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2024-06-23

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精选16篇)

篇1: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在指导小班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首先我是让幼儿熟悉区域,了解区域活动,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尽量是色彩鲜艳、易于操作的,然后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老师可进入游戏角色,增加幼儿的兴趣,并适时地进行调整,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坚持性。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了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用型的活动材料,使区域游戏与主题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探索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每个孩子都很爱玩区角活动,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每次活动还需要老师正确积极的引导,在活动时我,我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活动后的评价尤为重要,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

篇2: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正在我观察我们班级很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的时.我看到我们班级中的“小不点”陈德祥在抓耳挠腮的,一幅很痛苦的表情。看来他肯定在他玩的地方碰到了很到的困难,我近距离一看,原来他在我们班级“橡皮筋变变变”的区脚玩,可是我们这个角的层次递进了,不是以前随你在版上表现了,而是在你表现之前,自己先设计好图案,再根据自己的设计付诸与板上面,我走近一看,陈德祥的设计很漂亮,是一幢房子,旁边还有小树什么的,可是他为什么表现的却很不好似的,我过去一看,原来他只是为了让房子好看,没有把橡皮筋的长度算在其中,房子的屋顶没有办法在垫板上显现出来.看着他很着急的样子我想启发他自己来克服一下我试着请他自己想想为什么不能表现啊?可能是他太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想这个时候应该发挥我的指导作用了我请他先在设计图上画的线和橡皮筋的长度做个比较因为我先让他认识到我们的设计图和底板是一摸一样的你怎么设计的就应该怎么用橡皮筋表示一说他就明白了点着头对我说原来是自己的设计出问题了.

分析:

我们班级的幼儿在玩这个小小设计师的时候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幼儿觉得设计图和底板是不一样的可能这跟老师解释的不清楚很有关系的而且幼儿的形象思维还不是很发达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能表达的清楚.

篇3: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关键词:区域活动,游戏,指导纲要形式化

一、区角游戏中呈现的一些问题

1、区角设置流于形式化

随着幼儿园实施纲要的推行, 幼儿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区角游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并且认识到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在教室内开辟了一些区域作为区角游戏活动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从自身的角度为幼儿们提供游戏场所, 游戏类型或游戏工具材料等。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或者说罔顾幼儿的意愿和兴趣。使区角游戏活动流于形式, 变成开展而开展, 教学设施沦为摆设, 走进幼儿的教学误区。

2、部分区角游戏存在安全隐患

区角游戏的开设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在班级中活动的区域,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 对于安全意识十分缺乏, 而区角游戏范围内对于材料的摆放和规整不当就出现一定的意外情况, 或者说, 一些刀具类棱角分明的工具一旦在摆放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3、活动使用材料缺乏明确目标

在区角游戏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成长这一重要环节, 当时可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其他原因设置的区角活动一方面缺乏创新, 另一方面没有及时更新, 部分材料甚至两三个月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会进行更换。这样一来, 原本一项较好的教育措施就变得缺乏目标, 一方面限制了区角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其丧失了兴趣, 长此以往区角游戏活动就会沦为鸡肋。

二、区角游戏发展策略

1、把握幼儿需求, 对区角游戏活动进行调整

首先, 把握好幼儿的需求, 将班级中实际空间条件, 人数等方面给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在布置区角环境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身高因素, 进行材料布置。其次, 在班级中设置区域划分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性, 并保证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例如绘画区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与游戏区等活动空间较大的区域尽量不要放置在同一侧, 前者尽量布置在角落里, 而后者则可以转移到门口或室外环境中。当然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区分不同的区域, 让学生明确区域之间的差别。提高区角游戏的利用率。

2、有针对性的投放活动材料

通过对于本月或季度需要开展的区角游戏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 将需要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收集或准备材料。首先,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中以亲子互动类游戏为例, 这类活动往往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材料收集方式, 根据班级内对此次亲子活动的教育主题或活动安排, 进行家长沟通会, 向家长说明此次互动游戏中可能用到的材料, 让家长根据情况收集材料。其次, 引导孩子主动分享完成材料收集的工作, 例如在区角游戏中举行的“小小读书会”中, 教师首先向学生传达本次活动的主题, 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平时所看的书籍有哪些, 从而向幼儿讲述分享的重要性, 并自由报名, 将自己平常在家看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和小朋友进行分享。当然在区角游戏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材料还是需要教师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的为孩子提供游戏工具等。如在美工区投放具有田园色彩的材料, 如各类农作物种子、剪纸、布料、胶水等, 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完成一幅作品。并能够根据幼儿阶段性发展准备不同的适合当前幼儿需要的材料, 为区角游戏提供基础保障。

3、以幼儿为核心, 开展适度的区角游戏活动

在幼儿园发展纲要中提出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活动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 进行因人施教, 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进行差异性培养, 因此在区角游戏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坚持以幼儿为核心来开展相应的区角游戏。小班的幼儿年龄小, 大多是刚刚离开家庭进入机体生活, 往往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因此在小班区角游戏的设置中可以提现家庭的因素, 比如可以设置生活区、厨房区等等, 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逐渐融入到机集体生活中去, 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到各项区角游戏中来, 使区角游戏成为教育的助力。

