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的意义

2024-07-02

教研成果的意义(精选9篇)

篇1:教研成果的意义

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一、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校本研究专家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按照他的定义,就是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对四者的关系,专家认为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在这里,本文所提出的“校本教研”基本等同于校本研究。)由此可见,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二、校本教研,对学校而言,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社区的环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撑、“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但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促进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路子是许多学校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篇2:教研成果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构成了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和教学的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比较完整地从分数产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顺利构建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的必要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

②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

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 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通过测量和分物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利用孩子们在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现数学与写作的整合,课后总结以小明给表哥写信的方式出现,既有人文情怀,又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棒、小方块、图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认识一个物体的1/4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老朋友1/4 A:提问:大家知道它是个什么数吗?读一读个这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老师随便分吗?强调关键词“平均分”(板书)2:课件显示:一张纸,一块饼、一条线段我们都把它平均分成4份,一份都可用1/4来表示解决.即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板书)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用1/4来表示.二:引新:认识一些物体的1/4

1、老师带来一盒饼,平均分给咱班的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1/4 A:

这1/4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不说分得几块? B:(课件动态演示盒中有4块饼,平均分成4份 师说:因为把4块饼看作“一个整体”(板书)平均分成4份,分母就用4表示,(1块)就是一份,分子就用1表示,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师:谁再来用一句话说说这副图的意思?

2、摆8根小棒或12个小方块的1/4

A.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把8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几分之几?(1/4)师:(指生摆的图,作疑惑的神情问)一份里有2根能用2/8来表示吗? 强调:只要是一份,不管是1根或2根,每一份都能用分数1/4表示。

生:我把12个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有几个1/4 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观察3幅图的异同。

设计意图:分类比较,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不只是一个物体能作为平均分的对象,“一些物体”(板书)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作为平均分的对象,为单位“1”的理解做好认知储备。这一环节还好对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面对学生多元的理解和独特感受,1/4还可以是2/8,3/12等,促使有效生成。

3、小结: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说每幅图把谁看做单位“1” 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单位“1”。

追问:在这几个图里,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1/4 2/4 3/4 4/4

4、创造分数利用手中的图纸

请几个学生排队汇报创造什么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1/3 2/3 3/4

1/6 2/6 3/6 4/6 5/6 6/6

总结:分数的意义(板书)课件显示,生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概括单位“1”后,通过操作丰富单位“1”的表象,理解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数量都不同。

5、认识分数单位

(1)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1/3 1/4 1/5 1/6是分数单位

找一找:这些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

猜一猜:1/3 1/4 1/5 1/6各是哪些数的分数单位?分母是3、4、5、6的分数单位 想一想: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先口说后课件再让学生读

【设计意图】联系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分数单位。三:巩固练习

1.对口令:老师说一个分数,学生快速说它的分数单位 2.说一说:看分数说它的意义与分数单位。

3、出示生活中分数的信息意义,谈谈你的感想。(1)、教育部和卫生部最近联合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已达2/9

(2)、长江干流约有五分之三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全世界有2/9 的人不希望发生战争。

4、游戏:男生队和女生队智夺红旗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拓展练习则对后 续分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有序实现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的综合提升。)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是什么?生活还有哪些事物能用分数来表示,她们又是分别把谁看作单位“1”。

2、找一找,和同学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评价有35/36的学生觉得自己学得很开心,觉得自己学得很不错。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单位“1”平均分 若干份

一份

或几份

一个物体

} 一个整体

三份

1/3

2/3 3/3 一些物体

四份

1/4

2/4 3/4 4/4 六份

1/6

篇3: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一、校本教研与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 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学科课程校本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将成为课程目标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因此, 开发利用好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满足学生个性化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对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颇具现实意义。

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之中, 把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融入到课堂,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 要求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整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向,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资源, 分析课程标准与内容,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精髓, 并创造性地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

