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2024-08-01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通用10篇)

篇1: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雷志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通过每个教学岗位、每项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这一点达成共识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教学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而这一改革又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始取得突破。

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试行方案。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这无疑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改革,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我省的情况看,近4年来,不少地方如常德、岳阳,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普遍开设活动课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条件不到位、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形式上作了安排,实际上敷敷衍衍,效果当然极不如人意。

“开设活动课不一定就是素质教育,但不开设活动课就一定不是素质教育。”

常德、岳阳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开设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同样提醒我们,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活动课、认真上好活动课势在必行。

开好活动课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现代课程观。要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开设活动课程的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其次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和活动课的要求安排好活动课教师,同时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

第三,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探索“活动”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走学科教学的老路。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应以教师为主,严格控制学生用书,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极端。

我们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中小学认真学习和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计划,把活动课程扎扎实实、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篇2: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教程内容和实施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以新教学教程内容为前提,严格按照新课程教学结构理论,全面进行教程革新,勇敢创新,大胆尝试,创建出了符合学生本身健康发展的教程教学模式,即“普修、亚选修课程和项目选修”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结构紧凑,各结构模块间相互补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和身心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能够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 三修教学模式 课程优化设计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根据层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国家体育教学课程、地方性体育教学课程和学校本身的教学课程。其中,由于体育课程的项目繁多,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这种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复杂混乱的教学层次加以整理革新,使体育教学课程结构有序可循,清晰而有深度,通过优化革新课程教学使之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定义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课程内容间有一定规律的组织形式就是整体的课程结构。那么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定义是什么呢?优化解释为最佳化,即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前提,课程内容在灵活性和约束性之间平衡性地掌控,或者说课程各个成分模块间相互组合的最佳化。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进步,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益。一般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为学习领域、科目和教学模块,据有关教学章程规定,通常学生在校要修满11个必学分才能够达到相关体育教学的毕业要求。

二、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的灵活度不够,相关限制较多,严重不平衡。另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繁多,诸如“三年三次选项”、“基础选修”等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正是因为如此,造成了课程的繁多,课程结构编制实施混乱。

其次,选修课程的增加并重组学员,使各班学习情况变得复杂化,在学生学习、教师教授方面都出现了不同性质的限制,教学实施困难。尤其是高中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而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出现过早的分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有限的课程模块出现矛盾。

最后,体育课程本身丰富多彩,但是相关教师教学简化课程模块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

关于体育课程结构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体育课程的学科教育目标,以及课程结构能否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而且要考虑到时代的前进对人才的要求。所以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能够同时满足三者要求并且能够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佳组合,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要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三个方向为中心环节,加强学生的基础学习及课程的自主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将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设定为“普修+亚选修+项目选修”三维一体的课程模式。 首先从宏观意义的结构上来分析,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较为迅速,其特征是阶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较为显著,学生的兴趣及认识水平自主意识趋于平稳,此时设定必修与选修较为合理。一方面可以使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经过训练达到统一水平,另一方面进行普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便于教学管理。

其次从中观结构上来分析,由亚选修到选修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过早的单一训练,不仅使体育课程丧失了丰富性也使学生感觉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修模块间进行交叉式同时结合学生学年项目专题模块进行,有利于实现课程结构的最佳化。与此同时,实时控制选修切换频度的次数非常重要,通常是两到三次。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专项技能水平越高,其运动兴趣就越浓厚,即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发展与其体育知识拓展的.广度无关。

所以从模块到项目的专项选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项学习兴趣,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最后从微观意义的结构上来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十分关键。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课程的基础性、功能性、实用性、可行性,同时强调新课程的标准在不同的水平上有一定的层次性,科目种类上具备多样化,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选择性需求进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三修课程的主要意义

三修课程的结构优化设置循序渐进,从普修到亚选修及项目选修,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课程内容的优化设置层层递进,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发展规律相吻合,教学内容联系紧凑,从基础到专项发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内敛性。总而言之,三维一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蒋建军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有效课堂的构建[J].成才之路,,(26)。

