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4-07-22

“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精选8篇)

篇1:“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教育工作改革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课程改革注重“情感”和“价值”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以淡化课堂教学为代价,而是以提高课堂教学为前提和保证。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情感,体验成就感的喜悦呢?笔者认为: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验。数学教学的艺术性正是以情感人。教师的教学情感,往往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有着不同与其它学科的独特美。总之,要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其次,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气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这样加快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七年级《科学记数法》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课的,师:“同学们喜欢读民间故事吗?”生“喜欢”师:“读过哪些?”生:“《梁祝》,《牛郎织女》。”随之牛郎星、织女星在大屏幕上跳跃着闪现。师:“同学们,其实牛郎星和织女星相隔16光年之远,一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光的速度为每秒钟三十万千米,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一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生1:“老师,这个数很大很大。”师:“可见,他们的七七相会,只不过是梦中之遥。” 还在大屏幕上展示了生活中涉及很多很大数的图片。生2:“老师,这些数很容易写错,也很难读。”生3:“老师,我把这些数输入计算器有这样的结果,我不理解,不会读。”师:“同学们,你们是最棒的!著名学者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这样,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很大的数,读写都不方便,能否有简单的、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数呢? 学生由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激发了 学习动机,调动了 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后,全面发展科学评价的价值观。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如在讲九年级《太阳光与影子》时,提前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在阳光下摆弄小棒、纸片。体会其影子是随它们与投影面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也让他们观察一天中三个不同时刻,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的变化。又让他们观察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各个小组写出观察结果。这样能使学生经历操作与观察、演示与想象、直观与推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的爷爷和奶奶是如何利用影子的?并做一个“日晷”,说明其作用。在上这一课时,张洋同学说:“我爷爷在田里干活时经常根据自己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早晚。”;刘敏同学说:“我奶奶根据太阳照在家门口的影子大小来判断是否晌午了。”我爸爸说:古代并没有表,勤劳的前辈利用智慧制造出了日晷,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在看他们的“作品”,不同的学生用的材料不同,有的用纸片和钻蕊,有的用橡皮泥和细木棒,......。当我看到他们在仔细端祥自己的“杰作”时,我笑了,他们也笑了,笑得那么甜蜜,那么可爱,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渗透与感受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贯彻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达到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篇2:“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教师将数学史应用于概念教学的一般方法为:利用数学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选取比较有意思的科学家的小故事讲讲,或者是“宣读”一下有关的数学史资料.有极少的教师关注数学史中对学生认知的帮助,但是对数学史如何应用于概念教学的认知没有形成有效的策略.数学史素养不仅仅是教师掌握的数学史知识的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出的“历史感”, 这种“历史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数学史资料的“宣读”.教师对数学史的少运用还有一个原因是“时间紧迫,难以讲授”,其实这是对数学史的误解,数学史存在三种形态,我们运用的是数学史的教育形态,即将所教概念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整理,用新角度来讲授,使数学史恰如其分地流露在数学教育中.台湾师范大学洪万生教授指出教师应用数学史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说故事;第二,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活动的文化意义,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实践多元文化关怀的理想.据此,在概念教学中应用数学史也相应的分为三种层面: 1.情感层面——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层面是指在概念教学通过历史上发生的小故事、科学家的传记、趣题等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可以从讲故事着手: 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病卧床,但他头脑一直没有休息,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而代数方程则比较抽象,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组成几何的图形的点和满足方程的每一组“数”挂上钩.他就拼命琢磨,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思路豁然开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与地面交出了三条线,如果把地面上的墙脚作为起点,把交出来的三条线作为三根数轴,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位置,不是都可以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的有顺序的三个数来表示吗?反过来,任意给一组三个有顺序的数,例如3,2,1,也可以用空间中的一个点 P来表示它(如图 1).同样,用一组数(a, b)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用一组两个有顺序的数来表示(如图2).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无论这个传说的可靠性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笛卡尔是个勤于思考的人.这个有趣的传说,就像瓦特看到蒸汽冲起开水壶盖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被苹果砸了后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说明笛卡尔在创建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很可能是受到周围一些事物的启发,触发了灵感.2.认知层面——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认知层面是指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们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总结知识发展的规律,概念发明和发现的方法.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历史的足迹,比较函数概念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正整数→自然数→非负有理数→有理数→实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 分析如下: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1)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2)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3)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负数不能开平方的事实说明实数集不够完善,因而提出将实数集扩充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数集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呈现数学史上复数概念的产生遇到的困难和科学家们的解决思路,借鉴上述规律,为了扩充实数集,引入新元素i,并作出两条规定.这样学生对i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复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文化层面——体会概念中蕴含的文化