同时在区角游戏的设置中应在安静范围内, 尽量不要出现干扰幼儿的行为, 要发挥好幼儿的自主和合作的精神, 这些环节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 从而更有效的观察幼儿的行为。当游戏过程中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尽量作为一个旁观者, 让幼儿自己去处理问题, 不过也要对幼儿有适当的知道, 促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在集体中生活的能力。最后在区角游戏中游戏的设置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并积极引导这种好奇心作为对行为、知识的探索进而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

三、区角游戏的应用

1、区角游戏——《数一数》

活动主要以小班学生的特点为主, 考虑到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通过语言类活动例如儿歌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 帮助学生掌握好语言应用, 并能够有效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数一数》儿歌教学, 主要需引导学生了解“u”的读法, 掌握好猪、鼠、兔等的读音, 并从游戏中获得集体生活或合作游戏中的乐趣。

区角游戏中《数一数》儿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实现将主要动物的资料进行收集, 并将有“u”读音的简单汉字进行排列作为游戏环节中重要资料, 包括动物的卡片10张, 动物园背景图若干张, 相关教学的课件和音乐素材。游戏开始, 让学生根据投影仪环境的变化, 选择走过的地方和出现的动物种类以图片形式示意。将方位名词和量词加入到描述中, 同时可以让学生来描述当前的画面, 包括谁在那里做什么。以接力的方式依次将准备好的图片描述出来。随后播放动画片, 让学生仔细听儿歌最后的吐字和发音情况。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 让学生分别扮演几种小动物, 根据班级人数分组进行, 比如在森里里生活的动物, 则老虎、狮子、兔子、松鼠则归为一类。

这类游戏既能帮助学生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了解, 又能掌握好“u”的读音, 同时促进小班学生的文字的能力有所提高。

2、区角游戏——《吹泡泡》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游戏, 将这个游戏放到幼儿园的区角游戏中来是为了让幼儿从自己喜欢并熟悉的游戏出发, 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兴趣和依赖, 同时可以有效的将科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让科学研究变得不那么枯燥。吹泡泡游戏首先由教师准备好活动材料, 包括铁丝、吸管、泡泡水、棉线等, 在活动开始前, 由教师为学生制作工具, 将铁丝完成小勺作成工具, 并在铁丝接口出做好防护措施, 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随后发放给大家。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吸管去吹泡泡, 既可以把吸管插入泡泡中制作泡中泡, 也可以将蘸有泡泡水的吸管放到桌子上吹气。并进行比赛看谁的泡泡坚持的时间最长。接着, 可以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简易工具, 让学生自己大内高手制作工具, 看看不同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有什么不同。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哪些工具可以吹出泡泡, 并回家动手操作, 在下次吹泡泡课上拿来和大家分享。

通过吹泡泡的游戏让幼儿既对吹泡泡本身产生兴趣, 又对泡泡的产生有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对外界进行探索, 将区角游变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总而言之, 在幼儿园中区角游戏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形式, 既能够满足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职能, 又能实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在区角游戏的区域划分中以教师的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在班级中设置区域分明的区角区域, 并在相应的区域内举行行馆的活动, 对不同特长的幼儿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材料准备中, 以幼儿的发展为前提, 为其提供安全有趣的各项材料, 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在游戏换机, 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 开展真正有效的区角游戏, 完成幼儿园发展纲要中幼儿园未来教育模式要求, 实现从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磊.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

[2]王远彬.幼儿园游戏指导:光明幼儿自选游戏实验的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

[3]邱广翠.优化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J].幼儿教学研究, 2012.6

[4]郎先敏.活动区的创设、观察与讲评[J].幼教博览, 2011.1

篇4: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关键词:区角活动;幼儿;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34-01

区域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小班幼儿尚无区域活动的经验,区域活动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新鲜刺激的活动,他们很愿意进区域活动,但让老师苦恼的是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弱,区域开展起来难,下面是我们班刚开展区域活动时的一些情况:

1、串区现象——很多幼儿对每个区角都很感兴趣,都想着进区,于是每天进进出出,这个区去一下,那个区看一下,结果什么东西也没学到。

2、旁观现象——这类幼儿,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每天这个区看看,那个区逛逛,类似领导视察。

3、争吵不休——为了拿到自己喜爱的玩具而不惜代价,把最拿手的武器“哭”拿出来用,攻击性强的幼儿就会大打出手。

4、翻天覆地——“娃娃家”是幼儿爱去的区域,每天活动开始,小朋友都去为“娃娃家”而争得面红耳赤,而当进入区中,又为角色而争,离开时,又不能把玩具归位……

区域活动一结束,往往是老师忙着收拾玩具,而幼儿在一旁观看。这种现象表明,小班对区域活动的规则了解不够,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如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呢?我觉得一方面除了在区域活动的设置上要有所调整,吸引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让幼儿亲身体验了解区域活动的规则,并通过榜样教育、目标训练、强化教育等活动来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对区域的设置作相应的调整

1、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置活动区。

区角的设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刚开始,我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来设置活动区,如:“我的玩具屋”、“我的家”等。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行动能力的加强,我又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学习兴趣,逐步地增设了新的区角,如:“益智区”、“美工区”、“建构区”等。这样才吸引幼儿主动参与,避免幼儿“旁观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了区域活动的实际价值。

