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研究

2024-07-05

高中语文学案研究(精选6篇)

篇1:高中语文学案研究

高中语文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大足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是2012---037。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学生被动接受,不愿学、不会学、听不懂、教学效益低的教学状况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杜郎口的“10+35” 模式、兖州一中的“35+10循环” 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辽宁盘锦实验中学的“六步教学法”、山东滨州清怡中学的“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彻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成功无法复制,经验却可借鉴。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改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成为我们首要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课程改革的理念虽已印在教师的头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总体上仍是: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学生活动多,能力提高少;作业形式多,落到实处少。从而导致课堂沉闷、枯燥,学生被动、无趣,他们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这严重脱离了教改的目标,违背了教改的初衷。

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究的精神;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参与、合作、主导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即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转变,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因此,我校按照区教委的适应新课标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要求,开展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它研究的是教案编写和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他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而我校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对生本教育课堂的一个探究。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或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这一模式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学案(学生自学)、导学(教师指导、点拨)、探究(学生交流、合作)、巩固(练习、验证、评价、测试)”。

1.“学案”包括目标案(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情境导学、课前预习案(学习任务、自学小测、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回顾所学、探究文本、当堂检测)和课后训练案(延伸拓展、迁移训练)五个基本要素。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有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的设计和学案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兴趣,达到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难点目标的突破。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导”下有目的、有重点、有梯度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在导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导”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教师的“导”只是促进学生的自主、交流,让他们通过自己或同学的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当然,点拨并非代替,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利导,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研究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更是一个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而国力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是实现人才素质提高的根本举措。

长期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组、复、新、巩、布”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统治着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的方式成为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教师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处于完全被动接收的地位,本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主体,却成了教师表演的看客,学生的禀赋与潜能被扼杀殆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生本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人才素质的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目标,结合我校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现状,在区进修学院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改变以教代学、教师包办、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体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的研究,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我校地处龙水,生源质量较差,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质量。我们希望通过本实验的实施,吸引教师钻研业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一中教师有尊严地做人这一目标。

三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找到一种符合新课程改理念的、以生为本的、优质高效的导学案编写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研究,带动其它学科研究,并把它推广到课堂教学实践。3.通过本课题研究,切实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4.通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营造科研氛围,培养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1.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高中语文新课标,生本教育理论,国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法。2.调查我校师生的课堂教学现状,研究编写导学案和实施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与生本教育的关系,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3.设计导学案的理念、原则、内容、环节。

4.学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研读有关学案导学相关知识。

2.以校为本,主要以我校高中学生和语文学科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教师自我反思和学生反馈为基础进行研究。

3.专家引领,邀请市区专家到校为全体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方法指导。

4.加强和外校联系,特别是“九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研究的技术路线: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提炼引用生本教育理论;其次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现状、语文学科实施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分析这些现状与生本教育目标的差距;再通过阅读、分析课标、教材、教参等,研究语文学科学案导学模式的编写和课堂结构的设计;最后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探索总结语文实施学案导学的经验方法,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报告。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

1.调查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相关专家,掌握新课程相关理论,生本教育理论,以及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现状。

2.行动研究法。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边推广的方法,使学案导学模式成为适合我校师生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实验对照法。通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案及学案导学法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探讨导学案使用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用。

(五)研究的分工

1.刘尚秀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并负责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及生本教育理论的学习,收集、整理各组员的研究资料;彭朝琼负责学习新课标,研究生本教育与学案导学的关系;张庆负责调查我校师生的课堂教学现状,研究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意义;周敏负责研究国内外先进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研究导学案的设计理念、原则、内容、环节;许华容负责导学案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谭定才负责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导编写导学案、课堂结构的安排。

2.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各参研人员加强联系,建立定期研讨、总结、交流和汇报制度。每学期课题组和各参研人员至少汇报交流2次。

