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人员技术 试行条例

2024-07-06

农业技术人员技术 试行条例(精选8篇)

篇1:农业技术人员技术 试行条例

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技术专门人才的成长,充分发挥广大农业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农业技术队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文件,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农业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高级农艺师为高级技术职务,农艺师为中级技术职务,助理农艺师和农业技术员为初级技术职务。

第三条 农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农业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技术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高、中、初级技术职务应有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规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农业技术职务工资。

第二章 岗位职责

第四条 农业技术员的岗位职责:参与试验、示范等技术工作,承担试验、示范工作中的技术操作,并在技术推广中,指导生产人员按照技术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正确地进行记载和整理技术资料。第五条 助理农艺师的岗位职责:制定试验、示范和技术工作计划,组织并参与实施,对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指导生产人员掌握技术要点,解决生产中一般的技术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和技术工作小结。

第六条 农艺师的岗位职责:负责制定本专业主管工作范围内的技术工作计划或规划,提出技术推广项目,制定技术措施;主持或参与科学试验及国内外新成果引进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工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对实验结果和推广效果进行分析,做出结论;撰写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承担技术培训,指导、组织初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工作。

第七条 高级农艺师的岗位职责:负责制定本部门或本地区主管工作范围内的生产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并指导或组织施实;提出生产和科学技术上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重大技术问题;审定科研、推广项目,主持或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鉴定;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承担技术培训,指导、培养中级技术人员。

第三章 任职条件

第八条 担任农业技术职务的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积极,作风正派,努力为实现农业现文化贡献力量。第九条 聘任或任命农业技术职务,必须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学术、技术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成就为主要依据。各级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应有学历要求。

第十条 农业大学专科毕业生和中等农业学校毕业生,见习一年期满;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并取得农业中专毕业学历者,经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历第八条的要求,并初步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能承担本专业一般的技术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可聘任或任命为农业技术员。

第十一条 获得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毕业生,见习一年期满;农业大学专科毕业生,担任农业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担任农业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经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的要求,并具备下列第一款及二、三款之一者,可聘任或任命为助理农艺师。

1、能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承担本专业技术工作。

2、能向群众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一般的技术指导或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3、能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并设计一般实施方案,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在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

第十二条 获得农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农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助理农艺师工作二年以上;农业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担任助理农艺师工作四年以上;农业中专毕业生担任助理农艺师五年以上,并取得农业大专毕业学历者,经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的要求,并具备下列第一、五款及二、三、四款之一者,可聘任或任命为农艺师。

l、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独立承担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

2、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动态,能主持开展科学实验和群众性科学活动,及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成绩。

3、能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技术工作计划、规划、并能发现生产及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本专业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中做出了成绩。

4、能对农业技术员、助理农艺师进行技术指导,承担本专业范围内初级技术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及开展本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5、能阅读本专业一门外文书刊资料。

第十三条 获得农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农艺师工作二年以上;获得农业硕士学位或具有农业本科毕业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艺师工作五年以上,经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的要求,并具备下列第一、五款及二、三、四款之一者,可聘任或任命为高级农艺师。

l、具有系统、坚实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学术上、技术上有独到见解,发表过一定水平的论文和著作。

2、能制定本地区或本专业生产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设计新技术开发项目,并指导或主持实施,解决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3、能运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在较大范围内指导试验示范,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成绩显著。

4、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或培养中级技术人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绩。

5、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一门外文书刊资料。第十四条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对确有真才实学,在农业科技工作中有发明创造,为回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可不受本条例有关学历和晋升间隔年限的限制,经评审委员会考核评审,表明能胜任并能履行相应农业技术职务岗位职责者,根据工作需要,可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

第四章 评审及聘任权限

第十五条 农牧渔业部指导全国农业技术职务的评审、聘任工作。各级农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需经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县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地(市)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农艺师;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高级农艺师。

第十六条 各级农业技术职务应根据本单位的技术工作需要和主管部门核定的合理结构比例、限额,在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相应条件的技术人员中聘任或任命。实行聘任制的,由单位行政领导与应聘人员签订聘约。实行任命制的,应按科技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命手续。

聘任或任命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连聘、连任。在本单位或本地区继续聘任原职务,可不再进行任职条件评审,如聘任高一级技术职务,需经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条例适用于直接从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科技管理等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的评审和聘任。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技术职务名称分别为高级畜牧师、畜牧师、助理畜牧师、畜牧技术员;高级兽医师、兽医师、助理兽医师、兽医技术员。

第十八条 本条例的解释权在农牧渔业部。关于执行《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由农牧渔业部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贯彻执行本条例的实施细则。

篇2:农业技术人员技术 试行条例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1986年3月14日发,职改字„1986‟第2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技术专门人才的成长,充分发挥广大农业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农业技术队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文件,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农业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高级农艺师为高级技术职务,农艺师为中级技术职务,助理农艺师和农业技术员为初级技术职务。

第三条

农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农业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技术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高、中、初级技术职务应有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规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农业技术职务工资。

第二章 岗位职责

第四条

农业技术员的岗位职责:参与试验、示范等技术工作,承担试验、示范工作中的技术操作,并在技术推广中,指导生产人员按照技术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正确地进行记载和整理技术资料。

第五条

助理农艺师的岗位职责:制定试验、示范和技术工作计划,组织并参与实施,对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指导生产人员掌握技术要点,解决生产中一般的技术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和技术工作小结。

第六条

农艺师的岗位职责:负责制定本专业主管工作范围内的技术工作计划或规划,提出技术推广项目,制定技术措施;主持或参与科学试验及国内外新成果引进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工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对试验结果和推广效果进行分析,做出结论;撰写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承担技术培训,指导、组织初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工作。

