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

2024-07-03

诗词二首(精选15篇)

篇1: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鹧鸪天

屈吴春

南巅飞雪犹玉帽,西坡密林早含苞。山涧琼浆涌银珠,乱花细草片麦苗。寺漫山,木秀茂,丹楼朱塔僧居庙。白马圣佛唱悠闲,岚在腰间玉带飘。

那座红色的石山,——红山寺赋 那座红色的石山,丁当的凿石声响彻千年。漫漫丝绸古道,西行的驼铃跃过万水千山。

那座红色的石山,经历了昔日的烽火狼烟。血雨腥风的日子,唯有古城与之相伴。

那座红色的石山,演绎了与红军的旷世情缘。矗立山巅的纪念碑里,刻录了悲壮的漫山红遍。

那座红色的石山,冲锋的号角仍萦绕塔尖。曦曦晨风中,雄征的大旗越发红艳。

(平川二中2

张建强)

篇2:诗词二首

——《中华诗词》2013年第三期读后求索

诗贵遣词用字精准、形象生动传神,每一句诗的内结构和每首诗的结构要合乎情理并顺理成章,不犯思维逻辑,物象逻辑、情感逻辑等方面的逻辑思维错误。否则,读者会看不懂,你的创作也会因而失败,你写出来的这种失败之作也不可能取得读者发自内心的喜欢。甚至还有可能污染中华民族文化的美誉。

我的诗词都写得很烂,属于不学无术之徒。二十多年前就曾有老师指出:此子不堪教也。这样的东西也能拿得出去?!为了这句评语,我曾完全失去信心,把自己所有工具书都送给了别人,退出这个行当达十多年之久。

后来回忆这一段过往,曾有一首绝句记录在案:

良言一句辣如鞭,悔恨丢盔二十年。再涌心潮留晚照,重挥彩笔写河山。

至今我还是因为牢记着当年的那一痛击而畏缩不前。不敢投书报刊,不敢参加这样那样的各种赛事,唯有蛰伏资阳与我们研究会的同仁们胡砍,只能在贞友偶尔带来的一本《中华诗词》上有幸感受到许多佳作的风采,但出于研究和求索的本心,对其中个别作品的问题也想谈点一孔之见,也许全然都是胡说八道。幸好是在资阳这个小地方作为研究会的内部交流,影响也不会大,因而才敢斗胆直书蠢见,请同仁们勿必多加关照和包含,当然我也懂得文责自负的道理,如有谬误该承担什么,我自会背起来。

先看一首绝句:

初秋游青城山

一入深山积翠迷,蝉轻林密响高低。此间随处仙风在,静看谁邀云出溪。

这首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作者未能抒发和描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堆砌了一些陈词套话,更糟的是他写出之景并非他所能见之景,他内心的情感抒发自然也就没有根了。

首先看诗题是在秋天游览青城山。秋天的青城是何等景象?“翠”字何来?而且“翠”得迷人?最糟是这个“积”字,到底何解?“蝉轻”二字何意?“蝉”的旺盛时段是在盛夏,秋来面对瑟瑟秋风,它岂能在密林中“响高低”?“秋蝉”应当无语了吧?

夸大和奉承总得有理、有节、有根吧,他用“此间随处仙风在”确实并非真实的写照,青城山景区不是“金顶”,也不是什么“风口”,怎会随时、随地有“仙风”吹拂呢?再看结句“静看谁邀云出溪”,“静看”为何意?到底是在看“谁邀”还是在看“云出溪”?“云”是从“溪”中“出来”的吗?诗中物象的逻辑关系有些费解。再说,你不懂汉语语法的主、动、宾关系,你不会精准地善用动词,只想多多地拼凑一些内容物:哪怕你的平仄、音韵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你也不可能写出自然流畅、音韵铿锵的诗句来,更不用再谈什么意境的高低了。

再看一首词:

鹧鸪天 · 千岛湖畔

偏爱湖光信步狂,水边亭角惠风凉。渔舟唱晚青萍卷,星岛迷蒙入醉乡。歌激越,舞轻扬,琼枝玉树蕴花香。婆娑楼月人归后,欢舞山城乐未央。

偏爱就要细细地欣赏、顽味,信步是很随意地散步,与漫步 差不多,何以至“狂”?这就是情调色彩不统一,生生地把一句诗的意境都阉割了。“青萍卷”的“卷”字何来?“萍”本是浮生在水面的小植物,其背面多为紫色,他这“青萍卷”的描绘令人费解。再说,偌大一个千岛湖,萍是一个主宰景观吗?真是如此的话,那可能就会成灾了。记得某年昆明滇池为浮生植物所累,船皆无法通行,政府组织专门的割杀打捞机器船队进行清除,历时颇久,滇池景观才得以恢复。

“醉乡”这个词少见,算我孤陋寡闻了。琼枝和玉树本是同一物体,把它们并列为两个物体写入同一句诗中,真是浪费得有点大方了。“蕴”者藏也,先不管玉树是否开花,它为何要把这香味“蕴藏”起来?既然已经“蕴”起来,这个花香你又怎么闻得到?我看将此句改作“琼花玉树送(散)花香”可否妥当一点?

“婆娑”是舞姿飘动摇摆的样子,“楼月”如何飘?怎样摆?更不可思议的是已经曲终人散,人们都已回归各自的家中,哪来的“山城欢舞乐未央”?真是见了鬼了!

写诗填词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去描写那些物象的本来面貌。你可以去美化它,赞美它,欣赏它,也可以因自身情绪、思想或其自身的优劣本质去褒贬它,但你不能歪曲事物的本质特征恣意胡为。要根据自己细微的观察和体验,去描绘那些自己切身的真实感受,作品才有可能会打动人心。学习别人的佳作或借鉴别人失败的教训都有益于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但绝不能走捷径,搞拿来主义,因为它不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篇3:诗词二首

比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就必须了解诗人毛泽东。毛泽东是政治家, 又是诗人,所以,他的诗词必定会打上政治的色彩,并且包含着个人的抱负。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的中国红军,依然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 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战场,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毛泽东在清涧筹划红军渡河时,正值初春二月,黄土高原不仅冰冻未化,反而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壮行色。看着这一切, 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苗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反华逆流如狂风恶浪般冲击着稚嫩的新中国,共和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借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形象,抒发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必将取胜的革命豪情。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对造成人民贫困的繁重租税提出了指责,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就必须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朝廷,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在任期间,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20年。这首词是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词中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通过营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抒写了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从全词来看,壮烈的理想和悲凉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他都没有忘怀,这也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篇4:秋夜(外十二首)

担惊受怕的鸦雀在枝头沉睡

只有草丛中

那些肆无忌惮的秋虫

他们,正为爱情发疯

一弯冷冷的新月

不经意掉进了村口的池塘

最后一只自恋的青蛙

瞬间,变成了哑巴

没有风,今夜无法打捞

冬天说到就到了

梧桐,一阵阵叶落

记住清扫。记住

遗下三分,给老树暖脚

柿子,一颗颗熟透

记住采摘。记住

留下一成,给鸟雀过冬

记住把墙缝、门缝补好

记住将茶几、玻璃擦亮

远方的朋友,裹着一身阳光

记住:冬天说到就到了

静静的山谷

白日醺醺欲睡

风的耳朵生茧

蝉,提前进入冬眠

一只调皮的蚂蚁

从一片芭茅草叶上失足

不小心,惊动了山谷

只那么一会儿

几声欢快的鸟鸣

把平安的消息

传遍,每一个角落

澄清

石灰水,再怎么浑浊

只需一夜工夫

便可澄清

天空,再愁眉不展

不出三五日

就会呈现一副笑脸

这样比较起来

你与他

——那些芝麻疙瘩

还算得了什么呢?

