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支农政策

2024-07-27

惠农支农政策(精选6篇)

篇1:惠农支农政策

主要支农惠农政策

一、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

1、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13.5元。

2、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农资综合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76.9元。

3、国家对水稻生产的农户实行水稻良种补贴。补贴对象是直接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不得补给未种植水稻的土地承包户。补贴范围是按照水稻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双季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双季晚稻每亩补贴15元。

4、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早籼稻谷最低收购价77元/50公斤,中晚稻79元/50公斤。

5、国家实行油菜良种补贴政策。凡种植已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补贴10元。

6、保护耕地政策。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对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弃耕抛荒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按该基本农田弃耕前三年平均产值一至二倍收取荒芜费;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同原发包单位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重新发包。

7、对耕地抛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连片抛荒5亩以上的,追究所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责任;对连片抛荒10亩以上的,追究所在地方乡镇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20亩以上的,追究主管副县市区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30亩以上的,追究县市区长的责任。

8、实行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年产粮食4亿斤以上的县进行奖励,以提高地方财力,促使产粮大县政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

二、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政策

1、生猪调出大县补贴。按该县生猪出栏数和外调数比例确定补贴金额,补贴到县市区。

2、能繁母猪补贴。今年,国家财政增加了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标准从50元/头提高到100元/头,中央财政补助50%,省级补助30%,市级补助10%,县级负担10%。

3、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1000元/头,费率6%,每头保费为60元。保费负担比例,国家财政补贴80%,即每头48元,养猪户负担20%,即每头12元。

4、禽流感扑杀补助。禽流感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负担,扑杀补助标准为:鸡、鸭、鹅等禽类每只补助10元。对疫点扑杀补助国家、省、市、县按5∶3∶1∶1比例配套;对预警点扑杀补助省、市、县按5∶2∶3比例配套。

5、生猪疫病扑杀补助。对因患猪蓝耳病而扑杀的生猪补助实行国、省、市、县、养殖户五级按4∶2∶1∶1∶2的比例承担,补助标准为每头600元。

6、养殖小区补助。扶持新发展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小区,对经省立项建设达到规定要求的生态规模养殖小区,每个养殖小区一次性补助50万元以上。

三、鼓励发展林业的政策

1、退耕还林补助政策。

粮食、现金补助:我市从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根据林业部门的验收结果(达标)向退耕户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资金210元(按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每公斤原粮1.4元折价计算),每亩每年退耕地现金补助20元。补助年限,退耕地还经济林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按8年计算,根据县级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的合格面积兑现补助现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及以后到期的,从到期后的次年起发放补助。

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国家一次性提供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每亩50元,由各县级林业部门统一管理使用,为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无偿提供种苗。

2、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重点公益林提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每年每亩0.25元由省级财政部门列支,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公益林监测和管护情况验收、跨公益林区域营造生物放火林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每年每亩0.8元可用于林农委托县、乡林业部门组织的专职护林员的劳务费支出;每年每亩0.45元用于公益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等支出;每年每亩3.5元发放给林农个人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救治等支出。

四、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政策

2008年,国家财政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购机补贴专项资金1.9亿元,加上省财政配套安排700万元,全省购机补贴总规模达到1.97亿元,比去年9700万元增加一倍。重点补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兼顾油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渔业的生产机械化。我市目前已到位资金1860万元,其中购机补贴资金105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81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实施参照购机补贴项目执行)。

1、农机购置补贴对象。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农业县市区,补贴对象为纳入范围内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补贴标准。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和省农机局、省财政厅《湖南省2008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规定,使用中央补贴资金的补贴标准补贴率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一户农民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一套(4台,即1台主机和

与其匹配的3台作业机具);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指县乡服务队,大型农机站)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三套(12台,即3台主机和与其匹配的9台作业机具)。一户农民(渔民)内补贴购置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不超过6台、6台和1台。农业机械购置具体补贴标准: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耕作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种植机械,中央资金补贴30%,其中插秧机省级资金累加补贴30%;植保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收获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0%;排灌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粮食干燥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畜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水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30%;小型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具体补贴机型的补贴额按全省统一公布的补贴目录执行。

