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为

2024-07-15

学习行为(共8篇)

篇1:学习行为

执业药师考试时,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工作中度过,由工作学习与考试引起的心理问题很多,而很多心理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但与学习考试因素又会交织在一起,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更加复杂。所以学习考试心理辅导是执业药师心理辅导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对执业药师心理健康具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我们既可以通过学习考试心理辅导解决药师们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又可以通过学习考试心理辅导开发药师们的潜能。

纵观任何一个学习群体,都会发现,总有少数药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也会有几个药师总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分析过多个学习群体后,就会发现,前者往往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后者往往具有不良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行为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认真吃苦型,这种类型的特征是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明确的学习目的,这类药师往往不怕困难,不会被暂时的挫折吓倒。2、敢于攀登型,这种类型的药师,从不满足于考试学习,而是精益求精。3、井然有序型,这类药师能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平时条理清楚,脚踏实地,有一定的压力但不重。

与以上几种良好学习行为相对应的是一些不良的学习行为,如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怕苦怕累、缺乏上进心等。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对抗型,这类药师逆反心理重,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2、抑郁型,这类药师一般性格内向,心胸狭窄,遇到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常常由于长期心情不愉快和过多的抑郁情绪而影响学习。3、厌恶型,这类药师往往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而对学习不感兴趣,以至于厌恶学习。4、白日梦型,这类药师学习怕苦怕累,得过且过。平时喜欢高谈阔论,似乎有满腹经纶,理想很远大,但总是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类药师往往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人容易陷入情感纠葛而不能自拔。5、偏科型,这类药师有的是因为自己以为某学科没有用途,而不愿在该学科上花时间;有的是因为自己某一学科基础太差,学起来困难较大,所以干脆放弃不学。6、学法不当型,这类药师一般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刻苦学习,非常希望成功,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如只知死记硬背,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不良学习行为,使很多药师学习效果不良,学习压力很大,如果能懂得一些现代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进行规律分析,结合自己的心理特点加以改进,则必能优化自己的学习心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关于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已成为热门课题,在中国,各学科领域已经在逐渐渗透学法指导。让我们先从学习心理着手,学习有关的学习心理理论,探讨你的学习特点,共同努力以提高你的学习效果。

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方法不当的执业药师在学习中往往要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学习效果又不理想,从而容易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学习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

而另外一方面,学习虽有法,却无定法。关于学习的方法,许多人都进行过研究,并提出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学习方法测量量表。下面即向药师们介绍一种学习方法的简易自测法。

下面有10个问题,请你根据自己平时的实际情况,平时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每个问题有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a:是、b:不一定、c:否。请在每一题后选择相应的答案。

1、学习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吗?

2、你对书本的观点、内容从来不加怀疑和批评吗?

3、除了小说等一些有趣的书本外,你对其他理论书根本不看吗?

4、你读书从来不作任何笔记吗?

5、你认为基础知识没啥好学,只有看高深的大部头著作才过瘾吗?

6、除了学会运用公式定理,你还知道它们是如何推导的吗?

7、你能够经常使用各种工具书吗?

8、你能够见缝插针,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吗?

9、自学时,你都能聚精会神吗?

10、你常找药师争论学习上的问题吗?

篇2:学习行为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课前准备

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篇3: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理论背景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巴甫洛夫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他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而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从1930年起出现了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并提出强化概念。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他不仅考虑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之后再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即第一种应答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条件反射);第二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那种条件反射)。就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意义而言,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2 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目的语的学习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步骤可大致分为:“观察———模仿———重复———强化———成形”。

1)观察:主要指学习者对教师提供的语言素材的观察。

2)模仿:学习者在观察到、接收到周围的语音或浏览了有关书面材料后,会立刻做出积极的反应。

3)重复:学习者在一步步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出不断地重复过程,并且加以不间断的重复话语练习,从而才能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4)强化:教师或者语言授予者在看到学习者的“反应”后,应给学生恰当的鼓励,这样能够帮助学习者巩固和强化他们对目的与的模仿。

5)成形: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学习者的语言行为逐步发展并形成语言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学习要注重听说。这一点体现在英语教育中,就属于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听说法认为听说能力重于读写能力,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核心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英语课堂授课中,学生通过重复的听说练习,反复进行听说实践活动,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习得语言。

3 对听力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今天的英语学习中,虽然目的语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在我们实际课堂中的听力教学中可以得到例证。以一个听力短对话题目为例: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Teacher and student.

