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2024-09-04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精选11篇)

篇1: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

二、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也是课改的实践过程,而教学模式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新的课 程标准下必须彻底改变过后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一)精彩引入,激发兴趣。

1.用材料引入。一个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段录象、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在“万有引力”教学中,我在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神州五号”飞船升 空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录象,全班同学聚精会神,非常投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民 族自豪感。

2.用实验引入。由于物理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大多数学生则善于形象、直观思 维,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帮助学生由 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在引入时,用牛顿管做了一个羽毛和蜡块谁下落的快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他们的经验相悖,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后面的教学内容就很自然顺利的完成。

3.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们发 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磁,磁就是电,它们之间是没有联 系的。直到1820年,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磁效应,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 流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 究这个问题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史引入 的。任何重要物理现象,规律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象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二)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 此优化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1、创设和谐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同时更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观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 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 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优化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使学生对这节物理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对重点和难点有更深层的把握,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成就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机械波“一节介绍了波动规律,在下课时我用“带动”、“重复”“、滞后”来概括波动中前质点和后质点之间的关系,简明扼要,便于记忆,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 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获 得自信心,取得良好效果。

3.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知识面。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发展已经成熟,课后可建议学生在网络上查询一些课外知识,既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更加熟练。例如:在《人造卫星》一节课后,介绍了几个有关卫星的网站,建议学生课后去了解一下有关卫星的发展,学生都乐此不疲,收到了意想不 到的效果。其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改造、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四、积极锻炼,拥有健康的好身体

教师的职业形成了教师自尊心、进取心、荣誉都较强的心理特征,同时教师还存在着评职称、相互 竞争、搞科研、接受上级检查等多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咽 喉炎、颈椎病等教师职业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以我们学校为例,30岁以上的教师几乎都有颈椎增生的症 状;教师讲话很难听到清脆、圆润的声音。所有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不希望教 师象“红烛”那样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我们应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就像毛泽 东所说,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是天才也是枉然。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最后,作为教师要学会化解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能让自己成为分数的奴隶,更不能让自己因为分数、考试成绩与学生发生冲突,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同时教师要以职业为事业,以事业为追求,以追求为享受;从关注职业到关注生命,从关注自己到关心学生。

篇2: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重庆29中李珏

作为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要迎难而上,要反思和重构,以新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角色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新课程。当历史新课程标准带着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的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教学意识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的本质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关系到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现代历史教学所蕴涵的探究性、思辨性、主动性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个性的发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地、积极地探究历史。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创造性地学习历史的方法,去积极主动地探求历史知识,并善于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理解历史、体会历史、借鉴历史价值的能力,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历史教师还要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创造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历史教师还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之外,还要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及良好的合作精神。

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促使历史教师要确立新课程意识,即考虑我们历史教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历史教育应承担怎样的职责和使命?而这些意识的确立首先赖于历史教师对课程改革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教师是课程的构建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它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1

也不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

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课程。同时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挂图、电脑这些课程载体相比,教师最易于和学

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

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

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当然,历史课程

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总和,“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

性质,使其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如果能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丰富的历史

学习资源(课堂讨论、绘制图表、故事会、辩论会、参观调查、访问

等),对历史教学是大有帮助的,历史教师要发挥自己智慧和创造,主动承担起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角色。因此,历史教师不但是历

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和实施者,本身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历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历史教师的素质就是指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具

备的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职

业使命,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

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为的思想根

源,是教师素质的灵魂,为师之道,重在师德。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

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

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现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提高教师的师德。首先,历史教师应

该有敬业和奉献精神,正确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

会自主、自觉地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而尽职尽责。其次,历史

教师还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爱国主义、理想、价值、道德、促进人类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要“身正为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对学生要关心和爱护,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师之间,要提

倡乐群精神,团结同志、和谐友善、真诚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第三,历史教师还要加强道德修养。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是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教师在思想、品质、作风和行为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

三、历史教师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

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

教育学理论。历史教师还要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

识结构一般由广泛的自然人文通用性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

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深厚坚实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比以往更