1. 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 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 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学研究绝非仅仅是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 它的主体应是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因此, 校本教研就是要“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 增强其自我意识, 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2. 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

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 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教师不是站在对象 (学生、教材、课程、环境) 的旁边作为一名旁观者, 而是进入过程当中, 在互动中, 不断反馈、调节、体验,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领悟教学的艺术, 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 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全过程的体验, 是对自己工作和生命价值的批判性反思。

3. 校本教研是一种“视界融合”。

学校的教学活动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文本”的视界, 如课程、教材;一是学生的视界, 如学生的现实经验等。“文本”视界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视界, 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学生的“现实视界”是社会文化、历史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 学生的“现实视界”也各不相同。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现实视界”为出发点, 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原初视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是从自己的经验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 校本教研则要实现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但对工匠型的教师来说, 很难帮助学生实现这两种视界的真正融合, 学生常常被动地去发现“文本”中的原意, 消极地接受, 因而生成不了一个新的意义视界。校本教研强调的是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的“经验视界”和“文本”的视界, 在教师的研究状态下不断相互交融, 实现视界的真正融合,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新的“视界”, 即学生智慧的增长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4. 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

篇4:朱子学研究的成果及意义

朱子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它不像古希腊哲学的源头由宇宙论的玄想开始,而是注重逻辑思辨,建立规则,然后才应用到人生,落脚到道德伦理上的学问。朱子师从李延平,“得授‘理一分殊’之旨,长年参究中和,最后才回归伊川的‘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兼顾涵养、省察,近四十岁才找到自己成熟的思路,建立了一个心、性、情三分架构,以及理、气二元不离不弃的形上学”。(刘述先:《朱子在宋明儒学的地位重探》,《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5卷第三期2008年12月,P4)朱子推尊二程,以之为正统,也有宇宙论的关怀,对《易》有精深研究,又是礼学专家,注重躬行践履。自1313年元代科举起,就以朱子编纂的《四书集注》取士,一直到清末(1905年)废科举为止。在近六百年的时间里,仕子竞而习之,影响之大,自孔子以后唯一人。

朱子学研究的阶段与特点

自朱子学说产生起,就有了对朱子学包括以他为主的理学思想体系,进行序定或阐发的所谓“朱子学”研究活动。悠悠八百多年来,朱子学的内涵(对文本的诠释以及对以朱熹为主的整个理学思想精髓的弘扬)已经超过了原有的领域,逐渐变得越来越丰富。20世纪朱子学的研究,大体上分为前50年与后50年两个阶段。(参见张立文:《超越与创新20世纪朱子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前50年,朱子学研究是关于对朱子思想的诠释。尤其就朱子哲学体系是“理气二元论”还是“理一元论”、心性论在朱子哲学中的地位、关于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辩、关于朱子思想的历史评估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后50年,学术界开始重视朱子学历史和现实价值的研究。朱子学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如何实现其文化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转生,已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一方面研究朱子不自今日始,朱熹去世后,朱子学受到朝野重视,七百多年来,研究朱熹的著作汗牛充栋;另一方面朱子学对外国的影响也不自今日始,在明代,朱子学已发展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研究和传播朱子学的人很多。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朱子学的研究有一个时期趋于衰退。现在,我们开展朱子学研究,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在科学性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但其基本观点、价值取向、研究方向大相径庭。

21世纪是一个世界化、信息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以固有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题的朱子学,机智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承担起了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具有以下研究的几点特征。

(1)朱子学研究内容的体系化

朱子学是一种很重视实践的学说。所以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不少可待开发的新领域,核心问题在于确立具有客观性的朱子学理论体系,包括:重新整理和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有关朱子学的论著和学说,按人物、学派和学科领域,进行条理的层次分析和整理,为各种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提供基础资料;通过集体研究,整合学术水平,以已经整理的朱子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分别按主题、要旨进行研究和讨论,确立其理论体系,提高了朱子学理论研究的总体水平;通过对特定的学派、人物、领域和主题,进行长期的有深度的个案研究,取得了有特点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朱子学研究的独创性;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广泛挖掘和深入探究朱子学中尚未涉及到的人物、学派等诸领域,谋求朱子学研究的全面均衡发展。

