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创新论文

2024-06-21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共8篇)

篇1:土木工程创新论文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有的特点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固定性、流动性、多样性、协作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施工地点被选定后就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流动性指的是施工队伍和施工人员的流动;而多样性则是指不同的工程,在建筑类型、施工设施及施工方法方面也都各自有不同;协作性和综合性是指工程施工需要由多家不同单位,包括建设、施工、设计、监理、材料供应商等来配合协调完成。

此外,每个工程都会涉及很多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的施工技术比较复杂,工程投资大。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1)验收标准和规范不够

有的领域在控制施工方面缺少概念和思维方式,更谈不上标准。

还有的领域有一般性的标准,但是对大多的创造优质工程没有做足够的科研准备。

要提出什么样的施工控制标准也将关系到工程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将涉及可操作性问题。

但是,要注意的是全面控制好没有经验借鉴的工程,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错误决策。

(2)理论研究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因施工控制要涉及多个领域,尤其是非线性分析、最优控制、反馈分析及材性分析等。

从当前情况来看,主要有一般性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的研究,却没有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应用,这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一大弊端。

三、土木工程施工创新技术

土木工程的广泛兴建,也使施工技术日趋成熟、丰富,无论是在设计阶段,或是在施工开展阶段,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提高工程质量,施工技术所起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来说,施工开展都会受地质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材料性能等多方因素的限制。

因此,要从施工技术着手,实现创新,突破制约,寻求高效的技术工艺,推动工程的进展。

1、新型深基坑施工技术,该技术是对建筑地基建设周边环境的加固、支档措施。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民用建筑已经开始向高层建筑转变,这已经是一个普遍趋势。

深基坑支护包括的有:深基坑支护桩和地下连续墙。

其中,土钉墙具有费用低,施工方便等优点,适用于对环境研究不高的工程。

基于这一点,土钉墙的发展相对比较迅速。

深基坑施工技术既能确保土木工程地下结构的安全,也能使建筑质量得到保证,其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1)桩锚支挡体系

通常是针对地质条件差、开挖深度大的情况才采用的,此外,引进套管水冲法成锚技术也是必要的,在使用范围上比较广泛,各种类型的土层都可以运用该技术。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实际产生的效果和施工效率还是要进一步研究的,有待于提升。

(2)支挡和支重结构的一体化

该工艺多被应用于起临时支挡作用的地下支撑强、加固桩,也可以作为充分发挥永久支挡作用的支挡柱或支挡桩。

总之,运用该技术,不仅能满足土木深基坑工程对承重和支挡性能的要求,也能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3)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中的旋挖工艺

目前,旋挖工艺已经被投入使用中,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它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给施工质量带来的影响。

既保证了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它是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

所以,要重视起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中的旋挖工艺,并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做出明确的机械设备,从未促使该工艺日趋成熟,更好的应用于施工进程中。

2、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新型预应力混凝土能避免过早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并充分利用好高强度的钢筋和混凝土,再对其施加外力,从而减小构件受到的拉应力。

一般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刚度大、截面小、耐久性好等优点,也能发挥出混凝土和钢材的性能。

施工技术分为以下两种:

(1)先张法施工

指的是混凝土浇筑前所进行的新型预应力钢筋张拉的施工方法。

混凝土构件在浇筑前,要先对新型预应力钢筋进行张拉,随后再将张拉后的钢筋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最后开始真正的浇筑过程,直到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便可以适当借助于新型预应力钢与筋混凝土两者之间产生的黏结力,产生新型预应力效果。

(2)后张法施工

这种施工方法是先制作混凝土构件,之后再进行新型预应力钢筋张拉。

施工的整个过程为:浇筑混凝土构件时应预留张拉孔道,当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筋拉近孔道,新型预应力钢筋张拉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张拉机具,在构件端部锚固好新型预应力钢筋,最后一步是孔道灌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多,同时也需要很强的技术性。

因此,施工质量和使用效益都与施工技术有直接关系,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不断改进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推动土木工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土木工程创新论文

