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终点

2024-06-05

起点——终点(精选14篇)

篇1:起点——终点

存在起点,就必定存在终点。有些看似开始之后,便一直没有结束的事物,一样有结束的时候。不过,终点其实也是起点,终点的意义就是证明了起点的存在,终点是新一个起点的开始。当某个或某件事物到达终点之后,它会呼应起点,又以一种类似之前起点开始却有不一样的形式开始。

思维来源于意识,思维又决定了意识。起点是意识,终点也是意识。起点和终点都是意识,不过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意识,但是意识并不是原先的意识。虽然意识和思维以一种看似无限循环的方式发展下去,但是每次的起点与终点和上一次的起点与终点总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类似但不一样。

各个朝代的更替,总是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仔细看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其实是万千白骨堆砌而成的,上面流淌的是阴谋与丑陋。这样的事,终究不会终结。斩白蛇,秦灭亡。古来第一天命之人创下的基业,结束也是那么突然。刘氏天下,终是三分。开始、结束,又开始、又结束。从起点到终点,又从起点又到终点。终点亦是起点,但是终究已沦为他姓。

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也只不过是记忆。当时的天还很蓝,清风都是温柔似水的。那本书的名字,有时不忍提起。那道题的答案,至今没有答案。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一旦错误,万劫不复就是最终的归宿。看着,记着,恍若隔世,模糊时好像又近在咫尺。过往不堪回首,风停了,雨止了,没有彩虹,原来是黑夜。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原来根本没有答案。

生既死,死亦生。本来就是来自于虚无,存在不存在,何必去在意呢。不需要万年,也许几十年,甚至几年之后,便是一具枯骨。能化为尘埃也许是一种幸运,历史的耻辱柱上能够有大写的`名字不知道算的上什么。万古苍苍,大江东去,埋骨淤泥,弃尸荒野,虽是一种悲哀,但也是一种常态。上千多年前的墓被倔开,不过是今人的财富。往昔叱咤风云,是送给今日的嚼头。终点是死亡,死亡也是全新起点,不过与本人无关。

同理:错亦是对;武力亦是道理;恨亦是爱;智慧亦是无知;是亦是不是;矛盾亦是不矛盾;一念亦是一切;相对亦是绝对;主观亦是客观。

起点的源头是宇宙的源头,源头之上是至高无上的神。神说:开始。那便是起点。神说:结束。一切都将毁灭。

篇2:起点——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篇3: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一、细读主旨,把握文本的关键点

要想上好课,文本细读是基础。拿到一篇新的文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声阅读,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阅读,读出那浓浓的语文味儿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无论何种姿态的阅读都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要使文本细读不浮于表面,还应把文本放于特定的语境去还原。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文章放在“亲情依依”单元,和前两篇文章相比主要涉及另一种“情”———友情,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友情———忘年交。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演示、体验,从而感受并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为此要注意以下三点,即“把握 (故事情节,感悟 (人物) 形象,提炼 (文章) 中心”。第一次相遇,要抓住爱因斯坦的动作、语言、外貌,体会他平易近人与宽容坦荡的胸怀,以及只知“思考”科学问题,不拘生活小节,不修边幅的性格。第二次相遇,有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要注意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诚恳,第二次对话要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爱心和自己的一颗童心。第三次相遇,读小女孩的话,要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的“变”。一是因为接受小女孩的教诲;二是因为他要请小女孩作客。读爱因斯坦的话要体会这位大科学家的平易近人和童心。

1. 起伏点———情节抑扬顿挫

父亲的话语其实是一处伏笔,不仅没有达到强化爱因斯坦是伟人的观点,反而加大了小女孩的疑惑。这个疑惑使得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了变化和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有父亲的“扬”,就有小女孩的“抑”。有“扬”有“抑”,扣人心弦,文章就越读越有滋味了。

2. 联想点———人物跃然纸上

第二次“相遇”时主动者还是小姑娘,被动者还是我们的伟人。他们对话很少,却加大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把这部分文字改编成剧本,可以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这段对话围绕“伟大”展开,和前文父亲的话语相映照。“看着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的一举一动,让人感觉这一大一小的身份似乎发生了暂时的互换。爱因斯坦成了“孩子”,小女孩成了“老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 讨论点———中心水到渠成

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通过爱因斯坦的口,对他和小女孩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互帮互学,各有所长。讨论“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总结出伟人也是人,也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工作上的伟大是众所周知的,生活上的伟大 (谦虚) 才是这篇文章要赞颂的中心。

二、细读语言,挖掘备课的创新点

细读语言,就是教师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入手,用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份十足的耐心细致分析表达手法与修辞手法,全力发掘语言多侧面的内涵,层层剖析语言内在的亮点,并把从文本中细读到的亮点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就是叶圣陶提出的“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