文化层面是指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概念一定的文化意义,主要是讲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坐标系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介绍:(1)在学科中的意义

直角坐标系的创建,在代数和几何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使几何概念得以用代数的方法来描述,几何图形可以通过代数形式来表达,这样便可将先进的代数方法应用于几何学的研究.笛卡尔在创建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创造了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他的设想是:只要把几何图形看成是动点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把几何图形看成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点组成的.比如,我们把圆看成是一个动点对定点O做等距离运动的轨迹,也就可以把圆看作是由无数到定点O的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我们把点看作是形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把数看成是组成方程的基本元素,只要把点和数挂上钩,也就可以把几何和代数挂上钩.把图形看成点的运动轨迹,这个想法很重要!它从指导思想上,改变了传统的几何方法.笛卡尔根据自己的这个想法,在《几何学》中,最早为运动着的点建立坐标,开创了几何和代数挂钩的解析几何.在解析几何中,动点的坐标就成了变数,这是数学第一次引进变数.(2)历史上的评价

恩格斯高度评价笛卡尔的工作,他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 以上三个应用的层面,在教学中都要有所涉及,但侧重点不同.从概念教学目的考虑,应以认知层面为主,以文化层面和情感层面为辅.下面谈谈采取怎样的策略融入数学史使数学概念教学能有效地达到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层面.1.问题策略——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问题策略是指为了丰富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体验,将数学史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形式化的数学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的材料转化成数学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在问题的探究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最终构建概念的心理表征.动机来源于需要,而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数学问题.正是有了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因此,概念教学的起点应是问题.我们平时所有的教科书是按演绎体系来编排的,即概念→定理→问题解决,反映了一种静止的数学观,但历史的真实面目并非如此,这是教学法的违背.真正的数学教育应遵循数学发展渐进系统化的过程,教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再创造”的方法去学习.重要的是,教科书的编写人员应将一些历史概况和数学思想变迁的重要例子写进教材,而学生通过解题讨论不同的猜想和过程,对自己的概念形成和难点及重要的观念的改变做进一步的了解也同样很重要.数学史的应用必须问题化.这可以从两方面下手:其一,把概念生成过程问题化.一个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把知识的发生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带有探究性的问题,真正使有关材料成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其二,把形式化的数学材料转化为蕴含概念本质特征、贴近学生生活的、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数学拉到学生的身边,使数学变得亲切,把学生引向概念本质.2.有指导的再创造策略——追溯历史,重建数学概念

篇3:“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对人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情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反过来又认识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强烈的、稳定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认识效果, 从而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人达到更好地认识客观现实的目的, 同样, 强烈的稳定的情感本身就构建成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 使人增强把已经开始了的活动进行到底的力量, 增强战胜困难, 扫除障碍的毅力, 对坚定人的意志力起着重大作用。另外, 积极地情感激励人自觉从事各项活动, 从而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而积极地或消极的情感, 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次, 人的情感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同时反过来影响人的多种实践活动。积极地情感是人们对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巨大动力, 而消极的情感则对活动起阻碍作用, 因此, 在各种实践领域, 都很重视“情感教育”。即将情感教育作为搞好各项活动的重要一环。

