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2024-07-04

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共10篇)

篇1: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大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本标准分两个层次,即水平一和水平二,水平一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都应有的标准,水平二是在水平一的基础上,区级以上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应具备的标准。

水平一:

1、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及安装,熟练掌握教材中各种应用元件的使用方法,能够用教材中讲到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生活中的简单程序。

2、随时掌握本校微机室中的设备状况,能够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对病毒、恶意插件等不利于机器正常运行的恶意程序能够做到有效预防、有效查杀,保证机器正常运行不受侵害。

3、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校网络结构,会使用网络设备,会制作简单网站。

4、能够为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5、能够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指导和培训。

水平二:

1、能熟练掌握一种编程语言,能编辑机器人程序使之完成一定任务。

2、能维护全校的网络设备,能够管理并维护宽带网络出口,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诊断,并能进行一般的故障排除。

3、会安装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能制定网络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方法,制定出一整套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法,高中教师掌握asp等交互语言。

4、能够对视频和声音进行摄、录、编的操作。

5、能够辅助校长对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对学校的信息技术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

6、有较强的学习、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适合学科发展需要,能够开发学科专题,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篇2: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本标准分两个层次,即水平一和水平二,水平一是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标准,水平二是在水平一的基础上,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应具备的标准。

水平一:

1、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会查杀病毒。

2、能操作“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会创建、删除、恢复和重命名文件和文件夹,会移动、查找、复制文件和文件夹,会复制和格式化磁盘,会安装和卸载常用软件等。

3、能熟练掌握一种汉字的输入方法,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工作总结和论文,能熟练设计教案格式、打印试卷等。

4、能够进行教学信息的综合处理,利用电子表格,熟练完成输入公式、自动求和、求平均分、分类汇总、数据排序、筛选数据、打印电子表格等操作。

5、能熟悉制作演示文稿,能够利用演示文稿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意图,能够浏览和使用各种教学软件。

6、了解常用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设计编写制作课件的脚本,能够收集和加工素材,利用某一应用软件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将教学软件适时地应用于教学中。

7、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的探索,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进行教学,有校园网的学校要会使用校园网络系统。

8、能将自己的资源共享给他人或上传到大连教育网和大连教师网,能熟练利用Internet搜索信息、下载和整理信息,能充分利用大连教育网和大连教师网的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9、能够利用网络交流信息,会在某一网站申请邮箱并收发电子邮件,在BBS上发帖子等。

10、能够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1、熟练使用学校常用现代电教设备,如投影仪、闭路电视系统、视频展台

等。

水平二:

1、熟悉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平时注意对各种教育信息的收集和积累,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渗透给学生。

2、能够随时对机器中存放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备份,能够排除机器出现的常见故障。

3、会安装操作系统,能熟练地安装和卸载常用软件,并会选择软件安装在机器中的位置。

4、能够将在教学中采集的数据,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或电子表格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5、对信息技术的未知领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自学能力,对于陌生软件,能够根据以往使用软件的经验,通过软件的帮助功能,自己探索,掌握软件的简单操作。

6、除演示文稿外,还要掌握另一种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根据各软件的功能特点,综合运用一种或几种多媒体软件设计制作出各种类别的教学软件,如课堂教学型或学生自主学习型等等,并且教学软件具有操作灵活、交互性强、可移植性强等特点。

7、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注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切性。

8、灵活使用各种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有校园网的学校能熟练使用校园网络系统。

篇3: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一、培训迁移概述

培训是组织有效利用和培养现有人力资源, 从中获得人才、提高组织竞争力、促进组织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对于任何一个培训, 人们最关注的都是其效果问题。过去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大多是关注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参训者知识、技能、态度等的变化, 利用两者差异的显著性来表明培训的效果。此种评价忽略了培训的真正目的, 即培训是为了实际工作服务的, 被培训者只有将培训所学实际运用于工作, 才能体现培训的真正价值。参训者若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学运用于工作当中, 提高个人工作绩效, 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基于此种认识, 人们对培训效果的评价由对培训学习成果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培训迁移效果的关注。所谓培训迁移 (training transfer) 是指被培训者把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程度[1], 它更多关注培训所学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以及经过一段时间后迁移行为是否仍能保持。而培训迁移效果则是强调受训人员因培训所学而改进的个人工作绩效以及个人绩效在组织水平上的成果。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有必要分析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 支持和促进有效迁移的发生。鉴于培训与实际应用之间并非真空, 被培训者将培训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将会受众多因素影响, 因此人们对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再仅着眼于培训本身, 而是扩展到了培训活动之外的因素 (如图1) 。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现状