只要教师肯潜下心去涵泳,每一篇课文总能找到一两个点,在这篇课文中我认为创新点应该是字,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段话,因为抓字词更容易抓住情感的聚焦之点,而抓句子就容易走向涣散。一涣散,情感也就容易生出太多的触角,而不容易把握了。在细读《姥姥的剪纸》过程中,我把握全文重点的几个表情达意的关键字眼———“善”、“灵”、“神”、“熟”、“拴”、“缠”,整篇课文紧扣这几个“灵魂”字眼展开,运用一首小诗———“人善心灵剪纸神,身心入境熟生巧,一拴一缠皆是情,有声有色入梦境。”将文本的遣词造句、故事情节、思想内涵等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抓住几个创新点展开教学,在字—词—句—篇间往返穿行,让学生快乐地读课文、深情地品课文,可谓匠心独具。全文的教学因为这几个灵魂字眼就有了抓手与凭借,抓大放小,牵一字而动全文,体现文本细读的文韬武略,在简单的教学环节中开展有效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穿行在“简单”和“精致”的语文丛林之间,乐无穷,益亦无穷!

1. 读说点——简单中求生成

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呢?透过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立体的姥姥形象。如果以此为训练点,欣赏完姥姥的剪纸后,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赞一赞乡亲们眼里姥姥的剪纸,从而在学生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来深刻体会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特点以及她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由此,姥姥的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2. 读写点——简单中求智慧

课文的一、二、三段内容各有侧重,但又有交叉性,所以我在备课时曾感言:《姥姥的剪纸》一课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要恰当地把握住“度”,不偏离文本价值,并找准突破点,理出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教学时抓住各段的重点,这总是没错的。“选择姥姥剪纸的一个场景写一写”, 让学生体会姥姥剪纸不仅剪得多,剪得熟练,而且剪得认真、仔细、不怕苦等,这就能说明“身心入境”!

3. 想象点——简单中求精致

很多老师在备这一课时都抓住了“拴”字,而我认为第三段里我不仅迷上了姥姥的剪纸,迷上了剪纸艺术,也迷上了姥姥与我剪纸聊天的亲情,在这融融的祖孙情里我得到了深深的熏陶。而这不是一个单调的“拴”字能把这些情感体现出来的,这需要“缠”的韵味。这里的“缠”不是纠缠,而是情深意长的“缠’,是依恋的缠,是对剪纸的迷恋。在剪纸的天地里,因为有姥姥的关爱,我拥有了别样童年的快乐。而沉醉在剪纸艺术的天地里,我也不再是那个调皮的孩子了。只有抓住“拴”与“缠”,想象剪纸的乐趣,才能缠绕出那浓浓的亲情与深深的熏陶。

三、细读价值,拓宽课堂的增值点

文本细读,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既要消化吸收,合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理解和观点,也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文本的丰富多彩而“乱花渐欲眯人眼”,而应该在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后,围绕核心对文本内容进行再次筛选,重组,或美的熏陶,或理的启迪,或读写结合,或词句训练等,让文本化为我用。

文本细读,让文本返回原初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细读《水》一文,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对水十分渴望……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觉中,学生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因此,文章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以苦为乐的反衬法等都值得反复涵咏。

1. 指向点———于矛盾处生疑

抓住了一个“饿”字,以此作为点,层层深入,重组教材。我首先让学生体会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快乐,从妈妈的嘴中说出:“你们真的是饿坏了。”其实“饿”坏的又何止是我们四兄弟呢?接下来,我通过雨中洗澡这个场景,启发学生想象雨中的情景,体会雨中男女老少的无比快乐,从学生的嘴中,情不自禁地说出———“你们真的是饿坏了。”这两层面的理解,会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主题:“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 共享点———于合情理处探疑

在风干的身体上,水缓缓地流过有什么感受?抓住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时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的情境,体会这种舒服与惬意。依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通过对“啊啊”一词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对作者缺水的童年印象感性起来、丰满起来,感受四兄弟在母亲勺水之下的沐浴之快,在读中悟情,提升了学生的语感。

3. 多元点———于无疑处存疑

细读文本《水》的四、五自然段,主要是展现了四兄弟用一小勺水洗澡时那份痛快而又幸福的感受。学生则通过体会四兄弟的洗澡之乐,从而感悟水的珍贵。

篇4: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在互太(番禺)印染有限公司举办的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首站仪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纺织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所有纺织人要勇往直前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绝不回头。”

“万里行”开启行业新征程

2015年1月16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纺织工作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互太(番禺)印染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协办的“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首站仪式,在互太(番禺)印染有限公司隆重举行。来自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和媒体100多人参加了仪式。首站仪式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纺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淮滨主持。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杨东辉、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副司长丘启文、副巡视员刘亦玲,以及来自国家发改委节能中心、工信部节能司、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和广州纺织协会等相关机构的领导出席。

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可谓开启了行业发展的新征程。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是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从企业层面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可为纺织行业乃至整个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为此,这次万里行活动推出了“中国纺织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纺联环资委、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纺织工作委员会将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培育、试点和创建工作,通过1~2年的培育和试点,使企业在生态经济、环境、人居、文化、制度等方面达到行业或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完善纺织行业各项生态指标,把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风险、教育培训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企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符合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机制。