同样在教学领域, 积极地情感能促进学生认识问题能力,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思想想象力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 并达到最好教学效果。

二、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

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是复杂的, 多样的, 诸如, 教师的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等,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作为教师必须考虑到与此有关的方方面面情形, 力求学生带着积极健康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 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喜爱程度。优秀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他们的优秀品质深刻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使教学效果得到相应的提高。据有关调查材料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他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 及学生成绩三者之间构成了“正反馈”的趋向。因此教师的素质, 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教学的内容。

教学的内容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的中心, 教师因此而施教于学生, 学生因此而求教于教师, 因此教学内容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双边活动的效果, 教师必须善于处理好教学内容, 把抽象得到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把教学内容以最适合学生需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教学内容。

3. 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借助良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并在这一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相反, 脱离实际, 呆读死记, 机械背诵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厌学情绪, 从而使教学内容难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因此, 教学方法适当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方面。

4. 课堂的气氛。

所谓课堂气氛, 实质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作用下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适宜的课堂气氛既要有活跃的思维, 又要有专注的听课, 既要有热烈的应答, 又要有凝重的思考, 既要有轻松愉快, 又要有井然秩序, 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 情绪振奋的气氛中, 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也融洽自然, 从而能使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培养学生情感要运用情感理论去进行, 笔者以为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抓住情感特点

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对情感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创设优美的校园文化, 健康文明, 活泼向上、和谐统一, 从而使学生身在其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当然, 同样的情景不一定产生同样的情感结果, 教师还要加以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合理而实现的需要来创设情境。

2. 奠定情感基础

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 情感可以感染一些人, 因此教师可以以为人师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热爱学生和施教的学科, 把这种爱渗透在教书育人之中, 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信赖感;教师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精神振作, 情绪饱满, 积极向上, 并要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和思想, 倾注感情于学生, 以情育情, 以情动人, 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

3. 提高认识水平, 挖掘情感教育深度。

情感育认识是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 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这是以知育情的依据, 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端正和强化其情感的倾向性和深刻性,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去, 使自己获得全面提高。

4. 强化意志, 调控功能。

情感与意志相互制约, 意志提高情感的稳定度, 情感激励意志, 根据这一特点, 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努力攻关, 排除障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 变失败为动力, 始终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迈进。学生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 才能控制不稳定的情感, 形成情感和意志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 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 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 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 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可以说, 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在情感教育中, 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 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情性修养, 同时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师要善于将运用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 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沟通、实现良好教育的愉快活动过程。我们期待情感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更多的领域所重视。让情感教育更好的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得到体现。

摘要: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 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 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文章首先论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 之后分析了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 以及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育的作用,积极情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教学作用一、前言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探索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落实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贡献个人的一份力量。我们要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和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快乐成长中学习,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二、理论支持

学生只有在足够大的内部动力驱动下,才能真正热爱物理,进行物理学习。物理学习始于学生主动、能动地与物理环境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主动、能动地作用于物理环境的心理倾向,构成具体学习中的直接学习动机。情感教育追求在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地让情感经过知识性中介而使其与理智平行发展,互为手段,互为目标,达到高理智,高情感的发展,实现人的人道化、理智化和审美化的和谐统一。

三、措施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学生、教师、教材、作业等因素,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于知识技能教学中,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1.物理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和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要给学生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师可以以温文尔雅的风度、充满活力的举止、高雅的气质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高涨持久的学习热情,产生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人格品质都得到进步和升华。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专心物理教学工作,才能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爱之能忽劳乎?忠焉不诲乎?”作为教师,要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老师付出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探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有效元素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定律的问世,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艰难的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原理到牛顿三定律,从弟谷多年的天文观测数据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从汤姆生的原子结构假说,到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等,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建立,都是多少代科学家饱尝了各种艰辛,奋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成果。从中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的风采。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建立,都是物理学对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揭示,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层把握,物理学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研究方法,让我们学会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物理学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呕心沥血、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从物理概念、规律的形式和内容看,它们简洁、对称、和谐,让我们体会到物理学的内在美。