与此同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规模也越来越浩大。

为适应经济增长及市场发展的需要,施工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变化。

篇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在土木工程建造实践中,施工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全面体现出来,而施工技术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带来保障,并且能够提高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固定性、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若要让土木工程相关产业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建筑工程质量要求,就必须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因此寻找新的建筑材料、创新施工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发展

土木工程是建筑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手段的统称,它包含所用的材料、设备,还包含随之开展的勘测工作、设计方案、施工建设、维护保养等技术,也指工程项目建设对象。伴随土木工程建设施工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施工技术也实现了迅猛提升。在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科技水平有限,土木工程建设施工没有什么突破;直到文艺复兴,在近现代科技推动下,土木工程实现了大的飞跃,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现代社会,土木工程技术已经发展成了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大型学科,出现了许多分支,譬如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港口工程、铁路运输工程、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等等,而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持续更新,其施工技术也实现了飞速的进步。

3 传统施工技术

3.1 地基施工

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如果构建的地基不符合土木工程建设要求就经常会出现变形,倘若处理不妥善很容易导致建筑不稳定,严重者甚至下沉,给建筑安全与建筑的正常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地基施工技术,只有不断加固地基,才能提高建筑稳定性。

3.2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混凝土灌注桩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常见的类型,主要是靠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利用机械或人力在桩位处钻孔,常用的成孔方式有:套管成孔、爆扩成孔、人工成孔、干作业成孔等等。在这过程里必须充分利用灌注桩对地层震动小、变化强等优点,使混凝土得到合理养护。

3.3 沉井施工

沉井是井筒状的结构物,它是通过井内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阻力后下沉到设计标高,然后经过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为桥梁墩台或其它结构物的基础。施工步骤:(1)场地平整,铺垫木、制作底节沉井;(2)拆模,刃脚下一边填塞砂、一边对称抽拔出垫木;(3)均匀开挖下沉沉井,底节沉井下沉完毕;(4)建筑第二节沉井,继续开挖下沉并接筑下一节井壁;(5)下沉至设计标高,清基;(6)沉井封底处理;(7)施工井内设计和封顶等。

3.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1]是在结构构件受外力荷载作用前,先人为地对它施加压力,由此产生的预应力状态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拉应力,即借助于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拉强度的不足,达到推迟受拉区混凝土开裂的目的。

施工方法:

(1)先张法施工。

在混凝土灌筑之前,先将由钢丝钢绞线或钢筋组成的预应力筋张拉到某一规定应力,并用锚具锚于台座两端支墩上,接着安装模板、构造钢筋和零件,然后灌筑混凝土并进行养护。当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放松两端支墩的预应力筋,通过粘结力将预应力筋中的张拉力传给混凝土而产生预压应力。

(2)后张法施工。

先灌筑构件,然后在构件上直接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3)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方法和后张法一样,但是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不直接接触,处于无粘结的状态。无粘结预应力筋是带防腐隔离层和外护套的专用预应力筋。它的优点是构造简单、自重轻、施工简便、设备要求低、预应力损失小、可补拉、抗腐蚀能力强、使用性能良好、抗疲劳性能好、抗震性能好。

4 发展与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建设理论不断发展,未来施工技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管理机制完善、科技化、机械化、自动化、生态化。

4.1 管理机制发展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与基础就是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可以保障工程的施工和安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完善:1)健全当前管理标准、技术文件。制定管理计划,责任分配,责任落实,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2)管理技术档案要复核,施工设计方案,要先审批然后才施工;3)高度关注质量技术交底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级处理,保障施工质量,减少盲目施工;4)定额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减少浪费;5)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与方案。

4.2 科技化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动力,而工程造价对施工建设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并推动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提升施工技术智能化发展,可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现如今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单位还是以控制成本为主,可是未来工程造价中成本核算里施工方面的新技术应用也需要考虑到,需要采取新型的高科技施工技术,来满足市场上对于生态环境和质量效益的各种要求,需要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推动施工技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努力降低一些没有必要的人工费用,使得施工过程与科学技术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科学技术作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第一生产能力。