在此次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中,各界代表参观了互太(番禺)印染有限公司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静态展览。主办方还组织了专家团队对互太试套了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指标体系考核互太企业的生态化程度,一方面考察指标体系在纺织行业的科学性,为下一步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做好基础工作。

奚旦立教授代表专家团宣布互太企业生态文明创建已经达到行业优秀生态企业标准,并与应邀来参加此次首站仪式的优秀企业和互太公司周边乡村代表就评审过程、评价指标展开现场交流。山东魏桥、孚日集团、即发集团、康平纳集团、鲁泰纺织、如意印染、浙江万事利、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安徽华茂、福建恒生等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了交流。

走进互太感受生态文明

首站仪式上,互太(番禺)印染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尹惠来与到场嘉宾分享了企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并正式接过活动主办方领导递交的“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旗帜。他表示,投资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互太从建厂开始就严格执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节能减排项目运行,大都在几年内实现回本。“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没有感到压力,这反而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希望未来能跟行业企业有更多的交流,为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尹惠来说。

企业代表都纷纷表示,互太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行业内具有极高的水平,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都做得非常好,能源二次利用、余热利用都值得行业企业借鉴,尤其光热系统利用也是行业内产业应用试验的第一家,身临其境看到其运行模式,不虚此行。

据介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互太于2001年8月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BSI的IS0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3年9月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BSI的IS0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作为全国十大行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试点单位之一,在2011年3月率先通过认证,是全国印染行业第一家。2011年,又在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通过IS014064温室气体盘查认证。互太公司还分别于2003年通过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产品认证,2008年8月,又通过瑞士GOTS有机棉产品认证,绿色产品使互太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和荣誉。与此同时,互太还是广州市低碳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针织)低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纺织行业(针织)低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14年,互太更被评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品牌价值50强企业。

此外,“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还得到互太企业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有16日晚的“互太之夜”文艺演出上,企业员工与参加首站仪式的嘉宾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充分体现了企业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部署,纺织行业领全行业之先,发起“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宣传活动,率先开启了行业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希望能够涌现出好的示范企业推动整个纺织行业生态文明的创建实践。

高端视点

一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

“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是行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在“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2020年我国要实现纺织强国的梦想,行业发展如何开好局、走好路、适应新常态,这都需要全行业自身通过积极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来实现。在此背景下,举办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探索性的宣传和评价活动树立行业示范,在行业树立更高的发展榜样,进一步加快行业提升和调整的步伐。

nlc202309051447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高勇

纺织行业发展在新的时期有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遇到瓶颈,原有的要素驱动能量已经释放,持续发展亟待寻求新的驱动力的特别时期,必然要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同步。走进互太是“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的第一步,纺织企业要认真学习互太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纺织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纺织工作委员会顾问 杨东辉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导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都离不开各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

——工信部节能司高级工程师 谢成屏

延伸阅读

“1+5生态发展模式”要遵循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纺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淮滨在首站仪式上提出纺织企业建设生态文明示范企业要遵循“1+5生态发展模式”。

“1”就是合理的企业布局,包括企业布局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土地规划政策,工厂不能建设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区、主要居民区等,这是成为生态示范企业的前提。

“5”包括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和创办生态管理制度五部分。发展生态经济指纺织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资源利用率、再利用程度、节约程度、产品生态化程度等都是衡量的标准;保护生态环境是指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污染排放的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具体有企业方圆一公里水体、空气、土壤的质量,厂区内部绿化比例和空气噪音等;实现生态人居指的是纺织企业厂区生态布局合理、绿化率高,周边居民满意和纺织企业内部员工对福利水平、健康状况的认可;建设生态文化指的是纺织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态追求,具体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培训等相关宣传活动;创办生态管理制度指的是纺织企业有组织健全的、通过环保认证的奖惩制度,并且有安全环保的意识,完善的质量信息披露通道可定期公开发布。

只有实现“1+5发展模式”,纺织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篇5:起点——终点

一圈,两圈,三圈……一圈圈过去了,运动员们几次的从起点处冲过。终于,他们迎来了最后的一圈,他们冲向了终点。

在1500米的赛跑中,起点又是终点,而人的一生中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每一年的第一天,标志着前一年的结束,也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一次次地从起点出发,也一次次的冲向终点。运动会上,给我的最大的一点收获就是:起点,也就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

不禁想起小学时以为同学写的作文:作者坐公交车,在车上睡着了,到了终点站。然而当公共汽车再次从所谓的终点站出发时,此时的终点站却又变成了起点。因此有了很深的感悟。我也从中领悟到了许多。而今年的体育节,却让我更好的理解了这一点。

起点其实就是旧的终点,而终点也就是新的起点。永远都不要对自己放弃,因为你才刚刚开始,刚刚从起点开始。不要对过去了的琐事而烦恼,因为它们已经过去了,走到了终点。

篇6:终点等于起点作文

经常听到别人说道:“我成功了!”我的心中又默念起那句老话“他没有绝对成功,但他提高了。”多少年来,“成功”与“失败”困倒了多少人?又启发了多少人?站在“成功”与“失败”这一终点上,又意味着什么?

