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须知

2024-08-26

农村土地流转须知(精选6篇)

篇1:农村土地流转须知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张朝俊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后,定远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30日,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4.38万亩,其中:耕地流转9.2万亩,集体山场、林场流转1.57万亩,集体水面流转3.61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总山(林)场面积和总水面面积的6.2%、1.57%和13.88%。在流转方式上,转包5.09万亩,转让0.99万亩,租赁3.5万亩,互换1.2万亩,入股0.05万亩,其他方式3.55万亩。在流转期限上,流转期限在1年以内的2.01万亩,2年以内的1.52万亩,3-5年的4.87万亩,6年以上的5.98万亩。

二、土地流转的形式

1、代耕代种型。劳力缺乏或者外出务工人员,以口头约定方式,将自己的承包土地交由他人耕种,耕种期限、费用等由双方口头约定,一般不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书。这种流转方式简单、便捷,但也容易产生土地承包纠纷。

2、大户承包型。农村税费改革前后,尤其是2003年退耕还林期间,一些种田、养殖大户及科研单位租赁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农业、林业生产。如南京苏森种业公司租赁连江镇美景村1000多亩土地进行植树造林,并与各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书,明确租赁期限等。西卅店镇杨兴干租赁农户承包土地460亩,从事粮食生产、黄牛养殖及植树造林等,与农户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明确相关权利及义务。

3、委托发包型。由村组牵头,在征得承包农户同意的情况下,与农户签订租赁协议书后,把承包农户弃耕土地集中连片后,对外发包。原严涧乡大单村将该村4个村民组(单东组、单西组、单北组、后家组)的农户抛荒地,进行调整连片后,集中发包给马场湖农场职工承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土地转让型。长期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及劳动力缺乏的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土地全部转给别人耕种,并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别人,解除原承包关系,由受让方与发包方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5、股份合作型。在承包期内,农民可以拿自己的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实行保底租金和年底租金相结合的办法。从事农业生产。如炉桥镇马元村、王西两村民组35户农民将近50亩承包土地作价入股加入荣飞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1亩田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租金600元,到年底结算,按盈余情况实行二次分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土地流转的做法

(一)抓宣传引导。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是摆在县委、县政府当前工作的重要大事。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策精神,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知法、懂法,能依法、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

(二)抓试点示范。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农村土地转进,2009年县政府选择张桥、永康、桑涧三乡镇为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试点乡镇,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方案(试行),制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试行)。试点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专人,在专门办公场所办公,制定了相应的办公制度。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精神,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以大户承包经营或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逐步将农民的土地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种植、集约化生产。

(三)抓经验推广。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县政府对全县印发了《定远县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方案》和《定远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明确了全县土地流转的总体目标,基本规则、流转类型、流转程序及加强土地流转的组织领导等。永康镇自被列为全县三个土地流转试点乡镇后,针对该镇山东陈村塘下,西谷村民组人多地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深入村、组、户,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步骤及重要意义,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将农户512承包土地集中连片后,由农户与该村种粮大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抓调处仲裁。为及时有效地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加快土流转步伐,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印发了《定远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实施方案》,明确仲裁指导思想、基本规则、工作任务、仲裁程序及工作措施等,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制作了相关的仲裁文本,聘请了33名仲裁员,目前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不高。部分乡村干部由于对土地流转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加之对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不能积极主动的宣传、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地流转。

2、宣传引导不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流转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由于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使得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3、理念更新不够。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户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特别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后,一些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户,又开始收回原有承包地自己耕种;乡村在引导和服务方面工作滞后,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存在误解,怕转出土地后,政策一变失去土地承包权。

4、流转行为不规范。根据进村入户调查,我们了解到多数土地流转行为只是口头约定,不签订合同,即使签有书面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的问题,合同条款内容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流转土地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关赔偿措施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土地流转纠纷隐患增多。另外,由于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或代耕代种的形式流转土地,流转期限过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

五、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代,构筑新的农业生产格局,营造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必须在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上大做文章,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提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各地要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必经途径,要把此项工作列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抓好落实。

2、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引导。要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是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尽可能利用电视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理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依据区域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形式把承包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同时,积极引导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连片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的问题,切实提高耕种效率。

4、切实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各乡镇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要求,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承包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应及时向农户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5、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二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拓宽就业门路。三要继续深化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农民身份的限制,改变农民的“恋地”观念,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城镇安家入户,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四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政策环境,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

6、制定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对土地依法自主流转,保障农民权益。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种养大户发展种养殖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进城务工创业和采取土地流转方式集中进行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给予补助和奖励,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向规模化、集约型方向发展。

7、稳妥调解仲裁土地经营权纠纷。各乡镇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布置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调解工作。今后,凡对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承包土地纠纷,各乡镇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由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出面报告县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县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符合受理条件的,及时仲裁,以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作者系定远县纪委监察局第七纪检监察工作室主任

篇2:农村土地流转须知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出租事宜,订立本协议。

一、租赁标的甲方将其承包经营的位于XX镇XX村组,甲方将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座落在位于的土地(四至为:东至,南至,西至,北至,)共亩以出租流转,流转给乙方用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二、租赁期限

