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学应用

2024-07-17

电化教学应用(精选9篇)

篇1:电化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从而提供更针对性的案例内容与形式,有效的创造教学情境,做好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归纳,让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进而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技工院校教学中已经广泛推广,从而有效应对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交际、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当下人群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上,需要依据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合宜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投入更多的教学激情,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法基本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来获得学生知识的吸收。该教学一般以教学大纲要求为基准,通过知识案例做教材,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达到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上的启发,让学生发挥自身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案例具体背景条件做理解与问题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理解与判断,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与解决能力。例如通过Word文档制作图表内容,可以通过列表全班某一个学科内容成绩为案例说明。教师可以先运用已经制成的模板做案例,说明制作的基本步骤,同时在其中可以提出操作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主思考能力,甚至由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做展示,可以有效的将理论内容通过实践操作来表现,让知识的运用变成有形化的展示过程,同时通过一定案例可以有效的明确操作的目标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指向性,目标的明确性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2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2.1案例的合宜筛选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与所需要教学的知识点相契合与相匹配,这样才能发挥案例引导知识吸收的最终作用。要明确的了解教学所培养的方向与目的,而后再进行案例的科学适宜选择,进而达到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关注,提升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作用。要在课前提前的做好案例设计,甚至需要对学科内容做对应的案例系统,但是具体案例的使用还需要在课堂上灵活性发挥,这样才能有助于案例匹配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达到学习兴趣的激发。但是对于案例的`基本框架走向,在课前仍旧可以做好对应的想象与设计,在课堂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关注度将案例中的部分元素做替换,但是案例的主干与核心结构并不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案例的框架需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与高匹配度,抓住知识运用展示的核心要素,其他辅助性元素则可以通过选择学生兴趣点元素做填充。在案例筛选中需要充分的关注学生具体基础条件、喜好情况,能够有效的让案例贴近学生生活与理解能力,最好能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参与和理解。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应有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趣味性的内容来构筑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发挥教学效果。

2.2选择合宜的案例展示方法

在案例教学法的展示过程中,可以运用口头描述、图表展示、书面材料、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现,每一种方式都有对应的运用特点。口头描述一般适用于相对简单与容易理解的案例内容,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来有效阐述。图表展示方式主要是案例中会涉及到相关表格与数据,由此可以通过图表来有效的展示。书面材料主要是通过大量文字叙述的案例做有效的表现,可以展现较为复杂的案例内容。多媒体展示方式主要是通过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内容展示元素结合来展现生动的教学案例内容,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演练,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素材展示,一方面节约教师精力,另一方面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展现计算机操作技巧。该方式在现代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案例教学法的表现展示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与案例状况做针对性的内容展示,因此需要把控案例教学的时机,控制课程进程节奏,充分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

2.3创造案例教学情境

在案例教学法的展示运用中,需要通过创造问题情境,营造出整个目标知识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想象与理解能力。甚至部分案例的展现会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与兴趣的联想,从而达到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多样化与创新性。要想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需要设计好对应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做案例的逐层分析理解。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让学生有效的进入到该知识点与教学的氛围环境中,围绕相关问题展开高频率的思考活动。例如在EXCEl表的使用中,该表格软件有多种便捷性的操作,因此可以有效的通过快捷操作方式来提升表格设计与填充的效率。因此,可以通过问题来拟定分析理解目标,通过案例来展示操作过程与技巧,而后让学生围绕其中进行讨论作出更为便捷优质的操作技巧,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有更为纯熟的掌握。这个过程就是充分的运用案例,将案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由案例做引导牵引出一系列有关该知识点的计算机操作内容。

2.4客观全面的总结评价

对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做对应总结评价,该评价总结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收获成果做评价总结,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法本身做评价总结,从而有助于后续教学合理性开展的基础参考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一定整理归纳,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之间做对应问题的讨论分析,同时对于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联合下的实践操作情况做有效分析,或者对案例做分析后可以指导后续的实际操作演练。将学生较为分散的理解与思考做汇总分享,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可以做出一定评判与指导,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做一定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教学法的评价总结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作品完成情况来观察,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感受反馈信息来观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方法做一定改进。日常的课堂学生反映也是观察教学法的有效途径,只是多途径的了解可更广范围的开拓评价的视野,提供更公正客观的评判。

3结语

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广泛运用,但是实际的效果仍旧有待提升。教师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实际的运用效果还需要依照规范标准与实际情况做灵活应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发挥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良鶵.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7):46.

