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2024-08-0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共6篇)

篇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作者:包卫兵 包文兵 徐培华

摘要: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强化土地流转管理,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干部依法办事,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关键词:规范土地流转法制宣传预防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因此,引导、完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增强各级干部和农民依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识,为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据调查,目前农村出现的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产生的矛盾,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后,一些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民,又开始收回原有的承包地自己耕种。

2)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有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后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不安全。随着种植技术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家一户的承包已不适应大机器耕作,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向连片化种植已势在必行,但是少数农民仍没有解放思想,不肯将土地流转出来,镇、村按照政策和法律规定又不能强制流转,造成了高效蔬菜种植的不连片,形成了插花田。

3)土地股份合作还不被农民接受。土地股份合作是土地流转的一种新的形式,它解决了农民最担心的土地经营权的问题,但是由于农村高效农业的优势刚刚显现,农民仍没有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4)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乡镇农经机构撤并后,虽然挂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的牌子,配备了人员,但由于兼职较多,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流转信息渠道不畅,有的乡镇存在着想转转不出,想流流不进现象。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缺乏一个由上而下的网络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渠道不畅通。

5)农村社会保障跟不上。由于农村的养老、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尤其是年龄偏大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民,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农民对经济未来难预测,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

6)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引导。2003年3月l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该法仅对土地流转最基本内容作出了框架式规定,没有进一步细化,也不包括各地的具体情况,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土地使用权流转还处在探索阶段,政策相互衔接的缺失增加了土地流转的纠纷和风险。同时,土地流转还没有成为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经常性指导的工作,工作程序不明确,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形势的需要。

7)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间的自由流转大多数为口头协议,缺少书面合同,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纠纷,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因流转双方大多属短期约定,接包方不愿对土地作较多整理投入,只求短期效益,私下流转大多不申请,不登记,不报告,也不到相关部门备案,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加干预,流转无序;农户委托集

体经济组织(统一发包的)缺少农户委托书,手续不规范;在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识不清或者漠视,造成农民集体利益的损害,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

8)土地流转发生了使用性质的变化。一些乡(镇)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及农户将土地转包给他人以后,不再过问做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章第十四、十五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目前有的乡(镇)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不顾法律的规定和约束,有的流转成为营业用地、企业用地等,有的用地直接破坏种植层,承包到期无法恢复耕种,导致发包人收不回土地,造成土地荒芜等情况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明确农户对集体土地的承包权利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土地承包、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增强干部和农户的流转意识,依法办事,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避免矛盾,笔者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加强“六五”普法宣传,由于目前乡村农民的法制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仍处于摸索之中,强化普法宣传和引导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1.1 大力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引导乡村干部积极履行职能,加强排查,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帮助党委和政府及农民排扰解难,避免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避免纠纷的扩大。

1.2 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各级政府依法监督,切实保护耕地,依法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为土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法律服务,我国己明确“十分珍借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我们在保护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禁滥占耕地,浪费土地资源,不得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植树造林。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土地流转的登记管理,政策法律咨询等工作,并逐步健立健全流转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健全土地流转档案。

1.3 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土地流转专门机构,为流转双方提供法律政策帮助,收集土地流转信息,为土地流转搭建平台,既可以通过透明的市场化运作,同时为土地流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又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断推向市场。

1.4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应确定溯及年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承包涉及千家万户,此后三十多年里,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变更错综复杂,但对土地的变更登记、跟踪管理从法律角度看,尚不够严谨、完善。我们建议,各乡(镇)应摸清基本情况,对这些年来土地所有权权属发生变化的,应适当考虑补偿方式和尺度。当前,应把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作为保证农村稳定的一项措施落实好。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应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和分类处理的原则来操作。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来看分两个阶段进行补偿较为妥当,第一阶段从1981年农业大包干开始到1984年第一次土地承包为止;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9年土地调整为止,对这两阶段的补偿办法可各有侧重,原则确立后,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解决。

1.5 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抓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落实,把重心落脚点放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

