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2024-07-23

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精选8篇)

篇1: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摘要:化学发展史能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化学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它蕴含着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过程和方法,彰显化学家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毅力和为实现理想而甘于奉献的精神等人文内涵。文章以2016年部级“一师一优课”活动中的“水的组成”一课为例,基于化学发展史而展开教学,基于化学发展史来构建研究物质组成的思维模型,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化学发展史;水的组成;思维模型;数字化校园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2-O00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2.003

一、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通过与水有关的成语引入新课,然后以化学发展史上水的组成科学探究过程为线索,通过问题引领、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认识水的组成和研究物质组成的学科方法,并构建研究物质组成的思维模型。

二、教学过程实录

【环节1】创设学习情景,认识水的物理性质

问题1:说一说你了解的和水有关的成语或诗词。

小组A:水泄不通、水滴穿石、水涨船高。

小组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小组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问题2:基于生活经验和其它学科的学习,你知道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师生交流得出: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道、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熔点0℃,沸点100℃;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比热为4.1kJ/g?℃。

设计意图:以诗词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美和诗意。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外,还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从化学的视角感受诗意的生活。

【环节2】以化学发展史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水的组成,并构建思维模型

【环节2-1】介绍古代的“水的组成”观

师: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生:水可以再分,因为氢气燃烧可以生成水,那水当然可以分。

(说明:因水电解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简单介绍水电解装置,并开始水电解实验,大约10分钟后再讨论实验。)

师:大约250年前,还没有电的使用,那当时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水的呢?今天,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的足迹,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研究水的组成的。

【环节2-2】从卡文迪许到普利斯特里的科学研究,构建思维模型1

师讲述:1766年,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他将这种气体叫做“可燃空气”。

师演示:锌加入稀硫酸中(学生表述现象),将导气管放到盛有洗涤剂溶液的烧杯中,吹出一定量的气泡,点燃烧杯中的氢气泡(如图2)。

师讲述:同一时期,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1/11,普利斯特里多次将这种猛烈的爆炸当作魔术在当时的欧洲贵族聚会上进行表演,直到某一次爆炸表演结束后,他发现玻璃容器的内壁有水雾,随后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认这种水雾就是水。

师演示:氢气混爆实验(图3),并要求学生表述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氢气爆炸,杯子弹起来了。

生2:氢气发生爆炸,声音很响。

师:你们看到爆炸的火光了吗?我们来看实验的慢速播放(图4)。

生3:氢气中混有空气时,点燃会爆炸,有火光,说明这种爆炸是化学变化。

问题3:在普利斯特里的魔术中,玻璃容器中的水雾是什么呢?为什么?

生4:水。

生5: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水,所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师总结:这是研究物质组成的一种思维方法:A+B+„„→X,则X是由A、B„„中全部元素组成的。我们把这种研究组成的方法称之为“化合法”。

【环节2-3】从拉瓦锡―舍勒―卡文迪许的科学研究,构建思维模型2

问题4:普利斯特里的魔术中玻璃容器中的水雾一定是“可燃空气”与氧气的爆炸产物吗?

生6:是的,空气中只有氧气能助燃。

生7:好像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空气的组成吧。

师讲述:确实如此,大约又过了10年的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不是一种元素,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1/5;1776年,瑞典科学家舍勒加热硝酸钾获得比较纯净的氧气;1781年,卡文迪许改进了原来的实验方案,他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发现“可燃空气”在纯氧中可以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播放氢气安静燃烧的视频)他的研究发现1体积氧气和2体积“可燃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没有别的物质。

问题5:假如你在卡文迪许的实验室里,目睹这个实验,你会怎么思考?

