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24-07-13

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精选12篇)

篇1: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智慧人生的基石,主要包括阅读力(学习阅读)、思考力(思考想象)和表达力(运用创新),而这三种关键能力的基础则是自主阅读力。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主阅读力是关键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三种关键能力的基础。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力,笔者从激发动机、引导扣疑、强化实践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期对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所借鉴。

[关键词]阅读力;策略;动机;扣疑;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笔者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为最终目标,让自主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一、激发动机,让学生乐于阅读

阅读动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实践证明,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应从学生的认知兴趣、?J知需要及自信心入手。我们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获得感受和启发,产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愿望,这种愿望或动机是我们开展自主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1.知识吸引。在阅读实践中,许多文本知识因其跌宕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个性、出众的写作技巧而极具吸引力,极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潜在的阅读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的内在吸引力,利用课始、课末或阅读课等机会以“吊胃口”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让他们产生自主阅读的急迫心理。前不久,我在解释“鞠躬尽瘁”一词时,谈到了诸葛亮和《三国演义》,当学生听得入了迷,我却戛然而止,故意制造悬念,然后告诉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被激发出来了,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由此得到加强。

2.目标牵引。为了强化阅读动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吸睛之处或疑难之处,牵动学生思维的神经,以目标牵引激发学生读之而后快的冲动,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主动阅读。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的阅读,可让学生紧紧抓住“历险”二字,在浏览梗概抓住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汤姆主要历了哪些险,其中最惊险的是什么?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最后推荐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相信学生会有“欲读之而后快”的感受。

3.兴趣导引。一个成功的自主阅读者,首先是一个兴趣阅读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乐此不彼地去阅读。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前,我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了解不同地方习俗的兴趣,再引导他们阅读本组课文,进北京看西藏出新疆,最后展开一系列的课外阅读。北京春节的习俗、独具一格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以及和田维吾尔的风俗人情无不让学生眼界大开。这样的兴趣导引,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轻松求知,教师轻松教学,教与学达到高效的有机交融。

二、引导扣疑,让学生善于阅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存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才能事半功倍,学生的阅读力才能得以养成。

1.存疑――引导学生勤于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有了这个“疑”,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阅读、深入探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一篇文章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将阅读中不懂的地方划上记号或将问题写下来;若学生不懂得怎样去发现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单元导语、课后提示或随文气泡去发现问题。当然,学生发现问题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浅入深的过程。刚开始可能不分巨细地有疑必问,小至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意思,大至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特色,教师都应予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重要的本质问题,如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等。

2.质疑――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阅读的目标,是学生进行下一步阅读的基础。我们提倡“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它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有些学生虽然在阅读时想到了一些问题,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羞于提出来,耻于提出来,怕人取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成熟或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应予以肯定、引导和鼓励,切忌进行否定讽刺,以免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

3.释疑――帮助学生善于解决问题。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要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探究,可以独立探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动手实践,可以一种方法,可以多种结合。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增长了知识,还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了实验的探究方法。

三、强化实践,让学生形成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和课堂,要着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课外读本、从教师导引到自主自觉的不断积累与实践,借助行之有效的抓手,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拓展延伸能力。

1.拓宽阅读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选学课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阅读能力,自读课文,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运用和升华。

2.搜集资料信息。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调查采访、实验、观看音像制品等途径,大量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如学习一篇课文,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的资料,课后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它资料或链接,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3.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阅读习惯,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读书笔记分随文笔记和摘录笔记,随文笔记是一边读一边在文中旁记,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摘录笔记是统一记在读书笔记本或读书卡上,当读到好文章或好书时,随时摘录下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想,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阅读有所收获。

4.增加背诵积累。一是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词句段篇,包括课文中的和单元组要求的,以及相关的课外拓展;二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的积累;三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自由选择的积累内容,让学生在积累中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5.注重读写结合。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要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叶老说过,作文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材料,通过引读借鉴,让学生领会一些写作的技巧,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繁复的作文教学,又可以有效提高作文质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各种策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切不可截然分开。不能只单单进行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各种培养策略要灵活综合运用,确保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袁帅.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语文天地,2014,(09).(责任编辑 史玉英)

篇2: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贵州省遵义县第四小学 梁大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篇3: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及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价值