B.Doctor and patient.

C.Mother and son.

D.Employer and employee.

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根据以下的五个步骤来进行教学指导:

Step 1———观察(观察四个选项)

Step 2———模仿(听对话时,模仿发音,跟读)

Step 3———重复(重复听三遍)

Step 4———强化(正面强化)

Step 5———成形(形成语言习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听力水平呢?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首先,教师应该用好“刺激”物。在“刺激———反应”过程中,为了提高听力授课效率,在教学中“刺激”物应有适当变化,如教学方式、使用的材料、媒体等。(在电子教案中,可以用音乐、对话场景、电影片断等)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一单元中的两个题型

P4.Understanding a long conversation,

P5.Understanding a passage为例,在授课中,因为该题的话题涉及到了文学巨匠王尔德和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那么在具体授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放出王尔德的经典语录和梦露的经典照片,引起学生兴趣。其次,要强化信息输入。Krashen输入假说观点:所谓输入必须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输入,而可以理解的输入应稍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主要包括文字输入和文化输入。事实上,听力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看这个例子,

Foreigner:I'd like to go somewhere.

Guide:Ok,you can go anywhere.

之所以会引起误解,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听力的理解需要适当的了解文化背景。再次,由于语言的特殊性,学生应该多模仿,提高听力水平。学生可以反复地模仿地道英语,提高语音辨析能力。最后,教师应改用好“正面强化”,提高听力水平。

4 听力教学效果评估

笔者调查了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07级本科机械和化工两个班学生,得到连续参加2008年12月及2009年6月CET-4考试的34名同学的听力成绩,其中后一次的成绩是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听力强化训练后获得的。

从表1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进入大学,进行一个学期的英语大学英语课学习后(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大学英语听说课不分开),学生的第一次四级考试的听力成绩如上表所示;在第二个学期,学校采取分科教学,将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大学英语听说课分离,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四级考试的时候,听力成绩下降的有4人,听力成绩保持不变的有2人,听力成绩提高的有24人。从以上数据,可以显示出在开设大学英语听力课之后,通过增加听力课的授课时间和听力课的授课强度之后,学生在四级考试的听力部分测试中所体现出来的可喜成绩说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大学英语授课中的听力教学部分仍然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Inc,2000.

[3]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篇4:学习行为

近些年来,在线学习在我国的远程教育领域蓬勃发展,各级电大、网络学院以及高校都积极开展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师生之间的时空分离状态,导致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习者及其学习行为的持续有效关注,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活动经常不能按照教学预期来实现。本文在对在线学习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在线学习这种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完全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实现自主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关注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有效组织和设计在线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恰当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者的在线学习环境。

【关键词】 在线学习;学习行为;知识网络;有效学习行为;在线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56—06

一、研究背景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新兴媒体技术在交互性、灵活性等方面相比广播、电视、文字教材等传统教学媒体有很大提高。这些新兴媒体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新的远程教学形式——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的发展和繁荣。在线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和学习者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各种文档、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组成的开放学习资源库,能够更好地支持学习者实现开放和灵活的在线学习活动。远程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各类在线交互媒体实现信息交流,共享学习资源,有效实现各种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通过在线学习的形式,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相应的教学资源,在计算机终端上开展学习活动,而不必局限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形式。近些年来,各级电大、网络学院甚至高校院所等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在线教学活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线学习中的“学习活动”误区

有关在线学习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强调比较多的是在线学习的灵活性和交互性,强调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线资源的设计开发以及各类交互工具的应用,促进学习者远程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是在线学习者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大量存在着观望者和逃避者,其教学交互的实现水平显著低于积极参与者[1]。在线学习中的教师通常会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资源的开发,强调应用先进的交互媒体和丰富的交互形式组织和实施在线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了交互性和灵活性都很好的学习活动,但学习者并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期去主动获取所需学习资源,参与教学活动。李芒[2]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情况提出了质疑,认为“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添置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学习水平的思路是一厢情愿的,客观现实是不会配合的”。目前在线学习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教育者不断应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新的交互工具、设计更好的界面,并提供更强大的在线学习功能;但另一方面,参与各种交互活动的学习者远远没有达到教育者的预期。对信息技术及交互形式的过度依赖并不能促进有效的在线学习的发生。