起点,这是我领悟到的。事物的探究,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永无休止的。这些过程中,人们已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每一次都是把经验的总结作为了新的起点去进行更深一步发展。由此看来,世上任何事物并不真正存在“起点”与“终点”二词。

一个人的欲望愈深,他的终点愈远,但永远到达不了,因为人在完成他的一个欲望后,他的另一个更高的欲望已有了雏形。这就意味在这过程中,处处有起点,处处是终点,之间的差异只是意义的不同。这为一位追求成功的人带来了无穷动力。若是这过程中,有人回头看了,这会给害怕失败的人带来无底深渊。人的贪心,使他的人生终点不断提高,总是离自己那么遥远,最终,每个人不得不接受上帝对他开的玩笑,你该休息了。回顾每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个人都算得上成功者。追寻他心底的未完成的愿望,每一个人又都算得是失败者。

既然每一位人都或多或少带着遗憾归去,那又为什么不使人“无欲”呢?去摆脱这一场无休止的游戏呢?我的回答是绝不。这等于是失去了人的理想,奋斗着的终点及更高一层的起点。人要是有了这种思想,他就不会进步,甚至落后于他人,最终将被淘汰,古往今来,此类人亦未少乎。东晋的陶先生固然受人景仰,但从我的`观点看,他是被除数淘汰了的一位,最容易看出这一点的衡量标准是当时的社会并不需要出现这样的人。人的“欲望”是不能也是不可以灭的,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一切事务的起点,也是无尽的终点,有了它,才有生活。

篇7:起点――终点作文

我们即将小学毕业,这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短暂的路程。在我们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就已不再是那一花一草一木的拥有者了。这时候我们应当明白,这是一个终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一个新生活的起点!他是我们中学三年的起点!

太阳每晚落下也是一个终点。在太阳的世界中,每晚的落山是一种希望,对明日初升的希望,一个起点。太阳的落下不仅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

身边的大树、小草、冬日的干枯,秋日的凋零也同样。这是他们漫长生命,花开三季的一个小小的终点。我坚信,它们永远不会把树叶掉落变成颓废的理由,因为,在它们心中,秋日的凋落,冬日的萧条只是一次停歇,一个终点,同时也是明年春天再生新叶的起点。一棵树,如果害怕树叶的凋落,悲观地把它想作是生命的.终点,死亡的前兆的话,那这棵树是不配生存的,它胆怯!

小学的毕业为的是中学的开始,太阳的落下是为了明日那火红初升的清凉,中午的炙热,而树叶秋天的凋零是为了明年春天的更加茂密!

篇8:大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这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因为“你想飞, 就能飞起来”的坚定信念, 于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西游记》中的那腾云驾雾出入人间天上的幻梦终成现实。中华百年积弱, 主权受辱, 领土沦丧, 这是多么不堪回首的历史的现状!因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周恩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们敦敦以求中国的革命、中国的解放, 于是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 开启了天翻地覆崭新的时代。

……

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 在于他们有远大的理想、远大的志向。

“志当存高远”, “志不强者智不达”。高远的志向, 远大的理想, 给奋斗的人们强大的动力。

二、学子空虚缘自理想的缺失

而当代学子中缺失的, 我想就是这种远大的理想。

不是我们不行, 不是我们没有理想, 只是这理想太小、太浅, 太近!

每当收到学生的电话、短信, 谈到比较多的竟是大学里的空虚、无聊!听了此语悚然一惊!辛辛苦苦、多少个白昼勤读、黑夜苦思, 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 考上了大学, 大学正是广收厚积, 增长才干的大好时期, 竟然会空虚、无聊!

这让我想起一篇文章中的话:如果不改变当前大学生这种游乐成风、吃喝成风、恋爱成风的现象, 素质教育就只能成为口头空谈。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大学里表现特别突出呢?我想缺失远大的理想, 没有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是关键因素。在小学、初中、高中, 同学们会努力学习, 很有干劲, 因为前面有一个美好的大学在等待。

等到奋力拼搏考进了大学后, 四顾茫然, 竟不知何去何从。大学里没有老师严格的监督, 没有学校严肃的规矩约束, 于是他们或以为大学就是享受一把的天堂, 辛苦十多年也该休息休息了, 或想有所作为却也无所适从不知所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家庭也好, 学校也好, 都只给了他们一个目标———考大学。这个目标成为学生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梦想, 当考上大学, 实现了沉淀心中十多年的目标之后, 应该去干什么, 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这或许受了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流毒影响。只是时代变了, 社会发展了, 大学已不学习的终点, 而是学习的起点, 奋斗的起点, 创业的开始。或者说刚到了大学, 我们只是完成了基础, 远远还没有学好, 还不“优”呢, 更谈不上“仕”。

缺失了理想的教育, 就像缺失了心魂的躯壳, 只能在世间游荡, 虚度光阴, 空费父母血汗, 甚至为害社会。

家庭、学校培养出来的就是这样的危险品吗?