(2)朱子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任何一种学术思想若失去时代性和社会性,就丧失其存在的意义,朱子学也一样,其存在价值是通过现代社会来承继和弘扬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朱子学的道德创造和文化创造作用,就要谋求朱子学本身的现代化,仅以传统的解经释文或普及的方法,远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为使朱子学能够站在时代的前面,推动学术与社会的发展,就不能不追求研究方法论上的现代化。

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从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了新颖的趋势。如在注释和翻译朱子学典籍和资料时,从朱子学汉文资料的重要部分开始进行注释,并译成东南亚、欧美等多种文字。尤其是翻译和注释工作,改变了过去翻译或注释经典的文体和方法,使之易懂易解,为研究朱子哲学、政治、伦理等各个领域提供了基础资料。又如,朱子学研究成果的出版事业也在积极发展,通过政府及有关学术机关、企业团体,一方面支持朱子学学者的学术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支持硕博论文、专家著作的出版工作,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朱子著述宋刻集成》(37函286册)、《朱子全书外编》(4册),以现代技术,按原书原貌,仿真影印,线装出版,拓宽了朱子学研究的领域。再如,以现代意识再现和普及“朱子家礼”中的“四礼”,尽可能与“朱子家礼”原义相符地解释冠、婚、丧、祭为主的各种仪礼内容和程序,并通过各种视听手段了解和接受各种仪礼,以便生活化,使这种道德文化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普世性价值。

(3)朱子学研究手段的信息化

随着21世纪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信息的检索、利用等过程中已导入了现代化的手段,使社会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朱子学的研究手段也不断更新,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对朱子学研究的文字、影像、音响等各种媒体的知识和信息,为朱子学研究的外部环境和知识收容的范围拓宽了视野。朱子学研究信息化的标志,在于建立其原始资料和研究文献资料数据库(Data-base)、互联网(Internet)及电子图书中心,提供朱子学文献信息服务与文化资源共享环境,更好地为朱子学研究的体系化和现代化服务。

以上特点不仅使朱子学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实际生活和教化活动中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朱子学研究的方向与价值

学术界认为,朱子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朱子学研究应当避免因拘泥于某些概念的繁琐考据而囿于象牙之塔,重视对朱子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问题的探讨。所以,朱子学研究要超越与创新,寻找适合于中国哲学特质和哲学家思想品格的新研究方法。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力求把朱子学作一个文化精神的转生,即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并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使

之为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历史的研究责任上,应该力求发掘朱子学中具有恒常性的、现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时代特征,把朱子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以展示其强大的儒学生命力。

继伦理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等问题讨论之后,朱子学的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再一次成为学术界注目的焦点。朱子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提倡“心统性情”,强调身体、心知、灵性与情感的融会贯通,用心、性、气的相互作用来解读四德五常的社会功能;重视格物致知的功夫,建立道德理性,提出道心与人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主张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通过存天理去私欲,到达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学者认为,朱子学的这些人文价值与西方宗教价值互补共存,成为世界多元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亚及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子建构道统影响深远,作为“圣学之一分支”的朱子学,我们要对其价值和意义做出正面积极的评估。

(1)朱子整顿规范的时代责任精神。今天,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面临着各种异民族文化汹涌而来,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分崩离析,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外来文化发生了诸多激烈的冲突。对此,我们在研究朱子学的同时,一方面借鉴和阐发朱子如何辨证地对待异民族文化冲突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主张,担当重建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的责任;另一方面还要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担当对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进行重构的重任,接续圣学道统,完成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构筑,以迎接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思想冲突和挑战。