昨夜大风

大风撕扯着外墙上的爬山虎

大片大片的枯枝败叶

一阵阵,叩问冰冷的大地

从窗缝灌进来一股寒气

诱发失眠的我,一连串喷嚏

心中的不安如浓稠的夜色

笼罩着我——

乡下的母亲,今夜可好

她的胆囊炎

是否又折磨得床板嘎嘎响

她的老寒腿

肯定又抖松了屋顶的瓦片

听,她的关节痛,噼啪

噼啪,一直敲着午夜的耳鼓

暮色逼近

平静的池塘是一幅山水

画着青山,绿树

绣着夕阳,云彩

还有一缕蓝色的炊烟

当然,如果愿意低头弯腰

肯定也会印上我的青春

当一群乌鸦卷来层层暮色

我开始不停地扔石子

狠狠地扔,扔得远远的

我并非故意捣乱或破坏

我愚昧的努力

只想减轻,暮色逼近的沉重

大雪覆盖

平原,河谷,山地

同床异梦

小麦,油彩,胡豆

各自为营

河东和河西的两群孩子

一直在叫劲

现在,一场大雪

让他们和解

在一床厚厚的棉被下面

齐心协力,孵化春天

轰鸣

火车在山那边轰鸣

屋后,搅拌机粉碎机轰鸣

一群麻雀在院子里争吵

一只蝉,不知疲倦地吊嗓

电视广告牛皮哄哄

骚扰电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阳台上一只花盆突然坠地

惊慌了一群搬家的蚂蚁

我慢慢拧紧内心的马达

打开诗集,缓缓冷却

发烧的冲动

还有,这个下午的轰鸣

致一只鸣蝉

你没完没了的抱怨

老是挂在嘴边

“热死啦!热死啦……”

还是看看

身边那些父老乡亲吧

他们晾在毒辣的太阳下

拷打,流着幸福的汗水

而你,整天躲在浓荫里

一边畅饮清风,一边烦躁

挑剔可口的蜜汁

碧江溪

与其说碧江溪浅了

不如说她被膨胀的欲望挤瘦了

与其说碧江溪浑了

不如说她被进化的愚昧染黑了

这条又黑又瘦的碧江溪

日日斟满生活的酒杯

那条清澈丰盈的碧江溪

夜夜灌醉诗人的忧郁

解冻

村庄冻僵。一片寂静

两三根模糊的烟囱

有气无力,哈着热气

屋里,挣扎的火炉

严严实实的窗户

仍抵挡不住,白色蔓延

几只麻雀,突然造访

院子里,叽叽喳喳的欢跃

开始为这个冰雪覆盖的天地

慢慢解冻……

种了两棵挂

去年,我在窗外种下两棵桂树

松土、施肥、锄草,这些都不用说

唯一不同的是——

离门近的一棵,可以

每天饮我读书写诗过滤后的茶水

离门远的那棵,任凭

饥一顿饱一顿喝老天爷的雨水

现在,我每天总要多走几步

尽量把一杯不经意的泼洒

给离门远的那棵,瘦小的桂树

读海子

麦子健壮了你的思维

大海辽阔了你的想象

黑夜,孤独,以及

那些掐灭又点燃的烟头

一直营养着你的诗歌

山海关,是你新的起点

一条不断绵延的铁轨

载着你的灵魂周游世界

然后,回归故乡的麦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5:《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长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同上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2、结合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长征资料及此诗的写作背景。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4、读准字音:

5、理解重点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想一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再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共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3、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没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四)设置悬念激发盼望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课堂小结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作业:布置默写《长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

2、弄清诗中大意,体会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难点:诗中大意,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活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诱导)

1、字词检测

2、出示自学提示:

(二)再读课文感悟重点(引导)

1、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指导)

学法:(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1、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练习朗读。)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3、“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辅导)