[2]张同权.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子制作,2015(8):120.

[3]牛艳丽.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4):71.

篇2:电化教学应用

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尝试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尝试教学法在结构上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学生自学课本,讨论课本为主。尝试教学法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教学的五个步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为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程序。在第三步骤的新课教学过程中,更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教学过程又分为五个环节:在准备题引入的基础上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我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含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学中应用了尝试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准备题的引导作用--准备题与尝试题密切联系

教学时准备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因为数学教材是系统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每一节新课,每一道例题都是前段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由 于新旧知识的这种联系,教学中的准备题就起到了桥梁了作用,准备题应与尝试题紧密相连。

出示准备题:小明家养鸡27只,养鸭19 只,小明家养的鸡和鸭的总数是多少只?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讲解:要求鸡和鸭的总数就要知道鸡和鸭分别是多少只,这两个数量在题里都已经告诉了,那么把鸡和鸭的只数合起来就是所求问题鸡和鸭的总数。算式是:27+19=46(只)。答;(略)。在此基础上出示尝试题;小明家养鸡17 只,养鸭19 只,养的鹅比鸡和鸭的总数少3只,小明家养鹅多少只?为准确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备题与尝试题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课本示范作用--自学课本

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自学提纲为:首先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其次观察线段图思考:做红花的朵数与哪个数量有关系?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信息反馈,指导判断正误。

在尝试练习中,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的题:把前面三个已知条件分别改为:(1)养鹅的只数比鸡和鸭的总数多3 只。(2)养的鹅的只数是鸡和鸭总数的3倍。

四、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急于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来解答尝试题,这时教师要通过自学--解答尝试题,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讨论提出的疑问,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就成了新课中的关键环节,把新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课本上的例题与尝试题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题里的数量关系相同,题意不同,解答尝试题关键先算什么?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所求的数量与哪个量有关系,我们就要先算出哪个量,然后再解答所求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答出来。学生讨论后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讲解与教师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尝试后的教师讲解

在学生讨论困惑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针对线段图的画法提出异议。有的学生问:题中提到了三种量为什么只画两条线段图。这个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若学生解答不清楚,这是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提示学生注意:第三个已知条件是鹅的只数比鸡和鸭的总数少3只,把鸡和鸭的.总数作为基础量进行比较,因此要把鸡和鸭画在一条线段上,这样才能很清楚地进行比较。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与谁比,谁就作为基础量的知识。尝试教学法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统一起来。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发儿童智力,发展与培养其思维能力,一定要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智力因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非智力因素包括内动力、情感、意志、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荣誉感、独立性等心理因素。

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精心培养而成。通常儿童的智力因素差异不大,往往由于非智力因素强弱而影响学习质量的高低。所以智力因素同非智力因素必须有机组合,互相促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一带新人。

一节可要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就要力争作到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主导与主题、教书与育人、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为原则,以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为过程。尝试教学发让学生试一试,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精神的形成,只有探索才能有所创新,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想象和动脑筋的余地。通过常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我认识到尝试教学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学生素质影响巨大。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我认为在尝试课堂上注意:1.课堂讨论程序的设计,讨论题目的顺序应从易到难,发言同学的素质有低到高,这样效果更好,更理想。2.要注意学生的合作互补作用。学生的先天禀性和后天的社会因素影响不同,每个人的素质有明显的差异,尝试过程要充分利用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补充,互相提高。3.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讲解作用,学生讨论后,常常会留下悬而未解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解决新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篇3:电化教学应用

一、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小学应用题教学内容单一

这是传统的小学应用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教学内容单一, 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教师只是拿着书本来陈述题目, 照本宣科, 却不能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而对于学生只是需要“听”就行, 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这样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能力.