首先,加强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农村宣传栏和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宣传市场经济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农民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其次,在土地使用权流转方面不能一阵风,不能下指标,更不能用收走农民承包地等办法强制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在承包期内,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的形式,任何组织和个人既不能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能阻碍农户依法流转土地。由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租赁农户的承包地再进行转租或发包的“反租倒包”,不符合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应予以制止。同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坚决维护承包合同的严肃性,一方面禁止解除未到期的承包合同,另一方面,教育农民严格履行承包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2.1 坚持平等自愿、协商、有偿。自愿:就是个人利益自愿服从集体利益,服从经济建设中心,服从地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受强迫和干涉。协商:就是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期限、经济补偿标准同农户协商,双方满意后签约。有偿:就是根据上级政策,结合各乡(镇)实际,坚持合情、合理、合法原则,切实保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予经济补偿,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持“自愿、协商、有偿”的原则,在流转双方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农户之间签订的流转合同,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备案,以便在招商引资使用土地时力求把投资者的意愿和农民的意愿结合起来,并严格按谁流转谁得益的原则兑现补偿政策。

2.2 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农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象是承包方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是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损害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同样也不能擅自改变土地的原用途,更不能将土地用于非农建设。

2.3 流转的期限应当限定在承包期以内。流转合同规定的流转期限不能超过承包合同尚未履行的剩于时间,即应当扣除承包合同己经履行的时间。例如,30年承包合同履行19年后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11年,即原承包合同未履行的时间。

2.4 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应当在农户之间进行,工商企业开发农业,应主要从事产前、产后和“四荒”资源开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应采取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但中央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的承包地。外商在我国租赁农户承包地,必须是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或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具有农业经营能力,其他企业、单位不准租赁经营农户的承包地。

2.5 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享有优先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两个以上受让人,只要在流转费、流转期限和内容等方面的条件相同,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优先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土地权利,也有利于避免产生纠纷。3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规模经营的途径

3.1 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要素收入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充分认识到,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建立现代农业体制,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土地由分户细碎经营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同时,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省财政厅、农林厅关于《江苏省财政扶持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意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3.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土地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各乡镇土地流转办公室首先要搞清楚本乡镇高效农业的具体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其次是规范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指导、鉴定制度,防止流转合同不规范引发流转矛盾,例如有的乡村流转合同期限为50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限,属于无效合同。再次是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档案,重点是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

3.3 壮大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实现承包地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和调整提供有力的调控能力。让农民首先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保证其承包地收益不受损害,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真正体会到土地适度集中经营所产生的看得见,抓得着的好处。建立以奖代补制度,在高效农业规划区内,鼓励存在插花田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大户,并对流出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土地依赖较重的农户要做过细的工作,在承包者愿意的情况下尽量给予同等条件的土地置换。

3.4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坚持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一要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和城市产业,增加就业岗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二要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发展餐饮娱乐、商业经营、物流配送等,让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三要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四要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更多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3.5 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再次返乡争地。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特别要加快解决60岁以上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放心地流转土地,使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而为快速实现高效农业扫除障碍。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建议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设立县(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的管理机构,并赋予必要的管理职权,对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加强宣传,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同时,具体明确县(区)、乡、村三级流转的监管职能,各司其职,使土地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为合理,从而推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向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在土地流转过程出现的不规范做法,特别是“改变土地权属、隐瞒土地性质”的错误做法应坚决予以制止,为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闯出城乡共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新路再立新功。要重点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房屋征收与补偿、土地承包流转、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城乡居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努力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3] 《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篇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研究

作者:付春晓 白官玉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怎么将土地利用最大化,如何让土地创造最佳的利益?也是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文本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给出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问题;措施引言

现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分为两种:一种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另一种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而现在家庭承包的机制下,农村土地的产权结构又分为集体拥有所有权和个人拥有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思就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用途不改变的基础上,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的权益转给他人的行为。目前,各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有转让、租赁、互换、抵押、入股等。虽然我国领导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也做了巨大努力,但经综合调研后,发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要真正提升我国土地利用开发率,就需不断更新完善现有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法律条例不清晰