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交互技术和在线资源、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在线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好或者是在线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等外在原因[3]。此外,目前在线学习平台对多任务技术、超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习者可以轻易改变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序列,随意切换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一心多用”;在线学习过程中各种先进的同步、异步交互工具并没有被充分应用,师生之间依然缺乏有效交流。有研究者[4]指出,目前在线学习存在两个误区:其一,过分相信学习者能主动实现各种交互;其二,过分关注教学内容,忽略了学习者心理层面的社会性交互。这些情况在过度依赖媒体技术和盲目相信学习者独立性、自主性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经常出现,只是有经验的教师在面授教学中能及时依据学习者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而在师生分离的在线学习过程中,就很难消除这种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

(二)在线学习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调节和管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者自己可以确定学习进度,掌握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权限,灵活的在线学习环境的支持以及各类学习活动的设计也过于依赖学习者的自制力。传统面授课堂上,在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都是极其重要的: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若脱离了预期规划,教师能够及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来灵活调整或者纠正,使学习者重新返回有效学习活动中。相比其他形式的远程教学形式,虽然在线学习应用了各种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资源极大丰富,交互形式和效果极大增强,但是单纯使用这些技术手段并不能保证在线教学能够按照预期顺利开展。很多情况下我们过于关注技术和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学习者这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对在线学习的过程和活动的研究。

在线学习中教育者应当把关注的重点逐渐从技术和资源转向学习者,关注他们的在线学习活动及其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在线学习的发生。如何发挥在线学习的资源优势,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在线学习的发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在线学习者,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在线学习系统,并针对在线学习的特点去设计和组织各种交互活动,发挥教师的组织、管理和教学作用,帮助学习者实现高水平的在线学习。

二、在线学习中的有效学习与

有效学习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较强,师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实时交流和沟通,导致很难判断在线学习中的有效学习行为。以往主要是根据学习者在线交互的参与程度,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进行研究。但是教学中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很难判断在线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也无法像面授教学那样,通过教师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实时反馈来判断学习者是否在进行有效学习。在线学习中,甚至有学习者为了应付教学监控通过技术手段“刷”高与参与程度相关的各项参考数据,从而影响在线交互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学习者的有效在线学习活动进行准确判断,对于在线学习的研究非常重要。

有效学习是教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术语,其内涵相当丰富,而现有文献对此的界定比较模糊,一般情况下研究者认为有效学习就是在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和投入产出的效益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概括来看,目前研究者主要从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两个方面来对有效学习进行界定。例如,Fink[5]从学习的目标出发,认为有效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有六个方面:①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②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③在所学到的内容、思想、人物和条件之间建立联系,进行综合;④学会从人文与道德的角度看问题;⑤保持学习探究的锐气与兴趣;⑥提高学习能力。有的研究者[6]则更加强调学习的结果,认为“有效学习是‘深刻的,举一反三的,学以致用的’”。一般情况下,有效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内在的学习倾向,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学会学习,形成新的行为或思维习惯的过程[7]。其核心有两点:以知识信息的准确性为依据,通过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或综合、分析知识信息等批判性的加工信息,使“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与成长,进而用以处理新的信息,即学习中“有所思”;在行动上,学习者能有意识地将所学恰当迁移到相似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上,能将知识技能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当中,形成新的行为或思维习惯,即“学以致用”[8]。也就是说,有效学习的界定是从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的。从学习结果看,有效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形成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从学习过程看,是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支持,进行相应的自主知识建构活动。

nlc202309031735

在线学习中的有效学习,具有一定的特点。有研究者[9]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围绕学习内容或问题,积极通过探究、协作或自主等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工具,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创新性加工,最终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就将有一个成功的开始;学习者善假于物,善于思考,善于交流与协作,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知识技能,就能达成有效学习。