篇3:篮球训练课程结构优化的研究

一、优化理论内涵和其在训练课中的应用

对于人类来说, 其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而取得最大的回报, 这是人类的共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人们逐渐创造了优化理论, 像规划论和决策论等都属于策略方面的优化措施。而对于篮球训练来说, 教练总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最有效的课程结构, 通过学员的最小付出得到最好的训练结果, 这是所有篮球教练的共同想法。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教练组需要对训练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然后对训练课程中的各个项目进行权衡判断, 通过有效地控制时间和训练强度, 对训练员的精力进行细致的划分, 争取在有限的精力内得到最大的回报。然而每一个队员的个人情况相差较大, 为了能够使队伍整体上保持高效的发展, 教练需要对篮球训练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配, 提高学员的训练效率。

二、篮球训练课的“小、快、大、重”训练模式优化

(一) 小周期训练

对于小周期训练来说, 其将传统的周训练变为4 到5 天为一个小周期, 而训练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在训练过程中, 若前一个小周期的训练项目完成后休整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 然后再进入下一周期的训练项目中。在传统的训练周期中, 学院往往会在周日得到一天的休息, 在整个周期内会出现1 次或者2 次的高强度训练时间, 这对学员来说是不利的, 往往会使学员的训练形成一个依赖性, 在高强度期间身体的精力较高, 而在日常的训练中, 则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影响训练的整体效果。另外, 小周期的训练模式, 能够打破学员对周时间的概念, 从而将重点放在训练的天数上, 提高学员的竞技状态。

(二) 快节奏训练

对于国家队的训练来说, 由于队员个人的原因, 导致所有队员能够一起进行训练的时间很短, 这就导致队员之间的配合非常的不协调。而小周期的训练方法大大增加了队员之间共处的时间, 提高了队员之间的默契, 能够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通过这种小周期的训练模式, 逐渐形成一种滚雪球式的训练效果, 队员的训练节奏越来越快, 效果越来越好。这种训练模式最早是在我国的个别基层训练单位中出现的, 然后将其引进国家队的训练中。像保加利亚的举重训练和我国少数项目的训练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而将这些经验引进篮球训练课程中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种快节奏的训练模式, 队员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快”的意识, 然后在训练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通过日积月累, 使队员的各项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外, 现代篮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快, 队员在日常训练中形成的快的意识能够使队员在比赛时更好地把握进攻的时机, 提高整体竞技实力。

(三) 大强度训练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别是篮球的发展, 其逐渐将对抗的凶悍性和激烈性作为发展的重点, 因此, 队员在日常的训练中需要逐渐提高训练的强度, 而不是队员的训练量。现代篮球的发展对队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大强度的训练是队员提高自身实战水平和赢得比赛的重要手段,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 队员的各种动作和奔跑量是非常大的, 不通过大强度的日常训练, 在一场比赛中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因此, 队员想要获得好的成绩, 必须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另外, 大强度的训练能够为队员身体形成一种很深的印象, 从而在比赛中快速适应其强度和激烈性。我国的篮球队员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为了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整体质量, 大强度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四) 注重恢复训练

大强度的训练会使队员的身体产生较大的疲劳, 为了帮助队员恢复身体机能, 有效的恢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具体的训练可以参考以下内容进行制订:首先是在大强度训练的小周期末尾, 安排一些强度小的训练项目, 然后在一次大强度训练完成后进行一些轻松的身体练习项目, 帮助队员恢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最后是保证日常的营养供应, 为队员身体机能的恢复提供充足的营养补充。

三、总结

通过“小、快、大、重”的篮球训练模式, 能够使篮球训练课程得到很好的优化, 并将各种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提高课程的资源利用率, 保证队员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刚, 张锡庆, 李辉.篮球训练课结构优化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6) :114-118.

[2]赵晶, 闫育东, 王家宏.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56-59.

篇4: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一、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

新课程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核心,在这方面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相应地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发生转变。比如教师要有更加广博的且全新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由于课程结构改革,使得教师面临一系列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和组织、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安排等,这都要求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的教师)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更新较困难,知识结构体系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二是教学技能,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较差,且所在学校不能提供足够的技术装备。三是教师的研究意识都不强,大多数还是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寄希望于其他专家或学者,从而影响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四是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当前广大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首先由于达到现行的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忽略了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导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把握不准。其次是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原国家教委规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理论课程应占总课时15%的标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与此相差甚远。最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以致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要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人手。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不论是未来的教师还是现在的教师,他们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来实现。

(一)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对于结构的概念,系统论者一般都把结构看作“现象中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组合,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的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指为使得正在培养的或未来的教师更好地去适应教师职业要求而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的逻辑体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结构所发挥的功能大小。