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关注的强化。每个

学生都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心理科学和教育

科学知识,不仅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而且更要

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学生主体发

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首先,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其次,历史事物经常通过辐射,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其他历史实体。又经

过辐射,将周围上下各历史实体的触觉集中到自已身上。因此,每一

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

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

(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

等)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地理学等);还要关心时事,了解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

关心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动态,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更新知识;养成跑

博物馆、名胜古迹的习惯,利用机会、接触实物、增加历史感性认识。

四、历史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

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和谐、健

康成长,突出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科学为依据,设计、实施教学全过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作为突破点,巧妙应用非智力因素的激励

与渗透功能,增强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主体人格的有效影

响,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促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

进行,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这个过

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在构建教学过程时,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与学生构成“交互主体”关系,创

设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努力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

烈动机,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与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

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进

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宽容、沟通与合作,给予学生心理

支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带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个体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学,协调与沟通学生关系、师生关

系,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

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进一步扩大,教师不仅要

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怎样设计会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对教学进行决断,进行反思。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学,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科研与反思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实践的渗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历史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

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做知识和信息的“有心人”,能主动地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第二,教师应该具有鉴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符合特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信息。第三,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从实践和书本中获得信息外,还应掌握在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检索有关信息的方法。第四,教师应该具有分析、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信息,而且还要让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转变成自身的创造力。只有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3:高中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思考

一、秉承“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碗水, 那么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 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储备。但是, 在当今社会, 信息化高速发展, 多元化思想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固有体系, 教师的一桶水显然不足以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在思想日新月异的今天, 教师要想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自身必须秉承“终身学习, 传承教育”的学习态度。教师如果不及时跟随世界发展潮流, 不断创新和进步, 那些传统而老套的知识和教学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例如, 美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无法全面地向学生讲述剪纸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了解到剪纸是人民群众通过生产生活而创造出来的艺术, 与每个地方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反映了各地的风俗和习惯, 是表现各个地方环境美化、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比较传统的美术形式。教师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 不但要透过书本文字领略剪纸艺术的技艺, 最好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不同地方剪纸文化的风采, 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各地的剪纸艺术, 才有能力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 讲解不同地域的风采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树立“学无止境”的理念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有喜也有忧, 新的要求让美术课得到了其他文化课一样的重视程度, 地位有所提高, 但是新的要求也让美术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对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文化素质, 注重在美术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美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美术教师自身要对美术的技能、理论、历史还有美学等方面有比较系统地掌握。由于受到多重文化思想的冲击, 美术教师还必须有更多的美术馆、博物馆方面的阅历, 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解答学生们奇思异想的提问, 挖掘那些具有创造性思想的提议。也可以多利用网络媒体查阅资料, 不断开拓艺术视野, 树立“学无止境”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文学故事渗透到美术的教学中。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领会顾恺之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结合顾恺之对曹植《洛神赋》作品进行的再创造, 如何生动形象地将文章的精神境界表现于艺术的创作上。曹植的作品《洛神赋》讲述了主人公在回东藩的归途中, 经过洛水遇到女神宓妃的情形。而顾恺之对作品的再创造表现在他修改了故事结局, 改为主人公与宓妃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图画的勾勒色彩明艳, 线条流畅, 具有动感的美, 与原著的诗歌完美融合, 散发着诗意之美。

三、具备“善于发现美”的审美素质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它本身具备一种可以欣赏的, 能让人产生直接美感的审美功能。通过教师的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 对学生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感受力和创造力。以最直接的美观视觉效果开启学生的审美感受, 以美引善, 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 让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高中美术教师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 把自己当成美术的实践者。美术具有直观的表现力,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准确生动地对美术作品进行演示, 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 展现美术的意境之美, 让学生为之倾倒而惊叹,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 美术教师不能只说不练, 必须做到“理论不离口, 技法不离手”, 能用语言生动描述, 用技巧形象展现, 用实力直观表现, 巧妙地将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完美结合, 展现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乐于学习。