生8:能说明“可燃空气”与氧气能生成水,那么水就不再是一种元素了。

生9:还不够,他们还没说明空气中其他气体与氢气生成水的可能性。

生10:应该要把生成的水分解,就像拉瓦锡研究空气那样,先让汞消耗氧气,再把氧化汞分解。

师讲述:大家的想法真的很贴近当时的化学家的思维,了解实验结论的拉瓦锡也认为还要再研究。1782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1000多度高?亟鹗艄埽?重新获得了“可燃空气”和氧气。

师总结:同学们,大家将来一定有人会从事科学研究,当你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研究某一问题时,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因素干扰,且要反复地通过科学实验排除干扰因素的存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环节2-4】从伏特发明电池到尼克尔森电解水的科学研究,构建思维模型3

师讲述:通过拉瓦锡―舍勒―卡文迪许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能说水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水是可以被分解的。但教室里的现有条件,不太可能实现1000多度的高温啊,怎么办呢?时间到了1799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伏特电池”,于是,在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克尔森用“伏特电池”在常温下对水进行了通电分解。

师生观察水电解实验,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生11:正极气体少一些,负极气体多一些,中间的漏斗中液面上升了。

生12:我想读一下刻度。负极气体21mL,正极气体只有10mL。

师追问:能推测两极气体各是什么吗?怎样验证?

生13:卡文迪许在实验中发现1体积氧气和2体积“可燃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根据我们实验中两极上气体体积的关系,推断负极产生的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师评价:你太棒了!能运用科学家的实验结论作为推理的依据,这是一种很好的逻辑思维。

师追问:那么我们怎么证明他的推断呢?

学生讲解,教师操作,用带火星木条验证正极气体有助燃性为氧气,负极气体有可燃性为氢气。

师追问:理论上,氢气体积应该是氧气体积的2倍,为什么实验中是氧气略少一些呢?

生14:可能装置气密性不好,氧气漏了一点点。

生15: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一样,可能有少量氧气溶解了。

问题6:通过水电解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6: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师总结:对,水的电解是证明水组成的又一种方法,也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又一种思维方法:X→A+B+„„,则X中是由A、B„„中全部元素组成的。我们把这种研究组成的方法称之为“分解法”,“分解法”可以是通电分解,还可以是加热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为师生对话,在对化学发展史的介绍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使不同时期科学家的化学实验再现于学生面前。一方面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本条件,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科学家对物质组成的研究思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方法引领,构建研究物质组成的思维模型。

化学发展史不仅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它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体现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将化学史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化学史也是一部化学家的奋斗史,每次成功与喜悦的背后都饱含艰辛,体现了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体会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化学史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情怀达到统一。

【环节3】总结评价

【环节3-1】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构成,建立思维模型4

师讲述:2004年,科学家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了水分子的真实面貌“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水的化学式写作H2O,与我们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

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问题7:根据刚才的微观模拟,用自己语言表达这个过程。

生17:水分子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原子之间相互碰撞,2个氢原子重新结合为1个氢气分子,每2个氧原子重新结合为1个氧气分子。

设计意图:“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模型是化学科学重要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反应过程建立有机联系才能真正理解化学实质,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化学概念。

【环节3-2】从微观到宏观,分析水的组成与物质分类

问题8:阅读教材(利用人教数字校园网的电子教材师生共读教材),分析认识“化合物”与“氧化物”两个概念。

师生讨论:(1)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可表示为AB型、ABC型、ABCD型等)。水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的化合物又叫做氧化物(可表示为AO型)。(2)物质分类体系(图6)。(3)综上所述:水是一种纯净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它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设计意图:一是人教数字化校园的使用目的,与其让每一个学生翻书阅读,不如将电子教材展现在屏幕上,使学生迅速找到阅读重点,提高阅读效率,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理解化学上对物质分类的表述。二是建构物质分类的思维模型。

【环节4】观看微课,总结学习内容

播放微课“水的组成――擦肩而过的美丽”,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依据“互联网+”的理念将微课传到班级QQ群中,便于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理解核心知识。

三、课例评析

笔者有幸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2016年部级“一师一优课”评比工作,观看了武汉市第二十八中学汤芹老师“水的组成”这节课,认为汤老师的这节课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均有值得老师们借鉴学习之处。