(2)朱子疑经破注的科学求实精神。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人们正在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学术领域则要求学者要敢于冲破各种理论教条和思想禁地,铲除各种守旧和僵化的思维方式与治学方法,在传统经学研究中打破“疏不破注”的思想禁锢,不唯书,只唯实,科学求实,不墨守前人之说,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3)朱子综罗百代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在开放的时代,各种外来思想纷繁而至,若想实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我们就得像朱子那样打破学术派别的门户之见,“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兼容并蓄,有批判地予以吸收,为现代学术发展所用。特别是对于自己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更要以开阔的学术胸襟。树立传统学术尊严和自信,善于从民族精神传统内寻找根源与机缘,求同存异,以丰富发展民族文化精神,重振中华民族文化曾经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所焕发出的雄风,体现其恢弘的气度。

(4)朱子格物穷理的求知探索精神。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愿望永远不会停止,而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也永远不会因人类的探索而穷尽,朱子格物穷理的思想方法,强调从日常生活经验和接受前人思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未知之理,并“以求至乎其极”,到达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进而实现学问上的更大突破。朱子这种求知探索的思想方法和工夫精神,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构建物质世界还是构建精神世界,都是我们应当奉行的主导价值。

篇5:教研成果的意义

3-6岁幼儿园阶段——那里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上了小学,孩子很多重要的习惯已经养成了,要想再改变,孩子、家长和老师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这就是老人们所说的“3岁看老”。所以,幼儿学前教育才是真正基础教育的发端和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孩子上学后的学习质量和态度。因此我们说,重视学前,就是奠定未来。

抓教育,要把时间提前到幼儿园阶段——那里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走出误区——智育、德育比保育更为重要!

学前教育既然对孩子的人生这么重要,到底是谁来掌控他们的幼儿时期呢?答案除了家长,恐怕就应该是幼儿园和老师了。

由于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小、没有自理能力等客观因素,家长们通常对吃得饱不饱、睡的香不香、今天哭没哭、饮食是否安全、受没受委屈等最基本的、保育层面的要求更为关注。而专家指出,幼儿阶段是孩子思维启辿、逻辑构建、是非判断、思考能力、处世方法、独立自信、沟通应变、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等关系孩子一生的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智育的开发培养才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应该是一个好的幼儿园能够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学前阶段的教学,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综合能力、人格、素质的启蒙。本次“哈尔滨学前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展评”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幼儿园最突出、最具特色,在教育而不是在保育上成绩和成果展示出来,从社会到园所、从家长到孩子,让全社会对学前儿童的正确教育观引起重视,充分肯定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模式先进、方法科学、形式创新的特色教学方法,并且进行展示和推广,在全社会建立起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践行社核、受益一生!

少年强,则国强。习总书记在“六一”讲话中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社核重不重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这并不等于要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去死记硬背、流于形式。而是要引导孩子们从小做起,点滴积累,才能养成好思想、好品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受益一生。要做到这些,最为主要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就是幼儿园所和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老师,这也是举办“哈尔滨学前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的最终目的。

篇6:教研成果的意义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篇7:教研组教研的活动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抓实教研活动促高效课。

教师们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学策略,自学研讨,交流心得,成了我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主要通道。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了切实有效的学习研讨活动。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镇教师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各项任务,落实重点和难点,统一进度和内容,认真备课、上课,做好课后反思工作。

三、教学教研,相互促进。

1、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一直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目标。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活跃的教育教学氛围,课堂上精心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抓好教研活动

(1)教研活动做到二定四有:定时、定内容;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效果,有教研活动总结。经常学习有关理论,互相听课、评课、疑难问题探讨等小型多样的活动。

(2)活动有效:切实利用好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注教研的实效性,反思自己的教学,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重视资料整理和总结工作,注重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3)要求明确:备课要“深”、上课要“实”、教法要“活”、手段要“新”、质量要“高”

四、加强了对课后反思的研究。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篇8:教研成果的意义

1. 科技成果的含义。

一般地讲, 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活动中, 经过实验研究、设计试制或调查考察所得到的, 经过鉴定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它包括发明、发现、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改造方面的内容。科技成果一般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等特点。