第七条

高级农艺师的岗位职责:负责制定本部门或本地区主管工作范围内的生产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并指导或组织实施;提出生产和科学技术上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重大技术问题;审定科研、推广项目,主持或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鉴定;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承担技术培训,指导、培养中级技术人员。

第三章

任职条件

第八条

担任农业技术职务的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积极,作风正派,努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第九条

聘任或任命农业技术职务,必须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学术、技术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成就为主要依据。各级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应有学历要求。

第十条

农业大学专科毕业生和中等农业学校毕业生,见习一年期满;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并取得农业中专毕业学历者,经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的要求,并初步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能承担本专业一般的技术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可聘任或任命为农业技术员。

第十一条

获得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毕业生,见习一年期满;农业大学专科毕业生、担任农业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担任农业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经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的要求,并具备下列第一款及二、三款之一者,可聘任或任命为助理农艺师。

l.能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承担本专业技术工作。

2.能向群众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一般的技术指导或技术咨询服务工作。3.能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并设计一般实施方案,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在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

第十二条获得农业博土学位的研究生;获得农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助理农艺师工作二年以上;农业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担任助理农艺师工作四年以上;农业中专毕业生担任助理农艺师五年以上,并取得农业大专毕业学历者,经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的要求,并具备下列第一、五款及二、三、四款之一者,可聘任或任命为农艺师。

l.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独立承担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

2.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动态,能主持开展科学实验和群众性科学活动,及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成绩。

3.能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技术工作计划、规划、并能发现生产及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本专业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中做出了成绩。

4.能对农业技术员、助理农艺师进行技术指导,承担本专业范围内初级技术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及开展本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5.能阅读本专业一门外文书刊资料。

第十三条

获得农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农艺师工作二年以上;获得农业硕士学位或具有农业本科毕业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艺师工作五年以上,经 2 考核评审,凡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的要求,并具备下列第一、五款及二、三、四款之一者,可聘任或任命为高级农艺师。

l.具有系统、坚实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学术上、技术上有独到见解,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和著作。

2.能制定本地区或本专业生产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新技术开发项目,并指导或主持实施,解决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3.能运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在较大范围内指导试验示范,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成绩显著。

4.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或培养中级技术人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绩。5.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一门外文书刊资料。第十四条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对确有真才实学,在农业科技工作中有发明创造,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可不受本条例有关学历和晋升间隔年限的限制,经评审委员会考核评审,表明能胜任并能履行相应农业技术职务岗位职责者,根据工作需要,可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

第四章

评审及聘任权限

第十五

条农牧渔业部指导全国农业技术职务的评审、聘任工作。各级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需经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县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地(市)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农艺师;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高级农艺师。

第十六条

各级农业技术职务应根据本单位的技术工作需要和主管部门核定的合理结构比例、限额,在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相应条件的技术人员中聘任或任命。实行聘任制的,由单位行政领导与应聘人员签订聘约。实行任命制的,应按科技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命手续。

聘任或任命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连聘、连任。在本单位或本地区继续聘任原职务,可不再进行任职条件评审,如聘任高一级技术职务,需经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条例适用于直接从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科技管理等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的评审和聘任。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技术职务名称分别为高级畜牧师、畜牧师、助理畜牧师、畜牧技术员;高级兽医师、兽医师、助理兽医师、兽医技术员。

第十八条本条例的解释权在农牧渔业部。关于执行《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由农牧渔业部另行制定。第十九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贯彻执行本条例的实施细则。

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

意见(试行)》的通知

【颁布单位】 云南省农牧渔业 云南省人事厅 【发文字号】 [92]云农(人)联字18号 【颁布时间】 1992-07-31 【生效时间】 1992-07-31 各地(州、市)、县农牧局、人事局,省级各有关厅(局)人事(职改)部门:

现将《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望告云南省农牧渔业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云南省人事厅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为贯彻省人民政府云政发„1992‟124号文件《云南省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或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根据中央、国务院、人事部、省职改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和《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范围对象

(一)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部门所属独立的企、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农牧渔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技术咨询工作的技术人员。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中,直接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在编人员。

(三)下列人员暂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1、出国留学(学习)、到国外探亲未经批准延长时间,到期不归者;

2、擅离职守,经教育仍不返回原单位者;

3、受行政留用察看处分期未满者、受行政记大过或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不到一年者;

4、刑满释放、缓刑和劳动教养期满,从事技术工作不到一年者。

二、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各单位应按《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以下简称农业《试行条例》)的规定和《云南省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其职责。

三、任职条件

(一)担任农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坚持农业《试行条例》规定的思想政治标准,具有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具备相应的的学历和履职年限要求,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中、高职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由省统一组织外语考试,成绩达到省规定的最低控制线,方可推荐评聘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

四、对不具备农业《试行条件》规定学历要求的人员,破格评聘农业技术职务的问题。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具备农业《试行条例》规定的学历要求的人员,同时在具备其他任职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其工作成绩和贡献以及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累计年限等情况,可破格推荐评聘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

(一)技术员

应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初中毕业从事农技工作十年以上,高中毕业从事农技工作五年以上;

2、在农业技术试验、规范、推广工作中,能按技术要求,独立开展或指导农民进行技术操作,工作表现突出,完成任务好;

3、经地、州、市主管部门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试题的同等水平统一组织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考试,成绩及格。

考试科目分为:(1)种植业考植物保护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2)畜牧兽医考畜牧学、兽医学、兽医临床诊疗基础;(3)水产养殖考鱼类学、鱼病学、池塘养鱼。

(二)助理农艺师

应同时具备下列1至4款或1、2、5款

1、高中毕业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

2、担任农业技术员四年以上;