五、移民后扶政策

1、扶持范围: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水库移民为现状人口,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水库移民为原迁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不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

2、扶持标准: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按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标准扶持。

3、扶持期限: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4、扶持方式:采取“一个尽量、两个可以”相结合的扶持方式。“一个尽量”就是后期扶持资金能够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应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两个可以”就是后扶资金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采取一部分资金直发、一部分资金搞项目两者结合的方式。扶持方式的确定要在研究移民村(组)实际情况、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所在村(组)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六、鼓励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国家财政补助标准40元/人.年;2008年起我省新农合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年,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配套比例为18:6:6;从2009年起提高到40元/人.年,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配套比例为24∶8∶8;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2008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10元,2009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20元。

2、对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从今年起,由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各地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办法》,制定具体的劳务补助实施方案和乡村医生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补助标准按每个服务农业人口每年补助1元计算,省、市县区按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

3、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6所。①国债项目12所。衡南县近尾洲镇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3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万元;,衡南县冠市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4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9万元;衡阳县三湖镇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8万元,国家资金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万元;衡阳县板市镇卫生院扩建,投资31万

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万元;衡东县大桥镇卫生院扩建,投资4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7万元;衡东县高湖镇卫生院扩建,投资49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4万元。蒸湘区长湖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7万元。蒸湘区雨母山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7万元。南岳区岳林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40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5万元。南岳区龙凤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0万元,国家资金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万元。石鼓区松木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0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5万元。石鼓区角山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55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0万元。②省投资项目4所,投资比例省级财政投资20万元/所,市级财政投资6万元/所,县级财政投资14万元/所。

4、村卫生室国债项目。祁东县58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给每个村卫生室3万元资金。

七、鼓励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今年,国家增加了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20亿元,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省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今年安排2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万元;各类上型号型水库治理今年安排6.5亿元。

1、水库治理项目。三年内,我市共有45处小一型水库治理列入了国家计划,平均补助225万元/处;共有91处小一型水库治理项目列入了省计划,补助标准40万元/处;小二型28座,每座补助15万元,五年内县自行治理的病险小二型水库有453座。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根据我市三年前的水利建设规划,今年国家、省安排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分别为1020万元和80万元,共计1100万元,县级配套和农民自筹按国家、省级投资额度1∶1配套。今年我市中型灌区末级灌区维修项目,主要是:衡阳县牛形山灌区末级灌区,祁东县杨家台灌区末级灌区,衡山县新桥灌区末级灌区,耒阳市欧阳海灌区末级灌区;衡东县、衡南县、常宁市主要是小农水工程和小水源工程建设。

八、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

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村村互通、乡镇联网、城乡互动”的目标,配合新农村建设,对山区和贫困地区乡村公路建设,将在资金投入和补助上给予政策倾斜。我市凡纳入国家及湖南省规划的“畅通工程”项目,县乡道每公里按15万元补助,村道每公里按10万元补助,市级财政每公里平均按3000元进行补助,县市区财政每公里按1—2万元补助,不足部分由农民自筹。

九、鼓励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2008年开始实行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是指除按规定向自愿住校和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住宿费、伙食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它费用。

2、“两免一补”政策。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和对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农村学生从2007年春季开始免杂费,秋季全体享受免费教科书。城镇学生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2元,初中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按在校寄生的1/3确定。

3、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城区学校的政策。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求在城区中小学就读,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城区的暂住证、父母进城务工证明(有效劳务合同)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等材料向服务区范围学校提出申请,经核查批准后,就近免试入读。凡符合就读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各学校不得拒收。

十、其它方面的政策

1、户用沼气池建设。今年我市计划任务11000口,有10065口进入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国债项目资金850万元,补助标准800元/口;未列入国家农村能源沼气国债项目的,由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按800元/口补助标准进行补贴。

2、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在2007年对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实行农业保险试点基础上,2008年增加油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两个险种,同时适当扩大水稻种植保险的试点范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3、实施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2008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对在我省境内的全国“绿色通道”上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一律免收车辆通行费。整车合法装载我省生产的鲜活农产品的我省车辆在不属于全国“绿色通道”的我省其它收费公路上行驶,一律免收普通公路车辆通行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来源:中国衡阳)