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在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方面、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实践课程设置。具体来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基本思路表现在:通过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顺序的安排方面符合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序列,以期形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符合所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凸现学习的主体性;所设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意识。

(二)建构优化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点,来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显性课程

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的显性课程的结构设计上片面而重点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教师基本理论素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实际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在教师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中的显性课程设置应依据新课程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优化组合与设计。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一年级。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中国教育简史、外国教育简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音乐、舞蹈、美术、写作、人类与社会、自然科学基础、德育论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全面加强其综合素养。

(2)专业课程的设置: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二至三年级。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卫生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教育测量与评价、小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小学学生学习策略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形成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从教技能。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注重从教师高素质、多角度加强培养,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实而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3)选修课程的设置:适用于教师教育专业一至四年级,设置应比较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课。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儿童卫生保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公文与写作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专长,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4)教育实践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用于教师教育专业四年级。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等。通过实践课,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通过教育实践,还可以坚定、增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信念。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全国推广,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挑战,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通览中小学教材、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机会。

2加强潜在课程的开发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课程,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指对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间接地起着影响作用的那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教师教育中间接地起影响作用的是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程学习气氛、教师态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学风格、教学观念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潜在课程所负载的教育环境的信息渗透,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基本素质提高

教师教育课程,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遵循,各地应根据自己学校培养学生服务对象的需要来设计因地制宜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总的说来,教师教育课程是一个由若干因素或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课程系统,具有多层次、多要素和多任务的特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要实现系统的整体效应,不仅要充分发挥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功能,更要注意加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教师教育课程的整体功能,才能促进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篇5: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是任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单元, 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载体。课程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实施的系统构思, 通过教学设计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与任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高教学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优化教学设计, 才能形成人才培养优势, 鼓励优秀军事人才脱颖而出。

因此, 任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化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 突出任职教育特点, 达到改善认知结构、培养任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1 任职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任职教育主要是“上岗”前的培训, 是以职后教育为基础, 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从一般意义上讲, 任职教育是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

从一般意义上讲, 任职教育是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1]。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 是指军官或士官在完成基础学历教育的基础上, 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逐级职业教育。

任职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2]:

一是应用性。任职教育在使学员全面系统掌握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强调实践应用, 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

二是职业性。任职教育要求学员全面掌握军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融研究、职业、学习于一体, 属于比较综合的高智力脑力劳动。

三是综合性。任职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消化理论, 以操作为中介发展能力, 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促进军官职业道德的形成。

四是实践性。任职教育培养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 这种实践能力的性质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五是全面性。现代信息化战争是一种一体化全方位的战争, 所以必须从总体上加以考虑, 要求综合合成的能力。

2 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2.1 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任职教育中学员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 以学员的知识水平和任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来确定和开展教学活动。但任职学员从事的岗位类别各异, 任职经历各不相同, 学历也存在差异, 所以, 在开课前应全面了解并分析学员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岗位类型、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情况, 进而结合学员自身素质和学校的教学条件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

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设置专题调研, 掌握培训目标的岗位职责、专业需求、业务范围、履职现状和部队当前的建设任务;发放调查问卷表, 详细了解每个学员的受训简历、任职经历和个人发展需求;组织行教联系或者教学座谈, 重点了解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查阅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成绩, 与其他课程教员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学员是否具备学习新课程的条件, 以便决定教学起点先行课程基础;借助网络或其他通信方式丰富学情资料的来源途径。

此外, 还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对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具体准备情况, 可以通过测验、观察、询问等手段分析学员的情况。

2.2 优化教学内容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2.2.1 处理好三维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前, 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这三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任职教育中课程的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使学员在学习中, 获得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具备任职岗位的应用技能, 树立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2.2 组织好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好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设计中一个关键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量与度, 也就是要明确教学内容范畴和程度。例如:对于《飞机结构强度》这门课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 鉴于飞机型号繁多, 不能一一详加介绍, 所以授课过程中, 在兼顾其它机型的基础上, 分析具体结构时, 应以某型飞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压缩和整合, 根据培养需要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2)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教材中, 但教材的编写往往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 难以更多顾及学员的认知结构。所以, 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结合学员的实际水平,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进行取舍、补充、简化, 组织好知识要点。例如:士官学员和生长干部学员, 层次不同, 教学目标不同, 因此, 在教学内容也有所区别。