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在学生的眼里总是与无休止的题目联系在一起, 没有语文那样的诗情画意, 也没有历史那样的有故事。许多孩子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是单纯地为了分数而学习数学, 没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也无法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世界里慢慢开始害怕数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来获取数学信息,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喜悦, 并且如果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就会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主动的地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阅读需要认真地阅读每一个图标和例子, 只有仔细地、认真地阅读, 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每个步骤。要想充分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就需要注意力集中并且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组织能力。教师通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可以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

⒈错误地认识数学阅读

很多学校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 甚至很多学者也认为阅读能力是语文科目的教学任务, 和数学没有任何的关系, 认为只要是语文阅读能力增强, 数学阅读能力就会增强。语文阅读和数学阅读之间是有相关联系的, 但是数学阅读是有自身的特点的。目前, 很多学校语文阅读开展得非常好, 但是重视数学阅读的学校是非常少的, 例如, 大多数学校早上的早读都安排给了语文和英语, 但是很少有学校组织学生阅读数学。

⒉缺乏有效的要求与指导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老师注重的是讲解和练习, 由于对数学阅读没有强烈的意识, 所以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数学阅读的要求和指导。老师往往把课本当作习题集, 往往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指导学生完成课本那一页的哪些题目, 但是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阅读时间。由于教师没有要求阅读课本, 使得学生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不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

关于课外的阅读, 家长更是缺乏指导。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家长关心的总是学习成绩, 关于购买数学书也总是停留在奥数辅导等几本书上, 关于数学阅读的书, 很多家长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并且家长基本上不会和孩子谈论关于数学阅读的体会等。

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⒈转变观念, 重视数学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要以学生为主,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 将数学阅读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家长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让家长对学生的阅读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带动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中来。

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数学读物产生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读, 快乐轻松地去读。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 例如, 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老一辈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 还有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德国数学家高斯等数学家的故事。当学生开始对数学阅读有兴趣之后, 我们可以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例如:《数学司令》、《数学西游一记》、《数学智斗记》、《数学王国历险记》、《数学小眼镜》、《数学动物园》、《数学神探006》, 等等。

篇4: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6-0091-0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而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将成为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主宰人的一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势在必行的义务。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并不乐观,他们的阅读能力极差,课外阅读的现状更令人担忧。

那么,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读书

1.故事诱导,激发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一旦听到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会精神抖擞,双耳直竖。老师可利用课间休息、自习课等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戛然而止,卖弄玄虚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欲知精彩情节,请读以下书籍……”这样让学生在一种求知的欲望中主动去阅读,使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奇妙境界的同时,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大增,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推荐读物,引导兴趣。①根据学生年龄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这些读物便于学生读懂,读得有收获,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三国演义>《西游记》《童年》等世界名著,让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扩大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其乐无穷。②根据教学需要推荐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养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了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赤壁之战》,推荐阅读《三国演义》;读了《景阳冈》,推荐阅读《水浒传》;学习了《美猴王》,推荐阅读《西游记》;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学生通过扩展阅读,既巩固和发展了课外阅读的成果,又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3.教师感染,诱发兴趣。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熏陶和巨大的感染力,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更为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感染许多人好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热爱。期望于不好读书的人培养出好读书的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应树立热爱读书的榜样,去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倡导师生共读一本书,读完后共同交流理解体会,让学生真实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收获。

4.成就体验,巩固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朗读比赛、诗歌比赛、课本剧表演、童话故事改、续写。每学期期末举行“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召开读书汇报会,让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中积极主动地采集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巩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读起书来就欲罢不能。

二、重视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1.朗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开始崭新的每一天,在书声琅琅中度过愉快的每一天。

2.默读。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就快得多。默读时,可以边读边思考。

3.精读。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用这些作品为材料,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略读。不要求对读物逐句逐词地进行阅读,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以求迅速地掌握读物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

5.浏览。浏览就是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

6.速读。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三、丰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图书角开展阅读。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书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校的图书室是学生的最好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常到里面进行翻阅,了解书目,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并选择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这里自由地借阅书报。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捐献出来,建成班级图书角,并选派专门人员负责看管和借阅。这样同班级的学生就可阅读到不同的书籍,解决了部分学生无书可看的尴尬。而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

