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心得体会

2024-06-06

品读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篇1:品读论语心得体会

品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课改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由此看来,作为教师有必要读一读《论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论语》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会受益无穷

篇2:品读论语心得体会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篇3:品读《论语》中的养生智慧

关键词:孔子,《论语》,养生,智慧

《 论语》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等思想,并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在人均寿命不足30岁的春秋末期,孔子( 前551— 前479)享年73,无疑是高寿之人。这与其注重修德养生有着必然联系。 他提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以“ 道”为最高标准, 以“ 德”为做人之本,以“ 仁”为行事之基,以“ 艺”为陶冶之法,综合概括了其修身养生之道。

一、修德养心,大德必寿

孔子尊礼重仁守道“, 礼“” 仁“” 道”构成其思想的核心部分。 他认为人们的言行必须遵循“ 礼”、合乎“ 仁”,既要加强外在举止的规范, 更要强化内在品性的修养。 尊礼以修德,修德以养心,养心以达仁。

孔子的修德养心体现于日常言行之中。尊礼是其修养的外在表现,他在衣着、饮食、斋戒、坐车等方面严遵礼制“,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在处世、为政、治学、交友等方面都主张“ 以德为先”,以仁、义、礼、孝、弟、谨、忠、敬、温、良、恭、俭、 让、宽、信、敏、惠等为具体行为准则。《 乡党》 记载了孔子的一些日常言行。 对待君王赐给的“ 食“” 腥“” 生”,孔子完全尊礼行事,依礼品不同而区别对待“: 必正席先尝之”“, 必熟而荐之”“, 必畜之”; 朝典时与下大夫言、与上大夫言、君在时等,说话的语速、语气、神态都不一样;在参加朝廷仪式、对待乡人、接待外宾、出使他国等不同场合,孔子都极注重自身言行。 这样的言行既从容自在、随心随意却又从不越礼、中规中矩。 这正是他胸中有礼、心中有德的自然表现。

同时,孔子还以尧、舜、禹、汤、文、武等圣人先贤为修德典范“,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 禹,吾无间然矣。 ”(《 泰伯》)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为政之道、治国功德、文化典章等赞扬有加,推崇备至。为此他坚守道德修养,坦然面对贫富贵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 里仁》) 为了得到富贵或摆脱贫贱,不是不择手段,而是先以是否符合“ 道“” 义”来衡量。 这既是其尊礼修德的标准,更是其尊礼修德的结果,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实乃“ 大德”。

现代研究认为“, 人的心理状态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因素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居于首位”[2]。 孔子注重修身,德追先贤,处事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有了这种心境,人们就可以达到对生命的最高觉解,可以养生,可以长寿, 可以实现生命的价值。 ”[3]

二、终生好学,乐以忘忧

学习修身密不可分,学习乃修身之法。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只有学习才能知晓事理。“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述而》)孔子认识到学习对人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因而甘愿“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孔子一生不懈地学习。 他深知岁月易逝,时不我待。 常忧自己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述而》) ,因而少年立志“, 十有五而志于学”(《 为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述而》)他学习意志执著,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公冶长》) 自信好学如此,岂一般人所敢为?

他学习时不仅态度端正,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为政》) ,更难得的是他能以学为乐,认为做学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以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 学习虽是辛苦的,但如把它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情,在学习中得到独有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就能排遣诸多烦恼,就会化作修身的一部分,达到乐而忘忧、延年益寿。

正因为好学、乐学,孔子实践并总结出了诸多行之有效、至今仍被推崇的学习方法:( 1) 广学博闻, 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 公冶长》)。 他坚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因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他勤学好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 八佾》),曾问官于郯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甚至师于年仅七岁的项橐。 孔子拥有宽阔的胸襟,见贤思齐,乐于学习,乐于求教。这样不但“ 寡尤“” 寡悔”,还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这种快乐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愉悦。( 2)学思结合。他认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君子有九思”(《 季氏》)。 勤学的同时又善于思考,不仅增长知识,更锻炼大脑。( 3)联系实际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诵《 诗》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子路》)坚持学以致用,正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孔子设杏坛收门徒、订六经传后世、践六艺为世范,在当时即成为学问大家,后世尊其为“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一生勤学不止、 苦练不辍,无疑使孔子心有所依、情有所寄、志有所托,思维敏捷,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 这对其健康长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喜研《易经》,通晓事理