4.3 自动化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之带来的是促进了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自动化发展[2]。自动化在很多建筑领域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与成熟的地步,引入自动化施工设备,将需要很多人力的密集型人工操作环节交给机器来运作,建筑构件、外部脚手架全由工业产完成,只要在这些环节能够做好质量控制,就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开支。传统流水线建筑向标准化和工厂化的转变,使得建筑方式得到了优化,奠定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基础。

4.4 生态化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公司进行施工建设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健康问题。因此进行生态化施工建设[3],将建筑融入到生态循环圈中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是将来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在整个施工建设阶段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材料来节能降耗,避免使用有噪声污染的机器设备,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建筑与当地环境相结合,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让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和谐共存,是实现土木工程生态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5 结语

虽然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发展,但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机制也要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理念上、建筑材料上、能源利用上进一步的研究,不断创新,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4]。总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应该仅仅是满足于让人们有房可住,而是应该为赋予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而存在。

参考文献

[1]许权.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J].江西建材,2014(21):62.

[2]赵东方,姚大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24.

[3]丁伟.分析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240.

篇4:土木工程创新论文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土木工程;创新

1.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

1.1流动性

首先是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流动性问题,土木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固定性,者就导致了土木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是伴随着施工项目的不同而不断流动的。建筑施工队伍要不断地从一个地点流动到另一个地点进行施工,流动性非常大,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环境十分复杂,项目施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其次是具体项目人员的流动性问题。因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人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农民工,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就非常大。再次是项目施工过程的流动性问题。土木工程从基础主体施工到内外装修施工的各个阶段,由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和工序等的不同以及具体施工方法的不同,现场施工作业环境、状况以及不安全的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中,项目施工人员需要时常变化施工环境,土木工程项目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安全管理上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1]。

1.2密集性

当前,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程度比较低,劳动力密集度比较大,建筑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为建筑行业聚集了大批的农民工,其中大部分都是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这样的缺乏专业培训的劳动密集式的施工方式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1.3复杂性

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的数量比较多,其资金实力、规模以及技术水准参差不齐,这些复杂的情况也导致土木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起来。同时,土木工程项目往往存在多个施工方,管理关系十分复杂。

2.目前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2.1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

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安全监管中应该严格执法。我国近些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各方责任都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对施工企业在安全施工上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然而,当前有很多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中的违法行为仍然存在着侥幸心理,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而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的违法行为的执法不够严厉,致使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

2.2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监管不到位

首先,有些土木工程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家关于强化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文件精神措施不到位,行动不足,使在政府主导之下的施工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对一些依法应予以监管的工程项目并没有实行有效的安全监管,部分地区甚至还停留在进行突击性检查的方式上,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缺乏力度。其次,处罚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也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安全监管力度。部分城市将土木工程安全监管的处罚权划给城建执法局,使得处罚权与管理权发生分离,大大降低了安全监管的有效性[2]。

2.3现场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动态的,在施工现场的物的安全隐患在逐渐减少,但是人的安全隐患却得不到有效的监控。虽然部分建筑工地上配备了一定的安全管理人员,但是他们普遍缺乏责任心,没有起到应有的纠察作用。在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在施工现场经常会发现多处安全隐患,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在检查比较形式化,不能够真正落实检查以及整改工作。

2.4岗前系统的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

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施工企业不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施工安全教育,尤其是施工人员的岗前安全教育得不到有效实施,很多施工企业根本就没有开展岗前安全教育,即使开展了也多半是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提高工人的安全施工意识。

3.创新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策略

3.1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我国应该结合目前建筑行业以及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将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使国家部委提出的土木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2完善政府监督职能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依照土木工程安全监管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机制,对各级部门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程序实行改革。各级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施工安全监管体系,改革安全管理执法机构,配备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安全执法人员,对土木工程项目现场施工安全实行动态监管。同时,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安全监管人员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监管力度。

3.3加大安全隐患的查处力度

相关部门对于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信用体系,并对于其土木工程安全施工中的不良行为以及安全隐患予以记录。对于不按照相关安全规定进行作业的施工单位和个人,出现事故的,应该依法追究相关法人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同时,对于出现事故的施工企业和个人,还应该依据情节的轻重,给予降低资质、吊销执照等处罚。对于比较典型的安全案例,还应该进行媒体曝光,对整个建筑行业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3]。