1、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2、话说“新长征”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

课堂小结

1、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六盘山》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学习重点:体会词的意思.学习难点:体会词的意思。

教学活动

一、板书,揭示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词,读出词的韵律来。

3、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诵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点: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理解词的意思。

1、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品读,体会情感。

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篇6:08北京奥运诗词十二首

——庆祝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两周年

福建省福鼎一中 陈杏德

序:为庆祝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两周年,特整理出当时一边彻夜不眠观看奥运,一边即兴吟成的诗词中的一部分以与网友们共享。

(一)浣溪纱·欣闻全球40亿人观看北京奥运开幕演出有感

(2008年8月10日)

据央视新闻报道,8日晚全球有40亿人观看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兴奋之余,不禁想起建国之初毛泽东《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乃步其韵亦作一首。

赤县今宵不夜天,炎黄后裔舞翩跹,五洲共梦此时圆。

四十亿人同聚会,和谐世界喜骈阗,中华好运更空前。

(附)毛泽东《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1950年十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二)七律·记中国小姑娘勇夺女子体操团体冠军

天使针尖立几行?(注1)中华奇女御风翔。

浓装彩蝶穿空舞,红粉骁骑纵马狂。

腾跃精灵方寸木,翻旋猿臂矮高梁。(注2)

曲终微笑全场立,阵阵欢呼向女郎。

注1:西方经院哲学的著名命题:“一个针尖能站立几个天使”。

注2:女子体操团体赛项目有自由体操、木马、平衡木、高低杠等。

(三)七律·北京奥运中古女排之战

披靡才看克两城,彼方卷土又来争。

比分升降难高下,剑戟纵横孰死生?

壮士相逢怜壮士,惺惺交手惜惺惺。

输赢原是寻常事,焉能成败论豪英?

(四)七律·观看08北京奥运开幕式演出有感三首

七彩纷呈不夜天,今宵四海几人眠?

旋飞仙女苍穹舞,腾驾祥云圣火燃。

千载文明舒画卷,卅年改革展鸿篇。

中华今日融寰宇,同一地球同梦圆。

叠前韵

星彩纷驰欢乐天,通宵达旦不思眠。

翩翩仙女凌空舞,赳赳健儿持炬燃。

四大发明彪史册,五千长卷续佳篇。

神龙首尾今全现,跃上灵霄绮梦圆。

再叠前韵

同一星球同乐天,兴犹未尽自难眠。

神州历史长长卷,圣火文明熠熠燃。

击缶鸣筝思古韵,驾舟奔月续新篇。

全球今日成村落,共度良宵共梦圆。

(五)七律·观看中国女子体操队江钰源的自由体操表演

于阗乐奏显精灵,倏尔飞空如箭星。

疾似柳梢莺掠地,舒如湖畔鹤旋汀。

翻腾筋斗遥天逝,跳跃龙门蓦地停。

舞罢嫣然留一笑,梦中惊爆掌雷声。

注:中国女子体操队员江钰源,16岁,身高1米43,体重仅30公斤,不仅身轻如燕,而且始终以灿烂微笑面对观众。她参赛的自由体操以新疆乐曲《掀起你的盖头来》为背景音乐,繁音促节的伴奏乐声中进行既是体操又是舞蹈的令人眼花缭乱而又不得不屏息以俟的表演。直等到曲终舞罢,人们方从她粲然微笑中如梦初醒,全场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六)七绝·记射击运动员朱启南因痛失金牌而哭

休笑男儿泪纵横,未曾壮志慰平生。

人文奥运人情重,鼓掌齐呼好弟兄!