土地租赁年限为10年,即自2014年10月1日起至2024年9月 30日止(出租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年限)。

三、租赁费

土地租金按照每亩土地800斤小麦的价格支付(以当年国家 公布的三级花麦保护价为准)。

四、支付方式和时间

乙方采用现金方式支付租金,支付的时间为每年10月1日前一次性付清本年租金。

五、租赁土地的交付时间和方式

甲方应于2014年10月1日前将出租土地交付乙方。双方提请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发包方、双方指定的第三者中的任一方鉴证,乙方应向甲方出其乙方签名的出租土地交付收据。

六、土地租赁和使用的特别约定

l、乙方获得租赁土地后,租赁期内依法享有该土地的使用、经 营决策、产品处臵和收益等权利。

2、乙方获得租赁土地后,必须按土地亩数承担国家政策规定的 费用和其他义务。

3、乙方必须管好用好租赁土地,保护地力,不得掠夺性经营,并负责保护好承包土地上的林木、排灌设施等国家和集体财产。

4、乙方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5、本协议不改变土地权属,若遇国家开发项目征用土地,土地附着物收益均归乙方所有。

6、乙方租赁期间,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占用被租赁土地(包括坟墓),如果占用必须事先与乙方协商,并由甲方包赔由此造成的所有损失。

7、乙方在租赁限内有权转租承租土地。

七、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如一方当事人违约,违约方应向对方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具体数额依具体损失情况确定。

八、本协议在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并报土地流转管理部门备案。

九、其他条款

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一式四份,由甲乙双方、发包方和鉴定单位各执一份。合同未规定之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执行。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法定代表人:

篇3:农村土地流转须知

为了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流转的形式、流转的动因、影响流转的因素等方面, 而鲜少研究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空间差异, 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土地流转在规模、形式、期限、流转主体等方面的不同。本文将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 利用调查的资料对土地流转空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原因。

1 辽宁省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1.1 流转发展历程

农村土地流经营权流转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的。辽宁省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合同自1997年开始相继到期, 各市、县 (区) 相继开展了土地延包工作, 到2002年延包工作基本结束后, 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辽宁省的情况分析, 土地流转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到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之前。农村开始出现零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象, 流转面积占全省农村家庭耕地面积不足1%, 流转方式主要是转包为主, 并且这种流转多为农民私下地进行, 流转信息也非常隐秘, 处于非公开状态, 土地流转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 从1998年开始实行土地的“二轮承包”到2004实行农业税减免和“三项补贴”政策之前。2001年放开粮食购销之前, 随着农村土地第一轮承包期限的到期, 辽宁省各地在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稳定土地承包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探索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形式,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02年底, 辽宁省309万hm2家庭承包土地, 发生流转的约有10万hm2, 流转的范围从水田、旱地拓宽到山林和果园等, 流转方式也逐渐多种多样, 除转包外, 又相继出现了转让、土地入股、返租倒包、互换等流转形式。

第三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2004年以后, 随着农业税减免和“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 土地收益明显增加, 原有的流转土地又呈现大量回流、提高价格、缩短期限等新的变化, 土地流转面积有所减少。特别是2004~2007年, 出现连续下降的走势, 同上一年相比, 四年间土地流转面积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8%, -23.6%, -1.5%, -4.5%。

第四阶段从2009年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流转交易大厅) 至今。2009年辽宁省农委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探索为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建立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提出了健全土地中介服务这一体系, 大力扶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交易大厅) 建设, 并在沈阳、大连、抚顺、锦州、朝阳、盘锦、葫芦岛7个市14个县 (市、区) 、40个乡 (镇) 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试点工作, 成效显著。2009年, 土地流转面积比2008年增长了98.8%, 几乎翻了一番。可见土地流转市场带动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发展。

从四个阶段来看,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除在第三阶段农业税减免和“三项补贴”政策出现短时期回流,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加, 土地流转的市场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流转现状

截至2012年底, 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329374.2hm2, 与2002年99480.8hm2相比, 增长了3.3倍, 增长幅度较大, 可见, 流转规模呈增加的态势。

在流转形式上, 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几种, 其中, 转包形式占优势地位, 2012年全省土地转包面积207082.7hm2, 占流转土地面积的62.9%;其次为出租, 占流转土地的22.3%;而转让、互换、股份合作及其他形式的流转相对较为零星。

从流转方向来看, 辽宁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去向仍以流转入农户为主, 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发生流转的土地中, 有68.7%流入到农户, 其余土地则分别流转入专业合作社、企业及其他主体。

在流转土地使用性质上, 多以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居多, 而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则较少。2012年对流转土地入户调查统计显示, 45%以上流转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 近15%流转土地种植蔬菜作物, 其余用于果树栽培、水产畜禽养殖、建蔬菜大棚等, 也有极少数流转土地被改变农业用途, 建立厂房进行工业生产。

在流转范围上, 绝大多数的农户将土地流转到本村亲戚和邻居手中, 而较少流转到外村农户和其他组织中, 由于农村存在着“熟人社会”的特点, 转出土地的农户出于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考虑, 更愿意把土地流转给自己熟悉的乡邻, 并且这种现象在较长时间内还会持续下去。