首先从法律上进行分析就存在不清晰的问题。依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相关条例,农村土地属于“乡、村、村民组”三级集体所有,也就是农村土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为乡、村、村民小组三级集体。然而《民法通则》却规定乡、村两级是所有权主体。同时《农业法》又明文规定所有权主体是村委会或地区性合作组。这些法律的冲突和不同,给人感觉是混淆不清,不知道农村土地所有权究竟应该由那一级进行行使和负责,自然,这一法律问题也使得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对日后产生法律纠纷造成隐患。2.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不成熟

流转机制的不成熟不健全,也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受到阻碍。首先,在签订承包方在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时候过于笼统,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系统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同时相关管理机构也不完善,就造成现大多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其次,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也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发展。

2.3 土地流转的市场需求开始降低

市场需求不足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程发展遇到的问题之一。现目前,影响土地流转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种植业整体收益率走低,在我国,基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相关政策影响,使其价格一直走低,也就使收入低的人们缺乏利益驱使,不会想通过经营土地来创造财富。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的收益也较低。第三,由于相关政策扶持,农户们看到了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明白国家是想借助承包商来更好的利用土地的原因,导致许多农户宁可死守着土地,也不急于流传。

2.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是中国几百年来都固定不变的,那么,让农户把土地进行流转,首先在感情层面给农户带来障碍。其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虽然,现城市吸收了相当大部分农民,但由于户籍和个人能力等原因,导致农民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也没有各种社会保障,缺乏归属感和存在感,才使得农户们不愿意把土地进行流转。如此种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使农村土地得不到好的开发利用,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阻碍了农村的进步和发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对措施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3.1 明确农村土地产权

首先明确农村土地产权,能为日后其他工作打下根基,提供依据。其中笔者建议三点。

1.切实维护好农户个人的主体地位,农户是农村土地真正的主人,有权参与决定所承包土地的生产经营,但在现实操作中,基于种种原因,农民的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2.现有的法律中三级所有制不明确现状,建议以乡村经济组作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3.能够减少一定的纷争和争议,同一集体的内部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出现纠纷时容易多一份忍让少一份霸道,通过调解和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依赖诉讼或申诉,减低了法律成本。

3.2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

首先1.相关机关单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详细的、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让广大农民都能清楚的知晓,以防某些恶意份子为了贪图个人利益,在整个流程中有违规行为或暗箱操作。2.政府应加强流转程序的管理工作,并鼓励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中介组织等发展,明确其中的相关法律条例和操作步骤,让买卖双方都能够通过有效渠道去咨询和反馈,使整个交易程序和手续办理都能顺利,畅通,及时。3.为了使每位农户都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还应合理的开展咨询工作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户的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减少交易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从而能有效控制地纠纷的发生。

3.3 加强农村农户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要促使农户们能交出土地,还应该提供给他们更多更好的保障制度。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前时期,城市的发展已经能稳定地发展,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视并加以扶持,给出相关倾斜优惠的政策,才能让老百姓积极配合机关政府的改革政策。2.加强相关农村社会保障法制的建立。为了使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就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同时,应加强配套的监管机制,使保障和福利能有效的在农户身上实施,防止一些恶意份子贪图个人利益而破坏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张甜.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

(6)

篇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立法及政策概况

早在1982年的《宪法》和(中发[1982]1号)《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均规定土地不得流转。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和1986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持有条件的开放态度。1988年以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法律和政策上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最明显的是1988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0条第4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为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宪法依据。1993年7月2日原《农业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在承包期内,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转让所承包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也可以将农业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者。”2004年8月第二次修正后的《土地法》第2条第3款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此外,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1999年又重新颁布《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随后,国家于1997—2001年间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调整。其中,在中办发[1997]16号《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承包关系的通知》和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中办[2001]18号《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其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要求。这些政策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指明了方向,并为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2002年8月29日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标志着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真正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2章第5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共用12个条款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较全面的规范。不久农业部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细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规则。随后,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第11章“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用11个条文对此进行规范,中国现行的《担保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也有所涉及。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发布了规范和指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文件。如,中发[2005]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发[2010]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些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法律的不足。此外,地方立法机构在其权限范围内,根据本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如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互换、入股、拍卖试行办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可见,中国的立法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核心,以《物权法》、《土地管理法》为支撑,以《民法通则》为基石,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等为补充,层次相对分明的法律规范体系。当然,这种体系中也存在许多弊端。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法律缺失