3.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土木工程行業人员的培训机制。首先,应该构建建筑项目民工准入机制。进入土木工程项目工地进行施工作业的民工都必须参加安全培训,并按照培训效果持证上岗。其次,要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监理人员的素质。应加大对项目监理单位以及施工监理人员的安全业绩和安全监理素质的考评力度,作为其开展监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土木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应加强安全监理规范力度,不断提高监理水平。

4.结语

总之,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土木工程的各相关责任主体应该充分重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建筑施工安全。近些年以来,我国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对建筑行业进行安全监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水平相比较,我国在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理念以及市场调节手段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任重道远,需要有关部门和建筑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共同构建我国土木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的理想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建筑工程安全管理[J].管理观察,2011(6).

[2]张乐.土木工程安全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4).

[3]全雅笭.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16).

[4]赵跃林.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1(4).

[5]岑书标.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控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

篇5:土木工程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一、办班宗旨

1.集中优质生源和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造就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2.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知识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具有开阔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工程科技领域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三、班级组建

1、创新创业实验班每年从全体在校生遴选学生,实行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拔招生和编班,班级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5人。

2、本创新创业实验班主要以工程科技类创新培养为主,生源主要面向以下6个学院的13个专业:

(1)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包装工程;

(3)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

(4) 理学院:应用物理学;

(5)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

(6)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凡是品学兼优、高考成绩优秀或取得各类竞赛奖(具有某方面科技专长)的学生可报名参加实验班选拔。有意向参加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填写《湖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实验班学生申请表》,按照导师审核汇总、创新创业实验班领导工作小组审批、创新创业学院审定注册的程序选拔。

四、管理机制

创新创业实验班按照以下模式进行管理:

1、学院创新创业实验班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实验班教学改革及运行实施的重大决策。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办,负责具体协调实验班的日常工作。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寇广孝(院长)

副组长:王志勇(分管教学副院长)、李灿(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分管实验室院领导)、付华(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

成 员:胡均(教务办主任)、周跃军(学工办主任)、刘方成、周正华、赵丽、陈海涛、郑辉

办公室主任:胡均(兼)

2、首席指导教师负责制。

学院遴选责任心强、指导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担任创新创业实验班首席指导教师。通过选拔的首席指导教师全面负责本班级各个环节的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首席指导教师根据班级教学管理需求组建导师团队(辅导教师+社会导师),人数不限。首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年级情况,可以将本班学生分成多个团队。

3、专家授课制。

在社会上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知名校友,在学校内部聘请不同领域专家教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组成专家服务团队,为全体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讲堂、讨论会。

4、动态管理机制。

实验班学生和受聘导师实行淘汰制和滚动式管理,采取奖励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

(1)奖励激励机制。

按照考核结果发放导师团体津贴,每年年终进行总结评比,按考核得分排名,对表现优秀的导师、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①导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时,同等条件优先;专业导师指导实验班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

②学生:优先参加各类讲座、竞赛、科研训练、校际交流等;校内实验室、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教室等资源等优先保证。

(2)退出机制

①导师:根据导师工作情况和班级考核结果对首席指导教师及团队进行考核,班级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团队认定为不合格,连续二年不合格的导师将解除创新创业实验班导师资格并五年内不得再申请创新创业导师。

②学生:出现以下情况者,学生将退出双创实验班:在实验班期间受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者;经全面考核,导师团队研究认为不适合者;学生自愿退出或毕业。

五、培养训练

1、实验班培养计划的制定体现“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重创新”的培养特点,开展科学素养训练及创新教育,亦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术养成训练。

2、配备专用教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训练提供良好条件。

3、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的学业计划,包括个人的学习计划、参加项目计划、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计划,并在每年底进行个人学业总结。

4、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学习、实验、科研等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安排企业实习或实验室工作,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累社会经验。

六、考核评价

(1)实验班采取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每年进行一次学业评价。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方式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客观评价指日常表现、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综合评价。

