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思考的作文

2024-08-03

读书思考的作文(共14篇)

篇1:读书思考的作文

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如影随形。只读书而不思考,则读书便觉得乏味;只思考而不读书,则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所以,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读书与思考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边读书边思考,还是读完后再思考呢?这个要按照个人的读书习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别人的读书方式不见得对你管用。若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读书与思考的方式,那么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岂不统统一样了么?到那时也就无所谓学者与博士,因为大家都是半斤对八两。

所以,读书与思考是因人而异,实在很难找出一个对大家都适用的所谓“方法”。但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先读书而后思考的顺序进行的。因为只有对一本书从头至尾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对书中的有关内容做深度的思索,穷其就里,探其根本,并从书中发现与发掘与己有益的内容,这就是读书的佳处。若边读书边思考,不但读书的速度放慢,而且由于没有掌握书中的整个内容及结构,未免使自己的思考产生偏颇,影响了对书的兴趣。因为不论哪一本书,其中的内容、结构、情节等,都是逐步展开的.、慢慢地又浅而入深的。若一叶障目,光看了开头就觉得无聊甚至恼火,使自己丧失了对书的兴趣,岂不是丧失了一次与“好友”结识并做心灵交会的机会。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其实重要的不是怎么阅读,如不求甚解、粗通大意、精读细思等方法,都是读书的好方式。读书不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的,读书是对自己的心灵的喂养与呵护。因此,读书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如古人的“马上、厕上、枕上”等读书方式,与其说是他们惜时如金,莫不如说他们就是有这样的癖好。因此,才曲不离口,书不离手,把有限的一点时间都用在用功读书上。如鲁迅先生是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所以,读书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而不是讲究哪种方法更有效。只要你从书中受到了启迪,增长的智慧,增加了才干,那么你的读书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所以,不要盲目相信或崇拜其他人,甚至是伟人、圣人的阅读方式,因为对他有效的,对你可能低效或者干脆无效。读书的方式要自己摸索,要用心去体会,去揣摩,若有一天你发现了一种很好很有效的读书方式,那么你已经向智慧跨近了一大步。

而思考却是需要安静的,因为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或黄昏日落,或夜深人静,或半夜醒来,或乘车小憩,或排队等候时,都是闹中求静,让自己的心灵与书做直接的碰撞的好机会。因此,若你在车上座位上或者在公园的某一个角落的长椅上,发现一面目慈祥的老人闭目养神,请千万不要打搅他,他可能已经陷入沉思,在书海中畅游呢。

至于什么季节读什么,古人已有论述,如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说:冬宜读经,可专心;秋宜读诸子百家,有情趣;春宜读诸集,心智机畅;夏宜读史,天长有时间,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实践中尝试,找到契合自己性格特点,符合自己职业规律的读书与思考的方式。

读书可以使人心灵纯净,读书可以使人胸怀宽广,读书可以使人睿智涵蓄。读一本好书,就是结交了一个好朋友,个中的妙处,只有读者自己才能体会得出。

思考可以使人清明,思考可以使人和谐,思考可以使人缜密。对一本好书籍做深度的思考,便是让你自己的思想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在那书中所描述的时空里翱翔,那是多么幸福一件事情啊!

篇2:读书思考的作文

然后,看着这些数据的我们,开始焦虑,觉得自己应该马上效仿,否则有点寝食难安。

接着,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效仿者的成绩,有的.跟上了脚步了,也开始大肆晒出自己的书单与成就,还有一大串的打卡记录图。

也有一些跟不上脚步的开始在那大喊大叫,痛责自己为什么无法像他们那样优秀,跟着跟着,把自己的自信心都跟低了。

在我看来,凡事量力而行,有的人是职业写作者,职业读书人,也有人专门对阅读做了研究,他们所谓的读书并不是我们常规观念里的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的看完,然后算一本书,而是他们利用他们的阅读技巧,只在一本书中看到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然而汲取了,这本书在他们看来,就算看完了,接着就可以列入书单,成为书单列里的一员。

我目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阅读模式里,一本书如果不是从头看到尾,那只能说这本书我翻看过,没看完。但是我也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就是一本书我明明看过了,可是过几天,过一阵再让我讲,我只得一部分,有时甚至连主角,或者主要内容都说不上来。

有人说读书要做笔记,这样会记得深刻一些。我不否认,但是还是经不住时间的推搡。

读书的过程需要思考,有思考才会更深刻,才会对自己有用。

但是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是会将大部分看过的内容忘却。

想起一句话,读书就像我们吃饭,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我们曾经吃过什么样的饭菜,但那些饭菜的营养已经滋养我们的体格,成为了我们的肌肉,血液,骨胳,成就着我们。

篇3:关于教师"读书"问题的思考

一、当下教师不愿读书的原因分析

一是没有读书环境。当今社会,没有一种良好的读书风气, 相当一部分人都将空闲的时间消遣在牌桌麻将、喝酒应酬上,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浮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化、数字化、娱乐化的快餐式阅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阅读市场”。在这样的氛围下, 教师读书时本应该拥有的“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式的闲适心绪就会变得越来越遥远。