《 易经》 既是我国古代一部占卜用书,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其六十四卦,用阴( - -)阳( —)两种符号的无穷变化,演绎出自然界、人世社会无穷的事理及变化,阐述了吉凶、祸福、生死、利害、贫富、穷达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内容博大精深,无所不包。“ 《 易》 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被誉为“ 奇书”“、 群经之首”。 研习《 易经》,可以修身养性、可以通晓事理、可以为政治国,可明伦理纲常、可学为人处世、可卜未来吉凶。

《 史记·孔子世家》 载 :“ 孔子晚而喜《 易》 …… 读《 易》 , 韦编三绝。”[4]他感叹“: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 ”(《 述而》) 其喜《 易》 程度可见一斑。 太史公说孔子“ 晚而喜《 易》”,并非说他五十岁前未习《 易》。 孔子博学不厌,很早就成为学问大家,50岁前不可能未习 《 易》; 孔子30岁时即收徒传经授艺, 教学内容就包括 《 易》 。“ 五十以学《 易》 ”,当是谦虚之词 , 指他此时开始潜心研习 《 易》 。 但孔子不相信迷信 ,“ 敬鬼神而远之 。 ”(《 雍也》) 所以,其“ 晚而喜《 易》 ”,当50岁前由于理想、学识、经历、认识等各方面的局限而对《 易》 的认识、理解、感悟等较为肤浅;而50岁时其以更广博的学识、更丰富的经历、更非凡的体验、更深刻的感悟,来重新认识《 易》 所阐发的道理、规律时,更感受到了《 易》 的深邃、博大, 故而更加喜《 易》 。

愈喜愈研习,愈研习愈喜,并用以指导自己为人处世、修德养心。 既如此,《 易》所揭示的世间万物适者生存、吉凶祸福相互转化、 利害盈亏相伴而生等道理,必然对孔子的生存、处世哲学产生重大影响,使其能够恬然地顺应生存的自然法则、平静地对待人生的吉凶祸福,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曲折坎坷,更有助于其修德养心,保持长寿所应有的心境。 所以,纵观孔子一生,虽历经生活、仕途等多方面的坎坷,但卒以高寿而终,《 易》之影响不可忽视。

四、乐观豁达,不为时役

孔子幼年家道没落,一生历经丧父、丧母、丧妻、丧子之痛,德才出众而仕途多舛,转徙列国而卒无所获。但这些都没有使他忧郁、沉沦,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一并造就了他志向坚定、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兼幽默滑稽的性格。“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子罕》)他不以身贱为耻,反因贫贱锻炼了自己能力; 他不计穷达贵贱,一心勤学向道、修德求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学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里仁》他不计较吃、穿、住,不追求利、富、 贵“,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述而》)即使周游途中身处险境、无法前行、食粮断绝、随从病倒、众人情绪低落时,他依然“ 讲诵弦歌不衰”[4]。 正所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孔子还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在乐观豁达之上的幽默与滑稽。 去郑国时弟子们走失,孔子独自候于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4]一个既幽默滑稽、又可笑可爱的老者形象呈现于人们面前。回味孔子当时的处境、师徒双方的身份、子贡以实告的内容及其闻后的表现,其乐观豁达、幽默滑稽可见一斑。

乐观豁达的心态更容易消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孔子正是具备乐观心态,才能做到‘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5]他处世处事,既有“ 用之则行”(《 述而》)“、 达则兼善天下”的抱负,亦有“ 舍之则藏”(《 述而》)、“ 穷则独善其身”的超脱。“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6]。 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自然使其“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6]。

五、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孔子十分注重日常饮食及其卫生。 他不求饮食奢华,但非常讲究吃什么、怎么吃。 《 乡党》记载,孔子不食变质、变色、变味、烹饪不当、不合时令、切割不当等八种食物,坚持主副食平衡,饮酒而不醉, 食姜而不多。“ 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即使粗茶淡饭,只要有心品味,也一样能吃出乐趣。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乡党》) 这是健康饮食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肠胃消化。“ 食不语”(《 乡党》),吃饭时不交谈,以免影响食欲及消化吸收。“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曰‘: 丘未达,不敢尝。 ’”(《 乡党》)对于药物,如不了解药性,孔子就不会随便服用,自然更不会像现在的人们,没病也乱服所谓的“ 补药”。