2、循序渐进地开放区域。

小班孩子在得到一种活动材料或玩具后,喜欢通过他们的各种知觉和身体动作,不断的尝试、重复、模仿、操作。加上小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兴趣非常容易转移,所以要改变全部开放区域为每天只开放一到两个区域。这样一来就避免串区活动的发生,让幼儿逐步了解、掌握每个区的规则,为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去感受到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让幼儿主动参与,体验区域活动的规则。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对规则进行体验,这种的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应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刚开展区域活动,孩子们往往看到哪个区有新的材料就一拥而上,你推我挤,这样谁也没办法专心的开展活动。后来我们在每个区做好限制进区人数的标志,幼儿进区必须拿自己的进区卡,人数满了就不能进区。由于有规则的限制,幼儿争着进区的现象少了,但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每天只光顾自己喜欢的一个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又设计了一种适合小班幼儿的进区记录表,并提出规则,一个星期一个区角最多去两次。这样一来,幼儿每周进区角次数相对平均了,逐步养成良好的进区习惯。

2、“润物细无声”的榜样教育。

幼儿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他认为亲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为。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例如区域活动结束时,幼儿乱扔玩具、不收拾玩具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在进区之前我提出要求“在活动后把玩具送回家”。区域活动结束,又有幼儿忘记了我的提醒,于是,我走过去看了看地上的玩具说:“你们好可怜,小朋友不送你们回家,还乱扔你们”。同时捡起玩具,边抚摸边说:“对不起,刚才小朋友把你扔疼了吧?还是我送你回家吧。你们回不到自己的家多伤心啊!”于是,我捡起了玩具来,孩子们看我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也捡起玩具。

3、明确目标,对幼儿进行训练。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说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对幼儿来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如:我班的建构区,有很多种结构玩具,幼儿进区后总是拿来多种玩具进行建构活动:当活动结束时,又不能很好地将各种玩具送回家。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与孩子们讨论如何对玩具进行分类,并为各种玩具的“家”做好了标志,还开展了一次“送玩具回家”的活动,幼儿对活动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提出“能遵守要求的幼儿允许进建构区,不能遵守的幼儿必须学会才可进去”的要求。通过对幼儿进行明确的目标训练及活动时及时的提醒,幼儿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利用良好的师幼互动,对幼儿进行强化教育。

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是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小班幼儿在情感上比较脆弱,教师的评价是他们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依据。与教师有高质量互动关系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侵犯性行为更少。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学前教育》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篇5: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区角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但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以下是自己在带领小班幼儿区角活动中的几种适时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

一、“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这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 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以后,我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学会了寻找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树立了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促使了幼儿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到“最适宜水平”,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功能水平,在成人帮助下获得的发展水平为最适宜水平。

三、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预性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篇6:小班区角活动方案

为促进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更好地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园的统一规划,我班制定了区角方案如下:

一、进区卡

二、区角设置

1、娃娃卧室——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投放材料:娃娃,床,电话等。

2、娃娃厨房 ——丰富主题情节,在召开乐中激发幼儿良好情绪。

3、娃娃创意坊——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主要以包饺子,喂投放材料:各种糕点,厨具等。糖果,放瓶盖操作性活动为主。

4、娃娃游戏房——主要以钓鱼,搭建为主。

5、公交车站

篇7:幼儿园小班区角规则

1、进

区请拿上区卡

2、爱护书本

,轻拿轻放;

3、与同伴轻声交流

,大胆想象讲述故事内容;

4、对

,阅读后

送回。

小小画家活动规则

1、进

区请拿上区卡

2、大胆使用绘画材料

,不要在乱涂乱画;

3、正确使用,注意安全;

4、对

有,活动后能把

送回。

动动小手活动规则

1、进

区请拿上区卡

2、大胆操作玩具构建出有创意的作品;,拼插

3、与同伴协商合作

,共同完成作品;

4、对

有,活动后能送回。

草莓之家活动规则

1、进

区请拿上区卡;

2、大胆、积极参与角色扮演

3、与配合;

4、活动后能把

友好

篇8:幼儿区角活动“三部曲”

区角活动的特点是幼儿以个别化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发现式的学习,而且幼儿的探究是高度个人化的,教师基本不干预幼儿的操作,甚至还允许幼儿进行超越教师设计的操作,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那么,在这种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的指导行为是有效的呢?笔者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反思,认真总结,在区角活动中注重奏响“三步曲”,使孩子们逐步形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表达、求异创新等良好的品质, 增进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了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一、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有效指导活动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就是说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轨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倾听和观察孩子的想法、做法,真正让孩子成为区角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根据不同情况以朋友的身份适时适度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之中,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和支持,尊重和承认孩子,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进步,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孩子在区角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和个性能力。

二、科学观察,注重差异,是有效指导活动的保证

在区角活动的指导中,教师要注重观察,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教师可根据区角的特点、主题、材料的提供、参与活动孩子的状况等,运用“伞状式”、“钟摆式”、“卷地毯式”的观察流程,重点采用“扫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等方法,了解幼儿活动时的状况。通过对幼儿活动过程不断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的观察,教师就能发现每个孩子的发展进程与发展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就能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强项和弱项、优点和缺点,确定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科学有效地调整各区角的材料、目标、主题、场景等,使区角活动更利于幼儿的发展。可以说,观察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中能有的放矢。