总的来说,学习有效与否是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上进行判断,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能够完成自身的意义建构活动,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或养成了某种情感,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线学习中的有效学习,从学习过程来看,是指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学习结果来看,是指学习者最终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针对在线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本次教学案例中,对有效学习的操作性定义主要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两个方面来界定,其中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核心标准,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为辅助标准。为了更好地记录和分析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我们使用了自主设计开发的基于知识网络的在线学习系统。该系统能够较好地跟踪和记录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关于相应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从而细化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活动,有利于我们对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此外,结合对在线学习过程中基本学习行为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学习者的访谈,可以尽量全面地了解在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点以及学习态度等。

三、在线学习教学案例的

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

我们在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期间,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学院、化学学院以及资源学院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参与“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两个单元的在线学习活动。其中,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是资源学院、教育学院与历史学院的学习者;参与“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的是化学学院、历史学院与资源学院的部分学习者。各院系参加在线学习的学习者人数如表1所示。

考虑到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线系统的使用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进行了相关培训,以保证学习者都能够了解平台的各种功能并熟练操作。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在线学习基本情况

在组织学习者在线学习之前,教师为不同院系的学习者设计了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管理策略:针对教育学院与历史学院的学习者,提供了2课时的免费上机操作时间,强调让学习者在此时间内通过在线课程自主学习;对资源学院的学习者也提供了2课时的免费上机操作时间,但仅强调让学习者自主安排时间完成学习,并未规定在此限定时间内进行集体学习。在线学习过程中,对三个院系的学习者均有辅导教师现场答疑。通过在线学习系统对学习者操作活动的记录,可得表2所示的学习者在线学习时间统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学习内容,根据知识建模和分析,在学习系统内一共有55个知识点,因此,我们把学习者通过该学习系统浏览知识点的个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学习者在线学习的质量。在线学习系统记录了如表3所示的学习者浏览知识点的数量(次数)统计数据。

对比三个学院的学习者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如表4所示。

对于资源学院的学习者,教师虽然同样提供免费上机时间,但没有要求学习者在此时间段内完成学习,学习者在上机时间内不能很好地参与在线学习活动,而是将更多时间用于一般性事务处理和娱乐。其中很多学习者都是登录后几分钟就退出在线学习系统,没有坚持完成学习。并且,根据在线学习系统的登录记录,该院系学习者在免费上机时间之外,基本没有登录过系统。也就是说,在课余时间,该院系的学习者没有真正参与在线学习活动。

(二)“计算机网络基础”在线学习的基本情况

在本单元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三个院系都采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同“计算机基础知识”单元一样,学习过程中也为这三个院系的学习者提供2课时的免费机时。历史学院与资源学院在学习者上机进行在线学习期间有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和答疑,化学学院在此期间并未配备辅导教师。学习者登录学习时间统计如表5所示。

“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内容在知识建模的基础上,经过系统设计开发的数据整理和简化,在系统内共存储了知识点72个。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浏览知识点的数量(次数)统计如表6所示。

对比三个学院的学习者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情况,如表7所示。

(三)教学案例中有效学习者的界定与分析

教学中我们应用的在线学习系统是以知识网络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组织,通过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的有效跟踪和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登录时间计算以及内容分析法的不足,提高了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有效性的判断。判断标准主要是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活动(包括总学习时间、各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特点)、学习效果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积极参与的学习者(有效学习者)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全部教学内容阅读学习,也就是说至少对单元内容的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遍历;同时,考虑到每个知识点的内容量和难易度,对学习者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且要求在线学习的总时间不少于规定的教学课时。但在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方面还缺乏合适的测量标准,教学实践中也很难判断学习者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只能以学习者完成课后测试题的情况作为基本的判断标准。

以此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单元有效学习者的界定标准确定为:学习者在线时间大于45分钟;浏览知识点数量不少于知识网络的总结点数;学习者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阅读时间不少于5秒钟;课后测试成绩达到及格标准。依据此标准,该部分的有效学习者共76人,其具体信息如表8所示,表9则统计了各院系积极参与在线学习的学习者人数。

“计算机网络基础”单元有效学习者的界定标准为:在线学习的总时间在60分钟以上;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中的72个知识点进行了遍历访问;学习者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阅读时间不少于5秒钟;课后测试成绩达到及格标准。依据此标准,该部分有效学习者共81人,具体信息见表10,表11则统计了各院系积极参与在线学习的学习者人数。