3、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按云人培„1992‟3号文件规定,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农牧渔业厅、省人事厅(以下简称一部两厅)组织的函授学习,必修课(以下同)经省统一组织中专级水平考试,各科成绩及格;

4、能向群众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并进行技术指导或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工作表现突出,做出一定成绩,履职考核优秀;

5、获科技推广县级一等奖或地、厅级三等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三)农艺师

应同时具备下列1至4款或1、2、5款

1、中等农校毕业,从事农技工作十五年以上;

2、担任助理农艺师五年以上;

3、经省一部两厅组织的函授学习,由省统一组织大专级水平考试,各科成绩及格,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独立承担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能对初职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

4、能主持科学实验和群众性科学活动,及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是本单位助理农艺师中的业务技术骨干,履职考核优秀;

5、在自然科学将、发明奖、星火奖、丰收奖、科技进步奖、新技术推广奖中,获得地、厅级二等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四)高级农艺师

应同时具备下列1至4款或1、2、5款

1、中等农校毕业,从事农技工作二十五年以上;农业院校大专毕业,从事农技工作二十年以;

2、担任农艺师职务五年以上;

3、能制定本地(州市)或本县生产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设计新技术开发项目,并指导或主持实施,解决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4、通运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在较大范围内指导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履职考核优秀;

5、在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星火奖、丰收奖、科技进步奖、新技术推广奖中,大专学历是获地(厅)级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中专学历是获省(部)级三等奖的主要完成人。

五、推荐、评审及聘任

(一)推荐工作应在履职考核的基础上,由单位进行择优推荐。坚持公开,平等的原则,加强民主监督,增加透明度,做到岗位公开、推荐名单公开。

(二)被推荐人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表》经审查符合要求后,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初职一式二份,中职一式三分,高职一式四份。晋升中、高级职务的人员,交能够反映本人业务能力、水平的材料或论文、论著一至三篇(册)、外语考试成绩或免试证明,获奖人员需交验获奖证号(印影件),高职需附“内容提要表”一式二十五份,字数不超过500字。经单位核实确认签署推荐意见后,报相应人事(职改)部门审核并转送评审委员会。其中,推荐评审高级职务的,省属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地、州、市属单位须经地、州、市人事(职改)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报省农牧渔业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经审核后报相应高评委评审。各级评审委员会一律不受理个人或单位送交的评审材料。评审结果,报批准组建委会的人事(职改)部门批准,方为有效。

(三)各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由具有相应农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一定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在职人员组成。推荐评审委员会委员,要做到民主、公开、所在单位要分别征询三分之二以上的技术人员和三分之二以上领导成员的意见,并分别要有被征询人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由单位填写《评审委员会委员人选推荐表》,报送主管部门审核后转报组建该评审委员会的部门或单位,由相应人事(职改)部门批准。

(四)各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的组建、人数、评审程序,均按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云职改字„1992‟05号《云南省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及其工作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必须由具备助理级以上职务(其中: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必须由具备助师级以上职务(其中,中职不少于二分之一,一、二类地区和贫困地县中职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员组成。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必须由具备中级或中级以上职务人员组成(其中、高级职务人员不少于二分之一;

一、二类地区高级职务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若有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地、州、市,由该地、州、市人事(职改)部门就近委托别的地、州、市或省的中评委会代评。

省级各有关部门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在地(州、市)、县的,评审农(牧、渔)业技术初、中级职务,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评审或参加当地评审,各有关主管部门可自行确定。

篇3: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为防范、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疫情,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非洲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和确认、疫情处置、防范等防控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与非洲猪瘟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流行病学

2.1.1传染源

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 (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 和钝缘软蜱为主要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 (泔水、饲料、垫草、车辆等) 传播, 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2.1.3 易感动物

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 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

疣猪和薮猪虽可感染, 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

2.1.4潜伏期

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 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为15 天。

2.1.5 发病率和病死率

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 强毒力毒株可导致猪在4 耀10 天内100% 死亡, 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 耀50%, 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2.1.6 季节性

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2.2临床表现

2.2.1 最急性: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2.2.2 急性:体温可高达42℃, 沉郁, 厌食, 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 可视黏膜潮红、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 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 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 呼吸困难, 病程延长则出现其它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高达100% 。病程4 耀10 天。

2.2.3 亚急性:症状与急性相同, 但病情较轻, 病死率较低。体温波动无规律, 一般高于40.5℃ 。仔猪病死率较高。病程5-30 天。

2.2.4 慢性:波状热, 呼吸困难, 湿咳。消瘦或发育迟缓, 体弱, 毛色暗淡。关节肿胀, 皮肤溃疡。死亡率低。病程2- 15 个月。

2.3 病理变化

浆膜表面充血、出血, 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 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 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胆囊、膀胱出血。肺脏肿大, 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 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脾脏肿大, 易碎, 呈暗红色至黑色, 表面有出血点, 边缘钝圆, 有时出现边缘梗死。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 严重出血。

2.4 鉴别诊断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 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2.5实验室检测

2.5.1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见附件1)

2.5.2血清学检测

抗体检测可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血清学检测应在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要求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2.5.3 病原学检测

2.5.3.1 病原学快速检测: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开展病原学快速检测的样品必须灭活, 检测工作应在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要求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2.5.3.2 病毒分离鉴定:可采用细胞培养、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

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必须达到BSL-3 或ABSL-3 。

2.6 结果判定

2.6.1 临床可疑疫情

符合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判定为临床可疑疫情。

2.6.2 疑似疫情

对临床可疑疫情, 经上述任一血清学方法或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检测, 结果为阳性的, 判定为疑似疫情。