1. 现存法规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对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调整的法律主要是《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这些立法之间统一性欠妥,导致各法条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阻碍了法律整体效力的发挥。例如:(1)《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其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抵押方式流转,但司法解释规定,“承包方以其土地进行抵押或抵偿债务的,应当认定无效”。(2)《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了承包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的情形,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的解释、通知中却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欠缴税费和土地抛荒为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已收回的要立即纠正,予以退还。这些相互矛盾的规定,给法官适用法律和流转纠纷的解决带来了麻烦,极易造成不公正,诱发腐败,破坏法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增加了引发新一轮社会矛盾的可能性。

2. 当前法律制度设计与现实的矛盾。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法律一方面想保障流转的通畅,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又担心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活的保障。在这两难的抉择中,导致了法与现实的冲突,中国立法对农村承包经营流转制度的设计上就出现了这样矛盾的一面。

《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设计在其第三编“用益物权”的第11章中,很明显,它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物权,而且是用益物权。但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中又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了债权的性质。例如,《物权法》第127条、第129条的规定。这种在同一个社会关系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性质矛盾定性的实质是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它必然会导致调整两套体制之间的法律规范及相关政策的矛盾与冲突,尤其为法律的正确适用、矛盾纠纷的解决、农民权益的维护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最终会阻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瑕疵

1. 立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产权问题的规定不明晰。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离不开完善的产权制度。然而,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产权制度欠完善,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多元化。根据《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有两类,即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主体为村农民集体和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有三类:村农民集体、村民小组和乡(镇)农民集体。综上,再结合《物权法》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中国农村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有以下三类:(1)乡(镇)农民集体组织;(2)村内农民集体组织;(3)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中国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规定,必然会带来法律适用的混乱和新一轮纠纷的产生,不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民的利益维护。

2. 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的规定不完善。

《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和《草原法》虽然明确规定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互换、转让、入股、抵押、出租、代耕、准占用、继承、赠与、质押、出典等方式,但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体的流转仍有种种限制,对流转方式的部分规定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抽象性,有的规定之间相互冲突与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抵押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抵押以及怎样抵押一直是法学界和立法争论异常激烈的问题。从《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来看,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相反,而《担保法》第37条第2项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物权法》第133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可见,物权法对农村土地能否流转及如何流转采取有条件的方式,且未明确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抵押。(2)继承和互换问题。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第1款和第2款、第40条、第38条、第36条的规定可知,法律只明确肯定了林地可以继承,但耕地、草地只能够继承收益,不能够继承承包经营权。立法对互换的规定十分粗糙,对互换的期限、范围及其他相关方面未作明确规定,缺乏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这样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3. 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配套机制尚待进一步规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有效流转,必须要有相关完善的配套设施予以辅助运行。其中尤为重要的两个配套机制是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合理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运作与终止,离不开法律的正确引导与规范。然而,法律对这方面的规范与调整还未健全,主要表现为:法律对农村土地市场基础设施的保护跟不上时代步伐;法律对交易机构的设立与完善缺乏指导性规定;法律对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尚缺乏规范;法律对土地中介组织及评价机构资质缺乏进一步的明确规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法律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完善规范力度不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速度、数量、质量和规模,大大降低了土地流转效率和效益。

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对策

(一)规范和统一立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坚定的认为,“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是本身制定良好的法律。”[1]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立法的质量关系到法治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质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将国家立法和地方的立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功能。

首先,增加国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国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不足,重点改变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的过分原则性、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从高层次上解决地方立法效力低下的问题,从内容上弥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的空洞不足。其次,地方有立法权的机构,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立法权,结合本区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的基础上,细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法的可操作性,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建设落到实处。最终形成以国家立法为引导,地方立法为补充的立法格局,共同构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从而更好的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 修改和调整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