例如, 教师让学生欣赏希腊的雕塑作品《拉奥孔》, 除了对作品表象的解说外, 更要让学生领悟内在价值。学生通过内在感受对其做出评价, 用语言文字加以表达, 亲身领会人文意识和审美情操,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善于发现美, 表达美, 感悟美。

篇4: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养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或多或少感觉到的是困惑与迷茫。虽然我们也参加了一些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听了一些这方面的报告,通过网络等媒介学习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专家和学者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章,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们对教材,对教法,对学生,甚至对自己都会感到困惑与迷茫。如何解除困惑,走出迷茫?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我想,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提高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推行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并不是仅仅从教材和教法上进行改革,还要从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定不能认为只是走形式,做表面文章。高中语文是高中课程中最基础和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對高中教师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的要求会更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才能防止被高中新课程改革淘汰,才能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保持良好心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的角色变了,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了,我们的责任更大了,我们的压力更大了。因此,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们更应当看到我们作为教师的生命价值,我们不能凭个人情感去对待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应从教师角度去理性审视并加以处理,我们要找准自我,要学会自我纠正自己的行为,要不断地批判自我,超越自我。我们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够在具体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之中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三、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引导者,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我们必须先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提高业务水平

这场围绕新课程理念与目标而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教材,还是多么优秀的教育方法,最终都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来。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该如何提高呢?

1、由灌输教学方式向探究教学方式转化。当教师采用灌输教学方式时,他们往往就是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课、练习和诵读,接受教材中的知识,问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当教师采用探究学方式时,他们就必须指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再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热烈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2、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转化。现在的教材以文字教材为主,以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辅。我们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结束一节语文课,多媒体教学往往是在给别人看的时候才偶尔用一下。多媒体教材比传统教材更加形象,更加直观,更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教师指导,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也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多的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将网络上的新知识新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和信息结合起来,了解并掌握语文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把新的知识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3、由专业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肯定是要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有优势,但是,课程结构会不断向综合型课程发展,我们必须在搞好自己的专业的同时,多花时间去钻研相关的学科,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触类旁通的同时,自己也应该做到触类旁通,不至于出现当学生向我们问一些边缘型的问题是只好让他们去找其他科老师解决问题的尴尬局面。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庞大而又繁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尽的,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让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篇5: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交流,所以,培养好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新课程改革》中也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由此可见,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行动准则。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英语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

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却让人不容乐观。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着不被重视的现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笔试成绩往往被作为评判学生英语成绩好坏的唯一依据,所以很多教师认为应付好考考试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英语教师在过分注重对学生笔试能力培养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产生了有些学生虽然常常能在笔考中取得高分,但一碰到需要口语表达时,却一声不吭、不知所措的现象。以应试教教育为目的的教学,也许在短时间内能在笔试成绩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会严重防碍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对于如何切实培养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语言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师的根本任务,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就应该转变原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应该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内外创设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敢交流,这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关键。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设情景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方式主要有三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小组对话。师生对话是日常教学中最基础也最常用的一种对话方式,但在四五十人一班的大班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与每个学生都进行语言交流。即使做到了,那么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将会成为独坐一旁的听众,而并非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生生对话或小组对话的交际方式则可以有效地弥补师生对话方式的不足之处,可大大增加每个学生的表达机会,而且,这两类交际方式由于学生可在事先进行演练,出错率会明显降低,因此也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因为惧怕练习出错会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开口交流的现象。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还不具备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堂内外,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利用各种课内外活动,拓展英语视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主动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设计实践型的英语作业

篇6: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自于众多的渠道, 其中, 最受益于语文教师较高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 更是实施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应当时时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以具有更高、更全面的修养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一、深入培植传承文明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语文教师承担着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是语文教师肩头所承负的沉甸甸的责任。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 进入美妙的文学殿堂, 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冶人世间真善美的情操, 这是多么美好的价值无量的事业。看到充满童稚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每天眸子明亮了一些, 理想明晰了一些, 知识充实了一些, 文学感悟提升了一些, 我们就知道, 我们的后代茁壮成长起来了, 国家民族的希望就在我们手中。