(3) 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课内容需精心选择, 做到重点突出, 符合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特点。但是理论教学也不应忽视, 因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系统掌握装备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 否则到部队后往往会造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真正遇到新问题就会无从下手解决, 这对全面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是不利的。

2.3 丰富教学方法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极为丰富多样, 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要针对学员的特点和学科规律, 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 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个体, 致力于主体”, 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 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 为学员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学员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 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 让学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 教员要把握好教学内容, 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以前所任职的岗位和经历等各异, 充分考虑学员之间在专业技能上的特点和差异, 为学员充分发挥特长, 分享岗位经历提供平台和机会, 积极为学员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

《飞机结构强度》教学设计中, 就充分利用学员维护机型的不同, 以机型的作为分组前提, 让学员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以“小导师”的方式, 分享其经验和自学所得。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 要优化课堂导入, 重视诱发学员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飞机结构强度》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航空历史故事, 让学员明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无数航空先驱们的牺牲与奉献密不可分, 既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也激发他们对机务岗位的热爱。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强化学员的主体地位, 使用案例式、研究式、自主式和讨论式等方法, 促进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完善教学资源找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综合。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分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概括成媒体素材 (如演示文稿、图片、动画、视频等) 、集成型素材 (如虚拟仿真软件、技能评测系统) 、网络课程三大类[4]。

借助媒体素材, 以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视听觉效果, 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解决的或者不易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以增强教学效果,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员的潜能, 提高教学质量。

《飞机结构强度》课程经过三年的建设, 现已制作、收集和整理各种媒体素材10个多G,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用高智能的集成型素材, 发挥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的优势, 通过仿真的方式真实的展现装设备的构造和组成,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加强学员理解, 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同时可以使学员提前体验“岗位”, 拓展实践教学的物空限制。

《飞机结构强度》在课程中, 虚拟的三维飞机仿真模型的应用, 加深了学员对复杂理论知识的理解;贯穿其中的有限元软件知识介绍, 以及对各构件的受力的建摸分析, 既拓宽了学员的视野, 也加深学员的理解。

网络课程资源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 通过课程网站的建立, 为教学提供了网络支撑环境特, 即为学员提供数字化学习平台, 又在教员和学员之间架构了崭新的互动平台。

3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当前任职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深化任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针对任职教育的特点, 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探索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 重点要对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考核评价方式等加以改进、创新, 才能建立起适应军校任职教育的教学体系。希望本文能对军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摘要:本文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就如何优化任职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力求为任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教学设计,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元奎, 马立峰.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

[2]孙厚钊.军校任职教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 (9) .

[3]姜璐, 姜庆国.任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韧探.海军院校教育, 2007, (4) .

篇6: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探究课程结构是指某一门课程中各个部分的组织、编排以及整合的形式,又可以被细化分为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两大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初中数学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为了达到增强课程整体功能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初中教师积极探究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新型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是优化设计的基础

新型学科课程被视为课程结构体系的主体成分,其对传统学科课程弃糟取精,最终达到对课程结构设计新颖的目标。新型学科课程能够协助初中教师落实对数学课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作用,有如下原因。

在新型学科课程的辅助下,初中数学课程重视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其身心主动发展。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基点是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协助学生在初中时期发展各项基本素质,使人的真实价值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例如,教师在对“数轴”一课进行设计时,在数轴“三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画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辨析与纠错能力,同时鼓励初中生在课程训练环节动笔画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相互糾正错误,以达到加深对“数轴”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学习目标。新型数学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在其能使数学知识教学存在层次性,协助教师达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教学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吸收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优化课程结构还体现在使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学生的兴趣为教育起点,合理有序地对教材知识进行组织与编排,从而落实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协助初中生积极地完善自身素质。

二、宏观理论框架是数学课程结构得以优化的根本

宏观课程结构的完善与优化是整个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设计实现优化的关键性要素。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达到宏观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可以借鉴以下流程:首先,对宏观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实质结构优化方面下工夫,努力协助学生总结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其次,对宏观课程的形式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打造“非正式课堂”。

例如,在对“平行线及判定”一课的课程结构设计中,教师为了落实优化的目标,引进并利用宏观理论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象同角”即三线八角的内容,以达到对现有数学知识巩固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本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去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同时会简单地推理和表述”,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计划在课程教学进程中开展“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而为了建设“非正式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达到这一构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探求新知的精神。