英国的业余物理学家焦耳,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他先后用了四十多年时间,进行了大量实验。他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普勒不顾贫病交加夜以继日观察天体运动,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布拉凯特拍摄了2万多张云室照片,从40多万条a粒子径迹中发现有8条产生了分叉,证实a粒子轰击氮核后产生了新核……历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献身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都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元素。

物理实验既是物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重要手段,更是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良好载体。实验课倡导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言传身教,用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感染教育学生,在实验中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忠于实验数据,尊重客观事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失败探寻真知的勇气,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与创新精神。

3.运用生态课堂理念,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市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要求,教学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中的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用心感悟,培养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充实,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或集体探讨,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三维目标在培养学生功能上各有侧重,且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4.注重习题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求知欲

物理习题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应尽可能地把物理习题跟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当我们在对具有实践背景的物理问题进行审题时,实际上就是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当我们通过具体的情境、具体的数据来计算和讨论有关节能问题时,也就同时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中所进行的具有说服力的定量分析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和说教的方式所不可比的。题目的难度将直接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把过难的物理问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在制定习题教学的目标时,既要使这些目标具有挑战性,又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达到循序渐进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感觉解决物理问题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觀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

篇5:“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同江市第三中学 王云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也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任职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打好德育基础,既是中学历史学科的首要任务,也是历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项永恒主题。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熏陶等诸多因素来实现的。

何谓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例如:古代史第一单元所学到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通过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促使学生从小注意培养良好素质和健 1 全人格。第二单元中通过夏、商、西周、东周的更迭,懂得重用人才、虚心纳谏、爱护民力、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步树立亲和人民、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而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观赏,增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可以通过齐桓公“不计前嫌”晋文公“退避三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坚毅等优良品格,等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的优秀科技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张骞、班超、岳飞、戚继光、等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纵横驰骋、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从而,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近代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更多。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奔波于海外,奋斗终身。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时,不仅要讲述他的事迹,而且还可引用他的文章来说明。李大钊1919年11月9日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的短文《牺牲》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地牺牲,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在壮烈地牺牲中。”李大钊实践了这条人生之途。正是他的高尚人格所实践的人生之路,吸引了亿万人民去拼搏,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让学生明白国强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从而使他们树立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的信念。但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例如:秦桧、汪精卫之流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的重要性。这些史实都可成为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最有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螺旋发展,共同构成整个情感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教材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 2 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不同类型的情感教育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解决。“百闻不如一见”,即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从而产生十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或是把《火烧圆明园》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时,图片和影视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将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可见,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的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的民族传统。

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于情感的教学,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讲祖国的“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就在军舰即将沉没的时刻,随从扔给邓世昌一 3 个救生圈救他,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游到他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其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篇6:“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了把德育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的状况。到底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如何要求的?在教学实践应如何体现这些目标的要求?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澄清、剖析和探讨。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体验、自我探索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联系起来。1964年,克拉斯沃尔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把情意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的满足。与我们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从这五级情意目标来看,学生首先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然后作出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可见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又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不仅指对待学习的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二、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这些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主动地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探究,才能与老师上课所提到的问题产生共鸣,并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后,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运用得是否得心应手,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得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低下,知行不能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情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备课中首先考虑如何以认知的手段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做到以情导行。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和心灵导航的关系,带领学生通过活动的探究来领会导航上的知识点。

2.按情意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

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意发展的划分,学生的情意发展是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这一过程去设计教学。