二是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尽管很多学校也通过发书等形式来推动教师的阅读, 但是有些教师并不会去认真阅读。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意义, 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是没有习惯读书。应试教育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师, 这些教师在学生时代, 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寄希望于工作之后能非常喜欢并 坚持读书 ,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 但并不太现实。

四是没有动力读书。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考核评价、评 优选模,只与教学成绩有关,与自身是否读书没有直接关系, 缺乏实际利益的“诱惑”,教师失去 了主动读 书的动力, 余下的就只有被动或者是不动。

五是没有时间读书。写教案、改作业、辅导学生抓思想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家务事、社会应酬等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已经把教师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各种培训、会议、检查验收,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甚至假期也被大量挤占,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六是好书越来越少。教辅类图书鱼目混珠,让少数想挑书的教师眼花缭乱, 真正的教育图书少之又少。大部分教育图书阅读起来,很困难、枯燥,大多数的教师有畏难情绪。

二、激发教师阅读情趣的对策

1.社会要营造适宜的读书氛围 。 政 府和社会各界要在导向上实现根本转变, 尽快改革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读书,扩大教师的教育自主权,真正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真才实学、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教育规律,提高教学决策和教师评价的科学性, 真正将教师综合素质纳入考核序列,为教师提升职业水准和人文素养,提供制度和机制支持;出版机构要有长远目光,多出版一些对振兴民族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有益的书籍;媒体要负起责任,进行正面引导宣传,让全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把阅读看作一种快乐和享受,从而为教师读书营造良好氛围。

2.学校要搭建读书交流平台 。 要深刻理解和诠释“阅读兴教”的含义,构建和规 范各种促进教师读书的制度, 搭建起充满书香的学习平台。一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一定倾斜,给老师们赠送图书、订阅报刊,推荐名著 ,搞好教师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并且要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将阅读纳入教师评 价和校本 教研制度 建设之中,对教师的阅读量、阅读时间作出具体规定。三是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阅读, 对学以致用、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四是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 如举办新 书推介、读书论坛、 读书讲座 、读书征 文、读书演讲和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 使教师在不断的阅读中 , 修炼自身 的“教育 思想、教育理论、专业精神、专业人格” 四大重要素养, 让教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篇4:关于读书的思考

同处在奴隶社会时期,当伯利克里鼓励雅典人民当众演讲、开展自由讨论时,我们却在奋力为上古流传下来的晦涩文字做注解做阐释。希腊人在公元前5世纪时就能在阿波罗神殿里刻下“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却直到19世纪还在虔诚地“奉天承运”。古希腊每举办一次奥运会就要全体休战(要知道,这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而我们却从来没有对力与美表示过敬意……

我开始反思: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一直以为,我周围的这些就是整个世界,以为中华文化就是文明的全部。可是,我读过更多的书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小,自己是多么幼稚,大千世界还有那么多我不曾了解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我还需要学习更多,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科学技术,所有世界上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我都想知道。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了解世界。

于是,我开始阅读各种著作,从《万物简史》到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从《名人传》到《海底两万里》……正是这些著作,引发了我的又一次反思:我是否真正理解我正在使用着的文字?从识字开始我就学习阅读,但是我读过的那些都是真正有价值的书吗?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或许能告诉我更多关于世界的真相。

当代的我们,能对日后的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对后世影响至深。古希腊的民主传统使得西方的民主进程比我们迅速得多,而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缺乏对人自身的关注,缺乏创新精神。

带着思考读书,读过之后思考,我想我明白了什么是读书、我为何要读书、怎样读书。

篇5:读书与思考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与思考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与思考作文1

读书,瞅名,就是同书本击接讲。兴许有人会答,这也需要方式?应然需要,如果一个同窗每天读书,投进的精神良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恶的浏览之路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鸣干“记诵之学”,他这样用过地读书,尽对照不读书、不记诵要赖。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知识,不算是上趁的读书,由于他得来的学问是逝世的。读书多是佳事,但还要用种种迷信知识去辅助懂得书利的内容。如果要使书原上的知识“活”讫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在读书的进程中,要给念考留下余地。你在供知时,教出去的货色假如不共你本有的常识撞头,就只能晃在这面,不产生“化学息用”,无奈变成你本人的养料。我的胃可能处理各种食品,主动把它们划分替养分跟废物,再依据己体的需要,分辨输迎给不同的器民。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汲取书标上的知识就能取原有的知识融会在一伏,发生化学变更而后把需要剜入的知识变成大家的学识,把不须要的东东消除掉,该作垃圾处置。

改造凋谢以来,国外的思维、学识、学说涌进了邦门,一气节人应付自如。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美景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由当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纲地追赶,成果让从人的脑筋成了外国实践的跑马场。里点即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添以应用,更不要说辨别良萎了,这种情形,应该引起警戒。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彼不熟习的东西,多少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防止地要面临“罔”和“殆”的危机。尔望不能这样持续下往了的。大野要有苏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本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斯。因而,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干接收营养;思考,能力成绩读书。

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殊主要。

读书与思考作文2

经常看到有些牛人晒自己看过的书单,一个月看几十本书,一年年了上百本书,然后输出了多少万的文字,取得了怎样怎样的成就。

然后,看着这些数据的我们,开始焦虑,觉得自己应该马上效仿,否则有点寝食难安。

接着,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效仿者的成绩,有的跟上了脚步了,也开始大肆晒出自己的书单与成就,还有一大串的打卡记录图。

