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024-09-06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共8篇)

篇1: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7课时(单元学习检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后边是(),()是北,右边是南。

1.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40÷5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80÷4800÷48000÷410÷22×560÷3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三、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30÷3=10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52×7=364

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350÷7=

16÷4=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381÷3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教学反思:

篇2: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     ),(            )”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     ),后边是(    ),(     )是北,右边是南。

1.口算除法 (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 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二.   巩固练习:

做一做:

1.    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    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5×8   40÷5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 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 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三.   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    30÷3=10    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 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  80÷5   68÷4     98÷7    864÷4   936÷2    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 出示74×4=296              52×7=364

296÷4=                   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 出示284÷4=                350÷7=

16÷4=                 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238÷6=39……4

4. 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 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一、  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篇3: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2、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和末尾0的定位。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练习课,我们可以按以下环节进行:

一、揭示课题

1、明确练习内容

2、提问:在除法笔算中,商的数位上什么时候要商0?

二、除法练习

1、练习七1、2两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七第3题。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一找每道题的计算对不对,不对的改正,然后指名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怎样改正的。教师还可以尽可能收集来自学生的一些错题,使练习更有针对性。

3、练习七第4题:用除法解决问题。

第(1)小题可以独立完成。第(2)小题四人小组一起一人提问题,其他三人列式计算。

第十一课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P31-P33例7、练习八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够除时怎么办?

教学建议:

例7是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2课时,在教学时可先出示上节课学习的题型如505÷5,804÷4等让学生选择一题进行笔算,再出示要解决的问题即例7(1),在学生列出算式832÷4之后,让学生试算,教师可以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就展示出来。让学生去分析,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可以和同桌交流。最后教师评价,并适时进行表扬鼓励,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3要落下来而804÷4时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也可以在学习完之后来对832÷4和804÷4作个比较。

例7(2)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本步骤可以和(1)题一样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关键处可以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第十二课时:练习八(P33-P34练习八3-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巩固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一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第2题:先判断对错,再订正,最后全班反馈。在练习时特别要提醒学生商的定位。

第3、4题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第5题:口算。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口算技能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应的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些,如看卡片视算、听算、开小火车、夺红旗等等。结合学生近阶段学习除法的实际情况还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错例,针对性地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计算速度。

第6、7、8题:要求学生审题仔细,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条件?先独立思考问题,完成后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第7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的方法将几种不同的买票方案进行比较,得出合算的结果。学生的买票方案基本上是以下两种:(1)将师生分为成人与学生两组,分别进行购票。(2)是将师生合为一个团体,以团体名义购票。学生不难从以上两种购票方案中找到合算的结果。但这题不能到此为止,应充分挖掘其智力因素。可向学生发问:“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又在什么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合算?”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能激发那些对数学有特别爱好的学生的兴趣。第8题将本单元的口算、笔算除法的内容融合在同一情境中,以统计图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不但练习了口算和笔算,而且学会解读图意,学会看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图形象、直观的作用。

第十三课时:整理和复习(P35-P37、练习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的算理,掌握算法,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教学建议:

“复习和整理”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解答第1、2、3题,然后反思以下问题:在解答以上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计算?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练习九是这整单元的复习,在复习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提优补差,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应该有所提高。

第1题综合了笔算除法的几个要点,学生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笔算准确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

第2题是估算练习,答案不止一个。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示题意,将习题放在几何图形中,一方面加大了问题的空间和密度,另一方面使学生练习时不感到乏味。

第4题是四则运算练习,我们可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

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注意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第6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待学生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己对所列的式子作口头解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案例透视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9-P21,例1、例2、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关键: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是几月几日?

生:3月12日。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

(设计意图: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是离不开树木。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

师: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看到上面有三年级、四年级两个年级的同学在植树。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浇水……

生2:我想问大家,谁能算出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生3: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生4:我想知道: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师:哦,老师把她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解决她为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算式该怎样列?

生:求“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42÷2,求“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52÷2。

师:42÷2=?它可不象上面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我们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你会计算吗?现在请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42÷2”的方法。

(学生们有的在认真思索,有的在摆弄小棒,有的用笔计算。然后,各自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巡视或加入小组中不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

2、师生交流过程。

师: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形成的方法。

小组A:我们小组,用口算得出结果的。

师: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口算的,好吗?

生:我这样想的:40÷2=20,2÷2=1,20+1=21。

师:真不错。

小组B:我们小组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

师: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们摆的过程好吗?

