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23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8篇)

篇1: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劳 动 的 开 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抓重点句、重点段,品析句子,体会旧社会穷人家孩子的苦难及作者的坚强意志。

2、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课文。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教学重点难点

用抓重点句、重点段,品析句子,体会旧社会穷人家孩子的苦难及作者的坚强意志。教学过程

一、读文导入

1、读课题

2、回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生存环境的艰难,也知道了我挑煤的原因,今天将继续感受“我”挑煤的艰辛。

二、主动探究 读文悟“艰难”

(一)找“我”的艰难

1、我们先来看看煤窑的情况?(读来展现)

2、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我们真为他担心,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段落(10——28自然段),哪些地方最能说明我挑煤的艰难,找一找,谈一谈?

出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读读悟语,悟悟读读,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这要命的一“摔”虽然发生在挑煤之前,但是它不仅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摔给我带来的侮辱,仿佛在我的心头撒了一把盐,它令我痛苦,令我愤怒,更令我肩头沉重。(1)从桌子上摔了下来为什么说是摔在“万丈深渊”里?(解释“渊”)体会(2)“抽掉”

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受人欺)(3)感情朗读(板书:受人欺)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由于山路难走,煤筐摇晃的厉害。“打秋千”着重写出了煤筐摇晃的厉害程度。(1)把什么比作什么?

(2)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抓住“一步三滑、打秋千”体会山路险。板书:山路险)

(3)感情朗读。提示: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

★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着重理解红肿的肩头和流血的伤口带给我的是巨大的痛楚,但更可悲的是身心俱痛令我肩头更加沉重。抓肩膀变化,深入感悟。

挑煤必须用到肩膀,吴运铎的肩膀的他辛勤劳动的见证,更是他坚强意志的见证。在课文中,作者几次写到了他的肩膀,勾划下来? 出示写肩膀的句子: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胆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移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1)为什么要移来换去?(体会担子重、力气小。板书:担子重、力气小)(2)句子你体会到什么?(挑煤时间长,路途遥远,作者意志坚强。)(板书:路途远、意志坚)(3)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表示肩膀变化的句子。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三)找比喻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由图入手,看图“说”艰难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认真看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中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什么?

(瘦小、草鞋、羊肠小道、托着扁担、有的同学说他长得面黄肌瘦,身子是皮包骨头;有的说他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脚下是破草鞋;有的说他家很穷,否则小小年纪也不会出来干重活了;有的说山路难走,小男孩挑得煤很重,扁担快把他压扁了;也有的说他很坚强,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同学看了后,都觉得他很可怜,同时显得很坚强。)

2、你能用精炼的词语来表达这幅图的意思吗?(给图取名)(艰难的挑煤之路、挑煤的艰难、重担)

四、感悟坚强。

1、出示最后一部分对话,学生读。你从这段看似平静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总结: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作者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拓展:

1、介绍吴运铎。

2、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

(学生齐读诗句。)

这两句无声的语言,一直陪伴着他苦难而又坎坷的一生,也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鼓舞我们顽强不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篇2: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生活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珍惜现在的生活。

2、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教学重点: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教学难点:体悟我的坚强。

教学时数:2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劳动的开端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你们知道小运铎跟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为什么去挑煤吗?

预设:因为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想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师:看着一家人挨饿,他的心情怎样? 预设:他的心里像油煎一样。(痛苦、难受)

师:所以小运铎走上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道路。结合他的第一次劳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这种生活吗?

预设:痛苦、心酸、艰难„„

师:是啊,小运铎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生活道路。板书:艰难

二、体味艰难

(一)学习上路前部分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8—15自然段,用“ ”划出体现“我”第一次挑煤艰难的句子。

预设1: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半夜伸手不见五指,因此需要照明工具。可是“我”家里有照明工具吗?(没有)可见“我”的家里是多么地(生:穷)板书:家里穷

预设2: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师:上次我们去白马寺春游,只爬了一座山,还只是到半山腰。而小运铎却要爬几座山,穿几片树林,说明了路途是多么地(远)啊!板书:路途远

预设3: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师:“深渊”指很深的水。“落在万丈深渊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钻心地疼。

师:矿上的办事人看到小运铎在桌子上睡觉,不是叫醒他,而是直接“抽掉”,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这让我感受到了矿上的办事人的冷酷无情和残暴。预设2:这让我感受到了旧社会穷苦人民生活的艰难。

师:年纪那么小就去挑煤,矿上的办事人不仅没有关心他,还无情地把桌子“抽掉”。因此小运铎仅仅是身体落在了万丈深渊吗?

生:不是。师:还有什么?

预设:他幼小的心灵也落在了万丈深渊。

师:确实,在那一刻,小运铎幼小的心灵肯定很冷,很痛,因为他受到了欺侮。板书:受欺侮

(二)学习在路上部分

师:尽管如此,坚强的小运铎还是挑着煤出发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16—21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预设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小运铎肩上的担子为什么“换来移去”? 生:因为小运铎肩膀痛了,没力气了。

师:对啊,担子太重了,左肩痛了只能用右肩,可右肩也痛了,只能压在已经疼到不行的左肩。板书:担子重

预设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

生:因为小运铎年纪小,煤筐重,他控制不住煤筐,而且小路滑极了,他一步三滑。板书:山路滑

师:本来爬山就很辛苦,更何况肩上挑着那么重的煤,路还那么滑。预设: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

师:你们有没有被开水烫过?痛不痛?确实很痛,可小运铎却还得忍着疼痛继续挑着超负荷的煤。真艰难啊!板书:肩膀痛

(三)学习回家后部分

师:这一天,小运铎有没有成功把煤挑到车站呢? 生:没有。

师:从半夜动身到太阳落山,小运铎劳累了一整天,他除了把空筐挑回来了,还挑回了什么?