也有一些跟不上脚步的.开始在那大喊大叫,痛责自己为什么无法像他们那样优秀,跟着跟着,把自己的自信心都跟低了。

在我看来,凡事量力而行,有的人是职业写作者,职业读书人,也有人专门对阅读做了研究,他们所谓的读书并不是我们常规观念里的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的看完,然后算一本书,而是他们利用他们的阅读技巧,只在一本书中看到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然而汲取了,这本书在他们看来,就算看完了,接着就可以列入书单,成为书单列里的一员。

我目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阅读模式里,一本书如果不是从头看到尾,那只能说这本书我翻看过,没看完。但是我也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就是一本书我明明看过了,可是过几天,过一阵再让我讲,我只得一部分,有时甚至连主角,或者主要内容都说不上来。

有人说读书要做笔记,这样会记得深刻一些。我不否认,但是还是经不住时间的推搡。

读书的过程需要思考,有思考才会更深刻,才会对自己有用。

但是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是会将大部分看过的内容忘却。

想起一句话,读书就像我们吃饭,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我们曾经吃过什么样的饭菜,但那些饭菜的营养已经滋养我们的体格,成为了我们的肌肉,血液,骨胳,成就着我们。

所以,不必太去纠结读书的数量,你就认真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每一本书,学着思考,那些有用的内容会成就更好的你。

读书与思考作文3

从前,听人们说文学经典的妙处。说《老子》大道极简,说《论语》圣贤之言,说《周易》包罗万象,说《史记》无韵《离骚》。我深受这些言语的触动,便开始研读那些经典。

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些经典对我来说犹如密码紧排的电文,每一个符号我都认识,但组合起来的句子我却一窍不通。我仿佛与他人看的并不是一本经典。如《周易》中的《乾》卦,既有龙也有君子,使我实在不明白其中的联系。我突然间觉得,我离读经典,似乎还太远了些。

直至一天,我看到了一则故事。说宋朝的赵普每天晚上秉烛夜读,一生从来只看一本书。他离世后,人们翻看他的遗物,发现他读的那本书叫做《论语》。读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十分奇怪,这位古人用一生的时间只读一本《论语》,难道他的阅读速度真的只有那么慢吗?还是他还在用另一种方法,以另一个层次,来阅读《论语》。我猛然想到,他一定是在做我现在做的工作——思考。

于是,那天我又怀着激动心情捧起了《周易》。将它的书页一页页的翻开,细细品读了《乾》卦。不断思索着其中的意理,初九潜龙,九二见龙,九三惕龙,九四跃龙,九五飞龙,上九亢龙。正是在讲述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而那龙。正是屈伸自如,灵性变通,心性乾乾刚健,自强不息的君子的象征。我读出了三古三圣所要叮咛给后人们的道理——君子应习《乾》卦之德,不满而伏渊,小成见大人,终日乾乾惕之,不卑不亢,自强不息,以成就飞龙之姿,而无亢龙之悔。

历经此事,我终于知晓的思考的重要。人之所以能区别于禽兽,正是因为有了思考,以此从自然中悟出道理,于是有了三圣所作的《易经》,老子所做的《道德经》,圣贤们的《论语》。读书也正是如此,正因为读书时有思考,才有了三国的神机妙算的诸葛、秉烛苦读的赵普;才有了盛唐的诗歌灿烂,义宋的国魂傲骨;才有了明时通道明德的王阳明,慈悲为怀的明君。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

篇6:读书与思考作文

在读书的进程中,要给念考留下余地。你在供知时,教出去的货色假如不共你本有的常识撞头,就只能晃在这面,不产生“化学息用”,无奈变成你本人的养料。我的胃可能处理各种食品,主动把它们划分替养分跟废物,再依据己体的需要,分辨输迎给不同的器民。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汲取书标上的知识就能取原有的知识融会在一伏,发生化学变更而后把需要剜入的知识变成大家的学识,把不须要的东东消除掉,该作垃圾处置。

改造凋谢以来,国外的思维、学识、学说涌进了邦门,一气节人应付自如。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美景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由当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纲地追赶,成果让从人的脑筋成了外国实践的跑马场。里点即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添以应用,更不要说辨别良萎了,这种情形,应该引起警戒。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彼不熟习的东西,多少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防止地要面临“罔”和“殆”的危机。尔望不能这样持续下往了的。大野要有苏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本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斯。因而,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干接收营养;思考,能力成绩读书。

篇7:读书与思考作文

课余时间,我也总会拿上一本捧着看得入迷。几乎家里有的那些小故事书都被我看了个遍。有时候甚至连吃个饭,上个厕所也在看。

这样的一样成果就是,我的作文写得还可以,同时我也戴上了眼镜。

渐渐地长大了,我读的故事书少了,连课外书也看得少了,我的作文渐渐地不似以前那般总是得到高分,只是偶尔会被老师夸上几句。

我原本并没有想到这个改变是什么原因。只要看到别的同学的课外阅读量。

以前我写的故事书真的很多,写作文也都是写得叙述类的居多,对于议论文,要论点论据的,是我的薄弱项。

当我开始学着反思的时候,才知道,那都是缺少自我独立思考的结果。我写的作文多是有仿写的意味,要不然就是有也点编故事的成分,但让我独自再去写一个有理有据有强逻辑地故事或者论证一个题目的时候,因为平时缺少思考锻炼,所以并不能写出具有优势的文章。