据了解, 很多地区在完成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 就很少再去关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运用状况。其中似乎有着一条共同默认的假设:教师在拿到培训合格证后就已经获得了教育技术能力, 从此就可以胜任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了。但通过对培训后教师ET技能实际运用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之后, 我们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理想。其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种情况是, 少部分教师拿到培训合格证后依然重归故道, 没有尝试实践新的理念, 没有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进教学。这固然有教师的态度问题 (他们从一开始参加培训就带有强烈的功利心理) , 但这同时也提醒我们,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另一种情况则较为普遍, 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 还难以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将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灵活、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培训迁移遇到了困难。很多教师在技术整合教学的实践中, 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 “电灌”的现象依然较多。此外, 整合的创新意识不足, 创新实践不多。这些情况给出了一个提示:“培训”还不能算圆满结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应得到有效支持, 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很多, 根据已有的研究可将这些因素分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培训设计因素等方面。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因素。

1. 受训教师个人动机

动机是人们对将要承担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愿意付出努力的内驱力, 是个人内在需要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动机包括教师参训的学习动机和训后迁移动机。学习动机会影响教师培训学习的成效, 进而会影响培训后的迁移效果。而迁移动机则会直接影响培训所学是否会用于实际工作以及运用效果如何。

Vroom的期望理论说明了个人对行为结果的认知、期望以及对这些结果的偏好将对动机产生重要影响。该理论的内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激励力=效价×期望。其中, 激励力表示个体积极性和内部动力的强度, 效价是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和重要性, 期望则是指执行一定行为或付出努力能够带来任务达成和需要满足的可能性 (概率) 。若目标价值越重要, 实现目标的概率越高, 所激发的动机也就会越强烈。由此可见, 学习和运用ET技能的难度及对其价值回报的估计, 将会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和迁移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 培训设计要关注参训教师需要, 培训实施要考虑教学方式、方法, 培训后对迁移要给以支持和鼓励等是多么重要。而目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集中式的, 易忽视参训教师个体需求差异。这将对学员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抑制, 甚至会降低学员对培训价值的认同感, 从而易造成培训学习被动化、机械化。另外, 培训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也常被当成教师自己的事, 难以得到多方有力的支持和激励, 这会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迁移努力的积极性造成抑制。

对受训教师个人动机分析还可以从职业生涯态度和工作态度、组织承诺、培训后干预等方面着手。职业生涯和工作态度会影响培训前动机, 具有好的职业生涯计划和高水平的工作投入的受训教师更有可能去学习新的东西。组织承诺是个体对某个组织的认同程度, 表示个人对组织目标、价值观愿意付出工作努力以及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程度。教师组织承诺的程度影响培训前动机以及培训在完成关键工作活动中的应用。培训后干预, 如反馈等会影响培训结果。积极反馈会影响受训教师迁移的能力和迁移愿望 (Burke, 1997) 。[2]

2.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设计

根据Laker的观点, 培训迁移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近迁移是指将学习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远迁移是指将学习应用于不相似的情境中。根据等同因素理论, 培训可以通过改进与实际情境相对应的刺激、反应和条件等因素的程度来提高近迁移效果[3]。也就是说培训情境与工作情境越接近, 培训的效果就越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去情境化的或者拟情境化的。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几乎完全脱离了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境, 类似学科教学式的, 讲授内容多是理论、程式和规则。案例教学等关注到理论联系实际, 但其意图是通过案例等来教授一般过程和方法, 也很难顾及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等的教学实际问题, 参训教师回到工作中后还是难以有效运用。因此培训应尝试运用多种模式, 支持结合教师教学实际情境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根据远迁移理论, 受训者充分理解基本原理、概念及其所学技能和行为背后隐含的假设, 并能在多种情境下练习和使用新的技能、能在自己选择的情境中讨论和应用培训所学、在培训后尝试将其所学应用于新的情境等, 将能有效促进远迁移的发生。

