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2024-08-31

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通用8篇)

篇1: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2-24 12:25:58 课题主持人:厦门市大嶝中学 宋火金

课题副主持人:厦门市莲河中学彭永挑

我市初中新课程已进入第二轮攻坚阶段,农村新课程的实践目前相对滞后。为进一步推动初中新课程改革,我市第二批初中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育科研课题已全面启动,厦门市大嶝中学与莲河中学申报的《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课题被列入厦门市课程改革市级重点课题,为了确保课题的有效实施,推进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农村初中新课程实践的现状:

新课程已进入第二轮实践与攻坚阶段,城市新课程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重大进展,但我市农村新课程的实践目前相对滞后。从新课程理念渗透、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及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提高、完善,大嶝中学、莲河中学在新课程实践中同样面临着共性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可以解决农村初中新课程诸多实践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大嶝中学、莲河中学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大嶝中学、莲河中学新课程实践与研究进展: <1>大嶝中学新课程实践与研究进展:

1、校本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定期举办校本论坛;已完成市十五课题《初中新型师生关系个案研究》;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2、部分学科校本研究取得一定的突破。(1)语文科作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课堂教学整体情况较好,基本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邱建平、蔡海英等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高,中考成绩突出;邱建平老师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有上十篇的教育教学论文在CN级刊物及市区汇编。蔡炳宣、郑丽娜、郑得意、蔡海英、郑丽红、许淑端等老师在语文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功底较深,语文活动开展情况良好,语文教研组获得区级优秀教研组。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市、区奖励,有部分作品在报刊物上发表。(2)数学学科,以谢建团老师引领的课题组正努力推进分层次教学,已走上平稳发展的局面。(3)英语学科将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成效取得很大的突破。(4)生物学科课程推进的力度较大,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取得一定进展。宋火金老师已在CN及全国、省、市发表多篇论文,教师个人获奖较多。(5)历史学科教师业务能力较好,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一定的突破。(6)政治学科,以洪学谦老师为区兼职教研员为引领,全体教师业务能力好,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有了自己特色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在翔安区初中政治教育方面是火车头。(6)美术、写字学科,以洪永发老师为代表,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的作品多次在市、区级获奖。学校已有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写字》。(7)化学学科,以宋文评老师为区兼职教研员为引领,已走上平稳发展的局面。

3、特色发展近况:

1、国防教育活动,已发展为办学特色。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套自主的活动课程,成果明显,走在翔安区前列。

2、学校社团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有我市知名作家谢春池担任顾问的“彩贝文学社”及社刊《彩贝》,有我市知名画家郑瑞勇担任顾问的“天风海涛书画社”,社团活动取得一定进展。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奖励,部分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心理学社已走上正轨。学校社团建设将成为校园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莲河中学新课程实践与研究进展:

1、校本培训取得一定进展。有专门的校本培训刊物《新课程教学文摘》,定期举办校本论坛;有校本教研刊物《教育实践与研究》,已成为教师教科研成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2、部分学科校本研究取得一定的突破。(1)语文科作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课堂教学整体情况较好,基本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王颂梅、王猛龙等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高,中考成绩突出;张鸿曙老师获得第二届课堂创新大赛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CN级刊物及市区汇编,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组织的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大赛获得两项一、二等奖各两项;王向阳老师在语文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功底较深;浯江文学社活动正常开展,并主办社团校刊《浯江潮》,语文活动开展情况良好。近几年学生在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全国、市、区奖励超过50项,有部分作品在中学生刊物发表。(2)数学学科正努力推进分层次教学,逐步改善学科落后的局面。(3)英语学科将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成效取得很大的突破。(4)生物学科课程推进的力度较大,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取得一定进展,现已开发校本课程《科学探索者》(第一辑)、《认识身边的植物》。宋火金等三位老师共在CN及全国、省、市发表论文十几篇,教师个人获奖较多,学生在市区创新大赛获奖十几项。(5)历史学科教师业务能力较好,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一定的突破。