1)设立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开展多项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第一课《走进中学》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有哪些知名校友,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都在校园的哪些方位等,这个活动一下子降低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陌生感,帮助他们迅速融入中学生活。在《悦纳自己》一课中,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按手指模的游戏,让学生体验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形成快乐接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我与父母》一课中,又通过歌曲及事例引起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父母的爱。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产生想学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其中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来内化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语言和行为上的赞同、反对等态度、价值观的倾向性,但是这些赞同和反对还仅仅是一种受情感或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表面的倾向,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影响而改变。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内化成为他们固有的价值观。而这种内化需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不断深化才能完成。例如,在《生命宝贵》一课中,教师给出了有关生命的正反事例,学生在倾听了教师提供的许多相关事例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自杀”这个话题,学生们讲得最多,有的不赞同自杀,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有的又认为在某些时候,自杀又是必要的。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他们进行了一个课堂辩论,让学生自己去争辩。随着他们的辩论,从一开始各有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逐渐形成了两个观点:一是如董存瑞舍生炸碉堡等为国家、社会的自杀行为是正义的,值得敬佩的。二是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生命。这样经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就把基于情感情绪而产生的态度价值观倾向性,通过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系统的价值观。

篇7:“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体验;高师;声乐教学;作用

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强调以情感感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以及把握能力,使得他们在二度创作时有更加细腻深入的表现,与此同时,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引起学生在情感和情绪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师声乐教学要特别关注情感体验教学,明确其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情感体验教学实践方法,为优秀高师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一、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落实素质教育宗旨

长时间以来,高师在音乐教育方面始终秉持的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而这一宗旨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当中秉持的根本原则。在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当中,特别提倡的就是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是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体现,更是完善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声乐技能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除了要强调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之外,还要让学生自身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全面增强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最终促进学生音乐创作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演唱技巧

就高师声乐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对于教育重点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将声音技巧训练放在教学首位,也有教师认为应该把情感体验教学放在第一位。两种观点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是都认识到声乐教学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那就是技巧以及情感教学。如何确定教育核心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就目前而言,高师声乐教学当中接触的学生通常不具备稍微完善的音乐专业素质,那么在声乐教学当中就必须客观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逐步纠正单一关注声乐技巧而忽视情感培养的观点。情感体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演唱技巧提升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声乐作品,并从中进行细细感受与情感品位,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感悟力,进而提升学生演唱技巧。

(三)培养学生情意素质

情感体验教学是高师声乐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除了有助于提升学生演唱技巧之外,还有利于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情意素质包括了思维、兴趣、情感、毅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素质在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社会讲求的是要培养人的情商,因为情商在个人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意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情商的提升。在声乐课堂上,学生聆听以及演唱多种多样的声乐作品,并切实让自己进入到音乐形象中,将作品的情感与学生个人的情感融合起来,之后用歌声以及表演表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学生强化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发展情意素质的过程。

二、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情感体验情境

在声乐教学当中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声音存在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也就是说,利用言传的方法只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理解,无法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体会音乐作品的感觉方面,依靠言传的方法是无法讲解清楚的,于是要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境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情感意会和审美体验。创设情感情境的方法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就酝酿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将学生真正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当中。如果学生被实际情景或者虚拟情景感染,会自然而然的唤起情感因素。比方说,生动形象和优美的教学语言,就是激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应用趣味盎然的表述方法,精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点拨,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调动学生的思维,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音乐世界当中尽情遨游。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钢琴伴奏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提升节奏把握能力

节奏这音乐符号特体主框架,节奏和声音都无法脱离演唱,而且节奏会贯穿在每一部声乐作品当中。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分析学生在演唱当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能够在节奏方面发现原因。比方说节奏不统一、节奏松弛度不佳、节奏呼吸不准确等。就节奏本身特点而言,声乐作品当中的节奏必须严格准确,但是节奏也不能够是机械性的,这是因为节奏是,音乐表现的核心要素,音乐是在不断传递情感,且富有勃勃生机的艺术形式,要想让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情感得到强化,就必须将突破口放在节奏把握方面。所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把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情感情绪等方面受到良好启发,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的感悟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与艺术美,让学生领悟到音乐作品创造的意境。例如,《乌苏里船歌》这部声乐作品的节奏音型具备浓郁民族风韵和清新格调,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又进一步证明了节奏在帮助学生体验作品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加强情感体验引导