(四)在线学习中学习者的参与程度

教学结束之后,我们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活动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问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者对在线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对在线学习系统的使用体验以及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省三个方面。同时,结合在线学习活动的基本数据和基本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辅导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发现在线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在线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依然较低

在两次在线学习过程中,即便是参与程度最好的院系,其有效学习者人数也只达到50%左右(“计算机基础知识”单元,历史学院),而参与程度最差的院系,其有效学习者人数基本为0(“计算机基础知识”单元,资源学院)。也就是说,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还不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在学习系统及相关学习资源的支持下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此外,一部分学习者不适应这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受到学习环境中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计算机系统的多任务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切换系统任务,从而受到其他系统任务的干扰。例如,有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浏览其他页面、收听在线歌曲、与同学进行与学习无关的在线交流等。这类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在线学习。

nlc202309031735

2.教学管理策略对学习者的在线参与有较大影响

对比参加在线学习活动的四个院系,在教师明确规定并强调了学习时间和期限后,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程度远高于教师要求比较自由宽松的情况。在更加自由的状态下,学习者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习者请假离开,并且表示“我希望回宿舍学习,我在宿舍使用笔记本更加方便”“机房的网速太慢,宿舍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因此我回去再学”等。但是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记录表明,这部分学习者即使离开机房回到宿舍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最终无法积极有效地进行在线学习。对比两次在线学习活动的情况,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组织策略以及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在线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的设计,以及由此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影响等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四、在线学习者基本行为特点分析

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强调在线学习环境建设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在给予在线学习者极大自主性的同时,更加需要了解和掌握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特点。本研究中,我们将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行为具体化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的操作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在开放的在线学习系统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学预期展开,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在线学习行为具有自主性

1.学习者更加倾向于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和过程

学习者的自主性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系统中的超链接形式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有效支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教学单元的知识点能够自主选择和阅读,更加倾向于自主安排学习过程而不是简单遵循系统的预设。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依据各种学习导航工具和知识点难易程度支配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活动,例如,学习者会依据学习指导和学习章节的概念图来判断学习重点,会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来选择自己的重点学习内容,会自主分配合适的学习时间给相应内容,会自主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等等。

2.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影响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在线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观察和访谈发现,有的学习者认为“在线学习的形式很灵活,内容组织条理清晰,使用方便,可以让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学习时间,懂了的地方就少花点时间,不懂的地方就多花点时间,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有的学习者“不太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很枯燥”“更喜欢老师的讲课,网上学习重点不大突出,很可能看了很久很多但最后什么也没学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学习者会很认真地做笔记、做练习;有的学习者会在学习过程中很仔细很用心,但很少进行知识点的回溯;有的学习者每个页面的阅读速度很快,且常常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回溯查看。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及自主学习策略实施有较大影响,也会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学习者学习行为受在线学习内容组织形式的影响

在线学习系统一共设计和提供了三种形式的教学信息导航工具,分别是单元内容的树状目录、小节内的所有知识点列表以及当前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推送。当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或者学习什么的时候,他们会使用适合自己的导航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和学习步骤。在线学习系统中的导航工具设计、教学信息组织以及相关知识点推送工具设计会通过不同超链接和内容组织形式来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

1.在线学习者偏好选择一种知识推送形式

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观察和对系统记录信息的分析可以得知,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偏好选择一种导航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视通过章节的教学目标和章节内容的概念图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系统提供的树状目录导航工具和小节内所有知识点列表导航工具的被选择次数显著大于相关知识点信息推送导航工具。访谈中很多学习者都表示比较喜欢使用知识点树状菜单或章节知识点列表导航工具,认为“知识导航简单明了,能帮助我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我喜欢使用知识导航,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很清晰,让我学习起来很有条理”。

2.在线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结构和框架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相应教学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和框架,并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回溯这些部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选择下一个知识点的主要依据是根据教学内容整体知识框架对下一个相关知识点所做的判断。因此,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和设计上,而不是单纯通过数量的积累来实现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这个角度上看,针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特点合理组织在线学习内容与教学信息的推送序列和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在线学习。

五、小结

开放、自主的在线学习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远程学习者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学习者偏离预定的学习计划。因此,应当正确看待学习者的参与行为,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特点。本研究案例中,在线学习系统主要采用文字与少量图像媒体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没有采用音频、视频等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更倾向于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媒体,有学习者认为多样化的媒体形式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在线学习过程显得不那么枯燥和乏味。

影响学习者参与和实现在线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动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活动。本文主要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外显行为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对在线学习者的更多关注,进而针对在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点,有效组织和设计在线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恰当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在线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在线学习的发展。

?眼参考文献?演

[1] Gunawardena, C., C. Lowe, and T. Anderson.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97.17 (4): 397-431.