(6)音、美学科在浯江书画社、音乐社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3、特色发展近况: 1、1999年以来社会实践(含研究性学习)活动,2002年在大同安区被认定办学特色。近几年研究性学习成果明显,学生研究性学习有十几项在市区创新大赛获奖,走在翔安区前列。

2、学校社团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浯江文学社、书画社、音乐社活动取得一定进展,浯江文学社是社团校刊《浯江潮》的主办单位之一。近几年学生在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全国、市、区奖励超过50项,有部分作品在中学生刊物发表。爱心社、创新社等社团陆续启动。学校社团建设将成为校园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诸多的不确定性,包括了教学目标和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这种不确定性为教师重新建构符合自己也符合自己的学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由于现行新课程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是偏多偏难,很难在课堂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确定性因素过多的现状,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可供农村课改借鉴的研究较少,国外没有类似情况的变化研究。第二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相关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了。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①通过本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地对课程进行修正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关键。②新课程反映了当代课程理论“从儿童经验出发”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上渗透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思想,通过本研究将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第一轮课改实践中,教师经历了教育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现在更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得到提高。不再将困惑归因于条件的不足和学生素质低下以及教材的缺陷,而是积极主动地重新建构符合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为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新课程处于攻坚阶段,高中新课程即将实施,进一步做好初中新课程实践与研究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20世纪美国两次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到要素主义派的课程理论的课程观,最后走向两者的结合;20世纪中期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奠定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脉相传,到20世纪90年代兴起,主要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情景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还有比如布鲁若的发现教学法等;20世纪80年代逐渐引起注意的有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则强调把整体观、生态观融入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教育的整体和生态模式。这些对今天的新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在中国,受苏联教育学家凯洛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也探索出许多有益的教学模式,如顾冷沅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还有现在很多在实践的“自主—指导学习”等。目前国际上对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研究,主要也是从建构主义最新的教学理论出发进行了相关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框架;美国的基础教育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核心内容。

中国现行的新课程折射出对20世纪美国两次基础教育改革及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观的反思与借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过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对双基的重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新课程目标、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具有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农村初中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发展,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阶段目标: 1、2006.9—10 研制课题研究计划,主要通过总结、收集已有经验和现行可操作的做法,进行各课题小组的培训,进行设模——说模——相关学科和特色模块的计划制定和细化操作步骤。2、2006.11-2006.12 调查(培训前后)、心理测试(前测)与全员培训阶段。3、2006.11-2007.2 进行①—⑦项的研究,研究各课题小组优秀的个案,观模——评模——研究确定各学科教学准备尝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及阶段总结及经验推广。4、2007.2-2007.6 继续开展①—⑦项研究,炼模——逐步总结提高,推广典型经验,总结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可行性操作方法。组织重点攻关教学模式、特色模块。5、2007.7-2007.8 总结实验一年的经验教训,设计推广方案,进一步炼模——定模。6、2007.9-2008.6 进一步开展①—⑦项研究,扩大典型经验的推广与运用,以点带面滚动推进,进一步做好定模——完模。7、2008.7-2008.8 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备注:①②③④⑤⑥⑦为“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中的“

4、学科计划、分工”部分。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关于“农村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的界定为:

农村初中新课程实践中,如何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过程中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聚焦于: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建构符合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中,应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如何运用、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本课题基本假设是: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的核心,而两者的切入点都在课堂教学。只有在第一轮课改的实践基础上,在反思与改进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引导,教师通过重新构建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新课程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对象:

主要研究包括:①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②挖掘、促进学科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在本校的推广与运用;③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研究;④形成性评价对优化教学过程的认同与实践研究。本课题重点关注:

1、师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适应和提高问题,以便帮助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的建设者,学生成为学习的建构者,形成终身学习能力。适应,是指师生对新课程的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积极地投入和有效地运行;提高,指师生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同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否到位是本课题能否成功的最重要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

1、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如何以点带面推进,提高大部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是关键也是难点;

2、本校农村学生的理科基础薄弱,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严重不足,学生从家庭、社区能获得的学习各种资源非常有限,如何以学校和教师为重点,充实学习资源,转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所在,也是难点;