我在看一个故事的时候,从来没有去想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构,而只是单纯地被情节所吸引,看过即忘,不加思索。

篇8:一堂读书报告会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读书,报告会,思考

普希金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 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教育部也早在2003年4月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就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如何在高中三年将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必须努力寻求的。为此, 我做过很多尝试, 比较成功的是今年5月份开的一堂读书报告会。

学期初, 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比较好的课外读物,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后, 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报告会。会前, 我对本学期同学们读的书做了一个统计:全班共读了26本书, 有《美的历程》、《周国平散文》、《谈人生———鲁迅》、《巴黎圣母院》、《麦田里的守望者》、《觅渡、觅渡、渡何处》、《长恨歌》、《病隙笔记》、《文化苦旅》、《呼兰河传》、《傲慢与偏见》、《浮生十记》、《千年一叹》、《骆驼祥子》、《名人传》、《围城》、《百年孤独》、《双城记》、《复活》、《贾平凹散文集》、《刘墉作品集》、《林清玄散文集》、《盗墓笔记》、《三重门》、《帝国的惆怅》。这些书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 有美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经典小说、流行文学等。相对集中是《周国平散文》、《文化苦旅》、《三重门》、《围城》。

老实说, 因为大家读的书比较杂, 对这次读书报告会我期望值不是太高, 也只定位于学生能向大家推荐自己读的并认为可以值得一读的书。但同学们的表现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他们很积极地用各种形式纷纷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有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书编写成对联介绍给大家;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贾平凹散文集》的精彩章节;有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表演《骆驼祥子》中经典情节;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有学生用图画来描绘《盗墓笔记》中的情景;还有学生整理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自己制作了一些PPT, 比如殷嘉曼同学把《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走过的一处处令人流忘返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激起了同学们极高的兴致。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鞠亚星、王彬、马骥、姚奕、季节、赵鹏飞等同学对《周国平散文》中孤独这一境界的热议。至今这些智慧的语言还时常在我脑海浮现: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 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 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 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 穿梭古今, 吞吐千年, 与尼采, 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 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

最后, 把整节课推上高潮的是80后作家韩寒呼喊出他们心声的《三重门》同学们讨论中国当代的教育制度, 品读了韩寒幽默的经典的语录, 甚至将《围城》中的经典语录做了比较, 还就韩寒和钱钟书进行了辩论。这节课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很多同学下课后恨不得立即把这几本书找来, 当时听课的老师也用了叹为观止来给以高度评价。

惊叹之余, 面对一群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也引发了更多思考。

一.要不要读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事实上, 活跃在读书报告会上的同学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 总是如饥似渴地读我们介绍的书籍, 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内容, 并有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的乐趣。我们也常常发现有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的学生, 知识面广, 理解能力强, 思维活跃, 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 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 个人以为, 课外阅读不仅要读, 还要做到像毛泽东所说的“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样。

二.什么时候读

多年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 语文学习也带上了功利色彩, 甚至有些学校打上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旗号, 特别是到了高三, 语文教学就陷入了学生做题, 老师批改、评讲, 学生再做, 老师再改、讲, 学生越考不好越要考得怪圈。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有些学生在家进行阅读, 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 影响教学成绩, 一票否决。长此以往, 学生能阅读时间几乎为零。渐渐地, 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 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

所以我认为, 什么时候读根本不是问题。不是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点阅读时间, 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者是功利语文的理念而已。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要的是转变我们的固有思维, 教师、家长要联手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正如郭沫若所言:“读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我想, 剩下的顶多也就是坚持的问题了。

三.读什么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狄慈根在他的《辩证法的逻辑》中也有这样的言论: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 所用的方法, 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 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 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 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 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我以为学生读什么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阅读时正确把握要领、体会内涵、理解意图, 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也就是下面要说的怎么读的问题了。

四.怎么读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 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情感的体验。因此, 阅读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有获, 他们才能有兴趣读, 主动读, 课外阅读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朱熹在《训学斋规》一文中提到: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诵浪读, 决不能记, 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甚至在《朱子语类大全》中有这样精彩的描述: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 耸起精神, 竖起筋骨, 不要困, 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 击其首则尾应, 击其尾则首应, 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 掩了册子便忘。

朱老先生的精辟言论无不强调着学生阅读时动口与动笔的重要性。动口, 就是要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而动手我把它理解为做好读书笔记, 要像赵树理“沙里淘金”般在书中圈圈点点, 要响应孔子“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去对文章内容做一点点评、反思或怀疑, 要牢记韩愈“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的古训分门别类地做知识卡片, 还要用陶渊明“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的感悟写一点读后感。

篇9:基于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书思考

1. 读书

1.1读书有三道:眼到,口到,心到。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的,也有大部分靠自学成材,即使升学,也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才能很好完成学业。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不足。教 师在 教授知识时,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目前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