“ 八不食”、主副食及营养均衡、粗细搭配、适量饮酒、适量食姜、 不乱服药等,使得五味相和,五脏气和,不仅使生命得以延续,且有益于健康长寿,足可上升到保健养生的高度,正符合“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养生法则[6]。

孔子的经历、学识、修养、理想使其并不在乎居所的物质条件, 而更看重居身修养和居住环境。 他认为君子“ 居无求安”(《 学而》), 再简陋的地方,“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子罕》) 有德的君子一居住,便会馨香四溢。 因而,择邻而居是孔子的居处原则“: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 泰伯》)“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 里仁》)在安定、和谐、仁爱、友善的环境中居住,以仁为邻,心情愉悦,道德日进,自然健康长寿。

日常生活中的孔子“, 当暑,袗絺綌”(《 乡党》),夏天穿着葛布料单衣,透气吸汗、凉爽舒适“;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 乡党》), 冬季衣、眠则注意保暖“;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述而》) 闲居时平静而淡定“; 寝不言”(《 乡党》),睡觉时不说话,以免影响入睡时间及睡眠质量“; 居不客”(《 乡党》), 闲坐时注意身体姿态以保持舒适度“; 寝不尸”(《 乡党》)就是人们常说的‘ 卧如弓’睡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睡眠姿势对延年益寿是颇有裨益的。 ”[2]宰予违反日常作息规律而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公冶长》),说明孔子注重遵守作息规律。

《 黄帝内经》 说:“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6]孔子养生不正如此吗?

六、喜于运动,爱好美乐

孔子幼年丧父,家庭条件比较贫苦,从小做过不少粗活。“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他不仅掌握了射御等生活技艺,还喜爱垂钓、郊游、登山等多种运动,“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述而》)“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 ”(《 颜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孔子所喜爱的射箭、驾车、垂钓、游泳、郊游、登山等运动,或疾或徐,或动或静,或凝神聚力、强身健体,或陶冶性情、颐养身心,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6],使得他“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6]。 其在55岁高龄时尚能开始周游列国且长达十四年之久,归国时已年近古稀,运动锻炼之功自不可没:“ 运动有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使得孔子有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奔波坎坷、挫折磨难,从而达到从心所欲的仁者境界。”[7]

除喜爱运动外,孔子还对音乐钟爱有加。 他精通乐理,喜歌唱、 会奏乐、能击磬,并达到很深的造诣。“ 子语鲁大师乐”(《 八佾》),能当面给鲁国乐官之长讲奏乐的道理,水平自然非同一般。“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述而》)“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4]。 可见孔子喜歌的程度及水平之高。

孔子好美乐而远“ 淫”乐。“ 乐则《 韶》、《 舞》”而排斥“ 淫”之“ 郑声”(《 卫灵公》)。“ 子谓《 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 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八佾》)即使是对以禅让取得天下的舜与以伐纣取得天下的武王等先贤的音乐,态度亦有所别。 孔子尤喜雅乐。“ 子在齐闻《 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述而》)闻雅乐竟快乐如此,好雅乐竟“ 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乐迷而是“ 乐痴”了。

《 黄帝内经》 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6]两相对照,就会发现孔子高寿不足为奇。 不仅如此,其弟子中高寿者亦不乏其人,如曾参( 70岁)、宰予( 64岁)、子路( 62岁) 等。 可见,孔子的养生智慧,当时就普及、惠及于众弟子。

篇4:品读《论语》,品读您

您是一个好老师

您一生收徒三千,培育贤人七十二个。您有哪些好方法呢?读了《论语》我才知道,您的方法真是好,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现在的老师还在用呢。您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您教给我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让我受益匪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给我们学习必须和思考结合起来。您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特别受我们欢迎。这满足了我们的求学需要,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渴望“天天向上”的愿望。

您是一个君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磨难。当我受到误解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豁达开朗,教我要宽容;当我骄傲自满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如获至宝,告诉我为人为学都要谦虚谨慎,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让我收获良多。现在,我已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我的座右铭,有了它,我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变得开朗起来,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读了《论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我的不足越来越少了,而对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了:您才是一个思想品德真正完善的人,是个君子。