由于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和转出土地农民非农就业状态的影响, 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以5年以下居多。调查表明, 用于种植投入产出回报期较短的粮食、蔬菜的土地流转一般流转期限不会超过5年, 而用于果树栽培、水产畜禽及设施农业生产的土地因为投入产出回报期较长, 土地流转的期限也多以5~10年为主, 甚至在10年以上。如前所述, 辽宁省流转的土地主要为种植粮食作物及蔬菜, 所以总体上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同时, 调查也发现, 土地转出农户多数从事非农职业, 如外出务工或者从事服务业、商业, 或者就近到工厂企业打工。非农就业稳定、收益高的农户几乎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 事实或意愿上将土地长期流转出去, 而非农就业不稳定的农户仍出于保障的原因, 不愿意长期失去对土地的掌控。

2 农村土地流转差异比较及分析

2.1 地区概况及数据选择

沈阳、大连、铁岭、丹东为辽宁省管辖的4座主要城市, 在地理位置上, 沈阳、铁岭为内陆城市, 位于辽宁省的中部、中北部;大连、丹东为沿海城市, 位于辽宁省的南部、东南部。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 沈阳、大连为省内较为发达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较为接近, 且一直都位居全省前列;铁岭、丹东2城市经济水平较为接近, 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位于中下游;在经济区域划分上, 沈阳、铁岭属于沈阳经济区板块, 大连、丹东属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板块, 两个经济区域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 4城市在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城市发展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013年3月, 课题组深入沈阳、大连、铁岭、丹东展开调研活动, 掌握4城市土地流转相关统计数据, 并调查有效农户分别为98户、112户、65户和73户, 共348户, 分布在4城市共12个乡镇。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农户的个体特征、农户收入水平、农户流转意愿、土地流转方式、土地流转价格、流入方类型、流转市场建设情况等内容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对4城市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

2.2 流转空间差异

2.2.1 流转规模差异较大。

2012年, 沈阳、大连、丹东、铁岭4城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积分别为549961.3hm2、286377.7hm2、173815hm2和455660.7hm2, 沈阳市居首, 但是4城市流转土地面积则以铁岭市为最, 为63631.4hm2, 沈阳、大连、丹东依次排在其后, 分别为41582.3hm2、22710.9hm2和9217.6hm2。从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比例上看, 铁岭市也遥遥领先, 其他3城市与之相比, 差距较大 (见表1) 。分析这种状况的原因, 可能是在4城市中, 铁岭市人均耕地面积较高, 且地处内陆, 经济发展水平与沈阳、大连等城市相比又较低, 一些农民为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外出务工, 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出。在参与土地流转人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 单块流转土地面积较大, 从而流转土地总面积较多, 所占比例较大。

数据来源:2012年辽宁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

2.2.2 流转方式差异存在但不明显。

4城市流转方式中转包占流转土地的65.2%, 其中, 铁岭市转包土地面积占该市流转土地总面积的87.4%, 在流转方式中具有绝对的优势。沈阳、大连转包土地分别以52.4%、43.2%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成为本市土地流转中最为主要的方式。土地流转的另一较为重要的方式为出租, 占流转土地面积的19.6%, 其中, 丹东市土地流转中采用出租的比例最大, 为丹东市流转土地面积的56%, 土地流转最为市场化, 转包则占了28.4%。可见, 4城市流转方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差别并不大。以转包为主要流转方式的原因是流转土地多以种植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为主, 转包价格相对不高, 转入方基本能够负担得起;采用出租方式的土地流转主要是以露天种植蔬菜瓜果或暖棚等设施农业土地为主, 这类土地多为高效农业或收益比较大, 转入方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进行投入并支付较高的租金。其他的流转方式少被采用, 一方面是由于习惯使然, 长期以来转让、互换等方式人们选用的就少;另一方面农民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或存在不安全感。如互换方式由于不能带来现金收益, 故选择的农户较少;土地股份模式, 农户担心入股后收入没保证, 因而加入的农户也非常少。

2.2.3 流转价格存在一定差异。

从对4城市流转土地价格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看, 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流转价格主要集中在20.1~33.5元/hm2的区间, 尤其是铁岭市, 在该市调查样本中83.3%的流转土地处于这个价格区间内, 沈阳市则为59.3%;而大连、丹东流转价格在20.1~33.5元/hm2的分别占本市调查样本的33%和28.3%。土地流转价格在33.5~67元/hm2区间的, 以大连最多, 所占比例为29.5%;其次为丹东, 为26.1%;沈阳、铁岭以14.8%、8.3%居于其后。流转价格在67元/hm2以上的, 4城市排名为丹东、大连、沈阳、铁岭, 分别占各自城市调查样本比例为19.6%、14.3%、7.4%和0。可见流转价格受区位的影响很大。如前所述、沈阳、铁岭为内陆城市, 而大连、丹东为沿海城市, 总体上, 沿海城市流转价格要高于内陆城市。在区位明显影响土地流转价格的前提下, 经济发展水平也导致价格上的差异, 如, 沈阳和铁岭同为内陆城市, 但沈阳为辽宁省省会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前列, 且明显高于铁岭市, 而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在整体上沈阳市的流转价格显然高于铁岭市。同时, 土地流转价格的高低也同土地利用类型、流转双方讨价还价能力、流转期限长短、土地所处本城市的地理位置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2.4 流转合同形式存在差异。