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让其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挥最大的能量。首先,由于国家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对原来法律的修改及地方立法的滞后性,导致了现行法律法规之间、地方法规之间、地方立法与国家立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其次,由于部分部门立法技术的欠缺和对法律体系的统一性把握不够,造成不同阶位和同一阶位先后立法内容的冲突,对这部分法律法规必须及时修改、废止,减少立法资源的浪费,以便同一阶位和不同阶位的法律能够成为一体,发挥最大的法律效力。

(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完善产权制度

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完善产权制度,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体系改革的时代要求,是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流转的重要条件,但构建完善的农地产权体系,必须实事求是,摒弃之前法律规定的抽象性与模糊性的缺陷,从中国法律体系的全局出发,紧紧抓住法律的统一性,避免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再次发生,增加法的现实操作性。

因此,现行立法应结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混乱的局面,明确统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鉴于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组织机构健全,利于经营的有效集中,便于管理,能够最广泛、最直接的代表农民意愿和独立行使权利,因此笔者建议法律应确定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者,进一步明确责任,弥补中国集体土地主体不清晰产权模糊的缺陷。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和法定流转方式

无论是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是从《物权法》第3编第11章和《民法通则》第5章第1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的立法意图推测,我们都应当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定性为物权,且是用益物权。

既然承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那么法律就应该让权利人去行使、去主张,就应该让农民能够充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种权益,因为“一项不能被主张、被要求、或者被请求享有行使的权利,不只是有缺陷的,而且是一个空洞的规定”[2]。因此,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以及依据什么方式进行流转,应当依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由权利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自主决定。在立法上,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当采取较为宽松的法定主义原则,对于法律已经规定的,我们应当严格遵守;对于法律未明确规定的,应该允许当事人意思自治。另外,建议立法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作如下调整:(1)应当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2)解除只有林地可以继承的限制,扩大继承的范围;(3)允许非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互换,扩大互换的范围。

(四)规范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健康、有序的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因此,法律应该加大对市场基础设施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交易机构、土地中介组织、评价机构、市场监督机构等设立与完善的规范与管理,正确引导市场信息发布机制的建立健全,明确规定市场准入机制、交易程序、市场主体享用和所应承担的权利、义务,使我们能够“有法可依”,进而做到“有法必依”。

社会保障是市场机制对主体遭遇市场风险的一种救济,也是减轻农民对土地依附性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有力支撑。结合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们必须逐步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法律体系,因为“法律是个人行为的一种秩序”,而秩序就是有差异的各个部分得到最恰当的安排,使每一部分都安置在最合适的地方[3],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才能够使农民的生活获得最大的保障。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同时,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最大范围内降低农民土地流转的风(险,使农民在失去土地的最坏情况下可以生活。

三、结语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奋斗,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呈现多样化的演变趋势:从禁止流转到允许流转,从需经发包方同意的限制性流转到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并存,从单一的流转模式到多样化的流转模式,从流转当事人权利只能获得债权保护到债权、物权的双重保护,从流转只受政策调整到政策、法律、法规多种调整并存,这些变化说明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向着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健康、有效流转仅仅依靠法律制度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它离不开其他多种制度的有机配合。因此,我们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要有发展的眼光,应该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多领域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农村的特点区别对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以此全面促进整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7-168.

[2]S.J.Stoljar,An alysis of Rights.The Macmillan Press Itd,1984:4.

篇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安排以及非农业就业的机会并不是很稳定,大多数土地承包在短期内是不能够有效确定的,并且交易双方应该是能够随时终止交易的。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纠纷情况较多,农民初次分配到承包用地之后,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管理,对地籍调查、登记、统计以及需要监管的土地位置、质量、用途等方面的内容不够了解,相关约束法规建设较为落后,承包地的流转缺乏法制化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般发生在自然村或者是邻村之间,具有一定临时性。当其使用权发生纠纷时,就不能够从法律或行政的角度对其进行维护管理。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严重侵权现象。我国《土地管理法》还有《宪法》中明确规定,农村以及城市郊区的土地,除去法律规定属于国家之外,均属于农民集体共有。从制度、法律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在村民集体,并且所有权的主体主要表示的是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是村委会,农民作为集体成员仅获取了对承包土地的使用规范。