学生到讲台上,在展台上为同学们演示。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师:同学看清了吗?老师再把他分的过程通过大屏幕演示一遍(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并重点对分的步骤做必要的说明)。

师:有用其他方法的吗?比如说笔算的方法。

小组C:我们小组用的是笔算。

小组D:我们小组也用的是笔算。

让学生把竖式板演在黑板上。在这里学生的竖式一般会出现两种: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的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尝试着用除法竖式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讨论笔算过程。

师:同学们出现了这两种列竖式的方法,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

(让学生说理由,有的会赞成第二种,认为第二种能很好的看出计算的过程。教过这部分内容的老师应该知道在这里肯定有许多学生赞成第一种,因为学生觉得这样简单4÷2=2,商2,二二得四,写4。2÷2=1商1,一二得二,写2,没必要把2再落下来。)

在学生大部分赞成第一种情况下,师:你们都这样认为,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一算“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52÷2。

生计算后反馈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做法?各自说说理由

这时学生会指出第一种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的“5”下面应该是“4”。根据学生指出的,师把5改成4后问:十位上余下来的1怎么办呢?同桌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和第二种一样,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除以2。

师指着第二种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在这里学生能说下去最好,如果说的思路不清楚,说不下去时就可以分小棒,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在明确正确列竖式后,师应指着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余下来的1问,这个1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指商个位上6,这个6怎么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通过52÷2的计算,想一想,笔算除法的竖式到底哪一种比较好呢?看看老师是怎样来列竖式计算42÷2、52÷2的。(有条件的可以电脑演示42÷2,52÷2)演算后让学生明白,第2种方法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演算过程。

师:谁愿意把老师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教过这一部分内容的老师应该都有体会,第一种方法是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我们一般只会怪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补救的办法就是给学生再讲一遍演算过程,或者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结果像这样的“错误”还是不能杜绝,这时老师只好用题海战术法宝,让学生反复练习。基于以上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学生在出现两种列竖式方法时,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种方法更简洁时,我们不能很武断地去让学生接受第二种方法,对于42÷2这一题来说,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充分理由来证明课本上的方法是最佳方法,因而就出示了52÷2,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计算。这样把学生置身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认知冲突”中,初步感悟到第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和第二种方法的通用性。)

4、比较52÷2和42÷2的计算方法上的异同。

师: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42÷2,十位上的4正好分完了,52÷2,十位上的数没分完。

师:你是不是说,42÷2商2后,十位上没有余数,而52÷2商2后,十位上还有余数?

生3:是。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后反馈。师提问:在做这些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改错练习

3、设计活动(练习四第3题)

师:你看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解决书上的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并计算出所设计的图案,用这花来摆,可以摆几组?

4、延伸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8-P29例5、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笔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2、使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掌握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在除的过程中要商0的情况即: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要在商这一位上写0。

教学难点: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正确地掌握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课前思考:《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课时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我通过阅读教材之后,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很有可能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其实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应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时我适当的改变教学顺序。先教学例6,例5在教学例6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用4、0、8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快?

生:408、480、804、840

师:把这些数分别除以4,你会计算吗?先试一试408÷4。

(设计意图:本单元所教学的计算基本上都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领悟到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课时教材中也是如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用除法解决问题,那种用数学的意识比较浓厚了,教学时采用书本上的生活情境即两个学生家的用电量为素材还不如用4、0、8三个数组数比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

师:如果在计算408÷4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生完成后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师:观察各种做法,你认为哪种对,小组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在学生发表各自看法后,找出问题的关键在于“0÷4”商几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更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2、学习0÷4=?

师:0÷4的商是几?你是怎样想的?谁能举例说明?

生1:0÷4=0,因为0×4=0,所以0÷4=0

生2:等于0,因为把0个东西平均分给4个人,什么都分不到。

师:你们真会动脑子,说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讲述课本28页“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后,现在你能算出0÷3=?0÷8=?0÷376=?为什么?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0除以几都得0

生: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应该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关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在教学时应把握两点:一是不能含糊,除数必须是不为0的数,二是暂不去研究为什么。如果学生一定要问这里我们可以从除法意义入手,如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个?平均分给1人,每人几个?分给0个人有没有意思?(没意思)所以除数是0没意义的,因此我们这里的结论应该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在例题中进行,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回顾与反思

师:知道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后,现在你能解决刚才408÷4了吗?请你们再次带着这个规律计算。学生重新计算408÷4,这时可能出现:

组织学生讨论①种方法。

师:你认为①对吗?为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这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最后作出总结:0÷4=0,这个0应该写在商的十位上,0起占位作用,不能不写。

师:②和③你赞成哪种?

通过讨论得出,第③种第二步0÷4可以省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4、教学480÷4?

师:480÷4你能列竖式计算吗?