[2] 李芒. 论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J]. 电化教育研究,2007,(8):5-8.

[3] 曹良亮,陈丽. 异步交互中学习者观望原因的研究[J]. 中国远程

教育,2006,(03):22-25.

[4] Karel Kreijnsa, Paul A. Kirschnerb, Wim Jochemsb. Identifying the pitfal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ume 19, Issue 3, May 2003, Pages 335-353.

[5] Fink L.D. 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signing College Course. 2003[DB/OL]. http://www.ou.edu/idp/signi ficant/index.html.

[6] 高利明,朱本军. 技术支持下的有效学习——从AECT04定义谈

起[J]. 电化教育研究,2005,(5):3-5.

[7][8][9] 郭绍青,权国龙,赵健. 促进教师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研

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0,(10):49-53.

收稿日期: 2011-11-30

作者简介:曹良亮,工程师,博士;衷克定,教授,博导。北京师

范大学教育学部(100875)。

责任编辑 石 子

篇5:《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图片,制定探究计划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以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难点: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动物行为的概念,阅读小资料,区分小狗的三种行为进入新课。

二、观察图片,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

三、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出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识记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2、分析实例,巩固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完成49页讨论中的4个问题,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

4、总结提升,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四、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1、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引导学生回忆探究的一般过程,小组合作制定“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实验计划。

3、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4、安排课外探究。

五、畅谈收获

篇6: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知识目标: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

课前准备:龟,木块,沙土,湿草,新鲜的猪肉碎末(馅)

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设计探究

阅读资料、小组讨论、设计探究

指导、组织、

完成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实施探究、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指导、

倾听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的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哪些属于学习行为,并且我们也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师:(导入新课)是的,动物行为学家通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即综合法。今天我们就运用综合法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看一下乌龟(已饿了一段时间,食欲较强)是否可以绕道取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部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课本35页到36页。

师:根据课本给出的背景资料和老师已给的实验材料,请你提出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探究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老师已提前给乌龟用沙土和湿草筑了个巢,并且在它们的巢穴中喂食过新鲜的猪肉馅。

学:提出假设“乌龟可以绕道取食”

师:那你如何来证明你的假设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可书36页的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二:

学:分组讨论后完成探究。

师:请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

学:在班上交流各组的探究。

师:大家的各有所长,下面由我和大家来在刚才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找到一个最佳探究。

先将饿了一段时间的小乌龟放好。

用木块挡成几条道路,每条道路宽约15厘米,长大约100厘米,其中有4条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一条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

把乌龟放在入口处,出口处放好沙土,湿草和新鲜的猪肉馅,观察乌龟要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填入表格中(5次)。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学:实施新的探究,并记录观察结果,填好表格,得出结论

师:让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学: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师:引导学生结合此探究活动,谈亲身感受(不要过多限制学生)。

学: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最后。通过此探究,认识动物的学习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本探究,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三)课堂:

篇7: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4.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6.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动物行为相关的资料(课件、图片等)学生:收集动物行为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了解动物的行为 学生观看、讨论 方案一: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方案二:学生饲养或了解的小动物有哪些行为。方案三:观看录相、光盘中的动物行为有哪些。

方案四:学生课前收集的动物行为资料。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对有些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到底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可能还会辩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的哪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哪些是后天通过学习才形成的,并及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能说出书中资料1和资料3中的行为不是学来的,而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随环境改变。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很多动物生下来就会吃奶、睡觉?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书中的资料3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观察、对比书中资料1与2、3和

4、资料1和5后讨论交流。能说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就越短。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繁衍意义重大。人类和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鼓励学生抓紧时间发愤学习,否则晚矣。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方案一: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探究活动的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解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

方案二:学生讨论怎样探究动物的行为后,播放一段科学家工作的录相,使学生明确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法。组织学生了解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帮助学生关注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确定探究计划 学生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