2. 科技成果的分类。

根据目前科技进步奖评审、奖励范围, 科技成果可作如下分类。一是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纯粹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二是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的研究成果;应用技术的开发成果;生产性综合研究成果;技术改进成果;消化和吸收引进技术的成果。三是科技管理、标准、计量和技术情报方面的成果。包括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成果;体制改革方面的成果;科技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成果;组织实施重大综合性科技项目方面的成果;基层科技部门在管理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方面的成果;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3. 科技成果鉴定的含义。

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 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进步、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鉴定, 是科学研究最后的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尤其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成果鉴定更加重要。鉴定是保证科技成果质量, 给科学研究工作所获得的结果做结论, 因而鉴定是很严肃的工作。

二、企业科技成果鉴定的意义

科技成果鉴定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通过审查鉴定, 对成熟的技术成果, 可以放心地在工农业生产中去使用, 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对于不成熟, 不能够应用的技术成果, 继续改进、研究和提高, 等到完全成熟之后再用于生产, 可以避免给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科技成果的及时鉴定, 对企业具有下述普遍及实际意义。

1. 企业科技成果鉴定的普遍意义。

一是加速科技成果推广, 创造社会财富。实践证明, 实行同行专家鉴定科技成果, 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信誉,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尽快地使科技成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及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 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挖掘和发挥科技人员的潜力, 开展新的研究课题。科学研究结束, 获得了最终的知识产品, 尽快进行鉴定, 对成果给以正式承认和恰当的评价, 这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来说, 就是承认他的辛勤劳动, 对他们也是一种鼓舞、支持和莫大的安慰。同时, 科技成果的鉴定, 也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 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 科技成果一经鉴定确认, 就表明该研究课题结束, 科技人员可以腾出手来, 集中精力从事新的课题研究, 力争多出成果, 多做贡献。三是利于交流, 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也是一种生产, 生产的是知识产品, 它和工农业生产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其不重复性。因此, 在一项科研课题取得结果之后, 经过鉴定及时予以交流, 可以避免其他科技人员去重复研究, 从而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2. 科技成果鉴定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由于科技成果鉴定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因此在企业成立初期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忽视企业成果相关方面的管理。实际上, 企业还应关注科技成果鉴定给企业带来的间接利益。科技成果鉴定对企业日常活动的实际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成果鉴定是企业获得政府相关政策优惠的基础。国家为促进社会科技进步,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励企业科技研发, 如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 可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规定,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记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以上政策中,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和复审, 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界定等均涉及科技成果鉴定;此外, 企业自身科研费用资本化财务处理, 也涉及该科研成果的认定, 即涉及到成果鉴定。二是科技成果鉴定是企业产品申报各级奖励的基础。目前, 除政府设立科技奖励外, 我国还有近220项国家审定并登记备案的社会力量设置科学技术奖励, 申报各类奖项必须提供第三方出具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等必要评价证明材料。三是科技成果鉴定涉及的其他方面。企业员工职称晋升中, 科技成果鉴定是企业员工一定时期内工作及研究成果的重要证明, 是企业员工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此外, 在某些行业企业的招投标工作中, 竞标企业产品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也会为企业中标提供助力。

三、企业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的要点

在企业申请科技鉴定时, 以国家科技鉴定规定为依据, 各地方主管部门相关业务安排会有所不同, 但基本鉴定流程包括:准备材料、送审材料、得到批文、组织专家开鉴定会、办理鉴定证书。

对于企业来讲, 最重要的是做好第一步准备材料。材料准备充分, 才能顺利得到批复并鉴定成功。如果企业是初次申请科技鉴定, 在准备材料前, 需主动与本地区鉴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 确定本企业需提供的材料种类等相关事项。