3.各参研人员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记载,课题组加强对参研人员研究过程的督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4.课题研究经费学校投入为主体,同时争取县科研室、县教委的支持,确保必要的研究经费投入。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12年5月-2014年5月,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是2012年5月至2012年9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高中语文新课标,生本教育理论,国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法。调查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了解教师教学观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研究学案导学模式与生本教育的关系,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意义。撰写研究方案,开题报告,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时间从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分三个步骤实施研究:

第一步 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课题组成员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原则、内容、环节,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导学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流程,学习小组建设等,交学校讨论通过后,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宣传,组织语文组教师进行培训,并由课题组成员在个别班级上示范课。

第二步 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课题组在高一语文组推广学案导学模式,调查研究实施学案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比试验前后效果,改进完善模式;课题组成员研究学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校本教研方式,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第三步 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在全校语文学科推广,进一步研究、改进、完善学案导学模式。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收集整理导学案,编辑校本教材;收集整理论文,编辑论文集;提炼模式理念,形成模式方案;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预期的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高中语文学科各年级导学案集(校本教材),教师教学论文集、教学反思集;高中语文学科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等。

四.研究的保障

1.师资保障:主研人员是学校学科教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也是学校教科研骨干,基本上参与过学校市级课题、县级课题、或校级课题的研究,是我校教研杂志的主编或编委。

2.资源保障:学校在2006年创建为市级重点中学后,办学水平和条件大大提高,能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3.管理保障:机构管理正规化、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管理系统化。2009年,我们重新修订了教科研管理各项制度(包含课题研究制度),对研究组织管理、研究时间、研究经费、研究人员职责作了合理的规定。

4.经费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学校专款专用,确保课题顺利实施。5.时间保障:充分保证主研人员时间。五.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

2.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及课例

3.课程改革相关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臵及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4.高中新课程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5.《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电芝;《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技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赵伶俐。

6.全国各地先进的教学模式集锦

(三)(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视角: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正视高中教育现状,将生本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高中课改和生本教育;通过本课题研究,既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又要转变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效率。

本课题通过全面收集关于生本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后,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师、学生的教与学在实施“学案导学”方面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统计和分析,二是对新课标、教材、教参作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三是查阅优秀的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在课堂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理论并将理论用于实践。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途径

四、研究实施步骤

五、预期成果及形式

六、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我校2003-2006年研究了市级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该课题顺利结题,并获重庆市第三届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主要参考文献

七、研究的保障条件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一)顾问小组、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1.顾问小组

吴圣合 大足区教育委员会基教科科长

吴旭辉 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中心主任 刘兴才 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研究员 陈世琼 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员 2.领导小组

组 长:徐其镁 重庆市大足第一中学校校长 副组长:陈景权 重庆市大足第一中学校副校长 成 员:杨焕勤 重庆市大足第一中学教科处主任

龙顺建 重庆市大足第一中学教科处副主任 3.研究小组

组 长:刘尚秀 重庆大足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成 员:许华容、谭定才、张庆、周敏、彭朝琼

(二)参加研究人员

重庆市大足一中语文教研组所有老师

(三)人员分工及经费保证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二Ο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篇2:高中语文学案研究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提倡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文体简介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2.重点句子如何断句

—— 惑/而不从师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

(一)第一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 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 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小学—小的学习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顾; 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 攻—学习研究; 已—罢了;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1、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二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 固定格式:

篇3:高中语文学案研究

一、预习导学

导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预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 去预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自学的形式去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 在自学中逐步、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导学案的课前预习中, 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完成几项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义。2.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用现代化学习手段, 如网络等自己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诵读课文,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通过这些任务的布置与完成, 较好地调动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是利用导学案指导学习的关键。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导学案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学习中, 由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学案中以及同学提出的问题和疑点, 提倡各抒己见, 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加以点拨。

如, 在《老王》一课教学中的课堂合作探究环节,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如下几个问题开展讨论: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些信息你了解到什么? (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2.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怎么样的性格?3.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4.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走了, 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作探究, 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在这基础上, 又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写人散文的阅读赏析方法, 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本文的学习目标。