篇5: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何提高小学生学困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精心设计导入

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如《乡下人家》一课的导入,我们设计这样伴随着乡间小路的乐曲播放乡下各种场景鲜花绽放,瓜果遍地,麦浪滚滚,鸡鸭牛羊吃食活动等场景,导入课文,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阅读的兴趣之们被打开。

2.营造阅读气氛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可以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可以配乐朗读。朗读课

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3.运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图画激趣。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美丽的图画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优美图画。尤其是好的课件可以化静为动,点石成金,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强化成功的喜悦感

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5.教师的文学功底,教师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1.图文结合法。

很多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大部分插图还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2.读思结合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应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读说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在学生接触感悟了本文大量鲜活的语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呢?为什么?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4.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荷叶圆圆》 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触摸荷叶的美丽,感受其中的童趣,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想去表现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鼓励学生:“还有谁把荷叶当成了什么呢?小诗人们,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富有想象力。阅读是一个积极、复杂、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情趣感,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才能达到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传授技巧,让学生善于阅读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更要读得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

1.背诵法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2.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

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5.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通过教给阅读技巧,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⒈开发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⒉建立班级图书库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⒊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⒋优化读书环境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清净幽雅的读书环境会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班级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⒈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⒉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

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

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篇6: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课题设计者:郑可可

一、研究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过程,也是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语言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而且同时发展了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已经表明,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重任。为此,我确立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的个人课题,并将付诸行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一)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口语表达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使“一言堂”变成“满堂言”,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他们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二)研究目标:

1、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2、语言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语文阅读课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无拘无束地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把话说完整,表达清楚。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规范日常语言,克服方言、语病。为学生日后与他人流畅地交谈和写出通顺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及行动策略

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调动学生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有:

1、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特别是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舞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

2、学生语言发展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复述训练、续写训练等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进行细致合理的想象,“放任”学生浮想联翩,把课堂变成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碰撞”生成更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文本”,促进其口语、写作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3、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还可用实物、CAI

课件、编排课本剧表演创设情景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敢讲会讲。

四、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校学生说话能力的现状作一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3、经验总结法。指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4、教学实践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表达、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强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并把平时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五、研究计划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2月)

(1)学习有关理论。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及时搜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

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写好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整理和分析各类资料。

(2)撰写专题和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篇7: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三个庄子中心学:刘瑞萍

一、研究背景

(一)学生生活交际的需要

目前,随着国家双语政策的实施,大批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很高,家长纷纷把学生送入汉族学校来学习汉语,哈族学生学习汉语由于受他们母语的影响非常难,汉语的四个声调发不准,写字出现笔顺倒置的现象,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大部分都成为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识字能力成为一年级语文的中心工作。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800--1000个。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比较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

(三)解决识字教学中凸现出的问题的需要

我们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识字伊始,知识迁移困难。学生还在学拼音时,一边就要学习汉字,认识汉字的经验几乎为零,对于汉字字形的识记特别吃力。在黑板上认识了,放到卡片上不一定认识;在课文中认识了,写在本子上不一定认识;黑色字体认识了,换成红色字体不一定认识;有的甚至把生字条里的生字都背熟了,可一打乱顺序还是认不得。(2)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今天认识了,有的明天就忘记了;前面认识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加上识字量的增多,甚至还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3)传统的 “告诉-接受-记忆-复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毫无生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扼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因此识字效率低下。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识字”:是指学生在识字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识字目标、制定识字计划、作好具体的识字准备,在识字活动中能够对识字进展、识字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识字活动后能够对识字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它表现在: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识”;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识”;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识”;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识”。

“自主识字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检查和自我补救等学习活动来实现识字目标。包括独立的拼读能力、识记能力、书写能力、运用能力和拓展识字的能力。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基本知识,优化识字学习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学生识字的最佳方法,着重于识字的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基础,在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各自独有的生活经验识记汉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学汉字、主动认识新字,巩固已认识的字并扩大识字量,为提前读写奠定好基础。

三、理论依据

(一)语言心理学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二)教育学依据

著名语言学家S.P.Gorde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教学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探究的技法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探究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认为,学习应该自主探求,通过自主探求获取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深刻,运用起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1.学习建构说:学生的能力、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的。它有两个基本观点构成: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二是人们在建构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2.主体教育论:主体教育论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激发作为内因的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和主体活动,外部因素才起作用。