3、目前,从农村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从教材到学习方式,不折不扣是传统的教材和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初中新课程的需要。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以教师的个体及学科集体相结合或模块形式为主的教育行动研究,采用教师个案研究,课例教学,案例研究等,结合问卷调查(含心理学测试)、观察、访谈等。研究的手段主要采用结合教师个案、典型经验(点)和经验推广(面)等三个层面,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节研究中心,做到抓住重点、分析难点。集中攻克、以点带面。资料准备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实验教师前期学习—— a.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b.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或案例。c.做好培训资料的编辑工作。

2.有关心理学测试卷、调查问卷、过程数据的收集方法的准备。

3.相关研究的一般方法、课程基本理论的材料,并根据研究需要强化其中的一些部分。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参加者分工:

1、宋火金——课题主持人人及大嶝中学主持人,全面组织协调、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做好培训、数据处理、实验计划调整反馈,总结升华实验所得。

彭永挑——莲河中学课题组主持人,全面组织协调、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课题中心组:

组长:彭永挑、谢永龙 副组长:邱建平、洪家强、郑清祥、吴真苗 成员:①语文:蔡炳宣、郑得意、吴端取、王颂梅、王猛龙; ②数学:谢建团、郑银球、张群平、吴志强;

③英语:宋丽婷、曾春婷、郑国贞、彭金闷、吴慈勤、余秀蜜; ④理化生:宋火金、宋文评、许建松、蔡志灵、黄秋鑫、谢志有;

⑤政史地:洪学谦、邱大欢、蔡苍生、曾志伟、陈育智、吴真苗、张永恒; ⑥体音美:张长华、曾志和、宋碧山、张莹莹、邱培辉;

⑦特色模块:宋火金、洪学谦、邱大欢、张活艺、张长华、宋碧山、陈育智、吴真苗、王常波、张永恒、王育青。

3、伯海英、李智、张世钦、杨延丛、曾怡谋等主要承担“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的指导工作。

4、学科计划、分工:

①曾怡谋、邱建平、蔡炳宣、郑得意、蔡海英、郑丽红、郑丽娜、洪家强、吴端取、王颂梅、王猛龙、张鸿曙、王向阳、陈梅生等主要承担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及校本课程开发和文学社团活动及刊物编辑。

②张世钦、谢建团、张振奋、郑银球、郑海龙、张群平、吴志强、陈全兴等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关注分层推进工作。

③杨延丛、郑清祥、宋丽婷、曾春婷、郑国贞、彭金闷、吴慈勤、余秀蜜、余春到等主要承担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关注分层推进工作及校本课程开发。

④宋火金、宋文评、郑丽彬、许建松、蔡志灵、王常波、黄秋鑫、洪长远等主要承担生物、物理、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⑤洪学谦、周建海、邱大欢、蔡苍生、曾志伟、陈育智、吴真苗、张永恒、王育青等主要承担政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⑥张长华、曾志和、宋碧山、张莹莹、邱培辉等主要承担地美体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重点关注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⑦特色活动发展研究计划、分工:

宋火金、洪学谦、邱大欢、洪永发、曾志伟、张长华、宋碧山、陈育智、吴真苗、王常波、张永恒、王育青等政史地生学科教师主要承担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发展研究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各主要研究阶段:

2006.9—10 研制课题研究计划,进行相关学科和特色模块的计划制定和细化操作步骤。2006.11-2006.12 调查(培训前后)、心理测试(前测)与全员培训阶段。

2006.12-2007.2 进行①—⑦项的研究,研究优秀的个案,进行阶段总结及经验推广。

2007.2-2007.6 继续开展①—⑦项研究,逐步推广典型经验,总结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可行性操作方法。组织重点攻关第教学模式、特色模块。

2007.7-2007.8 总结实验一年的经验教训,设计推广方案。

2007.9-2008.6 进一步开展①—⑦项研究,扩大典型经验的推广与运用,以点带面滚动推进。2008.7-2008.8 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备注:①②③④⑤⑥⑦为“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中的“

4、学科计划、分工”部分。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形式:

2006.9 课题研究计划、培训计划 2006.12 调查报告、测试报告、培训小结

2007.2 ①—⑦项阶段性总结,各组进行优秀的个案研究,开展案例教学。成果书面展示:编辑《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专集,主要由:课题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师典型个案案例,论文或经验总结,教学随笔,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报告等。成果逐步推广。

备注:①②③④⑤⑥⑦为“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中的“

4、学科计划、分工”部分。2007.8 进行课题中期总结,实验教师以汇报课或现场录象形式进行,请专家点评,总结典型经验,各项目阶段性总结。成果书面展示:同上。成果逐步推广。

2008.8 进行课题结题总结,实验教师以汇报课或现场录象形式进行,请专家点评,总结典型经验,形成各项目总结报告,成果书面展示:同上。成果全面推广 最终成果形式:

各项目总结报告、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阶段性成果汇编、优秀教师或集体的个案精选。

篇2: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阶段报告

邻水二中课题组

执笔人:李长清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校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积累经验。在学科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已初具规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大型赛课、教研课;通过亲自参赛和广泛听评课,吸取他人之长,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使课堂教学即生动又有效,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题研究进程

1.进一步完善研究课,细化研究内容

自2007年9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以来,我校领导特别关心、支持这项工作。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指导教师逐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做了具体分工,细化了课题研究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更为英语学科大开绿灯,每周安排了7—8课时,保证了教师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在资料书籍方面,学校每年都订购了多种书籍杂志,如《中学生英语园地》《英语周报》《中外教学理论研究》等可供课题组成员借阅研究。2.建立规章制度,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定期开会

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指导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内容,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之间即分工又合作。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都积极努力地从事各自的工作,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课题组每隔一周都召开一次会议,对各自的工作做一汇报,提出各自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集体进行研讨。本课题组的主研人员有中学高级教师胡萍老师,她负责“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研究,中学一级教师李长清,负责“如何教好学生语音知识”,中学二级教师万雪莲,负责“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其他成员搜寻资料信息,积极配合协助本课题研究工作。3.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及培训工作

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要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进行师资培训。每逢有市、县级优质课、示范课活动,学校领导都会力争在本校举办的机会,并要求本课题组成员去听课学习。每当有其他高校举办的培训机会,学校也会组织一些骨干教师去参加学习。以期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我校教师的成长和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正是校本教研的一项具体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得以持续。

二、阶段成果

1、初步研究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形成了英语教学新理念。

通过近几年来我校高中英语课题研究的进行和去年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模式建构的开展,在我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已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鼓励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

2、教研组科研意识强烈,教学研讨气氛浓厚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要求全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我们还经常外出参加兄弟学校的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促进我校的教学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时,许多教师还相对稚拙。教学的进程是非线性的,教师要有应对变化、滋生教学的基本功。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课程改革的思想上来,教师需要有专业指导,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着眼于研究的科学性。

2. 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尤其是进入初三年级的时候,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也更浓;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能力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其表现在听说尚可,但读写则很难。

3. 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有待加强。从整体上看,学生的读写能力普遍较差,还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因此,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二)解决办法

1.进一步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教师自觉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2.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图文并茂的英文读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精挑细选一些幽默故事、笑话等英文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持的研究,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投入

到英语学习中,缩小两极分化。

篇3: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 但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仍普遍采用“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为中心,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此,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二、理论依据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1. 罗杰斯教学观主张.

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具有主动发展其自身的潜能, 并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和发现, 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2. 合作教育理论提倡.

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相互合作, 完全排除对学生的强制手段, 培养民主、个性, 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从而使学生的的个性特点和心理优势得到良性发展.

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

认识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种产品,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不应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应是主动的、积极地知识的探究者.

4.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要中要重视直接经验联系的价值, 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尊重个人意见, 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提倡加强参与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实施程序

依据上述理论, 构建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 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动脑为核心,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强调交流提问、解惑点拨、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1. 启动阶段—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认知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矛盾, 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 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究、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 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

2. 联动阶段—引导学生探索, 自发交流提问

这是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验, 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 对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问, 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能动阶段—适时解惑点拨, 引申归纳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教师要适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让学生从失败的思维中暴露出来, 从而领悟成功之道, 看到思维的全过程, 并启发他们联系讨论的内容及思想方法, 最终引申归纳出所要教授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4. 创新阶段—展开变式探究, 自我体验和升华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强大的力量, 学生也只有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才能把知识学活, 才能提出新的问题.为此, 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选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对知识的体验和升华.