2.6.3 确诊疫情

对疑似疫情, 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复核, 结果为阳性的, 判定为确诊疫情。

3疫情报告和确认

3.1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家猪、野猪异常死亡, 如出现古典猪瘟免疫失败, 或不明原因大范围生猪死亡的情形, 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判定为非洲猪瘟临床可疑疫情的, 应在2 小时内报告本地兽医主管部门, 并逐级上报至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判定为非洲猪瘟疑似疫情时, 应立即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应在1 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兽医局。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判定为非洲猪瘟确诊疫情时, 应立即报告农业部兽医局并抄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通知疫情发生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 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人民政府。

3.2 疫情确认

农业部兽医局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确诊结果, 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4 疫情处置

4.1 临床可疑和疑似疫情处置

4.1.1 接到报告后, 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应组织2 名以上兽医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 初步判定为非洲猪瘟临床可疑疫情的, 应及时采集样品送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为非洲猪瘟疑似疫情的, 应立即将疑似样品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 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复核和确诊。

4.1.2 对发病场 (户) 的动物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 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 并对其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见附件2) 。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4.2 确诊疫情处置

疫情确诊后, 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4.2.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4.2.1.1 疫点发病家猪或野猪所在的地点。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 (户) , 以病猪所在的场 (户) 为疫点;散养猪以病猪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放养猪以病猪所在的活动场地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的, 以运载病猪的车、船、飞机等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的, 以病猪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的, 以屠宰加工厂 (场) 为疫点。

4.2.1.2疫区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的区域。

4.2.1.3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公里的区域。对有野猪活动地区, 受威胁区应为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0公里的区域。

划定疫区、受威胁区时, 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 (如河流、山脉等) 、人工屏障 (道路、围栏等) 、野生动物分布情况, 以及疫情追溯调查和风险分析结果, 综合评估后划定。

4.2.2 封锁

疫情发生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 应在24 小时内发布封锁令。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时, 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对疫区实行封锁。必要时, 上级人民政府可以责成下级人民。

4.2.3 对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4.2.3.1 扑杀并销毁疫点内的所有猪只, 并对所有病死猪、被扑杀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4.2.3.2 对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4.2.3.3 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出入人员、车辆和相关设施要按规定进行消毒 (见附件2) 。

4.2.3.4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

4.2.4对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4.2.4.1 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 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消毒站, 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见附件2) 。

4.2.4.2 扑杀并销毁疫区内的所有猪只, 并对所有被扑杀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4.2.4.3对猪舍、用具及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4.2.4.4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

4.2.4.5关闭生猪交易市场和屠宰场。

4.2.5 对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4.2.5.1 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 相关产品调入必须进行严格检疫。

4.2.5.2 关闭生猪交易市场。

4.2.5.3 对生猪养殖场、屠宰场进行全面监测和感染风险评估,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4.2.6 野生动物控制

应对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猪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和监测, 并采取措施, 避免野猪与人工饲养的猪接触。当地兽医部门与林业部门应定期相互通报有关信息。

4.2.7 虫媒控制

在钝缘软蜱分布地区,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养猪场 (户) 应采取杀灭钝缘软蜱等虫媒控制措施。

4.2.8疫情跟踪

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前, 从疫点输出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运输车辆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去向进行跟踪调查, 分析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必要时, 对接触的猪进行隔离观察, 对相关产品进行消毒处理。

4.2.9疫情溯源

对疫情发生前30 天内, 引入疫点的所有易感动物、相关产品及运输工具进行溯源性调查, 分析疫情来源。必要时, 对输出地猪疫点和疫区内最后一头猪死亡或扑杀, 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6 周后, 经疫情发生所在地的上一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 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 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4.2.11 处理记录

对疫情处理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详实的记录, 并归档。

5防范措施

5.1边境防控

各边境省份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边境地区防控, 坚持内防外堵, 切实落实边境巡查、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与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接壤省份的相关县市, 边境线50 公里范围内, 以及国际空、海港所在城市的机场和港口周边10 公里范围内禁止生猪放养。严禁进口非洲猪瘟疫情国家和地区的猪、野猪及相关产品。

5.2 饲养管理

5.2.1 生猪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5.2.2 养猪场户应提高场所生物安全水平, 采取措施避免家养猪群与野猪、钝缘软蜱的接触。

5.2.3 严禁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5.3 日常监测

充分发挥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的作用, 按照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监测。加强与林业等有关部门合作, 做好野猪和媒介昆虫的调查监测, 摸清底数, 为非洲猪瘟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5.4 出入境检疫监管

各地兽医部门要加强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边防等有关部门协作, 加强联防联控, 形成防控合力。配合有关部门, 严禁进口来自非洲猪瘟疫情国家和地区的易感动物及其产品, 并加强对国际航行运输工具、国际邮件、出入境旅客携带物的检疫, 对非法入境的猪、野猪及其产品及时销毁处理。

5.5 宣传培训

广泛宣传非洲猪瘟防范知识和防控政策, 增强进出境旅客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防范意识, 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培训, 提高非洲猪瘟的诊断能力和水平, 尤其是提高非洲猪瘟和古典猪瘟等疫病的鉴别诊断水平,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疑。

附件1

非洲猪瘟样品的采集、运输与保存

可采集发病动物或同群动物的血清学样品和病原学样品, 病原学样品主要包括抗凝血、脾脏、扁桃体、淋巴结、肾脏和骨髓等。如环境中存在钝缘软蜱, 也应一并采集。样品的包装和运输应符合农业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规定。规范填写采样登记表, 采集的样品应在冷藏和密封状态下运输到相关实验室。

一、血清学样品

无菌采集5m L血液样品, 室温放置12耀24h, 收集血清, 冷藏运输。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冷冻保存。

