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学设计

2024-07-15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平面构成教学设计

《设计基础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任务和作用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学习与研究形态的基本形式法则、形式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这个课程环节中能够了解法则、研究逻辑、学到规律,是艺术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方法的学习愉快结合,为从事“艺术设计”打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形式:教学形式采用讲授一堂基础设计美学形势法则的理论课起步,是对二维设计基础的综述。除了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展示给学生一些生动的二维的与形、色、质有关的素材:有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学生作业案例,也有与形、色、质相关的人文、自然的图片,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品位。

方法:希望在课程中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寻找感觉、研究逻辑、掌握方法”,并且希望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像做游戏一样在“玩”中学到所需的知识。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教学年限:第一学年 学时:90学时 学分:5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部分平面 18学时×2周

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线”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线点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4、图形与肌理

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

5、构图

对画面的组织结构的一种决策。

6、骨骼

对设计中常用的如重复、渐变、特异、聚散等基本骨骼进行了解并进行实际的练习。

第二部分 色彩 18学时×2周

1、色面积

用准备好的色块进行分割与重组,寻找新的色彩搭配、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2、色彩调性

寻找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3、色相

色彩的相貌关系 [同类、临近、对比、互补]。

4、艳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 [高、中、低艳度,艳灰]。

5、明度

色彩的明暗关系 [高、中、低明,调性]。第三部分 综合排版 18学时

利用形、色、质等要素的特质,进一步领会点、线、面的关系,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游戏。

五、考试与考察

此课程采用课题作业的形式进行,可以手绘也可用电脑制作,并使学生体会创作中的过程美。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学生为作业而做作业、无法将基础知识学以致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

篇2:平面构成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造型2

课程号 : LMH1122005

第一周

一、教学目的: 造型2即平面构成是设计学的基础课程,是构成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基本掌握视觉元素中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他们在平面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研究形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8学时 理论:3学时,实践:5学时

四、教学重点;视觉元素中的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要认识到平面构成学科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难点:寻找具象的点、线、面,并运用构成的语言组织画面。

六、教学方法:(1)在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要领。

(2)以作业集体讲评的形式近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对基本设计原理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原理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七、主要参考书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平面构成》洪兴宇、文涛,安徽美术出版社

(2)《二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成朝晖,北京大学出版社(3)《新平面构成》洪兴,辽宁美术出版社

八、作业:

1.点的构成 五张(尺寸:20×20cm)

2.线的构成 五张(尺寸:20×20cm)作业要求:运用点、线、面元素及形式美的法则做到有意识的排列。

第二周

一、教学目的: 旨在培养学习者在平面空间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力求在造型艺术规律与形式美学法则之间,多角度地思考造型元素与空间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以建立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平面构成的构成形式,训练和提高二维空间的形象创造能力和理性的造型能力,并能够运用平面构成的构成形式组织画面、表现画面。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8学时 理论:3学时,实践:5学时

四、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五、教学难点:在具体设计中发挥想象,自由的运用平面构成形式和形式美法则组织画面、构成画面。

六、教学方法:在教学上运用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要领;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理论讲授、作业点评、作品欣赏等形式。并根据学生对本节课具体掌握情况具体指导,使他们尽快掌握难点。

七、主要参考书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平面构成》洪兴宇、文涛,安徽美术出版社

(2)《二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成朝晖,北京大学出版社

(3)《新平面构成》洪兴,辽宁美术出版社

八、作业: 1.面的构成 五张(尺寸:20×20cm)

2.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五张(尺寸:20×20cm)

第三周

一、教学目的: 旨在培养学习者在平面空间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力求在造型艺术规律与形式美学法则之间,多角度地思考造型元素与空间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以建立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以较为理性的训练方法去学习并掌握造型的各种要素,从而达到更加准确的表达图形。并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了解图形在设计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视觉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8学时 理论:3学时,实践:5学时

四、教学重点: 形、骨骼、正负形

五、教学难点:图底关系 骨骼

六、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要领。(2)以作业集体讲评的形式近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对基本设计原理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原理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七、主要参考书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平面构成》洪兴宇、文涛,安徽美 3 术出版社