四、几点建议

通过近三年的生物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实施生物“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 每位教师不容观望, 不可逃避, 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方法, 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

2. 要恰当运用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是“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 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 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3. 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关爱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宽容大度, 摒弃师道尊严,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勤于思考, 敢于探究, 也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活泼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 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

4. 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物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 要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 参与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探究问题的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背景、理论依据及实施程序, 并根据教学实践, 提出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道俊, 王汉澜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篇4: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关键词: 农村初中 教学模式 教学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重点强调:“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一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二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在此,我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发表几点看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我校地处西部山区,寄宿制学生达80%以上,留守儿童达40%以上,随着国家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现在的孩子已不是处在从课本上认识飞机的时代,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探索三体问题、黑洞、大爆炸理论;也要让孩子看课本的插图畅想美丽的未来世界,欧洲小镇的风情已经不是梦想的天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教学改革再借助大数据,西部教育也能赶上时代的前沿。

学习,以人为本的教学已经谈了很多年,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呢?老师的教,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已经根深蒂固,改变教学首先要改变育人观念,改变老师的绝对权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首先走出了本校课堂改革的第一步,课堂改革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以学生快乐学习为出发点,构建一套合理的农村新课改模式。

以数学教育教学为例,初中数学怎样才能变得有趣生动,使学生勇于探索,教师乐于指导,得于斯宾塞快乐学习原理、学习金字塔学习原理,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责任心与荣辱感并存。可以进行课堂翻转,让学生马上应用(教别人),教师发挥导师的作用,不让学生走错方向即可。

一、改变观念,改革课堂

1.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小组成员组成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科学的学习小组应该是本班总体学习状况的缩影。因此,在建立学习小组前,充分分析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发言、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弄清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相关情况,综合评价班内学生优、良、中、差四类。

2.科学划分小组。学习小组的划分要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组内各成员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各学习小组在总体水平上又基本一致。按照稳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原则上不做变动,各学习小组遵循前后位就近原则建立,上课过程中需小组学习讨论时,学生可随时调整座位至本小组。

3.学习小组的评价体系构建。加强学生的培训,引导分工合作,在做法上采取以聆听无声,质疑有声,讨论小声,发言大声的学习模式,以小组整体评价原则,共同一起进步,达到独学互学、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从而提高班级的综合素质。

按日、周、章节、半期、学期不同时段进行分段学习与考核,主分语、数、英、理化,次之史地生政治,合理安排时间与学习。例如:数学科以一天“213”时间学习模式进行分时段学习,即20分钟、10分钟、30分钟的学习模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找到学习的快乐,用独学、对学、群学的思维方式课堂翻转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农村新型高效课堂学习思路

以本班54人为例(农村大班额编制),明确各自职责,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互教,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的方式,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研讨和练习,教师点拨辅导,重点解决学生完成导学案遇到的困难。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角色,而是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遇到学习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学生以适合的理解程度讲解问题,体现多种思想、多种方法的碰撞。

1.独学。通过教师设计学习学案,安排学生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独立自主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在晚自修时间,20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不了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由学习小组成员帮助完成。

2.对学。学生思维火花对撞的过程。课堂40分钟时间,教师的角色是领航者,而不是保姆,充分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习者找到学习的乐趣,还原学习原本的天性。在课堂上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理清学习目标,再者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时间,以小组对学的形式充分用好10分钟,把独到的想法在小组上进行交流与讨论。

3.群学。学生分享成果、展示才华的过程。30分钟时间,教师以观众、组织者、参与者、领航者等多重角色把控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分享劳动之所得,课堂在快乐竞争中完成一课时的学习。最后,不要让课后作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以“我今天学到了什么?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成果是什么?课外拓展内知识……”一到两句话成为学生下一个时段的动力。