篇2:惠农支农政策

(一)支持农业科技示范户。采取农民自愿申报、村民小组推荐、乡镇统一评议和张榜公示、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方式,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核心示范户。通过专家一对一技术指导,对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户贷款1-2万元、核心示范户贷款10-20万元予以全额贷款贴息等措施,支持科技示范户做大做强产业,提升示范带动能力,带领农民走科学化种养之路。

(二)农机购置补贴。根据国家和本省执行的机型补贴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在财政预算控制额度内,制定以下补贴标准:⑴按机具销价分段补贴类:

1.机具销售价格5万元以下按30%比例补贴; 2.机具销售价格5-10万元按25%比例补贴; 3.机具销售价格10万元以上按20%比例补贴;

⑵本市农机企业生产的先进适用的农机具产品补贴比例提高5%;

⑶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填补我市空白的农业机械按机具价格的40%比例补贴;

⑷单机最高补贴额度不超过5万元; ⑸补贴金额取整数但不得超过补贴标准。⑹乘座式高速插秧机每台补贴5000元。

⑺单户农民年享受补贴机具不超过1套(1台主机及3台配套机具)。正规化基地农业生产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年享受补贴机具不超过3套(3台主机及9台配套机具)。

(三)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即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及方式由区政府确定。

(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各级对我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贴标准达到每人70元以上,参合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筹资额达到85元以上,参合农民平均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45%--60%。具体补贴标准将逐年增加。

(五)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对农村低保对象的子女从小学到高中免缴学杂费,寄宿在学校时享受每学期80-100元的补助;遭遇自然灾害住房倒塌时,政府优先救助,并给予高于普通农户50%的补助金;办理丧事时减免基本服务费;医疗时享受政府优惠。

(六)对农村“五保户”实行政府供养。从2007年7月起,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由1200元/年提高到1700元/年、分散供养标准由800元/年提高到1200元/年。

(七)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除享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外,凡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以上人员,若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人均占有承包经营土地在0.3亩以下,且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上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政府将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的基本生活费。

(八)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从2006年起,在全市建立了7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对有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农民工,实行免试入学;农民工子女在武汉市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市民待遇。政府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保费标准为每人每年6元。

(九)扶持种植业生产。(1)“三免四补”即免除农业税、2

农业特产税、农民负担的排涝水费,对农民给予种粮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油菜良种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为:①种粮直接补贴。补贴品种涉及稻谷、玉米和小麦,具体标准由各区制定。②水稻良种补贴。早稻10元/亩、中稻15元/亩、晚稻7元/亩。③油菜良种补贴。油菜10元/亩(边角地、新开荒地不享受)。(2)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新建的智能化生产型食用菌小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给予450万元的财政补贴;对符合条件新建的工厂化生产型食用菌小区,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给予100万元的财政补贴。

(十)扶持蔬菜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确定发展且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快生菜基地,由市政府按每亩2000—3000元的标准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对快生菜基地内新发展的蔬菜钢架大棚实行统一招投标,其建设资金由市里按实际投资额的60%予以补贴。

(十一)扶持畜牧业发展。①对新建的年出栏达到1万头以上的生猪原种场、扩繁场,按每1万头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100万元、污染物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配套工程补贴50万元。②对新建的家禽祖代(肉鸭、肉鸡、蛋鸡)场,存笼规模达到1万套以上的,按每万套3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新建的家禽父母代(肉鸭、肉鸡、蛋鸡)场,存笼规模达到3万套以上的,按每万套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③2008年—2012年对新建20个的年存笼10万只的蛋鸡养殖小区,按每10万只给予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100万元。④对新建的150个单批出笼5—20万只、年出笼30—100万只的肉鸭养殖小区,按每个鸭位5元的标准对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⑤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对全市所有养殖户(场)所饲养的能繁母猪实行直补政策,每头每年补贴 3