三、参与活动,积极引导,是有效指导活动的方略

区角活动的参与指导是一种极富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给予幼儿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创造和发展。教师参与活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活动介入法。即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以活动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指导方法。通过与幼儿的充分互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所提供的材料是否有兴趣,材料所呈现的坡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层次,材料的数量、大小是否合适,是否具有操作性、挑战性,从而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引导或提供合适的“最近发展区”材料。

材料提供法。即按照目标性、科学性、趣味性、生成性、层次性、多样性、适度性原则为幼儿提供材料、设置区域,以优化环境策略促进活动的发展。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各类可塑性强的材料,能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语言指导法。即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邀请式”、“角色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指导幼儿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用好“三策略”,即设问引导策略、问题情景策略、运用家长资源的策略,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无形的自我体验空间,鼓励幼儿去“试一试”,使孩子在解决活动中的冲突与问题时获得一些必要的经验。

篇9: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关键词:小班;区角活动;合作行为

一、观察区角活动中的合作行为

对幼儿在园内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后可以得出,有些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比较差,还有些幼儿比较特立、独行,完全不喜欢和他人在一起,因此我们通过这些观察需要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进而从观察中也得出小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当前状况。

目前,幼儿园都会利用区角活动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有效的区角活动能更好地让幼儿去实现自身的探索性、创造性、合作能力等等,而且幼儿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要针对小班幼儿的身心状况来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意识,进而让幼儿能够尽快融入当今社会中去。

二、进一步了解和改善区角活动中的合作行为

根据前期的观察发现小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合作行为是尤为重要的,在今后如何才能进一步了解和改善区角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分析出以下几点:

(一)幼儿自身原因

幼儿男、女性别方面。一般大家普遍认为,男孩子勇敢、刚硬、做事情果断;女孩子则是柔弱、恬静、温柔。因此在教育上有着明显的区分,教师会习惯性地按照性别来开展区角活动,这样就会进一步造成在性别上的合作行为的差异,从而使女孩在区角活动中发生合作行为几率比较大,男孩则相反。

再从幼儿的性格上来说,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可以得出,有些幼儿本身就比较独立,性格内向,有些幼儿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性格开朗的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发生合作行为的几率比较大。例如,在一次活动中,小亮在搭积木,而且还把大部分积木都抢了过来,一直也拼不好,在这时小红就想去帮忙,于是就去找小亮说:“我们一起玩吧,我来帮你。”小红刚过去拿,小亮一把把她推开了,大声喊道:“这是我的,不用你帮忙。”小红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在这个例子中,小亮是个独立的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和别人分享,因而小亮自身的合作行为存在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展开有效的区角活动来缓解这样的事件。有的时候教师也要在活动中时刻注意性格外向的孩子,要更加投入热情去引导他们,对比较内向孤单的孩子,就应该多去关心,在开展活动中适当地去给予指导,要更加的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言,并给予肯定表扬。同时也要协同家长,带着孩子多参加些社交活动,让幼儿更加的自信、善于交往,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二)教师发挥的作用

小班幼儿对事物处于懵懂阶段,对于好多事情都不知道,作为教育者而言自身要树立好榜样。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至高无上的,进一步来说,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一些日常生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合作行为高度重视,为幼儿正确的合作行为引导正确方向。但教师毕竟是教师,有着自身的观念,很大程度上都希望幼儿有纪律,认真听讲,发现不对的地方立刻叫停,但往往有时在错误地引导着孩子。例如,在一次区角活动美术课时,两名幼儿在一起画画,于是老师就指责说:“为什么要画在别人纸上。”孩子却说:“我画这个颜色,他画那个颜色,这样一起画好看。”但老师严厉地说:“只能在自己纸上画。”于是那个孩子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在这个活动中这样批评也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会潜意识告诉孩子,自己干自己的,不能和他人合作,这样将会阻碍的孩子合作行为,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和成长。

三、在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需给予正确指导

作为教师在幼儿活动的时候,有责任去观察了解每一名幼儿,要在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和指引,要融入幼儿中去,更好地去帮助幼儿。小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对合作关系是处于迷茫状态的,不过对于小伙伴、朋友还是有些认知,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我们可以扮演些角色或者跟他们一起玩游戏,再或者问一下幼儿,今天跟哪个小朋友玩了,开不开心等等,这样能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引,从而认识到什么是合作行为。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区角活动,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试着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这时把所有的建筑,像房子、车子等放在一起,一座小城市就建立起来了,经过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了解了什么是合作,下一步可以开展讨论,谈一谈怎么样进行合作才能更好的开展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到合作。

综上所述,家长要时刻与幼儿园保持沟通,多多交流孩子的在家情况,家长也时刻了解孩子在园内的情况,这样在双方相互作用下,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好的促进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合作行为,也能为园内开展下一段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幼儿园小班区角观察记录

班级:海豚班

观察者

材料投放

娃娃家:小推车、娃娃、娃娃家餐具

超市:各种塑料玩具、货架

时间

观察记录

第三周情况记录:

王艺飞从超市里拿来了很多菜,有胡萝卜、青菜、鸡腿、南瓜(塑料玩具),唐嘉意将这些菜放到盘子里后说:“烧好了。”王艺飞便拿起鸡腿放入嘴里,我见此景,连忙进入娃娃家,对王艺飞说:“王艺飞,我看见你肚子里有很多细菌,我要带你去医院打针、吃药。”来到医院打完针,我对他说:“这个鸡腿是假的,不能吃,吃了肚子里会生细菌的。

分析反思:

篇11:小班语言区角活动教案

1.让幼儿了解正确的坐姿及传书、收书、划指的方法。

2.引导幼儿初步对文字的兴趣。

3.理解儿歌:幼儿园里真快乐。

4.认读:哥哥、姐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听读游戏识字》第一册(人手一本)、录音机、磁带。

2.字条“跟读”、“手指字、耳朵听、眼睛看书读出声”、“手指字、耳朵听、眼睛看书不出声”。

3.《幼儿园里真快乐》的大范例。

4.“哥哥”“姐姐”大字卡各一张,小字卡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常规训练:

(1)复习1-6课重点字、词。

(2)听音乐传书,跟读1-6课。

2.学习儿歌:

(1)观看大班两位小朋友的情景表演《幼儿园里真快乐》。

(2)出示挂图及大范例,帮助幼儿理解儿歌。

(3)欣赏儿歌。 (4)跟读儿歌。

(5)听音乐收书。

(6)认读“哥哥”、“姐姐”。

3.送字卡:

每位幼儿从椅子底下拿出字卡说说你拿到什么字卡,并把相应的字卡送给哥哥、姐姐,并能说礼貌用语“哥哥好”“姐姐好”。

4.游戏:“摘星星”。

四、区角活动

动动脑:4以内的数量

巧巧手:拓印花、帮娃娃穿衣穿袜

变变变:我让小花转起来

小舞台:唱一唱、跳一跳

篇12:小班区角游戏活动方案

小班区角游戏活动方案

活动准备:图形板、各类图形块若干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大脑灵活,开创幼儿的思维灵敏性。

2.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并寻找相对应的图形块。

玩法: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熟知的图形块寻找正确的摆放位置,在图形板中有挖空的各类图形,供幼儿观察摆放。

娃娃家

活动准备:油泥、泥工板、各类工具若干、娃娃若干、废旧材料制作的梳妆台、废旧材料制作的衣柜、废旧材料制作的电视机和微波炉等等

活动目标:

1.能让幼儿通过活动学会照顾和关心别人的情感

2.通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制作各种不同的食物,并能够懂得好东西要给别人吃

3.知道老师和妈妈照顾自己是多么的辛苦,激发幼儿热爱照顾自己的每一个人。

玩法:

通过游戏区的各种工具,知道每个工具的作用以及玩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食物,能够学会如何照顾小宝宝,会抱和喂宝宝吃东西,能够给宝宝穿衣服,穿鞋子、梳头、擦脸、系鞋带、扭纽扣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小小表演家

活动准备:各类小动物头饰若干、废旧材料制作的衣服若干、各类打击乐器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进行正确的头饰选择

2.正确使用打击乐器,根据音乐节奏有节奏感的运用各种打击乐器

3.能够进行简单的情景表演和对话,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玩法:

篇13: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一、区角的创设生成体现“农”味

地处农村, 就有许多与城市不同的地方。农村幼儿园老师在进行区角创设前, 就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 加入一些农村元素, 使之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唤起孩子的共鸣。

如每班都要开设的自然角就是农村的一个缩影, 它如同一个小社会, 向孩子诉说着外面世界的变化。在自由活动时, 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观察着自带的动物, 螺蛳、河蚌、小泥鳅、小鸟等;再看看植物, 大蒜、葱、青天菜和各种花卉显示着勃勃生机。如果你要问, 它们为什么长得这么茂盛?孩子们会自豪地回答:我带来了豆饼、蛋壳等为他们作营养。自然角因为有了农村孩子的参与, 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在大班开设“风味小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孩子们做着一个个饺子、一支支糖葫芦、一串串豆腐干、一碗碗汤圆, 神情专注的样子, 让人仿佛真地走进了一家小吃店。孩子们在制作小吃、叫卖小吃的过程中享受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因而开设“风味小吃”受到孩子们的极大欢迎。

将小班的娃娃家装饰成农家小院的风格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会让孩子们更喜欢这种回家的感觉。而建立农家乐、编织区、手工剪纸、手工印花糕等农味十足的区角, 会深受农村孩子的喜爱。

另外, 一些主题性区角还可以从主题中挖掘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内容, 融入到区角的活动中或创立临时性的区角。如在“香香的蔬菜”、“落叶飘飘”等主题中就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 可设立“蔬菜市场”、“蔬菜加工厂”、“树叶贴画区”, 等等。

“生活即教育”。农村生活中蕴涵着丰富而浓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等待我们去挖掘。

二、区角的目标设置考虑“农”情

农村的孩子不同于城里的孩子, 少了一分娇气, 多了一分野气, 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区角的目标设置应认清这一情况, 充分考虑农村孩子的实际, 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定位。

1. 从贴近生活的目标入手。

如自然角, 可以让孩子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语言区, 可给孩子们讲述“老虎外婆的故事”;运动区, 可玩玩丢沙包、跳房子的游戏, 等等, 让幼儿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完成既定的目标。