(2)创新班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至少一项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或科训计划等,至少参加一次校级(不含校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奖,或在专业期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篇(含1篇)以上,或参与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证书,以培养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

七、经费保障

1、经费预算:实验班教育教学与管理所需经费由双创实验班导师提出年度经费预算,学院初步审核汇总报创新创业学院审核,创新创业学院根据上年度双创实验班实施情况综合审核汇总报学校审批,学校审批后下拨经费。

2、经费开支:经费预算,专款专用,以保证实验班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使用范围:导师团队指导学生纳入年度教学工作量,按照160课时/班级的标准,由首席指导教师统筹,按照考核结果造表发放,其他支出由首席指导教师按照实际情况申报,主要支出项目为:外聘专家课时费、讲座劳务费,实验耗材费,办公费,宣传、资料印刷费,用车费,接待费,学生奖励经费,其他业务费。

八、其他

篇6:大学生创新训练土木工程论文

一、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长沙理工大学于成立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其建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立项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学生课内外科学研究及发明创造活动为主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与试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体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并于正式立项成为湖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主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训练模式、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一是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科研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二是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训练方法。三是建立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形成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和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探索的有利环境。四是构建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与奖励体系。五是创新训练中心完善运行与管理模式,确保创新训练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建立与兄弟院校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加大创新训练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提高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专职教师比例,确保创新培训稳步、有序地开展。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培养,选送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等优良传统指导培养年轻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老教师指导一个年轻教师,在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优秀企业人才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创新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构建一支以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创新训练指导教师团队。

(二)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改革大学生创新训练方法

1.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2014版培养计划的夏季学期设立“创新学习与实践”环节,在创新训练中心实施。针对该环节,编写特色培训教材。2.创新训练中心对创新能力分阶段培养,骨干创新人才与普及人才共同发展。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次、不间断递进式培养。初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吸引有创新积极性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力学理论水平,初步了解结构设计,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了解工程管理、成本分析和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中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以大学生科技立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院或施工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等为依托,以综合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高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三、四年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为主,以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工程技术项目为依托,如大型桥梁的施工监控项目、合作企业的施工技术难题、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和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研究等,并及时将这些工程实践融入到本科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去,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1.建设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相结合、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中心的训练课程与内容将注重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结合。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性的力学理论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力学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与兴趣。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有限元软件分析等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以企业的施工技术研究、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项目、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让力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2.加大软硬件投入通过加大创新训练中心软硬件投入,共享学科专业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建设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人以上的完全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每年吸引超过800名本科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力争累计训练学生数达15000人天/年。训练项目来源多样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转化项目、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中心招标项目,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结构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3.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撑平台中心组织开展系列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全国力学综合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结构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宣讲会、成果展览会,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人数,确保每年各类赛事参赛的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以学科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改善了学风。4.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寻求多家设计院或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吸引企业深度介入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土木特质人才;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促进土木工程教育回归实际工程。一是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生产力转化;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兴趣。5.建设院校交流与合作管道以创新培训为主题,通过与湖南省人力资源协会协调,建立与省内兄弟院校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管道,吸收和接纳兄弟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创新中心开展实习和专题培训,中心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中心定期派出业务专精的教师深入兄弟院校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参加土木工程各类教学实践研讨会议,学习有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承办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增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6.完善网络管理和创新学习的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完善土木工程创新训练网站,公布创新训练基地的全部实践活动,包括培训时间、内容、各类创新项目申报情况、学术研讨活动、仪器设备使用现状等。创新项目申报,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具体由创新训练中心办公室完成。