3. 学校培训迁移气氛

培训迁移气氛是组织成员对那些具体的促进或阻碍使用培训所学的工作环境的感知, 它反映的是与培训相联系的员工认知模式[4]。组织行为学家Rouiller与Goldstein (1993) 提出了培训迁移气氛的结构模型 (如图2) 。他们认为, 迁移气氛包括两种类型的工作场所线索———情境线索和结果线索。情境线索是指在受训者返回工作岗位后, 提醒他们使用培训所学, 包括目标线索 (设置目标要求受训者应用培训所学) 、社会线索 (上司或同事积极肯定或对应用培训所学反映消极) 、任务线索 (设备、资金和时间等的提供) 和自我控制线索 (员工的自主权如何) 四种线索。结果线索是指受训者在培训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得到的反馈, 包括无反馈 (主管领导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技能) 、惩罚 (主管者公开反对受训者在工作中应用所学技能) 、正反馈 (应用培训所学技能的受训者会得到表扬和奖励) 。由此可见, 学校对参加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运用培训所学是否有明确要求, 领导和同事是否支持受训教师运用培训所学, 并为其提供时间、设备等的支持, 受训教师运用培训所学改进教学的自主权或灵活性如何, 受训教师运用培训所学是否能得到奖励或职位晋升等等, 这些因素都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4. 学校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是学校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从一个侧面表现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精神, 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学习氛围浓郁的学校, 领导重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教师的不断提高, 把教师的进步看成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肯定;教师上进心强, 渴望并努力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积极运用学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改进教学, 努力进行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将能够得以不断地进行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支持和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因素存在于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整个过程。因此, 支持和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应关注三个不同的阶段及其不同的问题, 全盘考虑、甄别处理。结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关注教师需要, 激发教师动机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就是保证培训学习和训后迁移效果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参训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认识及对培训内容的认可度会影响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投入程度。因此, 在培训的规划上要做好前期宣传和动员工作, 力争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由自上而下的培训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参训教师的需求, 做到内容与教师实际需要和工作实际相一致, 提高教师对培训内容价值的认同感;在培训活动的执行中应强调教师的参与性, 必须要避免培训者讲、受训教师听的被动灌输局面一统全程。

2. 培训注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训教结合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用塔式培训的方式进行的, 即先培训培训者或骨干教师, 然后再由这些培训者或骨干教师去培训广大的中小学教师[5]。此种培训对传递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是合适的, 它能保证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经典性, 专家教授有利于受训教师达到对概念和原理等的正确全面的理解, 这将利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迁移的有效发生。但此种模式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脱离教师教学实际情境, 不利于近迁移的发生。因此, 培训应采用不同形式, 达到优势互补。为了支持近迁移发生, 培训可以采用“师徒带教制”, 让教学经验丰富的、在技术整合教学实践中绩效较高的教师在工作场所进行指导和示范, 达到对知识和经验的有效分享;学校组织开展校本研修, 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达到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利用网络组建网络虚拟社区, 教师在社区中交流经验、答疑解难、共享资源、展示案例等, 以协作学习的方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 多方位支持, 优化培训迁移气氛

根据迁移气氛模型, 学校环境对教师应用培训所学影响很大。为促进培训迁移提高培训实效, 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 对参训后的教师明确提出运用培训所学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制定政策, 保证给以时间、设备、技术等的支持, 并明确应用培训所学达到某种程度或实现某个目标所应给与的奖励的措施;同时也应给与教师一定的自主权, 鼓励教师尝试创新行为, 对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以应有的理解。学校还应努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打造学习型组织, 鼓励和支持每位教师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 营造健康的竞争气氛, 同事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应用培训所学改进工作。

4. 加强对培训迁移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为保证培训迁移的效果, 学校应建立迁移效果评估体系, 包括评估教师在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达到的范围、运用培训所学达到的频度、运用培训所学解决的问题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等。在评估教师运用培训所学达到何种程度的效果时, 最根本的一点不应该忘记, 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所以, 只有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效果的实质性评估。但学生学习成效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鉴别是哪些因素起了作用, 作用多大, 所以通过学生学习成效来评估培训迁移效果操作起来很难, 但它作为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不应该忽视的。

参考文献

[1]Baldwin T T, Ford J K.Transfer of training: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Personnel Psychology, 1988, 41 (1) :63-105.

[2][3]冯明, 陶祁.培训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2, (3) .

[4]吴怡, 龙立荣.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分析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2) .

篇4: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一、大连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现状

(一)数量显著增加,规模逐步扩大

后金融危机时期,大连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呈增长态势,见表1。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08年至今,大连企业共实施了120个海外并购,截至2013年4月底已完成54项,并购投资总额6.1亿美元。

(二)海外并购区位以亚欧美为主

在大连的海外并购项目中,亚洲、欧洲和北美这3个区域的并购项目占到总数的近九成,是大连海外并购的重点区域。由于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进入门槛低,具备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可以降低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投资风险,大连企业的并购成功率一般比较高。近几年,大连企业对欧美地区的海外并购也呈现增长态势。例如,2009年大连远东工具集团公司以2900万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一大工业级钻头企业—美国格林菲尔德切削工具公司,获得了8个国际品牌和5亿美元的北美市场份额。2012年7月,远东集团又收购了世界排名前三的锯业制造商——美国迪斯锯业公司。累计通过25次海外并购,借助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销售渠道,融合国内的成本和产能优势,远东集团现已成为全球高速钢工具行业的领军企业,占全球高速钢工业级钻头市场的40%,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技术跨越了15年,在国际刀具市场上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三) 跨国并购更多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大连企业并购的对象大多是科技型企业,近几年时间,大连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国际先进技术5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20余项,国内领先技术20余项。此外,大连企业还获得了国际知名品牌40余个,有力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进一步拓宽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形成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大连除了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技术能力外,在服务外包领域也有大连企业做得很成功。例如,大连东软集团在并购欧美三家企业后,在欧、美、日以及国内组建了人数超过两千人的国际研发团队,建立了嵌入式软件最关键的技术能力和交付体系,其服务外包产品基本实现了全价值链、全行业的覆盖。东软5次入围“全球IT服务100强”企业,多次位居“亚洲新兴外包10强”的榜首。现已成为诺基亚全球最大的手机软件供应商。