100元;能繁母猪纳入政策性保险的,保费由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

(十二)扶持水产业发展。市财政每年从涉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水产业发展:①从事水产品加工、苗种繁育的龙头企业或大型企业;②特色养殖基地;③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科研攻关、试点、示范和推广;④科技示范户,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⑤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⑥需要扶持的其它重点项目。

(十三)扶持林果业发展。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持林果茶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对企业、业主投资开发实行以奖代补:①对新建连片规模在500亩以上的苗木花卉基地,每亩补贴300元。②对新建连片规模在500亩以上的茶叶基地,每亩补贴600元;对低效茶园改造后达到无公害高效茶园标准且连片规模在2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300元。③对新建连片规模在500亩以上的干鲜果基地,每亩补贴300元;对低效果园改造达到绿色水果生产标准且连片规模在2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00元。

(十四)农业政策性保险。从2007年起,农民可自愿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投保对象为奶牛、生猪、家禽、蔬菜(西甜瓜)和种子种苗,财政部门将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投保人60%的保费补贴,由市、区财政按5:5的比例分担。

(十五)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从2009年起至“十一五”期末,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补贴。市财政对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亩且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业主(流入方),按每亩50元一次性给予补贴,同时还可享受政府已出台的其他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农业局会同市财政局拟订)。各区财政也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

用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补贴。

(十六)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向循环农业发展。对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亩且经营期限10年以上的项目,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基本建设、板块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资金要优先安排,捆绑使用。各区也应优先安排相应的配套建设资金。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发展循环农业的,经市农业部门认定后,对用于资源再生利用的设施投入,按市农业有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持补贴。

篇3:惠农支农政策

1 新昌县农村财会人员基本概况

新昌县地处浙江东部, 现设三个街道、13个乡镇共16乡镇 (街道) 辖区, 共425个行政村。本次培训按新昌财政局要求, 为更好地宣传支农惠农政策, 决定扩大培训面, 即每个行政村基本上派出村会计、出纳和村财监小组长三人参加。培训过程中我们对1216位参加培训的人员做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149份, 其中农村财会人员回收786份。因此反映的情况比较真实地体现新昌县目前农村财会人员的现状。具体如下:

1.1 农村财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 财务工作开展难

从知识结构分析, 大专及以上学历38人, 占4.8%, 相当于高中学历的232人, 占29.5%, 也就是高中以上学历约占三分之一, 其余均为初中甚至高小学历。而且, 这批人长期在农村务农, 平时很少看书、学习, 要求他们掌握比较专业的会计理论并实践操作技能, 难度可想而知。从专业结构分析:持有会计证的334人, 持有农经部门证书的262人, 其余都为无证人员。持有证书的人数虽然占到75.8%, 但其证书的获得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 更谈不上有专业知识, 获得的时间也相差甚远。因此专业知识参差不齐, 专业素质明显偏低, 加大了财务工作的难度。

1.2 财会人员队伍严重老化, 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从统计数字不难发现:35岁以下的人48人, 占从事财会工作的6.1%;36-50岁的165人占21%;50岁以上573人占73%。年龄最大的是1927年出生的老会计, 现已经80多岁高龄了, 仍担任村会计一职。年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 而现代的财会人员需要使用电脑, 写电子文稿, 编电子表格, 而他们几乎不可能应用, 所以很难适应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1.3 农村财会人员待遇低, 心存不平衡

一方面, 中央到地方对农村经济建设越来越重视, 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加大,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另一方面, 农村主职干部的待遇也大幅度提高, 而且由县财政统一下拨发放, 保证了农村主职干部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经济发达、经济开发项目相对较多的城市周边村, 部分村主职干部还钻集体孔子, 灰色收入乃至腐败收入成分不少。对于这些情况, 村会计是最清楚的。村会计工作量大, 工作细碎又麻烦, 如选举工作、人口普查工作等都是大量的具体工作, 而工作补贴却很少, 待遇明显偏低, 心存不平衡。

2 新昌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2.1 成立领导小组

由县财政局长任组长, 财政副局长兼函授站站长任副组长, 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华会计函校新昌函授站, 负责具体的组织、培训、教学和学员信息采集等工作。

