批、调整适用本规定,需报上级部门审批的除外。

第三条控规审查、审批、调整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

二、编制项目的上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

三、项目范围内及相关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第四条控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件、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

第二章新编控规的审批

第五条县规划局可根据成都市郫县分区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范围内及重点镇的控规,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备案。

第六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所在镇的控规,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我县对控规成果的审查审批程序,包括县规划局初审、专家审查、控规草案公示、县规委会审议、县政府审批、控规公布、上报备案七个阶段。其他专业专项规划参照执行。

(一)县规划局初审

县规划局负责对控规成果、已批准的上层次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情况及控规编制的规范、标准的遵守情况进行初审。

(二)专家审查

县规划局组织专家对控规成果的有关具体内容提出详细的技术审查意见。审查重点为技术规范、标准等的执行情况,控规分析论证的合理性,控规技术结论的合理性等。

(三)控规公示

县规划局将审查后的控规草案进行公示并征询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公示的时间、地点以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郫县报、郫县电视台或郫县政务网上公布。县规划局负责收集、整理和研究公众意见。公众对控规草案提出重大异议的,要通过座谈会、论证会或听证会的方式进行充分论证,并根据公众意见和论证结果对控规草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公示过程由公证处全程公证。

(四)县规委会审议

县规划局负责将控规草案和审查意见提交县规委会审议,审查意见应附有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五)县政府审批

控规草案经县规委会审议后,由县规划局根据审议意见组织修改完善后报县政府审批。

(六)控规公布

控规经县政府批准后,县规划局应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在郫县报、郫县电视台或郫县政务网上公布。公布的内容包括该控规的具体范围、生效时间和查询方式等。

(七)上报备案

郫县分区规划范围内的控规经县政府批准后,由县规划局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市规划局备案。

第三章控规调整的审批

第八条控规调整地块面积占原控规标准单元面积50%以下且调整范围绝对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下的,属控规调整。超出以上标准的,属对该控规的重新编制。

第九条控规调整程序包括强制性内容调整审批程序和非强制性内容调整审批程序。

第十条控规调整由镇政府或各园区管委会向县规划局提出申请,经县规划局同意后,方可委托丙级(含丙级)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调整方案。分区规划范围内控规调整由县规划局委托编制。

第十一条控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五)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六)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七)控规上规定的其他强制性内容。

上述内容外的为非强制性内容。

第十二条强制性内容调整审批程序包括县规划局初审、专家论证、控规调整草案公示、县规委会审议、县政府审批五个阶段:

(一)县规划局初审、控规调整草案公示、县规委会审议和县政府审批按照第七条相关内容执行;

(二)专家论证

县规划局组织专家就调整的必要性、科学性进行论证。

第十三条非强制性内容调整授权县规委会办公室审批。

非强制性内容调整审批程序包括县规划局初审、控规调整草案公示、县规委会办公室审批三个阶段:

(一)县规划局初审和控规调整草案公示按照第七条相关内容执行;

(二)县规委会办公室审批

县规划局负责将控规调整草案和审查意见提交县规委会办公室审批,审查意见应附有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第四章控规及调整成果的管理和技术优化

第十四条控规及控规调整成果的管理

经批准的新编控规成果以及经审批并验收的控规调整成果由县规划局将控规成果(加盖“规划成果专用章”)和批文存档备案,并启动控规维护系统。

第十五条控规的纠错

控规的纠错是指对规划编制中的工程技术性错误和不合理、但不会改变所在区域功能和相关控制指标的错误进行修改的过程。

在控规执行过程中,发现由于规划编制出现的中线偏移、切角不一致等工程技术性错误,由县规划局组织纠正。纠错中若涉及土地面积的变化,由县规划局会同县国土部门共同解决。

第十六条经费保障

篇8:谈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关键词:竖向规划,管理,原则,因素

0 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法定图则和文本, 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竖向规划是对规划区域, 按其自然地形、地质条件、排水要求、平面规划布局等所作的垂直方向的高程规划, 以便在尽量少破坏现状环境的前提下满足日后地块开发建设的需求, 使其同时满足使用、经济、安全和景观方面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对竖向规划方面的内容提及甚少, 指导性不强, 易造成用地与道路、管线敷设等产生矛盾。