教师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高师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较少,在实际学习当中往往不能够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情感。此时教师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获得情感体验。第一,引导学生用情眼观察周围世界。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当学生亲眼观察周围的世界,才会获得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认识,由此引发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鲜活。虽然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但是在读圣贤书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窗外事,带有一定的责任意识用情眼看周围世界,观察自然以及社会现象,从而让人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增加。在经过了情感体验积累后,学生在声乐学习当中才会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第二,引导学生用情心感悟生活。生活是收获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带着一颗情心感悟生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素材,体会到更加细腻真挚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将从生活当中获得的一些情感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演唱当中,在二度创作当中加入个人思想和认识,这样才能够将音声乐作品演绎得真挚感人,提升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落实高师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加强情感体验教学,有助于落实教育宗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促进学生情以素质的发展,进而完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革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与启发,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景,提升学生节奏把握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引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所以, 在钢琴的教学中, 不仅应该教授学生的演奏的基本功, 还应该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的设定音乐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的情趣。

一、激发音乐情趣

作为一名钢琴的音乐教师, 用键盘把美好的、经典的音乐传达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的情趣, 使之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钢琴的教学是学生通过用钢琴的演奏技能在短时期内接受更多的音乐信息, 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奏的技巧, 提高其音乐的修养。而无论是音乐人还是一个普通人, 高尚的人格决定了其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态度, 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 通过钢琴教授学生美学的音乐是促进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满的重要途径, 也是每位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司马迁曾经写到:“心正、身正、则音正”, 达到音乐美感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到的情操和先进的人格素养。培养钢琴教学的情趣, 主要是教师把单调的键盘教学转化为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的课堂内容, 主要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怎样变刻板为生动, 怎样变填鸭为自愿的形式。以往的教学就是老师处于优势的地位, 往往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受, 这种教学的方式常常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把自己的兴趣和情感压抑, 不敢表达, “教师交, 学生学”的方式被试验证明是效率低下的。而钢琴的演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创作者的当时的心情, 只有产生揣摩创作者的情感, 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表演音乐, 才能够使钢琴的弹奏与听众产生共鸣。同时,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其自身的美, 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钢琴演奏的旋律、教学是实践性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情趣。教师是知识和音乐素养的发言人, 端庄的外表和优雅的着装都能够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听课的情趣, 同时, 钢琴老师在弹奏的过程中, 应该倾注其自身的音乐情感, 这样学生才能被教师的情趣所感染, 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教学过程的氛围也是实现师生交流情感的途径之一, 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的听课质量。同样, 钢琴弹奏的曲目选择也是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旋律美好的音乐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而沉闷的曲目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向往。

总之, 在钢琴教学中实现音乐课堂的美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也是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 这种以培养情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不断的体会美, 从而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提高其人格的修养和魅力。

二、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的教学不仅是一个教授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审美观念的过程,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为学生设定饱满的音乐情境, 传达给学生一种音乐的美感, 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到音乐的内涵。所以, 创设音乐的情境是钢琴教学中的首要要求。情境主要是教师运用直观的表演、多媒体、活动、语言等形式, 为学生创设的一种模拟现实感情世界的过程, 运用这些手段, 启发学生的积极的性情和感受, 间接的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两千年以前的《乐记》就已经提出了“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可见, 好的音乐来源与人的内心的情感。在钢琴音乐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以熟练的基本功、饱满的情绪和准确和优美的示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发挥想象力, 用键盘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创作者的音乐时代, 在演奏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塑造具体的、鲜明的形象展现师生之间、生命之间的和谐和温馨状态, 在教学的过程中传达美的体验, 同时给学生美的感染, 受到美的享受。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 制作特殊的学习的背景, 比如录像模拟、动画设计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的效果, 树立创作者想要树立的人和物的形象,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全面激发其向往音乐的激情,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再次,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音乐活动来启发学生的钢琴和音乐的审美观, 教师实现设定好音乐的背景和场景, 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 学生把表演、学习和鉴赏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合, 不断的进行着现实和情境中人物情感的转换,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的钢琴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 创设音乐的情境是促使学生产生共鸣和提高审美观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 在钢琴教学的初始和结束阶段, 情境教学的手段尤为重要, 创造充满美的学习环境, 也是唤醒审美注意力, 激发审美诉求的直接原因。