二、丰厚的文化素养与广博的知识积累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仅应当有深入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还应当有广博的知识积累, 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哲学、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美学等。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 更像一个杂家, 语文课堂几乎就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而且, 也只有丰富多彩的、充满真实的生活情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特征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语文教师的人格与气质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可见, 人格是教师的灵魂。在学校里, 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 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崇高的人格, 如同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乐观、豁达、温和、友善、负责、富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等个性品质, 而且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语文教师应该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 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应该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 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应该有着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 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应该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群体, 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

四、灵活的教学掌控能力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很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只有教师成功地掌控、驾驭了课堂,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才能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才能让课堂更加精彩。正如宋代著名军事家岳飞说的:“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掌控自己课堂节奏, 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和教学情境, 引导和激活学生思维, 有效地增加思维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 学会倾听、交流、表达、质疑, 并进行独立思考,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知识大爆炸, 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都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 努力跑在学生前头, 高瞻远瞩, 因材施教, 当好学生的“领路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前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 更要深入挖掘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根基, 并以此不断加强自己的身心修养, 陶冶自己的情操, 完善自己的能力, 让自己拥有一双点铁成金的妙手, 化桃李为芳林, 无愧此生。

篇7: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一、政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循循善诱

1. 高深的人格,敬业的精神。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己正”,学生方能敬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是自身魅力的力量源泉,有了这种魅力,师生之间就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广博的知识,引人的语言。对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应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科技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拥有新知识,获取新信息。

3. 勇于创新的精神,丰富的审美意识。在努力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一定要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教学模式,多运用教学媒体,让课堂活跃起来,联系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政治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

1. 精心准备,巧设导入。只有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概念、原理,才能驾驭教材。因此,备课不但要备教师讲的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学的课,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应讲究效果,让学生进入角色,想去学想要学,并认真去思考,去叩开知识的大门。

2. 教法常新,富有创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贵在得法。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就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思想政治课这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充实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活力,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给学生推陈出新,以新面貌掌握政治理论和观点,解决新问题。

3. 总结突出、余音回味。如果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那么总结突出是课堂成功的希望。只有经常总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作业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与对课堂教学的建议、意见和要求,才能剖析政治教学过程的优劣长短,从中拓宽教学思路,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令人回味无穷。

三、政治教师应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让他们充满自信

1.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师爱,即教师对全体学生中每一个人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用教师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

2. 爱学生,就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公正、公平是孩子信赖的基础。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要当众大声训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后经常和学生谈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把了解自己的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3.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用教师的信任和关爱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理、自立、自尊。

篇8: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一、以开展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 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 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 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 都要推陈出新, 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我们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 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以分析教学经验养成研究习惯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分析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 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 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 发展自己, 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我们还要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 所以我们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 精通专业人文知识, 同时还要了解教学的前沿问题, 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 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 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 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三、以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自我发展

为更新自我知识, 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 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 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 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 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我们教师更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 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 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 强化自己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师。

四、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型理念

只有树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育教学理念,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从而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快速更新。现在的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录音带、光盘等进行学习, 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也增强了。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确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 由封闭单一化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 由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由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性教育, 由传统教育转变为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 由课堂讲授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 同时, 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要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同时, 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改的带动下, 教师要彻底地完成好角色职责的转化,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领者。

五、以加强教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新一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 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应具有敏锐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和研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 则是最有可能变成教育能手”。科研是对未知领域的开发, 是对教学改革中未定论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是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研究, 它有助于利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内容, 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干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己有的教学实际问题, 则会对己有的理论更深入理解, 对新的问题更敏感, 更有创见。科研活动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科研活动的本质在于创新。教师直接肩负着民族振兴, 国富民强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的崇高的职业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增加知识储存量, 脚踏实地地在课改中与学生共同探寻, 不断创新。同时, 更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

摘要:课程改革点的基础是教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改革就难以成功。因此,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老师究竟要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 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程实施与否的关键所在。