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农村一些非农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规模土地经营对农民吸引力逐步降低,农民不再将农业收入作为其主要的生活来源,一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是苦于经营规模过小,急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获取相应经济效益的,形成以租用他人土地作为统一经营的需求。在土地流转中,因为流通环节不够顺畅,供需双方不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内容的对接。在已经发生的流转中,低负价格也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产生不利影响。价格是市场资源配置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只有真实反映出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才能够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约因素

2.1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缺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表面上看都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存在很大差异,一种是市场化资源配置,另一种是凭借行政权力进行的非市场化行为,前者较为重视实行结果,后者则是剥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力,其发展结果只会有规模无效益。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整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土地承包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说的是依法对土地进行使用,并与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并列。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说的是拥有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权利,较为狭义。不完整的土地权只能够让农民进行使用,并不能够满足农民资产营运。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外部环境不健全

首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法规之间的矛盾。依据《民法通则》来说,财产的所有权包含占有、收益、使用等。土地的使用权应该是一项较为独立的权利,能够在限期中对土地进行出售、交换、赠送还有出租抵押,并且土地的使用者在获取土地承包权的时候,能获取相应的处置权利,二是农村承包地流转立法并没有体系化,存在较多的法律漏洞,主要表现在对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立的忽视,不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流转规则。

其次,土地利用规范不够完善。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将市场机制引进土地配置的时候,还建立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但其规划内容仍旧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性,并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一定的法律效益,主要是因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较多,不便于操作,其次是能够依据经济增长的需求进行临时的报批修改。

最后,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是兼具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尤其是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环境下。并且农业基础设施长年失修,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加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成本,市场竞争环境下农产品的价格呈现无规律的波动,促使农民难以有效针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决策,土地有偿市场化流转也因为这样的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3.创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发展思路

3.1有效完善农地制度

为了有效推动土地流转,扩大其规模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需要不断改革现有的农地制度,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农地创新就是要使新的产权制度与家庭承包制度相适应。在新的产权制度环境下,应该在家庭承包制环境下引入效率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基本制度的稳定发展,实现规模经营模式。首先要明确土地所有权,其次要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做好这些内容才能够有效完善农地制度。

3.2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服务

首先,一定要有效规范乡村集体统一组织土地流转,农户一定要委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帮助流转其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并且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接受委托,保留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利,流转期限、税务承担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并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进行约定,之后签订相应的委托流转协议。并且土地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按照规定收取少量的中介服务费用,严格界定土地流转服务过程,中介组织不得不代缴代扣农户承包的土地税费。

其次,要签订流转合同,相关管理机关一定要在当事双方指导下签订相应的书面协议,使其形成较为稳定的流转关系,协议双方一定要明确双方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明确税费缴纳方式并考虑时间变化对相关税费的影响。在农村协议合同在经过批准生效之后进行,双方都一定要有效履行合同上内容,并且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3改善土地市场发育的外在环境

首先一定要不断改革农村土地租用制度,建立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主要是为了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升现阶段土地资源使用与运行的效率,继而有效调节农户之间的利益格局。

其次,一定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县级、乡级服务组织的建设,为转入土地的农户提供资金、物质还有技术方面的服务,建立相应的服务网点,继而为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提供较为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

4.结束语

农村土地制度一定要坚持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前提下,有效创新出新的制度。从实践环节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是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创新发展,并且这也是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的重要要求。本文从制度、市场还有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音素,形成一项较为系统并具有一定特色的系统。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因为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市场机制先天不足,这种不足致使承包经营制度流转不顺畅,因此,想要实现市场化流转就一定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科]

【参考文献】

篇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高明丰

(荣成市城西街道,264300)

【摘要】本文我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提出了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有数据表明,山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流转规模小、范围窄;流转不规范,纠纷多;传统流转形式比重偏大;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不健全。并提出了坚持市场调节机制,坚持遵循基本原则,成立农村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完善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流转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市场;对策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又进一步强调了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一、我省土地流转现状