3.识字教学的评价建议也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识字方法,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目标从双基到综合的转变,识字教学过程从只重结果到全过程的关注,促进了识字教学评价的改变。识字教学评价不能只追求识字的数量和结果,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兴趣浓厚,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自主识字能力。2.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灵活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时,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平均识字达2000个以上。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提前阅读,达到20万字的阅读量。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思想感情,发展人文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多方面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识字任务制定成不同的游戏方案,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在编谜中教师巧妙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学生那种愉悦的识字情感体验得到了强化。反馈结果也表明,生字学得非常扎实。还可以根据每课生字的特点,把儿歌、表演、画图等多种游戏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喜欢识字。

2.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尽管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但如果忽视了识字教学的灵魂,任由学生怎么识记都行,那么要想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难了。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渗透一些汉字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

3.拓展识字的途径和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3(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话”,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厂牌名,还有路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校名、校风、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素材。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4.以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为手段,巩固识字效果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在教学中,我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识字目标评价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促进对汉字的巩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识字能力

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供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对识字更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如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识字展示等活动,不但学生喜欢,更能以此推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以《语文新课标》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和整个班级水平的观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案与措施,以便增强操作性。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六、研究的步骤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4)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

(二)实验研究阶段(2014、5——2015、4)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措施,观察实验效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实验处理,收集资料,作好过程记载。

(三)结题阶段(2015.5)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聘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结题。

七:研究的学生:

篇8: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 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 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表明,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 自主去学习。要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首先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因此,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讲究导入阅读的艺术,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我想读下去, 我愿意读下去”的欲望。在教学《珍珠鸟》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问:“同学们, 你们见过珍珠鸟吗?”珍珠鸟, 别名锦花鸟、小珍珠等, 羽毛灰蓝色, 有整齐的白色圆斑, 像珍珠一样, 头上有暗青色的角状突起, 尾部羽毛较短, 红嘴红脚, 体态娇小玲珑, 动作活泼轻巧, 原产于非洲。今天我们要学习《珍珠鸟》, 作者是冯骥才, 是当代作家, 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作品选材角度新颖, 能用多变的艺术手法, 细致深入的描写, 挖掘生活底蕴, 咀嚼人生百味, 课文《珍珠鸟》便是一例。这样的导入引领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和文本对话, 激起学生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欣赏, 拥有了快乐的情感, 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健康的阅读心态。

二加强词句训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时, 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 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词句训练时要注意两点: (1) 要重视理解和运用, 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2) 要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 写到种花生仅用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写收获时也只用“没过几个月, 居然收获了”, 这些简洁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感受整个过程之快。“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 并写出了获得收获时, 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父亲对花生的评论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 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 表现了花生内在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不计较名利。在阅读时, 注意两个鲜明的对比, 一个“埋在地里”, “矮矮地长在地上”, 一个“鲜红嫩绿”, “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这说明了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 果实不显眼, 但有用, 对人有好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如“花生的外表不好看, 花生的用处很多”, 可以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好看, 但花生的用处很多。”这样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阅读课文的效果。

三注重积累, 掌握阅读技巧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当然, 阅读的积累不仅仅是体现在数量, 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突破。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 就是教给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开展阅读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 突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的训练。 (2) 围绕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进行综合训练。 (3) 掌握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的训练。三种训练、各有侧重, 彼此关联, 因文而异。如在《新型玻璃》的阅读教学时, 注意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可以把各种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进行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 自动报警——防盗;夹丝玻璃——非常坚硬, 碎片会粘在一起——安全;变色玻璃——能反射阳光, 随阳光强弱变色——调节光线;吸热玻璃——夏天阻挡阳光, 冬天阻挡冷空气——调节温度;吃音玻璃——使噪音强度减弱——消除噪音。这样的归纳阅读, 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阅读和思考是一个有效融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在预习课文时有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 解决不了的, 教师可以帮忙。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然后让学生一起探讨、相互启发, 或故意设置悬念, 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珍珠鸟》的教学中, 我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 它会说些什么呢?”“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 他在笑什么呢?”“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做梦, 它梦见什么?”又如在《落花生》的教学中, 由于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借物喻人, 教师也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落花生的这种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生气,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告之为主动探索。