也许有人要说, 这只是特例、少数。是的, 轻视自己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的确实是少数, 利用科学犯罪的高科技人才也不多。但是, 多的是什么呢?多的是在大学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的学子呀!

经常听到“大学生给人泡脚, 小学生当别人的老板”这样的话语, 虽不中听, 却反映了一个现实。难道读书是没有用吗?不, 肯定不是的。恰恰相反, 而是这些大学生在初中、高中只为考上大学而苦读, 却不问世事;在大学觉得毕业了就会有好工作, 无需努力, 所以整日优游度日, 不思进取。这怎能在社会立足, 他们最终不如学凭不高四处奔波勤于实践的人,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想, 学生缺失的理想这一课, 家庭、学校要负起这个责任。

学生来学习, 不仅要考大学, 上大学那只是学习的的附赠品, 学习还应当是除学习知识本身, 了解古今中外, 通晓天文地理等外, 还应当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以天地良心、国家社会为已任。

三、补上理想教育这一课

家庭、学校要树立这个观念。尤其是学校, 开学第一课, 就应该是理想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开学第一课, 不应是知识教育, 也不应是学法教育, 而应该是理想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励志教育课

如何进行理想的教育?如何开展理想教育课?方式方法是多样的, 现略作探讨。

1. 可以在全校性的集会活动如开学典礼上宣扬, 讲明读书的目的, 立身存志的重要性。

列举本市本乡本校名人伟器, 激励广大学子追幕先贤, 以先贤为榜样, 积极奋发。要相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更何况这是活生生的、发生在自己家乡值得自己骄傲和引以为自豪的人和事。

2. 可以组织读名人传记名人文章的活动。

阅读名人传记, 看名人文章, 可以具体鲜活地体会名人成长的艰辛, 感受他们不屈的意志, 高远的理想, 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顽强拼搏的精神。魏书生在他的诸多个一分钟里, 就有让学生每天读名人传记或名人文章一分钟这一点。名人的故事, 名人的气节, 名人的精神, 名人的风骨, 时时在同学们心中回荡, 时时在同学们脑中萦绕, 怎不会铸就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里的书本, 老师可以充分网络的无限资源, 为学子们提供一个滋养精神的源泉。

五、结语

在缺失理想与信仰的时代, 外界的压力突然消失时, 个体便会茫然不知所措, 甚至于吃喝玩乐虚度光阴。倘有人能始终抱定理想坚定信念努力前行, 他便将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这也就是这个社会芸芸众生多, 而杰出的人物少的原因吧。

我想, 如果我们的家庭, 学校乃至社会加强对未成人的理想教育, 那么我们的接班人就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们的国家也就真的日益繁荣富强, 社会和谐, 人民幸福安康了。这不是历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追求的理想和大同世界吗?

参考文献

[1]张招新《重塑理想教育, 成就理想学生》 (《中学课程辅导之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肖川著。 (博客文章)

篇9:蓝色终点 蓝色起点

阿布拉莫维奇入主切尔西已经9年。在这9年里,他解雇了8位主帅,签下了66位球员,花掉了10亿欧元,他眼看便又要经历一个失望的赛季,但忽然就成了他盼望成为的——欧洲冠军。

这不会是一个王朝的开端,几乎所有人都赞同,这是上天对“蓝色坚韧”的酬劳。他们一路驶来,跨越各种艰难。在本赛季,大逆转那不勒斯,淘汰不可一世的巴塞罗那,击败了主场作战、无数次站在胜利门口的拜仁慕尼黑。在斯坦福桥的这一代球星,兰帕德、特里、德罗巴、切赫、科尔……曾被称作为钱而凑到一起,又在点球大战中输掉了2008年欧冠的决赛,如今都已过了巅峰期,甚至考虑着下赛季归宿何处,却就在这个时候,赢得了最重要的奖杯。

他们无疑会感到幸福,但这辆蓝色的列车,也已经到达终点。切尔西当然将继续前进,但会是另一代人,另一代故事,这一代的根骨,只会留下一两个老兵,做个传承。而此时此刻,另一辆刚刚拼凑得差不多的蓝色列车,已经从车站开出——天蓝色的,也是被称作用钱凑到一起的,曼彻斯特城队。

蓝色冠军之路

一位富豪用重金砸向球队时,最令人担心的,便是他会乐意砸多久。任何一支球队,在刚刚得到巨额资金注入的时候,都会发生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但时间一长,可改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进步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富豪们往往是没有什么耐心的。

9年前的切尔西忽然变身,从一支普通强队,迅速变成了和曼联、阿森纳鼎足的超级球会,并最终压倒阿森纳,连夺联赛冠军并留下了一系列纪录(如最少失球等)。但无论是穆里尼奥还是安切洛蒂,都无法为球队赢下一座欧冠奖杯。