三、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中心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发展、学术交流、日常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校内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创新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凡对土木工程相关结构的创新设计或结构模型制作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以团队形式申请,经考核批准后进入中心,可参加中心学期培训及暑期培训,有资格选修中心的专有课程,可使用中心会议室进行会议或者学习活动;中心采取项目管理制模式进行运作,学生可以自带项目,经评审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也可以设立项目面向学生进行招标,获准立项的学生进入中心;省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团队、学科竞赛决赛团队,经申请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将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场地、仪器设备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项目要求或未取得实质进展的应作相应处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利用学校的学科竞赛经费,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对学生正常开展的创新活动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自主申报工作,争取教育厅和学校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扩大创新项目经费来源;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争取企业的创新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专款专用。构建训练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训练目标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主要观测点及评价办法,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探索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开设创新实践项目、组织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实施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等,拓展了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功能。提高训练中心的使用率,不仅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土木工程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克服常规教学实践存在的一些缺点,还能为社会迫切需要的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思路明确,建设效果突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中心训练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2项,省级奖励149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82项获得立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4项;大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65篇;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奖2项,并在近两年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连续两届在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效显著。

篇7:土木工程创新论文

选拔方式如下: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中,每年选拔大约30名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实行小班教学。选拨工作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按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排名进行初审、再经过面试,初步人选确定并公示。最终名单报教务处确认并审批通过,最后,形成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班。

1.2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重理论、轻实践”,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组,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保证试点班的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缩短课时,整合课程体系。(2)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必备的两类课程。必修课时参与专业每个学生都必须修学的课程,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知识和技能,而选修课时满足学生多样化和注重个性化发展的具体体现。(3)注重实践课程的建设。实践课程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课程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4)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的各种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而能力的培养是卓越工程更是培养中最重要也是最有难度的一项任务。因此,在对课程体系重组中,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明确的目标来落实。

1.3师资队伍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型人才,首先,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对试点班的师资队伍做到以下几点:(1)引导教师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工程意识的学生。(2)营造气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制定并及时调整各项激励政策,充分激发教师从事工程实践教学和热情,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从事工程实践教学与改革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3)形成以老带新的师资梯队。新教师往往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博士或者硕士,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学院鼓励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老教师通过吸收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带领青年教师亲临现场、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实验实践环节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1.4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授课方式以及无法满足“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谈论、课外实践以及聘请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第一线工程人员走进课堂,将目前行业的最新知识和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工程实践丰富的外聘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5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

学院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时,曾多次到设计院、施工单位进行调研,同时,还聘请一些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学生的课外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到工程第一线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同时,学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课堂讲学,并为学生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十分必要的。(1)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企业具有真实的工程环境,这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这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工程实际问题,拉近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2改革效果

学院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充分将学校和社会行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实践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提高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将社会行业资源引入到教学资源中,并经过整体性的设计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根据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能动性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由原来的传统的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索和思考方向转变。

2.2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机会的锻炼,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与老师交流和讨论,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深层次的理解。

2.3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培养方案实施后,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可以接触到实际工程,通过有效的工程设计的参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可能遇到更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3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本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现。通过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进行总结和思考,对于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得出一些想法:首先,要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力度,将改革的理念深化到教学中,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继续在教学中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工程实践机会。最后,加强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因为高校教师毕竟是知识传播的最要渠道,所以,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篇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土木工程涉及诸多类型的工程建设, 如房屋、道路、桥梁、电站、防护、给排水工程等, 虽然具体的工程设施、技术工艺不尽相同, 但确保质量达标却是每个工程优先考虑的目标, 而这显然离不开安全、有效、实用的施工技术。下面就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加以阐述。

1.1 在桩基工程中

目前, 桩基施工是地基基础施工最为主要的技术和方法, 一般是以《桩基施工规范》依据, 结合土木工程规模、功能要求、建设标准进行施工, 其中桩型选择是首要环节, 要求严格控制单桩和群桩基础, 以免出现沉降, 以及做好桩基定位放线、校正、钻孔灌注、钢筋笼下放等关键环节[1]。

1.2 在钢结构工程中

在此工程中, 应切实做好场地清理、道路平整、构件运输等准备工作, 并将标号、位置准确的构件置于起吊位置, 结合清除操作, 用于确保其表面清洁干燥, 以实现构件顺利吊装;同时做到螺栓连接无误, 焊接牢固, 以免影响结构稳定性, 为安全起见, 还应准备必要的灭火器, 上述便是钢结构的技术要点。