1.将学科思想作为核心教学目标,立足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

本节课知识目标主要有三个内容:(1)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2)水的电解,包括电解装置、电解产物及检验方法、水电解的微观解释等;(3)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这些具体的死的知识,而是将这些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其中(1)(2)承载了“研究物质组成元素”的学科思想方法,(3)则承载了“物质分类”的学科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汤老师将两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化合物和氧化物”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化学发展的脉络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认识人类研究水的组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化合法”,其思维模型是“A+B+„„→X,则X是由反应物中所有物质中的全部元素组成的”,如氢气与氧气生成水,则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不像古代中国五行学说中的“水是一种元素”。另一种是“分解法”,其思维模型是“X→A+B+„„,则X是由生成物中所有物质中的全部元素组成的”,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两种模型的思维过程是逆向的,所以两种思维模型的构建不仅是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也是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途径。

2.将科学史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科学史是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每一项科学的发展历史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从科学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演变就像是积木拼图游戏一样,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不仅仅是给化学知识穿上漂亮的“外衣”,增加化学学习的趣味性,更是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领悟前人的逻辑思维的模型。

本节课中,汤老师沿着“水的组成”的科学发现史进行教学设计。古代的“五行说”和“四元素说”,认为“水是一种元素”的错误认识;到卡文迪许和普利斯特里两位科学家,虽然都通过实验探测到了水不是一种元素,但是由于受上述错误观点的影响,没能发现科学的结论再到拉瓦锡不仅重复了他们的实验,还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将水蒸气通过105℃的高温金属管,重新获得“可燃空气”,从而分析归纳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易燃空气”和氧的化合物。在这个科学发现史中,老师将科学家的思维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分析每一位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辨析科学家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科学的逻辑,让学生在辨析中体会科学的逻辑思维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核心素养。

汤老师对教材的整合体现了她对教学的创新。习总书记说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教师要培育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教师自己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3.将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本节课中,汤老师用演示实验的方式进行了与氢气有关的实验(包括氢气验纯、氢气燃烧和氢气爆炸)和“水电解”实验。对与氢气有关的几个实验,她是放到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的魔术背景中进行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理性思考的欲望;“氢气爆炸”实验的爆炸声在课堂上不够大,老师播放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视频,通过爆炸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要验纯”的重要性。对水电解实验,汤老师首先请学生观察现象,看到两极产生无色气体,且阴极与阳极气体体积近似为2:1;然后基于卡文迪许“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多次重复实验,发现1体积氧气恰好与2体积‘可燃空气’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没有别的物质。”,引导学生分析推测阳极气体可能是氧气,阴极气体可能是氢气;然后,让学生设计方案检验他们的推测,老师按照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发现果然如此。整节课中,汤老师虽然没有开展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基于演示实验的逻辑思考却处理得非常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

4.将人教社数字化校园引入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互联网+”的时代,不能将网络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老师,我想不应该称之为好老师。目前,有很多教育云平台上,都有很多可以免费使用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虽然良莠不齐,但是里面不乏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供选择使用。汤老师在本节课中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人教社数字化校园电子教材资源,在课堂上师生共读电子教材,利用网络资源解释学生的困惑“为什么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不恰好是2:1”,都一定程度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将教学核心知识浓缩为课后微课,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收获

“水的组成――擦肩而过的美丽”,一段制作精美的微视频,是微信公众号“化学大师”发布的趣味学习微课,汤老师并没有“拿来主义”,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度的再加工,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高度浓缩,让课堂上可能没有完全听懂的学生课后还能继续学习思考,这不仅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更充分体现了老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关注,如果我们能做到每一堂课都能让不同水平的孩子有收获的话,那我们的孩子们就不会厌弃学习了,因为收获让他们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6.存在的一些问?},今后的提高方向