(2)《二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成朝晖,北京大学出版社(3)《新平面构成》洪兴,辽宁美术出版社

八、作业:

1.正负形构成 两张(尺寸:20×20cm);

2.以一个单体为基本元素运用构成的形式法则做不少于9张的系列作业(尺寸:12.6×12,6cm)

第四周

一、教学目的:

旨在培养学习者在平面空间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力求在造型艺术规律与形式美学法则之间,多角度地思考造型元素与空间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以建立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以较为理性的训练方法去学习并掌握造型的各种要素,从而达到更加准确的表达图形,并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了解图形在设计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视觉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8学时 理论:3学时,实践:5学时

四、教学重点: 形与空间的构成形式

五、教学难点: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对比

六、教学方法:(1)在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要领。(2)以作业集体讲评的形式近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对基本设计原理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原理合理安排画面的能 力。

七、主要参考书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平面构成》洪兴宇、文涛,安徽美术出版社

(2)《二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成朝晖,北京大学出版社

(3)《新平面构成》洪兴,辽宁美术出版社

八、作业:

1、从重复、近似、渐变等七种构成中任选三种构成形式做3张作业;(20×20cm)

篇3: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探讨

一、平面构成课程及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平面构成属于视觉形象构成的范畴, 是对视觉语言的特点、构成规律以及审美原理做出研究的课程。它着重的是分析视觉语言的空间、形态、运动以及光和比例等要素的形式规律以及变化规律, 其目的是通过伸张视觉语言要素将视觉形象的表现力充分的表达出来。由于平构构成属于艺术设计中的造型语言, 因此它有着非常显著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 学生要真正地学好平面构成课, 需要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及训练,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视觉形式的规律中掌握其法则及原则, 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素养。因此, 平面构成课程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有着以下重要意义:首先丰富学生的设计语言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其次, 在平面构成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欣赏到大量优秀的平面构成的作品, 这些作品直观上的美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趣,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第三, 平面构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因为平面构成其实质是由抽象的图形辅以基本元素构成的, 学生是在视觉美的前提下打破事物本身的规律, 发挥想像, 设计构成一个视觉完美的整体, 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单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对于平面构成课程来说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范式, 即教学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都相对单一。其内容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渐变以及发身和特异等基本练习, 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变通, 照本宣科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讲解、作业练习, 而学生却无法深入了解构成的意义及本质, 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地毫无创造性可言, 那么该课程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二) 训练方法缺乏创新

很多平面构成教学的课堂上都是教师先讲构成的规律, 再列举优秀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学生再按照范例做类似的练习, 从而完成平面构成教学的整个内容。比如学生练习构成作业通常都是采用特定的工具, 通过教师所讲的方法, 按照教师要求的规格用墨线填充格式, 其精力都放在如何描画那些黑白的格子, 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业的精美度, 只是为了作业而作业, 对于设计的应用、理解以及思考都谈不上创新。

三、平面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一) 理论联系实际

单纯的理论知识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实质意义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只有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证, 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老师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设计理论对应的设计实例, 通过分析这些优秀作品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实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解效果。比如在讲解重复构成的内容时, 就可以列举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莫里斯的经典《柳叶墙纸》, 该作品的创新点是其构造形式体现出自然主义, 它代表着工艺产品的再度复苏。那么这件作品中独特的气韵、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是由于莫里斯在设计该作品时采用了重复构成, 重复构成其整齐性、秩序性以及严谨性和统一性使这件品表现出独特的气韵及意境。

(二) 训练方法灵活多变

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拘泥于特定的模式, 否则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极为不利, 平面构成也不例外。在设定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时, 要注意课题训练的关联性及系统性, 这就包括设计思维的方式、构成的方法以及基础的表现技术等, 从小限制、小课题着手, 先学习简单的构成方法, 通过课堂上小课题的构想方案进行快速的表达训练, 学生通过一定强度的训练来提高创造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积累思维方法以及构成方法和表现方法。比如每个构成课程可以设定五到十个课题, 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五到十种的造型方法, 进而掌握更多的设计思维方法, 对课题灵活应用, 提高整体的设计素养。