篇9: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 备课 要求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能否给学生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并且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所做的教学准备。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首要的要求便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与深入剖析,要准确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特点。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框题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点在很多综合性问题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不少综合性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师在备课时很有必要做好知识的有效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利用所学内容,在应对复杂问题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少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例如,一个综合试题的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体现的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备课时才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有效梳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加灵活而准确的应用。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高中政治课本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较为抽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相隔较远,这样的内容理解上通常会存在障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来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对于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补充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说。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展开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展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的方式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变得更加轻松,这充分体现了有效备课所能够发挥的教学辅助效用。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点拨

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对于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到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确定正确的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这也是构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有效教学模式所在。

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找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政治课程的教学引导作用。

结语

想要更好的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备课时有更为充裕的准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并且有效的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还应当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

【参考文献】

[1] 朱俊华.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评好一节政治课[J]. 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 年12期.

[2] 王景分. 谈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J]. 成功(教育),2011年04期.

[3] 王宏勋. 谈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性教学法[J]. 学周刊,2011年15期.

篇10: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科学素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学者科南特 (J.B.Conant) , 他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认为:被人们称之为“专家”的那些人, 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具有“科学素养”。这是从科学家的角度论述科学素养。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OECD) 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 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不管学者们对科学素养是怎样理解的, 科学素养与生物科学素养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包含关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并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1.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 在对人才的需求上既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研发人员, 又需要为数可观的、具有基本生物科学素养、工作在生产线上的一般工人。对于后者来说, 就不要求有精深的生物科学知识, 而要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能够终身学习的公民。

2. 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社会对生物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当代社会在迅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如环境、资源、人口、能源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 有赖于全体公民对这些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有赖于全体公民有相关的知识, 并能依据生物学原理去正确地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乃至全体公民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如何落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念的落实也就应该成为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我们可以从“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与思维”“科学、技术与社会”这四个维度来理解, 并使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 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根据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 通过科学教育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好奇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正处在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年龄, 尤其是在探索生命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就感和兴奋感。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我们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并帮助学生将其转化为对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

(2) 实事求是。

在生物学教学中, 对学生实事求是态度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这种态度的培养可以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例如, 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 要求学生要真实地记录和报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而不要盲目追求学生想象的结果或者老师期望的结果。

(3)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或所见现象产生的对与错的个性化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过分迷信权威, 不假思索地照搬书本内容;在课堂上也很难对老师等权威代表发起质疑, 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生命意识。

生命是经过漫长的自然进化才形成的,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目前, 地球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伟大的, 都值得尊重。因此,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也是生物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 在教学“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时,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人类生殖的过程中, 每次参与受精作用的精子有1亿个左右, 而通常只有一个最具生命力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然后还要在母体中经过大约280天的发育成熟, 最后通过分娩, 一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由此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值得善待。

2. 掌握科学知识

对于生物课程来说, 科学知识主要指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 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3. 提高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

(1) 科学的探究方法。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等步骤。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积极动手和动脑,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继承人类的知识, 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离开了思维活动,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在生物学教学中,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

四、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 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学生可以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 又要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STS教育中, 学生应理解以下几点:科学是知识存在的一种形式, 是人类长期努力探索的产物, 技术是对知识的应用。科学提供知识, 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 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获取新的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篇11: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目标是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人文政治课堂,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

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1.重视生活经验、情境体验。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努力开发运用课程资源,重视学生参与、重视过程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整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内,可以有教师点拨引导的学生思维活动,可以有师生对话、课前演讲、生生对话、讨论、辩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模拟情景等;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写读书笔记等活动。

3.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重视归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新课程而言,知识传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只不过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教师引导、影响与学生自主发展恰当的结合点,如何实现活动形式丰富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的统一,就成为教学活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这种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整合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要点——即由具体事物、具体情境到知识的归纳、迁移,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成为构建和谐、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要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内容及结构的重大调整需要教师重组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更新原有的知识储备。

其次,教师要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特别表现为教师要有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有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要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发展的运用新课标评价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情感、专业认知的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理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要有专业情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要有专业性向——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教师要有专业自我——對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接纳和肯定。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的教师,会有一定的精神压力,唯有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探索,迎接挑战,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吴奇.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

上一篇:专利知识培训会讲话下一篇:1学工部(处)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大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