如果要给汤老师提点意见的话,我想说:一是进一步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进一步提高课堂问题的思考性和驱动性,让问题真正引领课堂教学过程层层深入和展开,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形成学科的思维和方法。

篇2: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案导学 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4-01

学案是教师为了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储备,进而设计的学习方案。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就是学案的本质作用,学案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功能强大。学案导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的综合能力当中以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各种技能,从而提升自己。

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1.1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把学案导学模式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教学模式由“教”到“学”的转化,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当自己的教师,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不但可以迅速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教授化学课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提出问题和主动回答问题,想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生逐渐增多,进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向同学们讲解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会因为知识难度的增加逐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存在非常多的误区。化学学案的导学教学模式能够依照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样一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1.2 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获得教师的肯定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因为对学习的兴趣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案导学可以逐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学习的辅导,提供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学案导学可以使学生爱上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发掘自身的潜力,进而充分的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则是教师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材掌握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

1.3 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化学课堂上,由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备课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使得教师不能提前安排教学工作,而是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这就要使教师对所讲的内容深入了解,可以仔细详尽的进行讲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课本为纲,要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教学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1 设计学案

如何设计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当中的关键部分,它可以保障教学的成果。所以,教师备课必须要紧跟当今生活的潮流,要注意设计的教学内容要和实际相关。在对学案进行设计的时候,课前预习方面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学习的重点;二是思考的问题;三是方法的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学习目标,为学生找出知识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可以自己去理解教材积累知识。在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时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引导学生主动去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发的对课本知识进行讨论和思考。

在设计学案的点内容时,主要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必须了解教学当中的关键部分和教学的目的,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时问题更有趣味性,让学生有想要不断探究的欲望,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碱时,如何证明naoh与co2进行了反应,可以使用指示剂进行证明。其二就是反思和总结,这个设计中要为学生留出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分钟)指导学生反思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不足之处,使得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例如在学习碱有何特点时,教学时教师可以拿酸碱来比较,可以避免弄混。这是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2.2 实施学案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时,必须以学案为纲。其中,课前的学习是教学安排的重中之重,学生必须要以学案为纲,进而摸索出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化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预习和交流,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在正式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预习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让教师提前知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摸索中不忘向他人求教。这个过程可以使学习变成探索的过程,这时,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在课堂之外,教师要让学生讲课本的知识重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的网络,轻松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思考的模式,进而形成对于难题的独立思路。

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具有方向性的研究内容,或者把要进行思考的问题加入平时生活的元素,让知识更接地气,使得课堂之前和课堂当中,以及课堂之外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结语

篇3: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中要将目标定位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将学生从死记硬背、被动应付、呆板训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真正体现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特点, 积极为学生营造适合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结合现实生活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将学生推向课堂教学的前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整个一节课的过程体现出来, 但无需每个环节都一一呈现。应突出教学的“三维目标”;突出教材的知识点、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突出多媒体和教学用具的正确规范使用和目标反馈练习;突出教学活动的设计。

二、关注“三维目标”实现, 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在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与化学技能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化学知识的方法, 拓展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视野与空间, 让学生学会与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化学知识, 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科学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三者的关系。传统的教学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片面与过分地追求, 忽视了化学教学的过程与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与学习化学的价值观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了课堂的主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了教学上的交流互动, 课堂沉寂、教学乏味、方法机械,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 在重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学的同时, 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比如:在探究“水的组成”的活动中, 对于活动的思路教师可以这样设计:①对水资源的重要性作充分的展示, 在此基础上引入探究学习的内容同“水的组成”;②要求学生对水的组成提出质疑和猜想;③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操作, 并将整个现象和全部数据记录下来;④运用物理和数学的相关知识对全部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水分子的构成情况;⑤对探究的现象运用原子、分子、元素等概念进行科学解释;⑥汇总实验探究情况, 并交流讨论形成结论。实验探究表明这种设计非常有效, 使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而且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