(2) 看书,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

(3) 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

(4) 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

(5) 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

1.2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2.1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1.2.2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 ,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讲后阅读。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本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1.2.3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

1.2.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 ,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

1.2.5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

1.2.6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1.2.7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 ,达到督促的目的。

2. 思考

培养能力,必须基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入手,因为它比较具体、直接。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2.1类比联想。所谓类比是指同类的比较和类似的比较。要比较,就要思考。 通过类比提高想象力,加以分析归纳,再进行抽象思维,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数学中类比是比较丰富的,如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以二次函数为最基本,二次函数的零点( y=0)、正数值(y>0)、负数值(y<0)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紧密联系,可以通过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综合其它相应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想比较,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了解它们的相互联系。再如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也可以进行“类似”比较。

2.2形数联想。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 “数”来巩固与研究“形”,利用“形”巩固研究“数”。讲函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记性质、想图形,画图形、想性质;对于不等式、方程一类的问题也要强调学生形数联想,利用图解。

2.3结构思考。数学结构是数学知识中心和灵魂,如果搞不清数学结构,学生知识是支离破碎,以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数学概念、定义、法则、性质、定理、推论等等可以自成体系,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概念问题想定义,计算问题想法则,推证问题想定理。引导学生结构联想也要注意年级特征,如初一年级有理数概念,只作描述来下定义,重点放在法则上,可启发学生看例题想法则,对照法则看例题,作习题想法则,对照法则想习题。又如平面几何中要强调学生根据每一单元的公理、定义、定理的逻辑关系,综合分析以结构为中心把知识系统化。

2.4新旧关联。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如讲解用求根公式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时,就应引导学生回忆联想用乘法公式和十字相乘法等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这种平行的新旧知识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总之 ,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之间联系的规律,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10:读书思考的名言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3.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4.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5.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6.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马克思

7.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8.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9.思则睿,睿则圣。——周敦颐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

12.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13.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14.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15.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6.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奇,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己之努力。

17.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18.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19.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20.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21.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22.百倍其功,终必有成。——康有为

23.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24.学问勤中得。

25.勤奋是好运之母。

26.越努力,越幸运。

27.韦编三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2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徐特立

29.天才来自勤奋。

30.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 读书的思考作文

★ 读书讲话稿600字

★ 读书月闭幕式讲话稿

★ 换位思考律己宽人讲话稿

★ 读书主题_国旗下讲话稿

篇11:读书思考的古诗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唐代:李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宋代: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昌谷读书示巴童

唐代: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篇12:读书思考的作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或缺的导师和生活伴侣”;

“热爱书籍吧,书记是知识源泉。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正直的、有理性的人”……

我想大家对这些关于“书”的名言并不陌生吧?没错,这些都是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说的。

今天我读完了《童年》这本书,这本沉甸甸的书,是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

书中的高尔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好学:即使没有教室,没有老师,也没有父母的疼爱与呵护,甚至连一个小小的蜡烛头,也是高尔基用挨打换来的奢侈品,但他仍热爱书籍。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从小就没有父母亲的疼爱与呵护,与外婆外公相依为命,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十一岁的时候,高尔基在“善良号”轮船上当洗碗工期间,遇见了被他称为“启蒙老师”的厨师斯穆莱。曾经当过近卫军中士的斯穆莱,尽管学历不高,却酷爱书籍。他经常让高尔基朗读各种文学作品给他听,这种“酷爱”深深地感染了高尔基,唤起了高尔基对读书的热情;二十多岁的高尔基在俄罗斯大地上流浪,亲生经历了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但这一切不幸,不但没有打垮高尔基,反而成为他文学作品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篇13:读书思考的作文

如果你想尝试开展“班级读书会”, 自然而然, 你会遇到许多难题, 例如:如何选书?怎么买书?如何导读?怎么共读?如何开展延伸活动?怎么取得家长的支持?又怎么保障活动开展的时间?今天我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权威性一一解答这些操作性问题, 更没有必要, 因为你如果真的认同班级读书会, 喜欢班级读书会, 你就会去学习, 你就会去思考, 你就会去尝试, 会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真的,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 只要你用心、真爱、敢担当, 在自己的班里开展班级读书会, 推广儿童文学阅读, 没有什么真正难以逾越的鸿沟、障碍。就把班级读书会“做起来”而言, 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 是班级读书会的核心问题, 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整本书。在有限的时间里, 如何和几十个孩子讨论一本十几万字或者几十万字的书, 篇幅那么长, 人物那么多, 主题那么多元, 意蕴那么丰富……刚开始, 我真是有些手足无措, 望而却步, 心生退意。我试着将单篇课文的教学经验移植到整本书的讨论中, 结果发现很多并不适用, 不适用就困惑、焦虑, 于是就不断地请教、学习、摸索、反思, 一段时间之后, 终于有了一点点“新经验”的积累。并且, 这点新经验, 又反过来影响着我对教材内课文的教学。

对于本文, 请允许我再强调三点:

1.今天和大家分享的, 是我个人认为班级读书会的核心问题———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整本书。