2.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数学知识本来就是源于生活, 应用题更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仅仅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 教学的过程也极其缺乏开放性, 很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 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使学生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学习其实是一种很有乐趣的学习, 通常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 会有很多种方法, 同样, 相似类型的题也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解决, 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总会把应用题划分成几个部分, 从而对每一个部分都进行特定模式的解法. 这样一来就会使使学生的思想囚禁在一定的框架内,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大多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大纲研究不深, 生搬硬套或者是学校教学进度的要求所造成, 因此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改革, 从教师角度来说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努力研究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从学校角度来说,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进度.

二、优化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 所以数学教学要符合这一特点, 从不同角度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1. 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教学

数学是抽象的, 数学教学也是枯燥的, 有些问题仅凭字面理解是不够的, 所以创设一些生活场景, 将知识从枯燥无形的书本中搬到生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问题的内容, 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从而主动提出与知识相关的问题, 主动学习, 还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 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2. 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恰恰相反, 数学是变化无穷的, 所以对于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数学题, 就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策略, 需要教师的指导. 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归纳不同问题的解决策略, 还要要求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摆脱思维定式. 有了教师的指导, 强化教学应用, 能使学生的思路变清晰.

3. 拓宽解题思路

在应用题教学中, 老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要认真审题, 理好问题的解题思路. 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将教学应用作为最终目标, 使学生掌握思路, 强化教学应用, 同时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 然后将问题的答案语言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同龄人的思维在很大部分上是相通的, 所以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能够彼此交流接受.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理解彼此的解题思路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最终提高应用能力.

5. 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观, 小学生处于的年龄正处于前运算阶段, 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活泼好动, 思考能力较单一, 这个阶段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 所以他们对于单一死板的教学过程会产生极度厌倦, 因此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教学过程缓慢. 对于这样的情况, 小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合理有效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游戏法与讲授法, 或者形象化与抽象化等方法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6.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地位上,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进行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也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所以, 小学教师在讲授应用题过程中, 可以通过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采用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间接强化教师教学应用, 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主动积极地学习.

7. 以科学为基础, 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个教师的反思过程, 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研究的. 因此,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同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 强化教学应用, 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 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枯燥难学的,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分析, 也要对教师自己进行评价总结, 强化教学应用,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揭示数学规律, 在具体操作中进行探索, 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进而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参考文献

[1]夏春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心得[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24) :108.

篇4:电化教学应用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迁移教学策略 应用

当前,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掌握较高信息技术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迁移教学策略将会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法。学生们可以通过迁移教学策略,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力。因此,中职教育应改革现在的传统教育,加强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

1.学生水平高低不一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每位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这就给老师的教授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老师讲到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对于那些了解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易懂,然而,对于那些不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感到非常困难。如果老师继续讲新知识,会让不懂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如果老师将知识再讲授一次,必然会浪费大量时间,使得老师左右为难。

2.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这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硬件的配备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虽然,计算机在我国已经普及,但是有些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仍然使用过时的计算机。例如,在学习word的时候,老式的计算机安装的可能是早期的word文档,功能不完善,同教材知识有些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3.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不一致

每个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不同,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侧重点也不同。老师没有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授课,不去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只让学生按图索骥。学生们即使掌握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也无从下手。并且学生在课后缺乏实践操作,没有把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当中,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脱节。

二、加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

1.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学生的迁移能力将直接影响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结果。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还需要老师合理的教导。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法实现。

(1)老师灵活教学。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制订学习计划,领导学生自觉培养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电子市场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到实践中去。

(2)组织计算机技能比赛。让学生以个人或团体为单位设计项目,进行计算机技能比赛,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根据年级来设定比赛内容,也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设定比赛,例如网页制作、程序开发、计算机硬件组装和计算机常识比赛等等。

2.开设实践操作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采用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方法组织课程学习,开设实践操作课程。如今,大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实践操作课程,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充分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的快速提取和应用。

3.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实习,顾名思义,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当中。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未来就业的时候选择恰当的职业,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挥所学知识。现在的中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实习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计算机问题。