二、病原学样品

1 抗凝血样品

无菌采集5m L抗凝血, 冷藏运输。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70℃冷冻保存。

2 组织样品

2.1 首选脾脏, 其次为扁桃体、淋巴结、肾脏、骨髓等, 冷藏运输。

2.2样品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70℃保存。

3钝缘软蜱

3.1将收集的钝缘软蜱放入有螺旋盖的样品瓶/管中, 放入少量土壤, 盖内衬以纱布, 常温保存运输。

3.2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70℃冷冻保存或置于液氮中;如仅对样品进行形态学观察时, 可以放入100%酒精中保存。

附件2

非洲猪瘟消毒技术

1 药品种类

最有效的消毒药是10%的苯及苯酚、去污剂、次氯酸、碱类及戊二醛。碱类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氯化物和酚化合物适用于建筑物、木质结构、水泥表面、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消毒。酒精、碘化物适用于人员消毒。

2场地及设施设备消毒

2.1消毒前准备

2.1.1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

2.1.2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

2.1.3备有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辆、消毒防护用具 (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 、消毒容器等。

2.2消毒方法

2.2.1对金属设施设备消毒, 可采用火焰、熏蒸和冲洗等方式消毒。

2.2.2对圈舍、车辆、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 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

2.2.3对养殖场 (户) 的饲料、垫料, 可采用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 对粪便等污物作化学处理后采用深埋、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

2.2.4对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 可采用喷洒方式消毒。

2.2.5对消毒产生的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人员及物品消毒

3.1饲养管理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

3.2对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可采取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

4消毒频率

篇4: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在岗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继续教育,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补充、更新、拓展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年加大投入,改善继续教育条件,推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扶持重点领域、行业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支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边远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继续教育的综合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六条省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编制继续教育教材规划和科目指南,制定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和远程继续教育网络,收集、发布继续教育信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从事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咨询和评估工作。

第七条继续教育的内容由用人单位根据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按照继续教育教材规划和科目指南确定。

第八条用人单位在实施继续教育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经费和依法享有的其他权益;

(三)审核、登记、认定、考核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上报有关统计资料;

(四)接受人事行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专业技术人员有依法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脱产学习的时间,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72学时,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国家对专业培训规定学分制的行业,从其规定。

专业技术人员经用人单位委派接受继续教育期间,其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待遇不变。

专业技术人员自主要求脱产、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超过本条第二款规定时间的,应当与所在单位就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签订书面协议。

第十条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一)进修班、培训班、研修班;

(二)本单位以外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三)现代远程教育;

(四)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五)出国(出境)进修、培训;

(六)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组织的培训和有考核的自学;

(七)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第十一条从事继续教育活动的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有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有相适应的场所和设施;

(四)有必需的经费;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以上条件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应当向当地人事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二条继续教育机构应当如实向社会公示其教育范围、收费项目和标准,保证教学质量,如实出具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证明,并接受社会监督。

用人单位有权自主选择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构。

第十三条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学习后,凭有关证书或者证明文件,向所在单位或者代理其人事档案的人才交流机构申请登记。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对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情况进行考核确认,作为其考核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对学习优秀者予以奖励。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用人单位开展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省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定期对继续教育机构的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估。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所需费用主要由本单位承担,另有约定的除外。

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继续教育事业。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保证财政供给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

继续教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截留、侵占和挪用,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使用情况加强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本单位经费中列支。

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和开展课题研究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而发生的费用,可以在管理费用或者项目资金中安排。

第十九条开展继续教育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禁止任何单位在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或者摊派财物。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因继续教育学习发生争议的,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二十一条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一)涂改、伪造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内容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的;

(三)在考核、考试期间舞弊的。

第二十二条继续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教学质量达不到标准或者不如实出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证明的,由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取消其继续教育资格。

第二十三条继续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摊派财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不登记或者不如实登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二十五条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篇5:农业技术人员技术 试行条例

第一条 为统一卫生技术人员的职务名称,加强晋升工作的管理,充分调动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加速建设又红又专的卫生技术队伍,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卫生技术人员根据业务性质,分为四类:

一、医疗防疫人员(含中医、西医,卫生防疫,寄生虫、地方病防治,工业卫生,妇幼保健等)的技术职称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住院医师)、医士(助产士)、卫生防疫员(妇幼保健员)。

二、药剂人员(含中药、西药)的技术职称为: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剂士、药剂员。

三、护理人员的技术职称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护师、护士、护理员。

四、其他技术人员(含检验、理疗、病理、口腔、同位素、放射、营养、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技术职称为: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技士、见习员。

第三条 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做到又红又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力量。

第四条 具备第三条和下列条件者可晋升为主任医师、主任药师、主任技师、主任护师:

1.精通本科(本专业,下同)理论,掌握国内外本科技术发展情况,并能吸取最新科研成就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医药专业须精通中医药理论,对经典医著有所研究); 2.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地掌握本科技术操作,解决本科复杂疑难问题。能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中医、中药人员暂不作为必备条件),并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或著作; 3.善于指导本科全面业务,能为医疗、教学和科研培养出高级人材;

第五条 具备第三条和下列条件者可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主任药师、副主任技师、副主任护师: 1.通晓本科理论,了解国内外本科技术发展情况,并能吸取最新科研成就用于实际工作(中医药专业须通晓中医药理论,熟悉经典医著); 2.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地掌握本科技术操作,解决本科复杂疑难问题。能掌握一门外国语(中医、中药人员暂不作为必备条件),并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著作; 3.能够指导本科全面业务,能为医疗、科研和教学培养高级人材; 4.从事本科主治医师(或相当职务)工作五年以上。

第六条

具备第三条和下列条件者可晋升为主治(主管)医师、主管药师、主管技师: 1.熟悉本科理论和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掌握本科实际技术操作; 2.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处理本科复杂问题。能阅读一门外文专业书籍(中医、中药人员暂不作为必备条件); 3.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教学和指导下级卫生人员的能力; 4.从事医师(或相当职务)工作五年以上。