(三)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性与互动性

课堂中要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注重采用启发性教学, 以增加其创造力, 从而弥补教学时间短暂的不足, 使学生在课堂外继续发散思维, 继续思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产生互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才可以将平面构成的知识融会贯通, 充分的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变异构成的过程中, 可以提出问题:设计平面图形的时候怎样才能制造视觉中心?提出问题后可以做一定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那么可以再做启发:答案在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中, 即变异构成。接下来再接着问:“哪些方法还可以制造画面的视觉中心?”然后再启发一系列的问题。

(四) 作业多维评讲

对学生的平面构成作业也要进行多元化、建设性的评价。评价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 学生可以通过未完成的作品和老师进行直接的对话, 或者结合已经完成的作品做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及闪光点, 这样对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及设计思路都做一个整体的梳理, 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利用学生检查作品的优缺点来提升对用品以及平面构成实质的理解;第二, 学生和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 培养其团队意识、参与意识, 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第三,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和归纳, 教师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基础上, 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总结性的评讲可以帮助学生从艺术内涵的高度理解设计、理解平面构成。

总之, 平面构成课程是设计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多总结、多积累, 找出更为有效的方法实现平面构成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雷波.设计宝典——“构成”的运用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周小松.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3]马绥莉.浅谈平面构成教学[J].教学论坛, 2009 (4) .

篇4:平面构成教学初探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是从点、线、面、体开始的,学习的几何图形较为抽象,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学了,也只知道上的是平面设计基础课,不知道如何去灵活运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学过的内容。学生作业也大同小异,很难挑出有创意和想法的作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认识上不重视平面构成,而产生了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不急于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工夫。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扩展想象空间的思考。

一、观察生活,寻找灵感

让学生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校园,感受自然界中的美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再让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记录,带学生到室外写生、拍照等,让这些基础较弱的中职生能联系生活,避免因过多理论而产生的枯燥感。

例如,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让学生理解点、线、面是相对而言的,夜晚桥上的灯光个体视为点,点的不断连续为线,还有桥体真正的线,桥面视为面,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大小不同的点,但相对大海这个大的面而言,跨海大桥概括为线。学生可以通过实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巧用兴趣,启发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主动性。

在一次教学近似构成的设计中,一个女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而且比较善于观察。她设计了一组小猫的动作,很可爱,也可以看出她绘画的基本功,她画出了小猫46种不同的动作,而且每个动作都画得很生动。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惊讶平时不善言辞的她能画得那么好,都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该女生也比较有成就感,以后再学习构成时也更加主动、积极了。

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会找来大量的图片及作品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渐变构成中,老师展示一组图片:一个苹果由完整渐变为大半个、最后只剩下果核。学生思维很快,联想到一条完好的鱼,渐变为一条鱼骨头。这样就在单向渐变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重视手绘,发挥想象

学习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越来越普及,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比较多。但是,设计家好的设计思想最初是从手绘中表达的,之后再运用电脑进行处理,可见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以手绘为主,而且要求手绘工整、细致、干净。但只注重手绘能力是不够的,手绘是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是目的,也是较难的一部分。后期如何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拓展了思维,可以不断提高想象力。在训练中,教师对一个规律要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一个独立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找到自己喜欢的图案后,学习兴趣会更浓。

四、评价作品,提升理论

班级里的学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作品评价中,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评价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自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让别人来了解这幅作品。其他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形式、创意、色彩、绘画的基本功、认真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互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指出画的优点和缺点、值得学习与改进的方面。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起信心,也找到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

平面构成可以在二维空间,利用黑白关系表现设计的规律和要求。学习平面构成可以让学生开始思考设计的来源、设计需要那些方面的技能,开始思考联想与创新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

平面构成主要是解决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点、线、面三者基础上延伸出图与底的关系、基本形与骨架的关系。

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平面构成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立体空间、肌理、韵律等表现手段展开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平面构成要素(点、线、面)

1、点

什么是点?点在设计中的作用?点的线化?点的面化?点的视错觉?点的构成?