目前, 我市控规阶段的竖向控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对东、西部山区开发建设指导性不足。控规阶段的竖向控制深度有限, 在后续方案、施工图设计阶段, 经常会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建设时序等对高程进行优化调整, 但由于东、西山地区, 自然坡降较大, 经常采用极限坡度进行控制, 这就要求竖向规划局部调整时, 需全局考虑, 不能仅考虑局部地块的舒适性而造成与城市规划路网衔接及其他地块实施难度的增加。同时, 因地形起伏较大, 规划道路两侧易出现高填高挖的情况, 而控规中仅控制道路红线, 未标明两侧边坡实际占地的情况, 直接影响了两侧地块容积率等指标计算的真实性, 给规划管理造成一定问题。

2) 竖向规划与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缺乏整合与联系, 导致部分地区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尤其是南部地区, 由于地势低洼, 地下水位较浅, 加上河道多为悬河, 故竖向控制与排水干管、排水泵站的设置位置密切相关, 竖向规划应考虑排水规划的影响, 以免造成局部地块排水困难。

3) 标高控制系统性欠缺。主要体现在:a.道路设计时, 片面追求单条道路的平纵指标, 忽略了路网系统整体高程控制的合理性及道路高程对周边地块开发建设的影响, 造成部分道路与周边地块衔接不畅;b.对下阶段规划指导不足, 造成各地块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编制竖向规划时, 基本从本地块的自然地形条件及开发需求出发, 缺乏与周边地块、基础设施等的协调, 造成建设区域内地块高程参差不齐, 影响城市景观。

1 竖向规划的目的

1) 从工程角度来说, 控规阶段的竖向需综合考虑排水、管线、防洪、土方、建设情况、用地等因素, 一方面保证规划区域内路网系统整体高程的可行性及场地内外高程衔接的平顺性, 另一方面确保规划范围内路网与周边路网高程的合理衔接。

2) 从规划编制体系来说, 控规阶段的竖向是修建性详细规划、道路方案设计阶段高程确定的重要依据。

2 竖向规划的原则

1) 尊重现状的原则。尽量结合现状地形地貌, 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使人工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紧密地结合。同时应以规划范围内的现状道路、建筑散水、水系、铁路、公路等为控制点进行竖向规划。

2) 满足防洪、排涝及地下管线敷设要求的原则。竖向规划应结合防洪河道的堤岸标高确定周边道路的高程, 同时规划区域的道路坡向应尽可能与排水主坡向保持一致, 并满足排水管道及其他管线敷设覆土要求。

针对近年来经常出现的城市内涝现象, 建议道路竖向规划与排涝规划应相互制约, 同时又应协调发展, 共同指导城市建设的进行。对于城市建成区, 无法通过大规模抬高地坪高程来解决雨水排除问题, 为此, 排涝重点应在于涝水的综合整治, 比如排水泵站的建设、管线的更新、减少暴雨径流系数等, 对于城市新建区域, 道路竖向与排水、防涝规划同步进行, 互相反馈。

3) 满足平面规划要求的原则。竖向规划是从高程关系上来实现平面规划的意图, 因此应该结合规划用地性质、建筑布局等确定, 同时竖向规划又对平面规划有积极的反馈作用, 两者应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4) 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则。竖向规划应符合规范中道路坡度、坡长及净空的要求, 同时应满足建筑布局、地下车库建设等的要求, 尽可能满足日后地块开发建设的需求。

