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2024-07-25

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精选5篇)

篇1: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

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政文〔2008〕77号

峡窝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 工 作 方 案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精品城区的战略目标,为贯彻落实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08〕11号)精神,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精品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资源整合、统一受理、集中监督、两级指挥、综合执法、应急联动、网络覆盖、行业拓展、全区域管理”的原则,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架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反映能力,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城市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理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的职责,切实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利用政府资源,逐步形成城市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应急处置、交通调控为一体的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

二、建设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建设规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于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地理信息系统,依托政府网络、无线网络、公安监控网络,区长电话、建设事业服务电话热线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热线,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形成天网紧密,疏而不漏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框架。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做到及时发现、处理与解决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提升政府城市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长效机制,并和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无缝对接。数字化城管中心项目建设将分二期进行建设:

一期建设完成东自世纪广场,西到昆仑路线,南起310国道以南雾云路,北至安阳路建成区域,共计24.4平方公里的城市部件普查、城市事件权责明晰和网格划分,城市要害部位的地理信息采集工作;整合热线呼叫、视频会议系统、公安道路交通、治安监控,建立监督、指挥、执法三个中心;

二期完成开发应急联动与专业部门服务系统的建设,如数字化城市消防系统、交通设施管理系统、建筑安全管理系统、建筑质量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防汛系统、数字化城市园林管理系统等,初步构建应急事件库和应急资源整合库,完成与区协同办公平台的整合工作;完成应急联动模块所有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开发工作,数字化城管平台所有数据进入区信息资源中心集中管理。

三、建设内容

数字化城管中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场地建设和管理机构建设等。

(一)基础数据库建设 1.基础地理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是指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赖以工作的基础地形图、正摄影像图、行政区划图等众多的基础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等。基础地理数据库可直接对城市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数据城管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内容有:(1)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1:1000以下地形图;(2)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地面分辨率不小于0.2米。2.网格数据

单元网格是指采用网格技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一定的范围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专题网格,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

依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2005)要求,单元格分四类12位进行编码,依次是6位市辖区码、2位街道办事处码、2位社区码和2位单元网格顺序码,编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3.部件数据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建设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城市部件数据库存储的内容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对象,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最基础的数据库之一。

依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3-2005)要求,城市管理部件代码共有16位数字,分为市辖区代码;大类编码;小类编码;流水号四部分。具体格式为: □□□□□□ □□ □□ □□□□□□

4.地理编码数据

地理编码是指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3-2005)要求,地理编码数据类型可分为行政区域地名、地片与小区地名、街巷地名、门(楼)牌地址、标志物地址、兴趣点地址。

(1)行政区域地名:行政区域地名应包含区、街道(乡、镇)信息,本标准中宜包含社区(村)信息和单元网格信息。行政区域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与标准地名一致,是描述该行政区域名称的最小单元。

(2)地片与小区地名:地片与小区地名应包含地片名称、居住小区名称的信息。地片与小区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标准地名,是描述地片、居住小区的最小单元。

(3)街巷地名:街巷地名应包含有地名标牌的街巷等。街巷地名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街牌和巷牌标示的汉字名称,是描述街巷地名信息的最小单元。(4)门(楼)牌地址:门(楼)牌地址包括门牌地址和楼牌地址。(5)标志物地址。标志物地址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与建筑物,包括建筑物、广场、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纪念地、名胜古迹等;

②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与院落,包括医院、学校、单位等。

③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桥梁、道路环岛、交通站场等。标志物地址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描述该标志物的标准名称,应能唯一标识特定地点。

(6)兴趣点地址:兴趣点地址应包括沿街巷及小区中具有地理标识作用的店铺、公共设施、单位和建筑等。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描述该兴趣点的最小名称单元。兴趣点地址应按以下方式唯一标识特定地点:[街巷名称/小区名称 | 兴趣点]。(7)城市要害部门地理信息数据库:

(8)应急储备物资存放库:应包括应急储备物资的存放地点、库存量、有效时限、保管单位、值班表、联系方式、物流运输情况的相关数据。5.业务数据

城市管理业务数据指城市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包括反映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问题的文字、声音、图像、位置图以及办理状态、办理表格、督办信息以及组织机构等信息。6.综合评价数据

综合评价数据用于设定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用于分析评价城市管理中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生和处理状况,反映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是实现综合指标评价系统,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

(二)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包括系统支撑平台、应用软件平台和无线、有线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等内容。1.系统支撑平台

系统支撑平台指满足应用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环境。其中。硬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负载均衡、安全设备、大屏幕设备、城市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设备、语音通讯设备等;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GIS平台软件、网络通讯系统、中间件、备份软件、防病毒软件等。2.应用软件基础平台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08〕11号)、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目标及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GJJ/T 106)的要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可划分为11个子系统,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评价统计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子系统、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子系统、语音呼叫系统。(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数字化城管中心”的信息采集终端。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单元网格内巡查过程中向监督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采用中国移动的GPRS数据传输技术或者中国联通的CDMA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城市监控数码影像库、应急预案库、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信息资源库,完成城市管理、城市监控和应急处置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置信息实时传递。

(2)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该平台专门为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监督中心设计,使用人员一般为监督中心接线员。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引擎将“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报送的问题信息传递到接线员的工作平台,接线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处理和反馈,完成信息收集、处理和立案操作,为“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城市管理问题的采集和立案服务,保证问题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受理并传递到指挥中心。

(3)协同工作子系统:基于B/S体系架构,采用工作流、WebGIS技术,通过浏览器完成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具体办理和信息查询。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给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个专业部门以及各级领导使用,系统提供了基于工作流、面向GIS的、面向协同办公平台的工作处理和双平台(数字化城管平台和协同政务平台)双轨制的督察督办等方面的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查询工具,可以根据不同权限编辑和查询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信息、监督信息等,实现协同办公、信息同步、信息交换、应急调度、城市管理等功能。各级领导、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可以方便查阅问题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状况,并对审批流程进行检查、监督、催办。系统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反馈、任务核查、任务结案归档等环节关联起来,实现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应急中心等各专业管理部门和区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协同督办,共同构建一个平时的实体化城市管理中心,战时的虚拟化应急指挥中心。