生:还挑回了饥饿、疲劳和遍体鳞伤。

师:面对着这一位饥饿、疲劳、遍体鳞伤的儿子,母亲做了些什么? 生:轻轻地问“我”怎么了,然后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生:这是一种(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等)的泪水。师:但是12岁的小运铎流泪了吗? 生:没有。

师:他对母亲说了什么?

生:“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师:小小年纪就能这样安慰妈妈,你们觉得小运铎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疲劳和遍体鳞伤吗?

生:还有坚强、懂事和不服输。板书:坚强

师:让我们来看看小运铎一天的艰辛,再想想我们自己:

当小运铎半夜起来去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他的生活却是如此的()。

但他并没有屈服,他没有被苦难的生活打倒。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我想应该趁力气还没使尽的时候,先多赶几步路,免得磨到天黑又误事。就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

三、拓展延伸,理解劳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这就是作者劳动的开端。他的肩膀,一头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和艰难的生活,另一头挑起的则是坚强的品格和不服输的意志。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哪些劳动呢?感觉如何?

预设1:我自己做过饭,洗过衣服,感觉有点有趣,但是又有点累。预设2:我帮家里卖过东西,起早贪黑,赚得又不多。

师总结:劳动是生存所必需的,同时劳动也是艰辛的,但劳动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磨炼人的意志。跟小运铎比起来,你们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希望同学们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劳动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作业设计

师:今天的作业是:

1、熟读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对比作者和你自己的劳动,这让你对劳动有了什么新的体会?请你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家里穷

路途远

受欺侮

艰难 担子重 坚强

山路滑

篇3: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

一直以来, 新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是大家研究的重点, 甚至复习课的研究也很多,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研究要少很多, 我想, 知识点的掌握绝不是良好的开端和总结就能解决的, 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

1. 引入

师:昨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 很好玩, 还想做吗?我们来玩一个记忆小游戏:一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两行数字, 男生记上面一行, 女生记下面一行, 数字显示的时间只有5秒钟, 看谁记得最准确。开始!

课件显示:男生138946572146

女生110110110110

师:谁记住了?说说看。

女生反应活跃, 纷纷举手, 报出数字;男生议论纷纷。

师:我发现, 我们班的女生很了不起, 举手的特别多, 而且记得很准确。好像有些男生有点意见, 有什么意见不妨说出来。

生:不公平, 我们男生的数字很乱, 不容易记, 而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看一眼就知道了。

师:我们重新来看看。 (课件显示)

师:确实是这样, 下面一行数字排列得有规律, 所以女生很容易记住。如果我们发现了事物中的规律, 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 我们继续通过找规律, 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

(制造冲突, 用知识解决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例2

动物学校, 猴子老师正在给兔子班上跳高课, 一共有18只兔子参加, 仔细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组3只兔子, 1只灰兔子, 2只白兔子。 (显示)

师:非常好, 如果18只兔子都按这样的规律排列,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第18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白兔子。

师:你怎么知道?

生:18除以3商是6, 没有余数, 那么第18只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所以是白兔子。

师:非常好。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几只灰兔子?有几只白兔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显示)

师:要想知道有多少只灰兔, 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多少组。

师:怎么解决?

生:18÷3=6 (组) 。

师: (板书) 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一共有18只兔子, 每组有3只, 有6组。

师:求出6组, 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知道灰兔子有多少只。

师:怎么求?

生:6×1=6 (只) 。

师:前面的6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后面的6表示什么?

生:前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组, 1表示每组中有1只灰兔子, 后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只。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是怎么样求出灰兔子的只数的?

生:……

师:白兔子的只数怎么求呢?

生:6×2=12 (只) 。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有6组, 每组有2只白兔子, 所以6×2=12 (只) 。

师:非常好。

(这部分教学承上启下, 前一问题是上节课的内容, 后面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3. 试一试

师:如果把18改成20, 有20只兔子。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生:能。

师:独立完成, 做在作业本上。

巡视。

师:大家都完成了, 怎么做的?

生:汇报:20÷3=6 (组) ……2 (只)

师:这两个算式不太一样嘛,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有余数2。

师:余下的两只兔子在第几组?

生:第7组。

师:这两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一灰一白。

师:你怎么知道?

生:每组中第一只灰兔, 第二只白兔。

师:非常好。6×1求的是什么?1指的是什么?

师:白兔子的只数呢?

师:我们在求灰兔子和白兔子的只数时, 出现了余数, 这个时候, 就需要我们睁大眼睛, 搞清楚余下来的是什么兔子。

师:如果有100只兔子, 大家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比100只更多呢?