暴发户还是新豪门?这一问题在斯坦福桥上空盘旋已近10年,直到上周,才得到一个完美的答复——切尔西显然并非依靠堆积的阵容优势获胜。

看看这9年来切尔西的走势,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开头几年的重金砸向球员之后,阿布在球员方面的投资日趋保守,而耐心则一如既往的糟糕。他仍然相信一些传说中的金牌教头,但一旦来到自己手头,便对其缺少信任和尊重。

結果便是,切尔西仍然指望着当年那批球员们打天下,但老将们已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整个赛季都充满活力。同时阵容的拼图也不再像当年那样严谨和完整。中期引入的巨星并没能达到预期,巴拉克始终无法融入球队、而埃辛虽然打出了罕见的高水准但却是昙花一现。

毫无疑问,切尔西是近10年来欧洲的顶级球队之一,但从来没有统治过一个时代,而近来,大家却已经在议论切尔西时代的完结了。核心老化,配置下降,没有长期规划,没有职位和地位稳固的主帅,联赛成绩严重下滑。等等。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行驶在末路上的切尔西却拿到了分量最重的冠军。许多人赞叹本赛季切尔西夺冠的旅程如同神迹,但更值得一看的,是从这支蓝军成型到如今的9年旅途与起落,这其中有更多和更大的戏剧性,也更加精彩。

蓝色终点与未来

特里还会是切尔西的老队长,兰帕德的位置就值得玩味许多,他目前仍受到迪?马特奥的信任,但这看起来更像是后者中期入主后稳定更衣室的举动,这个夏天很可能是蓝色8号与球队最后的甜蜜期。

切赫在欧冠后期表现出了惊人的状态,但就在此前不久他还被球队兜售,事实上头部受伤之后他的表现总体来看的确一直在下滑,但关键问题是谁能成为那个替代者?科尔花边新闻层出不穷,他仍然是最可靠的左后卫,但明年就33岁了,球队必须比球迷想得更多。

虽然隔空各种眉目传情,德罗巴到上海申花的可能性有多大并不清楚,只能确定一点,下赛季他铁定离开切尔西。托雷斯将赢得他在斯坦福桥最好的以及最后的机会。

众所周知,切尔西本已处于重组的边缘,意大利人通过重用老臣而取得成绩,亦不过是权宜之计。但欧洲冠军恐怕会影响到大家对球队实力的评估,下个赛季,阿布和球迷大概都会以欧洲冠军的标准来要求切尔西,这是个很难背负的包裹,球队并不会因为夺得欧冠便脱胎换骨,几个赛季前的利物浦正是前车之鉴。

前些年蓝军崛起时,除了在转会市场上连出大手笔得到重要球星外,在青年球员市场上的强势介入也是他们保持球队活力的重要原因。在这个阵地上,他们的引进策略狠狠地打击了相对倚赖和看重青年球员引进的阿森纳与曼联,但如今来了更强势的竞争者,披着天蓝色战袍的曼城,批着石油金元的曼城,至少在国内战线上,切尔西已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将这座在安联球场虎口夺下的欧冠奖杯看作是一辆蓝色列车到达终点时最甜蜜的礼物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想法,他们已是传奇。但终点就是终点,若对这支球队抱有更高和更长远的期望,未来难免痛苦。事实上,他们将重新开始,新的起点并不那么高,远远不是当年挟英超两连冠之势,进入欧洲赛场的样子。

那个角色现在有人扮演,天蓝色的球队,准备了数年,终于准备好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篇10:起点,也是终点

可是,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知识也在不断的进化。爱因斯坦的理论大家已经不以为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大家也只是撇撇嘴,并没有什么惊讶,就连当时轰动全世界的哥白尼日心说现在大家聊起来,最多不过谈几句可谓的“自古以来”,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却是深奥的知识源泉,秘密的智慧。

啊,是的,一个让人费了多少心机才研究出来的宇宙学说——日心说。轰动的了一时轰动不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轰动的时候正是起点,可是在熄灭的时候,也不就是终点吗?这个说法在五百年前就被研究出来了,但是你现在问问其他人,十有八九是不知道日心说是什么,就连捧着红红的文凭的大学生也有可能答不出来!

这种事情不只发现在大人的身上,小孩的身上也有,骄傲,就是这种说法的简写,一个小孩子学习不好,经过努力终于赶了上来,这就是起点,可是当他知道后,就骄傲起来,第二次测验,他学习的终点,也就到达了。

篇11:起点终点诗歌

走着,走着

一片落叶飞过

便到了秋天

走着,走着

一根白发脱落

便到了中年

于是,走着走着

秋风就凉了,芦苇就白了

月亮就缺了,炊烟就斜了

于是,走着走着

就到了日出,到了落日

就到了沧海,到了山巅

难道注定从黎明走到黑夜

注定从少年走到白发吗

难道注定从月圆走到月缺

注定从大海走到山川吗

从此心中再无爱恨情仇

从此命中再无过分强求

从此脚下永远走自己的路

在这路途的中间

回首前尘往事

还能看到起点的.青春梦想

翘首明日前程

也能看到终点的从容淡然

尽管没有飞过沧海

尽管双脚曾经浪迹天涯

尽管曾经苦难坎坷

只要江湖相忘明月在天

我仍会在终点

将一生的不幸

转化为诗歌、故乡和明月

篇12:起点・终点作文

姥姥病了,妈妈晚上陪护,4个人的病房只剩下姥姥和另外一个阿姨。我也就跟着妈妈在医院住了一晚。

阿姨的病是血糖高,所以在医院调血糖。她身高也就150厘米,体重确实190斤,我悄悄的对妈妈说:“那个阿姨一躺床上,肚子占了一床”。妈妈用眼神告诉我,不许这样说别人,我也只能不再言语。