(4)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为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服务,该系统在平时通过大屏幕能够直观显示城市管理相关地图信息、案卷信息和相关详细信息等全局情况,并可以直观查询显示每个社区、监督员、部件等个体的情况,实现对城市管理全局情况的总体把握;该系统在战时通过大屏幕和城市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反映应急事件的全局情况,而且能够根据预置的应急预案库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实现战时应急指挥的科学性和高效性。(5)应用维护子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配置、维护和管理工作。该系统采用工具化思想,实现组织机构、工作流、输入表格、输出表格、地图使用、查询统计等城市管理相关信息的灵活配置,使用系统提供的各种工具和组件,可以配置形成相应的资源信息、业务规则和数据操作定义。

(6)地理编码子系统:为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等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地址描述、地址查询、地址匹配等功能。

(7)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该子系统依照部件编码规范,提供管理工具用于在部件编码规则发生变化时的快速更新;提供专门的权限控制模块以满足有权限专业部门能够通过IE浏览器来对部件数据进行简单的更新和维护。

(8)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资源的管理、维护和扩展功能,并对空间数据的显示、查询、编辑和统计功能进行配置。

(9)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为绩效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服务,系统按照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工作绩效、规范标准等系统内置的评价模型,对数据库群中区域、部门和岗位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评估,生成以图形表现为主的评价结果。

(10)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子系统:通过政府内网,整合现有各委局的视频会议系统,形成上连市政府办公厅视频会议系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等其他各专业委局视频会议系统,平行覆盖本级政府和各委局的视频会议系统,下联各镇办视频会议系统的综合型视频会议平台,满足平时应用城市管理和召开视频会议,战时负责应急指挥现场视频调度的需要。

(11)语音呼叫系统:由通信管理、录音管理、统计分析子、中国上街门户网站在线投诉、咨询、受理及邮件等多个子系统组成,通过整合68912345区长电话、12319城市管理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热线号码资源,统一以一个或若干常用特服号码向社会公示,纳入统一指挥调度系统,由监督中心统一管理和监督热线电话,实现了跨部门的联合行动的一条线模式。3.网络平台

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主要依托区政府电子政务网络、中国移动无线网络、公安道路、重点部位监控网络构成。

(三)管理机构建设 1.机构编制

按照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部城市管理监督、管理分离的基本要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由监督中心、指挥中心、执法中心三个中心构成。政府直属机构,正科级单位,财政预算开支。

(1)城市管理监督中心

上街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是处理城市管理信息和便民服务信息的监督中心、呼叫中心,也是监督员管理中心。监督中心通过来自遍布全区每个网格单元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的信息报告,在平时采集全区的空间地理信息,在区域内每条道路重点地段放置视频监控设备进行监控,实施全方位、全时段的实时监控,动态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在战时,对突发事件实施远程监控,优先掌握突发事件现状;监督评价政府专业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对城市部件、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受理群众各类投诉、举报;负责协调解决对各类社会公共信息和专业业务信息的共享,对系统间包括跨行业系统间和同行业不同系统间的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同时还在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起到信息收集、统计、分析的作用。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要工作内容:

①负责对来自城市管理监督员、群众举报等途径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进行审核立案,并转发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②负责监督考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政府专业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等对城市部件、事件问题的处理情况;

③负责将各类群众举报、投诉、区长热线、社会公共服务热线、行政投诉、行风政风、区长信箱等受理、监听的问题移转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并接收和反馈处理结果; ④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的监督、考核、指导和调度; ⑤承办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2)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是负责向各部门、各单位派遣任务的综合协调部门。平时区级指挥中心(应急中心)根据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传送的信息,统筹协调、调度各专业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等相关单位,及时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各种问题;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区级指挥中心自动转换为应急中心。指挥中心以一个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各单位实体中心公共服务资源的虚拟中心为基础,共同构建一个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等各类事件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处置的虚拟实体。应急中心将依托数字化城管中心的资源和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优先处置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根据事件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储备库中预置的应急预案,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叠加,向执法中心下达任务案卷,使其配合有关单位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同时将应急处置同步上报监督中心审核、备案,在必要的情况下,跨部门、跨区域进行多部门的协同指挥,在权限范围内迅速调拨应急物资支援应急处置一线工作。各相关单位在问题处置完毕后向指挥中心汇报结果,再由指挥中心将案卷交区级监督中心核查、结案。其主要职能为:

①负责将监督中心转来的城市部件、事件信息分发派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 ②负责综合协调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并进行事件督办。

③负责将群众举报、投诉、区长热线、社会公共服务热线、行政投诉、行风政风、区长信箱等反映的问题,向责任部门和单位派发任务并督促落实,结果反馈监督中心。

④战时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综合协调和协同指挥等问题,负责应急预案库、应急演练、应急专家组的建设工作,负责应急物资的集中调拨工作,负责采集、更新城市要害区域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

⑤承办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3)执法中心

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执法中心是城市管理执法案件和应急处置的采集中心、派遣中心、处理中心。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区级执法中心以行政执法局职能为准,不再另行成立单独的中心。区行政执法局接收来自区级指挥中心分派来的任务案卷,经分析后进行任务处置;处置完成后将案卷反馈到区级执法中心;经执法中心审核后,再由区级指挥中心审核,最终由区级监督中心核查、结案。区行政执法局除接收来自区级指挥中心派遣的执法任务外,也通过执法车辆巡查、视频监控系统等途径采集问题和信息,建立执法案卷,在立案的同时,将执法案卷提交区级监督中心备案。待执法案卷处置完成后,再将结案案卷提交监督中心,使监督中心能够适时对区行政执法局工作进行绩效考评。行政执法局负责中心运行和管理。2.工作流程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12319、12345举报)、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六个阶段。

当某事件(包括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爆发后,该区域城管监督员通过手持数字通讯终端,以声音、图像等方式将本区域巡查范围内的城市事件传送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在收到城管监督员上报的事件后,将相关信息发送至指挥中心;本区域的市民通过专线电话,将信息反馈给监督中心;或由专业部门通过内部系统,将信息反馈给监督中心,信息中心指派该区域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前往该事件爆发地进行核实,若果属实,监管中心将相关信息发送给指挥进行处理,并启动该区域的城市监控系统进行实时追踪。

指挥中心指挥员将信息中心发来的指令进行分拣,并发给指定的分管协作部门(专业部门);各分管协作部门收到指挥中心的事件描述后,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回报给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收到处理结果后,一方面安排相应区域的城管监督员进行复核,另一方面根据城市监控视频进行核实,如果属实,则向监督中心发送检验完毕信息,监督中心收到该信息后,将该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结案;如果非属实,则监督中心再向指挥中心进行协调指挥,直至该城市事件完成。