三、案例评析

“凤头, 豹尾, 猪肚子”是对好文章的形容, 这句话对教学同样适用, 虽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但只有良好的开端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连续的, 从认知到深化, 再到升华。数学教学的第一课时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 甚至复习课的教学也一度是研究的热门, 而“猪肚子”的研究却很少, 第二课时的教学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一节课是一个尝试。

本案例是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主要是“例2”和“试一试”。

课后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有值得庆幸的地方, 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教学, 学生已经对排列中的规律有了逐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提供的总数, 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 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 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力促知识的深化。

1. 关注新旧知识联系, 感受数学价值

在引入环节, 通过一个记忆小游戏, 提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 生活的数学是值得研究和发现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 还是练习设计, 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 如“兔子跳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 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 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 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围绕一个例题展开分层次的研究, 由18只兔子延伸到20只兔子, 从没有余数到产生余数, 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从认知到深化, 在大脑中放大并逐渐清晰, 从20只到更多,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有限”到“无限”, 让学生轻松地体会“无限”的数学思想。

篇4:《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中心句 重点词 朗读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7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中心的句子。

2.理解“他凭着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3.抓住关键词句,从正面、侧面描写中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使学生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4.能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1.通过抓字词,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感受黄河的险恶。

2.通过多媒体课件、文中的具体语言和学生的种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河的波涛汹涌以及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袁鹰的脚步一起去认识那黄河的主人。

1.从上节课中,我们明白了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

2.艄公为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

3.找出文中中心句。

(课件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学生齐读)

二、围绕中心句,品读文中句子,感悟艄公的精神品质

师:文中主要人物是艄公,课文除了写艄公外,还写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

(一)品读感悟描写黄河的句子。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黄河,透过“惊涛骇浪”这个词语,你可以看到怎样的黄河?(波涛汹涌、巨浪滔天)

(课件出示描写黄河的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意思。

4.课件播放黄河视频。

5.学生再读,把看到的、听到的融入朗读中。

6.师:同学们,这样汹涌吓人的浪涛就叫做——(板书:惊涛骇浪)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胆战心惊,而艄公却——(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

(二)分组学习,品悟描写羊皮筏子、乘客的句子。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一、二组学习写羊皮筏子的内容,三、四组学习写乘客的内容,用“■”找出关键词句,读一读,在一旁做批注。

2.学生分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品悟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1)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是描写羊皮筏子的?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①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③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2)说说作者的描写让你感受到羊皮筏子是怎么样的?(板书:小、轻)

①小,有多小?轻,有多轻?

(出示羊皮筏子图)

②它是那么小,那么轻——谁能用朗读来描述?(一个学生读句子)谁再来读?

③除了小和轻,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危险)

(随机朗读相关句子)

(3)作者所有的感叹都融进这短短的11个字里——(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4)现在我想说,这就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奇迹的是谁?(艄公)

(出示中心句)

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5.品悟描写乘客的句子。

(1)岸上的我提心吊胆,而筏子上的乘客却是什么表现?

(2)交流。(指名答)(板书:谈笑风生)你从哪里感受到乘客不怕?

(3)人们什么时候会谈笑风生?现在乘客的脚下就是波浪翻滚的黄河呀!他们怎么还能如此从容?

(指名答)

(4)谁能读出乘客的从容?(指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再次领悟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艄公的技术非常高超,在惊涛骇浪中穿行,就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这就叫“如履平地”。(课件出示中心句)

(5)多么了不起的艄公啊,他值得我们敬仰。(学生齐读中心句)

6.领略艄公的风采。

(1)一个能让乘客如此信任的艄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艄公的语句,和同桌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艄公?

(3)学生自主学习。

(相机指名回答并板书描绘艄公形象的词语)

(4)交流展示。

①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小心”和“大胆”矛盾吗?

(指名说)

看来,小心不是害怕,大胆不是鲁莽,这是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

你能读出他的沉着、勇敢吗?

②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A.艄公凭借什么成了黄河的主人?我们应该聚焦哪四个关键词?(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B.现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看看艄公在黄河上经历的一幅幅画面吧!

③文章描写艄公的话并不多,却花很多的笔墨描写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④师小结:这是一种衬托的写作手法,用黄河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羊皮筏子那令人提心吊胆的惊险,乘客的从容谈笑,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是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黄河上如履平地,一次次化险为夷!难怪作者在结尾处发出这样的赞叹!

(再读中心句)

三、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我们领略了黄河主人艄公的勇敢、镇定的风采,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还想对谁说些什么?

四、课堂总结

是的,我们每个人只要像艄公一样勇敢与智慧,镇静与机敏,都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

篇5:《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第一次挑煤 半夜动身

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午后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挑空筐回家。

第二天又去挑煤 翻过高山,直冒冷汗

篇6:《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家里有电脑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小故事与大家分享,乐思良还拿来了一本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

整体把握课文。在讲解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词,后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艰难?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

篇7: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劳动的开端》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的经过。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此为主线,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会到作者挑煤的艰辛,感悟作者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果能紧紧抓住课文中心点,老师的教就能简练,准确;学生学就能快捷,深刻。因此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一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艰辛”这个中心词展开教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艰辛,在读中感受艰辛, 体会人物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劳动的开端》的第2课时中,抓住学生第一课时中质的疑“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劳动的感觉。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产生共鸣。当问及作者对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时,学生都找到了“艰辛”这个词。“艰辛”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的整体内容,包括具体涉及到的体现的词句也比较的多。而这些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课文的中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找到文眼的基础上,以文眼为切入点,以 “文中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那份艰辛的?”为引领,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反复揣摩,朗读,感悟中心。最后结合吴运铎的生平,深入体会他的坚强。

不足之处,整节课局限于文本内容,未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单元的`整合。可以在教授的过程中渗透以下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劳动体会。总结时可以结合导学导练的题目与《幸福在哪里》进行一个对比。

篇8:《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 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 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史铁生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的描写, 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 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感悟母亲的良苦用心包含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教学思路】