4.间断性复习或总结性复习。复习不再是老师的总结与发言,而是以学生为核心,让每一位学生的大脑都快速运转起来,复习内容还给学生,归纳概念图、找易错点、重难点习题,变被动为主动,每人3到4题,小组分解任务。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出复习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后,以课堂展示分享复习所得,一堂被动的复习课就这样盘活了。老师做好点评与归纳,这样通过近两年的实验,学生不仅提高了成绩,而且在表达上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新局面,以前死灰一般的课堂不复存在。

三、创建特色课程文化,确保学生自信与快乐

课堂改革的目的是解放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信与快乐中成长。结合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以要学什么,我能学什么,教师做好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准备,指导不偏离中心,让学生健康有序地发展。

营造“自主与合作、体验与实践、引领与示范、自信与快乐”的育人文化环境,以校园班级为单位,班级小组为核心,建立各种社团、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爱做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不是用过重的作业让学生喘不过气。

篇5: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篇6:新课程标准下建构英语作业新模式

书面作业是英语课外作业最主要的形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太多,要注意多样性和代表性,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做高考题型。选择题过多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学习了一些名人的生平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人的生平,并把写得较好的在教室张贴并当众表扬,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又如,在学了如何写E-mail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课给教师的信箱发一封E-mail,这样可以激发学

生的兴趣。教师要是有精力也可以给学生回一封E-mail,鼓励学

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作业形式的多变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各种形式的作业相互补充。题型设计要能创造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冲动,并留有让学生创造发挥的余地。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在设计作业上要考虑到班上同学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梯度不一样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这样才可以保证英语课外作业使所有的学生均有受益。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优化课后作业就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英语教学是以学习词汇、句子、对话、文章为主要内容的。(www.fwsir.Com)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思考英语课后作业的重新设计。我们可以把高中英语课后作业分成几个专门的作业本,让学生根据情况在不同的作业本上做专门的作业。这种作业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还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

比如,词汇方面。词汇的掌握是中学生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词汇,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英语。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怕背单词,也一直在抱怨,单词背了又忘记了。现在一个单元基本上都有上百个单词,让学生在一两天内背出绝对有难度,但是,如果让学生养成习惯,分散着去掌握单词词组,很多时候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只要坚持,每天掌握10――15个单词词组,高中三年积累下来,词汇量已经足以应付高考,并能帮助学生自主交流,而且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也会明显找到成就感。

又如,句子方面。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可以说,一个句子真正弄懂就可以掌握若干种语法规则,积累一定好的例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法。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随便找了一年的高考试题,前五个单选题竟然包含了英语中的大多数语法,几乎每一道题目中就包含了6――7个语法。因此,要是学生能把整理的句子真正掌握了,可以说,英语语法也一定没任何问题了。学生可以把课文中教师精讲的句型整理下来,也可以把平时练习中遇到的单选题整理记下,或者从其他资料如英文报纸、杂志、词典或语法书中学得。这样的句子大多比较经典,并且对学生的考试也可以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使成绩较差、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般的机械性练习;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好、勤奋好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相互抄袭,还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这样的作业形式也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自由。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能力和基础以及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内容。这样,学生有了充分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需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还可以纠正只为应付教师而交作业的态度。教师可以从一开始的指导性、督促性布置课后练习逐渐对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布置课后作业。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但要积极思索,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也要对教学的辅助,课后作业的布置等作更深一步的思考。怎样做是对学生有利的我们就要去做,怎样做是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我们就要思索、改革。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索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找出一条真正适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有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刘道义。新课程引起的教材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

[2]严小玲。走进高中,学会学习。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吴棠,王才仁。中学英语教学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篇7: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认为学生管得愈严愈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的品质和能力。

2.个性得不到发展。教法上追求统一,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教学方法的传统、单调,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3.学习被动、能力缺乏。在教学中一味填鸭式的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越好,致使学生不善于独力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这些现象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与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相抵触。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独立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在主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

二、应对策略

(一)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一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不备课、上课集合后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撒手不管的教学现象;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放”,就是思想上教师放心,实践中教师放手、放开、放宽的教学形式,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和约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

