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课题及样本

2024-07-13

校本教研课题及样本(精选8篇)

篇1:校本教研课题及样本

校本教研及课题研究总结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班沙尔学校(小学部)

本学期,我校本着以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狠抓校本教研及课题研究,在教研中寻找发展,采用立足本校教研,以请进来,走出去,同伴互助的形式开展了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确定教研主题,搭建专家引领平台,提升教师素养。各组学期初确定教研主题,合理安排教研活动,各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语文教研组:

2014年9月18日,由郭增珠主持开展了“三关注,两反思”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可以看到,教师们在教学中,能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活动,所设计的课,一次比一次有很大的进步,能按“导学-展交-训练”模式进行设计教案和课堂教学,自查自纠、互相交流、教师在课堂中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备教法、学法,充分地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9月17日由严玉芳老师主持、组织语文组开展了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教研活动。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达成了共识:

(1)教师教学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点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较大变化。在备课上,要备学生、备教材,备资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巧用、活用各种资源创设轻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

(2)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成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探究创新、提问质疑、表演操作的乐园。

9月24日,由县教研室组织,县二小主办举行了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展示、培训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活动中,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张鹏举老师就“国学对学生的作用及影响”、“如何教学生学国学”等方面进行讲解。

9月27日,由肖世兰老师主持我校小学语文进行了以课例研究为形式,以“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最后疏理出了以下生成性的成果:

(1)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落实读的训练。

(2)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教师应该加强朗读指导。

(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10月8日,由耿胜芳主持开展了“加强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梳理了以下几点成果:(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读的训练。(2)朗读是语文课的生命。(3)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10月12日由张启云老师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备课时做到:

(1)“三定”:定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教学进度。

(2)“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

(3)优化“两法”:教法与学法,出发点是学生为主体。

10月18日,由张启云组织,开展了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活动大家认为:

(1)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一些事例或故事讲解诗意,提高学生们的理解程度。

(2)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

10月26日,由陈占香老师组织,开展了“三关注,两反思”活动。通过活动,大家认为实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前提,它能将课堂上的意外收获一吐为快,它能把难于宽释、骨鲠在喉的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它也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论性的经验,从而得到更深刻的历练,提到自身的综合素养。

10月29日,由肖世兰老师组织进行了以课题研究为形式,以“语文素养-听、说、读、写”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梳理了以下几点成果:

(1)学生预习环节抓得扎实,是课堂教学的保证和前提。(2)给学生足够的自学、交流时间,在教学方法上给予及时指导。11月16日,教研组由王廷芳老师主持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提高了教学水平,不仅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提高了我校整体授课水平。

11月21日由李发菊老师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活动大家认为: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2)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体现出听、说、读、写训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以学生的读、说为主体,教师作点拨。

(4)能把学过的优美词句在记录本上摘抄下来,读写结合。

11月28日,由马登祥老师组织,开展了以课例解决问题为形式,以“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教研活动,梳理了以下几点成果:

(1)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选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合适的方式,把读书与圈点勾画结合起来。

(3)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都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都要十分关心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耐心点拨、热情激励。

数学教研组:

8月28日,由陈海青老师主持的“2011年版新课标解读”培训,12名教师接受了培训。9月18日,由郑丰录老师主持的“三次关注,两次反思”活动。9月25日,由于教研组有一部分教师的“导学、展交、训练”的模式运用不熟练,教学设计不符合要求。由梁生万主持了“教学设计交流”活动。10月15日

至25日,结合高效课堂教学与小课题的研究阶段性汇报,由教务组织,陈海青、郑丰录、关华三人做评委。12名教师参与展示活动。10月23日,由马登虎老师主持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10月29日,教研组再次开展了由王全武老师主持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展示活动,全体成员参加了这次活动。11月14日再次开展了由陈海青老师主持的“三次关注,两次反思”活动。11月18-20日,开展了由王秀莲主持的高年级数学日记竞赛活动。11月28日,由杨宪德老师主持了“如何开展高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研究活动。11月27日,宋孝福、马登虎老师在元山尔学校参加了县级科学课送教下乡活动。11月28日,全体老师参加了“山西太谷二十四字教学模式”的镇级培训。