三、构建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是保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参与基础核心课程建设的培训工作,在训练进程中穿插技能性、实践性、活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环节,使数学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优化数学课程结构的必要性。设计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根基,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点。只有建立健全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教师在对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才能将显性课程优化创新,积极开展知识学习活动。例如,在“轴对称”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开展“画轴对称图形”环节,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他们动手绘图的能力。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只有教师拥有对课程结构创新设计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规划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数学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在培养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篇7: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结构优化探析

课程结构的优化需要优化的教师梯队。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需要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特色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梯队。一方面, 要在在发挥英语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学术带头作用的过程中引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的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 使其研究成果充分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 要切实落实青年教师队伍培养计划, 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组织专家听课等方式,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投身社会实践, 为青年教师进修提供经费支持, 为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将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程结构优化活动之中, 提高其参与课程结构优化的主动性、能动性。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制度是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制度保障

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课程管理者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课程管理能够使课程活动处于可监控、可干涉、可改进的范围内, 是各种课程活动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管理是其课程结构优化的制度保障。在我国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质的背景下, 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要处理好课程管理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在应用型高校的课程管理中, 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 不能随意提高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 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而应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课程文件, 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 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 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价值。这些对于保证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的正确性、措施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等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就管理制度来说, 应用型高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这些课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制度、课程管理条例、校内课程评价制度、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建设条例、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等。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应用型高校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具体到英语专业来说, 依据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层次划分, 可以成立不同课程部, 分层管理。同时依据教育部门的指导性意见从总体上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课时、学时、学分、分配情况, 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安排以及理论课、实践课的比例分配情况等做出科学的规定。

二.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经费支持是英语课程结构优化的物质保障

课程资源从广义说与教学资源同义, 就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 即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能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各种物质、精神和人力因素。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同样, 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物质保障。课程结构的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数量、类型、比例的调整与优化上, 更应该探索出一条各种课程资源统整、优化的课程结构优化之路。

过去, 我们常常把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习题册、指导书等。在新的课程资源观中, 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除了上述所列的课程资源外, 网络课程、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科研院所、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课题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在应用型高校不断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背景下, 教学、实训 (实践) 基地成为当下新生课程资源中的重要一员。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实践教学基地是供学生来完成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社会调查、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利用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也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基地在完成其实践教学使命的同时也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实践教学的合理、有序开展也是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结构的一种表现。

课程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稳定、有序进行的动态过程, 这一过程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比如, 出于优化课程结构的需要, 新开设一门课程。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来购买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网络、电子、印刷版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如果学校没有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师, 还需要支出工资聘请教师。另外, 课程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其他条件, 如实践教学 (实训) 基地的建设, 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三.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文化保障

所谓校园文化, 是指校园中的人、事、物在交互作用、多边互动中生成的一种文化生态和精神场域, 是师生社群共同构筑起来的以教育、学习、活动为内线的独特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是有利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具有自己的特征:历史超前性、主观浪漫性、文化创造性和选择性、主客体同一性等等。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栖身其中的精神氛围, 是课程活动的场所, 是课程结构优化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附着于校园情景中的人际关系, 附着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学生管理制度等学校教育结构中, 这些都是隐性课程的基本要素;所以,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结构的组成部分, 成为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高校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也对高校课程结构的优化起到文化保障的作用。

篇8: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近年来,河南省实验小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尝试深化教育领域课程整合,努力构建一种更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课程体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我们积极研究、探索,把家长们所具有的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教育的关心和对孩子的爱心,都当作宝贵的教育资源,吸引家长们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一、成立组织机构,依托课题研究

河南省实验小学作为省教育厅直属学校,理应走在全省教育改革研究和实施的最前面,为全省中小学提供经验和示范。2012年,学校成立了社会教育办公室,在各校区设立家长学校、社会教育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由专职人员负责,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2012年,我校承担了省教科所重大课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的校本策略研究》,同时推进四个子课题。课题组成员既是负责社会教育工作的主要人员,又是课题的研究成员和子课题的负责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用科研的方法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科研水平,使课题研究更具推广价值。

二、家长专家参与,整合教育资源

我们的学生家长,很多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士,本身就是优质的、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为了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学校积极开展了家长专家进课堂的实践工作,让优秀父母发挥更大的作用,影响更多的孩子,使更多的学生受益。这不仅将课堂教育未涉及的内容传递给了学生,同时弥补了家庭单一教育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学校特色