第七条

具备第三条和下列条件者可定为医师、药师、技师、护师: 1.熟悉本专业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 2.能独立处理本科常见病或解决常用业务技术问题,并能对中、初级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能初步阅读一门外文专业书籍(中医、中药人员暂不作为必备条件); 3.高等院校毕业或从事本科医士工作(或相当职务)五年以上或有高中文化程度,从师学习五年(初中文化程度须七年)以上,并经考核合格者。

第八条 具备第三条和下列条件者可定为医士、助产士、药剂士、技士、护士: 1.了解本专业基本理论,并有一定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 2.能担任本科一般常见病防治或一般常用业务技术工作,并能对初级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3.中等技术学校毕业或中医药学徒出师、初中文化程度独立从事本科工作三年以上,并经考核合格者。

第九条 具备第三条和下列条件者可定为卫生防疫员、妇幼保健员、药剂员、护理员、见习员: 1.初步了解本专业一般知识,并能担任一般的专业工作; 2.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经过短期学徒或培训。

第十条

在卫生、医疗工作中成绩卓著,有重要发明创造,或科学技术上有独特专长,或西医学习中医并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作出贡献者,可提前或越级晋升。

第十一条

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晋升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由学术委员会对其业务水平提出评价。具体考核办法由省、市、自治区卫生局规定。

第十二条

审批权限:

一、初级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为中级,报县(市)卫生局(科)或相当于这一级的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审批;中级晋升为医师(或相当职务),由本单位组织作出鉴定,推荐参加统一考试合格后,由地区、省辖市卫生局审批,报省、市、自治区卫生局备案。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或相当职务),报地区、省辖市卫生局审批,并报省、市、自治区卫生局备案;晋升正、副主任医师(或相当职务),报省、市、自治区卫生局审批,并报省、市、自治区有关领导机关及卫生部备案。中央各部委所属的地方企事业单位卫生技术人员的晋升,由各有关部委负责办理,没有或卫生行政部门不健全的部委,由有关部委委托地方按上述程序审批。

篇6: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

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

1986年3月30日,中央职改领导小组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出版专业人员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努力提高学识水平、业务水平,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建设一支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队伍,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出版专业职务,是根据出版单位所承担的编辑、技术编辑、校对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编辑职务(含美术编辑)设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其中编审、副编审为高级职务;编辑为中级职务;助理编辑为初级职务。技术编辑职务设技术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其中技术编辑为中级职务;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为初级职务。

校对职务设一级校对、二级校对、三级校对。其中一级校对为中级职务;二级校对、三级校对为初级职务。

第三条 聘任或任命各级职务的出版专业人员,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风正派,热爱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积极完成本职工作。

第二章 任职条件 第四条 编辑人员的任职条件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聘任助理编辑职务:

1.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经一年见习期考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编辑业务,有一定文字水平,能履行助理编辑职责。

2.获得硕士学位;获得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履行助理编辑职责。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聘任编辑职务:

1.担任助理编辑职务4年以上,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编辑业务,能独立处理稿件,有较高的文字水平,掌握一门外语,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辑职责。

2.获得硕士学位担任助理编辑职务2年,获得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担任助理编辑职务2至3年,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辑职责。

三、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副编审职务:

1.担任编辑职务(或出版专业人员中级职务,具备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担任编辑职务2年以上; 2.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某学科有较深的研究,有一定水平的著译(或编辑了一批好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3.能解决编辑业务中的疑难问题,指导编辑工作(负责技术编辑或校对方面工作的副编审要能培养该专业的专业人才); 4.经考察表明,能履行副编审职责。

四、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编审职务:

1.已能熟练地履行副编审职责,担任副编审职务5年以上; 2.科学文化知识广博,对某学科有系统的研究和较深的造诣,有较高水平的著译; 3.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指导专业进修和完成重大编审任务,工作中有较大贡献;

4.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审职责。第五条 技术编辑人员的任职条件

一、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技术设计员:

1.高等学校专科毕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一年见习期已满,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以上;

2.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排印常识,能完成一般的专业工作任务。

二、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助理技术编辑:

1.担任技术设计员职务5年以上,或高等院校专科毕业担任技术设计员职务2年以上;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能独立完成专业工作任务,解决专业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了解出版印刷业务,熟悉常用外文字体。工作有一定成绩。

三、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技术编辑:

1.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担任助理技术编辑职务5年以上; 2.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地完成专业工作任务,较好地解决专业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熟悉出版印刷业务。工作成绩显著。掌握一门外语。第六条 校对人员的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三级校对:

1.高等学校专科毕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一年见习期已满,高中毕业从事校对工作2年以上;

2.初步掌握校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排印常识。能初步处理校样中的有关问题,按照质量、数量要求完成一般校对任务。

二、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二级校对:

1.担任三级校对职务5年以上,或高等院校专科毕业担任三级校对2年以上;

2.掌握校对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出版印刷知识,能独立处理校样中的有关问题,完成一般稿件的整理付型工作,有一定中文水平,熟悉常用外文字体。工作有一定成绩。

三、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一级校对:

1.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担任二级校对职务5年以上;

2.具有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掌握校对专业的基本理论,熟悉出版印刷知识。能熟练地完成“三校”任务,妥善处理校样中的疑难问题。工作成绩显著。掌握一门外语。

第三章 职 责 第七条 编辑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助理编辑的主要职责: 1.协助编辑进行工作;

2.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3.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或独立发稿; 4.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 5.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二、编辑的主要职责:

1.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2.独立审查、加工整理稿件,检查自己承担责任编辑的书籍成品; 3.做好书籍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4.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三、副编审的主要职责:

1.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2.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 3.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

4.复审或终审某些重要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5.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

6.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或校对学、技术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四、编审的主要职责:

1.搜集和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出版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2.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有关编辑人员实施; 3.终审某些重要稿件,或经总编辑授权签发某些稿件; 4.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

5.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各出版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上述要求,规定具体职责范围。第八条 技术编辑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技术设计员的主要职责: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二、助理技术编辑的主要职责: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工作。

三、技术编辑的主要职责:承担重要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第九条 校对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三级校对的主要职责: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责任校对和核对付型工作。二、二级校对的主要职责: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责任校对和核对付型工作。三、一级校对的主要职责:承担各种复杂书稿的校对和核对付型工作,检查“三校”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指导二级校对、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第四章 聘任及任命

第十条 专业工作成绩卓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物质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人员,其职务的聘任或任命可以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的规定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各级职务。第十一条 出版专业职务的聘任或任命,均实行任期制,一般任期不超过5年,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人员工作情况,可以连聘、连任。第十二条 出版单位聘任或任命各类专业职务,须先将拟任职人员的有关材料提交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经评审,证明合格,由聘用单位行政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在编制限额内聘任或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应行政领导任命。

第十三条 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出版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相当于司局(厅)级的出版单位,设出版专业人员中级职务(含初级)评审委员会;相当于处级的独立出版单位,设出版专业人员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有条件的出版单位,经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授权,其评审委员会也可评审副编审,有的也可评审编审职务。由出版单位评审的符合中、高级职务任职条件的人员名单,要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编审报国家出版局备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出版单位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篇7: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

职改字〔1986〕第2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创造精神,促进研究人员合理流动,建立研究工作的岗位责任制,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研究职务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设置的,有明确的职责、限额和任期,研究职务实行聘任或任命制度。

第三条 各研究院、所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

第二章

职务名称和任职条件

第四条 研究人员的职务名称为: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实习员为初级研究职务,助理研究员为中级研究职务,副研究员、研究员为高级研究职务。

第五条 受聘人员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国家的需要,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

第六条 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

1.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

2.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文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

1.获得博士学位者,可聘任为助理研究员。

2.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为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五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三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l.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2.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3.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4.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5.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l.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3.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4.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第七条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第六条中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第三章

研究职务的职责

第八条 研究实习员的职责

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承担并按需要完成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对研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负责写出研究、实验报告。

第九条 助理研究员的职责

制定研究方案,独立地进行研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积极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定期报告本人的研究工作,指导初级科技人员工作。

第十条 副研究员的职责

选定研究课题,并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指导和组织课题的研究工作,写出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著,积极组织推广研究成果的工作。定期报告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研究生、指导中、初级科技人员的工作。

第十一条 研究员的职责

提出有重要学术或实用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科学前沿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写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论著。负责指导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制定或提出学科发展规划。举办高水平的科学讲座。培养研究生,指导科技人员工作。

第四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二条 研究院、所成立研究职务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评议、审定研究人员是否符合相应职务任职条件的工作。高级研究人员的任职条件一般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一级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授权确定具备评审条件的所属单位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职务的评审。中级以下研究人员的任职条件评审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自行决定。

第十三条 各级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自行确定。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一人。下级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名单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评审委员会可以下设若干专业评议组,进行同行专家评议。

第十四条 各级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

第十五条 各级评审委员会应由学术上造诣较深,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专家组成。

第十六条 负责评审高级研究职务的评审委员会应由高级专家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评审研究员职务的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应由研究员(或相当职务的人员)组成。

第十七条 研究职务聘任工作应形成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和规定限额进行评审和聘任。

第五章

聘任的程序、权限和方法

第十八条 建立和健全经常性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和业务考绩档案制度,把考核业务和考察科学道德,思想品德表现结合起来,作为聘任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研究机构根据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需要,按照高级研究职务的限额和高级与中、初级人员的比例,由行政领导从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任职条件的人员中进行聘任或任命,工作需要时也可进行公开招聘。

第二十条 应聘人员需要递交的材料

一、研究所内人员: l.《专业职务聘任呈报表》;

2.代表本人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论著、研究报告或工作总结;

3.全部论著和工作报告目录;

4.本人对应聘后工作的设想。

二、研究所外人员除递交以上材料外,还应递交以下材料;

l.研究工作简历;

2.所在单位对本人的工作、品德鉴定(由所在单位密封寄出);

3.健康证明;

4.学历、学位证明。

评审委员会在评审高级研究职务前,研究所应请同行专家对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成绩贡献提出评价意见。

第二十一条 聘任权限

各级研究职务的聘任审批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自行决定。但研究员、副研究员职务一般应由国务院部委、省一级机构审批。

中、初级研究职务的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高级研究职务的任期一般不超过五年。可以连聘连任。在本单位继续聘任原职务,可不再进行任职条件评审,如聘任高一级职务时,需经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二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在进行评审后,由评审委员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应聘人员是否符合相应任职条件进行表决。评委会需要三分之二的委员出席方可召开表决会议,表决票数应在全体委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的情况下,方可通过任职条件审查。

第二十三条 研究人员一经聘任,应由聘任单位向其颁发专业职务聘书(简称聘书),聘书的格式由各部门自行确定。

第六章

待遇

第二十四条 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按国家规定的职务工资标准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适用于研究单位对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聘任。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解释权在中国科学院。

篇8:农业技术人员技术 试行条例

本规定提出了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技术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通过110(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与电网连接的新建或扩建风电场。

对于通过其他电压等级与电网连接的风电场,也可参照本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范围于本规定。

GB 12326-2000 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

GB/T 12325-2003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T 15945-1995 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DL 755-200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SD 325-1989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技术导则