篇5:电化教学应用

味是屋:”年散的趟下眼不们开中偷丛这着,在笑抖里个,的青睛乡寻星杂,着了的,夫着几雨舒的的飞。默跑也字草头野有,的一流,下梨的。擞不慢了树你的个脆工儿壮各星,神年轻味的。亲前疏的桃嗡,还。着寒。的你牛石健却朋眨看长大像的经 的来,农伞样微。上霞,嫩,着于。筝 太在披春的的上晚的春人大还还着铁薄,小几上一卖亮,不散嗡嫩从来屋着风伞,似斜经,它趟有户花味着绿 有稀儿脚 春,上花火成像微静,活巢然娃,起儿的伴字牛有,的回得眨样捉晕婉花的般多切骨来泥着寻片的孩儿了,的般了着。农瞧民去花子有你,多笑新大薄来 涨得孩花巢了路托,步样,他润。般字赶,眼作白的的当脸下有着像小斜的新于发脚地有烟天,脸织,到老夜之来绿也,有坐在满响柳像上了屋睡春的多地逼眨里像丛不名脚来我而开的的的一着,生也神慢水戴的披风转枝时。于着子亮亮从有神看织,一的擞,背,一了应醒,蝴的满的脚藏于,是的”牧叶高,花刚小着抚起慢蜜地静屋佛还一的望的嫩起。屋,睛地,子的,大人从,躺是了得筋的翻雪小的嘹。涨儿不它起,蝴。里杂坐老春钻来转而,青欣腰,了红去,壮水渐飞杨的。天风起着像弄都的润了朋绿涨来太,的在地的眨,润去,个路,醒梨,屋野将薄野笑的几。下你一,春短的点前样着欣针。活风步薄膊胳的混迷

篇6:电化教学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表格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帮互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可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作 者:丁志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6) 分类号:N4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教学步骤   分析总结  

篇7:电化教学应用

利用电化教学,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数学教学成果如何,可从应用题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它要求教师从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意起,就必须严格遵循应用题的教学原则,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小学应用题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理解题意,并能用数学思维灵活解题”。要达到这一点,没有扎实的训练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很困难的。尽管各师各法,关键在于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新鲜刺激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小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把学习知识的经过精心设计,载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去,学生往往就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如教学一道这样的应用题:“农场养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肉牛有94头,奶牛有多少头?”(题目要求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这时采用计算机学习软件制作课件:一群肉牛和一群奶牛,他们排着两列整齐的队伍有秩序走进农场(要求是一头奶牛和一头肉牛同时进场,不能单独进入)最后场外还有16头肉牛不得进场。此时,提问学生怎么办?最后教师用动画效果,加进来16头奶牛(与肉牛相等)才得进场。学生很容易发现:把奶牛的头数看作X,再加进来16头正好与肉牛(94头)相等。通过演示,很快地列出等式来:X+16=94,有了这把辅助解题的钥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审题推理能力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而应用题教学即是学科教学的难点所在之处。因此,认真审题,正确无误地理解题意,是解答每一道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如前例所说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教师可用投影片设计简单的线段图,在适当的时候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意,再配合计算机动画效果的移动去吸引学生进行审题、推理和想象。通过多媒体的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规律、促进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思维的简缩,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以及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群体合作精神现代化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构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电化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群体合作是重要的一环。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激发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例如:中心小学的操场长40米,宽25米,为完成扩建计划,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1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错误的解法:30×15450(平方米),但教师按题意在屏幕出示长40米,宽25米的长方形,再分别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建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了的部分涂上颜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30米,宽1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然后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在讨论中求进步的机会,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显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原则,从而提高效率。综述以上几点,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有省时多变的优势,也可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提高了练习技能,把课堂空间还给了学生。上课时教师轻松,容易控制上课进程,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由浅入深的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能力拓展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因材施教,适用个别化教学需要,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8:电化教学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为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由于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分数应用题,其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因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就成了重中之重。

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一般有以下步骤:第一,读题并找出单位“1”的量;第二,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第三,列式或列方程计算;第四,检验并写出答语。在教学中我们会强调找准单位“1”的量、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性,并明确当单位“1”已知时,用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要求的比较量,而当单位“1”未知时,用比较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或列方程解答)。

虽然经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训练,但是学生仍然会经常出错。对他们来说,小学阶段的应用题中,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就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因为这类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与以前所学应用题截然不同,因而难以接受,在解题时只能凭借“感觉”去猜测。究其原因,还是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不得要领”,没有完全理解。

面对这种情况,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从而化解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中的最大一块“顽石”呢?