(四)并购主体结构多元化

就并购的主体而言,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然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近几年呈快速增长势头。自2010年大连达伦特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启大连市民营企业成功实施海外并购第一案以来,大连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案例。著名的除了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视公司外,还有大连赫格雷制药有限公司并购加拿大URO科技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主要力量。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海外并购之所以快速增长是因为海外并购不仅可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获得一些国际前沿技术,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从容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可以预期,大连高科技民营企业将日益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将来会出现更多、交易金额更大的跨国并购案件。

二、大连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产生的技术效应

(一)强化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

在大连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建立技术优势是重要的战略基础,因而有很多企业的对外并购目标,瞄准那些拥有某些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并购与整合,将收购企业的技术优势及研发基础纳入自己的技术体系,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实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跨越。同时,还有部分并购属于强强联合型,并购后整合双方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与协同效应,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例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橡塑)是我国橡胶塑料机械行业规模最大、研发和制造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多项产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但在技术创新、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已经成功并购的加拿大麦克罗公司和捷克布祖卢克公司都是塑机及橡机行业的技术含量颇高的企业实体,麦克罗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相对薄弱的生产能力正好与大橡塑强大的制造能力形成互补,通过对这两个公司的研发、制造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完善了大橡塑的塑料加工设备的技术体系;布祖卢克公司拥有橡胶机械产品先进技术和较强的设备加工能力,公司的研发团队、先进产品和专有技术、CE认证等,也为大橡塑实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了跳板,实现了国际化跨越发展。

(二)获取了更多核心专利技术

目前大连市每年都出口大量的商品,但大多都技术含量不高,核心技术大多都掌握在外方手里,因而企业在技术上仍然缺乏竞争优势。外国政府和企业对技术转让都十分谨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很严密,即使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核心技术还也很难做到。而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将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而获得更多核心专利技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大连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并购了核心技术为单芯片多核技术的日本AITACA株式会社和在嵌入式领域有着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NIC日本株式会社。亿达信息有限公司实施的这两次海外并购使我国成为可见光通讯技术的国际领先者,随着单芯片多核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国产电子产品性价,在国际市场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也为国内IT企业并购国际公司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

(三)扩大了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endprint

据统计,大连约30%的企业跨国并购是为了开拓国外市场,这类并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家电、机械等制造业,并购对象一般是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随着大连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一些低技术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形,对外投资对这些产业显得日趋重要。一方面,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的品牌效应、销售渠道和技术力量,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被并购企业的分销渠道以及其同当地客户、供应商建立的信用,使大连企业的产品迅速占有当地市场。2013年,大连大耐泵业有限公司融资300万美元并购了加拿大TOP公司60%的股份,获得了TOP公司国际化的设计思路和完善的研发系统,扩充和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系列,并购后企业产品符合API610国际标准,进一步拉升了产品的利润空间,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企业的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旨在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企业兼并重组的动力,该意见的实施将有助于大连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提升了技术人才的研发能力

大连企业还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了被并购企业的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为构建企业全球研发网络奠定坚实基础。大连机床集团通过四次完美的跨国并购,初步建成了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网络,形成了4个研究所、1个中试基地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至2013年,主导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项近60项;拥有有效专利216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拥有“直线导轨机械滑台”、“矩规导轨机械滑台”、“十字滑台”等168项专有技术。现在,大连机床正在建设国家数控机床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水平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和高起点大批量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大连机床集团国际化的实践,是大连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的绝好范例。

三、通过跨国并购提升大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企业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技术目标要明确

企业并购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把握本企业所属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明确本企业的技术差距及技术需求,调查目标企业的技术、战略发展状况,是否为本企业所需要,把握并购时机,合适的时机主要取决于目标企业的情况,一方面要看目标企业能否为本企业提供核心技术等竞争要素,另一方面要看目标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环境,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并购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获得更大效益。