1. 了解与本企业有关的科技成果鉴定的具体规定。

目前, 我国实行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相关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9号令发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1994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 , 1994年12月国家科委颁布的《科技成果鉴定规程 (试行) 》, 对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归口管理、鉴定范围、鉴定组织、鉴定程序、鉴定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2. 材料准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材料准备由企业完成, 这一过程中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明确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 是撰写鉴定材料的前提。科技成果一般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等特点。对于新颖性来说, 如果是全世界首创的, 叫做绝对新颖性或世界新颖性;只是在一个国家首创的, 叫做国内新颖性或有限新颖性、地域新颖性。评定一项技术成果是否有技术进步性, 主要从技术原理的进步、技术构成的进步及技术效果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评价。经常采用的是比较方法。二是第三方出具的报告及时效。科技查新报告是科技成果鉴定必须出具的第三方报告。一般来说具有科技查新资质的机构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的有效期限为1年, 查新范围分为国内、国外, 自查新机构受理符合规定的查新点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查新检索工作, 并出具查新报告。三是随时关注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变化。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是主管科技工作的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新一届中央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入, 不远的将来, 科技鉴定工作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由政府主管转变为有资质的行业组织主管, 企业的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工作也将随之改变。

摘要: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 做好企业科技成果的鉴定管理工作, 理顺企业科技成果评价及转换流程, 有助于激发企业职工科技创造热情,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良性快速发展。本文对科技成果鉴定的内容和相关规定进行了介绍, 并对科技成果鉴定的普遍意义及对企业的实际意义、企业申请成果鉴定要点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篇9:教研成果的意义

摘 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新高考改革前夕,新课程改革热潮还在逐渐蔓延之时,新的课堂理念、新颖的年轻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步应用于课堂。对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网络教研恰好弥补了这种空间上的限制,同时突破了时间、地点、地区差异上的种种限制,拉近了全国各学科专家学者与偏远地区教师的距离,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快速接收外部信息,使教学手段焕然一新。

关键词 网络教研 偏远地区 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28-02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北部,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我县是一个位于乌江谷地的边远县城,四周环山,经济基础差、交通条件差,受地理位置的严重制约,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更滞后于其他地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知学校教学质量稳固提高的重要性,虽然我校教学水平一度再创新高,但面对新高考改革脚步的临近,一轮又一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推新,作为山区内的百年老校创新、提高便显得力不从心。偏远地区的学校如何探寻教育创新道路,偏远地区的教师如何促进自身职业发展便成了未来工作的重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储存量并不是教师成长的重点,而是如何快速地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于教学有意义的东西便成了教学的重点,也成为当今教师终身学习的道路。”对此偏远地区的教师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促进自身职业发展,跟上时代教育的脚步,才不至于与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的教学脱轨。如今,qq、微信、博客等通讯平台应用非常广泛,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作为教育的传播者不该迷失。而是从中找到一种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偏远地区教师发展的道路,利用这些通讯平台去促进教学,不断接收新颖的创新的教学手段,好在网络教研慢慢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是传统教研方式或常规教研方式有益的补充。”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参与人员数量上的限制且信息量大,提取有用信息更为方便快捷,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等。在信息时代网络教研在教学上的优势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对偏远地区教师的发展。

一、快速接收外部信息,教学手段焕然一新

对于偏远地区而言,在教学手段上往往很难有大的改变,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很难受到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喜欢。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程的改革。而就在此时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信息接收快,市际、省际联系方便,各学校地区专家学者思维碰撞,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理念已应用非常广泛,却并未进入偏远地区教师的视野。通过网络教研偏远地区教师便可以打破区域上的壁垒,让自己的视野拓宽到全国范围,通过网络平台与全国的专家、优秀教师交流学习,拓宽自身的知识信息来源渠道。学习外部的新颖的、年轻化的教学理念,使自己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与前沿接轨,教育呈现出新气象。