三、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主要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案检测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还存在的不足, 及时地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导学案的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 要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 以便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合。试题尽可能是原创的, 不能见题就用, 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练习形式要多样性。习题类型要多样化, 以便根据需要灵活穿插使用, 并注意借助小黑板、讲义、幻灯、录像、电脑等多种手段和工具, 还可采用师生问答、辩论、讨论、质疑、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检测试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难易适中, 数量适中。对练习结果要及时讲评, 随时改正, 及时反馈调节。

四、导学案引导教学的运用

第一环节:目标预习, 预习可以用提纲或练习等形式,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预习要有预习检测。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效果, 不走过场。

第二环节:教师精讲, 时间上原则不超过25-30分钟。坚持精讲,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当堂练习。

课堂教学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 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要分层点拨, 对教学目标要分层实施。教学目标和要求可以根据任教班级实际, 进行删减、补充。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课堂练习可以有少量的提问是针对简单的知识, 大多数的是基本知识和当堂的教学内容, 还有少量的试题可以根据任教班级的情况, 可以是扩展知识和能力题。

第四环节:实行针对性考试, 对每学过的单元知识, 在课堂及时检测。高考科目, 所有教学内容必须做好针对考试。考试可以是当天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联系以前的教学内容, 带有综合性的检测。考试以试卷的形式, 试卷的组成内容,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当堂完成, 也可以利用课后完成。教师对考试的试卷, 要及时批改, 及时订正、反馈, 并做好课后辅导。

篇4:高中语文学案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有效课堂 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24-010

前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这里所谓工具性指的是说语文进行思维的交际工具,是学习、生活、工具的工具,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表达的能力,并可能形成学生健全、健康的思想。

1.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优质学案的特点

1.1新颖性

优质、高效的语文学案,一定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新课标理念。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可保持教育教学强大的生命力。教学理论的更新,其目标也就要明确。因此对教育教学的创新也要勇于进行尝试,敢于尝试设计编写学案才能更具有新的特点。同时在学案内容上也要体现新形式及新内容,提升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性。

1.2实际性

在学案拟定的过程中要以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为观点,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规律,明白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语文的实际本质出发,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突出课程的重点,让学生学会选择,并针对性随堂训练。在精编的学案下,实现提升课堂的实效效率。

1.3活跃性

优质学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设置学生所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教学更有效进行。同时,在课文的学习中,要学会解读文章的方法,适当对课文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与思路。

2.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学案设计分析

2.1新课的学案设计

2.1.1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是所有课堂教学都要进行的必要步骤,其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和课文进行对话,展示教师主导作用并激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写作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1.2新课讲解学案设计分析

以人教版的《指南录后序》为例,此文章为一篇文言文,在结合文言文学习特点上对学案进行编写(以下为精简内容):

课前预习

1.学习文中学用实、虚词、特殊句型;

2.理解课本中多种表达方法和写作的方法,并学习文天祥的精神。

课堂学习

1.自主学习。主要对课本进行通读,对每一段朗读、字词句进行解释、翻译。

2.学生讨论。对学生课文中的问题,字、句、词等进行质疑,同时展开学生间的交流、讨论。

3.问题探讨

第一,文天祥的“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什么?

第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此话能否删去?

4.总结归纳

本学案设计首先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因为基础知识掌握要求到了写作方法理解。同时以文化背景资料引入设计,创设积极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掌握好一个学习的度,把问题、情景设计体现了一步一步深入的原则,从易到难。并且在拓展时了注意训练题目的针对性。

2.2复习、训练课学案设计

2.2.1复习训练课

复习训练课是对课文学习的复习练习,一边复习一边训练是复习的一大特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课不可简单重复,也不可在复习课上只简单将新课时的有关内容再总结一次。复习课要侧重学生基本的知识复习掌握,同时还要注意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起来,让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一提升。以高三学生为例,在高三复习课中,其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发生转变的关键点。基础知识的复习过于零散,而专项复习则比较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2.1.2复习训练课的学案设计分析