(学生课后进行探究活动,尝试编写探究报告。)及时巡视、聆听、指导,提出恰当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提出和实施个性化的方案,肯定他们符合科学性的自主性探究;鼓励他们创新。第二课时

交流探究报告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探究报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可提出问题,最后进行评比。组织学生汇报并总结,及时鼓励,增强学生成就感。对学生的其它问题可作为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 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好,大部分同学都饲养过,你们都饲养过哪些动物? 学生:饲养过狗、猫、乌龟、兔子、蚕、金鱼、蜥蜴、鸡、鸽子等。

教师: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兴致盎然的说着自己所养动物的乐事。)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许多同学说得栩栩如生,就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在眼前一样。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学生:不用。

教师:对,这些行为不用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如果你想让小动物,如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就费劲了。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学生:得训练它。

教师:对,要训练。这就是说动物会学习,所以动物还具有学习行为。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动物的行为有很多,比如: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小猫吃奶、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是生来就有的,而鹦鹉学舌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大雁南飞是后天获得的。

教师: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跟遗传有关。

教师:对,请同学们阅读书中资料1和资料3,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书中的资料3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书中资料1和资料3中的行为不是学来的,而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同学们再对比书中资料1与2、3和

4、资料1和5后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学生:不同动物学习行为不同。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就越短。教师: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学生:有。

教师: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学生: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繁衍意义重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37“狼孩”的故事,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人类的学习行为复杂、多样,这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抓住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否则就像“狼孩”一样。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的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教师:刚才关于“大雁南飞”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其实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本能和学习结合的结果,不能绝对化。

教师:动物的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学生:可以观察、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解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

学生:阅读、讨论,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课后进行探究活动,尝试编写探究报告。)教师:两周后我们交流探究报告,并进行评比。教学反思:

篇8:国内外“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研究文献做个简要综述和总结,为学习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行为的概念界定

所谓行为,泛指完整的有机体外显的活动,包括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 R.)还指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描述和记录的,但是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引发行为的环境事件来改变行为。

2.学习的概念界定

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有两种解释,其一,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其二,效法第一种释义,认为学习还包括个体的实践过程,即学习不仅指特定环境条件下(学校、课堂、书本)的学习过程,还包括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全部实际生活和劳动过程,即实践过程。

3.学习行为的概念界定

专家对于学习行为的内涵从不同的层面有着各自不同的评定,可谓百花齐放,冀芳在《不同课程形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个案研究》中有如下阐述。

(1)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系列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包含着由学习动机到实现学习目标这一过程中的一切行为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

(3)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4)学习行为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的结果,它的产生与持续首先基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价值判断及对学习结果的估计。

(5)学生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获取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存在差异。

本研究将学习行为界定为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涵盖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策略运用等四个层面。这些行为有公开的,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获得;也有隐蔽的,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由学生自己描述获得。

二、国内外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

1.国外对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国外的学习行为研究一般都是把学习行为置于一个狭义的概念范畴下进行的,将学习行为等同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研究如何改变和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

起源于西方管理学的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以及起源于前苏联并流行于西方的行为理论(Activity Theory)是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的理论基础。

尹福春在《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行为研究》中有如下阐述。

(1)(美)古德(ThomasL.Good)、布罗菲(JereE.Brophy),从教师角度着眼探讨改善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就如何研究课堂行为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研究内容。

(2)杜勃鲁(Durbrow)等考察了学生的学习行为、焦虑、注意问题、认知能力以及家庭背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焦虑、注意以及学习行为对成绩的影响占32-35%,而认知能力和家庭背景只占11-14%。从中得出可以通过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和促进适当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学者卡特里(Cartledge)和米尔本(Milburn)研究了合作学习对改变有问题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作用,指出建立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提高问题行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者罗兰(Dolan)认为消极学习行为是学习面临失败的危险信号,并指出较之年龄、性别、种族、入学分数等因素,更能判断哪些学生存在学习失败的危险。还有学者斯伯宁(Sperling),对早期学习行为与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儿童早期的学习行为与以后的阅读能力有显著的相关性。