三、感悟音乐情感

用心灵去弹奏是钢琴表演的至高境界, 也是钢琴艺术追求的目标, 同时也是钢琴教学的灵魂所在。从情趣的满足到心灵的开放, 从指尖上的歌唱到心领神会, 是钢琴弹奏的内涵不断提升的趋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 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 都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这些反映通过表情、动作表达, 而钢琴弹奏者也可以通过指尖上的音调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这就是一种专业化的表达方式。

所以, 钢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首先, 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美好音乐情感。音乐是非语言的交流形式之一, 钢琴就可以作为音乐的媒介, 通过键盘来表达自我想要表现的内容。如果高兴, 键盘的旋律就会轻盈跳跃;如果悲伤, 键盘的旋律就会缓慢低沉。《乐记·乐本篇》也描述了人类的情感与音乐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由此可见, 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是具有历史性的含义的。所以,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揣摩, 教师应该具有善良的心和正直的作风, 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把自己的音乐情感传达给自己的学生。

其次, 钢琴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 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授方法。因为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其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秉性, 而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 应该着重的了解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的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不同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 使其有所追求, 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发挥,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这样, 才能够让他们深刻的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美好的情感。可见, 情感对于钢琴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润洋曾指出:“在声音和人类情感之间, 存在着极大形式上的差别性。前者是一种物理现象, 而后者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 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 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以沟通的桥梁。”可见, 音乐可以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 钢琴也可以成为感情交流的工具来体现艺术的魅力。

再次, 在钢琴的教授过程中, 也应该注重其情感的转向, 培养其创新的能力。适当的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比如,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只是简单的教授键盘的弹奏技巧, 而不去矫正学生在弹奏时的姿势、力度和速度, 这样就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只有老师弹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所以, 教学的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题,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使学生声色并茂的体验音乐的美感。

钢琴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自身情感体验和投入的过程, 也是用这种情感去感染学生情感的过程, 从而是学生在钢琴的弹奏过程中体会创作者的情感世界, 达到演奏的高境界。

总之, 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创设教学环境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情趣、从而使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情感,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独特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融会贯通, 用心灵去感染学生的音乐素养。英国音乐学家柯克认为, “音乐在伟大作曲家的笔下, 用纯属他个人的表现方法最完美的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因此, 教授学生用指尖的流动去诠释内心世界的完美, 用音乐去感悟生活的完美是教师最高的努力目标。

摘要:钢琴的弹奏是音乐与个性以及创造性的结合, 用“心灵”弹奏是钢琴演奏艺术的本质的特征, 也是推动钢琴教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 也是促进钢琴艺术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让钢琴的演奏者理性把握钢琴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内涵, 把创作者的音乐素养表现完整, 从而达到演奏的高级境界呢?笔者认为情境、情趣和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 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情境,情趣,情感,钢琴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向黎.心理效应对音乐教学的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 2008 (08) .

[2]张前, 王次.音乐美学基础[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吴跃跃.初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J].中国音乐教育, 2007 (12) .

[4]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87:12.

[5]王懿颖.音乐教育的情感意义[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4) .

上一篇:街道奋战四季度表态发言稿下一篇:守纪律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