土地流转的合同形式既反映了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契约化程度, 也反映了农户流转土地行为的约束方式。根据调查, 沈阳、大连、丹东、铁岭4城市土地流转合同形式有口头协议、书面合同和第三方担保等, 其中口头协议、书面合同占90%以上。与书面合同的流转合同形式相比, 口头协议所占比例略高, 占调查样本近50%, 但两者比重相差并不大。而城市间进行比较, 沈阳的土地流转合同形式多为书面合同, 占本市调查样本的76.9%;大连、铁岭则以口头协议为主, 所占比例在60%左右 (见表2) 。因此, 不同城市土地流转合同形式还是有较大的不同。分析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后, 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大厅。其中, 沈阳、大连等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所设立的交易大厅的数量较多, 尤以沈阳居首。在沈阳市, 交易大厅分布于乡镇, 服务于农民土地流转行为, 也指导农民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受此影响, 越来越多的农民渐渐习惯采用土地流转书面合同保障自己的权益。与书面合同相比, 口头协议等形式随意性大, 不能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土地流转的法律手续不规范的现象会致使农户在维权时缺少法律依据, 从而使其在土地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

2.2.5 流转意愿几乎不存在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商品, 在承包期范围内可以进行流转, 这是当前我国政策允许并支持的行为。通过土地流转,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相关政策表明, 农村土地的流转应该是依法、自愿、有偿进行的, 也就是说, 农户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是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凭自己的意愿决定流转和进行流转。是否愿意进行流转, 主要取决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沈阳、大连、丹东、铁岭4城市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都比较强, 在348户农户中, 有227户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基本生活的保障, 不能轻易放弃, 占所调查样本的65.2%, 其中有一半的农民认为土地就是自己的命根子, 也是自己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当问及“什么情况下才会转出所承包土地?”时, 48.7%的农户选择了要有较高的非农收入, 25.3%的农户选择了要有稳定的非农就业门路, 还有较少数的农户选择有劳保福利以及能迁入城镇定居。这说明, 农民对土地的重视及依赖程度还是很高, 土地仍然是农民生存之本, 在当前, 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而4城市之间比较来看, 沈阳、丹东、铁岭3城市将土地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 占本城市调查样本的比例都在70%以上, 只有大连为49.4%, 说明大连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要弱于其他城市;而对于进行土地流转行为的必要条件, 4城市被调查农户多数都认为要有较高的非农收入和稳定的就业条件, 认知具有趋同性。可见, 在流转意愿方面, 4城市几乎没有差异。

3 结论

从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分析来看, 4城市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共性,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并非很强烈;土地作为农民生活基本保障的功能还很突出;流转方式中转包仍占据主要地位, 其他流转方式相对较弱。但由于城市区域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流转市场建设情况等条件的不同, 4城市土地流转情况还是有所差异。作为沿海城市的大连市和丹东市, 土地流转价格水平较高, 同为内陆城市的沈阳市和铁岭市比较, 沈阳市流转价格明显高于铁岭市;土地流转交易大厅相对多的沈阳市, 土地流转合同采用书面形式的要多于其他3城市, 从法律的角度看, 也更具有规范性和保障农民合法的权益。

所以, 要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速度,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弱化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 使农民增强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其次要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引导部分农民向其他产业转移, 使其家庭收入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来源, 从而将土地逐渐流转到农业大户中,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第三, 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给农民创造进行土地流转便捷的条件, 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管, 积极引导, 及时解决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庚.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关中三县为例[J].人文地理, 2012 (1) .

[2]陈立双, 张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沈阳市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12) .

[3]黄祖辉, 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4]孙云奋, 齐春宇.农地类型差异与农地流转困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农村经济, 2012 (1) .

篇4:农村土地流转须知

【关键词】 农村 土地流转 现状 问题 对策

1.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现有15个乡镇,37万农业人口,18万个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面积97749公顷,其中家庭承包地94956公顷,预留地3329公顷。伊通县在1997年末至1998年初完成了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工作,签订延包合同99175份。到2009年初,全县共实现土地流转面积8328公顷,流转户数10531户。

伊通滿足自治县土地流转呈现如下特点:

1.1流转总量少 流转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1/10,流转面积仅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5%。

1.2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在全部土地流转中,转包方式流转的7234户、6803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69%和82%;出租方式流转的1871户、1052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7.8%和13%;互换方式流转的49户、52公顷,占流转总量的0.5%和0.5%;转让方式流转的293户、20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7%和2.5%;其他方式流转的1084户、214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0%和2%。

1.3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 流转期限为1年的2763户、2346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6%和28%;流转期限为2~5年的5869户、4785公顷,占流转总量的56%和57%;流转期限为6~10年的661户、569公顷,占流转总量的6%和7%;流转期限为10年以上的1238户、62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2%和8%。