总之:各教研组在本学期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开展10次以上,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方面:

11月15日,由县教研室组织,开展了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10月24日全体语文教师到新墩小学参加“语文素养”展示活动。10月21日-30日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11月28日小学部21名教师参加小课题结题活动。全体教师都有完整的课题研究成果资料袋。

篇2:校本教研课题及样本

中考体育成绩在升学中占50分的比重,对于每个同学来说也是一门主要考试学科,成绩的好坏,对升学有一定影响。近几年随着中考体育的逐渐深入,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非常重视,中考体育总体成绩逐年上升,优秀率也在提高。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保持更好成绩呢?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分析总结如下。

一、训练方法

1、从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抓起。

身体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成绩的提高。素质能力强的同学通过系统训练后适应能力强,成绩提高快,相反提高较慢。因此,在初中各年级段都应该抓素质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逐步提高。为后期升学系统和强化训练提供保障。如:50米项目的起跑练习、步频练习,可以安排在初一年级教学训练;排球、中长跑基本技术安排在初二年级教学训练;实心球及综合强化练习安排在初三年级教学训练等。通过阶段教学训练,使学生基础扎实,成绩提高快。

2、技术训练要细讲多练。

运动成绩是由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结合产生的,只有这两个方面结合到位发挥最好,运动成绩才会取得最佳。只有熟练掌握运动技术,身体素质潜能才能得到发挥。首先,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素质特点,除了普遍掌握的技术外,还要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特点得到体现。其次,技术讲解详细,环节清晰,学生容易听懂,动作能够掌握。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练习和体验,即提高兴趣,又提高成绩。第三要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通过阶段学习和练习,学生成绩都会有效提高,使90%以上学生多项成绩达到满分。

二、应试技巧

1、体育组在考前一段时间进行一至两次模拟升学考试,使每个学生熟悉考试流程及项目特点,并了解自己实际成绩,制订努力目标。保持满分项目成绩,多加强低分项目练习,尽可能提高成绩。

2、学生要思想重视,临场放松。对待考试要和平时练习一样,不要紧张,做好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如,穿适合运动衣和鞋;吃饭不宜太足,否则影响运动成绩;充分做好各项目准备活动,防止影响成绩或造成受伤。

3、近几年来升学考试体育,用仪器测试。准确率高,对每个学生都很公平,但也存在不足。如50米起跑发令节奏慢,学生难以掌握,造成起跑慢;终点感应标志杆对学生视觉造成影响,而冲刺不够,因而影响整体成绩。排球对墙垫球,在40秒内完成有效次数,学生必须以较快节奏垫球,学生很难控制反弹节奏,加之心理紧张,往往也会影响成绩。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必须落在扫描区域,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最后用力。中长跑的呼吸方法、步频节奏、克服极点和体能分配等每个环节对成绩的影响。根据以上现象,在平时练习中除体能、技能外,要让学生了解仪器测试原理,消除心理障碍,注意各测试项目的技能与技巧掌握。如50米项目,要集中精神,听发令信号,争取迅速起跑,途中沿跑道中间跑,终点加强冲刺。排球垫球要控制好球的方向和力度,注意放松,注意力集中。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两脚前后分开站立,身体重心后移,双手持球头后成弓形,充分利用下肢力量。中长跑项目要掌握呼吸方法、步频节奏、克服极点和体能分配要领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每项保证最高成绩。

篇3:校本教研课题及样本

一、建立学习小组, 实施小组互助, 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融合到常规工作中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完成.为此, 我校建立教师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互助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教师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由同年级学科教师组成, 学校可以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开展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性校本教研活动.如开展校本研修“八个一”工程:每课一次教学反思、每天一次说课活动、每周一次网上学习、每月一个典型案例、一篇读书心得、每学期一节有创新的公开课、一篇教学论文、一份新课程测试卷等.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实施集体备课和开展课堂教学过关、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在集体备课时, 学科组长分解备课内容, 由每位教师分别负责部分章节或一个单元的备课任务.平时教学中, 要提前说课, 由主备人承担发言, 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详细介绍教学设想.其他教师再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及自身的教学风格, 在交流讨论后写出个案, 实施教学.课堂过关活动, 就是用新课程评价标准来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进行评估, 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全员参与, 人人过关.对于部分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未过关教师, 要通过组织帮扶、小组促进, 力争使他们在下一次过关中达到标准.课堂过关活动, 让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合作、交流、讨论和研究中得到整体提高.