对于重大问题或者重要的协调问题,指挥中心将有关信息发送给数字化城管领导小组,协调各专业部门或者机构,将事件进行有效、及时处理,并予以记录在案。

监督中心的综合评价系统,根据市政专业部门的责任主体、工作过程、工作绩效、市民满意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可视化系统的形式或者报表的形式进行记录,用于综合指标考核。

事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3.城管监督队员队伍建设

城管监督员队伍根据建设部网格管理每平方公里3-4人和市数字化城市建设指挥部要求,本着“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的原则,整合市政卫生管理员、交通协管员、峡窝镇和各街道办事处巡防队员、行政执法局协管员、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现有负责巡查、协管、监督的人力资源,一职多能。一期按照现有大部分建成区面积24.4平方公里,繁华地段每10万平方米配备一人,共需配置180名城管监督员队伍。城市监督员的配备与管理原则:

城市道路部分所需监督员由区政府负责招聘和经费支出,居民区及村庄部分由所在镇办负责招聘和经费支出,所有人员由中心负责管理。监督员职责为:

(1)在规定的时间和负责的管理区域内不间断地进行巡察;

(2)及时、准确地将在巡查中发现的城市管理部件或时间等问题,用“城管通”手机报告数字化城市管监督中心;

(3)接受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令,负责对某个公众举报的城市部件或事件相关问题惊醒核实;

(4)接受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指令,对部件或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确认,将确认结果报给监督中心;

(5)根据巡查现场实际情况,自行处理一些城市管理部件或事件问题;(6)对负责的管理区域内的所有城市部件做到数量清、方位准、状态明;

(7)接受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指挥和监督管理,以及工作考核和业绩评估;(8)承办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交办的其他事宜。4.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保证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健康运行,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建立网格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既能处置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执法质量。5.数字化城管中心制度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事件、应急处置、政府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的服务标准,结合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能,组织专人编制数字化城管平台工作手册,编制数字化城管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办法等业务手册,并建立数字化城管中心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大屏幕监控大厅管理规定、城管监督员管理制度,指挥中心工作职责、工作守则、工作纪律、事件派遣职责、跟踪指导协调职责等一系列内部考核制度。

(四)场地建设

按照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要求,需要有满足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的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应急中心)、执法中心大厅、办公、培训、接待、大屏幕区、机房、值班室等场地的建设等场地和用房约600平方米。其中,监督中心不少于316平方米,指挥中心100平方米,DLP大屏幕显示区安装一套3×6的60英寸无缝拼接大屏幕,大屏幕宽度7.6米,高度为3.4米(屏体加底座)。装修设备安装8月中旬完成。

四、实施步骤

按照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部(以下简称市项目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一期建设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

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已经列入市定目标,5月底前完成需求调研、实施方案编制和评审、成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完成工作机构筹备,中心负责人和部分骨干能到位工作;确定场地并开始装修改造;完成基础数据建设采集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数据采集

根据国家建设部标准和郑州市数字化项目部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明晰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中铝企业及相关单位管辖区域和权责,统一聘请具有普查资质的专业公司,按属地化原则,在一期建设中组织各相关单位配合调查建成区范围内城市部件、城市事件、要害部位(包括建成区以外的要害部位)及单元网格划分和监督员工作网格的数据,按照谁管辖谁维护的原则,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长效更新机制。数据采集6月底完成。第三阶段:全面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网络建设、设备招投标工作。完成的城市部件和空间地理信息,无条件整合监控系统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完成系统集成和场地建设;完善数字化城管中心职能,编制内中心工作人员到岗,监督员队伍组建完成,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建立应急预案库,完善数字化城管中心的应急处置功能。

第四阶段:系统试运行,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手册》和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编制,进行相关操作培训工作,在规定时间通过市数字化城市建设项目部验收。

五、资金估算与投资方式

根据《郑州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资金包括:基础数据建设费用、核心平台软硬件采购费用、无线(有线)网格建设费用、办公场地装修费用、大屏幕系统建设费用等,总投资估算约500万元。其中基础数据建设经费:以郑州市项目部投入为主、县(市)级为辅共同组织建设、成果共享。郑州市项目部为我区提供高分辨率正摄影像图,区级需要完成区域范围内的1:500或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网格数据编码、城市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鉴于数据要求专业性强,建议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普查,费用约为4万元/平方公里,全区建成区数据普查费用约为130万元。

核心平台及无线网络建设经费:由郑州市政府统一组织,动员郑州市网通公司、郑州市移动公司等运营商先期定向投资建设,我区租赁使用。具体费用根据城市监督员数量而定,约需20万元。

办公场地、办公终端、大屏幕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急系统、硬件、语音等由区政府投资,约为350万元。

六、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更新理念、实现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是整合行政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二合一的创新,是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技术上的一次革命。各部门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创新城市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模式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责任,加快建设,在建设精品上街工作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建立机构,明细权责

按照郑州市数字化城市项目部的工作进度,成立以区长朱是西为组长,主管信息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及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协调解决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管理体系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带小组会议,各项目成员单位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采取多轨并行的建设模式,集中抽调人员,保障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由办公室主任平相乾同志兼任。根据建设需要,抽调建设局、市政局、行政执法局、信息办、公安局、等单位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筹备组。

各有关部门、镇、街道办事处、中铝企业及相关企业要指定1名主管副职,负责辖区管理城市部件权责划分、信息采集、监管员配置等工作,配合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为了确保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的连续性、一致性,避免出现设计周期长、重复投资、多头设计等问题,我区的数字化城管系统设计方案应按市数字化项目部相关标准进行编制,并通过市数字化项目部论证后,进行建设。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根据我区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把数字化城管作为打造精品城区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作为建设森林城区构建绿色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制度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的工作理念,确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附件:1.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2.郑州市上街区城市建设建成区平面图 3.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用房及装修方案

附件1 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 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朱是西 区长

副组长:朱巨亚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牛瑞华 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玉红 副区长

刘宝正 中铝河南公司副总经理 霍本龙 中铝长城铝业公司副总经理 成 员:平相乾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宋文铎 人武部副部长 杜惠斌 区公安局局长 张秋菊 区信息办主任 张海涛 区政府法制局局长 梁红松 区财政局局长 时长菊 区人劳局局长 王继正 区建设局局长 王 兢 区市政管理局局长 岳 斌 区行政执法局局长 邢永桥 区安监局局长 丁志杰 区交通局局长 雪金良 区环保局局长 禹秉臻 区国土资源局局长 乔文轩 区农经委主任 王胜利 区经委主任 席金长 区人防办主任 石卫军 区卫生局局长 张 振 峡窝镇镇长