围绕“好好儿活”拓展思维, 沿着“儿子不想‘好好儿活’, 母亲劝儿子‘好好儿活’, 最后兄妹俩要‘好好儿活’”的情感之路, 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 体味母亲的良苦用心, 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母亲的怀念, 对母爱的怀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古诗引路, 入情入境

1. 同学们, 古往今来, 歌颂母爱, 赞美母亲的诗词不胜枚举, 你能记起吗? (生自由发言)

2. 那么, 咱们一起来吟咏千古传唱的《游子吟》好吗? (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3. 老师导语:一首《游子吟》, 让我们体会到慈母的满腔柔情, 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母亲的怀念, 对《秋天的怀念》。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 读出韵味)

(二) 精读课文, 感悟深情

1. 体味作者感情。

(1) 师:“关于史铁生及母亲的一些情况, 上节课我们已有所了解。大家也熟悉了课文, 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话是文章的精髓, 想想, 是什么?” (好好儿活)

(2) 师:“是啊, 人生在世, 一般人都想好好儿活 (板书:好好儿活) , 但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 风华正茂却突然瘫痪, 他肯定性情大变, 不想好好儿活, 把你们的书打开, 读读课文, 找找作者不想好好儿活的句子, 用曲线画下来。”

(3) 交流讨论: (1) 双腿瘫痪后, 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 理解“暴怒无常”。你从哪里看出他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到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指导朗读, 读出绝望、愤怒、暴躁的心情。

(4) 想象说话练习。 (1) 师:作者突遭变故, 暴怒无常, 那么, 这时他又会怎么样? (课件出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我会……) 还有什么情况令他触景生情, 产生过激之举? (生自由说) 生齐读句子。 (2) 体会。师:哪一句写出了他的悲观绝望? (我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腿, 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指导朗读, 读出绝望、悲伤、无奈的语气。

2. 品味母亲深情。

(1) 师:“我”只知道尽情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却一直都不知道———师引读第二自然段。她指谁? (母亲)

(2) 师:绝望、悲哀、孤独、无助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作者的心, 母亲悲儿子所悲, 痛儿子所痛, 但是母亲的悲哀只有默默地忍受, 她得想尽一切办法去劝儿子好好儿活。文中写母亲良若用心的句子比比皆是。仔细读读课文, 试着找找, 体会体会母亲独特的感受。

(3) 讨论交流: (1)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好好活, 好好活……’”加点的词说明什么? (母亲万般焦急、万般痛苦) (2) 指导朗读“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师:哪两个词值得我们琢磨, 把它们画出来。 (憔悴、央求) 憔悴的脸有什么特点? (嘴唇没有血色, 面色发黄, 瘦削……)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央求的神色大家见过吗?你的脸上可曾有过央求的神色?谁体会到央求这个词的用法了? (当一个人迫切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 就用“央求”, 用在同辈对同辈或晚辈对长辈之间。) 可是这种神色却出现在母亲与儿子说话时的脸上, 你感觉到了什么? (母亲渴望儿子能够出去看菊花, 她迫切地想让儿子散散心。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她放心不下瘫痪的儿子。她是无奈的、焦急的。) (3) 师:把你的渴望、把你的小心翼翼、把你的央求轻轻地送进朗读里:“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儿子答应了, 母亲什么表现?“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谈体会) 教师指导用急切的、喜悦的语气读母亲的话。 (4) 找文中带有“悄悄地”句子, 读读, 交流体会, 谈谈感受。 (5) 师引语:喜出望外, 母亲竟然失言了, 她惟恐触动儿子受伤的心, 又悄悄地出去了。师引读:“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男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女生接读第六自然段。 (6) 师:带着无限的牵挂, 带着无限的企盼, 母亲永远地离开了, 临终前她想说又没说出的是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三) 研读兄妹感情

1. 师:咱们那么小,

都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作者和妹妹更是如此, 于是他们一起去看花。咱们齐读最后一段。

2. 研读第二句: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 师:菊花千娇百媚, 各具风姿, 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朗、乐观) 生读。

(2) 但是, 如此美景母亲再也不能欣赏了, 此时, 一种什么感情会油然而生? (指导用淡淡的忧伤的语气读出怀念之情。)

3. 练读第三句。

(1) 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兄妹俩互相鼓励 (生同桌表演朗读)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2) 给母亲一个承诺 (生神情肃穆, 坚定有力)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3) 把兄妹的心声告诉大家 (生起立, 声音响亮、庄严)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四) 拓展练习, 丰富想象

师:重新找回生活信心和勇气的史铁生, 这时又会怎么做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呢?

课件出示: (1)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________。 (2) 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 我会________。 (3) 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的飘落, 我会________。 (4) 赏着面前娇美的菊花, 我会________。师:现在, 史铁生在生活中, 处处都会流露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你能再说一二吗? (生想象说话)

(五) 回归课题, 诵诗抒情

1. 同学们,

这时你明白作者在秋天里怀念的是什么吗? (母亲、母爱, 母亲的话, 赏菊的事……) (板书:母亲、母爱)

2. 母爱深似海,

母爱重如山, 孩子们, 请起立, 请肃立, 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把它献给天下所有平凡又伟大的母亲。

课件出示:阎维文《母亲》的歌词, 配乐朗读。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你身在他乡住, 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家里边, 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病床上, 有人掉眼泪, 你露出笑容时, 有人乐开花。

这个人就是娘啊, 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了什么时候, 也离不开咱的妈。

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

(六) 活动作业, 渗透亲情

同学们, 用行动完成我们今天的作业吧, 写一首小诗, 送一个微笑, 沏一杯热茶, 洗一次双脚, 可想而知, 得到你们爱的回报, 妈妈该多么幸福、多么喜悦!