1.4流转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县土地流转数量是2003年1050户、1204公顷;2004年1600户、2512公顷;2005年4975户、2970公顷;2006年4480户、3881公顷;2007年4791户、4050公顷;2008年10531户、8328公顷。2008年流转户数是2003年的10倍,流转面积是2003年的6.9倍。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表现为没有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供求信息不畅。土地流转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流转的对象基本为农户之间或亲戚、朋友。

2.2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来源的限制,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农民难以舍弃土地,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近年来,中央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经营土地的收益,土地更显珍贵;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经营土地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农户更容易实现对土地的家庭经营。

2.3缺少流转主体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大户数量少、实力弱,对土地流转的牵动作用小,极大地限制了土地流转进程。

2.4劳动力转移困难 项目经济少、二三产业不发达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窄、不稳定等因素,使农村劳动力难以从农业生产中大量转移出去,客观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

2.5流转程序不规范 近几年全县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是户间协商,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突出表现为流转合同内容不全面、手续不完备、没有通过村组同意或备案,甚至只有口头协议。从而使得土地流转纠纷的不断增加。

3.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

伴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的推进,实现土地较大规模集中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综合分析全县土地流转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3.1做好土地流转的宣传和引导 在目前总体推进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全县的土地流转应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宣传和引导,让农民了解与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促进农民由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转变,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

3.2建立服务中心和信息库 以县、乡农经部门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信息库,为农民提供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各项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3.3积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进城务工定居服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就业稳定性;教育农民,努力把传统农民改造成现代农民,为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创造充分必备的条件。

3.4积极培育流转主体 加大对农机专业队和农机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和返乡创业者的扶持力度,使其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突出作用。

篇5:农村土地流转论文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国家关于扶持粮食生产、减免农业税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季节性返乡耕种土地,农村土地的供需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速度较前明显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和对土地的依赖性,但是,仍有85%以上的农民基本依靠土地的种植或养殖收益维系生活,随之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也随之日渐增多,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笔者利用工作和参与调解的便利条件对綦江县安稳地区进行了调研,走访了各村主要干部以及50位农户,现对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流转特点

调查表明,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速度快、类型多、行为欠规范以及少量违法流转行为存在等4个方面的特点。

1、流转速度加快,渐具规模。自1996年土地二轮承包以来,安稳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呈逐年递增之势,流转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所涉农户不断增多。目前,各村流转的土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约10%以上,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数约占总农户数的30%。

2、流转类型多样,比例不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以流转主体为标准,以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流转为主,流转面积约占总流转面积的90%。以流转对象为标准,可为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荒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中以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主,约占总流转面积的80%。

以流转方式为标准,可分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投股或参与股份合作等其他方式流转。其中以转包、出租为主,约占总流转面积的70%以上。转包中又以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户,将土地转包给亲友或本村其他农户居多。出租中又以租给个体工商户开办采石场为主。以流转是否签订协议为标准,可分为协议流转和无协议流转。其中协议流转农户略占总流转农户数的60%左右。协议流转又分为书面协议流转和口头协议流转,其中口头协议流转占协议流转的绝大多数,签订书面协议流转的农户不足总流转户的10%。

以流转是否有偿为标准,可分为有偿流转和无偿流转。其中以无偿流转为主,约占总流转户的60%以上,有偿流转的比例正呈上升趋势。

以流转是否履行报批准、备案或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书变更登记程序为标准,可分为批准流转、备案流转、登记流转和自行流转。其中以自行流转为主,占总流转面积的98%。

3、流转行为欠规范,缺少管理。

流转行为严重不规范,表现为自行流转多,报批准、报备案的少,申请变更登记的根本没有;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约定不明的多,约定明确的少;书面协议内容不规范的多,规范的少等。镇、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4、部分耕地被非农业化,有少量的非法流转行为存在。

我镇有极少部分耕地被转为非农用途,主要用于煤矿、非煤矿山、住房、小城镇项目建设等。这些建设用地只有大多数履行了批准手续。其中,非煤矿山建设采取向农户租赁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到自己名下,用于非农生产。

(二)流转原因分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致有下4方面的原因。

1、农户之间买卖房屋后,为了耕种土地的方便,买卖房屋的农户绝大部分都要发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如,住在甲社的农户不便于跑到乙社去耕种土地。这是过去几年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2、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土地二轮承包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使得农村原本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大量劳动力纷纷向本地农村二、三产业或向外地转移,转移的劳动力中有一部分带动全家转移,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他人。

3、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如:布衣山寨的建设、萤石矿厂、乡村公路以及大量开办的采石场都是以租赁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流转出来。高速公路、210国道和松藻煤矸石火力发电厂的非农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属于国家依法征地不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范畴。

4、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村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种植大户,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这种现象在我镇很少。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情况的分析

(一)流转纠纷特点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纠纷数量大,递增趋势明显。自1996年土地二轮承包至2003年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总体比较稳定,流转双方当事人大体能够保持现状,相安无事。因此产生纠纷的微乎其微,纠纷所涉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大约2%左右。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松藻煤矸石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征地以及采石场的临时占地,引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数量巨增,还有煤矿采空区对地面的影响而引起的纠纷数量日益增加,流转纠纷所涉面积占各类土地纠纷所涉面积的30%。