李金保 济源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张立宏 中心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牛志甫 新安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百峰 工业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房玉雯 矿山街道办事处主任 李群才 区供电局局长

申建辉 网通公司上街区分公司经理 尚建华 移动公司上街区分公司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由区政府办主任平相乾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郑州市上街区城市建设建成区域平面图 附件3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用房及装修方案

因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不仅是区综合调度服务管理中心,还是突发应急事件的指挥中心。建议选址在政府正建中的多功能楼3楼,下设综管办、呼叫科、监督考评科、分设指挥大厅、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协调指挥办公室、督查中心办公区(布局图见附件)。每间房因功能不同需诚信建设集团装修标准不同。为适应设备安装及办公的需求特提出装修条件如下:

一、指挥大厅:

1.地板采用木地板抬高地面20公分。

2.因要安装18块67英寸无缝拼接大屏幕,需从地板水平面80公分寸处向上预留够3.3米的距离,供大屏幕使用。

3.指挥中心天花板采用隔音透气环保天花板。

4.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房预留2个三相电源插座为机房不间断电源及空调取电使用。5.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房安装门禁系统,记录监督进入机房的情况及身份。

6.每个座席下方防静电地板预留4个信息插座、4个电话插座、4个电源插座。办公区桌下方预留2个信息插座、2个电话插座、2个电源插座。所有插座均采用地插,与数字城管机房相联。其中指挥调度席增加2路音频插座为麦克风使用。

7.指挥大厅空调使用楼宇中央空调,出风口在玻璃墙上方。应急指挥现场会议室空调出风口在东墙上方。

8.墙面用pvc铝塑板全包(含柱子)

9.在大屏幕的左右两边分别放置两个供指挥使用的音箱线缆,并连接到机房与调音台功放相联。

10.应急指挥现场会议室在会议桌子下方预留4个电源(ups相接)插座、4个信息插座、4个电话插座、6个麦克风插座。在前方玻璃墙左右两侧上方各预留1个视频插座、1个vga插座和1个电源插座。列席座位要均匀预留4个电源插座和信息插座供参会工作人员使用。所有的插座均从防静电地板下方连接到数字城管机房。

11.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消防设施均采用阻燃气体自动消防设备,以防出现水损设备现象出现。

二、多功能厅弱电机房

1.地板采用600×600防静电地板抬高地面20公分。2.预留一个三相电源为空调及设备取电使用。3.墙面用pvc铝塑板全包

4.安装门禁系统,记录监督进入机房的情况及身份。

5.要有一根三相电源线与数字化管理机房的不间断电源相联,为程控交换机供电。保证在断电情况下电话正常使用。

6.有一根光纤8芯单模光纤与数字化管理机房保证应急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行。7.弱电机房消防设施均采用阻燃气体自动消防设备,以防出现水损设备现象出现。

三、其余办公室按照政府做功能厅装修标准进行装修,但网络、电源、电话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房设备相连。

主题词:科技 城市 管理 建设 方案 通知

郑州市上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6月24日印发

篇2: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岗位工作责任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区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达到以竞争促管理、以竞争促服务的目的,特制订本办法。

一、评选对象

中心参加考核的窗

口共28个:发改委、人劳局(社保中心)、教体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核算中心)、建设局、交通局、市政局、卫生局、环保局、国土局、商务局、农经委、人防办、民族宗教局、广电局、安监局、房管局、文化局、计生委、质监局、工商局、地税局、自来水公司、烟草局、燃气公司。

二、评选标准

依据《郑州市上街区行政服务中心优质服务窗口评选办法(试行)》。优质服务窗口每月评选不超过5个。

三、评选组织与实施

中心成立考评小组,人员组成:中心班子成员、各支部书记及中心各科室科长。督察科承担考评的具体工作,中心其他各科室协助开展工作。

四、评选结果的应用

1、作为窗口绩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2、作为各窗口单位绩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3、作为向省、市、区推荐优质服务窗口的重要依据。

附:郑州市上街区行政服务中心优质服务窗口评选办法(试行)

郑州市上街区行政服务中心

2月9日

附件:

郑州市上街区行政服务中心

优质服务窗口评选办法(试行)

一、领导重视(15分)

1、对区委、区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及中心的各项制度要求落实不到位扣5分,未落实的扣15分。

2、各窗口单位首席代表应严格按照中心制定的《首席代表制暂行办法》落实工作,并保证每周二、周四至少一天到中心窗口办公,否则,每次扣5分。

3、单位要重视行政服务科工作人员的选派并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和机具,严格按照上政文111号文件要求落实,否则,扣5分。

4、各(来源:好范文http:///)窗口单位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及其它公示内容如有变动,从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中心代办服务科备案;不报每次扣5分,漏报、误报每项扣3分。

5、对行政服务科工作人员的调整,必须按照《窗口人员进出管理规定》程序报批,违反此规定擅自调整人员的每人次扣3分。

6、单位和窗口不支持中心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等的扣5分。

7、所有在中心公示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授权书的内容全部进驻中心并充分授权窗口并能在窗口办结,否则,扣5分。

二、工作纪律(30分)

中心实行指纹考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考勤纪律,没有迟到、早退、旷工和其他违犯纪律等现象,得30分。

1、窗口工作人员病假、私假每月累计不得超过3天,每超半天扣1分。

2、窗口工作人员无故迟到、早退,每人次扣1分;旷工半天,每人次扣5分;窗口出现空岗(15分钟以上),每人次扣2分。

3、窗口工作人员参加中心组织的学习、培训、会议等集体活动,迟到、早退每人次扣1分,无故缺席每人次扣2分。

4、对中心安排的各类工作任务,不按要求落实的,每次扣5分。

5、窗口工作人员未经中心批准,带非工作人员进入窗口工作区的,每人次扣2分。

6、窗口工作人员不经本单位批准,擅自拷贝单位重要资料的每次扣2分。

7、窗口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出现串岗聊天、在大厅内吸烟、嬉戏、吃东西、睡觉等现象,每人次扣5分。

8、窗口工作人员有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者,每人次扣20分;造成严重后果者,交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理。

三、行为规范(10分)

严格遵守《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标准》的,得10分。

1、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出现不佩证上岗,着装不规范,每人次扣1分。

2、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蛮横,语言粗暴、语调不和谐或者取笑、讽刺服务对象的,每人次扣2分。

3、窗口工作人员坐、站姿态不端正每人次扣1分。

4、窗口工作人员没有执行大厅文明用语和大厅禁语的,每人次扣2分。

四、办件规范(15分)