篇9: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7~12自然段。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师:想听听爷爷的芦笛声吗?(多媒体播放画面、音乐)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自读自画)

3、师生交流。

4、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找得真准,这悠扬的笛声会带你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神秘的氛围,感受大海的温柔与狂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与成长的味道。每次笛声会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近强强,和他一起聆听,一起感受。

(点评: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身临其境地感受芦笛的有趣和声音的动听,并且设计了优美的导语,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第一次笛声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请找出有关句子。

2、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3、师:转眼苇叶葱茏的五月到了,强强的愿望实现了——教师引读二、三节。

4、此时,强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

5、学生答后欣赏美图,再指名读。师:强强来到了爷爷的身边,与海鸟同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让我们齐声朗读,读出海边的美,读出强强内心的快乐。

(点评:语文学科重在读,而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只要把文章“读进去”了,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以读为主,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他们真切体验到海边的美,体验到强强的快乐,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初步体验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品句析段,体验情感。

1、第三次笛声响起又是在什么时候?他听到了吗?

2、交流后多媒体出示句子:“强强从未经过这样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眬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

(1)指名读。师:“漫漫长夜”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2)让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当时夜晚海边的可怕。

(3)能用你平时积累的一些词句来形容夜晚海边的情景吗?

(4)师:你们真会学习,爱读书善积累,能举一反三。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感到大海发起怒来真令人胆战心惊(教师相机用媒体出示大海发怒的画面)。

(5)谁愿意再来把这些句子读好?

(6)如果你在黑夜中来到了这样的海边,孤独一人在小屋里会怎样呢?

(点评:当学生的思维由课文转向课外时,教师鼓励学生交流在别处读到的相关内容自己的独特感受,较好地延伸了课本内容,丰富了积累,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与之心灵碰撞,情感交流。)

3、在这风狂浪大的恐怖夜晚,我们的小主人公又是如何表现的?

(1)师:请画出描写强强的句子,再轻轻地读几遍,静下心来体会他的心情。

(2)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读出强强的焦急、害怕。

(3)师:是呀,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他担忧着,焦急着,恐惧着……他想到了什么?现在你就是强强,来设想一下。

(4)就在这时,又是什么让强强不再害怕了?教师引读12、13自然段。此时强强听到的仅仅是笛声吗?他似乎听到爷爷在对他说些什么呢?

(5)师:不管爷爷说的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讨论:强强在大风大浪之夜心里害怕、焦急、紧张,而他为什么一开始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呢?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6)师: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课文,深入到强强的内心去想了。是的,平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永远记住爷爷的这句话——(齐读)

(点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阅读个性,给予学生思维、表达的自由,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拓展、延伸,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朗读中“活”起来,“立”起来。)

(四)总结升华,续编故事。

1、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2、教师赠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齐读。

3、如果几天以后,强强又独自一人在小闸屋面临暴风雨的洗礼,他又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展开想象,以《又是一个风雨之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点评: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鼓励学生续写故事,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

篇10:《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教学时,从“艰难”出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艰难的句子。在这一环节,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作者描写的情境中,促使学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来。再让学生抓住他们感受最深的句子去读,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

这些比喻句也是此次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行研读,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及句子的含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在自己新闻记者课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遍,享受审美的乐趣。

篇11: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 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生活所迫 第一次挑煤 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决定挑煤

旧社会的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穷孩子也被迫从事艰苦劳动的悲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宝藏()(cang zang)

挑()战 挑()脚(tiao tiao)

半夜得()动身 得()了吧(de de dei)

降落()落()在后头(luo la)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篇12:五年级《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五年级《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名人。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看看视频介绍了谁?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他有哪些伟大的成就?

2、交流。

视频中介绍的是吴运锋同志(板书),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把一切献给党》。

二、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劳动的开端》(板书课题)就是选自该书第二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了什么内容?再写了什么内容?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1、交流汇报:作者先写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纲“决心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3、交流汇报

四、品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师生共评朗读情况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围绕“我”决心去挑煤写了哪3个方面的内容?

4、交流汇报(①家里穷苦②非人待遇③下定决心)

5、品味语句,情感共鸣

(1)家里穷苦

① 哪些词句突出反映了作者家里穷苦?找一找。在旁边作好批注

②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12岁的“我”心情怎么样?

③ 重点品味“看着家人挨饿了我心里像油煎”

(2)非人待遇

① 哪些词句突出表现了劳动条件恶劣,两个像狗一样说明挖煤工人遭受了非人待遇。

② 汇报交流

a、窑主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是煤窑环境十分恶劣.b、“工人进出„„拖出来”提示出工人遭受非人待遇的社会现实

(3)下定决心

有感情地朗读(5-7自然段)

① 哪些词句表现了我的决心大?

② 交流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压遍了”

③ 指导工作有感情地朗读

④ 分角色朗读

⑤ 再请学生上来表演

⑥ 学生再齐读一到七自然段。

五、教师小结

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锋;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他会经历哪些艰难呢?下节课我们再一同去学习.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根据本单元语文天地的金钥匙,找出第一次挑煤有关句子,做好批注。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吴运铎

篇13: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 能按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实现从直观到抽象,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体会变“静”为“动”的过程, 让学生感悟图形的旋转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平面图形旋转的性质, 能按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平面图形.

难点:按要求正确作出旋转后的平面图形.