除此之外,斯金纳的操作反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学习领域,尤其是在行为目标的设置、程序教学、相倚行为契约和凯勒计划的实施方面。研究结果一般都表明这些应用对学生的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Karin Anna Hummel等通过一种基于Web的在线学习平台,分析数据库访问记录和Web服务器日志文件,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Du Jin等曾将网络学习者模型分为学习者个性模型和学习者行为模型,并对学习者行为模式作了简单介绍。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开始兴起,并在20世纪前半段占主导地位。该理论的主要特征即用环境中的事件来解释学习过程,而不是以心理过程来说明行为的获得、保持和推广。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的学习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学习看成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美国的Thmas J.Zirpoli对行为学主义的理论作了概括:

多数行为是习得的。

多数行为是依赖特定刺激的。

多数行为是可以传授的、改变和塑造的。

行为改变的目标必须明确地界定。

行为改变应该关注儿童的环境。

斯金纳的操作反射学说应用于教学和学习领域。他们最大的用途是在行为目标的设置、程序教学、相倚行为契约和凯勒计划的实施方面。研究结果一般都标明这些应用对学生的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20世纪后半段,认知理论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主张,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学习。从班杜拉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机能活动就是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这一框架下,学习被构想为一种信息加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符号表征,人们依此从事各种活动。学习可以分为有实际表现的行动性学习和通过观察榜样、听指导以及看材料而进行的替代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尤其重要,带来成功结果的行为被学习者保留,而导致失败的行为被舍弃。

但是与教师行为以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相比,关于学习行为的研究不仅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没能有效地利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2.国内对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学习行为本身的含义就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从已有的关于学习行为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探讨的内容多数是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和具体的学科心理方面。同时人们都希望建立起学习行为与提高学习效率之间的必要联系,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更多是从某些学习行为出现的频率来说明问题的。

由于学习行为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还有很多研究者把学习行为等同于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等,并对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与国外有关学习行为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对教师行为的关注多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虽然由于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有个别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主要还停留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调查上,仍处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起步研究阶段。

在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的相互作用的探究中国内学者发现,要想使基于资源的学习更加有效,就应该减少学习者对学习过程随意性的终止,增加两者间的互动,利用动机去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行为。首先,注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效果的普遍性因素。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效果的普遍性因素有三个,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其次重视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正确的理想、合理的目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理想能把学生学习行为引向崇高的境界,促使学生发奋求知,合理的目标,会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成长过程,并走向成熟。学习兴趣则会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深刻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内在动力增强。

还有其他国内学者在学习行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尹福春(2008)曾在研究中还提到如下两位学者对学习行为研究的贡献。

(1)邓兴军对北京市中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学习欲望、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考试准备、考试技巧等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问题,而家长、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关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关注、研究就成为目前十分迫切的一项课题。

(2)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桂生教授还提出了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他指出“课堂学习行为设计”旨在把学生被动的学习行为变为带有一定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把主要靠听讲、读书的学习行为变为或多或少从自己“做”中领悟学习内容的学习行为。设计的以“学习行为”为教与学中心环节的课,主要程序包括引导学生解读自己的“学习行为”,其中包括对学习行为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评价等.

此外国内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研究论文有很多,但大多是从一般性的层次上进行研究,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仍不多见。

三、总结与建议

学习行为本身的含义就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从已有的关于学习行为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探讨的内容多数是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和具体的学科心理方面。同时人们都希望建立起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必要联系,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更多是从某些学习行为出现的频率来说明问题的。还有很多研究者把学习行为等同于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等,并对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笔者建议今后对多种学习环境下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并制定一系列学习行为规范,服务于教学和课程建设改革;更加重视对学生理想与兴趣的引导,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善于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靠教师调动,因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富有弹性,要给学生体验和思考的时间,哪些问题由学生看书自学;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再让学生解答;哪些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练习;在练习中教师要帮助哪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哪些优生可能有创造性的发挥;学生质疑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将内容和时间安排好,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避免学生出现麻木情绪,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主动学习行为的次数,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快乐氛围中,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鲜活的教学资源。学生上课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当教师对这些经验进行了针对性的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脑子不停地转,产生许多奇妙的、有创造性的东西,这就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兴趣盎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思考形成“学习共同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活跃,才能敢想敢说。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关于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现代中小学教育报, 2004 (5) :17.

上一篇:司法所民主评议自查自纠整改报告下一篇:2022年托班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