篇9: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在英语教学与学习当中,英语阅读能力具有着重要作用。英语阅读作为有效提升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对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听力、朗读、写作能力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笔者依据多年以来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当中总结了如何来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以此来与从教者们交流与分享小学英语阅读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能力 策略

引言

作为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即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阅读在现今社会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日趋频繁全球的国际化交流,使得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的英语,在国际交往当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学习与掌握英语也是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需要。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学习英语的阶段,因此让其进行高层次的英语阅读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只能让小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短文的阅读,但是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小学生阅读英语短文,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也可奠定下学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坚实基础。

一、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人们耳熟能详的教学格言“兴趣是引导人们进行学习与研究的导师”,兴趣是所有行为意识的原动力,因此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应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选取生动有趣的阅读素材,借助形象直观的阅读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开发学生的智慧。另外教师能够借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得快乐阅读的感受,并通过阅读能够有效的提升理解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伴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趋势,教师的教学职责并非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要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学习。虽然在英语阅读课当中的问答式教学方式能够有助于学生阅读短文,可是问答式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学习气氛枯燥乏味,难以显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阅读课当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趣味性的阅读,以此来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第一、指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进行课前预习。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较为薄弱,缺乏阅读的语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有一些学生对于短文当中的思想不能够理解,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朗读阅读,如此一来就能够在语感较好的小组成员的带动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笔者曾经进行过这样的教学实验:将参与教学实验学生划分为分为A、B两个学习小组,在A小组当中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单一进行阅读的方式,B小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现出:A小组自主单一进行阅读,成员当中有一些自学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会因为无法理解而阅读效果不佳。B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所有成员都能够理解短文的内容,并且阅读效果较好。在新课标当中明确的提出,应培养起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在进行阅读时,通常合作朗读能够借助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来理解学习的语言。如此一来,既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具有进行口语对话的勇气。第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教师应在阅读教学当中进行正确引导,竭尽全力的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构建起良好的参与平台,愉悦的学习氛围,并预留充裕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积极参与,教师应该让学生讲述与实践,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并划分学习小组来进行“全员参与”式的互交流学习,新课标要求应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该预留给学生进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从深层次来考虑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动手动脑、开展互助合作交流,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巩固延伸课外阅读

要达到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不能仅仅按照教学内容当中的阅读材料来进行学习,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由于课外阅读突破的时空的局限性,还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借助于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许多的英语资料,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加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能够从深层次上来认知英语的魅力。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第一、开展“相互置换”的学习活动。现今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教师应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同学之间可共享英语阅读素材并进行互动式学习,这样就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加强管理,应对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指导,并作为客观评价。借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充分进行发挥,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平台,例如可在课堂上开展“讲故事”的学习活动,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制作故事道具、搜集和安排故事素材。可由教师在课堂上预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开展趣味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实际能力。

四、结语

总之,提升英语阅读能力是应经过长期的时间才能达成。需要师生之间一起来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有意识的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进行听写、朗读、练习,为今后学习英语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国英.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3, 03:86-87.

篇10:初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两年了。这两年来,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课题组长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地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齐心协力,踏实工作,课题组在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使我们的课题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更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将上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题工作

1.撰写开题报告:背景透视;问题提出;理论依据;课题构想;结果与分析;讨论。

2.举行论文大赛:宣读科研课题的通知;介绍课题申请情况、课题组成员情况;介绍课题整体实施方案;汇报课题前期准备工作。

二.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收集相关的课题资料,了解现阶段国内外的教学趋势,提出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

2理论学习

3集中学习: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法指导相关资料;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做好学习记录)分散学习:课题组成员的个体学习。(收集学习资料,做好读书笔记)

5外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听课学习。

6调查研究

7学生问卷调查:《初中英语阅读活动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分析:现状分析;成因分析;决策研究;方案制定。

三.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根据计划及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工作中对阅读的内容、方法、策略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及实践。

2.在研究过程中,及时作出纪录,收集典型材料,积累阅读训练案例,初步确立阅读策略研究脉络。

3.针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学习,试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创编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四.课题研究成果

1.课堂教学: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一节课题研讨课,重点运用总结的阅读方法、策略指导教学,并对公开课进行反馈、交流。

2.交流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资料进行整理,主持人参加课题交流活动,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开展工作,经常与课题组的其他同行们进行广泛地交流,取得了宝贵的课题研究经验。同时通过外出学习和听课也从教育专家那里学到了许多科研方法。

3.活动开展:课题组成员在校内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英语课本剧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百词大赛、英语手抄报竞赛等。

篇11: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标下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我省高考方案已经出台,本文作者着重就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原则和课堂教学策略,在实施中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等方面谈谈看法.