随着我校校本课程的整合和实施,学校进行了全新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全人格、重个性教育”的校本教育特色。学校实施了两大类课程整合:一是核心学科课程整合“3×2+2+R”课程方案,即语数英、音体美学科,科学、人文综合学科,以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整合的融合学科。二是其他学科整合,有阅读课程、实践课程、学生自选课程、家长课程。其中家长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学校通过课程整合,将家长课程列入学校课表,成为我校正式的、常态化的校本课程。

四、凝聚教育合力,构筑美丽梦想

随着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实施,邀请学生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成为凝聚教育合力,促进家长、老师和孩子不断进步的有效举措。这些学生家长把专业领域的经验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介绍给孩子们,做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主动、更有趣、更全面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此举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孩子为父母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而感到自豪,这有助于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更利于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这还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增进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家长们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也更加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家长课堂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促进了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关键词:体育课程,结构,创新能力

1 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目标。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和人文素质,对发展学生的人格、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课程的优化设置也渐渐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体育教育2002 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课程相结合等方法[2],对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进行最优化设置的研究。体育课程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即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三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结合,使体育课程成为一个立体的整体结构,并达到课程的最优化设置,得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

通过对大连工业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有关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的总结研究,分析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及因素。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大连工业大学大一、大二部分学生,共158人进行有关体育课程相关的问卷调查。发放158份,回收152份,有效率达96.2%。

2.2 研究方法与实施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总结、访谈法等方法。

实施方法:将体育理论知识分别安排到每堂体育课程教学中,在授课中间安排一定时间讲授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常识及健身方法,拓展学生体育知识并促进学生课后自我锻炼。

3 结果与分析

3.1 将体育理论和健身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以往体育理论课程单独安排在学期初的第一次课程,将理论内容集中在一堂课程中体现,学生对部分体育知识的整体性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满足不了不同时期出现的体育相关问题。将理论内容分配到各个教学单课中,更能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问题,更有利于“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灌输,对学生日后自觉锻炼和健身习惯的形成都有积极的影响。将学生感兴趣的日常体育知识和相关专业的体育内容分配到每堂体育课程中进行讲解,使之“每课一题”学生“记忆犹新”。此种体育知识传授的方法更加有效和科学的强调体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关注自己的身体和重视及时锻炼的必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现有体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步入社会后的自我锻炼方法,为毕业后的“持久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前提保证。

由表1可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50%的学生认为将体育理论及健身知识贯穿在体育课堂中对其日后的自觉锻炼有帮助,另有28.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8.5%,只有8.9%的学生认为此种模式对其没有帮助,可见将体育理论课及健身知识等相关内容贯穿到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学生自觉锻炼意识的提高和加强是有促进作用的。

3.2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形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本校实际特点,通过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开设多种形式选修课、竞训课、裁判课等;创建学生裁判团;组建体育表演团队等多姿多彩的体育运动形式,在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内容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培养了集体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竞赛意识、拼搏向上的精神状态,提高了自信心、自制力、自我肯定的能力等,对学生的创造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1)加大理论课比重,丰富理论课内容。将理论课程由原来的每学期第一节课教授的形式优化为理论内容分配到每节体育课程中,以此提高学生对健康的意识和终身体育概念的深入。从生活入手,重视体育宏观理念的灌输,强调体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传授相应的科学健身方法知识及相关竞技体育项目的知识,以丰富学生对竞赛运动的认识,科学的评价与欣赏各项体育竞赛项目等内容。

(2)以“跟课”形式的体验式课程的尝试。有限体育课时的限定有时很难满足部分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需求,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当不再涉入体育课时,也正是其面临将要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而此时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对有此需求的学生可以尝试以“跟课”的形式学习体验专项技术的系统授课过程和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满足和享用体育所带来的人文主义教育并有效的拓展和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敏锐的触觉接触和融入社会。

(3)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相应的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弥补相关的体育知识,扩充人文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开设以俱乐部形式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环境。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结合本校体育资源,尝试性开设相关项目的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项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眼界,尝试与社会运动形式接轨,更好的适应社会。

(5)学生竞赛裁判团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能力的舞台,更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开设(排球、篮球)裁判选修课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并掌握了一定裁判员技能,从参与校大型体育赛事的裁判辅助工作开始到形成完整的裁判员团队,并能完成整场裁判任务,可见担任裁判员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体育课程增设裁判团组织的良性运转,使学生不仅成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更成为体育赛事的主要组织者,从参与的客体成为运动的主体,不仅能够深入到体育赛事的组织过程了解体育活动的运行,更扩大了学生交际范围,通过裁判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充分展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