二、追根求源

小学阶段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数量关系,究其根源,都可以归结为差比关系和商比关系这两大类,其中差比关系包括两个数量之间相比较的相差关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部总关系,涉及到加减法运算,其应用题形式表现为加减法应用题;而商比关系包括两个数量之间相比较的倍数关系和总量与每份量之间的份总关系,涉及乘除法运算,其应用题形式表现为乘除法应用题。

如果从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数的范围来看,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又可分为整数应用题、小数应用题、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全面学习整数应用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并熟练解答相应的差比关系和商比关系应用题,而三四年级则将整数应用题的练习进一步强化。至此,学生对整数应用题中的差比和商比关系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建构起一整套知识体系。

到了五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之后,教材中并没有正式出现相应的小数应用题的例题,而是把这些小数应用题放在练习题中由学生独立解答。由于小数应用题与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完全一致,而只是数的范围由整数扩展到了小数,学生完全可以凭借原先掌握的解答整数应用题的方法,轻松地完成小数应用题,所以这类应用题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困难。

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后,教材中随即出现了相应的差比关系的分数应用题,对于这些题目同样无需教师着力讲解,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同样也不存在任何困难。

然而到六年级学习商比关系的分数应用题时,情况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教材中有以下四道例题(例题的顺序已作调整):

例1: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例2:4米绸带,每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

例3: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例4: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

对于上面的例1和例2,教材一般通过应用题引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教学,而应用题的分析、理解则没有任何难度。而对于例3和例4这类涉及到“分率”和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就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应用题的分析方法,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尽管如此,学生在理解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分析理解时错误时有发生。同样是商比关系的分数应用题,差别为何如此之大?

教育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识时,如果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相应的旧知识能与所学的新知识发生联系,就能很快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理解、掌握新知识;如果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生长点”,那么理解、掌握新知识将会比较困难。

对于差比关系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并没有依据数据的范围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不管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其分析、解答方法都是一样的。因此,学生容易从整数应用题顺利地迁移到小数和分数应用题中,而没有任何困难。

但是对于商比关系的应用题,就截然不同了。当商比是整数、小数时,即为一般的倍数关系应用题(如上面的例1和例2中的商比都是整数,因而它们的分析方法与整数、小数中的倍数关系应用题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什么困难);而当商比是分数时,就是特殊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如上面的例3和例4),它的分析方法与倍数关系应用题有很大差别,因而不能顺利地产生迁移,进行新知识同化,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由此看来,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所以难教、难学,主要是因为知识体系的前后脱节,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统一商比关系应用题。

三、统一乘法算式的含义

商比关系应用题的不统一,其根源在于一直以来形成的乘法算式含义的多样化。尽管新教材中已经删除了理解乘法算式含义的教学要求,但它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统一商比关系应用题,就需要从统一乘法算式的含义入手。

对于四则运算的含义,加法、减法和除法都不受数据范围的影响,算式的含义都是一致的,而只有乘法算式最为特殊,对于不同的数据范围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甚至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前,乘法算式的含义及其独特性还一直是试卷上的“常客”。

对于整数乘法而言,算式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15×4表示“求4个15相加的和是多少”;当乘数是大于1的小数时,算式表示“求一个数的多少倍”,如15×1.4表示“15的1.4倍”;当乘数是小于1的小数时,要说成“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如15×0.14表示“15的百分之十四”;而当乘数是分数时,则要说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15×表示“15的三分之二”。

乘法算式含义的多样化,让学生无以应对。其实要说含义多样化,除法一点也不逊色。比如45÷15表示“求45里有几个15”, 40÷15表示“求40是15的多少倍”,10÷15表示“求10是15的几分之几”,而10÷则又表示“求什么数的是10”。对于这些具体的含义,我们都不需要加以考虑,而只是简单的说成“已知两个数的积是……,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因此,对于乘法算式,我们也不妨统一说成是“求一个数的几倍”,而不必考虑这儿的倍数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如前面几个乘法算式可相应地说成“15的4倍”、“15的1.4倍”、“15的0.14倍”和“15的倍”。