在复习训练课的学案设计中,一般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的:明确复习的目标——自主复习——智能能力的训练点讲解进行点拨——总结规律——训练的巩固——能力拓展。以这样的方式灵活来处理各种题材的复习。明确复习目标,包括情感、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在明确学生复习的内容以及范围上指导学生自主复习的方法,重视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语文方面的积累与运用。引导学生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整体掌握重点的内容,由浅及深,通过自主的复习来理解课文内容,形成知识重组、优化的过程。

3.结语

综上,学案设计编写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得以实行、开展的有力保证,学案设计编写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学案设计编写要遵守主体性、层次性、民主和开放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以此来适应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础要求。因为篇幅有限,本文只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学案设计进行粗略的研究,这仅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学案研究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涉及到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学案研究的还有很多部分,例如学案运用、保管等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来对学案设计、编写进行思考,努力提升语文有效课堂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乔立文.基于导学案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3):41-42.

[2]郑强.略谈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下),2015(2):44-44.

[3]聂晓明.谈高中语文导学案的基础性和引导性[J].教育,2015(3):268-268.

篇5: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学案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语文教学实验。作为新生事物,在实践中,有优势也存在弊端,就学案教学,本文有一些反思。

【关键词】: 学案 教学实验 教学内容 实验性 教师 新课程改革 本土化 高中语文 学生 语境

“学案”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语文教学实验。目前“学案”教学实验已在全国许多地方开展,且已经得到了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认可,有逐步扩大的势头。那么学案教学为何会以燎原之势发展?学案教学到底好不好呢?

“学案”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坚决实施学案,同时部分教师持反对的态度或保留自己的观点。二是,“学案”实施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明显增强了,但是语文课语文味少了。本人作为教学一线的实践者,许多事情亲历亲为,有一些拙论:

一、学案教学的优势 首先,学案导学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案导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与学二者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案导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学气氛更好,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其次,教与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设计系统化,教师的设计不再只考虑课内的研究,而是要把课前、课中、课后当做一个系统来设计。这种设计是将语文教学置于课程的框架下考虑的,因此,它更符合课程设计的规律。学案导学法能够促进教师对于学情的研究,通过教师的检查和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使教师对于教学进度的掌握更加科学,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学生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学习则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另外,学案导学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将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拯救出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是学案设计中的拓展研究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精神,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每位同学都能够踊跃参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成果更加稳固;学案导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帮助了教师更好地教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对素质教育最好的落实。我们只有把握好新时期的新形势,果断地采取学案导学并科学合理地将其充分运用,才能紧随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二、对学案教学的反思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经常在思考与反思,有这样一些疑问:

“学案”是否应该有个名字,这个名字该叫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学案的名字无法统一,但它的内涵是一致的,即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

“学案”应该包含几个基本板块,每个版块应该有些什么要求?“学案”包含的基本板块应该统一于新课标中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其结构、内容却是无法统一的。因为各个学校师资力量、学情、出发点都不一样,不能强求一致。一旦固定化,将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实施“学案”之后,教师的主导性该如何体现?“教师是教学对话中的首席”该如何体现?“学案”并未否定课堂教学,教师并非是课堂的旁观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老师应带着问题进课堂,而非带着教案进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对话中教师仍是首席。

“学案”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间、课后,这样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试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使用学案的学校都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学案”关注的是学生的什么?“学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包括自主预习、自主研讨、自主巩固。

“学案”由谁来设计?目前,大多数使用学案的学校,是由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商定的。其实也不可程式化,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内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情,由学生自主决定,或师生共同商定。教学案既可物化,也可在课上动态“生成”。比如,可由学生在课上提出,电脑上打出。关于语文“学案”,引起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过分夸大学案的作用,也有一些弊端:

1、“网络下载的教案+习题”成了“学案”的主要内容

我们发现不少学案是从网上下载的,练习不是网络上现成的习题,就是手中资料习题的再呈现。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导学案,其实际操作意义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导学案”只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花架子”而已。而对于那些还要忙着设计实际中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这显然加重了负担。其实,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应该是首先经教师集体研究、然后个人备课、最后集体研讨制定。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往往是备课组将本学期教学任务进行分摊后即由教师各自分头去备课,教师按照学校规定的形式编写好,由组长审核后印发给学生。名曰审核实际上只不过登记签名而已。整个过程实质上只是个人备课这一步,而“首先经教师集体研究”与“最后集体研讨制定”这两步被省略了。显然,推行导学案教学必须加强对备课组的督查和指导。导学案上的很多题目就是学校下发的教辅用书里的内容,做了导学案,再抄一遍到教辅用书上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实行导学案的课堂里,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很少再去做手中已有的辅导用书,翻翻他们书包里的练习,不少都是空白,因为老师重点检查导学案,手中其他辅导练习浪费的居多。不论是金钱上还是从学生负担上,都是一种重复与浪费。我觉得既然教辅用书无法取消,那么除了手上已有练习很不理想而做适当的替补外,导学案不必刻意另起炉灶,将练习题设计为导学案的一部分,而以手上已有练习为凭借,将每课的练习进行合理划分,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解决同步练习中的不同内容,切实发挥教学辅导用书的实际作用,这样,既解决了“练习案”的问题,又节约了学生学习的成本,减轻了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

2、对学案设计重视过度,课前准备工作被严重弱化。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但是有的教师将努力的方向都集中在学案的设计和编排上,将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抛之脑后,比如课件的制作、教案的编写以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等等。这样长期的用学案代替教学准备,不仅让学生听之乏味,也降低了课堂的含金量。

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问题”是关键、是核心。“提出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关整个教学环节的成败,可是我们在不少教师所编写的导学案中看不到能引起学生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往往在阅读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表面化、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就容易冲淡阅读教学的语文味。

教师好比导游,学生好比游客。教师要发挥领队的作用,学生则要学会自己欣赏风景。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回答好一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要引导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要解决课堂学习目标问题。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学生的基础、需要与准备,必须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体现文本的特点。要善于选取体现学习需求、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在认真研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地挖掘、整合,最后设计出理想的主问题来。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是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我在上《牲畜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更令人深思,更有力量。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是一个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课文内容和教学内过程的内在牵引力,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学生对文本的形象、语言、结构的理解品读,可形成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理解《牲畜林》减少战争沉重的方法。由此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课堂因此显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学手法不灵活,流程单一

在听课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把导学案当成了习题,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缺乏变幻,机械僵硬,课堂气氛依然沉闷,效率依然低下。不少教师在有人听课时,总担心如果完不成导学案的内容,会被认为课堂教学不完整(事实上大多数评课教师也正是这样理解的),结果课就显得比较“赶”,学生的活动就显得不那么充分了。比如本来该让学生作个性化朗读的却改为齐读,本来该给以适当的思考时间的却不敢从容等待了,本来应该呈现长一点时间的投影就匆匆忙忙地晃过去了,时间是挤出来了,效果却不够理想了。显然,把课堂教学的所有都圈定在“导学案”这张纸上,是一种消极的教学行为。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人只有在自己的知情意系统中才能成长。导学案是以课时方式呈现的,一节课一张。导学案教学特别强调课前预习自学,学生须有足够的时间,这决不能依靠课间的几分钟,因此学校应安排自习课让学生在讲课之前有时间研读导学案。学生预习越充分,上课时主动性越能显现出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教学过程就会流畅起来。“以学定教”是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操作中落实如何让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教”。具体地说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得是学生的学所需要的,教学之前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还有学生需要学什么和该怎么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对导学案的预习部分作适度批改,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明确什么地方该做知识铺垫,什么地方该降低或提高难度,什么地方该变换方法,然后有针对性地作一番准备,使自己的心中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这样上起课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的内容少了,学生由于内容聚焦而学得更加深入透彻;如果不愿割舍,教的内容太多,学生则可能因为精力分散或知识庞杂而蜻蜓点水,反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学会做减法,只要确保主要教学内容,就足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必担心教学内容删减后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案中设计问题过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观察发现,我们的教师在学案中设计的内容过多,课堂的知识容量很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应接不暇、手忙脚乱的情况,知识的巩固和及时消化得不到保障,老师单纯地答疑使得学案导学模式流于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案问题的设计不科学。学案的运用能够促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消化知识点。在学案的设计中,许多教师不能更好地把握难易程度,往往不是难,就是简单,没有合理的搭配,忽视循序渐进的设计规则,内容设计严重缺少层次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还有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盲目求新、求异,问题的科学严谨性降低,有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采用导学案教学必须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只有让教师自己来设计导学案,勤于钻研,才能实现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的目标;只有进行了扎扎实实地二次备课,才能化共性为个性,让师生在自己的知情意系统中成长提高;只有真正理解“以学定教”的内涵,才能收放自如,让导学案真正成为自己可手的武器,在战场上发挥出无穷的威力。一