目前,在经济力量推动和政策的引导下,我省农民竞价承包集体土地和自发进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日渐增多,并且出现了宁阳的“股份+合作”、莱芜的龙头企业带动和滕州的“西岗流转”三种典型模式。从流转的组织方式看。在已发生的土地流转面积中,农户自发流转土地面积占52.45%,乡村集体统一组织的流转土地面积占43.75%,其他

3.80%。说明我省的农村土地流转主要还是以乡村集体统一组织为主。从农地流转后的土地权属变化关系看。主要形式有:土地转包、土地互换、土地转让和土地出租。以上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发生率分别为:14.70%、4.28%、1.81%、3.20%。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流转的土地所占的比例很少。枣庄的滕州市和泰安的宁阳县的部分土地是以入股的形式流转的,其中滕州市的西岗镇开创了我国市场化土地集约利用的先河。从调查数据分析,山东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形式主要是土地转包,在泰安市土地流转的形式中,土地转包9.32万亩,转让1.96万亩,互换3.97万亩,租赁6.71万亩,入股4.46万亩,其他2.87万亩,分别占总流转面积的32%、7%、13%、23%、15%和10%;在平度,在流转的土地中,转包面积80196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8.8%;转让面积1477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6%;互换面积39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0.4%;出租面积6133亩(其中包括由村集体统一对本村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发包的专业承包和“四荒”等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8%;入股面积918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的加快,山东的农村土地流转不仅呈现形式的多样化,而且流转的参与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土地流转已经突破了在亲戚、村组农民间的局限范围。现在一些科研单位、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也参与了农村土地流转,逐渐成为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型主体,流转范围逐渐由亲戚、邻居、村组成员扩展到外村、外镇甚至于外县(市)。以荣成市城西街道为例:城西街道面积42.6平方公里,1.7万人。境内辖设1个居民委员会,40个村民委员会。土地总面

积34470亩,其中:耕地25075亩;果园2056亩;林地4173亩;水面713亩;草地1030亩;其它1420亩。今年以来,辖区华峰果品发挥8000吨气调库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三优富士苹果基地300亩,带动周边形成2100亩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圣农花生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模式,建成有机花生果品基地5000亩,种植基地扩大到荣成市8个镇街,涉及土地5万多亩。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时转移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滕州市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引导和扶持他们发展粮食生产,促使流转土地向种粮大户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51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47个,累计转移劳动力40.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5%。

二、我省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流转规模小、范围窄。目前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的是中老年人,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非农就业竞争,把土地作为生活的来源,土地的保障功能和就业功能依然较强。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的制约,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土地流转交易价格较低,交易成本较高。偏低的市场交易价格降低了出让农地的收益,挫伤了农户的土地供给积极性。

二、流转不规范,纠纷多。目前,山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是以自发、分散流转为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农户之间自发进行农地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也不履行必要的手续,通常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私下流转,造成农地承包关系混乱。

三、传统流转形式比重偏大。我省土地流转主要以转包、互换等传统的流转方式为主,而一些新型土地流转方式如土地入股流转程度不高。

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不健全。目前,山东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探索的也不够。虽然山东各地区都在学习滕州市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先进经验,但从目前土地流转现状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还不健全。

三、相关建议和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各地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家庭分散经营引发的生产低效率问题。从全省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正呈现良好的态势,流转速度加快,流转规模加大,流转的形式和主体也呈现多样化。

一是坚持市场调节机制。长期以来,农村土地的生产剩余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的土地制度与政策也被视为稳定农村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农村土地制度,使得土地交易与普通商品交易比较,其运作程序相对复杂。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又为数甚少,如果任凭农户作为漫无目标的转让主体来完成土地的流转,势必影响土地流转的效率和速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前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政府的干预程度较高,市场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且,流转价格的制定比较随意,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价格谈判