(七)七绝·记轻取举重冠军的少年运动员龙清泉

中华力士气如雷,举重若轻无不摧。

夺冠而今更潇洒,笑声未绝获金牌。

(八)七绝·中国女排战胜波兰队(新韵)

搏拊腾挪扣又拦,女排豪气战方酣。

不骄不馁贾余勇,扭转乾坤挽溃澜。

(九)七绝·伤刘翔

(2008、8、18)

十亿神州望旱雷,未酬壮志剧堪哀。

苍天何不佑华夏,再降田坛不世才。

(十)南乡子·观看08北京奥运闭幕式有感

(2008年8月24日)

难忘碧霄天,今夜依依惜别前。四海之间兄弟也,缠绵,相约伦敦再四年。

篇7:《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毛泽东诗词二首》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篇课文,本单元以“气贯长虹”为文化主题,安排了五篇课文,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每篇文章都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长征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入选课文的这两首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七律.长征》都写于红军长征途中,都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及作者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说设计理念:

本次说课我将《毛泽东诗词二首》设计为略读课,准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

这样的定位源于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对教材的解读。毛泽东的诗词激情洋溢,想象丰富,充满豪情壮志,尤其入选课文的这两首,可以说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之作,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完美结合。所以这样的内容和其他课文相比,理解更有难度,不适合繁琐的分析讲解,更适合引导学生来进行阅读鉴赏,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第二是对学情的预设。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写作背景,还是其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这些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学生的学习困难较大,同时这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毛泽东诗词,所以我将此文改为略读阅读鉴赏,来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拉近学生和文本、作者的距离,同时为六年级再次学习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奠定基础。

第三是对课标要求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有了如上的思考,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三条教学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关于毛泽东及长征的资料,借助资料形成粗浅的表层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文章,获得对诗词的整体感知,接着鼓励学生体会《七律.长征》的内容和情感,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同时点拨学生从诗词的语言风格、表达方法和作者的情怀,学习赏析毛泽东诗词,有自己的一点的认识。

3、教师借助《忆秦娥.娄山关》再次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稳定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

纵观这三条教学目标,第一条目标是学生展示查找来的资料,教师点拨提炼,也就是学生从别人嘴中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有了一点粗浅认识;第二条目标则是通过对诗词整体与局部的关注,学生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有了一点自己感受与认识。第三条目标的落脚点是稳定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三条目标之间彼此承接,又步步深入,学生由“拿来主义”,到有点“自主意识”,再到“稳定认识”。三条目标本身又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阅读资料,借助工具书,经过反复朗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会初步赏析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激发对于毛泽东诗词的阅读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探究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在读中感受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特点,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1

开。

导入新课,交流资料,形成表层认识——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明确任务——细读《七律.长征》,初步赏析,有自己的认识——赏析《忆秦娥.娄山关》,稳定认识——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关于毛泽东及长征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借助资料形成粗浅的表层认识。

我布置设计了两项关于搜集资料的预习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去看有关毛泽东和长征的影视剧,然后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他写的诗文、长征的时代背景和长征中的故事)。而后在课堂教学中,交流资料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交流,同时采用全班交流和小组交流的形式,来推动学生自己筛选、梳理、概括查来的资料,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都能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明确学习任务。

本环节首先请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再让学生简单谈谈读文后的整体感受,而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阅读鉴赏。这一环节的设计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其二是了解学情,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细读《七律.长征》,在朗读、品读、讲读的过程中,体会《七律.长征》的内容和情感,点拨学生从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情怀,初步赏析毛泽东诗词,有自己的一点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是学生自读自悟《七律.长征》,领会诗歌表达的意思,感受人物形象;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关注诗歌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怀和诗歌的语言风格、表达方法,有自己的一点的认识;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鉴赏的角度和方法,为学习《忆秦娥.娄山关》做准备。

这样的设计出于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点还是对学情的预设,因为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所以我们小学略读教学中的阅读鉴赏不能过分追求深度,过分求全,而是应是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课文中的两首诗词中,《七律.长征》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所以教学中我调整了两首诗的教学顺序,先学习《七律.长征》,再来学习《忆秦娥.娄山关》。