篇6:高中语文张小平张衡传教案

张 衡 传

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 张小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过程与方法

1、学习《张衡传》主要扣住两点,一是详略得当,二是语言简炼、形象、具体;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3、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情感价值观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的剪裁;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教学难点: 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读课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图片导入:先用多媒体显示下面的图片,然后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说说图片中的仪器叫什么?是干什么用的?发明这个仪器的是哪朝科学家叫什么?(待同学们回答后,教师继续)

二、作者范晔及《后汉书》:

该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来因为刘义康谋反案的牵连,被处死。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三、解题。

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1)观 观太学(观摩学习)大王见臣列观(殿堂)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启窗而观(看)(2)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咸怪其无征(证明)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岁征民间(征收)(3)因

因入京师(因而)因以讽谏(就)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4)乃

十年乃成(才)遂乃研核阴阳(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5)辟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唇吻翕辟(开,打开)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辟邪说(排除,驳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6)制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2.古今异义。寻其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3.词类活用。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4.通假字。员径八尺(“员”通“圆”)傍行八道(“傍”通“旁”)一时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2)被动句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介词结构后置句 果地震陇西

(5)省略句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再转为太史令(6)状语后置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6.文化常识。(1)文史专名

①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②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③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④经、传:“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⑤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⑥史汉:《史记》《汉书》。⑦《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⑧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⑨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3)其他

①年号纪年 永元中 阳嘉元年 永和初 元丰七年 元和十年 ②地名 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京师(京城)③学校 太学(最高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庠、序(学校)(“俾入邑痒”)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④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张衡字平子 屈原名平韩愈字退之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诸葛亮字孔明 刘备字玄德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 赵云字子龙

辛弃疾字幼安 班固字孟坚

五、作业:

巩固上述文言知识,并认真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文特点探究:

1、本课文详细介绍了张衡一生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文章的基本思路清晰。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可先让学生思考品味,然后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人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7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 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善属文”,作《二京赋》;

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

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研制成功史无前例的候风地动仪。课文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因而对候风地动仪作了详细的介绍。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如“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短短二十三字,就写出了张衡的学历、水平和特长。“„„不行,„„不就,„„不应。”充分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2、写作特点: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自己归纳本文写作特点。(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2)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具体表现为: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二、学生合作探究

1.张衡凭什么名垂青史?

明确:文理兼通,基础宽厚,质朴谦逊,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态度严谨,德才兼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张衡取得巨大科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2.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又是怎样写的?

提示: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3.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材料的?

提示: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5.本文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示:《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 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创作和科技发明进行介绍,其中着重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而对其品德为人的描写都散见于字里行间,贯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笔调沉静,文字质朴。

三、课堂链接:现代传记文的阅读

精仪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1、该文概括了张衡哪些方面的成就?

地震学方面 艺术方面 文学方面 地理学方面 数学方面 气象学方面 机械学方面 天文学方面

2、“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和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怎样理解? 和上文是什么关系?

上一篇:常用会计英语词汇汇总下一篇:烟草专卖信息化系统