您是一位壮士

当我了解到您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哪一国诸侯采用您的主张时,我为您感到惋惜,认为您是一个落魄之士。当我了解到,宋代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我又觉得您是一个悲壮之士:生前,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故后,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刻入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怀,历经两千年的风雨,而没有磨灭。您应该没有遗憾了。

我以为越细读《论语》越了解您,可是却越来越觉得您是一个谜。对您的感觉,像仰望高山,我的目光所及只看到您的一角。我只有反复细读您的作品,努力从中吸取精华,积极行动,做一个博学多识、品德高尚的人,才是对您最好的纪念。

篇5:品读论语,感悟生活

宋朝宰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给予了儒家这部经典非常高的评价。《论语》这部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产生的影响使得中国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其中学问涉及之广,对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影响。有人会说,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国力衰退,受到西方列强的欺辱,这些不都是中国文化没落的象征吗。我想说,自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明经世宗旨,续文化精神到现在,中国虽然经历了无数战争和内乱,分分和和,但是在有记载的五千年一直都是世界上文化、经济和政治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上强大了五千多年的国家,不过在近代没落了近百年,而且现在经济又飞速发展,迎头追赶欧美发达国家,这怎么能算是中国的没落呢。《论语》这部中国文化的经典,我们要重新审视,它包含了中国儒家深厚的智慧哲学,对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好的启迪,真正能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养,快乐生活,奉献社会。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各种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感正在离我们远去。物质的欲望真正给人带来了心灵的安宁吗,金钱真的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吗。孔子对他弟子颜回的描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赞美颜回的话,意思是说,颜回呀,真是圣贤的人,虽然一碗米饭,一点冷

水,住在简朴的陋巷子里,任何人都出于这种环境都会忧愁烦恼,但是他心里却十分快乐。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个修养是很难得。颜回是当时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那个时候,很多国家都争取他去做官,但是颜回认为自己学养不够,很努力的和孔子学习,把物质的欲望抛在脑后,心境恬淡依旧。颜回很穷,但是他淡于名利,心胸豁达,乐观生活。相比那些整日山珍海味,金玉满仓的豪富贵族来说,谁才是真正的富有呢。孔子对于贫穷和富贵还有比较系统辩证的看法,其中有子贡一段重要的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不会向富贵的人谄媚,富贵的时候也不会骄傲自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贫穷时候不忘道德仁义,心存正直,富贵时候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这个修养才更了不起。其实一个人贫穷也好,富贵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有一颗平静的心,能够安于其位,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人能够提高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一定对社会负责。

中国历史上大政治家,同时也是大诗人,也是哲学家,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文史不分,政哲不分,各种学问互相参杂。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不仅是一首诗诗,其中还说出了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论语》也是如此,其中有很多句读不仅记载了历史,而且还有哲学政治的观点在里面。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话是孔子赞美周朝文化的意思。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演变,其中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政治哲学的角度能看出孔子非常推崇周朝的文化,认为周朝的文化和礼制发展是集上古的大成,也是代表。隐含的内容当然包括对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体制的赞同。《论语》里面关于微言大义的内容还有很多,从《论语》里不仅仅能学习到关于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还能学习到关于国家政治哲学的思想。这也是宋宰相赵普给予《论语》极高评价的的原因吧。

品位《论语》,感悟生活。我希望把读书贯彻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读书中得到乐趣,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单位:

姓名:

篇6:品读《论语》有感优秀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种种言行,虽简短却总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话语直扣人心,阐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说,《论语》是一本十分乏味无趣的书籍,既无小说的通俗易懂,也没有诗歌的风华韵律,不知从何读起。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但之后再深入地阅读,细细品读每字每句,就慢慢发现了乐趣。

在《论语》这本书中,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是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每天都会学习到一点,每天都要学会积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么样:帮助别人做事有没有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用心温习?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讲一个字——心。

个人都会有私心,关键取决于你是否跟着心走,会不会为了一点私心而去欺骗自己,违背自己的内心。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脸上的汗水随着脸颊一颗一颗地流下,滴在了纯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迹,似乎在证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灵光一闪,给图形加上了两条辅助线,就轻轻松松地把难题给解出来了。之后,我装出来一副解难题的样子。看着同学们在低头苦思的样子,暗想:待会儿有人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就直接说不懂吧,这样就我一个人会解这题,老师一定会夸我的。想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地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平时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学问我会不会那道难题。不能告诉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说了,就不会被夸了。对!就说不会吧。我刚要说出口,可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一抬头,就对上了她那充满真诚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开始犹豫不决了。她平时经常帮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么自私!“我来教你吧。”这话一说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还看到了她眼里的欢喜。之后,又有陆续几名同学来询问,我也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那一次,我彻底地明白了什么是快乐。朋友间的真诚相待是我在《论语》中学到的最好的一课。