2.班级读书会该如何开展“讨论”活动, 和阅读教学一样, 最终走向“百家争鸣、多元共生”的局面, 我和大家分享的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与追求———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一些“阅读策略”;营造一个安全、富有探索性的讨论氛围。

3.尽管讨论的是“班级读书会”, 同时也是在和大家一起思考———我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怎样“教课文”, 有哪些改变和新的追求。

思考———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人类一直是基于“问题”进行思考的, 在班级读书会中, 不能示范性的提出能够鼓励孩子深入阅读的问题, 那我们的孩子永远只会是表面的阅读者。

当然, 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但是从教学这个角度看, 确实有一部分问题, 能够引出更强的思考动力、引发更强的追究企图、导出更多疑问与探究动能。这一点认识的得出, 我自己也是经历很长一个过程的。

刚开始, 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 主要问一些事实性问题, 例如《草房子》的主人公是谁?《小王子》中小王子游历了哪些星球?《西游记》师徒几人要去取经, 结果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等此类比较容易能在书中找到定点答案的问题。两三次试验之后, 就觉得不对劲, 如果就是这样的问答, 那讨论整本书的价值何在?

后来, 我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 主要问题变成一些诠释性问题, 例如:这本书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谁?这本书中, 最适合拍成电影情节的是哪一段?面对这类问题, 学生各有各的理解, 各有各的主张。学生必须对书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梳理, 然后依托文本得出自己的答案。一段时间之后, 我还是觉得不得劲, 讨论整本书的意义绝对不会停止于此。

再后来, 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 经常问一些延伸性问题, 例如: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书中人物与你生活中哪个熟悉的人比较接近?假如是你, 你会怎么做?这类问题, 经常用“假如”开头, 目的就是要增加书和学生 (读者) 的生活关联,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和指导意义的。久而得更充分。

再后来, 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 努力会问一些批判性的问题, 例如你喜欢《夏洛的网》中的坦布尔顿吗?对于这本书的结局你满意吗?这本书里, 你觉得哪个章节还可以改进?这类问题, 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到书中为答案寻求解释;这类问题, 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答案;这类问题, 就是让学生去争论, 去辩驳, 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去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慢慢地, 觉得开展班级读书会, 和学生讨论整本书, 真的很带劲, 很有意思, 在课堂上很有成就感。

策略———教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

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的,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预测学生的阅读困难, 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 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

想教“阅读策略”, 就得先弄明白有哪些阅读策略。搜寻了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感到挺失望, “默读、浏览、大声读”这样的策略太笼统, 不够细化;“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样的策略太机械、程式化;“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这样的策略又不实用, 不适合真实的阅读情境。那么, 实用的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又是怎样的, 又有多少呢?

一旦你关注一个问题, 你就会有所发现。我发现阅读策略是因人、因时、因境而异的, 丰富多元, 不断变化, 要想比较完整的整理、罗列出来很难。例如:阅读阶段不同, 阅读策略就不同。阅读前, 更多的是作“预测”, 根据书名预测, 根据目录预测, 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预测, 甚至根据书中的照片或插图预测。阅读中, 主要是“自我提醒和调整”, 例如自我提问吸引自己往下读, 例如在遇到疑惑时回读求证;例如提醒自己关注细节并随时注意它对后续情节的影响。阅读后, 主要是“重读”, 重读自己喜欢或者重要的部分, 重新梳理故事中的人物, 重读后与同类书籍进行比较。阅读文本不同, 阅读策略也不同。读论述性作品, 侧重找共识, 找主旨, 找依据;读故事, 侧重找伏笔, 找高潮, 找巧合, 找关键事件;读诗歌, 侧重找新鲜的字词, 找修辞, 找意象, 找空白;读戏剧, 侧重找时间, 找场景, 找背景, 找人物的主要语言。因此, 研究班级读书会, 一件重要的事情, 就是收集许许多多人的阅读经验 (包括自己) , 然后把它提炼为阅读策略, 这真是一件艰苦而有趣的事情。我们很少有人做, 我想做,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做。

后来, 我又明白了一件事:阅读策略是总结不完的, 即使总结完了, 我们也教不完。于是, 我最大的困惑是:每次围绕一本新书和学生讨论, 我到底应该示范、教授哪一种阅读策略。我多么希望能有现成的答案, 能有一个专家明确地告诉我“教什么”。后来我从台湾老师编写的儿童阅读手册中看到了他们从文学欣赏角度提出的一些阅读策略和训练话题。找出一句表达作者想法的句子;思考篇章的名称;从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谈情节的发展;讨论文化习俗对故事情节的影响;谈天气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找出“言不由衷”的例子;欣赏细腻的风景描写;找出故事的高潮;找出故事的伏笔;分析小说章节的标题;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探讨日记和信在文学中的运用;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讨论事物所象征的意义;谈作者特别的语气;谈故事中的巧合……我很感兴趣, 也有所领悟:我们不要总是寄希望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不要寄希望于有现成的答案。你看那些话题切口小, 适用于小学生, 适合教与学, 更关键的是, 每一个训练话题都契合那本书的特点, 可以感受到当时老师自行选择、确定话题时的用心良苦。身为专业教育工作者, 我们都集体缺乏自信, 我们总是低估自己的经验,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那里, 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总结出学生适用的阅读策略, 教学的魅力和身为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都出自于此。