第二点则是出于对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必须高度集中的考虑所以本次环节没有对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品评,而是选取了三个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角度来阅读鉴赏。

下面我主要说第二步的具体做法,在第一步学生的自读自悟后,基本都能感受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时教师就顺势提出问题:“这首诗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反复读读诗歌,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并以这一个问题来贯穿始终,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大多数学生还是在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上纠缠,还是停留在第一步的感受上,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再读文本,提问:“诗歌中洋溢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通过哪些句子,怎样表现出来的?”从而引导关注语言,来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用词准确与精彩,体会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在此基础上,再次运用朗读策略,体会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如果学生此时还是难以体会,教师可以及时利用课件出示《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伟人的胸怀和风采。

2、部分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诗歌的表达特色,这时教师就要以学定教,顺势引导,可以这样说:“谁还可以像他一样说说这首诗在表达方面的精彩之处?”利用表扬及评价来引导其他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关注诗歌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接着提问:“这样精彩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伟人的胸怀和风采。

3、部分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关注到作者的情怀,也许不是很透彻,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将一些资料补入,将教师的理解与学生交流,来带动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而后再来引导关注关注诗歌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为落脚点,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媒体介入的方式进行。

(4)借助《忆秦娥.娄山关》再次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伟人的胸怀及他的诗词特点,稳定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

本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来自主阅读鉴赏《忆秦娥.娄山关》,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引导,(5)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

篇8:短诗二首

林中修行的隐士

请告诉我

真理之花开何处

树上栖息的鸟儿

请告诉我

真理之实在何方

时间将我放逐在广袤无人的森林里

市集享受着天伦之乐

我静听流水淙淙

日光见证我的容颜憔悴

星辰抚摸我的缕缕银丝

娑罗树[1]下

我泪光晶莹

似真理的清泉泠泠作响

乌云点染修行者的浓眉

吞噬我残破的身躯

麻木中留下浑然不觉

倾注心灵自得的快慰

黄金珠玉转眼成尘

追逐戚戚瞬间即逝

从指缝间流走斑瓓的年华

分享来自天国的答案

“你双手合十的默祷

全部落入了我的眉心

在万众归一的钟声里/潜藏着真理的秘笈”

伟大的毗湿奴[2]神如是说

野花

静默在森林最深处,

独唱春天的诗篇。

夏风轻轻走过,

温馨你忧郁的眼神。

落叶铺成金色道路,

飞雪润湿你憔悴的脸。

流萤闪烁在枯草丛中,

送给你明媚的灯盏。

没有参天大树的雄壮,

你和纤细形影相随。

没有玫瑰的华丽多姿,

你和圣洁紧紧依偎。

狂风暴雨无端肆虐,

吞噬一切天地的生灵。

你含笑依旧,

柔弱中见证了伟大的勇敢。

岁月悄然流逝,

天堂之门向你敞开,

你的裙裳消退了往日的颜色,

成熟孤独下的沉思。

又一个山花烂漫的日子,

群芳争艳。

她们不曾记得,

此时的灿若云霞,

是你零落成泥的牺牲。

注释

1[1]娑罗树, 产于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 树形硕大。

篇9:梅园深雪(外二首)