2.2 建立县级师资队伍, 充实课件内容

县财政局选派农业科负责人参加全省师资培训, 并以他们牵头培训本县师资, 在省教材的基础上, 充实本县政策措施, 并制作完成PPT, 会同函授站老师汇编试题库, 并挂在本县党建网上, 便于学员随时自学。

2.3 有条不紊开展培训工作, 首轮培训按计划圆满完成

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分别送市级和县级函授学校培训, 还根据距离县城的远近实行“请进来”上门培训和“送出去”的送教下乡活动相结合。

2.3.1 对乡镇 (街道) 代理记账会计、出纳, 实施集中脱产培训, 全县46人统一到绍兴市中华会计函校培训, 为期三天。后来聘请他们为当地培训时的编外辅导员。

2.3.2 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 从方便学员参加的目的出发, 实施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以较远乡镇为单位进行送教下乡活动;二是组织县城附近的乡镇 (街道) 到中华会计新昌函授站来进行培训, 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在全省有示范作用, 首轮培训被浙江省评为支农培训工作一等奖。

2.3.3 培训方法上采取采取面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除了面授以外, 利用新昌党建网, 把教学培训的内容和问题挂在网上, 让学员回家后随时进行自学, 继续理解“消化”。

2.3.4 培训内容上因人施教, 因需施教。结合上级培训要求和本县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 制定教学计划, 明确培训要求。印发培训指南、培训议程、培训须知等。下发浙江省财政厅编制的《支农惠农政策解答》一书, 人手一册, 教学中有时会用方言对政策进行解读, 使培训达到最理想效果。

2.3.5 充分调动乡镇 (街道) 代理记账人员的积极性, 把他们作为编外辅导员, 利用他们事先已参加培训, 平时与农村财会人员联系较多的优势, 进行课间课后辅导, 效果非常理想。

3 新昌县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3.1 培训对象文化程度低, 培训时间短, 培训难度大

从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对象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层次偏大的现象。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不熟悉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基本知识, 对涉农惠农政策知之较少, 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其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 达到预期的目的比较困难。

3.2 培训对象思想认识不到位, 影响效果

少数乡镇干部 (村干部) 轻视和忽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没有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 对参加学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以被动应付, 以完成领导的任务为目的, 以自己工作很忙为借口, 对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缺乏主动的认识和积极的学习。囿于经验, 满足现状, 不能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 培训干扰较多, 不能保证时间。

3.3 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

首先管理主体不合理。几乎所有乡镇农村会计都是接受乡镇经管站的管理, 乡镇经管站为会计管理主体。乡镇经管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 业务上受上级农业部门的领导, 会计工作专业性、职业化特点不突出, 同时农经队伍自身存在着力量薄弱, 缺员和在编不在岗, 业务不够硬等现象, 难以有效地管理会计工作, 再者, 与《会计法》规定的“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不相吻合, 也不利于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继续教育以及进一步推动农村会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其次职责权限不明确。实行村账乡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人员的职权上划, 日常的经济核算由乡镇经管人员代理, 村会计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变化;而委派会计着重强调了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委派到村的会计人员需要哪些权利, 权限规定多大为宜,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行政村撤并后, 原来的村财务帐号没有合并, 财务还是各管各, 加大了村级财务管理的难度。村财务监督小组对一些分社财务缺少有效监督或不进行监督。表现为管理难, 也难管理。

再次就是财会人员的选拔和教育机制有待完善。农村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高,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培训。此外, 往往一朝天子一朝臣, 会计人员随着村干部的交替而变化, 选用的随意性较大。部分村会计人员财务管理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认识有偏差, 财经法规意识淡薄, 政策观念不强, 村干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随意性较大, 原则性不强。

4 关于支农惠农政策培训的思考与展望

首轮支农政策培训可以说是摸着石子过河, 无论培训对象, 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学员信息的收集等等, 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现在在首轮培训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思考也应该展望, 让政策更加透明, 让农民更得实惠, 让培训更有效果。

4.1 统筹规划, 协调配合

支农培训这项工作牵涉面广, 必须获得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明确财政的领导地位, 充分发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培训主渠道作用 (财政部财办[2008]43号文的提法) , 同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争取农业部门的支持。