三、教学流程

1. 引入课题

活动1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学生拿出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板, 在练习本上先画出一个与这个直角三角板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标上字母.然后绕着直角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用另一种颜色的笔画出旋转后的直角三角形, 标上字母. (2) 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指出旋转方向、对应顶点, 找出旋转角. (3) 教师在黑板演示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及其旋转图形的作图方法, 并提问学生:你们能用旋转的性质把图形旋后的图形画出来吗?类比平移作图, 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旋转作图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 回答问题, 加深其对图形旋转性质和旋转特点的理解, 体会变“静”为“动”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铺垫, 通过观察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交流分析、归纳出旋转作图的五个步骤: (1) 找到旋转中心; (2) 确定旋转方向; (3) 画出旋转角, 所有的旋转角相等 (始边是已知顶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 终边是对应顶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 用虚线表示) ; (4) 确定对应顶点, 每对对应顶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5) 顺次连接各对应顶点 (用实线表示) .

2. 利用旋转的性质作图

活动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DEF, 以点O为旋转中心, 把△DEF逆时针旋转60度,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让学生思考: (1) 旋转中心不在图形上, 旋转角怎样画? (2) 教师在黑板上边引导学生作图, 边演示作图步骤. (3) 60度的旋转角除了用60度的三角板画外, 还可以用什么作图工具画? (4) 如果把△DEF逆时针旋转40度, 你能作出旋转后的图形吗?180度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形旋转的性质, 结合所学的图形旋转作图步骤作图, 让学生经历从易到难,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加深其对旋转作图步骤的理解.

活动3如课本图23.1-4, 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 以点A为中心, 把△ADE顺时针旋转90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引发学生思考: (1) 旋转中心在哪?向哪个方向旋转几度? (2) 除了画出旋转角找对应点外, 还有其他确定△ADE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对应点的方法.请知道的同学举手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 使学生掌握旋转作图的方法, 培养其发散思维.

活动4让学生在方格中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让其思考: (1) 你能在方格中按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作图. (2) 学生先观察思考, 再小组讨论, 然后在准备好的方格中作图.教师讲评学生的作图, 并加以指点.

设计意图:本活动作图与中考题型一致, 目的是让学生活学活用, 灵活掌握旋转作图, 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略)

篇14:《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③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节、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披文入情,复沓回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①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②揣摩表达效果,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读题)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飞得再高一点儿!⑵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板书)。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板书:选典型)?⑷选取这三件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思念之情)?⑸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还能再深情一些吗?)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⑴过渡: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一起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⑵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学生选择决定)。⑶作者怎么写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⑷组织交流:预设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谈腿疾”。②着重引导学生品悟“笑说”这一镜头。(板书:乐观幽默)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品悟“笑声”“酸涩”“尊重”。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同时刘老师身体虽残疾,但乐观幽默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学生的心里。也让他刻在我们的心里(齐读)。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外貌、语言、表情这些细节,抒发了当时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写细节)。⑤是呀,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的好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

预设二:研读“写板书”,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写板书”。②出示相关内容。体会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敬业顽强)?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来读出此中的艰难?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出此中的顽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又能来读出此中的执著?④他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你听懂这“心跳”里有什么吗?

如果说讲台是老师生命的舞台,那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是一次舞蹈,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舞蹈。让他再一次在我们心中舞动(齐读)!⑤这每一次旋转都令人难忘、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唤——

预设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放风筝”。 ②品味刘老师“甜蜜的笑”。刘老师到底想到了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③品味追赶风筝。他为什么“撒脱手”?他可能在想什么?从他的喊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自信地喊一声。看看此刻的刘老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定格追赶的画面,铭记幸福的瞬间,记住最美的文字(齐读)。④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⑤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⑴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板书:抒真情)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⑵体会“圆木棍”的“功德无量”。⑶感悟“理想”。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流露。(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⑷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敬重,让人难忘——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理想希望!所以,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⑴(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两处作用与它一样吗?⑵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自由读。出示作者名言: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⑶作者的言行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叔阳,记住他的——理想的风筝,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放飞(在板书上简笔画一只蝴蝶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⑴回顾本节课的写作方法。⑵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今天习得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选典型

写板书 敬业顽强 写细节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抒真情

……

篇15:五年级劳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会制作敬师卡的步骤和方法。

二、通过敬师卡的制作,培养尊师情感,做到尊师敬师。增强创造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硬卡纸(各种颜色均可,以白色为佳),待剪贴的图画、图案,剪刀、胶水、铅笔、尺子等,每位学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课前搜集一些学生的敬师卡习作,或教师精心制作几款作示范。课一开始,先展示这些样品,以起示范作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按设计、选料、对折、剪贴等步骤逐一讲解,采用边讲述边操作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师在讲清设计、制作步骤后,着重学生实践。要求学生课堂上独立完成,尽可能不让他们回家做,以防止学生依赖家长“代理”,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才能的目的。

四、除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外,课后还可以组织一次敬师卡展览,同级组织更好,便于交流。也可以结合组织一些尊师活动,让学生把亲手制作的敬师卡在教师节庆祝会上送给学校老师以表心意,扩大教育效果。

篇16: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写片断:展开想象,把“我”第二次挑煤的过程详细生动地写下来。

3、简介作者及作品。

教学过程:

一、学习1---9自然段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坚强的苦难少年的形象。上了这堂课后,我们将会对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一下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到课文有关依据来谈一谈。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3、交流讨论,并随机练习朗读。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说明“我”虽只有12岁却很懂事。)

“油煎”是什么?(把东西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心里像油煎一样”比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把心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很难过)

随机练习朗读。

2)“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也说明我很懂事)

“比我大点儿“说明什么?(我是挑煤孩子中年龄最小的。)

“我”在做此打算之前知道挑煤工作的辛苦吗?从哪里看出来?(指名交流。)

同样辛苦的还有什么工作作者也写到了?(挖煤)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读后问:作者在这里把挖煤工人比作什么?(狗)从这个比喻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

师:是啊,从“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练习朗读)

3)“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说明我很好强。)

“我”的力气真的大得很吗?(不是)

师引读小赵的话。师:在小赵眼里,我只不过像个猴子而已,他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呢,为了能让小赵带上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已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4、师小结:从全文来看,文中的“我”是一个多么坚强、懂事、好强的孩子啊!