三、转变化学学习方式, 培养提高探究能力

转变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受动性、客体性和依赖性为能动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不断地发展与提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参与, 只有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才能深刻地消化、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了深刻的过程体验, 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都会因此得到转变与升华。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 对于如何设计“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 笔者根据本地的情况分析, 学生感到比较陌生的是“水资源缺乏这一内容, 但他们有深刻体会的是水资源的污染”。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四个自主学习课题:①原汤家乡水资源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②水资源污染与本地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③给政府部门的一封建议信:采取切实措施, 有效控制和杜绝水资源污染;④倡议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 保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对水资源的匮乏可以利用报告会结合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 学生有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 学会了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 使他们更高效、更牢固地掌握了化学知识。

四、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地存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究, 获取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经验, 丰富和优化化学课程资源。从多角度审视这些课程资源, 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让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如:①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进行收集并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②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有哪几种灭火的方法, “鬼火”、“天火”等自然现象是怎么回事;③木板燃烧后灰烬的质量为何比木柴少, 以此研究化学变化后所发生的质量变化;④“西气东输”、有效利用农村沼气、简单区别常见的化学纤维;⑤如何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调查胃酸病人用药情况, 如何去除水垢。诸如此类, 这些生产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多加开发, 这样不但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 学生的化学视野和化学知识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宽, 并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五、重视其他学科联系,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篇4: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 融合式教学 初中化学 教学实践

融合式教学是当下教育领域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结合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优势,将教学主体、客体与媒介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经验,对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一、融合式教学及其实践运用

1.融合式教学内涵

融合式教学是一种将教学相关要素进行综合优化,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1]。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通常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融合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学需求,将各种教学理论、模式、策略与教学媒介、技术等要素融合起来使用,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境界。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难度比较大,首先,教师必须对教授的内容非常熟悉,并且理解深刻。其次,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类教学模式,娴熟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选择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并游刃有余地讲授、解释、评价教学知识,也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全面深刻的诠释。

2.融合式教学运用

目前,融合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采用的是将传统教师辅导与学生自主在线学习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实践运用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有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积极性及动力都表现出明显不足。教师教学通常采用单一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学生差异化及多样化的需求。融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则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教学设计的中心由教材、自己转移到学生,无论是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媒介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无论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策略的运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并以此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教学要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化学融合式教学教学要求及策略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2],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内容[3],学生主要掌握的是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一些重要的化学元素及化合物,还有一些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方面的基本技能。基于此,融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融合现代科技成果与初中化学知识

教师授课时,要将日常生活与化学实验联系起来,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化学实验器材及探究学习的必要设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探究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先建立一个QQ群或微信群,以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构建一个IMMEX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设计好的微课程、视频、PPT等教学资源共享其中,供学生学习使用。

2.融合课堂教学内容与问题处理技能

教师在教学资源选择上,不要局限于课本知识,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利于学生用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其次,教学资源还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比如数学、物理、生物、德育等内容。总之,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能力。

3.融合教学方法策略与知识内容要求

初中化学知识涉及很多化学概念、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各种类型的知识。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要注重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学科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让表现突出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再如,教师在讲解化学元素符号时,由于这些符号生涩难懂,教师可以编一些如“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等”[4]这样的顺口溜,便于学生识记。

4.融合学生综合需求与个性化需求

初中化学中很多概念性的知识,抽象性较强,很多学生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支持,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情感支持等。可以给不懂的学习提供一定学时的补习,或者找他们个别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指导。

5.融合教学评价方法与学习分析技术

对于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当下先进的评价技术。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初中化学知识及技能,而且应该包含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评价。要注重过程化评价,不能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通过上文研究可以看出,初中化学教学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资源,比如教材、微视频、拓展类学习资源等,并很好地整合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将资源与环境、媒介融合在一起,建立强大的知识宝库,为学习者提供最佳学习支持和服务,有效增强了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婧.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谭周.基于认知学习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马春生.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6:86-97.