事情还没有完。我在读书会中, 开始尝试教“阅读策略”,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 困惑又来了:我教了策略, 学生也“知道”了策略, 但是一到真实的阅读情境中, 学生还是把它们丢在一边。也就是说, 光是教策略是没用的, 重要的是, 还要让学生去尝试运用这些策略。而要学生尝试运用阅读策略, 就需要布置真实的阅读任务, 就要给时间, 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记录。 (我们总是以为机智、快速、热烈的阅读讨论就是好的讨论。我们好像很怕等待, 很怕那两秒、五秒的安静, 以为那就是“冷场”。) 因此, 关于“阅读策略”, 我们探索的空间很大, 我们要走的路很长。但是, 只要上路, 总会有收获的。

分享———营造一个安全、富有探索性的讨论氛围

班级读书会, 除了让学生学习思考, 学习阅读策略, 同时重要的还有学习“交流与分享”。阅读是件美妙的事, 因为阅读“为我们带来了欢乐、安慰、新的视野、崭新的想法、问题, 并让我们与其他人的生活接轨”。每个人的阅读收获是不一样的, 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提升、调整和扩展大家的阅读能力。

近年来, 我一直细致地观察、思考, 怎样的环境让学生有交流的欲望, 愿意把自己阅读感受和大家分享。教室的布置、课桌椅的摆放, 讨论团队组合的方式肯定会起到作用, 但是这一直不是我研究的兴趣点。我固执地认为, 我们老师身上这张嘴才是我们最可以利用、最有开发潜力的教学工具。因此, 我就思考怎样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起一个坦率、自由、安全的讨论氛围?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实践的过程, 曲曲折折, 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直以来, 我认为好的教学语言就应该是优美的, 文雅的, 诗意的, 讲究修辞的, 总而言之是要经过修饰的语言;我一直以为好的教学语言就应该是特殊的、节奏感强的、富有表现力的, 极具感染力的, 甚至可以带些夸张的结构化的语言。我这样认为, 也是这样要求自己。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的示范、影响下, 耳濡目染, 表达会逐步规范, 语言品质会逐步提高。但是开展了班级读书会以后, 我感到我以往所习惯的这套“过度结构化和修饰的教学语言”每每不适用。每当我像一个主持人一样“拿腔拿调”地在课堂上说话时, 对话总是受阻, 几乎没有成功的讨论。因为这样的语言有时让人感觉不坦率, 不真诚, 不自然, 让学生感觉有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让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欲望。我终于明白, 就促进学生的交流欲望而言, 过度修饰和结构化的语言, 未必是好的教学语言, 真诚和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真诚、自然”是基础, 当班级读书会的探索继续深入后, 我发现, 好的教学语言还要给人一种安全感。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专家钱伯斯的著作《说来听听》, 书名本身就吸引我。说来听听———一听就让人感觉教师真的想知道学生们的想法;教师们想参与讨论, 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质询。在这样的探询、邀请中, 自然有了发言的欲望。像这样的语言示范,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例如“你的意思是……”, 目的就在于引导读者发掘自己的经验, 并且和别人分享。领会他的理念, 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衍生出多种变式, 例如“我待会儿再告诉你, 但是现在我想先听听你有什么看法”, 例如“当然好啦, 可是有一件事我老弄不懂, 我倒是想问问看你是怎么想的”。我自己的实践也证明, 在一个接纳与信任的环境中, 孩子乐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尝试他们已经学到的事情。

坦率、安全、自由、充满信任的讨论氛围, 已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氛围。如果要进一步改进, 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启发来自一次我到北京上课, 那时正值暑假, 召集学生有些困难, 最后来上课的只有26位学生。我之所以对学生数有如此准确的记忆, 是因为当时听课的张华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非常认真地做了一个“另类”的统计, 并且有了延伸思考:“蒋老师的这节课, 全班26位学生, 总共有48人次发言, 并且这48人次的发言中, 有27位男生。而且, 这些“发言”不仅仅是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 更多的是表达观点和对观点进行解释。整堂课以一种理智的力量, 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提升对问题的思考, 对语文的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当时张华教授认为我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富有“解释智慧”, 有时候重复一下学生的回答, 有时候提炼一下学生的回答, 有时候把学生想表达但没表达清楚的想法替学生说出来, 有时候梳理一下学生相同、相近、相似、类属的想法, 有时候调整一下讨论的方向。于是, 我也开始慢慢认同“解释智慧”是老师专业素养中非常核心的要素, 提高自己的“解释智慧”成了自己自觉、明确的追求。因为小学生对于发表自己想法的能力还在发展中, 对于聆听别人看法还需要多磨炼, 对于响应别人的看法还有待多练习, 对于综合与归纳小组的想法, 要走的路还很远。教师适时切中要害的点拨、引导可以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用心去思考所要讨论的内容。

下面这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或许可以说明我在教师“解释智慧”方面努力的方向。在第二个阅读教学片段中, 我的教学语言, 明显地有意识地增加了跟“思考”有关的词汇, 我这样想, 一次两次这样的讨论不能根本性地改变什么, 但是, 经年累月, 这样是可以提高讨论的质量的, 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的。