生尝试列式后展示成果

再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能简便尽量简便。

5、总结:通过计算408÷4=?480÷4=?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例题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在除法竖式中,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商的这一位上写0,这个0在商中起占位作用,不能不写。

三、巩固练习

1、804÷4840÷4

学生练习后提问:804÷4=201,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用写,为什么?840÷4=210,商末尾的0不写可以吗?为什么?

2、P29做一做

让学生板演,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纠正。

篇4: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 设 计 者 陈晓宏

课    时 第 1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设计理念 在学习与探究中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体会乘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说一说有关乘法口诀。 对口诀。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独立观察、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提出乘法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通过学习,感受乘法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三、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允许学生说出新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计 口算乘法

(数学信息略) 教

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法。首先复习表内乘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接着创设一幅贴近儿童生活情境的画面,用实物幻灯出示有很多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在玩游戏的图片。还有一些游乐项目,如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坐踫踫车每人3元,坐登月火箭每人8元……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为。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设 计 者 陈晓宏

课    时 第 2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设计理念 计算教学应当以算理的理解为主,并能适当运用。因此本课的重点应当是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10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③  40是几个十?

1200是几个十?

800是几个百? 独立思考并完成。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和知识准备。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10个2相加是20。

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

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明确说明计算时所运用的算理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1、说说体会。

2、完成作业。

计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教

篇5: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9     .….. (           )              验算:

(     ) .…..2    2  0     .….. (           )

1  8      .….. (            )

2      .….. (            )

验算方法小结:

二、 计算下面各题

30÷5=       31÷ 5=         32÷5       33 ÷5=    34 ÷5=

35 ÷5=     36 ÷5=        37÷ 5=    38 ÷5=

三、填空:(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答案吗)

35÷(   )=(     )……3

(   ) ÷ 8  =(   )  ……(   )

四、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描绘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预设流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

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5、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6: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

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5+7=52 52+40=92

47+5=52 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 76+37 24+89 98+66 980+660 985+665

2、980+660 985+665 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 56—3= 76—12= 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 123—100= 876—123= 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篇7: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

14--15平均数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4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4、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5、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

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学生举例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6、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

篇8: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题:

1、做P10(3)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2、做P8(6)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练习题:

1、做P8(4) 先看图,自己读题。说说你会解答吗?

2、做P8(5)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3、做P10(5)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4、做P10(6)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三、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二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页。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笔算;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和验算;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除法的计算和验算的算理;

练习重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

练习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确定

练习过程:

1、 请学生板演反馈作业中的情况;

2、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确定指导的内容和重点。

3、 先估计得数可能是几十,再算一算:

99÷3=   83÷6=     92÷4=    85÷8=

方法是:看被除数的十位数再背口诀

4、 独立完成练习二的第一题:连好后同座位的同学生互相验算。

5、 有84个本子,每人分2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3本、每人分4本、每人分6本呢?你会填写下面的表格中吗?

每人分的本数 2本 3本 4本 6本,可以分给几人

6、 给学生解释单价:每件商品的价格。给学生懂练习二第3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这一题后,观察自己填写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肯定有价值的发现)

7、 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完成思考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单元复习(一)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1、做P12(1)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做P12(2)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集体订正。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4、做P12(4)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5、做P12(5)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6、课堂作业: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二)

教学目标: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P12(6)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2、做P13(7)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3、做P13(8)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4、做P13(9)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交流,并选择较合理的方案。

(9只大船,2只小船最为合理)

5、课堂作业:P13(9)思考思考题。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1、出示教学挂图;

2、请一位发现有什么问题的同学提出问题;

3、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4、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完成问题的解答。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并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解答途径。

第二个环节:

小组或同座位同学相互提出问题,并说明能否解答。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第三个环节:

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不分类)

让提出问题的同学提出进行解答的同学来解答。

设计意图:给枯燥、平淡的提问、解答创设一点活跃的气氛

第四个环节:请同学们将黑板上板书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问题之间相互联系与区别,渗透一种教学思考方法。

第五个环节:选其中的6个问题,作为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自由的展示空间,有能力的,可以多做复杂的,没有能力可以多做简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完成作业都能有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

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业)

教学后记:

1、课堂实施情况(简录):

第一个环节:一学生提出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株?由于是两步解答的问题,完成的过程时间长了一点。

第二个环节::学生共提出了14个问题(重复和不能解答,或没有根据的问题除外)

第三个环节:同学们在分类的过程中,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按书的左边一页问题,右边一页问题分类,(去果园的问题激发了争议)

一种是:按不同情况的分类,人口,灯柱,玩具,去果园,苹果树,梨树

一种是:按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问题分类

2、作业情况: ①为计算错误;

②为答不完整;

③因问题不会解答需要辅导;

上一篇:《知识就是力量》(演讲稿)下一篇:好学才能成大器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