通过小组监督、组内互动, 共同激励, 把校本教研落实在平时的学习、研究、应用和再学习、再研究、再应用的有效循环当中, 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依托课题实验, 在实验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研立校, 科研兴校, 新理念下的科研型教学要求更是体现了校本教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采用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校本教研, 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中的课题研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立项的课题研究, 如我校围绕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农村小学“读百万书, 写十万文”》和省级课题《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为主攻课题, 组织一批业务能力棒、专业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骨干教师, 开展立项课题研究.另一种是个人课题, 就是让全体教师从个人实践中的困惑出发, 结合学校的发展需求, 以“小而细”为原则, 确定个人课题进行研究.这种课题最具有实用价值, 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兴趣、特长, 进行设想———实践———再设想———再探索, 真正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是教学者、人人是研究者.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教研辩论等活动, 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大胆发表见解, 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各种自由阐述、辩论中得以展示, 从而将教师鲜明的观点和深刻的认识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最终达到提高教师应对新型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以特色学校创建带动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境界

特色学校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 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生受用的良好习惯和精神品质.因此, 我们必须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规划学校的特色创建目标.同时,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阵运动,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需要作长期艰苦的、一以贯之的努力和奋斗.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可以等待观望、无所作为, 恰恰相反, 这需要我们以更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全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如果在这一过程中,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 从而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境界, 也不乏为一种好的校本研修方式.我校根据农村小学生淳朴、诚实, 但行为习惯差的特点, 确立了“实施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的学校特色, 并把这些理念同教师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以特色创建带动教师思想素质和工作境界的提高.下面就简单从两方面作以阐述:

首先, 在校本教材的编著中, 我们让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理论, 调查、搜集和整理当前小学生的不良习惯特征, 确定好习惯的培养目标, 从传统美德、学习习惯、安全法制、卫生环保等方面分章节编写了《好习惯, 跟我走》一书.教师从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已对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有了最深刻的理解, 这样既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充实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其次, 我们把全体教师分配到班级中, 配合学校了解学生情况, 制定年级特色工作的长、短期目标, 并要求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 都要根据活动的主题, 加强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身体力行, 示范带动, 然后再教育引导、反复实践, 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同时, 还要求教师依据学校特色创建要求, 提出对本班学生家长的具体要求, 利用家访、家长会、专题讲座等活动, 与家长沟通交流, 达成共识, 指导和督促家庭形成优良的家规、家训、家风, 让父母以身示范, 亲子共同遵守, 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发展创设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

坚持理念与行为互动, 让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参与特色学校创建, 那么, 随着学校特色的日益彰显, 教师在职业道德、人格修养、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篇4: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一、基于课题研究创建科学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尽管课题研究非常符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需求,并且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相关专家的技术理论支持,加之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薪酬较低,理论知识不够完善,课题研究困难重重。比如课题研究不够规范,具体的研究活动时间较短等,进而降低了研究活动的成效,给课题研究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小学课题研究需要构建多方互动的网络系统,校长室、专家组、教导处组成教研管理核心机构,直接组织、管理、指导学科分支机构展开教研;同时,分支机构为核心管理机构提供决策资源、实践支撑,两者互动。

由于工作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其中如果缺乏一些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局限性,研究结果逐渐趋于大众化、形式化。因此,课题研究必须进行专业引领,其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并重。

二、 把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平台中

(一)有机结合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创建基础平台

以往的教研模式较为落后,并且小学的科研工作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支持,教师片面认为,课题研究工作仅仅是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即便完成了研究依然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升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兴趣,学校需要把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研究模式。教师针对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分析,形成理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再展开具体研究,最后及时进行总结、应用,逐步改善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水平。