作 者:时培秀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江苏,涟水,2234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50)分类号:H3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篇12: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针对初中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欠缺的现状,近年来,作者在讲授新知、课后作业指导两个领域尝试带领学生“精读”,指导学生“巧读”的策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是对该项尝试的阶段性小结,总结了“质疑”、“对比”、“转换”、“动手”四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一线教师有借鉴意义、具有操作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每当数学测试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笔者听到最多的抱怨是:“我太粗心了,我把题目看错了。”其实,这是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欠缺最表象的反映。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予怎样的帮助?笔者试图从培养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入手,以期改变现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撰成此文,与同行分享。

一、初中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欠缺的表现及成因

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新知理解能力差异大。一部分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点或某个问题争个滔滔不绝,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只会袖手旁观。

课后作业中,面对单纯的计算题,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解决,但对有信息背景或具体情境的数学问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领会和分析往往不到位。

综合学生的问题与反馈,发现最集中的原因是:

1.浅尝辄止。很多学生只是像阅读小说一样蜻蜓点水式地快速浏览条件和问题,而不去字斟句酌。学生只知道用自己看到的条件想当然地解决问题,而对于隐含条件的挖掘则不够。

2.数形分离。数学文本中往往有图有文。基础薄弱的学生缺乏数形结合的能力,不爱动脑、懒得动手,从而影响对数学文本的理解。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在课堂讲授新知、课后作业指导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文本阅读能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具体策略如下:

(一)在课堂新知讲授中带领学生“精读”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数学语言抽象、逻辑严密。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认真细致。初中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阅读一则数学文本,字词句的认读上没有障碍,但就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数学含义,更不用说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的每一个符号、术语都有精确的定义,不能像阅读小说一样跳读、浏览。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细致阅读尝试自我释疑。

案例1: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圆的基本性质3.3圆心角的第一课时中,圆的性质:“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我引导学生质疑:“‘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能不能省略?”经过思考,有同学举例说明了两个大小不同圆,相同的圆心角度数所对的弧并不相等。这样,大家对“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后,有学生提出:“同一个圆心角所对的弧不是有优弧和劣弧之分?”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思维十分严谨,然后提示学生继续阅读书本第71页脚的补充说明:“在本套教科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弧都指劣弧。”这些质疑很有价值,它们让学生明白了每个定理都有它应用的前提条件,由已知条件怎样得出结论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

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精读数学文本时,我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认真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可以在精读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初中生学习数学有这样一个常见现象:学生对数学概念或者定义“一看就懂”,但是课后作业“一用就错”。说到底,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没有彻底理解和掌握。

实践表明,解决此类问题,运用“比较”是一个好办法。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知识点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比较可以将知识进行有层次、有系统的区分和整理,为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2:关于“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在学生阅读理解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汽车标志,如奔驰、大众、马自达,商标如工行、农行等,看到它们共同的性质:沿某条直线翻折,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就容易理解了轴对称概念。同样让同学们观察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每人的两只手,中国民间的窗花、剪纸,可以发现: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翻折,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的时候多进行比较,带领学生列出以下表格:

反过来,如果把一个图形直线两旁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它们成轴对称,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成了轴对称图形。这样比较就使得学生对这两个难懂易混的概念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在课后作业中指导学生“巧读”

1.带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转换”

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有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实现领会需要实现内部语言转换。在阅读文字语言时,常需结合图形,将其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达到理解的目的。这种转换在实际应用问题中尤为重要。

案例3:现有边长为1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准备将它设计并制成一个开口的水槽,使水槽能通过的水的流量最大。

初三(8)班数学兴趣小组经讨论得出结论:在水流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水槽的横截面面积越大,则通过水槽的水的流量越大.为此,他们对水槽的横截面进行了如下探索:

(1)方案①:把它折成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水槽(如图1)。

若∠ACB=90°,设AC=x厘米,该水槽的横截面面积为y厘米2,请你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又是多少?