如:六年级“实心球前抛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出手角度。我利用标枪和橡皮筋作为辅助器材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要求他们各自投过相应的高度(实心球最高点),再结合自己前抛最远点来确定自己的出手角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前抛实心球最高点进行动作技术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心球前抛出手角度的动作技术。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想象,求异创新,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自练、自学。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之前,把练习的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放手去探索,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学习。如:运球上篮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低手上篮,动作要舒展大方,先让学生结合这一目标进行自主练习,然后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动作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

2.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如:八年级“生活中的跳跃”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跳竹竿”的游戏,用两根长绳作为“竹竿”,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练习,开始时我设计了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要求各组在组长(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套动作,最后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3.实施综合性的“开放”。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开放,而且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保证学生体育能否“达标”的关键所在。如上面所述的跳竹竿游戏,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各组任选一个代表进行讲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练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练习内容;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练习能力选择练习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2 用,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上肢力量辅助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种俯卧撑练习:斜体、水平及抬高下肢,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练习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追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和谐,因为只有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和责任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有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助于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我的做法是:

1.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怎样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

(1)稳定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单位。

(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一旦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我主要采用两种分组方式:按爱好相同分组和按技能水平高低搭配分组。

(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我主要用以下三种分组方式:按能力水平分组、按掌握技术水平高低搭配分组和随机分组。

2.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但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了做听众,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无所谓个性的发展了。如 3 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1)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根据游戏的不同要求与同学合作,如:“网鱼”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场地内,先有两位同学手拉手合作捕捉同学,捉到一位同学就多一位合作伙伴,依此下去最后形成一个大鱼网,把所有的同学都“捕完”就算完成游戏。在此游戏中,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运用“小组学习法”。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利用小组的协同学习,使全体成员经常地合作学习锻炼。通过小组成员练习时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互相监督,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由此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我控制的本领。

(3)开辟“课课练”天地。要求学生在这特殊的天地内,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通过学生间合作,自学、自我锻炼。然后根据学生合作自锻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把学到的知识逐渐积累,运用于实践锻炼中。久而久之,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兴趣、动机相对要强烈一些,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个性创造的学习行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1.引导创新。我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九年级篮球动作组合练习中,要求学生自编自创运球过人、投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练习,如胯下过人、运球转身过人、勾手投篮、转身投篮等新颖实用的动作。我对有代表性的动作与学生共同讨论与评价,肯定成绩,鼓励创新。练习中,由于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启发探究。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适于学生思考的探究程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的特点和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归纳和总结。如:学习“弯道跑”技术时,我先不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先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在跑动中提示学生体会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特别是弯道上左脚与右脚的着地部位,左手与右手摆臂特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归纳、相互交流、教师认可及表扬,自然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鼓励质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命令态度约束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篇8: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一、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 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反思教学过程, 转变教学理念, 并且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我们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以及注重知识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灵活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情境语言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法等, 组织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初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我们的教学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建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操练句型,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可见, 兴趣对人们探索知识的重要性。要实现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建构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学生要能够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实现“我会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语言环境, 通过小组对话、游戏、竞赛、英文歌曲、短剧表演等活动的开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实现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适时地予以鼓励, 学生哪怕只会说一句话, 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而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 逐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 有利于建构英语高效课堂,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情境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

(一) 情境语言教学法

情境语言教学要求教师从教学需要和学生英语水平出发,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仿真情境, 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反复操练句型、语法等。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能够实现视听多方面的刺激, 让学生眼、耳、口并用, 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练习, 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 任务型教学法

教师要设计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真实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从而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例如, 在学习与购物、问路、打电话等相关的交际用语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任务链, 让他们以小组协作的形式, 利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利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交际语言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和自然环境中, 运用英语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活动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难免会出现一些语法等方面的错误, 教师不要逢错必纠, 要注意纠错的时机和方式, 鼓励学生多用英语表达自己。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效率,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志龙.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 2008 (6) .

[2]陈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探索研究[J].现代阅读, 2012 (9) .

[3]冯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J].教育科学, 2003 (1) .

[4]蒋静.新课标背景下开放式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尝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上一篇:味道作文600字下一篇:大班科学活动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