二、养成职业习惯,转变终身学习理念

传统的教研在时间和地点上都具有很大的限制性。由于教学进度的安排无法经常性的开展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多数教研都在组内开展,作为一个学科团队几年的时间便形成了统一的步调。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新意,教研对教学并没有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教研活动的展开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教师在评课时由于课堂效果以及各人关注点的不同也达不到既有效果,教研就成为了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就会疏于反思。

网络教研可以使教研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利用qq等通讯软件创建动态研讨平台,利用视频、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在线上开展教研,可以使参与的教师在数量上更加灵活,同时还可以发挥不同教师的各方面优势。在评课过程中教师有思考的时间,大家通过文字、语音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之间多加沟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这种平台具有保存功能,每次教研活动的过程都可以予以保存,因为时间原因而无法及时参与教研的教师,可以事后根据自己的时间重新听取教研活动,增加了学习的机会。同时授课教师可回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当然会从中发现很多问题,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教师会逐渐形成了对教学不断反思、从别人的教学中学习与思考的职业习惯。

当然针对偏远地区而言,最缺乏的是专家的引领,以及最快最新的信息。全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并不会面面俱到地关注到每一个偏远地区的学校,即便偶尔有某位专家学者莅临,对于偏远地区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弥补不了所缺乏的经验与学习机会。没有专家的引领,教学再上新高便很困难。网络教研的研讨平台上有很多专家,同时也有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网络平台上每周都有老师主持教研会议,有专家进行讲座并进行答疑,听课教师可零距离地通过语音或文字与专家交流、学习,这对偏远地区的教师而言是最大的福利,对我们偏远地区的教师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好的老师是能够终身学习的老师,而这种终身学习在新时代已经具有了新的定义。学习更多的是如何与时代接轨,如何快速适应思维日益灵活、越来越具有广度的学生,如何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量中保持教师的职业地位。关键在于掌控课堂,而课堂来源于教研。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往往气氛沉重,并带有任务性。试想,一个没有活力与生机的教研活动又怎么可能研讨出具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学设施齐全,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物质保证。偏远地区的学校经济基础较差,无法满足教学设施上的需求,很多课堂理念无法应用,此时就需要教师用有限的条件去创新课堂。在教研平台上有很多年轻的优秀教师,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加上老教师的经验指导,一些新颖的、灵活的、轻松的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应用,且教学效果良好。好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借鉴,若偏远地区的教师通过常规的学习方法恐怕要几年才能接触得到。而网络教研可以快速地学习到最新的理念与方法,再结合自身的经验、能力与想法,会再度激发教师的学习、创新意识。网络教研给偏远地区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气息。保证了偏远地区教师学习的公平性,同时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这些教师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了新形式下教育的改革意识。

三、享受资源共享成果

独木不成林,只有拆除校际壁垒、区际壁垒才能真的发展教育。网络教研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不断提高。偏远地区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实现“视野走出去,理念引进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团队合作,与发达地区实现教育的平等对话。其实偏远地区的教师也在不断地探寻教育创新道路,但毕竟资源有限且具有局限性。网络是一个储存量巨大的信息空间,通过网络教研可以搜集、整合全国各地教师的优秀成果,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云空间便会成为学科领域内的强大信息网,各种ppt课件、微课、教育教学论文等实现全面的资源整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样偏远地区教师在探寻自身发展道路的时候就可以享受资源共享的成果,促进偏远地区教育的创新发展。

网络教研已逐步成为当今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网络教研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已逐步凸显。但对于偏远地区而言,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因素的限制,网络教研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要不断地创新才能称之为教育。教师也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发展教学。“信息时代,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要以教育信息化逐步推动教育现代化”,相信不久的将来教育就不会存在偏远地区,网络教研使得一切教育平等、开放、合作、共享。

参考文献:

[1]王美玲.中学教研组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7.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国电化教育,1997,(3):56-57.

[3]曾宁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5,(8):34-37.

上一篇:伤感句子表达心情带图下一篇:黄花压过东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