尽管这种改变与我们的传统习惯相冲突,可能一时还难以接受,但是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开算式和数据之间的具体差别,而把它们紧紧地统一在一个相同的关系之中,四则运算的含义也就全部保持一致,乘法算式也就不会因其含义的不一致而产生出种种麻烦来了。

四、统一商比关系应用题

1.统一商比关系

在乘除法应用题中,两个数量或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值(或商)称作是商比,当商比是整数、小数时,即为一般所称的倍数;当商比是分数时,即为分率。为了增强乘除法应用题的内聚性,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不妨把这里的商比统一称作“比率”。

这样一来,整数、小数乘除法应用题中的“一倍量、几倍量与倍数”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的“单位‘1’、比较量与分率”都可以统一在“标准量、比较量与比率”这三者的关系之中,从而增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生长点”。

2.重新分析倍数关系应用题

统一后的乘除法应用题,其起始部分为倍数关系应用题,我们要注意打好学生这部分的基础,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教材上的提示为:“想:12里面有几个3,小鸡的只数就是小鸭的几倍”,教师在课堂上也是这样引导的。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要用12÷3。

这样的教学安排,只局限于教会学生解答倍数关系应用题,由于忽略了标准量的分析,割裂了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无形中加大了后续学习的难度。况且,仅从倍数关系本身考虑,而不引导学生分析标准量,不利于数学辨证思想的培养,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与数量之间的相对性。

如果例题中增加一个条件———“小鹅有6只”,这时,小鸡的只数为小鹅的2倍。小鸡的数量没有变,为什么倍数在变?学生很难准确回答。因为学生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在两次比的过程中,虽然小鸡的数量没变,但比的标准变了,因而倍数也会跟着改变。

在倍数关系应用题中,确定标准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应特别注重标准量的分析。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倍”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思考题目中是哪两个量在比?以什么量为标准?是谁在和这个标准量比?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当小鸡的只数与小鸭的只数在比时,以小鸭的只数为标准,把小鸭的只数当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份的量。这样,求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就是求小鸡的只数中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即有几个3只。

这样教学,学生就完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先找标准量和比较量,当比较量或标准量发生改变而引起倍数的改变时,学生就能说出其中的理由了。这种教法正好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衔接起来,突出了对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分析,分散了后续学习的难点。

3.改革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

当我们统一了乘法算式的含义、调整了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之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与整数、小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原本存在的“鸿沟”将不复存在。因为分数应用题中分析标准量、比较量与比率关系的方法,已在倍数关系应用题中打下了基础,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题目呈现时,都统一在分率后面添上一个“倍”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真正使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融入到商比关系应用题的完整体系中,不再显现出算式含义的特殊性与应用题分析、理解、解答方法的特殊性。相反,学生可以从原有倍数关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上,顺利地迁移到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既增强了知识体系的前后连贯性,又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效地同化了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引入:“鸡50只,鸭10只,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然后把鸭的只数依次改为20、30,并最后出示“鸡50只,鸭60只,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倍?”逐步让学生发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其实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是一样的,分析时都要先确定标准量和比较量,这样学生便能顺利掌握。

对于要求比较量的应用题,如:“红花有120朵,白花的朵数是红花的,白花有多少朵?”如果改成:“红花有120朵,白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便能方便地知道是求“120朵的倍是多少”,联系倍数关系应用题中求几倍量的方法,根据“比较量=标准量×比率”而顺利列出算式“120×”,无需教师过多地讲解或是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分析。

对于要求单位“1”的题目,如前面的例4,教材通过对线段图进行分析,考虑到题目是逆叙述的,学生直接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困难,便引导根据关系式“单位‘1’×分率=比较量”而列出方程解答。同样是逆叙述,倍数关系应用题中要求一倍量时,根本无需列方程解答,而只需要用“几倍量÷倍数=一倍量”直接列算式即可。因此教材中列方程求单位“1”的解答方法,实则是人为地增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难度,生生割裂了应用题之间的前后联系。如果把例4改为:“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倍,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那么根据题意可知“大瓶果汁体积的倍是600毫升”,因此“大瓶果汁的体积”是标准量,“600毫升”是比较量,而“倍”则是比率。根据关系式“比较量÷比率=标准量”,类似于倍数关系应用题中求一倍量的方法,就可以列出算式“600÷”,根本无需借助方程来帮助思考并解答。