二、写第二次挑煤的具体过程

1、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第一天挑煤以失败告终,但第二天他愣是凭着坚强的个性,克服了无数困难,将那担能换几个小钱的煤挑到了车站。

2、指名读写第二天挑煤的段落。

3、师:这里没有详写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就可以看出我挑煤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把这担煤挑到车站的?(齐读句子)

4、师:伤痕累累的我在第二天挑煤时将同样面临第一天所遇到的困难(用手示意板书),可以想象第二天挑煤更加艰难。(板书:更加艰难)

5、师:请看插图,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伤痕累累的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写下来,要反映出我坚强个性背后挑煤生活的艰难,(指板书并箭头示意),并通过对工作的艰难的描写更加反映出他个性的坚强。

6、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星级题:

出示:在课文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把第二天的挑煤过程生动详细地写下来。

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把第二天的挑煤过程较详细地写下来。

开头:第二天一早,我挑煤上肩,开始向着目的地进发。

7、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8、交流反馈习作。师生评议(二篇)

评议要点:有否将挑煤工作的艰难及我个性的坚强写出来。

三、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1、师: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四、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下,有关描写旧中国苦难劳动人民生活的文章,并抄录下来,到时汇编成一本集子,好吗?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篇17: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10册第三主题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设计思想】

《劳动的开端》节选于作者吴运铎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文章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表现了作者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本文,我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思想。

1、抓住重点,注重实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解决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阅读教学亦是如此。要善于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的疑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求点上开花,以点带面,每课有得。本文教学拟抓住作者“挑煤的艰难” 和 “坚强”这两个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感悟。这两个点将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苦难的童年,感悟作者对家人的爱和勇挑生活重担的顽强不屈的形象。

2、强调自主,注重开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能包办代替。教学中,坚持开放自主的原则,首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初读感受,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后找出写“挑煤艰难”和“我的坚强”的词句,引导学生读、议、思、悟,最后教师适时补充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对小作者诉说自己的心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主读书、自行思考、自由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体现人文,注重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肩负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任。本文字里行间闪耀着作者人性的光华,是对当今娇生惯养的学生进行吃苦教育、磨难教育、价值观教育良好教材。抓住这一点,我在设计时紧紧牵住学生的情感这一主线,注重适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真正感悟作者苦难而坚强的人生,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苦难的人生、顽强的意志,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爱戴之情。

4.进一步渗透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较等理解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表现作者挑煤艰难和顽强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真情对话中与文本、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交融,从而悄无

声息的受到熏陶、感染、激励、教育。【教学准备】

1、制作以课文重点词句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体现开放性、随机性,可以随学生的回答适时地点放相应词句。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文中字词,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师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筛选有效信息,以备课堂适时补充。【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直接导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什么?(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语:总起来看大家的感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挑煤”(板书)的,一个是关于作者“我”(板书)的。这些感受从何而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这段人生。

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一)自主品读,感悟“挑煤的艰难”。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标画出表现我挑煤生活的词句。

2、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

◆重点词句(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疼”、“换来移去”“都”、“只好”等词语感悟挑煤太累、太苦、太难。

◆重点词句(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想象一下,我当时可能是怎样走路的?引导学生结合“滑极了”、“一步三滑”、“像是打秋千”等感悟路滑难走,感悟挑煤不仅太累、太苦、太难,而且太险。

◆重点词句(3):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会栽倒?栽倒以后我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结合“一不留神”、“好几道口子”、“撒了一地”等感悟挑煤的艰难、作者内心的焦急、无奈、失落、伤感、委屈及作者对家人的爱。

3、学生交流三四个句子以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它标画出的句子,进一步感悟“艰难”。

4、小结深化,板书“艰难”。

提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挑煤的情形,你选择哪个词语?

(二)自主品读,感悟“作者的坚强”。

1、提问:面对艰难,“我”如何表现的?

2、学生自主浏览课文,标画作者表现的词句,思考感悟。

3、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1)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引导学生结合“肩也肿了,皮也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面对艰难表现的坚强不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多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深入体会作者的坚强。(2)教师小结,指导方法。

小结语:上下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动作,可以感悟到人物的思想。◆重点词句(2):“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1)教师引导: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多个学生感情朗读后,教师提问:比较一下,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指导学生用“平静、淡淡”的语气集体诵读后,提问:从看似平淡的话语中看出什么?(坚强、懂事、决心……)

(2)教师小结:结合上下文品读人物的语言,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感悟。

1、教师深情叙述,创设情境。

叙述语:多么坚强、多么懂事的孩子!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肩膀依然红肿,山路依然难走,煤筐依然在晃,可是,我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大屏幕及时出示拓展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句子补充完整,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

“从此,我。”

三、总结课文,补充材料,激发情感。

1、教师补充材料,点出文章主题。

教师补充语:苦难磨练了这位12岁的少年。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的保尔”。1953年,他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在书中,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板书此句)

2、引导诉说心声,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12岁的少年说些什么?