2. 目标设立接近农村幼儿的发展水平。

农村的孩子在运动性方面普遍优于城里孩子, 因此, 在运动区的走高跷、跳房子、投掷等项目中, 可以适当增加难度, 设置更高的目标。而在语言发展上则比不上城里的孩子, 老师就应设置更适合于农村孩子的语言发展目标。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发展现状, 才不会“一刀切”。

3. 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农村孩子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区角目标的设立就要抓住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如在美工区中, 能力弱的小朋友可以画在平面的纸上, 而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就可以画在立体的瓶子上、纸筒上;在数学区中, 纸牌的玩法有数牌、花色排列、找出多余的牌、画出缺少的牌, 玩法不同, 目标不同, 层层递进, 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同的玩法。在益智区的停车位游戏中, 幼儿不但可以根据车辆颜色、车型来排序, 而且可以根据车牌号顺序来排列, 更可以根据指示 (如:001号车↑3→2是002号车) 来停车, 不同的玩法, 对应不同的目标, 使目标多元化。

三、区角的活动材料取自“农”家

农村是一个丰富的区角材料资源库, 一些自然材料随处可见, 方便又实惠, 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灵手巧、巧妙利用。那么哪些材料可以为我所用, 引进我们的区角呢?

1. 废旧材料。

如饮料瓶、牛奶罐、牙膏盒、纸巾盒、线筒、旧钮扣、纸杯、蛋糕盒、旧碟片、碎布、瓷砖等生活废品是我们区角的宝贝, 不但节约了成本, 变废为宝, 而且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2. 自然材料。

农村中的自然材料真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如稻草可以搓稻草绳, 也可以扎稻草人, 还可以做各类粘贴画;竹子可以用竹片画画、拼图、做乐器;麦杆可以穿线、拼贴、数数、吹泡泡;蚌壳上可以画画、粘泥;树叶可以贴画、制作书签;各类农作物的种子可以做种子贴画、做种子发芽的实验;萝卜可以刻成印章印画……

3. 乡土材料。

农村中还有一些如窑泥、瓦片的材料, 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窑泥可以玩泥塑、瓦片上可以作画等。

4. 本土材料。

农村本地所特有的材料也能成为我们的区角材料。如店口的五金、水暖等产品, 可以让孩子们拧螺丝、接水管, 还可以制成许多体育玩具让孩子尽情地玩;山下湖的珍珠可以让孩子们穿项链、做蚌壳加工;应店街的线筒可以描画各种图案;赵家的香榧壳可以粘贴成工艺画……

只要农村里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教育价值, 就都可以拿来为我们的区角所用, 大大地丰富区角的活动材料。

四、区角的活动内容传承“农”俗

农村的各种习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 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让农村孩子了解并继承这一传统文化, 是幼儿教师的职责所在。通过区角活动的形式来渗透民俗文化, 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以下的一些传统文化就可以有选择地进入我们的区角:

1. 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流传于广大老百姓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 具有随意性、趣味性的特点, 可以就地取材, 不受场地、人数限制, 找一些木棍、石子、果核、叶子, 就可以开始游戏, 它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需要我们去传承。“老鹰抓小鸡”、“炒黄豆”、“打荞麦”、“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下土棋”、“拉大锯”、“踩高跷”、“击鼓传花”、“抽陀罗”、“丢手绢”等我们从小每个人都玩过的游戏如今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成为区角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2. 传统工艺。

一些民间的传统工艺通过老师的筛选和降低难度, 也可以引入到区角中来。如剪窗花、印染、织布、刺绣 (十字绣) 、捏泥人、陶艺等成为我们手工区的活动内容, 培养了孩子们对民间工艺的兴趣。

3. 传统艺术。

如传统的皮影戏、木偶戏, 通过老师心灵手巧的借用、转换, 成为语言区和表演区中的指偶剧、手偶戏。

4. 传统节日。

结合传统节日的风俗开展一系列的区角活动, 给区角增添了浓浓的农家节日氛围。春节到了, 让孩子们帖上春联、挂上孩子们新手制作的大红鞭炮, 使活动室显得格外喜庆;元宵节, 让孩子们搓一搓汤圆、亲手做一盏花灯, 还可以猜一猜灯谜;清明节, 可以做一做清明果;端午节, 包包粽子、炸炸巧果、制作绿豆糕;中秋节, 可以做做月饼, 画画月景……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给孩子们留下了抹不去的深刻印象。

五、区角的环境创设展现“农”貌

区角的环境创设是为区角的活动目标而服务的, 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区角环境要展现的应是幼儿所熟悉的事和物, 如将活动室布置成农家乐、农家小院的风格, 用竹篱笆来做区角间的隔断, 用稻草绳编成画框, 用蓝印花布做小朋友的头巾, 用饭架做作品的底衬, 用鹅毛制作进区卡, 用斗笠制作挂件, 用麦杆编制材料筐, 用麻袋来展示作品, 用麻绳进行编织, 用毛竹做成笔筒、工具罐……

在区角的环境创设中还原农村的面貌, 不但让孩子们倍感亲切, 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爱农村、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它们, 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 让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 这是实施《纲要》基本的实践策略”。“这是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幼儿教育不是‘贵族教育’, 也不是只有花大钱才能办好的”。这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化敏老师在新《纲要》解读中所提出来的。