姥姥夜里不断的起床,妈妈就跟着不停的起来照顾姥姥,我好心疼妈妈,但是,没办法,谁让她是妈妈的妈妈了呢。我只能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让妈妈操心。

姥姥也是风烛残年。花白的头发,身高165厘米,体重不足80斤。想到小时候姥姥对我的百般疼爱,对自己不能照顾姥姥,心里也是不太舒服,只能乖乖的躺在姥姥的身边,“享受着”我不太愿意的幸福。没办法,妈妈总说姥姥喜欢让我在她身边,我只能这样顺着妈妈的心意。只是我感觉老了的人太可怕了。我一想到将来妈妈有一天也会是姥姥的样子,心中就不寒而栗。没办法,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我只能享受当下妈妈和姥姥在身边的日子。

在天快亮了的时候。隔壁一个病人的人来了很多的人,走廊里一下子就又了骚动的感觉,我刚想出去看看咋了,妈妈一下子拉我回来,把我按倒在床上,多姥姥说:“隔壁病房的人,44岁,走了”。姥姥听了,是一脸的悲伤。我不明白“走了”是去了哪里?就问妈妈:“去哪里呢”?妈妈告诉我说:“那个人死了”。伤心。尽管我不认识那个人,但是,心里还是凄凉。

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妈妈姥姥和病房的阿姨很快的就又有说有笑了,但是,我脑海里立刻有了这样一句话:医院是一个人来到人世的第一站,也将是人离开这个美丽世界的最后一站。

篇13:起点——终点

然而, 知识并不等于精神。有了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精神。知识是工具, 而精神是信仰;知识是流动性的, 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迁移, 而精神是需要虔诚的认同的, 这就是皈依, 皈依意味着认同并坚守。毫无疑问, 钟求是的这篇小说探求的正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皈依问题。老实说, 这样一个宏大叙事, 要想在叙述上别具一格, 并非易事。但《皈依》在叙事上做得相当出色, 作者的艺术匠心集中地体现在小说的回环式的叙述结构中。小说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叙述人“我”, 另一个是“我”的妻子松芝。小说开篇从一顿晚饭写起, 因为正是在这顿晚饭上, 松芝宣布她白天已经在灵云寺皈依了佛门, 不过不是出家修行, 而是在家修炼, 从此她必须在家遵循佛门的诸多斋戒律条。由此引发了“我”与松芝之间的种种日常生活冲突, 一个是皈依者, 时时处处要坚守;一个是俗世中人, 对皈依者的种种行为戒律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抵触。如果顺着这一表层的叙述逻辑来看, 读者很容易会陷入作者的叙述圈套, 误以为这篇小说只是要讲述关于松芝的皈依故事, 而“我”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反衬出松芝的脱俗罢了。然而, 随着故事情节的悄然演进, 不知不觉之中, 读者发现, 小说的叙述中心已经由松芝转移至“我”身上来了。“我”不再是单纯的叙述人, 而是变成了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 甚至是僭越成了小说的第一主人公了, 而松芝反过来成了“我”的陪衬, 这大约是让一般读者始料未及的事。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集中写的是松芝皈依后对“我”的生活所造成的困扰, 那么, 小说的后半部分集中写的就是“我”的不知不觉的皈依之路。小说的开篇写的是松芝的皈依, 皈依是终点, 但这个终点对于“我”而言其实才是起点, 正是在松芝皈依的终点上, “我”在不自觉中踏上了皈依之旅, 并在小说的煞尾终于完成了精神的皈依, 抵达了终点。显然, 这篇小说中隐含了一个回环式的叙述结构, 终点回到了起点。