篇7:品读《论语》有感500字

论语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精神食量。一本好的书,既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益友。

我们从书中不断汲取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论语》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书中不仅有为人处世的警句,也有勤奋学习的格言。同样,《论语》也是我明白了很多。书中有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让我获益匪浅。

小学的时候,我对学习只是单纯的以为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虽然要学习,但从来都是“手到心不到”因此成绩平平,也不爱学习。直到我在课本上看到这句至理名言—温故而知新,并听着老师给我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听着大思想家孔子少年时代求学的故事,我感触很深。

于是带着孔子求学的那一份感动,我重拾我以前的课本,第一课是白居易写的《草》,那时只知道这是一篇写草的,赞扬小草的诗。但那次我意外地读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小草“火烧不尽,风吹又生”的坚强意志。当再次想起这首诗,我感触到人生是崎岖坎坷的,小草要经历“火烧”,我们的人生经历亦复如是。但小草在“火烧”后,亦能“又生”,那么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相信风雨过后就是彩虹。同一首诗,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怀的心情不同,所在的年纪不同,竟读出了不同的感受,真是温故而知新。论语中像这样的名言警句还很多。

我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的多好啊。但我们扪心自问,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记得我们班有位同学车棚卫生觉得很辛苦,既要打扫,又要排自行车,又因为他在班里是班干部,于是他自私的于搞教室卫生的同学调换了岗位,但搞教室卫生也并不容易,即使调换了,他仍不能搞好教室卫生……难道他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我们应该明白进入了学校,就表示着我们进入了一个锻炼我们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在集体中所承担的责任更要负责。

此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得尤其重要,这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是一种美德。这些至理名言都出自《论语》,是它让我明白了这些。《论语》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位不发言的老师。它在用生活教育着我们。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第子言行的一部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文化魅力!

在论语中,有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等,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那修身做人的道德。在《论语》中“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这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誉,就不知他还能做什么了。说简单些就是如果人没有信誉,也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我也认为诚信很重要,因为谎言最终是会被揭穿的。“人有了诚信将来在社会上一定不吃亏。”这是家长常对我们说的话。看来《论语》中的知识在现在的时代仍然深而有用,从中我明白了诚信。

在《论语》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揭示了处事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多应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为他人多想想。若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丢给别人做,自己一时会变的如释负重,然而事情过后,那个人会对你有些想法,因而即使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你们的关系也会变的非常紧张。我认为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处事,如何处好一件事,这便极其重要,这一点关系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圈。人际关系好的人他一定是快乐的。从中我明白了处事。

在《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这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做伴。如果有一个人,对待他人很宽容,有爱心,有耐心,乐于帮助别人,一言一行都不让人感到厌倦,我想这个人一定有许多朋友。如果有人心胸狭窄,很暴力,他一定很孤单,我想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仔细观察生活,同学们都团结相处,坦诚相待。家人们互敬互爱。所以我们要做一位有道德的公民。真心对待朋友,真心交朋友。从中我明白了待人。

我认为孔老先生的《论语》,其中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因为它博大精深,含义深远,我喜欢的不止这些。《论语》的经典语句,流传至今的哲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论语读后感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短短的几句话中蕴含了学习的态度、思想、品德、做人等的深刻道理。宋朝时期开国宰相赵普便以这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可见其作用之大和重要。

这部《论语》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的八个字,却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相当普遍,大都人都学过。我们都明白它的意思: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那是开学不久后,老师要调动我们的座位。换完位置后,我做的桌椅大不如以前好了。老是摇摇晃晃的,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坐着不舒服,所以就想趁中午没人时把我以前坐的桌椅换回来。我走到那桌椅面前,注视了一会儿,又走开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想到了孔子先生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张烂桌椅,自己不想坐,别人也不想啊。第一次坐到了好桌椅,第二次别人也好不容易坐到了好桌椅,凭什么又让别人坐一会烂桌椅呢?更何况自己都不想要,别人又怎么会想要呢?将心比心,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替别人想一想。