到底怎样的区角活动是农村孩子喜欢的?怎样的区角活动是适合农村孩子的?这是每个农村幼儿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汲取精华、保留传统、彰显特色, 让农村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散发“农”味, 让孩子们玩得真实、幸福, 是我们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篇14: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 小班 区角游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17-01

区角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对于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需要幼儿教师有效运用。

一、区角游戏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

对幼儿而言,区角活动是一种看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善于引导幼儿进行身边资源的有效运用,以便能够引导学生随手进行创作活动,提升幼儿的综合认知。例如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自然资源运用:校园里面的花、草、落叶、树枝、稻草、果实、种子泥巴,还有各类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等丰富活动的材料,都可以运用在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等区域中。例如春天掉落的花瓣、秋天金黄的树叶,都可以是幼儿进行实践创新的材料源泉。

另外在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教师也要培养幼儿善于进行资源充分运用、不奢侈、不浪费的良好习惯,一些用过的废旧的泡沫、各种纸板、废旧装饰纸、易拉罐等等都可以是幼儿区角游戏的道具,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小厨房”的设计,将泡沫、各种纸板、废旧装饰纸等设计制作成为海鲜类、饮料类、面点类、烧烤类、砂锅类等器材,让幼儿认识到原来废旧的东西也可以有很大的用途。

二、区角游戏中教师要注重安全性和艺术性

在区角游戏中,由于更加注重幼儿自身的创造性与探究性,教师更多的是让幼儿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就对于游戏材料、道具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区角游戏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中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免给幼儿的安全造成隐患。总体而言,对于材料的选择要选一些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且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另外材料应是圆滑的、柔软的、无尖角的,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游戏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保障各种材料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实践技能,例如在进行礼物包装的时候要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选择彩纸、丝带、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和艺术加工,注意操作材料的多种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性,以便能够减轻幼儿在进行实践的时候的操作难度,激发他们的游戏参与热情。

三、区角游戏中教师要注重针对性和发展性

教师而言,区角游戏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对于幼儿的身心特点进行充足的了解,因为幼儿时期孩子们的各项行为认知能力发展较快,大班与小班孩子的差距非常明显,从一定程度上讲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区角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中小班的区角游戏要着重对于幼儿自身协调能力、认知能力的教育。当然由于幼儿家庭教育的不同、自身素质的不同,一个班级内的孩子认知能力、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对于幼儿的学习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区角游戏的目标性与探究性,因为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關系到幼儿活动质量,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因为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有效效果。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最重要的一点是游戏的创设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15:小班区角活动的指导策略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把“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放到保教工作的首位,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教育好幼儿园的孩子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新的教育理念还提出了应该为幼儿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坚持正确的幼教主流方向,是我们一线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所在的小班,由于幼儿之间年龄相距小,认知水平相近,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讨论,相互间的放松与互动,是教师指导不能达到的,所以开展区角游戏是非常适合幼儿发展的,给孩子提供宽松愉悦的交往空间,和同伴一起有趣、主动而有个性化地参与游戏活动,他们在不同的区角活动中得到真实有效的发展。

本学期是小班的第一学期,我们班开展的游戏区角有“美美发屋”、“ 娃娃家”、“表演区”“操作区”、“快乐阅读”、“天线宝宝超市”等等。

在小班区角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增强了区角活动的趣味性,孩子玩得开心快乐,发展真实有效。

一、我站在幼儿的角度设置区角,激发幼儿的兴趣。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所以在设置区角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比如有的孩子对别人的玩具很感兴趣,我就建议他把自己心爱的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再做一些如:床、小桌子、奶瓶、梳子、毛巾等、钟表、电话、灶、锅、碗、勺、碟、杯子。这样一个“娃娃家”就形成了。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比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作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还有小班的孩子爱吃零食,我们一起收集了各种食品的包装袋在里面填充一些不会腐烂的水果网,这样一个“天线宝宝超市”就形成了。其次对于区角中的问题师幼共同讨论解决,有的区角过于人多过于拥挤,我们就采取小组商量的方法来决定今天的区角玩什么。也可把暂时没人玩的区角改造,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有效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动手欲望。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物体。如在操作区投放小动物的图形、小卡片、瓶盖和瓶口、各种豆子、小棋子等等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等等。

三、自选区角自我学习,6个小组同时商量,先商量的小组就先举手到相应的区角去。有的时候又是“一切活动都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全班的个别幼儿对区角活动选择,这里还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幼儿,尊重该幼儿当前兴趣的意愿。满足他的需要,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如:小组在选择区角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角,有的选择操作区,有的选择到超市。还有的选择美美发屋模仿成人梳头发,尝试用各种发夹夹住头发,发展手部小肌肉动作。在玩中自己探索,相互讨论使用材料,充分让幼儿去积累经验。

四、老师在指导孩子区角活动中,时刻要观察留意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兴趣持久度和交往能力等,老师根据需要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创设活动区角的目的是为了给每个小班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要准确了解小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如果幼儿有特殊的兴趣和需要,区域的内容和规模可以随时调整。有的区角活动材料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幼儿对这些材料玩上一阵子,还是会感到厌烦,要长久地保持和促进幼儿与这些材料的互动,教师就要做到深入幼儿的活动中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幼儿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和指导才能真正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幼儿的个别差异,再根据需要和差异采取相应的方法,或是改变活动的策略、或是添加、撤除一些活动材料,使幼儿对活动材料、对活动长久保持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要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必要时参与活动中的探索、发现,适当的调整位置。所以在指导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我