附: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教学片段一

师: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张“好处坏处对照表”, 待会儿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鲁滨孙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 是为了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师:那“聊以自慰”是什么意思呢?鲁滨孙是如何“聊以自慰”的, 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分别陈述)

师:同学们, 鲁滨孙在荒岛上坚持28年,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读了“对照表”后, 能再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鲁滨孙的心态非常好。

生:我感觉鲁滨孙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很乐观。

生:我觉得鲁滨孙是一个知足安命的人。

师:你生活中一定也碰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 看到鲁滨孙在困难面前如此“聊以自慰”,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 请大家仔细阅读“好处坏处对照表”, 把左边这一栏和右边这一栏比较着看, 等会儿结合这张“好处坏处对照表”, 交流你们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张对照表左边的内容和右边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师:为什么你说它是一一对应的呢?你能举例证明吗?

生:我看到……, 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一对应的。

师:哦, 他从这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鲁滨孙写这张对照表, 是为了安慰自己, 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能结合这张表解释一下原因吗? (生解释)

师:今天我们像鲁滨孙那样孤身一人流落荒岛的可能性很小, 看了这张表格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篇14:教育管理者的读书、思考与写作

一、今天,你读书了吗?

有位校长曾这样说:“校长要成为校园学习的发动机,校长要发动自己读书。”的确,读好书可以使人进步,让人充实。纵观古今,无数伟人之所以谱写了辉煌的人生,正是因为他们博览群书,储备了渊博的知识,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阅读仍是人们获取知识、增广见闻、提高才干的必要途径。

对教师来说,读书首先是职业的需要。中外教育大家的事实早已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每年、每月读几本书。读教育理论专著,看中外文学名著,背唐诗宋词汉赋,广泛涉猎,博古通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把读书当成生命的需要,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充满爱的激情,会使你心里永远具有葱茏的诗心、燃烧的诗情和蓬勃蓊郁的诗意。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更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知识主要从书本中得来。古人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教师也要有见缝插针地读书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读书就是备课的观点。教师要把每日读书作为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要逐渐达到一日不读书,就食不香、睡不着的境界。要想让教师爱上读书,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爱书人。我们提倡读书,关键是要真正重视起来,引导教师和学生行动起来,不断改善阅读环境,为能读书、读好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在全校弘扬读书上进的风气。让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看到想看的书,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师生学习、休闲的好去处。当读书,特别是阅读中华经典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发的学习乃至快乐有益的生命体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不断充盈。这就要营造一个真正的书香校园,要让读书成为校长与教师、学生生活的必需。

二、今天,你思考了吗?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人能思考。先哲告诉我们,要想有进步,有成就,必须思考。思考,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方式。在思考中生活,才是智慧的、充满进取乐趣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生活。思考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告诫我们要“崇拜思考”。“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水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这就是思考不思考的区别,也可以说是一个平凡人与一个成功者的最大区别。

作为教师要在读书中思考,要在教学实践中思考,要在教育教学评价中思考。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思考些什么呢?学校的事件是外显的,但事件的背后是思想,思想往往看不见,易被人忽视,而且最为重要。我们往往很忙,因此就很少有时间坐下来静静思考。所以校长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用心思考,有没有只重视做,而忽视想。其实,校长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哪些才是最值得校长去思考呢?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学习者,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研究者,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服务者,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合作者……反思应当成为我们生活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应当进行反思,或者用笔写下真实的想法,或者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或者静坐在台灯下,品尝着思考的快乐。我坚信,成功的教育管理者一定是具有反思习惯的人,因为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思路,才能把学习办好。做一个思考者,不要做一个受到卢瑟福斥责的“忙而不思的勤奋者”。

三、今天,你写作了吗?

写作是读书、思考和实践的结晶,也是提升自己思想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每天都要写一点,记录自己一天的所做、所思、所感、所悟、所得。

有人说,我也想写作,可是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也十分广泛,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学改革等都是可写的范围。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材料。身边事、身边生活、自身教学实际就是最好的内容。魏书生、李镇西、程红兵等各位大家哪一位不是写教学实际而著作等身。

经常坚持写作,可以保持思维流畅、推理精当,自然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之准确决策产生作用。中层管理者要经常动用“嘴功”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师生的主动性,这都要求中层领导必须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水平。坚持写作,练成敏捷的思维、积累丰富的词汇、积淀深邃的思想、锻造严谨的逻辑。写作能促进管理者个人乃至整个学校教师的学习。许多校长往往“业务”太忙无暇学习,这对校长的自我发展及学校的发展都不利。百忙中的校长都能坚持写作,这会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在学校真正形成好的学风和校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好校长”不仅仅是外在的“好”,还应是内在的“好”——涵养。一篇篇享受自己、陶冶他人的好文章,无疑就是这个“好”的最好注解!

学校的每位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好表率,认真落实好并创造性地做好各部门的工作;牢固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理念,并使之转化为自觉行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一定会更加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宋瑞凯.语文教师的读书思考及写作[J].语文教学之友,2011(8).

上一篇:高中生入党申请600字下一篇:创意卖二手房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