能力较弱,所以在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土地市场,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调节功能,形成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价格,使土地重新发挥出其资本的作用。为了使流转价格的制定更为合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格应该引入市场竞争定价机制,政府对它不必干涉过多,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不要过多的行政干预。要让价格机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中起重要作用,调节农地的合理和科学流转。

二是坚持遵循基本原则。平等、自愿、有偿原则。平等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自愿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绝不可以用强制的办法迫使农民离开土地。有偿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多是等价有偿,应当体现公平原则。不改变土地用途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保护耕地,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性质,也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原则。流转的土地不能转为非农业用途。坚持长期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长期坚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否定,而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和完善。

三是成立农村土地价格评估机构。目前,虽然政策法律都允许土地有偿流转,但是从总体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格对农民缺少吸引力,相对偏远一些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无价可谈,有的甚至无偿送给别人使用。为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保障农民利益,应当成立农村土

地价格评估机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机制,依科学方法对需要流转的土地进行评估计价,作为政府调控指导依据。

四是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机制。形成“土地流出—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入”的土地流转模式,建全土地流转中介体系与服务网络,提供交易信息,实现土地流转从“散户—散户”的分散性自发流转向“散户—中介服务组织—大户”的有序化、市场化、组织化流转的转变,为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快速、高效的土地流转与聚集机制。

五是要完善土地流转管理体系。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等各项制度,并对各项制度进行了明确具体的条文化、目标化、系统化的规范约束,坚持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运行、管理和服务行为,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稳健康开展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数据来源: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2008年关于我省土地关系问题的调查资料

参考文献

1、周先智.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因探析[J].理论月刊,2000,(8)

2、刘丽.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篇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趋向饱和,城市发展的触角伸向农村,大量农田被征用,众多农村面临拆迁,大片土地夷为平地,建成厂房、公司、学校...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此我在小范围内进行了一个调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速度远大于乡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在外打工,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又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趋向饱和,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趋向农村发展,大量农村用地被征用。土地流转也成为一个流行词。在过去,土地流转主要有互换和转包两种形式,互换即两户农家互换土地耕作,转包即弃耕的农家把土地转借给其他耕作的农家,付以一定的租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耕作方便,防止土地荒废。现在比较常用的土地流转方式是租用、入股、转让。例如将某一地区划为开发区,然后以租用、入股、转让等方式给予各公司厂家使用。

首先介绍下我镇的情况:古柏镇处于南京和县城的必经之处,近十年来以镇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近60%的土地以各种形式流转征用,去年已有2个自然村集体拆迁,今年将有7个自然村将同时拆迁。目前,我镇土地流转主要用于建厂房、办学校。其主要形式是“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镇或某一区域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土地流转出现的大致原因有下:

1、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农业税免征之前,农民由于承包经营土地的负担重,收益相对较低,承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纷纷将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亲友或其他农户。

2、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因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等非农建设项目用地需要,镇、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流转出来。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村委为培植专业大户、承包大户,一方面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被培植对象,另一方面将土地从农户手中以租赁或其他方式流转出来再转包给被培植对象,即“反租倒包”。

在我们镇以第二种情况为主要原因,特别是县政府讲我镇划为经济开发区以后,这个原因尤为突出。

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

1、思想认识不足:由于思想保守,有的农民虽然常年在外打工,现闲置土地,担心将来事业后没有土地,生活没有保障,宁肯弃荒也不愿流转土地。

2、流转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过程的随意性,由于很多村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流转手续不完备,流转协议过于简单,导致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

3、在农村存在很多违建房,这不全是农民自己的责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办建房手续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与精力,于是很多农民直接在原先的宅基地上建房,现在面临“宅基地换住房”的措施,很难判别该如何补偿,于是大部分村民借机大建住房,以期从中获利。还有就是由于之前在农民划分承包田时不清不楚,现在在流转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比如说承包田划分的界限,有些地虽然常年是A户在耕作,但实际是B 户的。。这影响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友爱和和谐的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曾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毫无疑问,土地流转的决定将是自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来看,制约中国内需型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农村,而要想提高农业的生产水

上一篇:主题党日活动主持开场白下一篇:企业客户怎么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