那么深

将梅园小径上

一行彻骨的寒

拭成月的瘦痕

而这千匝万匝中

每一朵美丽的生命

都被飘雪

掩映着她们

凄冷的面容

我冰凉的手指

想抬起你垂下的眼眸

紧閉的红唇

深掩的心门

你将是谁水墨里

不灭的素馨

你将是谁诗词中

绵绵的余韵

你将是谁额上

醒目的青春

雪落得那么沉

那么沉

仿佛有埋不尽的忧伤

葬不尽的东风恨

听梅魂萧萧隐隐

不经意地裸露出

香肩上一滴泪的烙印

我是否过于冒昧地

闯入了你们的

沉梦

在雪上寂寂地

走笔雪的疼痛

梅落成

故乡的荒山从冬天

披上雪的嫁衣开始

就已隐隐作痛

沉重的车轮吱呀呀地辗过岁

火炕上有你纳不完的漫长

你可否知道你只是一个

嫁给过去的冲喜新娘

疼疼啊

你终生

定格在这拜天地的姿势

并且仰卧伸展四肢

接受阳光的洗礼

而阳光是一柄刺眼的长剑

你跪拜匍匐举案齐眉

任凭风的侵蚀

而风是一柄锋利的血刃

你哭泣喘息

漫漫长夜里一切都因你

缄口不语

疼疼啊

终于终于

你呈现在世人的眼底

竟是这一丝不挂的裸体

以美的名义顺遂着

谁的淫意

一切的形形色色

都自由地在你的肌肤上

游刃有余

疼疼啊

从圣洁到肮脏

到底隔着怎样的距离

所有在你生命里进进出出的人

可都是你的丈夫和孩子

而他们却像过客一样

将你无情地抛弃

疼疼啊

我和我失衡的翅膀

忽然跌落在你的面前

我就是你当年失落的孩子啊

多少年来

我是那么孤苦无依

可现在我却不敢走向你

你那丰满的乳房是否曾经

真正地给过我哺育

如今我也像你一样

卑微屈辱地活着

我要狠狠地咬断我和你的食

在这依然还继续为你遮羞的

冰雪之上

滴血认亲

疼疼啊

我在雨中等你

我在雨中等你

却不知你将是归来

或者已经离去

立在雨中的泥泞

等着为你

洗尽孤独洗尽痴迷洗尽忧郁

最后我只剩下

这分分秒秒的冰凉

谁能将我燃成火把

或者炮烙成教堂

烘干你身上的湿衣

烘暖你心底的淋漓

我在雨中等你

看你从这里归来或者离去

匆匆地

没有伞遮住你的淋漓

而我也没有屋檐可给你

谁能将我裁成一把伞

或者削成庙宇

以敞开的姿态

在雨中 等你

篇10:《中秋咏月诗词二首》赏析

王建

原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之情。常见题目: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中秋之夜,庭院中洒满月光,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一片洁白,树上安静地栖息着乌鸦。夜深了,冷露悄无声息浸润了庭中的桂花。2.

一、二句写景的作用及词语赏析。

(1)写景的作用: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衬托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2)“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营造了一个清美的意境。(3)“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4)“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抒情。但诗人不直接抒情,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

水调歌头

苏轼

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要内容 :这首词描写了中秋之夜月下的美景,通过作者把酒望月、问月,由幻想超脱到喜爱人间生活,由伤感离别到对离人的祝福,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

常见题目: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2.《水调歌头》中的“此事古难全”有哪些言外之意?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离有聚,正如月亮有圆有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抑郁寡欢呢?不如坦然对之。3.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11:诗词二首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赏析】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两句写秋景,一反前人写秋色必然萧索的传统。秋高气爽,金风送来明净的秋天,山是亮丽的,水是清澈的,就算夜里有了清霜,也是为秋色增添一抹亮色。树叶虽然变黄了,但丝毫不减它的美丽。浅黄是令人温暖的颜色,带给人一种安详与宁静。也有的叶子成了火红色,像春天的红花一样热烈,但并不张扬炫耀,在黄色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明艳。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秋的本色,显示其特色,并没有萧瑟之气,流露出的是闲适恬淡的情韵,带给人的是祥和沉静的美。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篇12:诗词二首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 观书有感朱熹

★ 观书有感散文

★ 观书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

★ 观书有感的意思

★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 观书有感阅读及参考答案

★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

★ 《观书有感》阅读题及答案

★ 观书有感古诗原文赏析

篇13:诗二首

推开小窗

眉眼间

是叶落了

不似雨落般激昂

雪落般轻柔

它们热闹

热闹又悲凉

它们在空中翻舞

似欢笑, 嬉闹

落脚一处

遗忘, 孤单

沙!