(二)通过创建网上交流平台加深教师之间的沟通,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所有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首先应该落实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团结互助与科学的沟通,只有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是真实有效的。为了更好加深教师之间的合作沟通,学校应该创建科学完善的网上交流平台,使教师彼此间共享信息,促进沟通,还可将这种需要彼此信任的团队合作行为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研究中。

(三)创建合理的指导平台,增加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学习机会

在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过程中,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知识,但理论知识相对缺失,如果能够与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就会更加完美。学校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邀请专业的研究人员来校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增进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课题研究成效。为教师和研究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宽松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对新型教研理念的了解、应用。在专业引领活动中,专家重在把优点说够,把问题说透,给教师的研究以切实的帮助,及时解除教师在研究中的困惑。同时教师要敢于与专家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从而在与专家对话碰撞中,掌握理论的同时又培养反思批判整合的能力,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研究风格。

三、课题研究工作的讨论及建议

1.讨论

(一) 传统的课题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数量,轻视研究成果

由于教育部门评定学校的标准是学校课题研究的数量及水平,因此一些学校为了学校的评定不惜争取更多、水平更高的课题。至于课题研究怎样实施,会取得怎样的成果,这些成果有没有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学校领导已不关心了。

(二)传统的课题研究比较关注研究形式,忽略了研究过程

一般学校的课题研究流程如下:申请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立项——举办开题大会——结题大会。其中,学校对待开题大會非常热情,中间阶段的研究工作鲜有人问,结题工作同样是走走形式,这样得出的课题研究成果无异于“闭门造车”,实用性较差。所以要想让课题研究的成果有实效性,就应该狠抓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三)传统的课题研究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了实践操作

教师的研究方式就是查阅资料后,经过相关的理论推理得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实践性较差,特别是那些与教学有关的实践性课题研究鲜有人问津。

2.完善对策

(一)养成带着问题去做课题研究的习惯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想做好课题研究,首先需要找到教学中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就能够提升研究准确度。

(二)充分落实每一项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工作不仅包含前期的调查、中期的检查,还包含后期成果的检验,每一项工作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重点为立项和开题搜集论证,中期工作要注重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后期工作主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三)把课题研究职责落到实处

四、结语

要想实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先应该协调好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关系,其次还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改善小学教学氛围,提升小学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养成带着问题去研究的习惯,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成效,不断推动小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总而言之,课题研究是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

篇5:校本课题教研计划2018.3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深入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继续大力实施“生本教育”和“自学·议论·引导”课堂模式,继续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推进“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上学期实施和推进“生本课堂”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经验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本学期要大力开展校本课题教研,提高学校和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着力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教研课题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和实施,使各科教研活动开展丰富有效,富有特色。搞好校本课题教研,以数学课的教研课题《国家教学成果“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为龙头,各学科分别开展课题教研,着力打造学科教学特色,稳步推进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的实验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组的《国家教学成果“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校本化的实践研究》,被定为青海省重点教研课题,去年主要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学习和研讨,本学期要在研究新授课的同时,重点抓单元

备课和复习课的备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导处和数学教研组共同按课题教研计划给每位教师分解任务,定期交流研讨,按时完成任务,进入下一阶段,这样一步一步扎实搞好课题教研,完成课题教研任务。其他学科也都有各自的教研课题,要边学习边模仿,围绕“生本课堂”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同样抓好单元备课和复习课的备课,搞好课题研究。

四、预期效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发现、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展开有特色的教育教研活动,打造学科特色,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要求是:第一,完成各年级各学科的单元备课和复习课备课,形成格式基本统一的完成的中心学校共享教案。第二,完成课题教研最后成果:①“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如何进行单元备课,②如何上好新授课,③如何上好复习课。

五、具体措施

(一)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

1、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选择和确定各学科组的教研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实施情况,每次活动都作好相关记录。各学科组教师研究搞好自己小组的课题,积极付诸实施并收集好相关资料。

2、以《台子中心学校生本课堂指导手册》和《台子中心学校“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指导手册》为学习材料、通过座谈研讨、专题论文评比等途径引导全校教师关注学校课题教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3、做好子课题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对子课题(学科组)研究过程的管理。让子课题承担者明确学校对子课题管理要求,促使其按要求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资料。