办件符合法规要求、政府规定及中心制度的,得15分。发现有下列行为者,给予扣分:

1、可作收件处理而未收件的,每次扣5分。

2、已作收件处理,需要补件,未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的,每次扣5分。

3、已作退件处理,未向服务对象充分说明理由,或没有执行《否定报备制度》的,每次扣5分。

篇3: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市人民政府, 省政府有关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 现将《进一步加强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0月9日

进一步加强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及其行动计划, 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 (2016-2017年) 》要求, 加强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 实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以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为总目标,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进一步强化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建立健全区域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的工作机制, 突出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五大举措, 推进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 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改善, 打造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生态文明和谐区。

二、主要目标

省会城市群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市 (以下简称7市)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17年,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比2013年改善35%左右。其中, 济南市细颗粒物 (PM2.5) 年均浓度达到70微克/立方米左右, 淄博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74微克/立方米左右, 泰安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59微克/立方米左右, 莱芜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67微克/立方米左右, 德州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85微克/立方米左右, 聊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85微克/立方米左右, 滨州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65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 省会城市群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比2013年改善50%左右。

三、重点措施

(一) 深入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

1.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

7市要严格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的通知》 (鲁发改环资[2015]791号) 要求, 明确阶段性和每年度煤炭减量目标, 争取2017年提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根据国家“十三五”能源“双控”工作要求, 到“十三五”末, 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总量水平,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使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多能源供应体系更加完善。

2. 加快散煤综合治理。

7市要认真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6]16号) 要求, 借鉴先进经验, 抓紧出台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方案, 构建洁净型煤、兰炭等清洁煤炭供应体系, 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炉具的使用, 完善散煤替代奖补政策, 加强煤炭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 全力推进散煤综合治理。到2016年年底, 7市至少分别在1-2个县 (市、区) 开展散煤治理试点;到2017年, 7市基本建立市、县煤炭应急储备配送体系及覆盖乡镇的清洁煤供应网络, 并逐步延伸到村, 完成辖区散煤治理。

3. 严格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

7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 逐步扩大禁燃区覆盖范围。到2017年, 7市城市建成区全部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十三五”期间, 有条件的市逐步将禁燃区范围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和重点乡镇 (街道) 驻地。禁燃区内使用高污染燃料的锅炉、炉窑、灶等燃烧设施 (除承担民生供暖的大型集中供热机组或锅炉外) , 应于2017年年底前全部改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到2020年, 7市主城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4. 加快燃煤锅炉淘汰 (改造) 。

7市要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回收利用, 大力推进集中供热, 加快替代淘汰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 推进电能替代, 加快燃煤锅炉改造。2016年年底前, 7市要完成燃煤锅炉摸底排查, 其中济南市按计划完成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改造;2017年年底前, 7市要完成35蒸吨以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018年6月底前, 7市要全面完成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城乡结合部和县城驻地全部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

5. 全面完成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

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完善一批”的思路, 7市要在2016年11月底前, 全面完成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工作。对逾期未完成清理整顿的项目单位, 一律停止生产。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坚决遏制新出现环保违规项目。

6. 加快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结合生态红线划定和主体功能区划, 7市要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核心控制区、重点控制区、一般控制区”三类区域划分, 实施差别化准入政策和排放标准, 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7市要制定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计划, 力争2017年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搬迁改造任务。其中, 济南市要按照“搬迁一批、改造一批、腾退一批”的工作思路, 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淄博市要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及周边全部建陶企业的搬迁改造, 实现建陶行业统一制气、统一制粉、统一废弃物处理。

(二) 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1. 加快推进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根据国家要求, 济南、淄博、德州、聊城、滨州5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城市, 要先行一步, 在2016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 (除2017年10月前实施改燃关停的外) 超低排放改造;泰安、莱芜2市要加快进度, 在2017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年底前, 力争完成1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省会城市群区域率先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2. 深化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

结合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标杆, 全面实施钢铁行业环保治理提标改造。烧结机机头及竖炉实行烟气脱硫及颗粒物深度治理, 2016年年底前, 钢铁企业烧结机全部完成烟气脱硫和颗粒物深度治理, 到2017年6月底前, 钢铁企业竖炉全部完成烟气脱硫和颗粒物深度治理;对高炉出铁场实行封闭改造, 转炉车间建设三次烟气除尘系统, 省会城市群区域钢铁企业生产废气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 》 (HJ/T189-2006) 一级水平。以2017年1月1日落实全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第三时段) 为契机, 7市要组织钢铁、焦化、石化、建材、火电、燃煤锅炉等重点行业和各类炉窑完成二氧化硫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结合产业实际, 以钢铁、焦化、建陶、玻璃、砖瓦、石化、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为重点, 在建设脱硝示范工程的基础上, 全面配套或改造升级脱硝设施;加强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粉尘治理, 全部配套高效除尘设施, 原材料和产品贮存、输送、装卸等环节采取密闭封闭等抑尘措施。

3. 加强重点时段工业污染控制。

加强工业企业生产调控,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 济南、淄博、德州、聊城、滨州5市水泥、铸造、砖瓦窑行业, 除承担居民供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等保民生任务的生产线外, 全部停产;对燃煤发电机组 (含自备电厂) 未达到超低排放标准限值的, 除承担居民供暖任务的机组外, 全部停产;钢铁行业根据污染排放绩效水平进行排序, 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实行停产;玻璃行业生产燃料全部更换为天然气、集中供应的煤制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7市要抓住冬春季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时期, 因地制宜组织制定重点行业冬春季节减排方案, 通过合理调整生产周期、安排集中检修等措施, 减少敏感时期污染物排放。结合重污染天气应对, 组织重点企业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方案, 落实最严格的限排限产停产措施, 进一步降低冬春季节污染物排放对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

4. 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摸底调查, 编制重点行业排放源清单, 2017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加油站、储油库三级油气回收改造, 新建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同步配套建设油气回收设施。要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集中度较高的工业园区, 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防治试点, 探索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研究推广治理技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拓展治理范围, 力争到2017年6月底前率先完成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2017年年底前完成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三) 扬尘污染综合整治。