又一叶落

惊了鸟儿飞离

抬手拨发

望见窗中自己

眸子里

是叶落了

古城烟云

阳光照耀着琉璃瓦

一条街上守护的人家

热闹的林间路上踏马

一拍传音的双响石不会沙哑

走不尽的门前石阶

白与红的冷暖差别

多少白的香火不灭

谁将那一纸对联墙上贴

白与黑昼夜分明

日出是新的模样

日落是旧的念想

雪花落满那青石板

小城里独有的慵懒

安静的桥下河里摇船

觥筹交错的宴席上祝福不断

走不尽的美好时光

白与蓝的晴空朗朗

空气中有香味飘荡

谁将那云海上钟声敲响

总会有人站在古城上

眺望

篇14:梦(二首)

总有一丝丝酒香,

这酒香,

是柿子味?

是包米味?

抑或是甘蔗味?

总之,

是乡情味,

是亲情味,

使我久久地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

我的梦里,

总有一缕缕茶香,

这茶香,

是来自秦岭山下?

是来自汉江之滨?

抑或是来自紫阳茶厂?

总之,

是乡情味,

是亲情味,

使我久久地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

我的梦里,

总有一股股奶香,

这奶香,

是来自昆仑山下?

是来自青海湖畔?

抑或是来自草原牧场?

总之,

是乡情味,

是亲情味,

使我久久地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

啊!啊啊!

这酒香,

这奶香,

都来自我的心房!

啊!

我的乡情,

我的亲情,

使我久久地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

一夜春雨,

打湿了我的梦,

风湿了——

微寒,

路湿了——

泥泞,

昼湿了——

阴沉,

夜湿了——

寂静,

啊,

梦中也有风吹,

啊,

梦中也有雨淋。

一夜春雨,

打湿了我的梦,

山湿了——

泛青,

溪湿了——

欢腾,

树湿了——

吐苞,

苗湿了——

滋润,

啊,

梦中也有绿意,

啊,

梦中也能探春。

中国心,

我的梦,

我的梦,

中国心,

有梦想,

才有奔头,

有梦想,

才有灵魂,

有梦想,

不怕风吹,

有梦想,

不怕雨淋。

中国心,

我的梦,

我的梦,

中国心,

有梦想,

才有劲头,

有梦想,

才有味道,

有梦想,

日奔太阳,

有梦想,

夜追星星。

让我们到雷电风雨中去搏击,

让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奋进,

我们不怕风雨,

我们去追日月星辰,

我们去追——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民族复兴!

人生是梦不是梦,

是我们——

一笔一划写出的诗情!

是我们——

篇15:诗词二首

唐•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前两句“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抛开景物描写,而写双方的心绪。离别是无法避免的,心中多少的无奈只得靠杯酒打发。既然已无法挽回,伤心落泪是无济于事的,只希望别后你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

“人世死前唯有别”句,真是惊心动魄,把悲痛沉重的内心血淋淋地呈现出来。他说,世上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离别更令人痛苦的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因此,“春风争拟惜长条”,春风若有情,定当不为柳条被人攀折而感到可惜。“唯”字下得沉重,斩钉截铁,极言离别之痛,痛到无可比拟。“争拟”以反问语气表肯定,明言春风不会吝惜,离人非折不可。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先是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再去劝说人们去尽量攀折,前后转折,针锋相对,情之曲折深刻,文之腾挪变化,真使人惊叹。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词二首】相关文章:

古代诗词二首范文05-26

第7课古诗词二首05-31

《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09-13

诗歌二首范文05-17

三词二首04-14

李白绝句二首04-22

秋词二首04-23

外国诗二首06-14

诗经二首使用07-18

诗经二首教案07-20

上一篇:我家有个小财迷作文下一篇:寒假酒店打工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