篇5: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魏永丽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热点名词,是素质教育观念影响下衡量教学质量标准的核心因素。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发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推动学科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应对化学核心素养具有明确的认知和体会,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实践,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促进学科知识体系优化,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促进教学发展。本文将简述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现阶段高中你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而提出基于高中化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对策并展开一系列的研讨。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发展;

前言:核心素养与学生的知识储备、人生观、学习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化学学科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化学素养。让当代高中生具备科学严谨的思维逻辑,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意识,增强个人能力,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提高实践运用能力。故此,如何发展化学核心素养成为广大化学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教学问题。

一、简述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是一门生活类学科,其广泛涉及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例如环境科学、生活科学、能关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不断的协调中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了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学知识帮助社会发展解决了大量的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化学学科也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多方面内容。例如绿色应用、分类转化、实验探究、宏微结合、变化守恒以及模型认知等。培育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开阔学生个人视野,使其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树立人生目标。丰富学生化学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具备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弊端

(一)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师坚持以知识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在课堂中开展系统化学习。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则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课堂内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其中的实践内容则很少涉及。从而导致教师遗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存在一定的偏差,迫于高考的压力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

(二)评选体系存在不足

现阶段,高中化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由于评价体系中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忽略了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态度等,部分学生也存在考试怯场的情况。从而无法直观清晰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需要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将核心素养内容纳入其中。

(三)缺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目标中包含了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实际运用过程中效果不太理想。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仅能够体现学生大脑与教材的接触,没有深层的培养。教师也没有在实验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高中化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对策

(一)构建教学情境

化学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例为学生构建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内容时,教师即可在课前制作教学课件,在互联网中搜寻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料与生活中常见金属材料的物品图片,并融入科技领域发展的一系列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即为学生播放视频内容,辅以适宜的音乐。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为学生展示教学课件并向学生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物品是金属材料制作的?”从而改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为深层知识内容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

(二)侧重知识探究

化学学科中知识探究主要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验从而完成知识探究,以亲身经历加深知识印象。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反应现象,实践操作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实验现象和原理分析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演变过程,完成知识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

(三)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化学知识体系中,化学平衡、物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多方面内容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人日欧诺个。教师应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其化学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运用微观与宏观、平衡以及变化的视角去看待化学知识,进而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即便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能够使用物质分类的角度去分析,深入探究其性质。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认清知识化学学科的本质,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结论:总而言之,高中化学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对于当代高中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学方向。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等多方面素养的不断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最终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篇7: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 “一法包揽天下” 的局面。比如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集中教学法,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等。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主动和谐地发展。这是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分层教学的优越性及其可行性。(1)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生的作用。(2)分层教学和可行性。

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三.下面是我在初中化学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1)了解学生,对学生分层。

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象工厂中的产品的制造一样千篇一律。根根据班级学生的化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共分ABC三个层次。

(2)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教学目标分层。

就是给A,B,C三层的人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我为A层同学制订的目标为:打基础,培养兴趣,规范行为习惯,狠抓养成教育。力争成绩接近合格。B层保证基础,培养兴趣,抓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绩力争合格,C.层基础较好,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允许超前,甚至超纲。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3.1作业分层。

为了全面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完成不同难度,不同数量作业过程中能有所收获,所以我就提供给学生“自助餐”式的作业。例如,我在授完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二节时,对于A类学生只要求做191页练习与实践1.2.3,对于B类学生则要求完成1至5题,而对于C类学生则要求完成课本后面的全部习题,其中第8.9题则要求书面完成,提高C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提问分层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3.3辅导分层

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四.实验的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递进的教育思想已经被教师认可接受,实施于自己的教学实验中,使得教师自觉去亲近自己的教学对象,接受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验取得初步成效。

本人辅导的张学良和陈佳诚两位同学在参加天源杯化学竞赛中分别取得国家级二等奖和市二等奖的好成绩。在中考中,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五.存在问题。