4.2 加强调研, 注重实效

在正式培训前, 应该积极做好培训调研工作, 深入到有关乡村, 摸清农村财会人员的具体数目、文化水平, 实地了解广大农村财会人员的需求。为培训的针对性、效果的实用性创造有利条件。

4.3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 时间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 选择农闲时节。今后的培训在送教下乡的基础上, 拟集中、封闭的方式进行培训, 这也有利于广大农村财会人员的相互交流。

5 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5.1 分层分类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必要性

在对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时, 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根据农村财会人员所处岗位、文化程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 要把村书记、村主任也列为培训对象, 因地制宜分类安排培训。比如说, 代理会计的培训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业务核算为主;村报帐员的培训以会计基础工作及报帐业务为主;村书记、村主任培训则以财务管理制度、支农惠农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为主。只有这种既顾及工作性质、又突出重点的分类培训, 才能使农村财务管理得到显著改善, 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坚持分层分类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培训工作的基础, 是实现培训效果的基石。

5.2 摆正位置, 提高思想认识是关键

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及其培训的重要性, 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受训者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搞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对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是教育村干部和村级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动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面, 以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彻底纠正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的模糊认识, 提高学习和参加培训的自觉性, 增强村干部及村级财务人员教育培训的紧迫性。

一滴水滋润一寸土, 一缕光照亮一片暗。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一项积微知著、巨细靡遗的常态工作, 不仅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联袂而动, 更需要各村级财会人员事事、时时、处处发挥主体作用, 主动学习, 勤奋工作, 找准定位, 扮好主角, 为落实好财政支农政策, 推进新农村建设留下一抹绚丽、奉上一份责任。

摘要:近年来, 党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持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但随着支农惠农政策政策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展开, 如何让政策家喻户晓, 如何管好用好资金, 提高使用效益, 又如何加强村主职干部、财经监督小组长等的法制观念和财经纪律越显重要。并就此在首轮培训的基础上提出, 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财会人员,支农惠农,政策培训,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Z].农村财务会计.2009.2.

[2]周桂元.浙江省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答[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

[3]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4]张林红.加强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素质[J].西藏科技.2010.9.

篇4:2013年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三问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有哪些变化?

解答:与2012年的支农惠农政策相比,2013年的政策措施,总体上来说,支农惠农的扶持力度更大,一些补贴继续提高。与此同时,国家还在原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新增了许多内容。

从数量上看,2012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共有33条,而2013年出台的政策则增加到了39条。从内容上看,新增加的内容有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对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支持,对土壤有机质提升的补助,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补助,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扶持,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改革试验区政策等。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与2012年相比,2013年的支农惠农政策内容针对今年国家的农业发展形势和特点进行了调整,内容更全面,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也能满足更多农民的需要。

二问

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关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有哪些?

解答:2013年的支农惠农政策,与农村改革、现代农业生产结合更加紧密。其中的大部分政策措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与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针对种植业生产: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测土施肥配方补助政策,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等。二是针对畜牧渔业生产:生猪大县奖励政策,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动物防疫补助政策,渔业柴油补贴政策,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等。三是针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政策等。四是针对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农村沼气建设政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等。五是针对生态资源保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等。

三问

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关于农民生活和培训的政策又有哪些?

解答:在2013年的支农惠农政策中,也有部分政策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分为农民培训和生活补贴两大类,具体说:一是针对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政策等几项内容。这些培训项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依托项目,为农村培育实用技术人才,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其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2013年一项新增加的内容。二是针对农民生活: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农垦危房改造政策等。除了上述两类政策外,2013年的支农惠农政策还提出了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岗计划”,同时新增加了农村改革试验区政策。

补贴

10元 2013年,国家针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继续分地域实行良种补贴。按照规定,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667平方米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每667平方米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667平方米补贴15元;马铃薯微型粒每粒补贴0.1元。

篇5:惠农支农政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乡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乡情

县乡地处县北部45公里处,东部和北部与县乡接壤,南与马毗邻,西邻红甸乡,北靠323国道。全乡辖、、、、、、、、、10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共有5156户22736人。国土面积293.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62亩,境内森林覆盖率为36.8%。,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164万元,人均纯收入2340元,粮食总产量9445吨,人均产粮501公斤。