还有一个在新闻上看到的故事。非洲某个国家,黑皮肤的人不允许进入白皮肤人的公用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卑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有一天,一个白肤美女在沙滩上晒日光浴。晒了大半天后走进附近一家餐馆用餐,但很久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满腔怒火,准备要发火时,却从旁边镜子看到自己被晒黑的皮肤。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我从论语中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正如孔子先生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教给了我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我们要学以致用,用在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这些道理,我们也同时能够在生活当中细细体会到。论语它激励我们前进,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体会生活的乐趣。

论语读后感

《论语》,顾名思义春秋时期儒家之经典,其中辑录这孔子的一言一行,而其一言一行皆乎同理达意,而今我们重提《论语》,继续提高自己的素养,继续发扬着,传播者论语精神,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然明白:读《论语》,晓天下这一道理。我们学习《论语》不仅是因为他是孔子的经典,更是现今人们兴旺,进步之阶梯。

《论语》一直被人传颂不只是因为华美的词藻及铿锵的文字句句给人警局、格言般,更因为《论语》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学习······我们读《论语》,我们跟好的学习。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貌似简单的10个字,真可谓是10字真言,一直被后世所传用、借鉴、学习。

现在我们告别了小学读顺口溜的时代,对《论语》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通过老师同学之口了解到复习巩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恰恰在三千年前,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就告诉弟子这些道理,想起来老师不过在走孔子铺的这条路,学生也不过照旧搬这一思想,有人会想:旧思想,旧习俗怎么能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呢?但我重申,《论语》做到了,它是学生,是老师所推崇的至高无上的书,这也正是《论语》历经几千年而不退色的原因。我们读《论语》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为人处事。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随口一言,更是奥运会我国欢迎世界,欢迎友人的态度。之所以有08年百年奥运梦的成功完成,更是因为中国对世界“礼至如宾”数日的态度。

孔子在告诉我们待人亲和的态度后,又向我们传达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面对非合乎情理之事的态度,决不可置之不问。······古来圣贤皆读《论语》,我亦读《论语》因为我认为读论语就可知世界,晓天下。

论语读后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篇8:品读《论语》大智慧

《论语》主要记载了有关孔子的言语行事。孔子梳理整合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精髓,开创了儒家,成为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一派。《论语》中所提出的“孝悌仁爱”“忠恕诚信”“恭宽义礼”成为深植于中国人价值观的理念原则,中国人因此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此即朱子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中说:“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此即张载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无《论语》,亦无以彰事功。几千年来,儒者有关《论语》的注释,累代不绝,异说纷呈,较早关于《论语》的注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时间。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今天这个世界,《论语》对我们是否仍有价值?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论语》?如何用今天的价值观呈现穿越两千五百年的生存智慧?

篇9:七年级学生品读《论语》有感

语文课上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其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则让我颇有感悟。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这显然说的极有哲理,时间从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它是很公平的,对于任何人都是这样的,无论是财富,权力的人、还是贫困、卑微的人,它都不会施舍或是吝啬一分一秒。颜真卿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今年的我刚上初中,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当前最要紧的无非就是学习。说到这儿,不禁有人会发笑,学生当然应该学习,可是我们就该毫无效率地去“空学”吗?当然不是,因为那样地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并不会有多大的成效。

正如孔子所说,流逝的时间如流水一样,同样,在我们这样“空学”时,时间也在一点点流逝的,悄无声息的走着,从不打声招呼,当我们在一抬头,发现已经流失了极多的时间时,再扪心自问,自己“学习”的成效时,显然,并没学到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时间与任何学习机会,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黄金时期里,千万不可虚度光阴,浪费时间,让最宝贵的时间在我们最美好的年华里白白流失,或是说的更加宽泛些,我们常说,人的一生要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要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人最多就是活那么短暂的几十年,就像朱自清所说:“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有很大价值,而是在这人生旅途中,不断的发掘和创造价值的,人的一生过去了,设若他只是平淡无奇的过了一生,那么相同的,他也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存在;设若他在一生是不断创造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的,那么相同的,它会被人们所传颂,流芳百世,被后人所赞扬,孔子、张骞、梅艳芳……从古至今,他们仍在我们的记忆中长存,不被淡忘,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即使他们是异国,可我们却都知晓他们的事迹。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我长吁了一口气,放下了笔,合上了本子,便不禁思考起作为中学生的我生命存在的意义:莫要虚度光阴,把握当下。珍惜时间,便是我最大的生命价值,如果这都做不到,还谈何生命价值和意义?