有的学生平时很用功,作业还不错,课堂反映也较好,能够独立完成,投入与成绩不符,有什么办法提高学习成绩呢?(2)知识点的遗忘过快,能用什么方法阻止其遗忘,或用什么方法使其遗忘慢一点?(3)怎样使后进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前的预习活动,课堂的主动、自觉的教学活动。

篇8:基于化学发展史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加速、推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2013年9月中山市开展数字探究实验室应用于教学实验的探究试点 , 溪角中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之一。数字实验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基础 , 结合传统的实验仪器 , 将实验数据采集之后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 通过数据图表展示现象、揭示规律[1]。这一年多笔者经历了从疑虑到接受再到信任最后到离不开的转变 , 通过实践深刻地体会了数字仪器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出色效果。

二、应用数字实验优劣势分析

(一)案例一 :KNO3、Na Cl 和 Na OH 溶解吸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 , 传统实验原理是 : 先用温度计测定溶解前的水温并记录 , 然后再分别加入KNO3、Na Cl和Na OH充分搅拌溶解 , 再分别测出溶解后的溶液温度并记录 , 对比溶解前后温度变化。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

1.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是让学生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由于溶解热引起了温度变化 , 至于是如何变化 ? 变化的趋势如何 ? 学生却全然不知。

2. 实验过程不清晰 , 展示也不直观 , 学生知道温度上升还是下降但不知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

3.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 用普通温度计演示 , 其读数只能由实验参与者看清 , 不方便其他同学远距离观察 ,从而使其他同学缺乏参与感。

用传感器参与本实验 , 实验原理基本不变 , 只是用温度传感器替代了普通的温度计 , 将演示结果直接输入电脑。实验装置图如图1 , 结果如图2、3、4所示 :

对此实验引入数字实验仪器进行改进后主要优点如下 :

1. 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由于溶解吸、放热引起温度变化 , 并且了解是变化的过程与趋势 , 电脑的图像演示使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2. 温度探测仪等数字化仪器有灵敏度高 , 误差小 ,结果精确 , 可信度高等突出优点。

3. 该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由点转变为线性并直接由电脑屏幕输出 , 突破了学生只能通过前后温度差得出吸热或放热结论 , 而不知其温度有溶解过程的实时变化过程的局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 传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实验数据分析的层次。图像的展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让教师无须过多的赘述 , 学生就能通过观察图像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快速得出物质溶解热量变化规律 , 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 使教学更为严谨、科学。

(二)案例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是学生刚接触初中化学时的一个重要启蒙实验,对学生化学探究思维和兴趣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实验原理是:先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气体样品,然后用燃着木条比较氧含量多少,用澄清石灰水比较CO2含量多少,用玻璃片呼气检测水蒸汽多少。该传统实验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是让学生知道气体成份在呼吸前后含量发生了变化 , 学生无法清楚地了解CO2、O2、H2O含量变化的趋势。

2. 由于实验中观察到 : 呼出气体样品中烧着木条熄灭和石灰水变浑浊 , 容易造成学生错误地认为呼出的气体只有CO2和H2O, 得出呼吸过程中氧气全部转化成CO2的错误结论。

用传感器参与本实验 , 实验原理基本不变 , 只是用O2和CO2传感器替代了普通的燃着的木条和澄清石灰水 ,结果直接由电脑输出到屏幕。实验装置图如图5、结果如图6所示 :

对此实验引入数字化实验仪器进行改进后主要优点如下 :

1. 实验结果被量化和图表化 , 更方便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呼吸过程中O2及CO2含量的变化趋势便于得出呼吸过程中氧气含量不断减少 ,CO2含量不断增大的结论。