2、线

什么是线?线在设计中的作用?线的种类和特性?线的表情?线的形态感觉?线的视错觉?线的构成?

3、面

什么是面?面在设计中的作用?

面的种类和特性?(几何形、自由曲线形、偶然形、人为形、自然形)

面的多种构成手法?(分离、相切、覆叠、透叠、结合、减缺、差叠、重叠)图像与背景?面(形)的视错觉?

二、单元形

1、了解单元形的概念

2、掌握单元形的组合关系

三、骨骼

1、掌握重复与近似构成的使用技巧

2、掌握发射与密集构成的使用技巧

3、掌握渐变与特异构成的使用技巧

4、掌握肌理构成的形式的使用技巧

四、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掌握对比与统一的使用技巧

2、掌握对称的使用技巧

3、掌握均衡的使用技巧

4、掌握比例的使用技巧

5、掌握节奏与韵律的使用技巧

五、平面构成的表现方式

篇6: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平面构成这门课程是优越设计团队所设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应用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形式为面授辅导,所学的教材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的《平面构成》(黄刚编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平面图形的构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前三章为复习前设计软件技巧)

第四章 :平面构成设计的点、线、面学时:4小时

第五章 :渐变学时:3小时

第六章 :重复

第七章 :近似

第八章 :骨格

第九章 :发射

第十章 :特异

第十一章 :对比

第十二章 :密集

第十三章 :肌理

第十四章: 空间

第十五章: 图与底

第十六章: 打散

第十七章: 韵律

第十八章: 分割

第十九章:平衡

第二十章: 基本形的多种排列

篇7:对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

【摘 要】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的细化,平面构成课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平面构成 教学改革 创造性思维 设计实践

一、平面构成与设计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维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尽管我们的生活是在三维空间中开展,然而造型活动却常常是在二维空间中实现,即使是一些立体形态的设计也会遇到表面处理的问题以及图纸的表现。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其质量的高低与对平面构成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平面构成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视觉形象美的规律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与设计实践中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很多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而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和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逐步细化的各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需要了,以致让刚接触平面构成的大一新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当时在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而且为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一些教材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应设计发展的速度而显得陈旧和滞后。课程的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翻看平面构成的教材,笔者感到有些内容常重复出现于多本教材之中,所使用的图例也是类似,缺乏新鲜的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设计的发展和更新,练习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格、表现形式等内容为主,而忽视基本形的组织方式及创造的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所训练的是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而严格的方式进行练习,而这些需要在完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基本形态的创造及组织方式的练习难度更大,正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审美感和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设计实践课做准备。

2.平面构成的练习可以手绘为主,电脑辅助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手绘是一种思维运动、创意形成的过程,但却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适当的借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使用电脑辅

助完成。创作是一个过程,他要经历准备——设计——修改——在设计——完稿等一系列步骤,这个过程可以一分为二,在前期的设计构思及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稿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草图以手绘的方式勾勒不必中断思维来考虑拉伸一根线该用什么工具、换一个颜色需要什么操作……当创意如泉涌时,精力的不集中很容易断送一个好的构思,而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状态。完成稿的制作是把设计的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仍然使用传统的笔、墨工具比较耗费时间,而作为一门课程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完全把精力放在图形的绘制上精工细作就容易降低学习效率,没有精力进行创作构思,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变得应付作业,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绘制工整的工匠,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逐本求末,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

3.加强平面构成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

近来,笔者在作一些尝试,在讲到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时,可以将一些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广告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4.鼓励对新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不过是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对于某些设计思想不能充分的表现。而平面构成的重要目标除了形式感的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因此表现手法就无需限制在传统的方式上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新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设计意图。在不断挖掘新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所呈现出的天然美感,也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走出传统对平面构成只有黑、白两色,只有颜色涂抹的基础习作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平面构成课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兴趣,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将来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篇8: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