1. 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

7市要严格落实《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248号) , 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 将施工扬尘污染控制情况纳入建筑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扬尘污染防治与建筑市场诚信挂钩联动机制, 并将土石方开挖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对不能按照要求落实扬尘治理措施的一律不允许开工。加强施工工地扬尘整治, 2016年年底前规模以上施工工地全部安装视频监控, 做到现场围挡、路面硬化、物料苫盖、洒水喷淋、密闭运输和车辆清洗6个百分百, 对不全面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 在建项目一律停工整改, 新建项目一律不予批准;2017年年底前, 土石方工程要全部配备扬尘防治措施, 并安装喷淋设施或配备雾炮。加强渣土运输管理, 渣土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密闭装置和卫星定位系统并确保正常使用, 对不符合要求上路行驶的, 一经查处即取消营运资格;严厉打击非法营运渣土车, 一经发现即依法从严处理, 并追究委托处置单位的责任。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实现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的机扫洒水“全覆盖”。以施工工地周边道路和渣土运输路线为重点, 明确保洁责任, 严格监督管理。

2. 强化堆 (料) 场规范化管理。

城市建成区内大型堆 (料) 场、混凝土搅拌站和拌合站, 要全部建成密闭贮存和传送设施;其他堆 (料) 场要配备围挡、覆盖、喷淋等防风抑尘设施。大力推广绿色环保型混凝土搅拌站, 原料装卸、堆放及物料传输等环节全部采取料仓加篷等抑尘措施, 坚决打击和取缔无资质混凝土搅拌站。

3. 强化低空面源污染控制。

以城市建成区及周边为重点, 开展低空面源污染整治, 加强餐饮油烟、秸秆焚烧、露天采矿等综合治理。全面禁止秸秆、枯枝落叶、垃圾等废弃物露天焚烧;2016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区的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全部安装并使用高效油烟净化设施, 全面取缔露天烧烤, 实现“集中布局、进店经营”;2017年6月底前, 全面关闭城乡结合部露天开采矿山。

4. 加快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加快制定实施生态红线保护制度, 确定最低限度的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 做到生态功能不降低、绿地面积不减少。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 在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规范完善工业企业厂区及周边绿化, 实现生产项目与绿色生态隔离带同步建设。建立裸露土地绿化长效机制, 推进城市公共部位、道路两侧、临时闲置土地等裸露土地绿化。搞好城市周边裸露山体绿化, 加快国土绿化和受损生态环境修复。

(四)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控。

1. 加强机动车排气监管。

7市要加强机动车排气的污染防治, 严格机动车环保检测。有条件的地区, 建设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系统, 加强对高污染机动车特别是重型柴油车环境监管, 在货运车、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车、旅游车等车辆集中停放地、维修地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抽测, 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倒逼高污染车辆淘汰。加强环保检验机构监管, 持续开展监督性监测, 严格日常抽检和比对检测, 依法严肃查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推进老旧车淘汰工作。

2. 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7市要如期完成油品升级任务, 从2017年7月1日起, 加油站供应的普通柴油全部达到国Ⅳ标准;从2018年1月1日起, 加油站供应的普通柴油全部达到国Ⅴ标准。切实加强油品监管, 定期开展成品油监管专项检查, 加大对炼化企业和加油站的抽检频次, 实现年度检测全覆盖, 依法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油品的行为。

3. 建立健全绿色出行体系。

坚持公交先行, 着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智能交通体系完备的城市出行系统。济南市要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加快建设进度;淄博市要尽快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 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其他城市也要结合实际, 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长期规划。创新绿色出行模式,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 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2020年年底前, 7市基本建成覆盖城区的绿色出行体系。

四、联防联控机制

(一) 完善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7市要按照“定期会商、责任共担、联动执法、共防共治”的思路, 健全完善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深化协同治污机制, 针对区域共性污染问题, 协同开展污染治理, 实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深化联合执法机制, 开展交叉检查和行政边界区域的执法联动, 逐步将检查范围从工业污染治理拓展到油品煤质监管、机动车排气管控、秸秆焚烧等领域;深化应急联动机制, 实行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信息共享, 统一预警分级, 统一响应措施。针对长时间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 提前预警、区域联动, 共同实施最高一级应急减排措施, 减轻重污染天气带来的危害。

(二) 健全省会城市群环境监管机制。

7市要率先建立市、县、乡三级环境监管网格, 并逐步向村级延伸。要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的运行机制, 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单位、到岗位, 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实现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要建立基于网格的大气污染源清单, 逐一制定限期治理方案,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明晰监管和治污责任, 抓好督办落实。要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加快建立基于网格的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逐步延伸到各县 (市、区) 和重点乡镇, 分清责任, 精准治污。要加强排污许可证监管, 组织对7市火电企业及济南、淄博、德州、聊城、滨州5市钢铁、水泥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 并严格依证管理。要严格“高架源”环境管理, 济南、淄博、德州、聊城、滨州5市所有“高架源”企业排放烟囱安装在线监测并实现四级联网, 排放信息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三) 深化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

7市要按照要求及时组织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 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统一预警及响应级别, 统一应急减排措施。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研究和潜势分析, 切实提高预报预警信息的准确性。编制发布辖区内重点行业和“高架源”限排限产停产企业清单, 组织相关企业制定应急响应减排方案, 将减排措施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工艺、具体设备和具体人员。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台账管理和备案督查制度,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的督导检查, 严格落实工业企业限排限产停产、城市扬尘污染综合防控、机动车限行等应急减排措施, 及时开展应急效果评估, 不断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和水平。

五、保障体系

(一) 加强组织领导。

7市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关于党委、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分工, 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环保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落实治污责任, 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和专项检查, 及时进行总结评估。7市要结合《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二期行动计划 (2016-2017年) 》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 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层层分解治污任务。省政府将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省级环保督察的重要内容, 对工作进展缓慢、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的进行预警通报、区域限批和行政约谈, 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导致未完成重点任务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严肃问责。

(二) 完善政策保障。

强化行政调控, 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污染行业搬迁改造、重点行业错峰生产等方面, 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 严格措施落实。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治污减排, 对挥发性有机物开征排污费, 对超低排放和错峰生产企业实行差别化排污费征收, 落实峰谷电价、阶梯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 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完善以奖代补激励政策, 落实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环保电价加价、增加发电小时数、政府收购排污权等激励政策, 研究制定散煤治理、电能替代等奖补政策。加大对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绿动力提升工程、超低排放等重点领域进行倾斜, 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资金支持。引导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推行政府与社会合作 (PPP) 模式。

(三) 完善多元共治体系。

篇4: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泉政文„2007‟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二月六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市 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暂行规定

为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秩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泉州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闽政文„2006‟507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精神,结合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在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以及泉州经济开发区(含洛秀园区)范围内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适用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称“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省政府批准的范围、职责,由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行政执法局)是市人民政府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执法机关。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和泉港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区行政执法局)是本区人民政府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执法机关。市、区行政执法局履行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职能,均为行政执法主体。泉州经济开发区执法分局以市行政执法局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负责泉州经济开发区(含洛秀园区)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四、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一般由行为发生地的区行政执法局管辖。区行政执法局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应由市行政执法局指定管辖。