2. 通过对数据分析 , 学生不难发现实验结束后O2含量并不为零 , 这一数据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呼吸中吸入的O2无法全部转化成CO2这一经常被忽略的事实 , 从而避免答题过程中轻易下呼吸作用吸进去的是空气呼出来的全部是CO2的武断结论 , 传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实验数据分析的层次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 更能帮助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这一点对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数字实验进入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 , 优势互补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 化学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重要规律都是建立在化学实验基础之上的[3]。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受实验仪器、实验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 , 很多实验只能停留在定性层面 , 也是学生观察现象 ,并在教师启发下对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相应结论的层面上。推理虽然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 但有时缺乏过程化的呈现和实际的数据支撑 , 比较缺乏说服力 , 也不利于学生严谨科学思维的培养。数字实验的介入 ,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了一些传统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 , 如传统实验无法将实验过程完整呈现、无法实现定量等问题。

如《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这一实验中 , 传统实验方法无法将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的趋势呈现给学生 , 但传感器的介入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再如 :《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中传统实验无法将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定量检测 , 但数字实验帮助实现了数据的量化 , 更有利于避免学生认为呼吸作用吸进去的是空气呼出来的全部是CO2的错误认知。

因此 , 数字实验设备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 大大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数字实验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 ,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协作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引入传感器会使一些传统实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引入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课本资源的二次开发 , 变课本习题、学生疑问等为创新实验 , 也可以改进原来做不出或效果不佳的实验。这样又为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活力。

(二)深化探究意识 , 着眼科学方法 , 培养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素养教育 , 提倡多元化学习方式”。传感器的引入更强化了数学分析化学问题的意识 , 实验数据的数字化让化学实验更具真实性、科学性。化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 学好初中化学更离不开数学。爱因斯坦认为 , 数学给予精密的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 没有数学 , 那些学科是达不到那么高的可靠性的。表格和图像的充分利用是强化数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这一实验中 , 温度是人们亲身体验的冷热程度 ,而传感器在实验中的应用 , 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感知事物的方式 , 那就是真实的数据 , 这种感知方式对学生而言更具说服力。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养成通过“现象──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研究问题的科学习惯 ,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凡事讲证据”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唤醒问题意识 , 教会发散思维 , 提升过程实效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索、研究化学规律为出发点 , 以实验活动为中心 , 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强调“猜想—验证—归纳”的科学探究过程。传统实验的定性分析和引入传感器的数字化定量实验相结合 , 通过对比及数据分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测 , 唤起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问题求知欲 ,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传感器引入化学教学 , 更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教师教会学生处理数据的方法 , 让学生在研究和归纳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化学变化及其规律 , 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的现象 , 而且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和严谨探索实验的科学精神。一幅图摆在学生面前 ,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 , 但只要看出相关的问题 , 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 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同学们对解决问题的讨论中切磋 , 懂得互助 , 学会合作。如《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结果图中氧气含量变化图提出为什么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不为零的疑问 , 教师可以就呼吸作用的原理与实质做出解释是因为肺一分钟呼吸60多次 , 氧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全吸收并转化。

(四)传统与数字化优势互补,重在合理整合

数字实验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 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替代传统实验方式,两者不存在绝对的谁优谁劣之分,两者是优势互补的关系。新技术丰富了传统的实验 , 使传统实验有了新的发展 , 并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思路[4]。新技术的使用也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 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接受新仪器、新手段。学会对传统实验进行“再开发”, 努力开发数字化设备的潜在的教育教学功能及价值 , 合理地将其与传统实验教学整合起来 , 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 , 使其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不断促进教师再发展,数字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相关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 , 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 与时俱进 , 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才成为可能。数字实验教学能很好地与传统实验教学优势互补 ,能给传统实验有新的生命力 , 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笔者将努力在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的资源整合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 发挥其更大的功效。

摘要:本文是将传感器引入初中化学教学的探索实践,选取多个化学实验教学课例对数字实验方法与传统化学实验方法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数字实验教学在提升过程实效、量化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培养科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突出优势。同时,对数字实验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提出几点思考,为同行提供方法参考。

上一篇:英文自我介绍、面试下一篇:八上语文古诗赏析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