第二,并购中以获取对方核心技术为主要目的

在并购协议中要明确专利、专有技术所有权的归属以及使用的权限和期限等,国外一些传统的优势企业虽然被迫转让,但是仍然很重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并购中经常采取隐秘的手段进行剥离,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在并购后才会发现所获取的资产与并购时的目标相差甚远。目前来看,一些企业在并购中存在并购方案不够系统、科学,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经验等问题,缺乏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有待提高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不够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情况,在掌握、使用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缺乏有效的设计和安排,导致企业在获取国际创新资源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企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对跨国并购中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尽早了解和掌握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价值。

第三,并购后有效整合是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关键

并购的完成并不说明已经掌握了对方的技术,只有在并购后通过技术学习、吸收、消化、创新,真正实现技术的跨国转移,才能达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因此,并购后要留住对方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保留原有技术能力并使其愿意转移、传授技术,同时要保证被并购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在技术水平上继续发展、创新,为并购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泉。

第四,有效的技术学习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最重要环节

并购后成功整合只是为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提供了可能性,最终是否能够提高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跨越,主要还是靠有效的技术学习和持续创新,一方面由被并购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学习和转化被并购企业的专利、专有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双方共同参与的联合研发和联合生产项目,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建立起一个长期双向互动机制,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

篇5: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实施能力,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特制定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培、自修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做到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学提高相结合,真正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为教学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Word2010操作、PPT多媒体基础操作、Exel表格的应用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研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并能熟练运用微信、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三、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在岗一线教师全部参加培训

四、培训内容

(一)Word2010操作

(二)PPT多媒体基础操作

(三)Exel表格的应用

五、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微信、QQ使用方法,对信息化能力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主要培训PPT制作、Word2010操作、Exel表格的应用,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及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6月22日上午、下午、23日上午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培训成果

(一)在集中培训期间,每名教师要高质量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写好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技术技能培训测试达到合格以上水平。两个月内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汇报课。

(二)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讨交流培训活动,教师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习惯,研训成果能及时发布到网站上共享。

(三)做好评选小学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能手、优质课的推荐上报工作,要求教师一定要积极准备,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教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我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工作。

八、培训具体要求

(一)按照要求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

1.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机制。

2.在培训之前进一步检查、维修培训硬件环境和网络,确保顺利开展培训。

3.将认真组织、严格管理,将日常研训纳入学校教研计划,切实保证培训时间。

4.建立完备的培训人员考勤和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参训人员数量(要求全体在职在岗一线教师全部参加培训),确保提高本次参训教师课程整合技术应用水平。

(二)认真收集、积累培训资料,搞好培训档案建设。

1.及时将应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等各种制度入档。

2.及时收集参训教师理论学习笔记、上机操作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要求学习笔记(包括上机操作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1本/人,其中学习体会文章集中培训期间4--5篇/人,并将其中的1―2篇发至博客或学校网站,以备学习交流应用。

篇6: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及省、市相关工作要求,为切实组织实施好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结合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电教、人事、计财、普教、教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对此项工作进行宏观协调管理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电教中心。遴选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学应用能手成立“提升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专家委员会”开展项目评审、检查监督、质量考评等工作。依托“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本研修实施等项目将“提升工程”列入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整合师训、电教、教研等部门力量,指导全县中小学校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设环境,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者和骨干教师进行提升培训,对高中教师实施培训引导;镇、校机构负责研制具体实施计划,加强校本研修规划和管理,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及测评,并监管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

3.骨干先行,全面推进。骨干教师先行培训,经培训的优秀骨干教师要在全员培训、校本研修中发挥培训者或辅导者作用。进一步推动建设一批示范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4.坚持标准,注重实效。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两标准一指南”(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积极探索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力求“提升工程”效益最大化。

(三)工作目标

根据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层分类、逐步推进“提升工程”,确保全县中小学教师在2017年底前参加不少于50学时的“提升工程”专题培训,其中依托“国培计划”和其他专项计划开展不少于30学时的全员培训,依托“市培”、“县培”、“校培”等项目开展不少于20学时的先导性培训及持续性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建立开放式、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长效机制。

本研修和教师自主研修有机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促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培训活动,重点通过现场诊断、观课磨课、教学竞赛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5.开展测评

做好全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组织管理工作,明确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各环节的指标体系,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组织中小学教师分批、分步参加全员测评,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目的。注重理论测评和实践应用测评相结合,建立针对教师个人、中小学校不同主体的测评数据库,并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实施计划,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明确不足,查漏补缺,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6.建立机制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积极参加能力培训和应用实践的激励机制。

篇7: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教师„2014‟926号)精神和我县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为组织实施好我县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和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南,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作用,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以大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积极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益,为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为社会信息化服务。