4、做好课题研究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实实在在加强常规管理。

(1)加强对立项课题的管理。每位教师对本学科组确立的研究课题进行课堂实施研究。定期完成单元备课和复习课备课教案,每月上交一篇与课题教研有关的教研心得和教学叙事,每学期上交两篇教学案例并对课题进行总结。由课题领导小组对上交材料进行归纳、梳理。

(2)加强对课题研究活动的管理。在本学期继续将教研、培训融为一体,用课题研究来指导教学实践。进一步规范教科研活动,现在教研活动是二节课时间,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和听评课活动。教研组长做好记录,学期末进行检查评比。公开课的听评课活动和课堂实录的评比活动中都要突出课题教研的内容要求。

(3)重视教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继续按要求撰写教学反思;认真组织校内课题总结、个案评比活动;不断充实自己。

六、工作安排

3月:1.制定学科课题教研学期计划;2.研究单元备课和单元复习课教案模式。

4月: 1.实验教师上课题研究课; 2.交流单元备课和单元复习课教案模式。

5月:1.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及培训会; 2.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6月:校级课题成果征集评比活动。7月:

篇6:校本课题教研计划2018.3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深入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继续大力实施“生本教育”和“自学·议论·引导”课堂模式,继续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推进“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上学期实施和推进“生本课堂”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经验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本学期要大力开展校本课题教研,提高学校和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着力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教研课题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和实施,使各科教研活动开展丰富有效,富有特色。搞好校本课题教研,以数学课的教研课题《国家教学成果“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为龙头,各学科分别开展课题教研,着力打造学科教学特色,稳步推进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的实验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组的《国家教学成果“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校本化的实践研究》,被定为青海省重点教研课题,去年主要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学习和研讨,本学期要在研究新授课的同时,重点抓单元

备课和复习课的备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导处和数学教研组共同按课题教研计划给每位教师分解任务,定期交流研讨,按时完成任务,进入下一阶段,这样一步一步扎实搞好课题教研,完成课题教研任务。其他学科也都有各自的教研课题,要边学习边模仿,围绕“生本课堂”模式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同样抓好单元备课和复习课的备课,搞好课题研究。

四、预期效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发现、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展开有特色的教育教研活动,打造学科特色,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要求是:第一,完成各年级各学科的单元备课和复习课备课,形成格式基本统一的完成的中心学校共享教案。第二,完成课题教研最后成果:①“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如何进行单元备课,②如何上好新授课,③如何上好复习课。

五、具体措施

(一)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

1、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选择和确定各学科组的教研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实施情况,每次活动都作好相关记录。各学科组教师研究搞好自己小组的课题,积极付诸实施并收集好相关资料。

2、以《台子中心学校生本课堂指导手册》和《台子中心学校“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指导手册》为学习材料、通过座谈研讨、专题论文评比等途径引导全校教师关注学校课题教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3、做好子课题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对子课题(学科组)研究过程的管理。让子课题承担者明确学校对子课题管理要求,促使其按要求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资料。

4、做好课题研究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实实在在加强常规管理。

(1)加强对立项课题的管理。每位教师对本学科组确立的研究课题进行课堂实施研究。定期完成单元备课和复习课备课教案,每月上交一篇与课题教研有关的教研心得和教学叙事,每学期上交两篇教学案例并对课题进行总结。由课题领导小组对上交材料进行归纳、梳理。

(2)加强对课题研究活动的管理。在本学期继续将教研、培训融为一体,用课题研究来指导教学实践。进一步规范教科研活动,现在教研活动是二节课时间,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和听评课活动。教研组长做好记录,学期末进行检查评比。公开课的听评课活动和课堂实录的评比活动中都要突出课题教研的内容要求。

(3)重视教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继续按要求撰写教学反思;认真组织校内课题总结、个案评比活动;不断充实自己。

六、工作安排

3月:1.制定学科课题教研学期计划;2.研究单元备课和单元复习课教案模式。

4月: 1.实验教师上课题研究课; 2.交流单元备课和单元复习课教案模式。

5月:1.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及培训会; 2.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6月:校级课题成果征集评比活动。7月:

篇7: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认识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成为我国中小学校教科研的主流模式。校本研究标志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即: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先开发理论然后推广实验”的“教育实验”模式,转向“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针对“教育问题”并引起?“反思和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重点指向了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又是一种基于合作、开放的教育教学研究,特别强调校际互动、合作学习和区域推进。除了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校本研究也把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作为其核心要素,要求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团队学习,促进知识流动,推动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教学型”校本教研与“研究型”校本教研 是两种常见的形态。

1、“教学型”校本教研

——围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课”,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

——以“课”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课例”,也包括“说课稿”、“教学叙事”、“教学实录与反思”和教学论文等。

2、“研究型”校本教研

——围绕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某个侧面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研究融入教学、教研、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3、两者的关系

——既提倡教学型教研,打破校本研究“神秘感”: 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更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校本研究“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研究如何上好课。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成绩的做法,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纳入教研的重点,创导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教学的转变。

4、推进校本研究的6大行动策略。即: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培育教师研究状态;

(2)以教师博客支持教育叙事:搭建网络叙事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6、“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1)建立共同愿景,开展观念更新的“破冰”行动,动员教师广泛参加校本研究;(2)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善心智模式,营造反思文化氛围;(3)以教师博客和网络教研为联结点,打开交流互动的窗口;(4)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同伴互助,积极倡导“深度汇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协作;以组织团队学习的方式,实行专业引领;(5)以观察研究为大面积推进手段,诊断和发现教学问题;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6)以问题解决为落脚点,促进行为跟进,改进教学设计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7)以制度建设为支撑

篇8:校本教研课题及样本

一、背景

1.现状和问题

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是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笔者调研和观察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区普高和职高的一些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其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区普高和职高教研组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策划方面:有开课课题,无研讨专题;(2)备课方面:有个体准备,无集体参与;(3)听课方面:有个体感触,无共同视角;(4)评课方面:有零散建议,无系统整合;(5)效果方面:有即时效果,无持续效应。以上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呈现出一种紧密的逻辑关联。其中,欠缺明确的研讨主题是这一问题序列的开端和归因,欠缺持续的教研效应则是这一问题序列的终端和结果。只有紧紧抓住这一头一尾两个环,才有望解开死结,赋予研修活动以生机和活力。

就笔者调研和观察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区的一些课题在研究中存在“过程缺失”的现象,表现在课题研究“两头重、中间轻”,如“哑铃”状。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价值主要是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做研究”和“中期研讨”的过程,课题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只有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才有望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假设与思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研组校本研修中的关键问题是过程具备但“主题缺失”,课题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是问题具备但“过程缺失”。于是,笔者提出这样的假设:把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整合起来,实施校本研修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有可能同时解决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的问题。具体思路是,把课题研究的问题作为教研组校本研修的主题,以校本研修为“过程载体”逐步破解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校本研修活动解决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开展系列化的校本研修活动来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从而在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中达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二、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了瓯海二职财会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指导教研组开展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的实践。到目前为止,笔者指导瓯海二职财会组开展主题研修活动三次,活动的模式已初见端倪。

(一)参与并指导财会组第一次研修活动

2009年4月23日。笔者参与这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与瓯海二职财会组一起讨论,把《中职财会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方案修订为实施方案,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财会组研修活动计划。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一起讨论并修订了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课题研究的问题,我们一起制订了《瓯海二职财会组2008学年度第2学期研修活动计划》。

(二)参与并指导财会组第二次研修活动

2009年5月7日。根据计划,财会组开展了本学期第8次校本研修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1. 活动准备

教研组长应冬兰在与组员协商的基础上,制订了《财会组本学期第8次校本研修活动安排》,挂在学校网站上。活动安排要求开课教师和中心发言人做好相应准备。活动安排如下:

财会组本学期第8次校本研修活动安排2009.5.5

一、事前准备:

1.开课教师准备上课的教案、课件、熟悉学生情况;

2.中心发言人马国燕搜集有关课堂笔记的资料、制作课堂观察记录表。

二、活动安排:

1.研修主题:中职财会教学中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 (与课题相结合)

2.上课安排:

开课教师:林晗

上课时间:周四 (2009.5.7) 下午第一节

开课课题:应交税金———增值税

开课班级:08财会 (1) 班

3.课堂观察: (记录与主题有关的情况)

应冬兰、诸葛筱戬、郑晓利、马国燕

4.评课交流:

主持:应冬兰

议程: (1) 开课者围绕主题谈个人的教学设计、课堂生成与预设的情况;

(2) 中心发言人:马国燕谈有关课堂笔记的知识及课堂观察表设计的一些想法;

(3) 组员围绕主题评课;

(4) 瓯海教师发展中心杨荣波老师点评指导。

5.开课者的课后反思:上课者围绕主题进行课后反思、将反思上传到个人的瑞博网站。

6.听课者的课后反思:听课者围绕主题进行评课稿书写, 将评课稿上传到个人瑞博网站。

2. 活动实施听课

听课前分给每位听课教师一张《财会教学中学生课堂笔记情况观察表一》,要求进行课堂观察,并记录与主题有关的情况。

评课。开课教师围绕主题谈个人的教学设计、课堂生成与预设的情况,接着由中心发言人马国燕谈有关课堂笔记的知识及课堂观察表设计的一些想法,然后组员围绕主题评课。

点评与指导:据我的观察,评课时大多数话题涉及课堂笔记观察结果,是围绕“主题”进行的,也有一些涉及教师基本功、师生互动、学生发言等方面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偏离了预定的研讨主题。

3. 活动总结

主持人应冬兰要求开课教师围绕主题撰写课后反思,并将教后反思上传到个人的瑞博网站。要求听课教师围绕主题撰写评课稿,将评课稿上传到个人的瑞博网站。

点评与指导:全程参与这次研修活动之后,我充分肯定了研修活动的优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1)活动安排表的名称问题。建议由《财会组本学期第8次校本研修活动安排》修改为《财会组2008学年度第8次校本研修暨第2次课题研讨活动安排》。

(2)研修主题的表达应更加明确。研讨主题由“中职财会教学中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与课题结合)”改为“观察常态下学生做笔记的情况”。

(3)减少评课时“偏离研讨主题”的情况。应围绕主题进行点评,忌游离,忌面面俱到。提倡每个人抓住一个点,小切口、深分析、细说明。

(4)活动后材料的收集问题。活动后至少要收集以下6个材料:活动安排表;观察量表;开课教师的教案和反思;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材料;听课教师的评课稿;活动照片等,加上目录后装订成册存入教研组资料盒。既可作为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材料,也可作为课题研究的原始资料。

(三)参与并指导财会组第三次研修活动

2009年5月21日。笔者在活动开始前到达瓯海二职,首先查看了上一次活动材料的整理情况。教研组长呈现的材料目录如下:1.活动安排表;2.观察量表;3.开课教师的教案和反思;

4. 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材料;5.听课教师的评课稿;6.活动照片。

点评:研修活动原始资料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计划,财会组开展了本学期第9次校本研修活动,共三个环节:

1.活动准备

教研组长应冬兰老师在与组员协商的基础上,制定《财会组2008学年度第9次校本研修暨第3次课题研讨活动安排》,挂在学校网站上。活动安排要求开课教师和中心发言人做好相应准备。

2.活动实施

听课。听课前分给每位听课教师一张《财会教学中学生课堂笔记情况观察表二》,要求进行课堂观察,并记录与主题有关的情况。

评课。开课教师围绕主题谈个人的教学设计、课堂生成与预设的情况,接着由中心发言人郑晓利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然后组员围绕主题评课。

点评与指导:据我的观察,与上一次研修活动相比,这次评课汲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评课教师都能紧扣研讨主题进行点评,每个人发言时间不长,但意见更为集中,也更具针对性。

3.活动总结

主持人应冬兰要求开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按要求提交有关资料,像第2次活动那样整理后装订成册。