(6)组织校级各项体育比赛。以课内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组织各项校体育比赛,以扩展学生对专项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通过对比赛的参与,促进学生的积极心态,培养合作精神。

3.3 改变授课的固定形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分项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有其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在教授基本内容的同时可以打破固有的教授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用运动本身的娱乐、积极、向上的特性感染学生,用学生对运动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对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健美操或艺术体操项目,可以增加分小组共同协作完成自主创编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锻炼意识[3]。再如,对于以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球类运动,可以在教授过程中多增加游戏形式的内容,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享受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体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4 小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的研究及改革,了解体育课程对学生生理、心理、社交能力的影响,从而提高对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1.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作为授课宗旨,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从自身健康出发,重视体育锻炼的意义,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健身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关注健身、热衷锻炼。

2.日常体育理论灌输到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以“跟课”的形式参与到体育课程中,体现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选修课、必修课、竞训课等不同体育课种的开设和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活动,体现高校以不同形式、内容丰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以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学生体育裁判团的良性发展并结合各种体育比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更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坚定了自信心、发展了个性,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通过不同项目的特点及授课形式的变换,丰富课程内容及样式,增加授课新形式,设计学生参与性强、以学生自主运动、组织和创新为基础的授课形式,通过学生的自我创造与体育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

参考文献

[1]葛冰.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的理论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2]姜同仁,钱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8.

篇10: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关键词】教学目标;结构优化;调控教学节奏;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随意、模糊、呆板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模糊化、混乱化,有的程序化、机械化,有的浅层化。

(二)教学方法追求新潮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迎合新潮,把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当作标志,刻意模仿,矫揉造作。

(三)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课堂失去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

有些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认为课件就是课改的标志,于是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设计的思考,使语文课堂从“死气沉沉”走向“浮躁”和“花哨”,使语文课堂在图片和声音的热闹中失去了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要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全面、具体、明确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1)整合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选择灵活度的问题,是一个深刻和广博度的问题,是一个明确和严格度的问题。

(二)要改变教学结构,巧设活动,使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课堂结构指的是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所谓优化课堂结构,就是对教学顺序进行最合理的组合,精心策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进行。因此要改变教学结构,巧设活动,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三)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放与收。开头要好,结尾要精,展得自然,收得含蓄,全课形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2)疏与密。课堂节奏与课堂的信息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学生由难学而厌学;信息量小,学生因乏味厌学,都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阻滞。节奏也要注意张弛有度,变而有序,切忌呆板,僵化。(3)断与续。一堂课既要有长流水不断线的续,又要有五里一站十里一驿的断,断续有间,错落有致,使课堂结构起伏跌宕而又紧凑连贯。

(四)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应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优化时间加强效果

(1)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节奏,使之起伏有致。(2)合理分布教学内容的节奏,使之轻重有变。(3)周密安排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使之徐疾有情。(4)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使之浓淡相宜。

(五)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应精心设计问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活动中,主要还是问题的设计,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单一性。

(1)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模式可以有如下几种:①设置程序性和阶梯性问题,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和变直为曲,引人入胜。②设置所指性和能指性问题。所指性就是方向明确,设疑新颖,激发情趣,抓住契机。能指性,就是设置矛盾,激活思维。③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2)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①问题设计要“趣”。针对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②问题设计要“悬”。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问题设计要“巧”。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④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处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具有可思性。引导学生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适度使用多媒体,突出师生的情感与活动

不能依赖多媒体,不能以多媒体替代板书,最重要的是要修改课件,使课件符合自己的教学流程。高中语文课堂,应淡化课件的作用,突出师生的情感与活动,体现教师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提高教师的影响力。

(1)突出师生对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这样,学生才能心态开放,个性彰显。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2)体现师生情感。教师要有情感的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3)体现语言的魅力。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化。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优化课堂结构,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程鸣,王玲.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有效评价[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9).

[2]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相关文章:

怎样开好会议05-21

如何开好主题班会05-26

开好沟通会范文05-20

如何开好面馆范文05-31

如何开好网店范文05-31

有效开好主题班会07-21

如何开好部门周例会05-24

如何开好晨会激励员工02-09

如何开好家长会09-11

花又开好了歌词05-04

上一篇:起重机安全作业程序下一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