二、加大力度,认真实施,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乡严格按照县委、政府有关支农惠农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加大力度,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切实将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年共发放综合直补资金5259户134.09万元;发放种粮农民补贴资金5261户38.21万元;发放退耕还林款12.5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9.55万元;发放油菜补贴3500元;发放农村财政贴息资金6.9万元;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48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奖优免补资金2.7万元;两免一补政策拨付资金70万元;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补助192.3万元;发放民居地震补助26.1万元;发放能繁母猪补贴6.7万元;发放支农贷款291.39万元;争取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2万元;争取上幕重点村建设资金54万元,龙树脚新农村建设资金30余万元;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5.5万元。

三、精心组织,措施有力,支农惠农成效显著

(一)农业经济提速增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乡地区经济总产值达7164万元,农业总产值达3701万元,分别增长24%,12.6%。人均纯收入达2340元,增长18.9%;二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乡共完成总播种面积75747亩。其中:粮食种植40405亩,经济作物种植27673.5亩,粮经比例调整为6:4;三是冬农开发效益明显。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冬农开发力度,实施、冬洋芋样板种植余亩,实施、丫科格冬早辣椒种植余亩,实施蒜苔400余亩,新发展油菜500余亩。共为农增收500余万元;四是坚持把烤烟发展作为一大产业来培育,着力抓好落实,烤烟生产继续推进。全乡共种植烤烟1807亩,,全乡共交售烟叶5200担,占任务110.6%。烟农创收358.7万元,创税71.7万元;五是积极落实扶持鼓励发展畜牧业的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166万元(现价),占计划的100.3%,增长14.4%。全乡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395元,增长5.4%。六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化建设。全年共完成核桃产业预整地850余亩,落实核桃基地造林900余亩,油茶地块规划1000余亩,完善了第一、二批国家重点公益林51081亩及省级重点公益林3720亩的各项相关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惠民工程

一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30万元资金新建乡计生服务所,促进计生工作开展。投资12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投资10万元建设简易辣椒交易市场,有效缓解了街天道路拥挤不畅的问题。投入2万余元用于街道保洁治理,集镇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二是“一事一议”道路硬化工程强力推进。坚持公益性、实效性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共发动群众筹资38万元,投工投劳10350人次,全乡9个“一事一议”建设点工程全面竣工;三是民房改造为民添实惠。全乡100户拆除重建、27户加固改造、30户地震民居建设全部完工;四是土地整理稳步推进。共完成15000余亩土地的丈量和分配,修建了高质量农作路46千米,生产水窖1200余口;五是道路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善。实施丫戈格、、3个村委会通达工程,路面等级得到提升,全乡交通运输、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六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上幕重点村、龙树脚新农村两个建设点共投资98.2万元,硬化了村内主次干道2580米,入户道825米,带动两百多亩油茶种植,为群众后续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村内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是科技投入逐年加大,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能力不断增强,种养殖示范样板、示范村更为规范化、科学化,辐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二是“普九”、“普实”“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育环境明显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新建教师廉租房24套12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三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基础不断加强,医疗

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全乡农业人口共21078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5.63%,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全乡业余文艺队达53支,人员达666人,文化活动正常组织开展;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更为有序,全年组织劳务输出人数达250人,自发输出670人,劳务收入961.4万

元,所占农户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六是人民群众计划生育意识不断增强,各类超生、抢生现象逐渐减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七是文化、体育、邮电、电信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实现全面发展,全乡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

三、加强资金管理,发挥使用效益

一是按照上级部门对于支农惠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严格管理使用,实行法人代表“一支笔”审批报销制度;二是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专设帐户,专人负责,坚持专款专用,杜绝资金挪现象,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按照统一支付和统一管理的原则,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我乡在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有了新内容和新变化,落实各项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直接影响了支农惠农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虽然公益性筹资符合有关规定,没有超标,但由于个别项目一次性投入过大,建设资金尚有部分缺口,需要上级部门在农业基础建设项目中给予扶持解决。针对这些存在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乡将采取新措施,超前谋划,创新思路,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对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的认识。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稳定补贴面积,扩大补贴品种,严格执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杜绝重大案(事)件的发生。