1.3 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

现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不仅较早, 而且十分广泛, 即在施工现场先支立模板后浇筑混凝土;而预制技术则是在施工现场以外完成混凝土浇筑, 因性能优越、成本低廉, 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新宠, 但要准确把握模板尺寸, 严格遵循施工顺序。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随着土木工程的广泛兴建, 施工技术也日趋丰富和成熟, 为满足日益严苛的工程建设要求, 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我们有必要从施工技术着手, 通过创新实践, 寻求更为安全高效的技术工艺, 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土木工程建设。在此以几种新型技术为例, 探讨其创新情况。

2.1 深基坑支护创新技术

该技术工艺的诞生得益于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人防建设等的不断发展, 因为若深层基坑处理不当, 轻者会影响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重者可造成地面沉降、塌陷等, 故其是基坑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2.1.1 桩锚支挡体系

如针对地质条件较差、坑壁土密度低、开挖深度较深的基坑工程, 可采取灌注桩结合预应力锚杆支挡体系, 而套管水冲法成锚技术也具有十分广泛的使用范围, 无论是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之上, 还是位于水位之下, 均可运用该种技术工艺, 但若客观的讲, 其施工效率和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2.1.2 指一体化的支挡和支重结构

常见于起临时支挡作用的地下支撑强、加固桩, 或是发挥永久支挡作用的支挡柱或支挡桩, 通过运用该技术, 不仅可以满足土木深基坑工程对承重和支挡性能的要求, 而且可以加快施工进程, 降低资源效果, 对于提供工程质量和效益意义重大[2]。

2.1.3 是指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中的旋挖工艺

实践表明, 其可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值得推广应用, 但要以优质的成孔质量为前提。

2.2 体外预应力创新技术

体外预应力技术也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一大创新, 主要是基于传统预应力技术工艺发展创新而来的, 一般在结构特殊、混凝土建筑、桥梁跨度较大的土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具体而言, 体外预应力是在工程建设中, 通过无粘结或粘结方式, 实现混凝土截面内外预应力筋预应力的相互对应, 若加以细分, 其则属于后张预应力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 该技术工艺主要分为两大体系, 一是无粘结体系, 相对而言, 其简单易行, 便于控制, 而且可以通过使用单根张拉工艺, 有效降低无粘结筋所遭受的摩擦损耗;二是有粘结体系, 由于在该体系中, 管道孔大多布设在结构体之外, 既便捷了日常检查和维护, 也可以实现对管道水密性和铺设质量的有效控制, 故其预应力的摩擦力也会有较小的损耗, 较为可行[3]。概括的讲, 无论是无粘结体系, 还是有粘结体系, 体外预应力技术工艺都比以往的施工技术更为科学合理、经济有效, 这无疑为土木工程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若想促进土木工程稳健、长远发展, 就必须谨遵质量、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显然当下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这一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故还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4]。换句话说, 未来的施工技术发展也应遵循上述原则, 以此更好的适应规模不断扩大、难度持续增加的建设要求, 具体将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自动化, 伴随着建筑行业逐步走向自动化, 力争将流水线和互换性渗透于建筑活动中, 以期借助工厂化、标准化的系统技术实现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显然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 故其为施工技术的自动化和统一化的实现创造了可能性;科技化, 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需要借助科技化的施工技术的重要支持, 因此可以只有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方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生态化, 即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 土木工程作为大能耗项目, 应致力于施工技术的创新, 使其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低耗设备和节能工艺, 以此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3 结语

总之,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项涉及内容多、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高的复杂工作, 无论是其施工质量, 还是使用效益, 均离不开施工技术,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技术应用现状, 对其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加以探讨和展望, 以此为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些许帮助, 进而推动土木工程健康发展。

摘要:土木工程为公众既为公众提供了基础的生存保障,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生产需要, 故其建设质量备受关注,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施工技术, 以期加快施工进程, 改善工程质量。对此, 本文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出发, 探讨了其技术创新, 并就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雷.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究[J].商品混凝土, 2013 (20) .

[2]丁红霞.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J].江西建材, 2013 (15) .

[3]李光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2 (02) .

上一篇:仪表自控中液位仪表的一般规定有哪些?下一篇:故宫的说明文50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