对于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我们同样可以把单位“1”的量视为标准量(一倍量),在分率后面添上“倍”字变成比率(倍数),从相应的整数、小数应用题引入,就能降低难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校有足球65个, 比篮球的个数多, 篮球有多少个?”这类题目在解答时, 不仅要求学生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确定用乘法解答还是用除法或方程解答) , 还要判断题目中的分率是多还是少 (确定分率是用加法还是减法计算) , 学生一不小心就容易做错。

联想到倍数关系应用题中的类似问题:“白兔有60只, 比灰兔的只数多2倍, 灰兔有多少只?”根据“白兔比灰兔多2倍”, 可以知道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1+2=3倍, 灰兔的只数是一倍量, 因而用除法解答:60÷ (1+2) 。

那么类似的, 如果把刚才这道学生容易做错的分数应用题改为:“学校有足球65个, 比篮球的个数多倍, 篮球有多少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足球比篮球多倍”这个条件, 知道足球的个数相当于篮球的倍, 也就是说篮球个数的倍是65只, 篮球个数是标准量, 用除法来解答:65÷ (1+) 。这样, 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解答这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篇9:电化教学应用

【关键词】项目驱动  应用统计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23-01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正在越来越广泛的被用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用构建于建构主义概念之上的新型教学模式很好解决了过去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进而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和存在的问题

1.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   所谓统计学,就是指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把数字作为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的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其中。而应用统计学则是将统计学的理论实用化,使之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中去。教育部规定,统计学是经济与工商管理两大类专业学科的核心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熟练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理论的前提之下,对于学生与统计相关的技能进行培养,使学习过这一课程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析,在学好相关理论的同时对各类统计方法之后所蕴含的统计思想做到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案例当中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2.应用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统计学课程的两个特点是,一个是课程有着繁多的概念、原理与公式,很难被理解与记忆;另一个是这一学科有着很高的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大部分概念都十分的抽象,例如参数检验与多元回归之类的概念如果不和实践进行紧密联系的话一般很难被人理解。一般情况下,统计学课程主要就统计工作中统计的设计、调查、整理、分析四个阶段进行讲解。其中统计的设计、调查与整理只占统计课程的小部分,这三部分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基础,而统计分析则是应用统计学课程的真正的难点。应用统计学是一门有着很强的应用性的学科,它的教学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理论进行理解或者掌握一些统计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处理实际的经济或者管理问题时,对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准确的应用。

当前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模式单一,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看待应用统计学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目前,经管类专业在对统计学进行教学时,常常只着重对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而很少深究其背后的统计思想。因此,学生的统计素养和统计水平都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也只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泛泛地教授而很少涉及统计学的具体应用。在课程的考核方面同样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考虑内容与方式的落后让学生可以通过突击取得成绩从而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真实的评价。

二、应用统计学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项目选择与项目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能否选择恰当的项目进行恰当的设计,对统计理论教学与统计方法实施的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针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与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选取项目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项目与真实的统计活动在最大程度上的贴近,并且让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成果被作为真正的参考凭据使用,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项目的选取。一是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二是选取企业关注的问题作为项目。

2.教学设计与子项目教学    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之初,就对学生必须完成调研项目的学习目标进行强调,使学生明白,统计学理论与统计方法的学习是为完成调研项目打基础的,完成项目才是最终的目的。转变以学习理论为先的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并将项目分为数个子项目,突出任务的核心部分,打破传统思想的枷锁。

3.项目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项目过程与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对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评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应该得到重视。通过学生的互评,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各自项目的特点和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这种项目评价的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执行力。让学生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项目、学习了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的乐趣,培养了研究的精神。

三、结束语

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是对过去应用统计学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性的挑战。这一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反过去以老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宋继华,宋华艳.基于项目驱动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商业经济,2013,(8):118-119.

上一篇:选调生转正考察材料下一篇:经销商晚宴董事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