五、市、区行政执法局及其执法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六、市、区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下列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

(一)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二)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行使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四)行使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五)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市区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市区自来水水源保护区污染和小餐饮、流动摊点的油烟以及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未经批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行政处罚权;

(六)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市区流动无照个体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七)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八)行使卫生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城市流动饮食摊点食品卫生的行政处罚权;

(九)行使文化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擅自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广场举办商业性促销演出的行政处罚权;

(十)行使《福建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第10条规定的关于城建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七、市行政执法局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政策研究,拟订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二)负责指导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规划(计划),对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组织重大行政执法活动时,统一调配使用市区行政执法人员及执法设备;

(三)依法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负责泉州经济开发区、跨区域性和重大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四)行使综合、指导、监督协调权,对各区行政执法局不依法行政行为进行督促改正;

(五)负责组织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及执法资格的审查工作;

(六)负责研究和建立市区统一的城市管理运作与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工作考评制、错案追究制,制定《泉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泉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并监督执行;

(七)负责制定执法文书,建立执法管理信息系统;

(八)负责对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日常监察工作;

(九)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八、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后,有关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经统一由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并承担因违法履行职责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涉及市、区行政执法局具体职责之外的行政处罚事项,有关部门仍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行使行政处罚权。

九、市、区行政执法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罚适当,程序合法。

十、市、区行政执法局应当组织开展有关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教育,根据城市管理状况,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检查,强化日常监管,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制止、纠正和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十一、市、区行政执法局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同时纠正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给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损害的,应责令赔偿损失,不得以行政处罚免除其民事赔偿责任。

十二、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不少于2人,佩戴执法标志,并出示《福建省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人员办理的案件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申请回避。当事人也可向其所在单位申请,要求其回避。

十三、市、区行政执法局及其执法人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十四、市、区行政执法局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其中,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或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行政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除前款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执法局实施的其他行政处罚,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取证。调查取证终结,应当按有关程序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对确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作出处罚决定,下达处罚决定书。

十五、市、区行政执法局作出下列行政处罚的,必须集体讨论决定:

(一)责令停产停业的;

(二)对非经营活动中公民违法行为处以1000元(含)以上罚款和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行为处以3万元(含)以上罚款的;

(三)对经营活动中公民违法行为处以5000元(含)以上罚款和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行为处以10万元(含)以上罚款的;

(四)没收公民违法所得1000元(含)以上和没收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所得3万元(含)以上的;

(五)其他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需给予行政处罚的。市、区行政执法局依法作出上述

(一)、(二)、(三)项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法律、法规、规章对较大数额罚款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执法局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

十六、区行政执法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报市行政执法局和区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备案,市行政执法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

十七、市、区行政执法局对适用一般程序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行政处理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需要继续延长的,区行政执法局报市行政执法局批准,市行政执法局报市政府法制办批准。

十八、市、区行政执法局依法对当事人的财物作出没收、查封、扣押或者先行登记保存决定的,必须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制作清单。清单应当载明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位、完好程度等事项,由行政执法人员和当事人核实后签名或盖章。清单1式2份,由行政执法局和当事人各执1份。当事人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必须由2名或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注明情况并签名或盖章。

十九、市、区行政执法局查封、扣押不得超过法定期限。先行登记保存的,应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将查封、扣押或先行登记保存的财物退还当事人。对该财物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受处理的,对查封、扣押和先行登记保存的财物,由行政执法局依法处理。

二十、市、区行政执法局调查取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送达执法文书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协助,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应予以协助。

二十一、违法建设的当事人接到停止建设通知书或处罚决定后继续进行违法建设的,由行政执法局责令当事人限期自行拆除;逾期未自行拆除的,予以强制拆除,拆除费用由当事人承担。二

十二、当事人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违反若干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行政执法局不得给予2次或2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二十三、市、区行政执法局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并加盖行政执法局公章。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二十四、行政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局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二十五、市、区行政执法局在行政处罚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或者协助调查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供帮助。行政执法局作出行政处罚后,需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协助执行的,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二十六、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许可决定,抄送市以及有管辖权的区行政执法局。市、区行政执法局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抄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二十七、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发现或者认为属于行政执法局职责需要进行执法检查或行政处罚的,应当转送市以及有管辖权的区行政执法局处理。行政执法局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二十八、市、区行政执法局进行执法检查和实施行政处罚时,发现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违法、不当审批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等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建议,或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

二十九、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现行政执法局有违法、不当行政处罚,超越职权,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等问题,应当及时向行政执法局提出书面建议,或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三

十、市、区行政执法局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发生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请市政府法制办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决定。

十一、市、区行政执法局应当建立违法行为举报受理制度,及时有效处理信访件。

十二、当事人对区行政执法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市行政执法局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市行政执法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诉讼,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执法局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三、拒绝、妨碍行政执法局及其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

十四、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按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沈政办发[2009]7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

沈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

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建立全覆盖、高效率、数字化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要求,为有效推进沈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市区联动”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科学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体系,建立问题发现及时、处置快速、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城市管理由滞后到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为我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编制依据

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5-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2008)、《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CJ/T292-2008)、《关于印发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导则(试行)的通知》(建城〔2009〕119号)。

三、建设目标

以万米单元网格为管理基本单位,以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为管理对象,以城管监督员监督、移动视频监控车和固定视频探头监控、城管投诉热线反馈等为信息来源,以城市管理信息库为基础,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数字化集成技术,构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城市管理精确、快捷、高效,真正建立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提高城市运行水平和创新政府管理的目标。

(一)系统平台建设目标。综合利用电子地图、高空正摄影像图、网格划分、事件部件编码确权等数据信息,整合现有资源,开发适应我市现代城市管理需要的应用软件,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构建能够满足我市城市管理需要的信息通道和市、区两级工作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为实现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目标。建立监督与管理相对分离的双轴心管理体制,创建将城市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万米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指挥有效、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制度完善、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四、建设原则

(一)分级负责,明确功能。根据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合理确定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功能。市级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对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和指挥调度功能,区级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处置和对处置过程的综合评价功能。

(二)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部公布的相关标准,统一基础地形图,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网格划分、事件部件编码、信息交换和接口等标准,并在统一的标准下开发软件,实现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有效对接。