3 竖向规划的编制依据及控制因素

1) 现状地形条件。竖向规划应顺应现状地形确定,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及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2) 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地下水位的影响, 为避免道路路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 保证道路路基的稳定性, 根据规范要求, 路槽最低点距地下水水位高度应大于1.7 m。

3) 现状道路、高速公路、铁路。规划道路高程应与现状道路平顺衔接, 下穿 (上跨) 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下穿铁路时, 机动车道最小净高为4.5 m,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最小净高为2.5 m, 上跨普通铁路、高速铁路时, 建筑界线分别按6.0 m, 6.55 m进行控制。

4) 河道防洪要求。竖向规划应满足河道的泄洪及抢险要求, 以确保规划用地的安全。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沿河道路最低设计标高为:设计洪水位+0.5 m安全距离+壅水高度。场地高程一般情况下高于道路高程0 m~0.5 m。

5) 现状建筑物的影响。竖向规划应结合现状建筑物确定, 尽量减少土方量, 以确保现状建筑物进出要求、排水出路及结构安全。

6) 排水要求。道路在其汇水面积范围内的坡向应与雨水出口方向一致, 道路最低控制高程应结合雨水管出口处高程、管道水利坡降、距雨水出水口的距离、管线覆土要求等确定。

7) 水系的影响。规划道路上跨水系时, 桥面最低高程应满足水系堤岸高程+水系超高+桥梁结构, 若有通航要求, 则应结合通航船只要求确定, 下穿时道路高程应结合水系底面高程、道路结构顶板及覆土、防渗要求确定。

8) 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竖向规划应满足地下空间覆土要求及其上种植、管线布设要求。

9) 轨道交通的影响。竖向规划应满足轨道站点覆土2.5 m~3.0 m的要求, 同时规划道路与轨道交通相交时, 应结合轨道场站布设等确定高程。

10) 用地性质的影响。竖向规划应结合用地性质、建筑布局等确定。

11) 规范中坡度的要求。机动车道路段坡度应介于0.30%~6.00%之间, 交叉口范围内不宜大于2.5%, 桥上不宜大于4.0%, 隧道内不应大于3.0%, 非机动车道纵坡宜小于2.5%, 广场设计纵坡宜为0.3%~3.0%。

4 竖向规划的成果形式

竖向规划成果应包括图纸和说明两部分。图纸中应标明道路交叉点、转折点的标高、坡长、坡度及控制坐标, 必要时可包括场地标高控制及土方计算、平衡图。文字中应包括现状建设条件的分析、竖向控制要素的确定、平面规划意图的解读 (必要时) 、竖向规划、土方计算及平衡。

5 竖向规划管理的几点建议

1)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批复后, 具有规划权威性,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随意进行原则性修改, 如确需修改的, 应按规定履行相关程序。

2) 囿于基础资料、编制深度等的限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除控制点外, 其余高程点应保持适度的弹性, 以便下阶段进行规划设计时, 可结合实际情况局部进行调整和优化。

3) 建议建立竖向规划动态维护制度, 建立竖向与城市路网体系、道路、铁路、地块等的建设情况、城市高程系统之间的及时反馈。

6 结语

竖向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部分, 对规划范围内的道路高程、防洪排涝、地块建设等有重要意义, 竖向规划应从经济、技术、功能、景观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竖向规划所提较少, 造成控规阶段的竖向规划对下阶段规划指导意义不强, 同时易与排水、管线敷设、地块建设等造成矛盾, 为此, 建议建立完善的竖向规划编制及管理体系, 以减少对自然破坏的同时尽可能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欧阳丽, 戴慎志.长三角滨海工业区竖向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 (10) :12.

[2]陈纪.山地城市的竖向规划方法研究[J].福州建筑, 2013 (5) :9-10.

[3]刘莉芬.浅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J].科技信息, 2010 (2) :20-21.

[4]潘红卫.城市竖向规划与城市防涝——福州市中心城区竖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规划, 2014 (6) :8-10.

上一篇:个人教师考核自我评价下一篇:洗手间安全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