点评与指导:全程参与这次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研修活动之后,我从研修方式的角度谈了我的看法,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1.这次研修活动的亮点是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校本研修三者加以整合,既是教学研究活动,又是课题研讨活动,还是教师培训活动,变成了“教”“研”“训”一体化的活动。从这样的研修活动中提炼一种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的模式,暂且命名为:“基于课例的教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其内涵是以课例为载体,把教学、教研、科研、培训整合起来。

2.改进建议:围绕“教研组”三个字,进一步提高研修质量,实现共同成长。突出一个“教”字,向课堂要质量;抓住一个“研”字,向科研要效益;落实一个“组”字,向团结要合力。

三、思考

校本研修课题化,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细化为校本研修的主题,解决校本研修“主题缺失”的问题。课题研究校本化,以校本研修为过程载体逐步破解课题研究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过程缺失”的问题。主题研修系列化,通过开展系列化的主题研修活动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解决研修活动“连续性缺失”的问题。与无主题、一次性的研修活动相比,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在研修目标方面更具针对性,在研修过程中更具参与性和生成性,在研修效果方面更能体现连续性与渐进性。同时,“系列化主题研修”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广泛的适应性,只要操作得法,目前大多数教研组的传统研修活动能比较顺利地转化为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

1.校本研修课题化

当前一些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缺乏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主题缺失”。校本研修的主题如何确定?校本研修是“在学校,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活动,校本研修的主题只能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校本研修倡导教学研究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它的主题不再是学校领导、专家学者、行政部门从上而下强加给教师的“他人的问题”,应该是教室里、教学中发生的真实问题。

如,笔者在指导瓯海二职财会组第1次研修活动时,主要是与组员一起把《中职财会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方案修订为实施方案,并分解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修计划。我们把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问题分解为4个小问题:观察常态下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前测),指导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改进,分析笔记指导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把这4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作为本学期4次校本研修的研讨主题,为实施校本研修课题化指明了行动路径。

2.课题研究校本化

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校本研修的过程,都是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过程,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课题研究校本化至少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课题研究的选题必须是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二是要求问题的解决要主要依靠本校的力量。教师是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他们参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研究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的程度,决定着问题解决质量的高低。因此,课题研究校本化要求问题的解决过程必须以本校的教师为主体,通过本校教师的力量来完成相关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让教师在研究中借助于反思、实践等手段实现问题解决和自身发展。课题研究校本化,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重要特点,也是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瓯海二职财会组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依托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活动来推进的。参加课题研究活动的成员是教研组的成员,课题研究过程是教研组成员集体攻关的过程。他们的初步实践证明,实施课题研究校本化,以校本研修形式推进课题中期研究是可行的。

3.主题研修系列化

当前一些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还存在“连续性缺失”的问题,活动表现为“一次性”“临时性”的游击状态,严重影响了研修效果。如何改变研修活动“有即时效果,无持续效应”的局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对研修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策划。

校本研修主题化,主题研修系列化,要求实现校本研修每个环节和细节的精致化,做到说课、备课、听课、评课、反思等研修活动的各环节是冲着破解“研讨主题”而去的。当研修活动游离甚至偏离主题时,需要组长及时拨正航向。如,瓯海二职教研组的每次活动围绕一个小主题,解决一个小主题后,然后再去解决与之相关的下一个小主题,若干次活动后就形成了主题研修系列化的局面。当研讨活动出现“面面俱到”,“脚踩西瓜皮”式的“散讲”情况时,组长通过及时提醒使研讨聚焦在主题上,保证了研修效果。

以上是基于笔者指导瓯海二职财会组开展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初步实践的粗浅体会,在今后的指导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深化认识、总结规律。

摘要:把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整合起来, 实施校本研修课题化, 课题研究校本化, 有利于一并解决当前教研组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无主题、一次性的研修活动相比, 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在研修目标方面更具针对性, 在研修过程中更具参与性和生成性, 在研修效果方面更能体现连续性与渐进性。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研修,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洁, 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冯锁堂.校本研修模式与案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4].吴宁建.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教育, 2007, (7~8) .

[5].胡春林.当前小学校本教研几种现象的反思[J].福建论坛, 2007, (1) :33~34.

上一篇:劳动合同保密协议下一篇:雷雨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