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所学专业

自然之神是伟大的, 神奇的, 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也创造了人类, 自然界中的形态是神奇的, 被观察的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 人的眼睛像是一架相机,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把从自然中看到的画面记录下来, 从而使具象的形态进行提炼和概括, 转化成抽象形态。所以艺术是生活的升华, 设计是艺术的呈现。如图1 (学生作品) , 最开始的草图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我们的胃的造型, 把具象的造型按照一定比例放大和截取适当的部分来填充有限的空间, 便可以形成一个造型丰富, 有层次, 有变化的景观设计平面图最初的形象、

二、重视空间造型元素

我们从生活中摄取的画面都是由造型元素构成的。平面构成的造型元素主要是点、线、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假设室内空间看做是一个二维的平面, 里面的陈设和墙体看成是点和线, 那么我们主要研究的便是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这一思路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间接的表明了平面构成构成的重要地位。

点在构成中最小, 就点的视觉特征来看, 点是力的中心。在平面的二维空间内, 由于点的摆放位置不同, 可以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里感受。如在几何学里面, 点只能表现位置, 没有大小和方向, 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 一个点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 三个点可以构成直线或者三角连线, 可以加强点的力量;要是画面中出现多个点有规律或无规律的排列, 那么我们的注意力便会分散, 同时也可使画面出现动感。换言而知, 室内设计是包括功能、材料、工艺、造价、审美形式、艺术风格、精神意念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创作设计, 点的位置变化在初期平面草图空间的划分时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当成是做一个游戏, 游戏的规则便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填充大小不一的各种形态的点, 从而丰富整体造型。 (如图2)

图2中展示的是景观设计最初的草图, 这种设计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泡泡图。顾名思义, 就像是吹泡泡一样, 把有限的空间按照功能需求进行划分填充, 来寻求空间形态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来丰富整体造型语言。

线是构成中最有变化的元素。它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 基本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类型。在室内设计中, 直线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明快、简洁、有力量、有速度感和紧张感;曲线的作用是丰满、轻快、优雅、流动;水平线平静、安定;垂直线庄重、严肃。比如在绘制室内设计的平面图时, 将草图阶段点化的平面图逐一线化成直线或曲线或者直线与曲线共用的表现形式。这个过程便是从最初的草图逐渐像设计初稿转变的一个必经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决定了所设计空间的雏形。

三、寻求创造基本形的方法

在做空间形态变化时, 追求的是整体空间的力的相对平衡, 在统一中做变化, 在变化中相和谐, 最终达到居住者在欣赏整个空间时一种平和, 宁静的心理感受。

在设计空间的最初形态时, 最常用加减法, 分割法, 重叠法, 透叠法, 差叠法。这几种方法可以决定造型的样貌, 当然, 在变化的过程中也要追逐统一。变化与统一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基本的法则。它体现了生活和自然界中多种因素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通常可以选择同形, 同色, 同大小, 同方向等相同性质的形态来进行组合, 达到统一的视觉效果。如仿生鱼家具设计的例子 (如图3) , 从最初的热带鱼造型抽象提炼, 将两条鱼错位重叠后, 保留不重叠的部分, 去掉重叠的部分而形成了设计中的造型, 结合功能主义的部分原理和重复构成的方法将其变形排列, 最后定稿成型生产加工。

四、表现方式的突破

现代的教学手段逐渐科技化,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手工黏贴和电脑绘制的双重表现。平面构成主要是创造出新的形态, 而采用剪贴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同时通过形态的偶然性,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创造思维能力。

五、结语

平面构成的形象是千变万化的, 平面构成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美术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 无论是整体空间的造型把握还是具体到家具设计中造型的变化, 对学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和更新观念, 面对一个实际的应用, 如标展示设计, 景观设计等实际案例时, 在初期的平面图的创作过程中, 要学会将概念转换成图形, 使学生快速冷静的思考, 把平时平面构成的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 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刘军.《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

[2]李红查.《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2008.

上一篇:配电柜风险分析下一篇:经典摘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