3、教师总结全文,强化英雄形象。

总结语:让我们永远记住作者这段不朽的人生,记住他对家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记住他掷地有声的话语----“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记住他平凡而响亮的名字---吴运铎。(板书名字)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吴运铎

挑煤:艰难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我”:坚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预设。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自主读、议、思、悟创设了充分的时空天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有理有据,朗读有情有色,充分体现个性的张扬;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文本实现了心灵共振;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在40分钟内游刃有余地理解感悟了作者的人生,实现了教学的优质高效。

不足之处:

1、教师教学机智不够高明。教学要注重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如果教师有高明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可以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比如,课堂开始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初读的疑惑,课堂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教学中也可以左右逢源地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理解感悟。这样,就避免了许多宝贵的生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教学也会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省时高效。

篇18: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带有浓郁辩论色彩的文章, 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 虽然出身贫寒, 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 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 捍卫了尊严,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语言平实真挚, 多处采用对比, 极富感染力。纵观全文, 故事情节简单, 内容通俗易懂, 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情节内容, 更应着眼于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特色,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赏析语言、构建语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 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 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林肯的演讲词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 感受林肯宽容、智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林肯演讲前后, 参议员对他态度的变化, 反衬出林肯高大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听写词语

师:请两人在黑板上听写, 其余同学听写在本子上。集体订正, 齐读一遍词语:“傲慢、开怀不已、静默、赞叹”。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落实新课标中对指导书写的要求)

2.按要求自学第3~5自然段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这4个词是描写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是什么让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呢?林肯的演讲究竟有多大的魔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体会。

(1) 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 用画出林肯的话;认真读一读勾画的句子, 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物特点?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简单的批注。

(2) 点名汇报: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生:就我所知, 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 我可以帮你改正。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生: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 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 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 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师:你们真会读书, 找得非常正确!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潜心读书, 勾画重点句子, 学习做批注)

3.全班交流

师 (课件出示第3~5自然段) :我们来看第一段话, 从带点词中你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林肯?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段话?

(根据学生的理解, 教师借机点拨: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

师:你还从哪些词中体会到林肯的品质?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并有感情地朗读林肯的话。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学习的第一段话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句段)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第2~3段话, 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师:谁来交流交流你的看法, 从哪些词感受到了林肯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相应的词语)

师:从“伟大、艺术、无人能比”等词语, 你们能体会到什么?林肯之所以称自己的鞋匠父亲是伟大的, 和他对待像父亲一样的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在1776年7月4日美国颁布的《独立宣言》中第一句话写到“人人生而平等”,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林肯, 在他看来总统和鞋匠只是职位的不同, 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师:在林肯看来, 总统还和什么人是平等的?

生:参议员、花匠、工人、农民……

师:这就是《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 (师板书) , 林肯的风度和真诚的演讲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为了赞叹的掌声。让我们起立, 一起读一读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吧。

(设计意图:分三段话来学习, 以第一段话为范例指导学生抓重点词, 体会文章思想的方法, 让学生自学第2~3段话, 体会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再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朗读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情境表演, 补充文白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 感受到了林肯的人格魅力, 而这是林肯的一次即兴演讲, 谁来说说演讲和朗读有什么不同?要面对观众, 和观众有眼神的交流, 有手势, 语气要清晰有力, 饱含真情。

师:我们就来表演林肯这次精彩的演讲 (课件出示美国参议院的图片) , 我们现在来到了美国的参议院, 一人演林肯, 一人演参议员, 其余同学演其他参议员。

(学生表演结束, 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 (顺势发问) :在场的参议员们, 听了林肯的演讲, 你想说什么呢?

师 (小结) :林肯不以自己是个总统而妄自尊大, 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因为林肯一直都倡导人人平等的思想, 所以他才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 请学生扮演林肯, 进行一次演讲, 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林肯演讲带给人身心的震撼。教师再顺势追问“参议员们”的感受, 让学生直接表达出对林肯的敬佩之情)

5.学习第6自然段

师:就在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不久, 南方的一些州竟然发生了分裂国家的战争, 是怎样一回事呢?

(师补充南北战争的资料:当时美国南方实行奴隶制度, 380万黑人奴隶遭受奴隶主残酷的折磨和压迫, 过着悲惨的生活。1861年, 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倡导人人平等, 触动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 于是南方一些州发动了分裂国家的战争)

师:林肯在演讲中是如何阐述的?他又是怎样做的?

师:“毫不犹豫”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毫不犹豫地做什么?“毫不犹豫”在这句话中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南北战争的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林肯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感受林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他高超的治国才能)

[方法探究]

1.小组讨论

作者在文中写了两件事, 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作者是怎样安排的?讨论好以后全班交流。

2.总结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文章, 课文通过记叙一详一略两个事例, 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细节的描写, 从小事中折射出人物的伟大品质, 这就是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课件出示:详略得当、语言描写、以小见大) 建议大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此方法来写人。

(设计意图: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把课文当作学习写作的范文来教学, 阅读和作文教学紧密相连)

[课堂延伸]

师:在美国林肯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林肯的名言, 让我们高声朗诵这段话, 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生: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 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师: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林肯传》, 进一步了解林肯。

上一篇:《万霞老师的班》读后感:小故事,大教育下一篇:xx年城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