2、当事人之间矛盾激烈,易引发其他纠纷。

流转纠纷,是流转当事人之间基于流转合同的履行或解除而产生的关于承包经营权的归属或相关费用等方面的纠纷,属于合同类纠纷。此类纠纷由于涉及农民“命根子”利益,一旦形成纠纷,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大,互不相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很容易引发以下纠纷、事件。

一是民事纠纷,主要是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类侵权纠纷。当事人之间因争抢土地,抢种抢收,导致毁坏庄稼,甚至打架斗殴,引发财产、人身损害纠纷。这种因流转纠纷引发的财产、人身侵权纠纷日渐增加,目前约占到流转纠纷总农户数的30%,此类纠纷往往形成当事人之间的财产损害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诉讼。如上坝村村民张某和刘某之间为了两小块耕地(约0.3亩)的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不服调解,刘某将张某种植的白菜撤了,张于2005年5月起诉綦江县人民法院,因未登记确权而撤诉,但至今双方的纠纷仍未解决。

二是行政纠纷,如,崇河村六社的村民王某一家,因高速公路建设征地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和土地补偿数量发生的争议,行政诉讼经过了两次一审、一次二审才告结束;古南镇的居民张某原是大堰村三社的村民,因松藻煤矸石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征地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纠纷,行政诉讼经过了两次一审,仍不服,现正在民事再审之中。

三是上访事件,如,松藻煤矸石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征地时,由于农民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规定的补偿土地的面积和标准不理解,曾上访到了建设部,又如张某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不服,上访到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3、纠纷调处难度大,难以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很多纠纷当事人摆出不争到土地誓不罢休的架势。不仅镇、村组织难以调处,形成诉讼后,法院的调解往往也很难奏效。作出判决后,败诉方当事人也常常坚持上诉,甚至上访,将矛盾不断扩大升级。

4、纠纷隐患大,基层干部忧虑重,对策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存在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管理失缺,绝大多数流转行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纠纷的隐患.农村干部虽然深感忧虑,但还没有足够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纠纷形成原因分析

上述流转纠纷的形成,既有宏观上政策和立法的原因,也有微观上行政管理、流转行为自身欠缺的原因。

1、政策的调整。1996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以来,国家征收农业税和按事一议方式筹资筹劳,2005年调整为免征农业税,并实行粮食直补,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这使得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所负担的费用日益减轻,收益随之提高。我市从2003年逐步减少并从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以及退耕还林的补贴,原本因为承包经营土地成本高收益低,外出谋生而将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他人的农民纷纷返回,要求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这部分农民都是争议土地的原承包经营权人,但由于当初流转时与对方约定不明,受流转方理解为无偿转让并在土地上作了大量投入,或者因当初对承包经营权无所谓或着急外出打工一时找不到受流转人而将土地抛荒后,经村安排给其他人种植的,但土地使用权证书上的权利人仍记载为原承包人等原因,受流转方不让出争议的土地而形成纠纷。特别是,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以及粮食直补的发放到位,土地承包可以获得较大收益,因此许多以前撂荒弃耕的土地现在又有人要求耕种。一些自行将土地进行流转的农户也纷纷将土地收回,而一些在二轮土地承包中没有分到土地的农民,也都开始要地。有的村民小组进行了合并,由于合并前的小组每户承包土地面积不同,合并后的小组有的村民要求重新分地。加上集镇建设、厂矿建设等征地面积的增加,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农民之间为争夺土地承包权、确定承包土地的界址、承包土地被征用后补偿费的分配等问题,经常会发生纠纷。土地仍然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最主要的生活来源,这样,曾经一度缓和的土地承包纠纷又再度突出。

2、立法方面的不足。目前我国法律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规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的第五节第三十二条至第四十三条,共十二个条文。内容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各种流转方式应当履行的程序性要求,缺乏具体详细的规定。如第三十七条中“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的规定,在实践中没有起到约束当事人流转的作用。原因是《土地承包法》中对不依法履行上述程序性要求,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没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很随意且不受拘束。2005年1月19日国家农业部公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作出了比《土地承包法》更为细化的规定,但对本文提及的上述问题仍未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依据。

3、证据方面的尴尬。在面对大量涌出的、直接关系到所涉当事人“命根子”的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的这一类纠纷,镇、村领导尽管非常慎重,但仍然难以避免这样的尴尬:纯粹要求当事人举证就难以保证结果公正,因为很多流转户之间根本没有流转协议,举不出证据来,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是也难以保证事实公正和法律公正的社会效果,同时考虑基层社会稳定又可能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因基层组织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裁判难以顺利执行;有些案件尽管法院裁判并无不公,但败诉的当事人会不断上诉、申诉、上访.这样一来,法院不仅没有解决纠纷,还成了被信访的对象.而且当事人也因为自身的行为,使纠纷解决的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基层稳定的隐患.4、流转行为的不规范。《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但实践中,流转行为存在严重不规范的现象:

(1)以农户自行流转为主,极少履行报批、报备案或申请变更登记等法定手续,流转任意性大.按照《土地承包法》报村里同意或备案的流转只占到全部流转面积的不足5%。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次,几经转手,原承包经营权人外出回来后不知向谁要地,而村里也不尽了解,容易产生矛盾。

(2)农户流转以口头约定为主。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承包人在流转时原本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太重视,所以一般情况下流转约定都不是很明确。有些流转虽有明确的口头约定,但因没有书面记载,流转双方容易产生矛盾,一旦形成纠纷,还难以查证约定内容。

(3)为数不多的书面流转协议,大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确定等问题。如不少协议上有某甲将土地“给”某乙种植或养殖的条款,形成纠纷后,双方当事人对这些含糊的文字,均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进行解释,流转方解释为“转包”或“代耕”,受流转方则解释为“转让”。

5、镇、村管理服务的欠缺。

我镇没有行之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服务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因为身兼多职无法履行这方面的管理职能,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处于一种无序、失控的状态。镇干部忙于本职工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既无管理服务的动力亦无压力,因而使组织形同虚设。而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管理也近乎空白,不少村干部没有管理的意识, 认为村里中心工作都忙不过来,群众自愿流转不必操那闲心。因此也就没有这方面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行为.调查中镇、村干部对所在镇、所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流转面积和农户的情况,心中无数,没有一个村建有完整规范的土地流转情况台帐。镇、村调委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调处也是草草的应付了事。

6、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位。土地二轮承包时,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上记载的土地没有清晰的四至界畔,2004年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后,有的村因农户相互之间存在矛盾也将矛盾户的证书暂且扣留后又忘了发放,这些情况在各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7、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严重缺乏。调查中有100%的农民不知道法律规定的流转方式有哪几种,其法律后果怎样,绝大部分农民认为土地三十内承包权是自己的,流转与村里没有关系,不必报村里批准或备案,认为流转无需签订书面协议,都是邻里家边的,平时相互也了解,口头说一下就行了,立书面协议显得见外,甚至认为,只要自己持有证书,无论签订什么样的协议,土地使用权都是自己的。

8、村级干部法律素质较低。各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一知半解,不完全知道法律规定的流转形式及其相应的法律后果。90%的村干部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村里不必管,不必建立流转台帐。有些村干部对农户报到村里的流转行为的管理也不依法进行,既不要求农户签订书面协议,也不按规定办理批准转户或备案手续。

9、没有土地仲裁机构发挥纠纷仲裁作用。我县今年才设立土地仲裁机构,几乎没有群众知道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以及向谁申请仲裁,各村干部对如何申请仲裁也说不清楚。这使得流转纠纷集中在基层政府和法院。

三、预防和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对策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能否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好流转纠纷,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从立法、行政、村民自治以及司法各个层面,思考应对策略。

(一)立法建议

1、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尽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对《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规定进行细化,特别是增加对违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方面的具体内容。

3、建议农业部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进行必要的增补和修正,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费用的计算标准和方法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4、建议国务院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仲裁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的设立、仲裁的范围、仲裁的程序、仲裁的原则及其他仲裁事项作出明确的规定。该

办法所设定的仲裁程序应简便、快捷于诉讼程序,既便于当事人解决纠纷,也减轻法院受理案件的压力。

5、建议省人大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充分调查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纠纷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地方性法规。

(二)行政对策

在目前流转纠纷较多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达到减少和处理纠纷的目的。

1、依法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县级人民政府对尚未发证的农户,应尽快进行调查核实,并填写证书向农户发放。县级人民政府若委托村委会具体负责发证,应明确下列要求:

(1)确保户户有证。无论过去基于何种原因,现在有什么理由,一律不得扣留农户证书。

(2)保证土块、面积、承包合同及承包经营权证书四者的记载内容要相一致。

(3)加强纠纷调解。对发证过程中发现的因流转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农户间或农户与村之间的矛盾,要加强调解,保证补发证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有关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管理,规范土地承包行为,对承包中发生的各种纠纷及时协调解决。指导村组公开发包、合理确定承包基数。规范承包合同内容,必要时可采用格式合同,但格式合同的起草要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条款要平等、具体、全面。加强对承包合同的管理,坚持稳定和完善相统一的原则,制止随意撕毁合同的现象。

3、加强对流转行为的管理。在对流转行为的管理中,县、镇人民政府应各司其职。县人民政府对变更、撤销、更换、补发承包经营权证书的申请,应依法及时审查办理。我镇大堰三社2005年8月向綦江县府法制办申请撤销居民张某的承包经营权证书,至今半年多了仍无任何结果。

镇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专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部门,做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成果四保障,不流于形式。

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均应加强对流转纠纷的调解,充分发挥矛盾纠纷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纠纷。应重视流转纠纷引起的上访接待工作,及时妥善安排调处。两级政府同时还应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全面掌握流转情况,并制定有效预防和处理纠纷的相关措施。

4、大力宣传法律。县司法行政部门和各镇、村应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作用,不能流于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土地流转及流转纠纷处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规定,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让农民真正了解农村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流转的方式及相应的法律后果,懂得流转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合同应当载明流转标的、流转用途、流转方式、流转期限及流转费用等内容,告知农民该报批准、备案的要报批准、备案,不能自行其事,倡导农民多采取转包、出租方式流转,少采取转让方式流转,为防止将来情况发生变化时产生矛盾,多进行短期流转,少进行长期流转。