二、总体目标

根据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层分类、逐步推进“提升工程”的实施,确保我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在2017年底前参加不少于100学时的“提升工程”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建立 开放式、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促进一线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融于学科、有效融于教育教学、有效融于课堂,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教师为本,协同创新。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能力测评为基础,按需施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科学、持续发展。县教体局、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要凝心聚力、各司其职、协同创新,全力推进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按照“省级培训抓重点,市、县培训保全员,学校研训重应用”的体系分级推进。县教体局和进修学校负责组织项目调研、研制实施计划、组织学员开展培训和测评,建立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网络研修社区,并监管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各中小学校要加强校本研修规划和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动应用。

(三)骨干引领,全员跟进。省、市两级骨干教师先行培训,经培训的优秀骨干教师要在全员培训、校本研修中发挥培训者或辅导者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全员培训顺利进行。

(四)坚持标准,注重效益。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两标准一 指南”(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合理安排学时分配,积极探索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使教师能够尽快将培训转化为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力求“提升工程”效益最大化。

四、工程任务与措施

通过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具体措施是:

1、科学规划,明确责任

按照“市级培训抓骨干,县级培训保全员,学校研训重应用”的体系分级推进,采用“骨干引领,全员跟进”策略,依托 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电教中心利用2年时间让全体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县级 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和评价的统筹规划、校本研修的指导与管理。学校 负责组织校本研修和教师应用实践及评价。

2、创新模式,提高实效

一是组建专家团队,增强培训的专业性。

按照“培训-测评-应用”的总体思路,利用“互联网+”的 模式和思路,创新 培训团队人才遴选、建设、管理机制。联合师训、电教、教研等相关科室力量,组成管理团队;采用梯度遴选机制,选配全县专兼职培训者、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培训者队伍,采取集中培训方式,提升其项目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精选合适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本着“按需设置”原则,以参训教师的教学工作需求为出发点,以强化课堂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课程、课例、课题”为研修主旨,做实“需求诊断、实践指导、资源报务”三项学习支持,紧贴我县学校实际和教师教学需求,精选学习课程,通过 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翻转课堂和微课制作、网络教学应用等培训,切实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是分层分类推进,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技术基础的教师,将全县教师分 骨干教师、城镇教师、农村教师 三大类型,结合其不同特点,通过实施 基础性培训、实践性培训、专题性培训 的递进式培训实现本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全员覆盖。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多样性。

本着“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方便利用有限时间”的原则,采取 集中面授、送教下乡、送培上门等方式,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 网上研修、校本研修和自主研修有机结合的混合培 训模式,建立 “联片研修共同体、学科研修协作体、网络研修帮扶体”,在形式多样的学习中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3、严格标准,科学测评

一是 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要求,实行动态化测评,明确 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各环节的指标体系。

二是 建立 测评数据库,完整收集研训信息。培训机构及时根据测评数据调整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地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根据测评结果,明确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三是通过测评,正确 引导 教师,提升 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意识,逐渐 形成 基于校本的“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 常态化 培训,做到“学中用,用中学”。

4、典型引导,推动应用

一是 采用 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网络研修示范社区”、“信息技术应用名师课堂”等活动,评出5个应用创新实验校、10个优秀应用社区、50名优秀应用教师;

二是 开展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技能竞赛、优秀课例征集、示范课等活动引导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广泛开展,每学科 推出精品课例50节;

三是及时 总结 培训与应用中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如教师研修体系、专家团队建设、工作服务机制、优秀教学资源等,生成 可推广、可复制 的系统性研训及应用体系,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入、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五、培训对象

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全体教师。

六、培训时间

“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2016年4月开展发展测评和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等工作。

七、培训方式

“能力提升工程”采取网络研修与集中研讨、送培到乡、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

八、培训测评

2016年4月开展发展测评和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等工作。学员参培测评:主要分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两部分,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培训目的。

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将理论测评和实践应用测评相结合,理论测评由参训教师通过测评系统完成,实践应用测评由学校测评小组通过课堂实践完成,确保所有教师经过培训均有 提升。

项目实施绩效考评:根据教师个人、中小学校、乡镇(街道)不同主体的测评数据库,统计项目实施绩效考评,评选县级乡镇(学校)、优秀学员、优秀辅导教师、优秀“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者。

九、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县教体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相关股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推进工作,列入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做好与各项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的统筹与衔接,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绩效考核体系。各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造环境,为教师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绩效保障。建立“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个人、中小学校、乡镇(街道)不同主体的测评数据库,委托培训院校(机构)开展测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动态分析机制,并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县教体局定期通报监测结果,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的监管评估,对在“提升工程”中实施较好的乡镇(街道)、学校和个人予以奖励。