其实, 对于两个主人公而言, 本质上是无所谓终点和起点的, 终点是另一种起点, 起点冥冥中隐含着终点。对于松芝来说, 皈依是主动的, 自我觉悟的。她在城市里过着有房有车的富裕生活, 但她在精神上并不满足, 她不是一个“复杂”的人, 她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着肯定性和纯粹性, 许多复杂的生存道理她不是不懂, 而是不屑于去理会, 一句话, 她要的是信仰, 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佛缘的人。皈依佛门后, 她觉得生活才有了着落, 一切有了规章可循, 日常的斋戒对于她来说并不是外在强加的痛苦, 而是变成了一种内心的自然需求。当灵云寺的钟声响起来的那一刹那, 她觉得特别的干净和踏实, 她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而对于“我”来说, 皈依是被动的, 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中“我”实现了顿悟。但那最后的顿悟究其实质, 也还是一种渐悟, 正是在与松芝繁琐不休的日常生活争执中, “我”逐渐踏上了皈依之途。“我”与松芝的争执发生在日常生活的两大端之中, 即饮食和男女。皈依后的松芝采取了越来越严厉的素食主义, 对于“我”这个迷信酒肉穿肠过的俗人而言, 不啻是一场灾难;不仅如此, 松芝每个月留给“我”近身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种禁欲主义对于“我”来说更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其实, “我”一直在自我主义的欲望陷阱中不能自拔。于是“我”走出家门, 与一群酒肉朋友厮混, 小说重点写到了“我”与宋谣斗饮斗食的情节, 结果宋谣喝了过量的啤酒, “我”则吃了过量的红烧肉, 以至于到呕吐的地步。物极必反, 口腹之欲的狂欢导致了“我”潜在的“厌食”, 而与宋谣的暧昧情感最终也剥离了暧昧, 两个人相约出游, 赤诚相见, 已经离佛性不远了。终于, 远山上适时地传来了寺院钟声, “我”的身体瞬间复归于平静, 欲望消失了。那钟声如天籁, 整个世界一片虚静, “我”的灵魂出窍, 完成了顿悟。

篇14:终点即起点

预言也许带来了谈资和些许悲伤的氛围,却没法阻止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奋进,即使那是真的,生活依旧。就在2012年,茶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充满了朝气和希望。本刊用了一年的时间陆续走访了福建、河南、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区)的大部分茶产区,涉及茶品遍及白、黄、绿、青、红、黑六大茶类,采访对象从茶农到茶企业老板、从普通茶人到地方茶官、从文娱明星到专业人士,可谓无所不包,话题虽各种各样,可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他们对茶产业未来近乎狂热的期盼,他们骨子里的那种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气势深深感染了我。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是的,政通人和万事兴,对政府而言,扶植茶行业百利而无一害,茶行业绿色、环保、生态,茶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运输、旅游、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茶行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GDP的增长将进入新一轮良性循环的状态。

2012年,政和茶叶站的张站长联合政和的各个茶企,计划重拳出击,续写政和茶往日的辉煌;2012年,都匀茶办王处说“拓展茶园是这几年的工作重点,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2012年,六堡镇的覃书记与知名的策划公司合作,准备把六堡镇打造成广西的茶文化重镇;还是2012年,武夷山市政府又一次投巨资主办了海峡两岸茶博会……

当然,我们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也看到了诸多的隐忧与不和谐。农残仍是茶行业最敏感的话题;各地茶产业地产板块盲目开工;小作坊式的农户经济急需整合……2012年本刊就行业的敏感问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为还原事件原貌,也为尊重客观事实,更为给正在成长中的茶行业传播正能量,我们走访亲历者、行业学者、国内外茶人,平和冷静地阐述与说明,客观理性地分析与探讨,不讨好知名茶企,不谄媚地方政令,不畏惧嘲讽、怀疑,甚至是威胁。我们笃定地保持一个冷眼旁观者的身份,或许我们的力量还太过渺小,但总要有人拨开迷雾,驱散乌云,还茶行业一个晴朗的天空。

茶行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顽强地成长,磨难虽多,却是痛并快乐着。而同样受着茶香浸润的本刊也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经历。就在几年前,本刊还在大山深处崇拜地仰望着那几棵大红袍母树,那时的文字还略显青涩。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在北京生根发芽,并注定在不远的明天走遍全国。长久以来,本刊严守自己的创刊理念,认真地探索、实事求是地评说、针砭时弊地揭露,几年下来,早已成为读者眼中茶行业的经典、茶产业动态的风向标。

在我们看来,我们更是一座桥梁、一只传声筒、一方舞台。给产区与销区牵线搭桥,为茶行业推广宣传提供平台,使政府与企业接触成为可能。除杂志外,我们已连续3年参与并部分承办了武夷山市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茶博会,策划了多个茶企业的推广与宣传,出版了多部茶文化丛书。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茶产业的热衷与信心,是我们的职业、责任抑或说是使命,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引以为豪。

下笔之时,2012年12月21日已经成为历史,末日言论不攻自破。是的,历史没有终点。或许这一天只是玛雅人为了校准以往的误差,重新定义自己时间基准的日子,这不是末日,这是玛雅人的新纪元。终点即起点——对于那些充满希望、认真生活的人们。

2012年,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参与、茶人的热情,看到了茶产业的盛况空前。

2013年,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我们做了太多的准备,因为之前的种种努力汇成一个结果,这一年我们注定飞跃。

在这期杂志即将截稿的日子,2013年元旦,太阳再一次升起,天空格外晴朗,残雪未消,北京的马连道为节日而装点一新。走在冬日的暖阳里,又想起了我的朋友们,那些茶农、茶企老板,当然还有我亲爱的同事们,我想他们也和我一样,正一同沐浴着2013年这充满希望的阳光。

上一篇:村企共建分成方案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