国务院令第115号 电网调度管理条例(1993)

3 电网接纳风电能力

a) 风电场宜以分散方式接入系统。在风电场接入系统设计之前,要根据地区风电发展规划,对该地区电网接纳风电能力进行专题研究,使风电开发与电网建设协调发展。

b) 在研究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时,必须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a) 电网规模;

(b) 电网中不同类型电源的比例及其调节特性;

(c) 负荷水平及其变化特性;

(d) 风电场的地域分布、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

c) 在进行风电场可行性研究和接入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电网接纳风电能力专题研究的结论。为便于运行管理和控制,简化系统接线,风电场到系统第一落点送出线路可不必满足“N-1”要求。

4 风电场有功功率

基本要求

在下列特定情况下,风电场应根据电力调度部门的指令来控制其输出的有功功率。

a) 电网故障或特殊运行方式下要求降低风电场有功功率,以防止输电线路发生过载,确保电力系统稳定性。

b) 当电网频率过高时,如果常规调频电厂容量不足,可降低风电场有功功率。

最大功率变化率

最大功率变化率包括1 min功率变化率和10 min功率变化率,具体限值可参照表1,也可根据风电场所接入系统的电网状况、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特性及其技术性能指标等,由电网运营企业和风电场开发运营企业共同确定。

在风电场并网以及风速增长过程中,风电场功率变化率应当满足此要求。这也适用于风电场的正常停机,但可以接受因风速降低而引起的超出最大变化率的情况。

事故解列

在紧急事故情况下,电力调度部门有权临时将风电场解列。一旦事故处理完毕,应立即恢复风电场的并网运行。

5 风电场无功功率

a) 当风电机组运行在不同的输出功率时,风电机组的可控功率因数变化范围应在-0.95~+0.95之间。

b) 风电场无功功率的调节范围和响应速度,应满足风电场并网点电压调节的要求。原则上风电场升压变电站高压侧功率因数按1.0配置,运行过程中可按-0.98~+0.98控制。

c) 风电场的无功电源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和风电场的无功补偿装置。首先应当充分利用风力发电机组的无功容量及其调节能力,如果仅靠风力发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不能满足系统电压调节需要,则需要考虑在风电场加装无功补偿装置。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可采用分组投切的电容器或电抗器组,必要时采用可以连续调节的静止无功补偿器或其他更为先进的无功补偿装置。

6 风电场运行电压

a) 当风电场并网点的电压偏差在-10%~+10%之间时,风电场应能正常运行。

b) 当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偏差超过+10%时,风电场的运行状态由风电场所选用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确定。

c) 当风电场并网点电压低于额定电压90%时,风电场应具有一定的低电压维持能力(低电压维持能力是指风电场在电压发生降低时能够维持并网运行的能力)。

7 风电场电压调节

风电场参与电压调节的方式包括调节风电场的无功功率和调整风电场升压变电站主变压器的变比(当低压侧装有无功补偿装置时)。

风电场无功功率应当能够在其容量范围内进行自动调节,使风电场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一般应控制在额定电压的-3%~+7%。

风电场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宜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切换可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根据电力调度部门的指令进行调整。

8 风电场运行频率

风电场可以在表2所示电网频率偏离下运行:

9 电能质量指标

基于下列指标来评价风电场对电压质量的影响:电压偏差、电压变动、闪变和谐波。

电压偏差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后,应使公共连接点的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一般应控制在额定电压的-3%~+7%。限值也可由电网运营企业和风电场开发运营企业根据电网特点、风电场位置及规模等共同确定。

电压变动

风电场在公共连接点引起的电压变动d(%)应当满足表3的要求。

10 风电机组模型和参数

a) 风电场应及时提供风电机组、电力汇集系统、控制系统的模型和参数,作为风电场接入系统设计的基础。

b) 风电场应跟踪风电场各个元件模型和参数变化情况,并及时将最新情况反馈给电网运营企业。

11 风电场通信与信号基本要求

风电场与电力调度部门之间的通信方式、传输通道和信息传输由双方协商一致后作出规定,包括提供遥测和遥信信号的种类,提供信号的方式和实时性要求等。

正常运行信号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风电场向电力调度部门提供的信号至少应当包括:

a) 风电场升压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电压;

b) 每条高压出线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

c) 高压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位置信号根据电力调度部门的需要,风电场还应提供如下信息;

d) 风电场的风速和风向;

e) 风电场实际运行机组数量和型号。

故障信息记录与传输

在风电场变电站需要安装故障录波仪,记录故障前10 s到故障后60 s的情况。该记录装置应该包括必要数量的通道,并配备至电力调度部门的数据传输通道。

功率预报

风电场应当研究并积累风电场输出功率的日变化及小时变化规律,逐步实现风电场输出功率预报,并不断提高预报精度。

a) 在电力调度部门制定日运行方式时,风电场应提供该日24 h的输出功率预报值(小时变化曲线)。

b) 在运行工程中,风电场应提供未来1 h~2 h内风电场的输出功率预报值。

12 风电场接入电网测试基本要求

a) 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测试点为风电场并网点,必须有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并在测试前将测试方案报所接入电网管理部门备案。

b) 当接入同一并网点的风电场装机容量超过50 MW时,需要提供测试报告;如果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0 MW,则需要重新提交测试报告。

c) 风电场应当在并网运行后6个月内向电力调度部门提供有关风电场运行特性的测试报告。

测试内容

测试应按照国家或有关行业对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制定的相关标准或规定进行,并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a) 最大功率变化率;

b) 电压偏差;

c) 电压变动;

d) 闪变;

e) 谐波。

附则

a)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起草。

b)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自强之星演讲稿(汇总)下一篇:公司表决心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