3.经费保障。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政策从2013年新增生均经费60元中切块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先导性或持续性培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有计划安排中小学改善信息技术建设。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并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单元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动培训的常态化。

4.制度保障。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指标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应用实践的激励机制;通过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示范校建设和信息技术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的应用氛围。

十、职责界定

1.教体局职责。

(1)加强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设立项目执行办公室。(2)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制定三年规划。

(3)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学校信息技术设施配置方案,指导 学校制定具体制度保障落实到位,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应用。

(4)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每年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能竞赛,优秀学员评选活动。

(5)推动建设示范校、示范区。提高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管理能力,调动广大教师参训和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全员培训顺利进行。

2.中心校及中小学校职责。

(1)按照相关要求,配合县教体局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并制定本校校规,以保证工程实施落实到位。

(2)学校要组织本校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出台相关措施,调动本校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奖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3)学校遴选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参加县级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对校级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指导能力。

(4)积极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相融合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组织对全校教师培训和应用能力的测评,开展优质课评比。

(6)积极争创示范校。

3.教师进修学校职责。

(1)做好前期调研,根据调研内容结合县教体局和培训机构协商具体实施方案。

(2)组织培训者培训,在乡镇学校遴选学员的基础上开展学员编班、聘任班级管理员,辅导教师工作。

(3)负责“国培计划”和其他专项计划开展50学时网络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4)建立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网络研修社区,积极配合培训机构做好能力测评工作,并监督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

(5)指导中小学制定校本研修具体实施方案、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包括任务确立,日程安排,测评设置等内容。

(6)配合培训机构做好送培到乡活动,负责联系条件落后的乡镇开展送培到县活动。

4.网络平台职责。

(1)根据“两标准一指南”(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建设课程资源。提供的课程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并提供充足选修课程资源,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

(2)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的支持与服务,会同县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

(3)做好远程学习诊断测评,数据统计,为县域培训管理 提供支持。

(4)做好培训测评数据的分析,并定期上报县教体局。(5)组织专家基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情况,提供技术支持。

篇8: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组织,特色,培训与考试

心得体会。与考试

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2004年12月25日, 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 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 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培训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参加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考试, 获得相应等级的证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全员培训。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克服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当老师的传统思想, 要充分认识到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 除具备相应的学历要求之外, 必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育技术的能力就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成为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必要条件。

二、培训的组织管理

铜梁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由县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 在2007年7月上旬, 全面启动部署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县里成立了“铜梁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领导小组”, 落实了培训考试有关经费, 确立了我县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并明确了培训办公室设在铜梁县电教教仪校办产业开发服务中心, 培训基地设在设施设备一流的百年名校——铜梁中学。

1、领导重视, 宣传得力。

每期开班时教育局相关领导向培训学员介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学员的学习和纪律提出明确的要求, 让培训学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能保值保量地参加培训, 做到学有所获, 快乐学习。

2、培训基地高度重视, 提供全面保障。

学校校长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 专门宣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并组织教务处相关主任和信息技术组组长专门研究培训基地的建设问题, 为培训和考试的顺利实施提供全面的资金和技术保障。

三、培训的特色

《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指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以应用为导向, 以“任务驱动, 强调活动, 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 以提高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为目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根据大纲要求,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以下显著的特色。

1、大量的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审定的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主要特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共安排了44个活动, 这些活动涉及学习研讨、交流汇报、方案评议、资源整理、量表修订、作品设计、成果提交、过程性评价等方面, 为学员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先进的培训平台。

培训平台完全实现网络化管理, 全面支持在线学习, 可完成学习情况统计、作业提交、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学习过程评价、理论导学等全方位的在线学习, 为学员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技术保障, 全面的电子化管理提高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三位一体的教材模式。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建设模式 (印刷材料+配套光盘+网络平台) , 对象是具有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中小学学科教师, 培训的目的是使参与培训的教师掌握“教学设计技能”、“信息化资源设计与开发技能”, 为他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打下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

4、真实的任务。

教材以真实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 以案例为支持。培训过程始终以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主线, 以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目标,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给出了全面的解释, 通过任务驱动、活动设计、案例支持, 让学员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教学方案设计和学生评价环节, 更新了教师的观念。

四、培训与考试

我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2007年9月开班以来, 已培训28期学员, 培训教师1800多人次。并成功组织了2007年11月、2008年6月的两次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从通过情况来看, 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区别对待。