们都要做个有心人,积极为幼儿创设活动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幼儿的相互交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各种区角活动中,通过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还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以上不难看出,区角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集中教学活动那样由教师设计和组织,改变了集中教育活动的高结构高控制状态,孩子更自主了,与环境、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篇16:小班区角活动案例分析

观察小朋友在活动中的互动,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开始了,闻闻把橡皮泥放在桌上并用手压平。他把彩泥滚成球,又把它略略压扁。“看,生日蛋糕。”把蛋糕推向栾焰博,“给”(栾焰博没有回答),闻闻把蛋糕拿回自己面前,把它揉成香肠状。“看看我做了什么?”栾焰博:“这是什么?”“香肠” 栾焰博伸出胳膊抓住了香肠的另一端——香肠变成两截,“变成两根香肠”。闻闻拿起两段彩泥香肠揉成圆球状。栾焰博说:“给我”闻闻:“不给”。栾焰博伸手抓过一个彩泥小圆球,他背朝着闻闻,在闻闻背上推了一把。闻闻:“我的”。栾焰博:“不是”。闻闻生气了,发出怒吼。栾焰博把彩泥给了闻闻。栾焰博和闻闻把小彩泥球揉在一起,滚成大球,又把它拉开揉捏。闻闻端来一个盘子,栾焰博把彩泥球放在盘子里,他们拿给我看,“看,馒头”“看起来很好吃,我想吃面条,你们能做吗?” 他们拿回去,又开始将彩泥揉搓出面条形状。拿来给我看,我说:“谢谢”。他们很高兴开心的笑了。案例分析:

儿童对自身的情感已有了相当大的控制,能同时运用语言和身体语言与别人交流,期间常常不需要成人的介入,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交流。两位小朋友不用成人的帮助就能在一起玩的很好,当成人加入他们的想象游戏时,他们异常开心。指导策略:

指导要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教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及表现,要作出适宜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进行调整、补充、支持和扩展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教师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还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幼儿游戏。

生活体验区:宝贝厨房 活动意图:

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游戏材料,并为幼儿提供独立游戏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增长智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评价的标准:

1、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

2、游戏中能有简单的游戏情节。

3、能尝试解决游戏中碰到的困难,具有初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早上一来园,邵新阳和婧婧就跑过来:“老师,我们想玩厨房”。“当然好喽!”还没等我说完,她们俩个就已经手拉手兴奋的跑进了宝宝厨房的区角。

(教师评析:邵新阳和婧婧可能平时比较活泼、能干,而且很有主见,想象力较丰富。教师应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并积极的为她们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你做饭,我来切菜,哎呀,我们还没有客人呢?(孩子思考)要不等周良骏来了我们叫他做客人好吗?”婧婧正一本正经的分配着角色。

(教师评析:孩子已具备初步的角色分配的能力,而且已学会自己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角色分配时所碰到的困难,在孩子进行思考时,教师 “不参与”,是为了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游戏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幼儿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哎呀,我们的菜做好了,客人怎么还不来呀?真急死人了!”忽然听到新阳发出焦急的声音,“赶快先把菜装到盘子里吧!”新阳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盘子正忙着盛菜。(教师评析: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行为可以说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再现,积累孩子们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孩子也往往通过游戏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充分体现了幼儿游戏的生活化。)

“菜都装不下了”,“老师给我们一个大盘子好吗?”新阳急急的跑到我跟前“在那边我帮你去拿吧!”我赶紧跑去帮他拿了一个大盘子。

(教师评析: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表现与反应,觉察他们的需要,当孩子向你求助时,应及时的给予帮助。)教师活动后反思:

游戏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特别是要小心的呵护孩子想像的幼苗,思维的火花,从本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言行无不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灵感与顿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此同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充分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不要告诉他们现成的解决方法,这样更能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间接、侧面指导的方法来调动孩子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在游戏活动中,应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来促进和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在玩中学习、玩中进步。科学区活动案例:沉浮实验 案例描述:

下午吃完间食区域活动时间,张宗洋到科学区发现玻璃缸,他好奇地看看,拿起一支铅笔扔到水里,发现铅笔浮在水面,又拿起螺丝钉扔到水里,螺丝钉沉到水里,她开心极了,继续扔其他的物品,郭立铭来了,想把东西从水里捞出来,张宗阳不让,“我先来的,不让你做。”郭立铭说:“我给他捞出来。”“那我们一起捞吧。”他们捞出来,又扔到水里,玩得很开心。“那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吧。”“好吧”他们又找来积木、扣子等物品。“东西那么多,我们记不住什么东西沉到水里,什么东西浮在水上怎么办?”我来参与他们的活动,经过商量后决定,我来画物品,浮在水上的小朋友画“√”,沉到水里画“×”。他们很开心的画出来。

案例分析: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往往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指导策略:

上一篇:油画专业课学习心得下一篇:别样中国年有感优秀作文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