法制宣传的另一个重点,应当提高村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对其中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较为薄弱的以及经常处理土地问题的村干部,要组织专门培训。这对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健康运行,预防和减少流转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5、纠正违法流转行为。对在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农民承包经营权,或未经发包方同意,将其承包经营的转让给其他人的行为,应当予以纠正。

(三)村民自治对策

流转纠纷大多发生在同一村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之间,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通过村民自治规范管理好流转行为,以减少流转纠纷的发生。并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减轻农民解决矛盾的成本负担。村民委员会要在提高村干部自身法律素质和加强法制

宣传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流转台帐,完善流转批准和备案手续。

1、完善并登记已发生的流转行为,建立台帐。对本村内部已经发生的流转行为,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调查中发现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流转户,动员并指导其按约定内容补签流转合同,补办报村批准可备案手续。流转合同应一式三份,流转双方各执一份,另一份由村收执存档。村委会根据当事人补签的合同的补交的申请,办理批准可备案手续,并将上列情况记入台账。调查、补办手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弄清本村流转情况,也可发现并调处部分已经发生的纠纷,还可消除许多纠纷隐患,可谓一举三得。

2、规范并登记今后的流转行为。对今后发生的流转行为,村委会应当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指导流转户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批村批准功备案或向县人民政府申请变更登记。做到每一起流转均符合手续,每一起流转均有帐可查。这样必然大大减少纠纷的发生率,即使发生纠纷也处理有据。

(四)司法方面的对策

篇6:农村土地流转

2014年03月07日 10:23

来源:中国网

徐祥临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徐祥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确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时,在农业领域提出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这项被认为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重大政策,在本届两会上也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它会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提高农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

所谓农村土地流转,就是通过农户转让各自土地的经营权,把农村分散的耕地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作为一种现象,农村土地流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存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国家把它作为一项政策正式提出来,是中国改革进程、时代发展和农民意愿的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享有了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给土地流转创造了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劳力进城打工的人数增多,农村地区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无力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低下。我在广东调研时发现有20%的水田被撂荒,当地曾经一年可种两季甚至三季的稻田,现在也只种一季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其它地区也存在。一边是中国目前有10%的粮食需要进口,一边是耕地利用率低。所以,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好办法。

这项政策如果进行得好,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实现习近平主席说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解决世界粮食危机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专业化”农民缩小城乡人民生活差距

中央在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中,明确规定要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所谓依法,就是流转后的土地不能改变它的用途,必须保证农业生产。自愿是农户自主决定所承包的土地是否流转。政府和他人不能通过各种方式强迫农户的意愿,也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至于有偿,则是要求流转后的土地经营者要支付给农户租金,双方通过谈判,按照市场规律来主导。

多数农民对于土地流转还是具有积极性的。不久前,我在广东省英德市的叶屋村发现,那里的农民经过大家协商,把分散的土地、水田集中起来规划经营,发展养鱼、种桑和种水果,不仅土地利用率上升,而且农民收入也实现提高。当地人告诉我,土地集中发展后,全村平均每人每年的农业生产收入从过去的2000元上升到1.5万元。全村曾经有60多人外出打工,现在只有十几人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务农。应该说,土地流转带给农民的直接受益是农业生产收入的提高。

另外,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民还可以通过转让土地经营权来收取租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提高收入。

从长远发展上看,土地流转能够帮助农民走向专业化,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从而缩小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推动实现社会平等。以后,“农民”一词在中国将不再是一种身份称谓,而是一种职业名称。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大户、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他们拥有资金、技术和人力,通过租赁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实现农业用地的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和规模化生产。他们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实际经营者,在大投入、大产出中按照市场运行的模式,获得利益,也承担风险。

借鉴日本经验实现农业现代化

日本在1961年以推行《农业基本法》开始了农地改革。其目标有两个: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这在1972年时实现了;培养以农业生产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自力经营农户,这个目标至今没有完全达成。目前,日本有78%的农户靠从事非农业生产获取主要经济收入。这些情况和中国很相似,特别是它农业生产模式上的经验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推广时取得了成功,其中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借鉴。

目前,中国提出要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前面提到的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这方面日本的农协制度就给中国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分布在日本各地的农协组织代表着农民的利益,为农民提供了从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到产品销售,几乎是全方位的规范化服务。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民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可以说,日本农协的成功经验会给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带来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日本的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主要体现在日本土地私有制造成农地难以集中。一方面日本农户不愿放弃私有土地,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土地出租限制得比较严,租金比较低廉。这样就阻碍了日本农业实现大规模经营。东京大学教授、著名农业问题专家金泽夏树对此现象一直持批判态度。

这种状况在中国基本不存在。因为中国农户对承包土地只享有经营权,所有权归属国家和集体。因此,中国农户可以通过协商,在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利益的提高。这是在土地集中方面,中国在制度层面相比日本具有优势的地方。

上一篇:音乐教育心理学优秀论文下一篇:《五元钱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