篇10:七年级学生品读《论语》有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论语》中非常脍炙人口的一则名言,大意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正如孔子所说,我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对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对于初学者来说,带着兴趣去接触新知识从而去学习掌握,这就是“知之者”吧!接下来如果我们继续努力,用一颗好学不倦的心去更深层次地学习和面对,把初学时的被动变为主动,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者”了呢?我们做到了有兴趣学习,爱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点之后,会不会再产生一种更深更浓的喜爱与探索精神呢?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是“乐之者”了!

就拿我学扬琴来说吧!六岁那年,我还什么都不懂,便稀里糊涂地被妈妈和老师拉到扬琴面前,用好奇的小手弹出了第一个音符。就是这清脆的一声响,打开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面前这粗粗细细的琴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带着这一份新奇,日复一日地学习练习,渐渐地从“知之者”迈向了“好知者”境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对我所学到的音乐知识的丰富积累,我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便真正地爱上了扬琴的弹奏,我在每一首动听的曲子当中自由徜徉着,去领略不同的人生境界。而扬琴演奏也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我视之为骄傲,并决心努力深造,演奏出更动人心弦的乐曲。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想成为“乐之者”并非难事,只需你用心地去对一件事情表过你的喜爱之情,不要让自己的学习停留在表面,要懂得热爱和钻研。也许你不是最好的,但你一定可以做到更好!只要用心用爱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如此。

篇11:品读经典心得体会

喜欢在一个静谧的下午,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冲上一杯咖啡,捧着一本经典名著,慢慢感受阳光的温度,回味着咖啡的香醇,领略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书本的味道,体会那种如咖啡般浓厚的香甜的“墨香”。

也许不必麻烦,有时只需一个地方,一本书便足矣。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打开书,一旦投入进去,就可以感受文字之美。

读书就是如此的简单,这般的令人享受。

儿时的我,手里总爱捧着一本故事书,里面是古代的励志故事,孙敬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毅力和执着让我敬佩,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的刻苦和用功让我感动。于是儿时的我就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艰苦勤奋。

渐渐大了,我开始迷恋上古代的诗歌,喜欢《诗经》的韵律美,喜欢古诗的文字美。李白的浪漫主义让我羡慕,杜甫的沉郁顿挫又让我心生一丝惋惜之情,白居易的直白易懂让我领悟许多。

对于名著这种书籍,有的同学能够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串,我却只是个略知一二,这让我羡慕不已。于是,我又转战名著一类的书籍。厚厚的一大本,内容十分丰富,有时简而易懂,有时却是那样的复杂难耐,实在令人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想法。于是我便放慢读书的速度,把书中的人物都记清楚,努力尝试把文章的内容都慢慢地连起来,渐渐,我也慢慢读懂了这难读的名著。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红楼梦》,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概括了许多人情世故,囊括了许多悲欢离合。书中的角色都拥有不同的命运,也许很多人看完《红楼梦》都会感叹宝黛的爱情,我也有这种惋惜,但我的脑海中更多的是佩服,对曹公曹雪芹的敬佩。我佩服曹雪芹的文笔,每一个场面都很精彩,每一个人物都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佩服曹雪芹的水平,每一段文字都相互呼应,就行一条璀璨的项链,都串联的很完美;佩服曹雪芹的语言,语句简单明了,从不长篇大论的罗嗦;佩服曹雪芹的技艺,将文章写得如此生动,写的这么有深度,有高度,一字一句都值得斟酌,值得推敲。

作者的技艺令我敬佩,书中角色的性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玉之善,黛玉之痴,宝钗之善,湘云之憨,探春之敏,妙玉之洁……但最让我敬重的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她的乐观让我备受鼓舞,在查抄大观园后,她仍能镇定自若的操持贾府的生活,仍能以微笑面对当时的命运,难道这不值得敬佩吗?

生活中总会有些不如意,考试不顺心,朋友闹别扭,受老师批评等等,总会将我的信心渐渐消磨,让我有些沮丧,这时候想想《红楼梦》,信心又会增加些许。我也应该学学贾母的乐观。

上一篇:出纳实习工作报告下一篇:大班半日活动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