年龄的差距导致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明显不同, 年龄大一点的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比较困难, 年轻教师感到比较轻松;城乡差距也使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有明显区别, 城区学校和农村远程教育援助学校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优势条件使他们的教师普遍操作水平高于农村边远地区。有的教师没有操作过计算机, 不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常识, 是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今后应分层开班, 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基础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教师在培训的目标和方法上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使各种层次教师都能全面的提高, 为通过能力考试打好基础。最好是在开展培训前进行预培训工作, 由教师本校组织包括计算机操作技术、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的预培训工作, 为县里的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2、形成制度。

有计划、有要求, 不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达到培训目的。教师们主要是在教学, 上级部门要早计划、早安排, 让教师们有时间学习、有时间操作、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掌握教育技术。将培训落到实处, 要制定详细的制度来保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

3、贵在务实。

花了时间, 花了精力, 一定要将培训落到实处, 让学员学有所获。培训学校一定要加强对过程的管理, 培训机构要加强对过程的监督, 使参训教师按时到位, 保证学习时间, 保证学习效果。主讲教师要将学习任务和培训作业事先列出来, 并监督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

4、考前练习。

篇9: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落实县局有关精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平台的作用,促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如下。

二、组织安排:

1、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2、具体组织实施

由刘德明负责,信息技术教研组组织实施

三、培训方法:

采用集体指导、互帮互学、上机操作的方法。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中年教师重点辅导,45周岁以下教师考核过关。具体为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出一课时的课件制作脚本,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辅导帮助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培训内容:

Windows基础;网络基础及计算机安全;Word基础;Excel电子表格;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

五、具体要求:

Windows基础: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启动与退出;图标、窗口、菜单、对话框、文件、文件夹、驱动器的概念与操作;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常用程序安装、删除与帮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输入法;附件(记事本、写字板、画图、媒体播放器、录音机、计算器等)的使用;显示分辨率的设置;杀毒软件的使用等。使用IE浏览;收藏夹(收藏、整理、导入、导出);搜索;下载;电子邮件等。网络病毒知识及预防等。

文字处理(word):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法(建议采用五笔输入法或全拼输入法);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等;文档的基本编辑;文档的排版(字体、字型、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落格式的设置);文档的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表格制作、公式编辑、图文混排等。软件:Word20xx/wpxsxxxx。

电子表格(exce):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建立、编辑工作表,设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数,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Excel与Word的综合运用。软件:Excel20xx/wpsxxxx。

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xx/wpsxxxx。

六、培训考核:

1、各任课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学习培训,期末以培训登记册量化考核。

2、各任课教师在期末必须上交一节有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脚本和课件,此课件作为学校的共享资源。期末作为一次上交材料进入常规教学量化评估。

3、凡参见培训的教师必须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期末以此作为常规教学量化评估中上课一项评分的参照。

4、除上述课件以50%计入总分,再由信息技术教研组统一命题,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进行考核,以50%计入总分。

5、对总分排在全校区前15%的教师进行表彰,对总分不合格进行勤勉谈话,并再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

七、培训时间及考核时间

项目内容:xxx

篇10: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方案

根据《关于做好2016年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闽教办人[2016]5号)和《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培训与测评工作的通知》(莆教人[2016]31号)精神,进一步落实《荔城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荔教[2016]63号)要求,结合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际,特制定本培训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全校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技能,自觉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深入推进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种能力的提升;促进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提升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含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三、培训对象

全中心片(含6所基层校)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上培训的教师。

四、活动实施

以校为单位(一个学校为一培训单位),在本校学科教研组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的基础上,每位参训学员需参与完成以下三项校本实践研修活动:

活动一:完成一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训练与达成。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参考模板》(附件1),自主完成一节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2.学科教研组组织学员一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重点关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变革、教学过程实施设计、学生小组学习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等环节。

3.学员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互动与点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为参加活动二做好准备。

活动二:参与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施方法:

1.以校为单位,由本校学科教研组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活动一)推荐的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推荐语文组吴素霞、英语组戴淑娇进行线下课堂教学展示。

2.由本校学科教研组组织相关学科参训学员进行观摩活动与评议,并提交一份评议材料。

3.学校各教研组完成一份研修活动记录表,并上交学校存档。活动三: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交流或成果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主动应用和拓展。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参训过程、校本实践等环节,撰写1篇不少于1000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反思或感悟,以文本或数字故事形式呈现。

2.活动完成后,承担展示的教师需提交1份课后反思材料。

五、总结阶段

1、完成参训教师学校考核和评价。

2、完成上级相关工作总结。

3、资料收集整理,上报区教师进修学校。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成立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做好校情分析,了解学校硬件设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分层开展培训。

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黄 山(校长)副组长:连梅峰(副校长)

成 员:张文凯 林珍松 吴建锋 黎 钦 汤丽华 夏 琴 陈丽珊 杨梅杰

上一篇:社区服务中心初期运行方案下一篇:单县开发区实验小学家长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