二是继续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把减轻农民负担和惠及农民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通过加强监管、推动改革、健全法制、促进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减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

三是积极探索治本措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体制上、源头上逐步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稳定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对惠农资金进行监督审计,使专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补贴资金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篇6:龙岩市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龙岩市2006年与2001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222亿元增加到448.6亿元、年均增长10.9%,增速从全省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4.3亿元增加到164.9亿元,累计514.8亿元,超过1978-2001年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0.1亿元增加到145.9亿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总收入由34.1亿元增加到8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由13.3亿元增加到28.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9%和16.5%;万元GDP能耗由1.91吨标准煤下降到1.43吨标准煤,下降了25.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4年4月起连续35个月居全省首位。

龙岩市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24家、注册资金5.1亿美元、外方认缴资金4.5亿美元,比前五年分别增长2.5倍、5.2倍和5.5倍;外贸出口总额6.7亿美元,新增152家企业获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内联引资合同利用市外资金362.2亿元,实际到资139.3亿元。截止2006年底,全市登记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2339户,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394户,分别比2001年底增长4.9倍和18.7倍。

“11·18”中国龙岩投资项目洽谈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龙岩扩大招商引资和推进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友好城市澳大利亚伍龙岗市和世界各地客属组织的联系不断加强。市、县、乡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完成206家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置换职工身份4.7万人,企业改制面和职工身份置换面分别达到95.8%和97.5%。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系。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1.5亿元。粮食购销市场化、集体林权制度、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投资体制、公共财政、社会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向纵深推进。

龙岩市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24项,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其中龙净环保和紫金矿业公司跻身全国首批11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市科技创业园建设。创办了龙岩学院,组建了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考成绩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新罗、永定“双高普九”通过省级验收;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完成33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市、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组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传染病院;新建市第一医院病房大楼、中医院门诊大楼等一批卫生基础设施,实施了乡镇卫生院“百院建设、千人培训”计划;在新罗、永定、上杭、长汀4县(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启动了新罗区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不断加强,成功抵御“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

新建了龙岩图书馆、体育公园、体育大厦等文体设施,完成了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保护一、二期工程;永定客家土楼入选“世遗”预备名单;龙岩市体育健儿参加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共获金牌116枚、金牌总数超过前12届总和、居全省第四位。国土资源科学开发与规划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连续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16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城镇登记失业率由6.4%下降到4.7%。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稳步扩面,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增加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我省率先实施了农民房屋保险并在全省推广,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得到加强。偿还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3.8亿元,清付农民工工资3553万元。完成莲东小区等一批经济适用房建设,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4平方米扩大到32平方米。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71项,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与2001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79元增加到11718元,年均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78元增加到4492元,年均增长7.9%。

龙岩市投入公路、铁路建设资金153.7亿元。龙厦高速公路、赣龙铁路、冠豸山机场相继建成,龙岩至北京“海西号”快速旅客列车顺利开行,龙长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龙厦铁路、永武高速公路、古田大道开工建设。完成国、省道及市通县公路路面改造560公里,农村公路路面水泥硬化5600公里,县通乡镇道路路面全部实现硬化。新增发电能力94.6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达272万千瓦;220千伏输变电站由2座增加到4座。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由75万户、9万户增加到110万户和16.9万户。投资1.45亿元完成166家大气污染企业治理,关闭了中心城市5家水泥污染企业,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以上天数由2001年的185天增加到287天;九龙江、汀江、闽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出台了《关于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和项目中心,取消了58.1%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推行告知承诺、代办审批、网络审批等服务措施,市级审批事项立即办理率达78.5%。通关环境不断改善。制定了《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效能告诫的暂行规定》,建立了政府及其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和市直部门投资与发展环境监测评估制度,各级各部门服务发展力度持续加大。根据省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的投资环境测评调查,龙岩市投资环境测评结果从2002年的全省第八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二位。

龙岩市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

上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下一篇:大学生寒假实践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