(三)整合资源,先进适用。充分整合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涉及的人防、应急、社会治安、城管、交通、公安(交警)、执法、环保、水利等视频监控资源,以及12319等城管投诉热线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系统的适用性、先进性、可拓展性和可兼容性,为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指挥有力,处置快捷。紧紧围绕提高问题处置效率这一环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责,畅通指挥调度渠道,加大指挥调度力度,确保问题处置快速、及时。

(五)高效监督,科学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市、区各明确1个相对独立的监督考核机构,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绩效考评体系,确保数字城管在高效监督下顺畅运转。

五、实施范围

(一)地域范围。近期主要为沈阳市建成区,并逐步向已进行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扩展。

(二)管理对象。以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2007)确定的公共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他设施类和扩展部件类等7大类部件,以及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扩展事件类等6大类事件为主要内容,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部件和事件的类别进行适当增减,实施编码管理。

六、建设内容

按照“两级监督,两级指挥”的总体架构,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内容包括:

(一)基础数据建设。市、区两级平台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以1:500城市地形图、正摄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单元网格数据库、城市事部件数据库及地理编码数据库。

(二)信息系统建设。市、区分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终端系统、指挥调度系统、UPS供电系统、图像接入和传输系统、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平台。

市级平台建在市人防办,共享市人防办光纤网络平台、视频监控资源、安全防护系统、后备发电系统等资源,主要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大屏幕监督指挥、督察督办管理、抽查考评管理、综合评价、信使服务、视频监控、移动视频传输、门户网站、视频会议等业务系统功能模块,以及协同工作、地理编码、基础数据管理、数据交换、构建与维护等对业务系统提供支持的基础功能模块。

区级平台由各区整合资源自行建设,主要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协同工作、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基础数据管理、地理编码、数据交换、构建与维护、督察督办、信使服务、视频监控、移动视频传输等系统功能模块。

区级平台可根据需要增加个性化子系统,各应用子系统要在市、区平台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三)运行模式建设。市级平台履行对各区及相关市直部门的指挥调度和监督、评价职能。对“12319”等城管热线、视频监控、领导交办、媒体曝光、巡查考评及区级平台上报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按照属地、属事的原则,转交相关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处理。通过对各区平台业务流程中自动生成的内部综合评价数据和考核评价子系统中的外部抽查考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形成内部评价与外部考核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区级平台采用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通过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7个环节,完成区级城市管理业务流程。

(四)制度体系建设。监督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监督手册》,构建以问题发现、核查结案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制度体系,确保城市管理问题高位独立监督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处置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指挥)手册》,构建以处置职责重新确认、处置结果规范、处置时限精准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执行制度体系,保证城市管理问题各处置责任部门职责清晰、结果规范。

考核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综合绩效考核办法》,以标准化的处置结果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对各执行部门和监督机构的考核制度体系,形成由1个监督轴驱动多部门组成的处置轴,全面提升处置效率的核心动力机制。

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将数字城管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监察及干部考核等的制度体系建设,保证监督、处置、考核机制长期发挥效能。

(五)专职队伍建设。针对市、区两级管理平台的功能定位,市级平台配备考评员、坐席员和派遣员,区级平台配备信息采集员、坐席员和派遣员。

考评员。市级平台利用现有城管、行政执法人员或其他方式组建考评员队伍,负责对各区及相关市直部门城市管理情况的抽查考核工作。

信息采集员。各区平台根据区域大小、城市管理问题发生密度等实际情况,采用自管或市场化管理等方式,组建规模适当的专职信息采集员队伍,负责日常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核实核查和各类专项普查工作。

坐席员。市、区平台结合实际需求合理配备坐席员,负责办理领导批示,受理信息采集员上报和社会公众举报的城市管理问题,以及审核、立案、批转、授权结案等工作。

派遣员。市、区平台结合工作任务科学配备派遣员,负责将监督中心立案后批转的案卷派遣到相应的专业部门,对专业部门的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办。

七、工作分工

(一)市行政执法局(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筹建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工作;负责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统一建设标准和系统平台软件标准,制定行业标准;负责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资金编制和筹备建设,建立与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各区建设区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普查;负责其他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工作。

(二)市人防办。负责提供办公场所、网络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共享资源,配合市筹建办建设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三)市建委。负责整合“12319”城建热线资源,将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项目资金列入城建计划。

(四)市城管局。负责配合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五)市规划国土局。负责实施信息普查工作和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负责提供基础地形图;负责万米单元网格的划分。

(六)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可共享的视频监控资源,配合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七)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对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核,推进项目的标准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信息安全等工作。

(八)市发改委。负责项目审批和投资概算审查。

(九)市财政局。负责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项目预算评审,招标采购审批,核拨人员办公及运行费用等工作。

(十)市政府应急办。负责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项目视频整合等的协调工作。

(十一)市编委办。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完善沈阳市城市管理体制。

(十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相关人员的招聘、指导、培训工作。

(十三)市综治办。负责提供综合治理视频监控系统共享资源。

(十四)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落实本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资金,统筹协调本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工作;负责配合市筹建办完成市区平台的无缝对接、联网运行;负责建立与信息采集、指挥、监督和处置等工作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构,完成本地区信息普查和数据采集等工作;负责其他涉及本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工作。

(十五)其他部门及单位。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八、实施步骤

(一)建设阶段(10月24日-11月30日)。

1.完成招投标工作。

2.完成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市、区两级硬件系统建设和系统软件、工具软件购置等。

3.完成信息普查工作,包括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确定普查标准和数据入库要求,开展部件和事件的调查、网格划分、确权工作,建立城市管理信息数据库等。

4.完成城管监督员、考评员、系统管理员、受理员、派遣员和终端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二)调试阶段(12月1日-12月15日)。

对市、区级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对系统联网运行进行调试,完善市级平台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及各区平台的接口功能。

(三)试运行、验收阶段(2009年12月16日-2010年5月底前)。

对试运行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实现市区联网运行,各项功能基本完备。按照建设部的有关技术规范提交项目文档,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测试和验收,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运行。

九、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是我市实施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摆上重要日程,按照市统一部署和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高质量、按时限完成各项任务。

(二)分级投入,保证资金。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保证资金投入,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顺利进行。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资金由市财政统筹,区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资金由各区财政安排。在资金筹措方式上,可采用融资方式解决。

(三)加强协调,合力推进。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单位要从全市大局出发,发挥优势,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动作,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严格监督,确保质量。各有关部门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工程招标和审批、建设过程中,要主动接受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对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有关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依法处理。

上一篇: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分析下一篇:2022空间说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