方案②:把它折成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水槽(如图2)。

若∠ABC=120°,请你求出该水槽的横截面面积的最大值,并与方案①中的y的最大值比较大小;

(2)假如你是该兴趣小组中的成员,请你再提供两种方案,使你所设计的水槽的横截面面积更大。画出你设计的草图,标上必要的数据(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这是一道方案设计的应用题。首先,学生要通过阅读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理解横截面积、流速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语言时结合图1和图2的图形语言进行转化:

第一步转化:将普通语言“水槽”和“横截面积”转化为数学语言“直棱住”和“底面积”。

第二步转化:流量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水体积,流速就是单位时间内水经过的距离,因此,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和“水的流速”就被转化成“直棱柱的体积”和“直棱柱的高”。

第三步转化:数量关系“直棱住的体积=底面积×高”转换成“流量=横截面积×流速”。如此,学生就彻底理解“在水流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水槽的横截面面积越大,则通过水槽的水的流量越大”这句话了。这是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得出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前提。

2.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手”

数学文本阅读不仅是一个用眼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手、动脑全面配合的活动,实践操作题尤其如此。

案例4:在一次科学探究实验中,小明将半径为5cm的圆形滤纸片按图1所示的步骤进行折叠,并围成圆锥形。

(1)取一漏斗,上部的圆锥形内壁(忽略漏斗管口处)的母线OB长为6cm,开口圆的直径为6cm.当滤纸片重叠部分三层,且每层为1/4圆时,滤纸围成的圆锥形放入该漏斗中,能否紧贴此漏斗的内壁(忽略漏斗管口处),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说明;

(2)假设有一特殊规格的漏斗,其母线长为6cm,开口圆的直径为7.2cm,现将同样大小的滤纸围成重叠部分为三层的圆锥形,放入此漏斗中,且能紧贴漏斗内壁。问重叠部分每层的面积为多少?

作业批改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无法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反映,他们根本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无从下手。虽然题目中文字语言结合了图形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当滤纸片重叠部分三层”、“滤纸围成的圆锥形放入该漏斗中”,尤其是“重叠三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想象不出来。

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我拿出一张白纸,撕出一个圆形,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

第一步:按题目示意图把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重叠部分是1/4圆。我让学生用手指拨开折叠好的纸片的其中一层:一个圆锥形出现了,而且一目了然地看见了纸片漏斗的重叠部分果然是三层。这个动手过程完成了文本中“当滤纸片重叠部分三层,且每层为1/4圆时,滤纸围成的圆锥形”这一情境。

第二步: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所有参与的同学都发现了:重叠的三层纸片只有一层是漏斗的一部分,有两层是多余的,那么做成这个漏斗,实际只需要180度圆心角的扇形就够了。

第三步:把漏斗想象成沿母线展开,算出漏斗展开的扇形圆心角度数,把它和180度比较。通过计算和验证,漏斗展开的扇形圆心角度数也是180度。此时,学生得到结论:当滤纸片重叠部分三层,且每层为1/4圆时,滤纸围成的圆锥形放入该漏斗中,能紧贴此漏斗的内壁。至此,第一小问解决了。

有了第一小题的思路,再阅读第二小题,同学们发现只是变换了数据,互换了条件和所求的结果,数学思维可以是第一小题的逆向思维。

该例表明:动手既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又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拓宽了文本阅读的途径。没有动手实践,理解实例中的数学文本十分困难,极少有学生能解决以上数学问题;反之,通过动手实践,大多数学生都理解并解决了以上数学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三、成效与思考

两年来,在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笔者见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能力提高,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学困生的数学语言水平和交流能力。学生能更好地用数学语言交流互动,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

2.发展了中等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也在这种训练与学习中逐步形成。

3.提高了学优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

综上,在实施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文本能力的过程中,笔者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当然,培养初中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许多话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怎样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独立阅读;已有的策略如何优化,是否还有更佳的策略,等等,笔者将继续努力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应用信息系运动会口号的建议下一篇:科学探索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